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渭滨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本试卷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贤,旧时又称乡绅,是指在本乡本土知书达理、才能出众、办事公道、德高望重之人。在传统中国,乡村的基层建设、社会秩序和民风教化等,主要由每个村落和地方的乡贤担纲。这些乡贤或以学问文章、或以清明善政、或以道德品行等赢得乡邑百姓的高度认同和效仿,从而形成植根乡野、兴盛基层的乡贤文化。
乡贤文化大体属于地域文化,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特色,共同演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绚丽多彩。乡贤文化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积累,在乡村治理、文明教化、谋利桑梓等方面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传统,对中国社会的基层稳定、中华文明的赓续传扬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乡贤文化的核心和基础是乡贤,乡贤的流失,必然导致乡贤文化的式微。
传统乡贤文化的兴盛,在于乡绅在传统基层社会具有广阔的用武之地。在古代社会,中国历代统治者对基层社会控制相对较松,不少朝代是县以下不设治,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皇权不下县”。地方乡绅在国家行政体制之外代替或配合官府处理大量社会公共管理事务。如基础设施建设、救灾、教育、维护社会秩序等。清代实行较为严密的保甲制度,官府在基层推行保甲法时,常常不得不借助乡绅及宗族组织完成,多半“责成本乡绅士,依照条法,实力举行”。可见乡绅对基层社会控制力之强和乡绅的作用之大。因此,在传统中国社会,乡绅在国家政权与基层民众之间扮演着协调两者矛盾、促进双方良性互动、维护社会平稳发展的关键角色。
当今,国家在县级政府以下设有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三级权力组织,对基层社会的掌控基本做到全覆盖。由于国家从组织机构上编织了较为完善的乡村管理系统,今天的乡贤很难像过去的乡绅一样,在乡村治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传统乡贤文化蔚为壮观,还有另一关键原因,这就是古代官场的“告老还乡”制度,保证了乡贤人才的绵绵瓜瓞,代不乏人。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有官吏退休的“退而致仕”“还禄位于君”的记载。唐宋以降,官吏退休还乡渐成规矩,至明清时期,已成雷打不动的制度。官吏退职返乡,积极意义十分明显。其一,进则为官、退则为绅的返乡模式实现了人才资源从乡村流出到返回乡村的良性循环,使社会人才分布结构趋于合理,有利于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其二,官吏回乡后为建设故里出力,治理乡村、造福桑梓,崇文兴学、教化一方,保障了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兴旺发达,也使乡贤文化在乡村代代相传。其三,退职官员,将毕生所学和积累的经验用于建设家乡,在维系乡村和谐稳定的同时,也促进了城市与农村的平衡发展。
如今,各级领导干部退职后在城市养老的多,告老还乡建设乡村者少。当“告老还乡”被摈弃以后,乡贤的重要来源枯鱼涸辙,乡贤文化的凋敝也就在所难免了。
今天,人们常常忧心于农村的空心化现象,以及农村发展的严重滞后。今天的农村发展及乡贤文化现状之所以不能令人满意,正由于我们昨天在这方面做得有缺陷,而明天的农村发展及乡贤文化状况会怎样,则取决于我们现在怎么做。
(选自钱念孙《乡贤文化为什么与我们渐行渐远》,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贤是指在地方上知书达理、才能出众、办事公道、德高望重之人,他们是乡贤文化的核心和基础。
B. 带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乡贤文化是博大精深和绚丽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C. 在古代中国,历代统治者对基层社会的控制相对较松,大量社会公共管理事务都由地方乡绅完成。
D. “告老还多”的传统在我国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告老还乡”制度保证了乡贤的来源。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乡贤凭借不同的特质,如学问文章、清明善政、道德品行等赢得百姓的高度认同,并对百姓产生影响,从而形成了乡贤文化。
B. 清代官府在基层推行保甲法时,经常不得不借助乡绅的力量,可见乡绅对基层社会控制力之强和乡绅的作用之大。
C. 在古代,乡绅可以调解国家政权和基层民众间的矛盾;如今,乡贤文化衰落,使得这方面的工作要靠国家权力组织来完成。
D. 没有乡贤,乡贤文化就无法形成;乡贤流失必然导致乡贤文化衰落。传承和弘扬乡贤文化,就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乡贤。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古代乡贤文化兴盛的论据的一项是( )
A. 古人致仕辞官归乡时常说“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B. 古代文人士大夫言必称郡望,如韩愈自称“郡望昌黎”。
C. 陈胜、吴广起义攻破陈后,“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D. 苏轼被贬谪黄州时,城外东坡上开荒种地,自号“东坡居士”。
4. 构建新的乡贤文化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请你结合文本及现实,为构建新的“乡贤文化”提出两条合理建议。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鱼·鱼鹰·鹰帮
李木生
与旭日一起,山庄村的鹰帮出发了。不大的铁壳机动船,拽着七八只小溜子,每只小溜子上都有一个六十岁上下的渔民,或蹲或站。小溜子的两舷支着四五排横木,横木上站着鱼鹰,每只溜子仿佛一只张着翅膀的大鸟。
鱼鹰们大多缩着脖,将头向后插进翅腋里,犹如没精打采的家鸭,只是光滑的羽毛黑里泛着亮闪闪的宝石蓝,小小的眼睛则冒着绿莹莹剑般的寒光。而那些个六十岁上下的渔民们,个个戴着或黑或灰或蓝的棉线无檐帽,仍然或蹲或站,缩脖抄手,和船舷上的鱼鹰一起与湖融为一体。
停船,解缆,七八只小溜子自由地散浮在湖面上。小溜子上的“老者”们各自拿出一把青黄的苦江草,在湖水里浸浸,便一只一只为鱼鹰们扎好了嗉子。
我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见各只小溜子上的“老者”们,全都麻利地甩掉身上的羽绒服,挥起长长的竹竿,将鱼鹰尽皆赶进绿宝石般的湖水里。随即,“嗬嗬嗬嗬……啊啊啊啊……嗷嗷嗷嗷……哟哟哟哟……”吆喝与呼叫,骤然爆破!
静悄悄的独山湖刹那惊醒。
雄性的吼鸣与呐喊,恰如急骤而又激越的鼓槌锣槌,敲击着原本寂然的湖面,如惊雷行天、野马奔地。吆喝与呼叫,吼鸣与呐喊,既是激励百十只鱼鹰的战斗精神,又是在点燃各自蕴藏在生命最深处的活力。
劳动开始了!
十分钟左右,百十只鱼鹰就已迫不及待地飞翔于湖水的深处了。跃起,收身,箭一般射进水里,此入彼出间,鱼鹰们的大嘴与伸缩力极强的嗉子里,便会鼓鼓囊囊着捉到鱼。逢到大些的,杈形的鱼尾就会在鱼鹰的嘴巴上甩动着、摇晃着,还带着湿淋淋的湖水,水珠上就闪着阳光碎成的星星,眨个不住。
原本又蔫又老的汉子们,早已成为意气风发的英雄。双手握桨,膀臂肌肉突起,身子前倾,昂俯有致,一划一收间,像极飞翔时的俯冲。随着昂俯划收,小溜子便像流星般向着噙满鱼的鱼鹰冲去。或从船舷顺手牵鹰,或抄起竿头缠有网兜的长竿,迅速将鹰捞到船上,一手掰开鹰嘴,一手轻搦鹰嗉,三两条小鱼或一条七八两的半大鱼就会吐进船舱里。
鹰,争相入水叼鱼;人,东奔西突地抢鱼。
“嗬嗬嗬嗬……啊啊啊啊……嗷嗷嗷嗷……哟哟哟哟……”此起彼伏。
原本静悄悄的湖,热气腾腾得让人心潮澎湃。
两三只鱼鹰头挤在一处,在水里疾行,一定是一条大鱼被它们缠住。四五斤,八九斤,有时竟有二三十斤的大鱼。鱼大劲便大,在水中更是让力道放大数倍,而竟能一条一条败在体重只有六七斤的鱼鹰喙下,其中必有门道。仔细观察,其景象紧张异常。两三只或三四只鱼鹰,喙叼如急雨,且次次叼在要害处:眼睛或呼吸用的腮处。还能心照不宣,团团围定,轮番进攻,一只失嘴,另一只或两只立即叼住。
这时,我才后悔将其当成家鸭的念头。鱼鹰也是鹰。鱼鹰更是鹰!
