名称 | 安徽省淮北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 | |
格式 | zip | ||
文件大小 | 1.7MB | ||
资源类型 | 教案 | ||
版本资源 | 人教版(2019) | ||
科目 | 生物学 | ||
更新时间 | 2024-03-04 12:26:36 |
C. 图3中②可表示的是顶芽,且a-d对芽能体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C. 图3中②可表示的是顶芽,且a-d对芽能体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D. 若把图1装置放回地球同时去掉光源,植物茎远地侧的生长素浓度为m,则近地侧生长素浓度r的范围是0
【解析】
【分析】一株正在生长的水平放置的植物,在太空飞行,失去了重力作用,但植物生长可受到单侧光的影响,植物茎尖端有感光性,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使背光一侧生长快,植物表现出弯向光源生长。
【详解】A、图1所示植物在失重的状态下,重力对生长素的分布没有影响,而单侧光仍能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向光侧生长素分布少,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多,引起茎向着光源方向生长,A错误;
B、图1中若此时茎向光侧的生长素的浓度为m,因为向光侧的生长素分布少且生长慢于背光侧,结合图2,背光侧浓度范围应该大于m,小于2m,即m<p<2m,B正确;
C、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茎敏感性<芽敏感性<根敏感性,故图3中②可表示的是顶芽,a-d对芽都是促进,没有抑制,则不能体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C错误;
D、若把图1的装置放回地球上,同时去掉光源,由于重力的影响,茎的近地侧生长素的浓度大于远地侧,且促进生长的效果大于远地侧,若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茎的近地侧生长素的浓度范围r是大于m小于2m,D错误。
故选B。
15. 如图为植物体中生长素极性运输化学渗透模型示意图,其中a、b、c为细胞膜上三种蛋白质。IAA 和IAAH是生长素在细胞中的两种存在状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IAA-借助蛋白质a输出细胞时的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
B. 生长素进入细胞时的运输方式有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
C. 生长素有IAA-和IAAH两种存在状态的原因与c有关
D. a、b、c在细胞膜上的分布决定了生长素的运输具有方向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细胞质的pH=75,细胞壁处的pH=5;细胞质中IAA-通过蛋白质a运输进入细胞壁,然后与H+结合形成IAAH;IAAH通过细胞膜进入另一个细胞的细胞质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方式为自由扩散;蛋白质c可以将H+运出细胞,且能够催化ATP水解,说明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也说明细胞外的H+浓度高于细胞内,则蛋白质b将H+运进细胞内的方式为协助扩散,其产生的动力可为将IAA-运进细胞内提供能量,因此IAA-通过蛋白质b进入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详解】A、据图分析可知,图示中上面一个细胞的细胞质中的IAA-通过蛋白质a运输进入细胞壁,该过程没有消耗ATP,因此为协助扩散,A正确;
B、生长素以IAAH的形式通过细胞膜进入另一个细胞的细胞质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为自由扩散,蛋白质b将H+运进细胞内的方式为顺浓度的协助扩散,其产生的动力可为IAA-运进细胞内提供能量,因此IAA-通过蛋白质b进入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故生长素进入细胞的方式有自由扩散(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B正确;
C、生长素有IAA-和IAAH两种存在状态与细胞内外的pH有关,而蛋白质c可以将H+逆浓度差运出细胞,因此生长素有IAA-和IAAH两种存在状态的原因与c有关,C正确;
D、蛋白质c与生长素的运输没有直接关系,而且蛋白质a和蛋白质b运输生长素时膜两侧的生长素浓度不同,蛋白质a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生长素,蛋白质b则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生长素,D错误。
故选D。
16. 迁徙是指鸟类在繁殖地和越冬地(或新的觅食地)之间作远距离移动的过程。我国某研究团队通过分析渤海湾地区迁徙“中停水鸟”的调查数据,发现中停地(迁徙中休憩或觅食的地方)的丧失会导致鸟类迁徙策略的改变。由于候鸟个体在中停地可获得的食物资源有所减少,它们会延长在中停地的停留时间以补充能量,由此引发中停期内候鸟种群密度的增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渤海湾地区迁徙中停地的所有候鸟构成一个种群
B. 迁徙中停地丧失导致迁徙路线上的环境容纳量上升
C. 候鸟在中停地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D. 准确预测候鸟种群的动态变化,需要对其整个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开展研究
【答案】D
【解析】
【分析】候鸟的迁徙能力强,迁入迁出频繁,对种群密度影响较大,同样的种群密度产生影响的还有出生率死亡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
【详解】A、中停地的候鸟有很多种类,不能构成一个种群,A错误;
B、迁徙中停地丧失导致迁徙路线上的环境容纳量下降,B错误;
C、候鸟在中停地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C错误;
D、准确预测候鸟种群的动态变化,需要对其整个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开展研究,D正确。
故选D。
17. 下列有关生物学探究实验操作或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编号 实验名称 实验材料 实验操作或现象
① 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生物材料(肝匀浆、马铃薯匀浆、稀释的鸡蛋清)、磷酸缓冲液等 一滴一滴地加入HCl,轻轻摇动,加入5滴后再测pH值
② 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生长旺盛的一年生枝条,常用的生长素类似物等 处理插条时用浸泡法要求溶液浓度较低,最好遮阴处理
③ 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捕虫器、铲子、花盆、铁架台等 收集土样的塑料袋上需注明地点和时间,采集的小动物也可以放入70%的酒精溶液中
④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酵母菌、血细胞计数板等 在10×目镜、40×物镜下的一个视野中完成对整个计数室中酵母菌的计数
A. 实验① B. 实验② C. 实验③ D. 实验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涉及到观察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多个实验,回忆实验的过程、原理和结果的相关知识点,结合表格内容分析答题。
