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年摸底联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张掖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年摸底联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4 12:43:56

文档简介

2024届高三开年摸底联考新高考卷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1.D【解析】A项错在“诗人原本没有这种情感”,原文是“这情固然是随境而生,但往往是原先就已有了,不过隐蔽
着不很自觉而已”。B项错在“客观景物也带有这种情感”,原文是“诗人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接触外界的物境,把
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又借着对物境的描写将它抒发出来,客观物境遂亦带上了诗人主观的情意”。C项错在
“世间万物本身就带有某种情感”,原文是“仿佛它们本身便具有性格和感情一样”“我们不妨把它们当成物境本
身固有的性格和感情来看待”。
2.A【解析】A错在“诗人能体贴物情,物我相融”。这种意与境的交融方式,不是“物我情融”,而是“情随境生”。
3.B【解析】A项属于移情入境。B项属于情随境生(烟波江上使人愁)。C项属于物我情融。D项属于移情入境。
4,①材料一的主要论证方法为举例论证。意与境的三种交融方式,都是列举中国古代诗歌作品来论证,比如,以王
昌龄的《闺怨》论证“情随境生”,以李白的《待酒不至》论证“移情入境”等。(答引用论证,引用大量诗句,给1分)
②材料二的主要论证方法为比喻论证。以比喻“由象到境,犹如从地面飞升到天空”,论证“境超乎象”;以比喻
“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为云,则有了云的
千姿百态”,论证“境生于象而超乎象”。
(评分参考:每点2分:论证方法1分,阐释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5.示例:①意境形成借助意象的比喻(或象征),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
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此诗借助意象的比喻(或象征),字面上是咏石灰,实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意境超乎
意象,表现了诗人勇于牺牲、保持清白的精神。
②意境形成不借助意象的比喻(或象征),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
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曲没有借助意象的比哈(或象征),多种意象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意境超
乎意象,抒发了游子的腾旅之愁
(评分参考:每点3分:举例1分,阐释2分。共6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6.A【解析】A项错在“只想着办公司谋利”。程宏发“返乡投资”“为了家乡经济发展”,“与镇政府签订了合同”,表
明程宏发想为家乡的发展做出贡献,不是只想着谋利,两个人物也没有形成鲜明的对比
7.C【解析】C项错在“教学设备已经实现电子化”,于文无据,有“电铃”,并不能说明“教学设备已经实现电子化”
8.①回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上学时的艰难与贫苦,心情沉重。②面对山体滑坡、教室垮塌的惊恐。③康校长舍
生忘死、勇救学生,对康校长的崇敬与怀念。④报考师范、回到了红岭小学教书的坚定与感恩。
(每点1分,共4分,言之成理即可的情给分)
9.示例一:①第一次描写迎春花开,衬托“我”回到母校的喜悦,以及师生相见的激动。②第二次描写迎春花开,
“我”被校长的精神感动,暗示学校将迎来新的生机。③两次描写迎春花开,都是紧扣题目“迎春花开”。
(评分参考: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示例二:①第一次描写迎春花开,紧扣题目“迎春花开”,衬托“我”回到母校的喜悦,以及师生相见的激动。②第
二次描写迎春花开,紧扣题目“迎春花开”,“我”被校长的精神感动,暗示学校将迎来新的生机。
(评分参考:每点3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10.BEG
(评分参考:每涂对一处给1分,共3分。涂四处及以上不得分)
【解析】原文:如欲霸王,非夷吾其弗可。君必舍之!”遂召管仲。意思是:您如果想称霸为王,非管夷吾不可。请
您一定赦免他!”桓公于是召管仲回国。
11B【解析】B项错在“意义和用法不同”,两个“耻”的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意动用法,以…为耻。(A项“失其
开年摸底联考新高考卷语文答案第1页(共4页)2024届高三开年摸底联考新高考卷
些诗句所写的物境都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是以主观感染了客观,统一了容观,达到意与境的
交融。
语文试题
移情入境,这境不过是达情的媒介。谢榛《四溟诗话》论情景关系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
之胚,合而为诗。”
注意事项:
意与境交融的第三种方式是体贴物情,物我情融。上面所说的情随境生和移情入境,那情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都是诗人之情。物有没有情呢?山川草木,日月星辰,它们在形态色调上的差异,使人产生某种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共同的印象,仿佛它们本身便具有性格和感情一样。这固然出自人的想象,但又是长期以来公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