鱼鹰们兜头疾行的当口儿,就会有一只小溜子飞一般冲上前去。这时的摇桨人,两目放光,身子压得极低,一起一伏,人船一体,几乎就是眼到船到,喉咙里同时发出兴奋的呼叫。一旦临近,闪电般抽出竿兜,一兜下去就会将鹰与鱼拖上船来。这样的大鱼,一般是微山湖闻名全国的四鼻鲤鱼,铜钱般大小的鳞放电似地闪着光彩,而金黄血红的尾巴犹如独脚,弹着巨大的身躯跳起鱼之芭蕾,敲击得船舱“嘭嘭”如战鼓在叫。
只有鹰帮的帮主、六十四岁的屈庆金,独驾一只小溜子,似乎超然于这种热火朝天之外。他快捷而匀速地摇着船桨,在鱼鹰与众小溜的外圈转悠,满脸的皱纹每一道好像都是一只眼睛,能够看穿湖下的一切:哪里有鱼,哪里的鱼多。看似杂乱的场面,却有一个纲在,这个纲就捏在他的手里:向哪里转移,什么时间转移,全看他与他摇的那只小溜子。
等到下午一时许短暂的休息,“嗬嗬嗬嗬……啊啊啊啊……嗷嗷嗷嗷……哟哟哟哟……”吆喝与呼叫,已在五个小时里持续不歇。
开始时的兴奋与搏击,还好理解。而这种持续的生命力的强大释放,暗暗震撼了我。强力劳动日复一日,从农历的十月直至来年的农历二月,五个月里不停不歇。累到什么程度?回到家里,晚上睡觉双手都无力上举脱掉身上的毛衣。这支鹰帮的渔民们,已是四辈结合在一起,生生世世与这片湖、与这些鹰为伴,不离不弃。屈帮主不无忧伤地告诉我们,等到他们真正老了,微山湖上的鹰帮也就会绝迹了。屈帮主说:“苦不怕,最焦心的是每年都要闲上六七个月。闲的这些日子里,全靠买鱼来喂,小青年谁还愿意干这个营生?”
买鱼的机动船从远处驶来,船舷上站满着也在歇息的鱼鹰的群溜,就会静静地移过来。二十多条大鲤鱼与半舱银色的草鱼,被分别装进大筐过秤。大鲤鱼四块钱一斤,半大草鱼两块钱一斤,鹰户们这一天每人分到了一百一十五元。
等到鹰累透了,人再撵也撵不动它们的时候,也就是这些个六十岁上下的人收工的时辰。夕阳枕着不高的独山,静静地落着,将自己的血洒了一湖。
明天,这片静悄悄的湖上,还会响起激动人心的“嗬嗬嗬嗬……啊啊啊啊……嗷嗷嗷嗷……哟哟哟哟……”
等到微山湖上的鹰帮消失的那天,这些已经老得干不动的曾经的鹰户,一定还会爆起星星点点的生命的火花来。点起这火花的,就是这必将与生命共始终的嗬嗬嗬嗬……啊啊啊啊……嗷嗷嗷嗷……哟哟哟哟……
(有删改)
5.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铜钱般”“鱼之芭蕾”“战鼓”等写出了鱼肥大、充满活力的特点,衬托了渔民收获的喜悦。
B. 写鱼鹰捕鱼前“没精打采”,捕鱼时迅猛热情,回去时“累透了”,可见对此驯养制度的批判。
C. 鹰帮的未来并不光明,因为劳动强度大,收益微薄,而青年人又不愿意干这个营生。
D. 本文以时间为线索,记录了鹰户们一天的捕鱼生活,字里行间充满对鹰帮的赞美与忧虑。
6.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善用对比。既有纵向的对比,如“我”对鱼鹰前后看法的对比;也有横向的对比,如鱼鹰单打独斗与群体作战时的对比。
B. 本文善用短句。如“跃起,收身,箭一般射进水里”“双手握桨,膀臂肌肉突起,身子前倾,昂俯有致”等句子,明快有力。
C. 本文写人注意点面结合。如写鹰帮的渔民们意气风发的战斗是“面”,写帮主屈庆金看似超然于外实则统筹全局为“点”。
D. 本文善用比喻。如写劳动的场景时,运用恰当的比喻将捕鱼的场景写得血脉贲张,将鱼鹰和鹰帮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7. 如果把“鱼鹰也是鹰。鱼鹰更是鹰!”改成“鱼鹰是鹰”好不好?请结合文章分析。
8. “嗬嗬嗬嗬……啊啊啊啊……嗷嗷嗷嗷……哟哟哟哟……”在文中多次出现,请结合文章分析其中意蕴。
二、古诗文阅读(44分)
(一)(本题共4小题,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载字子厚,长安人。少喜谈兵。年二十一,以书谒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乃警之曰:“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因劝读《中庸》。载读其书,犹以为未足,又访诸释、老,累年究极其说,知无所得,反而求之《六经》。尝坐虎皮讲《易》京师,听从者甚众。一夕,二程至,与论《易》,次日语人曰:“比见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之。”撤坐辍讲,与二程语道学之要,涣然自信曰:“吾道自足,何事旁求?”于是尽弃异学。
举进士,为祁州司法参军,云岩令。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每月吉,具酒食,召乡人高年会县庭,亲为劝酬,使人知养老事长之义,因问民疾苦。熙宁初,神宗召见问治道,对曰:“为政不法三代者,终苟道也。”帝悦,以为崇文院校书。他日见王安石,安石问以新政,载曰:“公与人为善,则人以善归公;如教玉人琢玉,则宜有不受命者矣。”
还朝,即移疾屏居南山下,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敝衣蔬食,与诸生讲学,每告以学必如圣人而后已。故其学尊礼贵德、乐天安命,黜怪妄,辨鬼神。吕大防荐之曰:“载之始终,善发明圣人之遗旨,其论政治略可复古。”乃诏知太常礼院。
载学古力行,为关中士人宗师,世称为横渠先生。著书《西铭》。程颐尝言:“《西铭》扩前圣所未发,与孟子性善养气之论同功,自孟子后盖未之见。”
(节选自《宋史·张载传》)
9.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将相应位置答案标号涂黑。
比见A二程B深明C《易》道D吾所弗及E汝辈F可师之。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语,指“对……说”,与“越人语天姥”中的“语”含义相同。
B. 酬,指敬酒,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酬”含义相同。
C. 因,表示“趁机”,与“因为长句”中的“因”用法不同。
D. 危,指高耸的,和“危楼高百尺”中的“危”含义相同。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载博览经典,著书立说。他早年研读了《中庸》和《六经》,后来屏居南山,读书著述不辍,所著的《西铭》获得程颐的高度评价。
B. 张载尊礼贵德,教化百姓。他任云岩县令时,定期置办酒食,宴请乡间年长者,并亲自慰问他们,向广大民众宣扬敬老爱老的道义。
C. 张载议论政事,应对得体。他回复神宗如果治理国家不效法三代,终究是苟且之道;他肯定王安石与人为善,对新政表示支持。
D. 张载为人杰出,广受青睐。他年轻时得到了范仲淹的赏识与指点,为政后其政见又得到了宋神宗的肯定,是关中士人的宗师。
1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见知其远器,乃警之曰:“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
(2)载之始终,善发明圣人之遗旨,其论政治略可复古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选自《师说》)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选自《师说》)
(二)古诗鉴赏(本题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霜风①
陆游
霜风近海夜飕飕,敢效庸人念褐裘。
关吏虽通西域贡,王师犹护北平②秋。
黄旗驰奏有三捷,金印酬功多列侯。
愿补颜行③身已老,区区畎亩亦私忧。
[注]①本诗写于南宋宰相韩侂胄北伐之时。②北平,指西汉右北平郡(今辽宁凌源市西南)。③颜行,队伍的前列。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二句中“霜风”点题,营造了紧张的氛围,“敢”字表肯定语气,流露出作者成为一个只关心衣食的庸人的无奈。
B. 第三、四句说明朝廷一方面在派使者与金人和谈纳贡,但另一方面也在加强防备,防御金兵。
C. 第五、六句写军中多次驰奏捷报,朝廷以金印赏赐功臣,表现了作者对国家繁荣强盛的向往,对功勋者的敬佩和祝福。
D. 从全诗看,诗人内心依旧怀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却也为自己有心无力而感到遗憾。
14. 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相比,在对待韩侂胄北伐一事上,陆游的态度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5小题,10分)