【详解】①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可以选择不同的生物材料,在酸性条件下生物材料维持pH稳定的实验操作是一滴一滴地加入HCl,轻轻摇动,加入5滴后再测pH值,①正确;②选择的实验材料为一年生枝条,实验试剂为生长素类似物,实验处理方法为沾蘸法或浸泡法,②正确;③采集到的实验小动物放在70%的酒精中保存,③正确;④利用血细胞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应多次计数,然后求平均值,④错误;
故选D
18. 生态学家连续数年对某湖泊中天鹅与东方白鹳的数量进行调查,并绘制了如图所示曲线(λ表示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东方白鹳的种群数量在t2时大于t1,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B. 天鹅的种群数量在调查期间一直在增大,t3时达到K值
C. 影响东方白鹳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性因素为出生率、死亡率
D. 在t3之后一段时间天鹅的种群数量增长模型为“J”形曲线
【答案】D
【解析】
【分析】种群数量的J型增长和S型增长是两种典型情况。J型增长的形成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在此条件下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S型增长的形成条件是: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当死亡率增加到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呈现S型增长。
【详解】A、东方白鹳的种群数量在t1~t2之间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无法判断种群数量在t2时是否比t1时大,A错误;
B、天鹅的种群数量在调查期间先减少后增加,B错误;
C、天鹅湖是东方白鹳的越冬地,影响东方白鹳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性因素为迁入率和迁出率,C错误;
D、在t3时以后天鹅的曲线对应的λ值大于1且恒定,种群数量增长模型为“J”形曲线,D正确。
故选D。
19. 新疆艾比湖国家自然保护区是典型的湿地荒漠生态系统,胡杨群落、盐爪爪群落等是分布其中的主要群落类型。保护区内距离艾比湖越近,水盐含量越高。在胡杨群落中,距湖岸由近及远胡杨依次呈现聚集分布和随机分布。科研人员对胡杨群落中不同植物在水分维度上的生态位进行调查,发现其重叠指数较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胡杨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不同于盐爪爪群落
B. 靠近湖岸的植物更耐盐,远离湖岸的植物更耐旱
C. 胡杨呈现的集群和随机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D. 胡杨群落中不同植物对水分的竞争可能较激烈
【答案】C
【解析】
【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是指大多数群落都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垂直分层主要与对光的利用率有关,这种分层现象提高了群落对光的利用能力。动物的垂直分层主要与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水平结构生物的垂直分层是由于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光照强度的不同以及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差异、人与动物的相互影响等引起的,在水平上往往呈现镶嵌分布。
【详解】A、物种组成是区分群落的重要特征,生物群落不同,其群落外貌和物种组成存在差异,A正确;
B、保护区内距离艾比湖越近,水盐含量越高,靠近湖岸的植物更耐盐,远离湖岸的植物更耐旱,B正确;
C、群落的水平结构研究的是群落中不同种群的水平分布,胡杨呈现的集群和随机分布不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C错误;
D、胡杨群落中不同植物在水分维度上的生态位重叠指数较高,因此胡杨群落中不同植物对水分的竞争可能较激烈,D正确。
故选C。
20. 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生产者不一定含有色素,可以是原核生物
B. 消费者都是动物,但动物还可以是分解者
C. 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一定都是分解者
D.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也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及作用分别是:
①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空气、水、矿物质、阳光、热能。
②生产者:属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③消费者:属异养生物(各种动物);分类: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
④分解者:a、属异养生物(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b、作用:分解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为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
【详解】A、生产者不一定含有色素,可以是原核生物,如硝化细菌,A正确;
B、消费者包括动物、营寄生的细菌、真菌及植物,动物还可以是分解者,如蚯蚓,B错误;
C、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如蚯蚓是分解者,微生物也不一定都是分解者,如硝化细菌是生产者,C正确;
D、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正确。
故选B。
21. 辽阔的蒙古大草原上发生着如图所示的捕食关系,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猫头鹰的能量1/2来自兔,1/2来自食虫鸟,则其增重2克,至少需要消耗草150克
B. 该食物网中猫头鹰占据第二、第三两个营养级
C. 除图中所示成分外,生态系统的结构中还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D. 图中各个营养级的能量去向最终都是呼吸消耗、流向分解者、流入下一营养级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某食物网图解,其中草属于生产者,其余动物都属于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图中共有2条食物链,即草→兔→猫头鹰、草→食草昆虫→食虫鸟→猫头鹰。
【详解】A、图中共有2条食物链,即草→兔→猫头鹰、草→食草昆虫→食虫鸟→猫头鹰,若猫头鹰的能量1/2来自兔,1/2来自食虫鸟,则增重2克,至少需要消耗草(按照能量传递效率20%计算)=2×1/2÷20%÷20%+2×1/2÷20%÷20%÷20%=150克,A正确;
B、图中共有2条食物链,即草→兔→猫头鹰、草→食草昆虫→食虫鸟→猫头鹰,该食物网中猫头鹰占据第三、第四两个营养级,B错误;
C、图示为某食物网图解,其中草属于生产者,其余动物都属于消费者,生态系统的结构中还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错误;
D、最高营养级的能量去向不包含流入下一营养级,D错误。
