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试题
九年级历史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1.1857-1859年,印度反英起义中,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是起义的主力军,土兵是起义的突击力量,部分封建王公参加并领导了起义。这说明当时印度( )
A.沉重打击了殖民者 B.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C.民族意识普遍觉醒 D.自由平等观念盛行
2.新学期,学校组织历史活动课,在一个标有“Tsar AlexanderⅡ”字样的小组资料袋中,存有“贵族宣读‘解放’农奴的法令”、“林肯”“明治维新时期的小学课堂”等图片和资料,请判断该小组参加活动课的主题是
A.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B.亚非拉人民的反帝斗争
C.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D.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3.有人说,上帝创造了世界,而牛顿发现了上帝创造世界的法则;牛顿没有否定上帝,但从此理性替代或接管了上帝行使权力。“理性替代上帝”是因为牛顿发现了( )
A.人文的理念 B.科学的奥秘 C.上帝的意旨 D.工业的力量
4.下图为中国上海某外企的招聘简章,所招聘职位最早出现在( )
A.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B.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C.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明 D.美国与苏联冷战时期
5.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以英国为例,19世纪初,农业劳动力人数仍多于工业劳动力人数,但到20世纪初,农业劳动力人数已经不足工业劳动力人数的1/5。以上材料说明( )
A.工业革命改变了劳动力结构 B.工业革命提高了妇女地位
C.工业革命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D.工业革命促进了人口增长
6.《欧洲史》中写道:“第一次世界大战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欧洲强国在战争中失去了世界霸权。人们从此转向华盛顿和莫斯科。”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这里的“时代”是资本主义时代 B.一战使传统的国际格局发生改变
C.欧洲因一战失去国际政治话语权 D.美国、苏联因参加一战实力大增
7.1917年后,美国的芬兰矿工移民中“一提到列宁的名字心就颤动不已”;在几乎无人知道俄国在哪里的古巴,烟草工人组成了“苏维埃”。这表明十月革命( )
A.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的政权 B.推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开展
C.促进了世界人民的结盟与斗争 D.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8.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通过缔结一系列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但丘吉尔却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称为“胜利者做的蠢事”。他这样的评价是因为该体系( )
A.促进了社会主义国家苏俄的发展
B.有利于形成战后和平稳定的局面
C.有效地限制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结盟
D.未能妥善解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9.1928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1039亿美元,到1932年只剩下560亿美元了,美国损失了近一半的财富。导致“美国损失了近一半的财富”的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A.国家干预经济 B.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沉重打击
C.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D.全国性的股票投机活动
10.美国新政期间,罗斯福曾承认当时美国"1/3的人口,营养不良。穿得不好,住得很糟”,他提出“要制订出一些计划来,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压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的人民身上”。由此,他采取的做法是( )
A.整顿金融体系 B.调节工业生产
C.兴建公共工程 D.推行社会保障
11.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序幕的历史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德国闪击波兰 D.日本偷袭珍珠港
12.二战后,美国外交官凯南形容当时的世界:“美国是鲨鱼,苏联是老虎,二者虽然都很凶猛,却生活在截然不同的环境,暂时不会兵戎相见。( )
A.美、苏都成为超级大国
B.美苏共同对付法西斯
C.美苏军事实力接近
D.美苏“冷战”对峙
13.这一会议推动了亚非民族独立运动的蓬勃发展,并且使独立运动中反对新殖民主义和大国控制的内容变得日益明显。越来越多的亚非新独立国家开始注意维护自己在国际上的独立地位,避免充当美苏冷战中的棋子。“这一会议”是( )
A.华盛顿会议 B.雅尔塔会议
C.万隆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14.有学者认为:苏联在同东欧各国的经济交往中,存在着严重的民族利己主义,并通过抵制马歇尔计划,使东欧国家走向封闭,脱离了世界。同时,苏联不允许东欧国家独立发展重工业,严重损害了东欧国家的民族利益,最终导致东欧剧变。该学者( )
A.客观评价了苏联模式 B.认为东欧剧变与苏联大国强权有关
C.全面否定了苏联的改革 D.认为东欧剧变是因为民族利益受损
15.大多数国家认识到,联合国并不会任由美国摆布,美国在战争中所遇到的困难都与它未能获得联合国的授权有关。这反映了( )
A.美国已习惯绕开联合国来干涉他国事务
B.联合国已无法履行维护世界和平的职责
C.美国一直致力于获得联合国的授权动武
D.联合国仍然是制约超强国家的重要舞台
16.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贫富差距加大、生态失衡、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对此,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推动两极世界格局建立 B.建立区域经济集团对抗发达国家
C.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二、非选择题:本题3个小题,共52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对应位置
1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过是帝国主义上一轮争夺的总结,下一轮争夺的开始。正如列宁所指出的:“不管是一个帝国主义联盟,还是一切帝国主义强国结成一个总联盟,都不可避免地只会是前后两次战争之间的‘暂时休战’。”一旦……他们必将重开争夺之战,那个时候也就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寿终正寝之时。
——摘编自陶诗咏、宋洪章《火山口上的分赃》