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园田居》中用比喻和对偶手法表达自己厌倦官场,渴望回归田园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收束景物描写,引起对古代英雄的怀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意象。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一句借月色明亮、月影轻灵,抒写诗人的愉悦和向往;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一句用月夜之美好衬托诗人孤寂落寞的心境。
(4)“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是一致的。
(5)荀子的《劝学》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进行论证,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反省才来提升自己。
三、语言运用(15分)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此第一境也。( ),此第二境也。( )此第三境也。”上述诗句本是描写爱情相思的佳句,却被王国维“断章取义”用以表现事业和治学,赋予它们更深刻的内涵。
对于王国维的“三种境界”,大部分人解释为:___①___,都要经历树立目标、坚持不懈、终有所获三个阶段。___②___,但我觉得,许多人忽略了王国维所说的“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大”字。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应该是那些为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政治家等,这样的伟人们毕竟是少数人,___③___。第一,成大事者都有“大志向”,能高瞻远瞩,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独辟蹊径,明确目标与方向。第二,成大事业、大学问要有“大努力”,要有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废寝忘食,攻坚克难。第三,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能享受“大孤独”,在一定不被同时代人欣赏、认可的地方孜孜以求,反复追寻,直至由质变到量变,修成正果。
16. 请从下面六个诗句中选出三个,按顺序填入文中括号处,正确一项是( )
①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
②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③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④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⑤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A. ①④⑤ B. ①③⑥ C. ②④⑥ D. ②③⑤
17. 下列各句中引号的用法,与文段中“断章取义”所用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我所谓的“差序格局”,这种格局与“团体格局”是不同的。
B. 乡土社会秩序维持,在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不同,但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
C. 在以自己作中心社会关系网络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克己复礼”。
D. 乡土社会是一个最容易安定的社会,也是个很少“领袖”和“英雄”的社会。
18. 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段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9. 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答题卡上。
四、作文(60分)
20.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作文。
杭州亚运会,潮起亚细亚。参与亚运会的每一个人都是青春的代言。
13岁的崔晨曦荣获女子街式滑板金牌,这一成绩是仅练过三年滑板的她“死磕”的结果。17岁的黄雨婷勇夺10米气步枪个人决赛冠军并打破亚洲纪录,也成为杭州亚运会首个“三冠王”,作为一名屡获佳绩的“老将”,她的经验是:“打好每一发,做好自己。”48岁的丘索维金娜从1992年参加巴塞罗那奥运会开始到现在,已经征战了31年,她的目标是参加明年的巴黎奥运会。
什么是最美的年纪?什么是最好的青春?青春只是一个年龄符号,一个时间节点,是生命的自然觉醒与成长吗?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宝鸡市渭滨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本试卷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贤,旧时又称乡绅,是指在本乡本土知书达理、才能出众、办事公道、德高望重之人。在传统中国,乡村的基层建设、社会秩序和民风教化等,主要由每个村落和地方的乡贤担纲。这些乡贤或以学问文章、或以清明善政、或以道德品行等赢得乡邑百姓的高度认同和效仿,从而形成植根乡野、兴盛基层的乡贤文化。
乡贤文化大体属于地域文化,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特色,共同演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绚丽多彩。乡贤文化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积累,在乡村治理、文明教化、谋利桑梓等方面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传统,对中国社会的基层稳定、中华文明的赓续传扬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乡贤文化的核心和基础是乡贤,乡贤的流失,必然导致乡贤文化的式微。
传统乡贤文化的兴盛,在于乡绅在传统基层社会具有广阔的用武之地。在古代社会,中国历代统治者对基层社会控制相对较松,不少朝代是县以下不设治,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皇权不下县”。地方乡绅在国家行政体制之外代替或配合官府处理大量社会公共管理事务。如基础设施建设、救灾、教育、维护社会秩序等。清代实行较为严密的保甲制度,官府在基层推行保甲法时,常常不得不借助乡绅及宗族组织完成,多半“责成本乡绅士,依照条法,实力举行”。可见乡绅对基层社会控制力之强和乡绅的作用之大。因此,在传统中国社会,乡绅在国家政权与基层民众之间扮演着协调两者矛盾、促进双方良性互动、维护社会平稳发展的关键角色。
当今,国家在县级政府以下设有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三级权力组织,对基层社会的掌控基本做到全覆盖。由于国家从组织机构上编织了较为完善的乡村管理系统,今天的乡贤很难像过去的乡绅一样,在乡村治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传统乡贤文化蔚为壮观,还有另一关键原因,这就是古代官场的“告老还乡”制度,保证了乡贤人才的绵绵瓜瓞,代不乏人。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有官吏退休的“退而致仕”“还禄位于君”的记载。唐宋以降,官吏退休还乡渐成规矩,至明清时期,已成雷打不动的制度。官吏退职返乡,积极意义十分明显。其一,进则为官、退则为绅的返乡模式实现了人才资源从乡村流出到返回乡村的良性循环,使社会人才分布结构趋于合理,有利于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其二,官吏回乡后为建设故里出力,治理乡村、造福桑梓,崇文兴学、教化一方,保障了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兴旺发达,也使乡贤文化在乡村代代相传。其三,退职官员,将毕生所学和积累的经验用于建设家乡,在维系乡村和谐稳定的同时,也促进了城市与农村的平衡发展。
如今,各级领导干部退职后在城市养老的多,告老还乡建设乡村者少。当“告老还乡”被摈弃以后,乡贤的重要来源枯鱼涸辙,乡贤文化的凋敝也就在所难免了。
今天,人们常常忧心于农村的空心化现象,以及农村发展的严重滞后。今天的农村发展及乡贤文化现状之所以不能令人满意,正由于我们昨天在这方面做得有缺陷,而明天的农村发展及乡贤文化状况会怎样,则取决于我们现在怎么做。