故选A。
22. 下图甲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几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图乙为根据图甲绘制的能量金字塔(数字代表不同营养级的生物类群)。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该草原生态系统中没有被标出的生物类群是分解者
B. 碳元素和能量该草原生态系统中能实现自给自足
C. 草等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是该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结构稳定的基础
D. 若土壤中有某种难分解的有毒物质,则图乙生物中体内有毒物质浓度最高的是Ⅰ
【答案】B
【解析】
【详解】A、在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所以缺少的生物是分解者,A正确;
B、碳元素的循环是全球性的,能量也需要太阳能源源不断的输入,B错误;
C、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所以草等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是该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结构的稳定基础,C正确;
D、如果土壤中有难分解的有毒物质,这些物质具有富集化作用,营养级越高含量越高,由图可知I营养级是最高的,D正确。
故选B。
23. 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模型。a、b、c表示流入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d、e、f表示用于各营养级生物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g、h、i分别表示各营养级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j、k、l表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该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B. 能量流动伴随着物质循环而循环
C. 若一段时间内草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m,那么图中最高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可以是m×c/a
D. 若上述草原生态系统开发为农田生态系统,则群落的演替方式是初生演替
【答案】C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两方面。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四部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流动特点为单向,逐级递减。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因此是单向不可逆转的。
2.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A、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食物链和食物网,A错误;
B、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不循环的,B错误;
C、由于a、b、c表示流入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所以一段时间内草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m,则图中最高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为m×(b/a)×(c/b)=m×c/a,C正确;
D、将草原生态系统开发为农田生态系统,则群落的演替方式是次生演替,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图形、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与常规农业相比,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业通过禁止或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加大有机肥的应用,对土壤生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植食性线虫主要危害植物根系,研究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后土壤中植食性线虫的数量减少。某土壤中部分生物类群及食物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加大有机肥的使用,腐生细菌的数量在短时间内会增加
B. 加大有机肥的使用,食细菌线虫的数量先增加后降低,最终保持稳定
C. 与食细菌线虫相比,捕食性线虫同化能量的去向不包括流向下一营养级
D. 长期施用有机肥后,植食性线虫减少的原因是植物根系生长受抑制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去向:一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着的能量一般用于4个方面: 一是呼吸消耗;二是用于生长、发育和繁 殖,也就是贮存在构成有机体的有机物中。贮存在有机体的有机物中能量有一部分是死亡的遗体、残落物、排泄物等被分解者 分解掉;另一部分是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体内,及未被利用的部分。
【详解】A、加大有机肥的使用,腐生细菌的食物来源增加,则腐生细菌的数量在短时间内会增加,A正确;
B、加大有机肥的使用,腐生细菌的数量增加,则食细菌线虫的数量先增加后降低,通过负反馈调节,最终保持稳定,B正确;
C、捕食性线虫属于最高营养级,则捕食性线虫同化能量的去向不包括流向下一营养级,C正确;
D、长期施用有机肥后腐生细菌增加使食细菌线虫增加,引起捕食性线虫增加,植食性线虫因被大量捕食而减少,植物根系增长,D错误。
故选D。
25. 下图为某人工鱼塘中第二营养级食物及其能量的来源和去路示意图,字母代表能量值。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流经该人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a
B. 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a)×100%
C. 分解者利用的能量部分来自于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
D. 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的生物量之和一定小于生产者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中a-f依次代表生产者固定的能量,第二营养级摄取量,固定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第三营养级摄取的量,人工投入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
【详解】A、流经该人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a+人工投入饵料的能量f,A错误;
B、因有人工投入f,生产者的同化量流向第二养级的能量小于c,因此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小于(c/a)×100%,B错误;