材料 二战后东西方“冷战”的产生,战后和平政治取代战争政治,联结美苏同盟的纽带不复存在,从而使两国之间的斗争重新表面化和尖锐化。从某种程度上说,战后初期两国激烈对抗是当时国际环境下的产物。同时美苏两国领导人对于对方的认识有主观、不符合事实的成分,从而导致相互不信任和猜疑。
——摘编自张晓明《冷战及其遗产》
材料三 “冷战”时期,世界多极化趋势的主要作用表现在对美苏两霸的抵制促进两极格局的瓦解。而“冷战”后,多极化趋势的功能主要表现在阻止单极霸权的形成,为一个更具合理性、公正性,力量分布更为平衡的世界新格局提供建设性力量。
——王斯德《大学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在太平洋地区“寿终正寝”的标志性事件,说明该体系是“前后两次战争之间的‘暂时休战’”的理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苏“冷战”形成的主要原因,指出美苏两国20世纪40年代,“斗争重新表面化和尖锐化”在欧洲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指出“冷战”时期,促进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多极化趋势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18.全球治理: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世界经济】
材料一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局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各国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力加强。
【世界政治】
材料二 当今国际社会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西方国家在国际格局中的主导地位不断削弱,新兴市场国家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成为近代以来国际力量对比中最具革命性的变化,产生了参与全球治理的强大需求,西方的治理理念、体系和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国际格局和时代潮流。
——摘自《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世界科技】
材料三 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1)根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以及这一趋势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方的治理理念、体系和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国际格局和时代潮流”的原因。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你认为各国需要遵循什么基本原则?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一项发明,简述其利与弊。
19.材料一: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愤怒,全世界受法西斯侵略和威胁的国家要联合起来共同对敌,这是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基础。此后,“联合国家”在政治上相互合作,在军事上互相配合,对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材料二: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说:“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摘编自《阿登纳回忆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基础和标志。举出“‘联合国家’在政治上相互合作,在军事上互相配合”的史实各一例。
(2)根据材料二,指出阿登纳的主张。
(3)根据材料一、二,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试卷第4页,共5页
1.C
【详解】
根据题干“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是起义的主力军,士兵是起义的突击力量,部分封建王公参加并领导了起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57年—1859年印度爆发了一场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士兵起义,后发展成全民族的反英大起义,说明印度的民族意识觉醒,C项正确;沉重打击了殖民者是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影响,题干中没有涉及,排除A项;当时印度处于英国殖民者和封建王公统治之下,资本主义不可能迅速发展,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全民族各阶层参加起义,没有体现出自由平等观念盛行,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根据材料“贵族宣读‘解放’农奴的法令”、“林肯”“明治维新时期的小学课堂”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861年农奴制改革,俄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1861年3月林肯就任美国总统,1861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内战,南北战争爆发。南北战争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的经济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明治维新时期的小学课堂”反映了明治维新期间的文明开化,明治维新使日本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故该小组参加活动课的主题是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C项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3.B
【详解】根据题干的“理性替代上帝”“牛顿发现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提供了一个思想的原则,即用精确的机械观点来解释整个自然界。因此,“理性替代上帝”是因为牛顿发现了科学的奥秘,B项正确;人文的理念与文艺复兴有关,排除A项;上帝的意旨与“理性替代上帝”不符,排除C项;工业的力量不属于牛顿的发现,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从招聘的工人中有“电力工”“汽车工”可以看出,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是以电力为代表,同时出现了如汽车等新式交通工具,B项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没有电力,排除A项;CD项在第二 次工业革命之后,不是最早,排除CD项。故选B项。
5.A
【详解】“19世纪初,英国农业劳动力人数仍多于工业劳动力人数”说明19世纪初英国农业劳动力多于工业劳动力;“但到20世纪初,农业劳动力人数已经不是工业劳动力人数的1/5了”说明到20世纪初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工业劳动力大大高于农业劳动力,劳动力结构发生巨大变化,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劳动力结构的变化,BCD项都与这一主旨不符,排除。故选A项。