(选自钱念孙《乡贤文化为什么与我们渐行渐远》,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贤是指在地方上知书达理、才能出众、办事公道、德高望重之人,他们是乡贤文化的核心和基础。
B. 带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乡贤文化是博大精深和绚丽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C. 在古代中国,历代统治者对基层社会的控制相对较松,大量社会公共管理事务都由地方乡绅完成。
D. “告老还多”的传统在我国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告老还乡”制度保证了乡贤的来源。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乡贤凭借不同的特质,如学问文章、清明善政、道德品行等赢得百姓的高度认同,并对百姓产生影响,从而形成了乡贤文化。
B. 清代官府在基层推行保甲法时,经常不得不借助乡绅的力量,可见乡绅对基层社会控制力之强和乡绅的作用之大。
C. 在古代,乡绅可以调解国家政权和基层民众间的矛盾;如今,乡贤文化衰落,使得这方面的工作要靠国家权力组织来完成。
D. 没有乡贤,乡贤文化就无法形成;乡贤流失必然导致乡贤文化衰落。传承和弘扬乡贤文化,就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乡贤。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古代乡贤文化兴盛的论据的一项是( )
A. 古人致仕辞官归乡时常说“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B. 古代文人士大夫言必称郡望,如韩愈自称“郡望昌黎”。
C. 陈胜、吴广起义攻破陈后,“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D. 苏轼被贬谪黄州时,在城外东坡上开荒种地,自号“东坡居士”。
4. 构建新的乡贤文化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请你结合文本及现实,为构建新的“乡贤文化”提出两条合理建议。
【答案】1. C 2. C 3. D
4. ①大力宣传、弘扬乡贤文化,挖掘乡贤文化内涵与价值,构筑乡贤文化的情感认同,营造乡贤返乡,振兴乡村的良好氛围。②为乡贤返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搭建平台,激励乡贤在经济发展、文化传播、人格引领等各方面发挥才华,尽展其才。③优化乡贤返乡的硬环境、软环境,如改善居住、医疗等条件,制定各种优惠政策,让乡贤愿意服务于乡村建设、安心服务于乡村建设。④激励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外出创业的企业家、知识分子、海外华侨等新乡贤积极参与家乡振兴,构建“新乡贤文化”。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都由地方乡绅完成”,说法错误;原文第三段说,“地方乡绅在国家行政体制之外代替或配合官府处理大量社会公共管理事务”,可见,有一些社会公共管理事务是由乡绅配合官府完成的,并非“都”;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如今,乡贤文化衰落,使得这方面工作要靠国家权力组织来完成”因果倒置,由原文第四段“由于国家从组织机构上编织了较为完善的乡村管理系统,今天的乡贤很难像过去的乡绅一样,在乡村治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可知,应该是“国家从组织机构上编织了较为完善的乡村管理系统”,使乡贤文化衰落。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苏轼在黄州城外东坡上开荒种地,自号“东坡居士”,是贬谪到此,闲居无聊、生活困顿,因而开荒种地,也传达一种洒脱的人生态度。与文中的乡贤文化没有关系,因而不能作为古代乡贤文化兴盛的论据。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根据原文第七段“如今,各级领导干部退职后在城市养老的多,告老还乡建设乡村者少”可知,要构建新的“乡贤文化”,就要营造乡贤返乡,振兴乡村的良好氛围,因此要大力宣传、弘扬乡贤文化,挖掘乡贤文化内涵与价值,构筑乡贤文化的情感认同。
根据原文第七段“当‘告老还乡’被摈弃以后,乡贤的重要来源枯鱼涸辙,乡贤文化的凋敝也就在所难免了”可知,要构建新的“乡贤文化”,就要鼓励乡贤返乡,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时要为乡贤返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搭建平台,根据原文第三段“传统乡贤文化的兴盛,在于乡绅在传统基层社会具有广阔的用武之地”可知,乡绅在传统基层社会具有广阔的用武之地,在当今社会就要激励乡贤在经济发展、文化传播、人格引领等各方面发挥才华,尽展其才。
根据原文第七段“如今,各级领导干部退职后在城市养老的多,告老还乡建设乡村者少”可知,各级领导干部退职后之所以在城市养老的多,告老还乡建设乡村者少,是因为城里的居住条件,医疗等条件优于农村,所以要构建新的“乡贤文化”,就要优化乡贤返乡的硬环境、软环境,如改善居住、医疗等条件,制定各种优惠政策,让乡贤愿意服务于乡村建设、安心服务于乡村建设。
根据原文第六段“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有官吏退休的‘退而致仕’‘还禄位于君’的记载。唐宋以降,官吏退休还乡渐成规矩,至明清时期,已成雷打不动的制度”可知,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乡贤回乡已成制度,而且乡贤为家乡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所以,要构建新的“乡贤文化”,就要激励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外出创业的企业家、知识分子、海外华侨等新乡贤积极参与家乡振兴,构建“新乡贤文化”。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鱼·鱼鹰·鹰帮
李木生
与旭日一起,山庄村的鹰帮出发了。不大的铁壳机动船,拽着七八只小溜子,每只小溜子上都有一个六十岁上下的渔民,或蹲或站。小溜子的两舷支着四五排横木,横木上站着鱼鹰,每只溜子仿佛一只张着翅膀的大鸟。
鱼鹰们大多缩着脖,将头向后插进翅腋里,犹如没精打采的家鸭,只是光滑的羽毛黑里泛着亮闪闪的宝石蓝,小小的眼睛则冒着绿莹莹剑般的寒光。而那些个六十岁上下的渔民们,个个戴着或黑或灰或蓝的棉线无檐帽,仍然或蹲或站,缩脖抄手,和船舷上的鱼鹰一起与湖融为一体。
停船,解缆,七八只小溜子自由地散浮在湖面上。小溜子上的“老者”们各自拿出一把青黄的苦江草,在湖水里浸浸,便一只一只为鱼鹰们扎好了嗉子。
我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见各只小溜子上的“老者”们,全都麻利地甩掉身上的羽绒服,挥起长长的竹竿,将鱼鹰尽皆赶进绿宝石般的湖水里。随即,“嗬嗬嗬嗬……啊啊啊啊……嗷嗷嗷嗷……哟哟哟哟……”吆喝与呼叫,骤然爆破!
静悄悄的独山湖刹那惊醒。
雄性的吼鸣与呐喊,恰如急骤而又激越的鼓槌锣槌,敲击着原本寂然的湖面,如惊雷行天、野马奔地。吆喝与呼叫,吼鸣与呐喊,既是激励百十只鱼鹰的战斗精神,又是在点燃各自蕴藏在生命最深处的活力。
劳动开始了!
十分钟左右,百十只鱼鹰就已迫不及待地飞翔于湖水的深处了。跃起,收身,箭一般射进水里,此入彼出间,鱼鹰们的大嘴与伸缩力极强的嗉子里,便会鼓鼓囊囊着捉到鱼。逢到大些的,杈形的鱼尾就会在鱼鹰的嘴巴上甩动着、摇晃着,还带着湿淋淋的湖水,水珠上就闪着阳光碎成的星星,眨个不住。
原本又蔫又老的汉子们,早已成为意气风发的英雄。双手握桨,膀臂肌肉突起,身子前倾,昂俯有致,一划一收间,像极飞翔时的俯冲。随着昂俯划收,小溜子便像流星般向着噙满鱼的鱼鹰冲去。或从船舷顺手牵鹰,或抄起竿头缠有网兜的长竿,迅速将鹰捞到船上,一手掰开鹰嘴,一手轻搦鹰嗉,三两条小鱼或一条七八两的半大鱼就会吐进船舱里。
鹰,争相入水叼鱼;人,东奔西突地抢鱼。
“嗬嗬嗬嗬……啊啊啊啊……嗷嗷嗷嗷……哟哟哟哟……”此起彼伏。
原本静悄悄的湖,热气腾腾得让人心潮澎湃。
两三只鱼鹰头挤在一处,在水里疾行,一定是一条大鱼被它们缠住。四五斤,八九斤,有时竟有二三十斤的大鱼。鱼大劲便大,在水中更是让力道放大数倍,而竟能一条一条败在体重只有六七斤的鱼鹰喙下,其中必有门道。仔细观察,其景象紧张异常。两三只或三四只鱼鹰,喙叼如急雨,且次次叼在要害处:眼睛或呼吸用的腮处。还能心照不宣,团团围定,轮番进攻,一只失嘴,另一只或两只立即叼住。
这时,我才后悔将其当成家鸭的念头。鱼鹰也是鹰。鱼鹰更是鹰!