C、分解者利用的能量部分来自于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第二营养级的遗体、残骸等),C正确;
D、因有人工投入饵料的能量f,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的生物量之和不一定小于生产者,D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4小题,共50分)
26. 炎症风暴是指机体在感染病原体等的情况下,免疫系统被过度激活,引起体液中多种炎症因子迅速大量产生,造成对机体自身损害的现象。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免疫系统释放的炎症因子未能将病原体清除时,机体会持续大量地释放更多的炎症因子,这个过程_____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反馈调节。
(2)研究发现合理地使用免疫抑制剂能缓解炎症风暴,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IgM和IgG是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产生的两种抗体。人体感染某种病毒3~5天后,可在血清中检测到1gM,量少且存在时间短;10天后可检测到IgG,量多且存在时间长。检测IgM和IgG常作为诊断是否被感染的指标。对某病毒感染者的四位密切接触者进行抗体检测,结果如表:
密切接触者 IgM IgG
甲 - -
乙 + +
丙 - +
丁 + -
注:“-”表示阴性,未检出相应抗体;“+”表示阳性,检出相应抗体。
从检测结果推测,乙、丙、丁已被感染,最先被感染人的最可能是__________。不能判断甲是否被感染,原因是____________,故需要通过核酸检测来进一步诊断。
(4)IAS是一种罕见的低血糖症,其致病机理是机体能产生胰岛素抗体,该抗体在胰岛素分泌旺盛时,能和胰岛素结合,抑制胰岛素的作用;在胰岛素分泌减少时,亲和力降低,抗体和胰岛素分离,胰岛素又能正常起作用。IAS患者在饭后半小时的血糖浓度_____________(填“低于”“高于”或“等于”)正常人,饭后4小时,其体内的血糖浓度则会迅速_________(填“升高”、“下降”)。
(5)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6. 属于 27. 免疫抑制剂可以抑制免疫系统的作用,避免免疫系统过度激活
28. ①. 丙 ②. 可能感染时间较短,机体没有产生相应抗体
29. ①. 高于 ②. 下降
30. 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
【解析】
【分析】1、体液免疫: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2、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小问1详解】
当免疫系统释放的炎症因子未能将病原体清除时,机体会持续大量地释放更多的炎症因子,这个过程属于反馈调节。
【小问2详解】
由于免疫抑制剂可以抑制免疫系统的作用,避免免疫系统过度激活,所以合理地使用免疫抑制剂能缓解炎症风暴。
【小问3详解】
由表可知:乙、丙和丁三人都产生了相应的抗体,因此判断这三人已被感染。丙体内已无lgM抗体,但仍有lgG抗体,说明丙感染时间较早,此时lgM抗体已经没有了。无法判断甲是否被感染,图中显示甲未产生抗体,有可能感染时间过短,还未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
【小问4详解】
根据题意,该抗体在胰岛素分泌旺盛时,能和胰岛素结合,抑制胰岛素的作用;在胰岛素分泌减少时,亲和力降低,抗体和胰岛素分离,胰岛素又能正常起作用,IAS患者在饭后半小时胰岛素不能正常起作用,其血糖浓度高于正常人,饭后4小时,胰岛素分泌减少,抗体和胰岛素分离,胰岛素发挥作用,其体内的血糖浓度则会迅速下降。
【小问5详解】
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
27. 为研究赤霉素(GA3)和生长素(IAA)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切取菟丝子茎顶端2.5cm长的部位(茎芽),置于培养液中无菌培养(图1)。实验分为A、B、C三组,分别培养至第1、8、15天,每组再用适宜浓度的激素处理30天,测量茎芽长度,结果见图。
(1)用激素处理时应将IAA加在茎芽尖端而不是加在培养液中,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植物伸长生长可能是细胞的___________增加的结果。当加入某种药物完全抑制DNA复制后IAA诱导的茎芽伸长生长没有受到抑制,表明IAA影响的茎芽伸长生长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若要在细胞水平上加以验证,可通过对茎段____________(填“横”或“纵”)切镜检观察。
(3)图2数据显示,GA3、IAA对离体茎芽的伸长生长都表现出明显促进作用,但___________的促进作用更明显。
(4)如图3所示,菟丝子会缠绕寄主生长,从植物激素角度分析,是因为菟丝子茎___________(内、外)侧IAA分布更多引起的。
(5)植物激素是由___________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人们发现的植物激素除生长素、赤霉素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不少于3种)等多种。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_______________共同完成的。
【答案】(1)在幼嫩组织中,生长素只能进行极性运输,由生态学上端运输到生态学下端
(2) ①. 数量和长度 ②. 促进细胞伸长 ③. 纵
(3)两种激素共同处理
(4)外 (5) ①. 植物体内 ②. 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 ③. 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
【解析】
【分析】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2、在幼嫩组织中,生长素只能进行极性运输,由生态学上端运输到生态学下端。
【小问1详解】
用激素处理时应将IAA加在茎芽尖端而不是加在培养液中,原因是在幼嫩组织中,生长素只能进行极性运输,由生态学上端运输到生态学下端。
【小问2详解】
植物伸长生长可能是细胞的数量和长度增加的结果。当加入某种药物完全抑制DNA复制后IAA诱导的茎芽伸长生长没有受到抑制,表明IAA影响的茎芽伸长生长的方式不是通过促进DNA的复制实现,而是依靠促进细胞伸长来实现的。若要在细胞水平上加以验证,可通过对茎段纵切镜检观察。
【小问3详解】
由图2可以看出,IAA和GA3单独处理组的茎芽长度都高于不用激素处理的空白对照组,因此IAA和GA3对离体的茎芽都有促进作用,从图中看出两种激素共同处理的促进作用更明显。
【小问4详解】
菟丝子会缠绕寄主生长,从植物激素角度分析,是因为菟丝子茎外侧IAA分布更多,促进生长作用更强引起的。
【小问5详解】
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人们发现的植物激素除生长素、赤霉素外,还有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等多种。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的。
28. 调查发现某小型湖泊中的绿藻、蓝细菌是鯪鱼和沼虾的食物,沼虾又是鲮鱼的食物。图1表示不同体长鲮鱼的食性比例,图2表示鲮鱼在12年内种群数量的变化。
(1)群落的_____________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其中鲮鱼和沼虾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该湖泊从浅水区到深水区分布着不同类群的生物,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结构。