6.B
【详解】由题干中的“欧洲强国在战争中失去了世界霸权。人们从此转向华盛顿和莫斯科”,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欧洲国家实力下降,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格局开始改变,形成了战后新的世界格局,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B项正确;一战后资本资本主义经济仍在发展,排除A项;一战后,欧洲实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但话语权没有失去,排除C项;美国因参加一战实力大增,俄国在一战中损失巨大,排除D项。故选B项。
7.B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1917年后,美国的芬兰矿工、古巴,烟草工人组成了苏维埃”可知,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使美国工人、古巴工人也开始向列宁学习,这就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开展,B项正确;材料是在强调十月革命在国际上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世界人民结盟,排除C项;材料是说十月革命的影响,不是说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丘吉尔却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称为‘胜利者做的蠢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通过巴黎和会上签订的《凡尔赛条约》诸条约、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九国公约》诸条约共同形成了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它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关系的一次大调整,它只是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体系的分赃不均,加深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这个体系所依据的帝国主义之间的实力对比势被打破,潜伏的种种矛盾必日益尖锐,新的争夺不可避免,这就决定了这个体系不可能持久。可知丘吉尔曾把凡尔赛体系称为“胜利者的蠢事”,是因为未能妥善解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D项正确;列宁对苏俄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用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促进了社会主义国家苏俄的发展,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没有联系,排除A项;有利于形成战后和平稳定的局面,不符合史实,因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只是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排除B项;有效地限制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结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详解】根据材料中“1928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1039亿美元,到1932年只剩下560亿美元了,美国损失了近一半的财富”,结合所学知识,1929年10月下旬,美国股票价格突然暴跌,一场规模空前的经济大危机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1929—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贸易额减少了2/3,其中,美国的工业产量下降超过40%,贸易额减少70%,可以得出,导致“美国损失了近一半的财富”的事件是经济大危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大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无法解决,C项正确;在罗斯福新政实施前,资本主义世界没有国家干预经济的情况,排除A项;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美国是中立国,经济没有受到损失,排除B项;全国性的股票投机活动是经济大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10.D
【详解】根据材料“要制订出一些计划来,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压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的人民身上”可知,罗斯福关心弱势群体,推行社会保障,D项正确;整顿金融体系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调节工业生产协调了各工业部门的企业活动,排除B项;兴建公共工程为失业者提供了就业机会,排除C项。故选D项。
11.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经过精心策划,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的一段路轨,制造了柳条湖事件,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日军以此为借口,炮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攻占沈阳城,这就是“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日。中国人民开始了局部抗战。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序幕。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12.D
【详解】根据题干时间是二战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和苏联虽然都很强大,但是暂时不会兵戎相见,该材料反映的是美苏冷战的情形,故选D。
13.C
【详解】据题干“这一会议推动了亚非民族独立运动的蓬勃发展,使独立运动中反对新殖民主义和大国控制的内容变得日益明显”和所学知识可知,该会议是1955年,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这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主要目的是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并共同抵制美国与苏联的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活动,C项正确;华盛顿会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日等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由美国建议召开的国际会议,排除A项;雅尔塔会议,1945年,美国英国和苏联三个大国在黑海北部的克里木半岛的雅尔塔皇宫内举行的一次关于制定战后世界新秩序和列强利益分配问题的一次关键性的首脑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有战后处置德国问题、波兰问题、远东问题、联合国问题。此事件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第26届联合国大会,1971年,就“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组织中的合法权利问题”进行表决的决议。主要内容为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承认它的政府的代表为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并立即把蒋介石的代表从联合国组织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所非法占据的席位上驱逐出去,排除D项。故选C项。