鱼鹰们兜头疾行的当口儿,就会有一只小溜子飞一般冲上前去。这时的摇桨人,两目放光,身子压得极低,一起一伏,人船一体,几乎就是眼到船到,喉咙里同时发出兴奋的呼叫。一旦临近,闪电般抽出竿兜,一兜下去就会将鹰与鱼拖上船来。这样的大鱼,一般是微山湖闻名全国的四鼻鲤鱼,铜钱般大小的鳞放电似地闪着光彩,而金黄血红的尾巴犹如独脚,弹着巨大的身躯跳起鱼之芭蕾,敲击得船舱“嘭嘭”如战鼓在叫。
只有鹰帮的帮主、六十四岁的屈庆金,独驾一只小溜子,似乎超然于这种热火朝天之外。他快捷而匀速地摇着船桨,在鱼鹰与众小溜的外圈转悠,满脸的皱纹每一道好像都是一只眼睛,能够看穿湖下的一切:哪里有鱼,哪里的鱼多。看似杂乱的场面,却有一个纲在,这个纲就捏在他的手里:向哪里转移,什么时间转移,全看他与他摇的那只小溜子。
等到下午一时许短暂的休息,“嗬嗬嗬嗬……啊啊啊啊……嗷嗷嗷嗷……哟哟哟哟……”吆喝与呼叫,已在五个小时里持续不歇。
开始时的兴奋与搏击,还好理解。而这种持续的生命力的强大释放,暗暗震撼了我。强力劳动日复一日,从农历的十月直至来年的农历二月,五个月里不停不歇。累到什么程度?回到家里,晚上睡觉双手都无力上举脱掉身上的毛衣。这支鹰帮的渔民们,已是四辈结合在一起,生生世世与这片湖、与这些鹰为伴,不离不弃。屈帮主不无忧伤地告诉我们,等到他们真正老了,微山湖上的鹰帮也就会绝迹了。屈帮主说:“苦不怕,最焦心的是每年都要闲上六七个月。闲的这些日子里,全靠买鱼来喂,小青年谁还愿意干这个营生?”
买鱼的机动船从远处驶来,船舷上站满着也在歇息的鱼鹰的群溜,就会静静地移过来。二十多条大鲤鱼与半舱银色的草鱼,被分别装进大筐过秤。大鲤鱼四块钱一斤,半大草鱼两块钱一斤,鹰户们这一天每人分到了一百一十五元。
等到鹰累透了,人再撵也撵不动它们的时候,也就是这些个六十岁上下的人收工的时辰。夕阳枕着不高的独山,静静地落着,将自己的血洒了一湖。
明天,这片静悄悄的湖上,还会响起激动人心的“嗬嗬嗬嗬……啊啊啊啊……嗷嗷嗷嗷……哟哟哟哟……”
等到微山湖上的鹰帮消失的那天,这些已经老得干不动的曾经的鹰户,一定还会爆起星星点点的生命的火花来。点起这火花的,就是这必将与生命共始终的嗬嗬嗬嗬……啊啊啊啊……嗷嗷嗷嗷……哟哟哟哟……
(有删改)
5.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铜钱般”“鱼之芭蕾”“战鼓”等写出了鱼肥大、充满活力的特点,衬托了渔民收获的喜悦。
B. 写鱼鹰捕鱼前“没精打采”,捕鱼时迅猛热情,回去时“累透了”,可见对此驯养制度的批判。
C. 鹰帮的未来并不光明,因为劳动强度大,收益微薄,而青年人又不愿意干这个营生。
D. 本文以时间为线索,记录了鹰户们一天的捕鱼生活,字里行间充满对鹰帮的赞美与忧虑。
6.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善用对比。既有纵向对比,如“我”对鱼鹰前后看法的对比;也有横向的对比,如鱼鹰单打独斗与群体作战时的对比。
B. 本文善用短句。如“跃起,收身,箭一般射进水里”“双手握桨,膀臂肌肉突起,身子前倾,昂俯有致”等句子,明快有力。
C. 本文写人注意点面结合。如写鹰帮的渔民们意气风发的战斗是“面”,写帮主屈庆金看似超然于外实则统筹全局为“点”。
D. 本文善用比喻。如写劳动的场景时,运用恰当的比喻将捕鱼的场景写得血脉贲张,将鱼鹰和鹰帮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7. 如果把“鱼鹰也是鹰。鱼鹰更是鹰!”改成“鱼鹰是鹰”好不好?请结合文章分析。
8. “嗬嗬嗬嗬……啊啊啊啊……嗷嗷嗷嗷……哟哟哟哟……”在文中多次出现,请结合文章分析其中意蕴。
【答案】5. B 6. A
7. “也是”的意思是,鱼鹰就算是打鱼的,也还是鹰,表现了对鱼鹰勇猛迅捷、富有智慧的赞美;“更是”意思是说,鱼鹰比一般的鹰更值得赞美,他们奋进,团结,热爱生命,充满活力,是真正的鹰;“也是”和“更是”语气强烈,形成递进,表现了作者对鱼鹰抑制不住的赞美之情。
8. ①这是鹰户的吆喝与呼叫,激励鱼鹰战斗。②此起彼伏的吆喝与呼叫体现了鱼鹰和鹰帮的协作精神。③持续不歇的吆喝与呼叫是鱼鹰和鹰帮强大生命力的释放。④生生不息的吆喝与呼叫是对生命虽已老去但生命力依然茂盛的庄严宣告。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B.“可见对此驯养制度的批判”理解错误,写鱼鹰捕鱼前的“没精打采”是为了衬托它们捕鱼时的迅猛热情,欲扬先抑;回去时鱼鹰们“累透了”,“人再撵也撵不动它们的时候,也就是这些个六十岁上下的人收工的时辰”饱含作者对鱼鹰和鹰帮结束捕鱼后的欣赏和疼惜,所以全文作者对鱼鹰和鹰帮都是赞美,没有批判。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A.“鱼鹰单打独斗与群体作战时”并没有形成对比。写鱼鹰单打独是为了表现捕鱼时的迅猛矫捷,写它们群体作战是为了表现它们的团结奋进,二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描写鱼鹰,相得益彰。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意,品味语言的能力。
由“十分钟左右,百十只鱼鹰就已迫不及待地飞翔于湖水的深处了……便会鼓鼓囊囊着捉到鱼”可知,作者看到了鱼鹰捕鱼时勇猛迅捷、富有智慧的一面,由此生发出对“鱼鹰也是鹰”的赞叹。“也是”表现了对鱼鹰勇猛迅捷、富有智慧的赞美。
由“两三只鱼鹰头挤在一处,在水里疾行……另一只或两只立即叼住”可知,作者还看到了鱼鹰们在捕鱼时的团结奋进,更是发出了“鱼鹰更是鹰”的感慨,“更是”表明鱼鹰比一般的鹰更值得赞美。
“也是”和“更是”语气强烈,形成递进,不仅否定了自己当初将鱼鹰当成家鸭的想法,更表达了作者对鱼鹰由衷的赞叹。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多角度分析词语意蕴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到文中找到“嗬嗬嗬嗬……啊啊啊啊……嗷嗷嗷嗷……哟哟哟哟……”的内容,然后结合具体的情境分析其中的意蕴。
①由“就见各只小溜子上的‘老者’们,全都麻利地甩掉身上的羽绒服,挥起长长的竹竿,将鱼鹰尽皆赶进绿宝石般的湖水里。随即,‘嗬嗬嗬嗬……啊啊啊啊……嗷嗷嗷嗷……哟哟哟哟……’吆喝与呼叫,骤然爆破!”“雄性的吼鸣与呐喊,恰如急骤而又激越的鼓槌锣槌,敲击着原本寂然的湖面,如惊雷行天、野马奔地。吆喝与呼叫,吼鸣与呐喊,既是激励百十只鱼鹰的战斗精神,又是在点燃各自蕴藏在生命最深处的活力”可知,这是鹰户的吆喝与呼叫,这是在激励鱼鹰战斗。
②由“鹰,争相入水叼鱼;人,东奔西突地抢鱼。‘嗬嗬嗬嗬……啊啊啊啊……嗷嗷嗷嗷……哟哟哟哟……’此起彼伏”“只有鹰帮的帮主、六十四岁的屈庆金,独驾一只小溜子……哪里有鱼,哪里的鱼多。看似杂乱的场面,却有一个纲在,这个纲就捏在他的手里:向哪里转移,什么时间转移,全看他与他摇的那只小溜子”可知,这此起彼伏的吆喝声是指挥鱼鹰入水叼鱼和人抢鱼,所以此起彼伏的吆喝与呼叫体现了鱼鹰和鹰帮的协作精神。
③由“‘嗬嗬嗬嗬……啊啊啊啊……嗷嗷嗷嗷……哟哟哟哟……’此起彼伏。原本静悄悄的湖,热气腾腾得让人心潮澎湃”“最是两三只鱼鹰头挤在一处,在水里疾行,一定是一条大鱼被它们缠住。四五斤,八九斤,有时竟有二三十斤的大鱼。鱼大劲便大,在水中更是让力道放大数倍,而竟能一条一条败在体重只有六七斤的鱼鹰喙下”“几乎就在鱼鹰们兜头疾行的当口儿,就会有一只小溜子飞一般冲上前去。这时的摇桨人,两目放光,身子压得极低,一起一伏,人船一体,几乎就是眼到船到,喉咙里同时发出兴奋的呼叫。一旦临近,闪电般抽出竿兜,一兜下去就会将鹰与鱼拖上船来”可知,持续不歇的吆喝与呼叫是鱼鹰和鹰帮强大生命力的释放。
④由“等到下午一时许短暂的休息,‘嗬嗬嗬嗬……啊啊啊啊……嗷嗷嗷嗷……哟哟哟哟……。’吆喝与呼叫,已在五个小时里持续不歇”“开始时的兴奋与搏击,还好理解。而这种持续的生命力的强大释放,暗暗震撼了我”可知,生生不息的吆喝与呼叫是对生命虽已老去但生命力依然存在的庄重宣告。
二、古诗文阅读(44分)
(一)(本题共4小题,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载字子厚,长安人。少喜谈兵。年二十一,以书谒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乃警之曰:“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因劝读《中庸》。载读其书,犹以为未足,又访诸释、老,累年究极其说,知无所得,反而求之《六经》。尝坐虎皮讲《易》京师,听从者甚众。一夕,二程至,与论《易》,次日语人曰:“比见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之。”撤坐辍讲,与二程语道学之要,涣然自信曰:“吾道自足,何事旁求?”于是尽弃异学。