(2)由图1可知,鲮鱼随体长增加的食性变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鲮鱼仅以绿藻和沼虾为食,在体长为2.8cm和4.2cm时,鯪鱼增长相同的体重消耗绿藻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按传递效率20%计算)。
(3)在图2的a~e中,_______________点处的鲮鱼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8年种群数量最大是在___________点处,d点以后种群数量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答案】(1) ①. 物种组成
②. 竞争和捕食 ③. 水平
(2) ①. 当体长较短时,以肉食性食物为食,随着体长增加,肉食性食物比例较小,植食性食物的比例增大 ②. 3∶2
(3) ①. a、e ②. a点和e点λ大于1 ③. b ④. 先减小,再增加
(4) ①. 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②. 协同进化
【解析】
【分析】图2表示鲮鱼在 12 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从大约5年开始下降,前8年种群数量最大的是b点。
图1中随着鲮鱼体长的增加,植食性食物的比例逐渐增加,肉食性食物的比例减小。
【小问1详解】
区分群落最重要的特征是物种丰富度(物种组成),鲮鱼和沼虾都以绿藻、蓝细菌为食,同时沼虾又是鲮鱼的食物,所以二者是竞争和捕食的关系。从浅水区到深水区分布着不同类群的生物,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小问2详解】
从图1看出,当体长较短时,以肉食性食物为食,随着体长增加,肉食性食物比例较小,植食性食物的比例增大。
体长为2.8cm时,植食性和肉食性食物的比例为1:1,鯪鱼增长1个单位,则消耗绿藻0.5÷0.2+0.5÷0.2÷0.2=15个单位,体长为4.2cm时,植食性和肉食性食物的比例为3:1,鯪鱼增长1个单位,则消耗绿藻0.25÷0.2÷0.2+0.75÷0.2=10,所以鯪鱼增长相同的体重消耗绿藻的质量比为3∶2。
【小问3详解】
只要λ大于1,则种群数量增加,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所以图2中a和e点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因为a点和e点λ大于1;前8年种群密度最大的是b点,超过b点λ小于1,种群密度减小;d点以后λ先小于1,然后大于1,所以种群数量先减小,再增加。
【小问4详解】
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共同进化的结果。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群落知识,重点是掌握能量流动过程中的计算。
29. 海洋生态系统具有非常高的使用价值,分析海洋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对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以及构建海洋生态文明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如图是长江口某海域的食物网(局部)以及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回答下列问题:
(1)该食物网中“中型鱼类”属于第____________营养级,图中“碎屑”所属的生态系统组分为____________。
(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理论上“中型鱼类”的体重每增加1kg所需要消耗的浮游植物的质量范围是____________。
(3)若不考虑其它生态系统对该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和输出,则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E是指____________,图中E的数值能否算出?__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若能,请写出E的数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
(4)人类对该生态系统中的小型鱼类、虾类、蟹类大量捕捞,结果是中型鱼类的数量增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三、四 ②. 分解者
(2) ①.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②. 25-1000kg
(3) ①.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②. 不能 ③. 因为生产者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未写出
(4)中型鱼类所属营养级降低/食物链变短/从浮游动物和小型软体动物获得的能量增多
【解析】
【分析】1、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能量的去向:(1)自身呼吸以热能形式散失;(2)流向下一个营养级;(3)被分解者利用;(4)未被利用。
2、能量流动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小问1详解】
由上图食物网可知:浮游植物是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该食物网中“中型鱼类”捕食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三、第四营养级。图中碎屑所属的生态系统的组分为分解者,可以分解动植物遗体。
【小问2详解】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相邻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为 10% 20%,理论上“中型鱼类”的体重每增加 1 kg 所需要的能量最多按最长的食物链、最小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为 1÷10%÷10%÷10%=1000 kg,所需要的能量最小按最短的食物链、最大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为 1÷20%÷20%=25 kg,所以理论上“中型鱼类”的体重每增加 1 kg 所需要的能量为 25 1000 kg。
【小问3详解】
若不考虑其它生态系统对该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和输出,则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E 是指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图中 E 的能量不能算出,因为生产量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未写出。
【小问4详解】
人类对该生态系统中的小型鱼类、虾类、蟹类大量捕捞,结果是中型鱼类的数量增加,原因是食物链变短,中型鱼类所属营养级降低,从浮游动物和小型软体动物获得的能量增多。淮北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
生物试题
满分:100分时间:75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25小题,共50分)
1. 下图为人体内环境与某些细胞之间的关系图,其中甲、乙、丙表示成分,丁表示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乙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B. 若甲中蛋白质减少,则渗透压降低,可能引起组织水肿