14.B
【详解】根据材料“苏联在同东欧各国的经济交往中,存在着严重的民族利已主义,并通过抵制马歇尔计划,使东欧国家走向封闭,脱离了世界。同时,苏联不允许东欧国家独立发展重工业,严重损害了东欧国家的民族利益,最终导致东欧剧变”分析可知,材料叙述了由于苏联的强权政治导致东欧国家未能独立发展重工业,严重损害了东欧国家的民族利益,最终导致东欧剧变。因此,该学者认为东欧剧变与苏联大国强权有关,B项正确;材料没有客观评价苏联模式,排除A项;材料不能全面否定苏联的改革,排除C项;东欧国家的民族利益受损是苏联大国强权而的结果,进而导致东欧剧变,排除D项。故选B项。
15.D
【详解】根据材料“联合国并不会任由美国摆布,美国在战争中所遇到的困难都与未能获得联合国的授权有关”和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的宗旨有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各国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及协调国际间争端方面的发挥的重要作用,反映了联合国仍然是制约超强国家的重要舞台,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成立初期,美国长期绕开联合国来干涉他国事务,但材料内容强调的是联合国制约美国对他国事务的干涉,排除A项;材料内容强调的是联合国仍然是制约超强国家的重要舞台,没有体现联合国无法履行其职责,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联合国在维护世界方面的作用,没有体现美国致力于获得联合国的授权动武,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6.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面对威胁人类生存的共同问题,发展中国家应加强合作,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只有这样,才能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D项正确;推动两极世界格局建立不利于解决威胁人类生存的共同问题,不能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排除A项;建立区域经济集团对抗发达国家会激发国家间的矛盾,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排除B项;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是逆全球化的做法,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17.(1)事件:1942年12月,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理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战后国际秩序得以重建,出现了一战后暂时相对稳定的和平时期。
(2)原因:美、苏两国的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或国家利益的冲突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国际环境的变化(或战时的同盟关系不复存在);美苏两国领导人之间的误判和猜疑。表现:1947年,欧洲复兴计划的大规模运用;1949年德国分裂;1949年,北约组织成立
(3)欧洲的联合;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中国的振兴。影响: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有利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避免地区冲突,发挥联合国的作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详解】(1)标志性事件:1942年12月,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标志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在太平洋地区“寿终正寝”。理解:根据材料一“不管是一个帝国主义联盟,还是一切帝国主义强国结成一一个总联盟,都不可避免地只会是前后两次战争之间的‘暂时休战”可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了帝国主义的世界和平秩序,出现了一战后的暂时的相对稳定期,形成了战后新的世界格局,但它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反而加深了它们之间的矛盾,因而这个新秩序极不巩固,它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因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两次战争之间的‘暂时休战’”。
(2)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美苏冷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美、苏两国的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根据材料“战后东西方‘冷战’'的产生,战后和平政治取代战争政治”可得出国际环境的变化;根据材料“美苏两国领导人对于对方的认识有主观、不符合事实的成分,从而导致相互不信任和猜疑”可得出美苏两国领导人之间的误判和猜疑。表现: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美苏两国20世纪40年代“斗争重新表面化和尖锐化”在欧洲的表现可列举:欧洲复兴计划、德国分裂、北约等。
(3)主要表现:结合所学,“冷战”时期,促进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主要表现可列举欧洲的联合、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和中国的振兴等。影响:根据材料三“多极化趋势的功能主要表现在阻止单极霸权的形成,为一个更具合理性、公正性、力量分布更为平衡的世界新格局提供建设性力量”可得出多极化趋势,可从遏制霸权主义、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避免地区冲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等角度作答。
18.(1)趋势:经济全球化;原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各国把经济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各国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2)原因:西方国家在国际格局中的主导地位不断削弱,新兴市场国家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成为近代以来国际力量对比中最具革命性的变化,产生了参与全球治理的强大需求;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发明:原子能技术;利:给人类提供了高效清洁能源;弊:也可以用于战争,给人类带来核灾难、核恐怖。