举进士,为祁州司法参军,云岩令。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每月吉,具酒食,召乡人高年会县庭,亲为劝酬,使人知养老事长之义,因问民疾苦。熙宁初,神宗召见问治道,对曰:“为政不法三代者,终苟道也。”帝悦,以为崇文院校书。他日见王安石,安石问以新政,载曰:“公与人为善,则人以善归公;如教玉人琢玉,则宜有不受命者矣。”
还朝,即移疾屏居南山下,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敝衣蔬食,与诸生讲学,每告以学必如圣人而后已。故其学尊礼贵德、乐天安命,黜怪妄,辨鬼神。吕大防荐之曰:“载之始终,善发明圣人之遗旨,其论政治略可复古。”乃诏知太常礼院。
载学古力行,为关中士人宗师,世称为横渠先生。著书《西铭》。程颐尝言:“《西铭》扩前圣所未发,与孟子性善养气之论同功,自孟子后盖未之见。”
(节选自《宋史·张载传》)
9.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将相应位置答案标号涂黑。
比见A二程B深明C《易》道D吾所弗及E汝辈F可师之。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语,指“对……说”,与“越人语天姥”中的“语”含义相同。
B. 酬,指敬酒,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酬”含义相同。
C. 因,表示“趁机”,与“因为长句”中的“因”用法不同。
D. 危,指高耸的,和“危楼高百尺”中的“危”含义相同。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载博览经典,著书立说。他早年研读了《中庸》和《六经》,后来屏居南山,读书著述不辍,所著的《西铭》获得程颐的高度评价。
B. 张载尊礼贵德,教化百姓。他任云岩县令时,定期置办酒食,宴请乡间年长者,并亲自慰问他们,向广大民众宣扬敬老爱老的道义。
C. 张载议论政事,应对得体。他回复神宗如果治理国家不效法三代,终究是苟且之道;他肯定王安石与人为善,对新政表示支持。
D. 张载为人杰出,广受青睐。他年轻时得到了范仲淹的赏识与指点,为政后其政见又得到了宋神宗的肯定,是关中士人的宗师。
1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见知其远器,乃警之曰:“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
(2)载之始终,善发明圣人之遗旨,其论政治略可复古。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选自《师说》)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选自《师说》)
【答案】9. BDE 10. C 11. C
12. (1)(范仲淹)一看就知道他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才,于是告诫他说:“儒学之士自有名教令人快乐,为什么要研究军事呢。”
(2)张载自始至终,善于阐发圣人遗留下来的旨意,他所谈论的治理国家所施行的措施大概可以恢复古代的制度。
(3)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4)不知句读,就向老师请教,有疑难问题不能解决却不向老师请教,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了,我看不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近来见了二程,他们深刻理解《易经》的学说,是我所比不上的,你们可以拜他们为师。”
“二程”是“比见”的宾语,也是“深明《易》道”的主语,后句可承前省略主语,所以从B处断开;
“《易》道”是“深明”的宾语,句意完整,应从“《易》道”后断开,选D;
“吾所弗及”省略了宾语“他们”,句意完整,所以从E处断开;“汝辈”指你们,即听讲的人,是“可师之”的主语,其间不可断开。
故选BDE。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错误。“语”含义不同。语,指“对……说”;/谈论。句意:第二天他告诉别人说。/当浙江一带的人谈论起天姥山的时候。
B.错误。“酬”含义不同。酬,指敬酒;/答谢,酬答。句意:亲自为他们敬酒。/用诗歌赠答白居易与我在扬州初逢时赠送我的诗。
C正确。因,趁机;/于是。句意:趁机询问民间的疾苦。/于是撰写一首长赠送给她。
D.错误。“危”含义不同。危,端正地;/高耸的。句意:整天端坐在一间屋子里。/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他肯定王安石与人为善,对新政表示支持”错误,根据原文“载曰:‘公与人为善,则人以善归公;如教玉人琢玉,则宜有不受命者矣’”,意思是:“张载回答说:‘您与人为善,那么别人也用善来回报您;如果像教导玉工雕琢玉器那样,那么当然有不接受命令的人了。’”这是张载对王安石实行新政的劝告,并非“肯定王安石与人为善”,也没有表现对新政的支持。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远器”,远大的器度,指有才能﹑能担当大事的人。“警”,告诫;“可乐”,令人快乐;“事”,研究。
(2)“发明”,阐发;“遗旨”,遗留下来的旨意;“略”,大概;“复古”,恢复古代的制度。
(3)“无”,无论;“道”,道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也”判断句,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不知句读,不解惑”;“师”,向老师请教;“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方面;“小学”,小的方面要学习。
参考译文:
张载字子厚,是长安人。年少时喜欢谈论军事。二十一岁那年,用书信拜谒范仲淹,(范仲淹)一看就知道他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才,于是告诫他说:“儒学之士自有名教可使之感到快乐,为什么要研究军事呢。”于是劝告他读《中庸》。张载读了这本书,还认为不满足,又访寻各种佛教、道家之书,多年深入研究它们的学说,知道不会有收获,便反过来研求《六经》。(他)曾经在京城坐在虎皮上讲《易经》,跟随他听讲的人很多。一天傍晚,程颢、程颐来了,和他讨论《易经》,第二天他告诉别人说:“近来见了二程,他们深刻理解《易经》的学说,是我所比不上的,你们可以拜他们为师。”于是撤掉师座,停止讲学。他跟二程谈论道学的要领之后,精神焕发,充满了自信,说道:“我求得的道义已经够了,为什么还要向别处探求呢?”于是完全抛弃了异端之学。
(张载)考取进士,被任命为祁州司法参军、云岩县令。治理政事把注重根本改良民俗当作首先要办的事务,每个月的初一,准备酒和饭菜,召集乡间老人到县衙聚集,亲自为他们敬酒,使人们知道奉养老人和侍奉年长的人的道义,趁机询问民间的疾苦。熙宁初年,宋神宗召见张载,向他询问治国之道,他回答说:“治理政事如果不效法夏、商、周三代的话,终究是苟且之道。”宋神宗很高兴,让他担任崇文院校书。有一天他见到了王安石,王安石用新政来问他,张载回答说:“您与人为善,那么别人也用善回报您;如果像教导玉工雕琢玉器那样,那么当然有不接受命令的人了。”
回到朝廷,以生病为由隐退居住在南山脚下,整天端坐在一间屋子里,左右都是书籍,俯身读书,仰面思考,有心得就记下它们,有时半夜起床坐下来,点上蜡烛来写作。穿着破旧的衣服,以粗米、草菜为食,给各位学生讲学论道,常常用学习一定要像圣人那样才罢休的道理告诫他们。所以他为学尊崇礼教,崇尚道德,乐天安命,摈弃怪异荒诞之说,辨清鬼神之论。吕大防推荐他说:“张载自始至终,善于阐发圣人遗留下来的旨意,他所谈论的治理国家所施行的措施大概可以恢复古代的制度。”(宋神宗)于是下诏让他主管太常礼院。
张载学习研究古代典籍,努力实践,成为关中士人们的宗师,世人称他为“横渠先生”。写有《西铭》一书。程颐曾经说:“《西铭》发展了从前圣贤们所没有讲到的道理,与孟子的性善论与养气说有同等功绩,自从孟子以后大概再没有见到过。”
(二)古诗鉴赏(本题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霜风①
陆游
霜风近海夜飕飕,敢效庸人念褐裘。
关吏虽通西域贡,王师犹护北平②秋。
黄旗驰奏有三捷,金印酬功多列侯。
愿补颜行③身已老,区区畎亩亦私忧。
[注]①本诗写于南宋宰相韩侂胄北伐之时。②北平,指西汉右北平郡(今辽宁凌源市西南)。③颜行,队伍的前列。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二句中“霜风”点题,营造了紧张的氛围,“敢”字表肯定语气,流露出作者成为一个只关心衣食的庸人的无奈。
B. 第三、四句说明朝廷一方面派使者与金人和谈纳贡,但另一方面也在加强防备,防御金兵。
C. 第五、六句写军中多次驰奏捷报,朝廷以金印赏赐功臣,表现了作者对国家繁荣强盛的向往,对功勋者的敬佩和祝福。