C. 若丁为成熟的红细胞,则其产生的CO2过多时,会刺激呼吸中枢
D. 甲、乙、丙等构成的细胞外液是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和病毒增殖的场所
2. 下列关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小脑损伤可导致身体平衡失调
B. 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
C. 大脑皮层具有躯体感觉区和运动区
D. 下丘脑参与神经调节也参与体液调节
3. 神经纤维分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如图所示,有髓神经纤维外侧有髓鞘包绕,髓鞘分布不连续,两节段狭窄部位为朗飞式结(c处)。朗飞式结处的Na+通道密度极高,可形成动作电位,有髓鞘段(d处)的髓鞘由胶质细胞反复包绕形成,且长短不一,该区域的轴突膜中几乎没有钠离子通道,不能进行动作电位的传导。下列关于兴奋在有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B. 兴奋可在有髓纤维上相邻朗飞式结间跳跃式传导
C. 人体内c处兴奋将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向两侧传导
D. 同等条件下,有髓纤维兴奋的传导比无髓纤维更慢
4. 图为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间的突触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谷氨酸从甲膜释放和在突触间隙中的扩散都需要消耗能量
B. 谷氨酸与受体结合后使乙膜发生的电位变化是由外负内正转变为外正内负
C. 某药物抑制过程③谷氨酸的回收,乙膜持续兴奋,可能会导致谷氨酸受体减少
D. 过程①和过程②都体现了细胞质膜具有一定流动性
5. 关于激素发现与探究历程,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沃泰默切除通向狗小肠的神经,用稀盐酸刺激小肠探究胰液分泌的实验可以说利用了“减法原理”
B. 斯他林和贝利斯提取小肠黏膜和盐酸研磨,获取提取液注入血液中体现了“加法原理”
C. 班廷和助手贝斯特通过摘除健康狗的胰腺造成实验性糖尿病的实验,将造成狗糖尿病有关的物质命名为“胰岛素”
D. 科学家通过制备胰腺提取物治疗糖尿病却收效甚微,是因为胰岛素被胰蛋白酶分解了
6. 激素之间作用相同,使作用效果加强称为协同作用。下列是某同学对人体内具有协同作用关系的激素所作的归纳,其中有误的是( )
A. ① B. ②③ C. ③④ D. 无法确定
7. 下图为人体内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b、c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
②c激素分泌增多,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③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存在的部位
④下丘脑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功能,同时能合成释放e激素
⑤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④⑤ D. ③④⑤
8. 如图为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过程中某些调节过程的示意图,请根据所学的知识和图示信息,选出正确的选项( )
A. InR和GLUT广泛分布于人体组织中,对升高血糖必不可少
B. 胰岛素发挥作用使得神经递质被释放出细胞,这一过程属于神经调节
C. 由于InR异常而导致糖尿病的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量偏低
D. 相较于正常人,糖尿病患者可能更易发生神经系统的病变
9. 如图是某患者在高渗性脱水(失水多于失盐)情况下,机体水盐平衡调节的部分过程,ADH表示抗利尿激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ADH与受体结合后通过调控基因的表达调节细胞代谢
B. ADH合成障碍时,水分子无法进出肾小管上皮细胞,患者表现多尿、多饮
C. 储存水通道蛋白的囊泡由高尔基体形成后,在酶a的作用下加快与细胞膜融合
D. 若患者发生低渗性脱水,则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垂体释放ADH减少
10. 如图为某病的发病原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病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同种免疫系统疾病
B. 激素A能够促进垂体细胞代谢,使激素B合成增加
C. 图中所示抗体和激素B对甲状腺的作用效应可能相同
D. 使用免疫抑制剂能够有效缓解该病患者的病症
11. PD-1受体是存在于许多激活的T淋巴细胞表面的分子,是免疫中的一种“分子刹车”,当人体正常组织细胞膜上的PD-L1与PD-1结合会促进被激活的特异性T细胞凋亡,是免疫系统的正常平衡机制,但当癌细胞产生的PD-L1与PD-1结合,能迫使被激活的T淋巴细胞过早进入凋亡阶段,从而终止正在进行的免疫反应,通过这种方式癌细胞可以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根据题意,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吞噬细胞可作为 APC 细胞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
B. 使用 PD-1 抗体或 PD-L1 抗体,可阻断 PD-I 与 PD-L1 的结合,从而使 T 细胞有效对付癌细胞
C. PD-1 和 PD-L1 结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D. 正常细胞膜上 PD-L1 与 PD-1 结合可以防止因免疫细胞过度激活而引发的自身免疫病
12. 下列有关免疫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被犬咬伤后,为防止狂犬病发生,需要注射由灭活狂犬病毒制成的疫苗。疫苗在人体内可引起的免疫反应是产生与狂犬病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B. 重症肌无力患者由于体内存在某种抗体,该抗体与神经-肌肉突触的受体特异性结合,使该受体失去功能,最终导致刺激神经不能引起肌肉收缩
C. 乙肝疫苗的接种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三次,其目的是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淋巴细胞
D. 当同一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产生的浆细胞均来自记忆细胞
13. 下列关于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生产中常使用赤霉素来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B. 生长素可通过促进乙烯合成来促进茎段细胞伸长
C. 生长素、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中都起作用
D. 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从根本上说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14. 将一株正在生长的植物水平放入正在太空中飞行的航天飞船的暗室内,暗室朝向地心的一侧开一个小孔,小孔附近放一光源,如下图1所示;下图2表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茎生长的作用情况;下图3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顶芽和根部生长的作用情况。请判断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段时间后,图1所示植物茎的生长方向是背光生长