认的,与诗人临时注入的感情不同。我们不妨把它们当成物境本身固有的性格和感情来看待。
上无效。
有的诗人长于体贴物情,将物情与我情融合起来,构成诗的意境。陶渊明和杜甫在这方面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尤其突出。陶渊明的“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杜甫的“岸花飞送客,桔燕语留人。”(《发潭州》)“江山如有待,花柳更
无私。”(《后游》)都达到了物我情融的地步。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陶渊明《饮酒》其八: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树众乃奇。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吾生梦幻间,何事继尘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青松即渊明,渊明即青松,“语语自负,语语自怜“(温汝能《陶诗汇评》),诗人和青松融而为
材料一:
一了。
在中国古典诗歌里,意与境的交融有三种不同的方式。
又如杜甫的《三绝句》之二:门外鸬鹅去不来,沙头忽见眼相猜。自今已后知人意,一日须来
一是情随境生。诗人先并没有自觉的情思意念,生活中遇到某种物境,忽有所悟,思绪满
一百回。
怀,于是借着对物境的描写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出来,达到意与境的交融。在古典诗歌中这类例
诗人体贴鸣鹅那种欲近人又畏人的心情,向它表示亲近,欢迎它常来作客。诗人和鸬鹅达
子很多,如王昌龄的《闺怨》:
成了谅解,建立了友谊,他们的感情交融在一起。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
那闺中的少妇原来无忧无虑,高高兴兴地打扮了一番,登上翠楼去观赏春景。街头杨柳的
材料二:
新绿忽然使她联想到自己和夫婿的离别,这孤单的生活辜负了大好春光,也辜负了自己的韶华,
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可是,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
她后悔真不该让夫婿远去了。这少妇的愁是由陌头柳色触发的,又是与陌头柳色交织在一起
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
的。这是诗中人物的随境生情。诗人自己随境生情,达到意境浑融的例子,如孟浩然《秋登万山
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
寄张五》:“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山暝
想象余地。由象到境,犹如从地面飞升到天空。人站在地上,被周固的东西包围着、壅塞着,所
听猿愁,沧江急夜流。凤鸣两岸叶,月照一狐舟。”
看到的是一些具体的景物。一旦斜翔于广袤的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体景物的一片气象。杜
情随境生,这情固然是随境而生,但往往是原先就已有了,不过隐蔽着不很自觉而已。耳目
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泾渭不可求。”借用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
一旦触及外境,遂如吹皱的一池春水,唤醒了心中的意绪。若没有触景之前感情的蓄积,就不会
情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善于读诗和鉴赏诗的人都
有触景之后感情的迸发。所谓情随境生也还是离不开日常的生活体验的。
有类似的体验,读诗进人意境的时候,自己的心好像长上了翅膀,自由地飞翔于一个超越时空的
意与境交融的第二种方式是移情入境。诗人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接触外界的物境,把自己
无涯无涘的世界之中。
的感情注入其中,又借着对物境的描写将它抒发出来,客观物境逐亦带上了诗人主观的情意。
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或象征。的确,中国古代诗歌
葛立方《韵语阳秋》说:“竹未尝香也,而杜子美诗云:“雨洗娟娟静,风吹细细香。”雪未尝香也,而
中有一些具有比喻或象征意义的意象,但我们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不具有比喻或象征意
李太白诗云:“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
义的意象也很普遍。
李杜诗中的香竹、香雪,显然已不是纯客观的存在,诗人把自己的感情移注其中,使它带上
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
强烈的主观色彩,具有浓郁的诗意。
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云是由水珠聚集
诗里移情入境的例子很多,如李白:“山花向我笑,正好衔杯时。”(《待酒不至》)白居易:“汴
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为云,则有了云的千姿百态。那飘忽的、变幻的、色彩斑烂、千姿百态的
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长相思》其一)柳永:“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
云,它的魅力恰如诗的意境。这恐怕是每一个善于读诗,可以与之谈诗的人都会有的体验。
事可可。”(《赠别》)辛弃疾:“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鸿鸪天·鹅湖归病起作》)这
(摘编自袁行霈《境生于象而超乎象》)
开年摸底联考新高考卷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开年摸底联考新高考卷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