D. 从全诗看,诗人内心依旧怀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却也为自己有心无力而感到遗憾。
14. 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相比,在对待韩侂胄北伐一事上,陆游的态度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答案】13. A 14. ①辛弃疾主要是担忧和告诫。“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固”,辛弃疾借刘义隆北伐失败一事告诫朝廷要有充分准备,不可盲目北伐。②陆游则肯定北伐,并为获得的一些胜利而高兴。“黄旗驰奏有三捷,金印酬功多列侯”说明陆游看到了北伐中取得的胜利,以及朝廷嘉奖战功之事,而北伐也是陆游孜孜以求的,因而高兴。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表达特色的能力。
A.“‘敢’表肯定语气,流露出作者……无奈”错误,“敢”是“怎敢”的意思,表反问语气,流露出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故选A。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一句,写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命王玄谟北伐拓跋氏,由于准备不足,又贪功冒进,大败而归,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胜追至长江边,扬言欲渡长江。宋文帝登楼北望,深悔不已。此三句在于借古喻今,警告主战权臣韩侂冑不要草率出兵。对韩侂胄北伐一事,辛弃疾主要是担忧和告诫。
本诗中,“敢效庸人念褐裘”表达了陆游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黄旗驰奏有三捷,金印酬功多列侯”写北伐胜利,朝廷封侯嘉奖,表达了陆游内心的喜悦之情。本诗又写于南宋宰相韩侂胄北伐之时,因而看出,陆游渴望和肯定北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5小题,10分)
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园田居》中用比喻和对偶手法表达自己厌倦官场,渴望回归田园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收束景物描写,引起对古代英雄的怀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意象。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一句借月色明亮、月影轻灵,抒写诗人的愉悦和向往;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一句用月夜之美好衬托诗人孤寂落寞的心境。
(4)“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是一致的。
(5)荀子的《劝学》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进行论证,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反省才来提升自己。
【答案】 ①. 羁鸟恋旧林 ②. 池鱼思故渊 ③. 江山如画 ④. 一时多少豪杰 ⑤. 湖月照我影 ⑥. 春江花朝秋月夜 ⑦. 人非生而知之者 ⑧. 孰能无惑 ⑨. 故木受绳则直 ⑩. 金就砺则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羁”“渊”“豪”“砺”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语言运用(15分)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此第一境也。( ),此第二境也。( )此第三境也。”上述诗句本是描写爱情相思的佳句,却被王国维“断章取义”用以表现事业和治学,赋予它们更深刻的内涵。
对于王国维的“三种境界”,大部分人解释为:___①___,都要经历树立目标、坚持不懈、终有所获三个阶段。___②___,但我觉得,许多人忽略了王国维所说的“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大”字。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应该是那些为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政治家等,这样的伟人们毕竟是少数人,___③___。第一,成大事者都有“大志向”,能高瞻远瞩,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独辟蹊径,明确目标与方向。第二,成大事业、大学问要有“大努力”,要有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废寝忘食,攻坚克难。第三,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能享受“大孤独”,在一定不被同时代人欣赏、认可的地方孜孜以求,反复追寻,直至由质变到量变,修成正果。
16. 请从下面六个诗句中选出三个,按顺序填入文中括号处,正确的一项是( )
①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
②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③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④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⑤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A. ①④⑤ B. ①③⑥ C. ②④⑥ D. ②③⑤
17. 下列各句中引号的用法,与文段中“断章取义”所用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我所谓的“差序格局”,这种格局与“团体格局”是不同的。
B.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在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不同,但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
C. 在以自己作中心社会关系网络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克己复礼”。
D. 乡土社会是一个最容易安定社会,也是个很少“领袖”和“英雄”的社会。
18. 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段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9. 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答题卡上。
【答案】16. D 17. B
18. ①无论是治学还是事业;②这样的解读并没有什么错;③境界也一定与众不同。
19. 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能享受“大孤独”,在不一定被同时代人欣赏、认可的地方孜孜以求,反复追寻,直至由量变到质变,修成正果。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结合后文“第一,成大事者都有‘大志向’,能高瞻远瞩,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独辟蹊径,明确目标与方向”分析,王国维认为治学第一境界是: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故第一境界用“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最合适。该诗句意为:昨天夜里秋风劲吹,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