B. 若图1中茎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m,则其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p的范围是m
D. 若把图1装置放回地球同时去掉光源,植物茎远地侧的生长素浓度为m,则近地侧生长素浓度r的范围是0
A. IAA-借助蛋白质a输出细胞时的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
B. 生长素进入细胞时的运输方式有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
C. 生长素有IAA-和IAAH两种存在状态的原因与c有关
D. a、b、c在细胞膜上的分布决定了生长素的运输具有方向性
16. 迁徙是指鸟类在繁殖地和越冬地(或新的觅食地)之间作远距离移动的过程。我国某研究团队通过分析渤海湾地区迁徙“中停水鸟”的调查数据,发现中停地(迁徙中休憩或觅食的地方)的丧失会导致鸟类迁徙策略的改变。由于候鸟个体在中停地可获得的食物资源有所减少,它们会延长在中停地的停留时间以补充能量,由此引发中停期内候鸟种群密度的增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渤海湾地区迁徙中停地的所有候鸟构成一个种群
B. 迁徙中停地丧失导致迁徙路线上的环境容纳量上升
C. 候鸟在中停地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D. 准确预测候鸟种群的动态变化,需要对其整个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开展研究
17. 下列有关生物学探究实验操作或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编号 实验名称 实验材料 实验操作或现象
① 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生物材料(肝匀浆、马铃薯匀浆、稀释的鸡蛋清)、磷酸缓冲液等 一滴一滴地加入HCl,轻轻摇动,加入5滴后再测pH值
② 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生长旺盛的一年生枝条,常用的生长素类似物等 处理插条时用浸泡法要求溶液浓度较低,最好遮阴处理
③ 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捕虫器、铲子、花盆、铁架台等 收集土样的塑料袋上需注明地点和时间,采集的小动物也可以放入70%的酒精溶液中
④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酵母菌、血细胞计数板等 在10×目镜、40×物镜下的一个视野中完成对整个计数室中酵母菌的计数
A. 实验① B. 实验② C. 实验③ D. 实验④
18. 生态学家连续数年对某湖泊中天鹅与东方白鹳的数量进行调查,并绘制了如图所示曲线(λ表示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东方白鹳的种群数量在t2时大于t1,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B. 天鹅的种群数量在调查期间一直在增大,t3时达到K值
C. 影响东方白鹳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性因素为出生率、死亡率
D. 在t3之后一段时间天鹅的种群数量增长模型为“J”形曲线
19. 新疆艾比湖国家自然保护区是典型的湿地荒漠生态系统,胡杨群落、盐爪爪群落等是分布其中的主要群落类型。保护区内距离艾比湖越近,水盐含量越高。在胡杨群落中,距湖岸由近及远胡杨依次呈现聚集分布和随机分布。科研人员对胡杨群落中不同植物在水分维度上的生态位进行调查,发现其重叠指数较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胡杨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不同于盐爪爪群落
B. 靠近湖岸的植物更耐盐,远离湖岸的植物更耐旱
C. 胡杨呈现的集群和随机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D. 胡杨群落中不同植物对水分的竞争可能较激烈
20. 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生产者不一定含有色素,可以是原核生物
B. 消费者都是动物,但动物还可以是分解者
C. 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一定都是分解者
D.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也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
21. 辽阔的蒙古大草原上发生着如图所示的捕食关系,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猫头鹰的能量1/2来自兔,1/2来自食虫鸟,则其增重2克,至少需要消耗草150克
B 该食物网中猫头鹰占据第二、第三两个营养级
C. 除图中所示成分外,生态系统结构中还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D. 图中各个营养级的能量去向最终都是呼吸消耗、流向分解者、流入下一营养级
22. 下图甲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几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图乙为根据图甲绘制的能量金字塔(数字代表不同营养级的生物类群)。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该草原生态系统中没有被标出的生物类群是分解者
B. 碳元素和能量在该草原生态系统中能实现自给自足
C. 草等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是该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结构稳定的基础
D. 若土壤中有某种难分解的有毒物质,则图乙生物中体内有毒物质浓度最高的是Ⅰ
23. 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模型。a、b、c表示流入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d、e、f表示用于各营养级生物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g、h、i分别表示各营养级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j、k、l表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该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B. 能量流动伴随着物质循环而循环
C. 若一段时间内草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m,那么图中最高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可以是m×c/a
D. 若上述草原生态系统开发为农田生态系统,则群落的演替方式是初生演替