【详解】(1)趋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力加强;
原因:根据材料“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局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各国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力加强”可概括其原因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各国把经济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各国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2)原因:根据材料“当今国际社会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西方国家在国际格局中的主导地位不断削弱,新兴市场国家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成为近代以来国际力量对比中最具革命性的变化,产生了参与全球治理的强大需”可知其原因为西方国家在国际格局中的主导地位不断削弱,新兴市场国家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成为近代以来国际力量对比中最具革命性的变化,产生了参与全球治理的强大需求;
原则: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越来越被很多国家所认可,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发明及利弊:本题可以从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对人类所产生影响的双面性等角度作答,如原子能技术,一方面给人类提供了高效清洁能源,另一方面,如果运用不当,用于战争,给人类带来核灾难、核恐怖。
19.(1)基础:全世界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联合侵略共同对敌;标志:《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政治上:雅尔塔会议或波茨坦会议或开罗会议;军事上:诺曼底登陆等。
(2)主张:欧洲应该联合起来。
(3)示例:观点:只有合作才能共赢
论述:在两极格局影响下,为了发展经济,维护自己的安全,提高国际地位,欧洲国家走向联合。从最初的欧洲煤钢共同体到欧共体再到欧盟,欧洲的联合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动摇了美国的霸主地位,挑战“两极”格局,促进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二战中,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法西斯,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把拥有不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种族、语言、宗教信仰的国家集中到了反法西斯的大旗之下,极大地鼓舞了各国人民的斗志,大大增强了反法西斯力量,为打败法西斯奠定了基础。
结论:综上所述,不同国家之间进行合作,能够使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各国的共同发展、进步。
【详解】(1)基础:根据材料“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愤怒,全世界受法西斯侵略和威胁的国家要联合起来共同对敌”可得出全世界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联合侵略共同对敌;
标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1月,以美国、英国、苏联、中国为首的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政治上:根据材料“‘联合国家’在政治上相互合作,在军事上互相配合,对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尔塔会议是由时任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和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为代表的三个大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于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之间在苏联黑海北部的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皇宫内举行的一次关于制定战后世界新秩序和列强利益分配问题的一次关键性的首脑会议;除此之外,还有波茨坦会议、开罗会议等,都体现了二战期间,“联合国家”在政治上相互合作。
军事上:“‘联合国家’在政治上相互合作,在军事上互相配合,对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英盟军于1944年6-7月在法国北部诺曼底地区对德军实施战略性登陆作战,史称诺曼底登陆,促进了二战的结束进程,这体现了二战期间,“联合国家”在军事上的合作。
(2)主张:根据材料“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可知,阿登纳认为欧洲国家应联合起来,要有一致的政治,即阿登纳主张欧洲应该联合起来。
(3)本小题属于较为开放性的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材料一内容主要体现了二战期间各国之间的合作,材料二内容体现了阿登纳主张欧洲各国之间联合起来的必要性,解答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如可以选择只有合作才能共赢的角度,结合二战期间各国联合反抗法西斯国家的史实或二战后欧洲各国联合起来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等史实分析回答;可以选择国际环境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政策产生影响角度,结合二战期间各国政策及二战后欧洲国家政策史实分析回答。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示例如下:
观点:只有合作才能共赢
论述:在两极格局影响下,为了发展经济,维护自己的安全,提高国际地位,欧洲国家走向联合。从最初的欧洲煤钢共同体到欧共体再到欧盟,欧洲的联合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动摇了美国的霸主地位,挑战“两极”格局,促进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二战中,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法西斯,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把拥有不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种族、语言、宗教信仰的国家集中到了反法西斯的大旗之下,极大地鼓舞了各国人民的斗志,大大增强了反法西斯力量,为打败法西斯奠定了基础。
结论:综上所述,不同国家之间进行合作,能够使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各国的共同发展、进步。
答案第8页,共8页
答案第7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