结合后文“第二,成大事业、大学问要有‘大努力’,要有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废寝忘食,攻坚克难”分析,王国维认为治学第二境界是:做学问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故第二境界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合适。该诗句意为:人消瘦了,衣带越来越宽松,我始终不曾懊悔,为了思念她,我宁可自己容颜憔悴。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
结合后文“第三,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能享受‘大孤独’,在不一定被同时代人欣赏、认可的地方孜孜以求,反复追寻,直至由量变到质变,修成正果”分析,王国维认为治学第三境界是:做学问、成大事业者,必须耐得住寂寞,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故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合适。该诗句意为: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将尽未尽之处发现了她。若把“那人”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可厚非。
故选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断章取义”引号都表示特殊含义。
A.“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引号表示特殊称谓;
B.“无法无天”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C.“克己复礼”引号表示引用;
D.“领袖”和“英雄”引号表示强调。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前文“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等信息可知,此处是说大部分人认为不管是成大事业,还是做大学问,都要经历王国维所说的“三种境界”,故补写内容是“无论是治学还是事业”。
第二空,根据后句中的“但”,可知前后两句之间是转折关系;再根据后文“但我觉得,许多人忽略了……”可知,此处作者先承认了以上人们的看法无可厚非,故补写内容是“这样的解读并没有什么错”。
第三空,由后文列举的一、二、三内容可知,此处是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他们的境界一定与普通人不同,故补写内容应是“境界也一定与众不同”。如此补写且与第一段中“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照应。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一定不被”语序不当,应改为“不一定被”;
二是“至由质变到量变” 语序不当,应改为“由量变到质变”。
四、作文(60分)
20.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作文。
杭州亚运会,潮起亚细亚。参与亚运会的每一个人都是青春的代言。
13岁的崔晨曦荣获女子街式滑板金牌,这一成绩是仅练过三年滑板的她“死磕”的结果。17岁的黄雨婷勇夺10米气步枪个人决赛冠军并打破亚洲纪录,也成为杭州亚运会首个“三冠王”,作为一名屡获佳绩的“老将”,她的经验是:“打好每一发,做好自己。”48岁的丘索维金娜从1992年参加巴塞罗那奥运会开始到现在,已经征战了31年,她的目标是参加明年的巴黎奥运会。
什么是最美的年纪?什么是最好的青春?青春只是一个年龄符号,一个时间节点,是生命的自然觉醒与成长吗?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鲜衣怒马惹人羡,人间晚晴天意怜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没有人不想成为15岁的陈烨甚至13岁的崔宸曦,青春正好,无上荣耀。但这样的人正如金牌的数量一样,屈指可数,凤毛麟角。更多人是和丘索维金娜一样,用热爱穿过漫长岁月,享受自己现在不那么年轻的年纪。什么是最美的青春?现在就是,每一个阶段都是。如果青春正好,就要如花般绚烂;如果青春留不住,就让岁月可回首。
我们要发自内心地赞赏每一位青春绚烂的少年,他们让我们知道什么是年少有为,什么是后生可畏!这就是充满朝气、创造奇迹的年纪。如果2020年东京奥运会没有因为疫情延迟,13岁的全红婵甚至会因为年龄原因而无法参加。但是,天成英才。大家看到2021年的东京奥运会上,全红婵10米跳台金牌并打破世界纪录。遥想当年,伏明霞获得世界冠军也是这个年纪。
但我们无需焦虑和彷徨。因为十几岁并不是绝大多数人的最好年纪!14岁,绝大多数人还在初中的叛逆期,还在经受中考的折磨,还在抵抗成长的阵痛。反过来看,整个跳水的历史舞台上,我们也只记住了郭晶晶、伏明霞、陈若琳、全红婵等人。其他运动员不努力吗,不优秀吗?但竞技运动就是如此,真实而残酷。但是我们不要把竞技运动直接移植到人生上。人生就如四季,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每个阶段都可以是最美的青春。而且,就如物候一样,每个人高光时刻并不一样,秋叶凋落,菊花正开,冬雪静穆,腊梅娇艳。
当然,最美的青春也并不等同于金牌,而是在于是否显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48岁丘索维金娜确实挺进了决赛,也只是获得第四名,没能摘下奖牌。但是她还想去征战明年的巴黎奥运会!最美的青春是什么?是明白了人生的使命和意义。如此,热爱确实可抵岁月漫长。所以,我们看到60岁的倪夏莲还在征战乒乓赛场,68岁的玛丽·汉娜还在享受马术,94岁的于漪还在漫话教育。
哈佛图书馆的名言还在耳畔:当你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为时尚早的时候。甚至,我一度认为,鲜衣怒马的荣光更容易消散,而岁月积淀的温厚会历久弥新。出名趁早的张爱玲7岁就开始写小说,确实惊艳文坛,但早早成名的阅历让她多走了很多弯路。现在,我倒是更爱读百岁老人杨苡的《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温柔的叙述里藏着山河故人、家族记忆、时代风华。就如树的年轮一样,不能说哪一圈就最美,而是每一圈的独特造就了你独一无二的人生。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一株无人注目、饱受雨水的小草,也迎来了天意的怜爱。那晚晴是对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人最美的报答。这是一天之中的最美时刻,更是一生中最美的青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概述杭州亚运会上崔晨曦、黄雨婷、丘索维金娜所代表的部分优秀运动员的事迹。第二部分明确提出“最好的年纪”“最美的青春”两个关键词,引导青年学生思考青春的内涵、意义以及如何绽放青春等问题。
从崔晨曦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她的奋力拼搏、坚持到底,让她荣获金牌,拥有了最美的青春力量与青春荣誉。在黄雨婷身上,我们能从她所说的“打好每一发,做好自己”这句话中得到启示,感受到注重细节、积累自我的青春力量。而从48岁老将丘索维金娜身上,我们则看到了突破年龄限制的青春之美。尽管早非运动员的黄金年华,但她仍然不放弃征战赛场,一直在为自己的体育梦想而努力、坚持。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最美的年纪”“最好的青春”绝非一个人的生理年龄所能限制,它或许可以是丘索维金娜等老将的不设退役时间,专注自我,享受当下;或许是崔晨曦、黄雨婷等年轻一辈的青春正好,人生无限,未来可期。但不管怎样,超越自我,不负岁月,最美好的青春由自己定义。于我们而言,不管是青春追梦时期,还是人生路上,对手始终是自己,我们与自己的较量时刻都在展开,最美的青春就在当下,最美的青春未来仍在,自己做到最好,别人才能够目睹你的风采。
写作时,可以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只要超越自我,不放弃追梦,什么时候都是最美的年纪,怎样的人生都是最好的青春。文章主体可以先以崔晨曦等少年为例,论述年轻一辈青春正好,正值最美的青春,要用努力和拼搏展现青春最美的风采;再写像丘索维金娜那样,享受当下,超越自我,活出最美的青春;然后把二者结合起来分析,无论年龄大小,活在当下,活出自我,就是最美的青春。结尾段,照应开篇,重申观点。
立意:
1.人生早立志,青春须早为。
2.追求不灭,青春不老。
3.奋斗拼搏最青春。
4.脚踏实地,用心血浇灌青春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