24. 与常规农业相比,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业通过禁止或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加大有机肥的应用,对土壤生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植食性线虫主要危害植物根系,研究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后土壤中植食性线虫的数量减少。某土壤中部分生物类群及食物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加大有机肥的使用,腐生细菌的数量在短时间内会增加
B. 加大有机肥的使用,食细菌线虫的数量先增加后降低,最终保持稳定
C. 与食细菌线虫相比,捕食性线虫同化能量的去向不包括流向下一营养级
D. 长期施用有机肥后,植食性线虫减少的原因是植物根系生长受抑制
25. 下图为某人工鱼塘中第二营养级食物及其能量的来源和去路示意图,字母代表能量值。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流经该人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a
B. 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a)×100%
C. 分解者利用的能量部分来自于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
D. 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的生物量之和一定小于生产者
二、非选择题(4小题,共50分)
26. 炎症风暴是指机体在感染病原体等的情况下,免疫系统被过度激活,引起体液中多种炎症因子迅速大量产生,造成对机体自身损害的现象。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免疫系统释放的炎症因子未能将病原体清除时,机体会持续大量地释放更多的炎症因子,这个过程_____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反馈调节。
(2)研究发现合理地使用免疫抑制剂能缓解炎症风暴,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IgM和IgG是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产生的两种抗体。人体感染某种病毒3~5天后,可在血清中检测到1gM,量少且存在时间短;10天后可检测到IgG,量多且存在时间长。检测IgM和IgG常作为诊断是否被感染的指标。对某病毒感染者的四位密切接触者进行抗体检测,结果如表:
密切接触者 IgM IgG
甲 - -
乙 + +
丙 - +
丁 + -
注:“-”表示阴性,未检出相应抗体;“+”表示阳性,检出相应抗体。
从检测结果推测,乙、丙、丁已被感染,最先被感染人的最可能是__________。不能判断甲是否被感染,原因是____________,故需要通过核酸检测来进一步诊断。
(4)IAS是一种罕见的低血糖症,其致病机理是机体能产生胰岛素抗体,该抗体在胰岛素分泌旺盛时,能和胰岛素结合,抑制胰岛素的作用;在胰岛素分泌减少时,亲和力降低,抗体和胰岛素分离,胰岛素又能正常起作用。IAS患者在饭后半小时的血糖浓度_____________(填“低于”“高于”或“等于”)正常人,饭后4小时,其体内的血糖浓度则会迅速_________(填“升高”、“下降”)。
(5)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
27. 为研究赤霉素(GA3)和生长素(IAA)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切取菟丝子茎顶端2.5cm长的部位(茎芽),置于培养液中无菌培养(图1)。实验分为A、B、C三组,分别培养至第1、8、15天,每组再用适宜浓度的激素处理30天,测量茎芽长度,结果见图。
(1)用激素处理时应将IAA加在茎芽尖端而不加在培养液中,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植物伸长生长可能是细胞的___________增加的结果。当加入某种药物完全抑制DNA复制后IAA诱导的茎芽伸长生长没有受到抑制,表明IAA影响的茎芽伸长生长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若要在细胞水平上加以验证,可通过对茎段____________(填“横”或“纵”)切镜检观察。
(3)图2数据显示,GA3、IAA对离体茎芽的伸长生长都表现出明显促进作用,但___________的促进作用更明显。
(4)如图3所示,菟丝子会缠绕寄主生长,从植物激素角度分析,是因为菟丝子茎___________(内、外)侧IAA分布更多引起的。
(5)植物激素是由___________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人们发现的植物激素除生长素、赤霉素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不少于3种)等多种。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_______________共同完成的。
28. 调查发现某小型湖泊中的绿藻、蓝细菌是鯪鱼和沼虾的食物,沼虾又是鲮鱼的食物。图1表示不同体长鲮鱼的食性比例,图2表示鲮鱼在12年内种群数量的变化。
(1)群落的_____________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其中鲮鱼和沼虾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该湖泊从浅水区到深水区分布着不同类群的生物,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结构。
(2)由图1可知,鲮鱼随体长增加的食性变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鲮鱼仅以绿藻和沼虾为食,在体长为2.8cm和4.2cm时,鯪鱼增长相同的体重消耗绿藻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按传递效率20%计算)。
(3)在图2的a~e中,_______________点处的鲮鱼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8年种群数量最大是在___________点处,d点以后种群数量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29. 海洋生态系统具有非常高的使用价值,分析海洋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对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以及构建海洋生态文明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如图是长江口某海域的食物网(局部)以及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回答下列问题:
(1)该食物网中“中型鱼类”属于第____________营养级,图中“碎屑”所属的生态系统组分为____________。
(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理论上“中型鱼类”的体重每增加1kg所需要消耗的浮游植物的质量范围是____________。
(3)若不考虑其它生态系统对该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和输出,则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E是指____________,图中E的数值能否算出?__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若能,请写出E的数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
(4)人类对该生态系统中的小型鱼类、虾类、蟹类大量捕捞,结果是中型鱼类的数量增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