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蜀道难》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创作思路。
2.赏析诗歌第1 段,鉴赏诗歌的写作手法。
重点难点
1.诵读诗歌,感知本诗的感情基调,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2.赏析诗歌第1段,把握诗中典故和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活跃气氛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大家知道这是在描写谁吗 描写的是诗仙李白。
李白是中国诗歌历史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浪漫主义情怀在他雄奇飘逸的山水诗中始终闪烁着奇异的灵光。他眼里的黄河,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他眼里的长江,是“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他眼中的天姥山,是“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他眼中的庐山瀑布,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他以吞吐宇宙的豪气让神思在时空之中毫无拘束地漫游。今天,让我们再次追随诗仙,一起神游蜀道。
二、解释题目,了解诗歌的相关内容
1.《蜀道难》是古乐府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
2.学生分享预习内容,如蜀道、诗人等相关信息、教师补充。
作家作品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
代表作品:《梁甫吟》《将进酒》《把酒问月》《望天门山》《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渡荆门送别》《长干行》《子夜吴歌》等。
背景资料
这首诗一般认为作于唐天宝初年,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蜀道难》是古乐府旧题,作者以此为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和关切。
三、朗读诗歌,理清脉络
1.播放录音,学生正音,使学生感受本诗宏大的气势和奔放的感情。
噫(yī)吁(xū)嚱(xī) 猿猱(náo)
扪(mén)参(shēn) 抚膺(yīng)
巉(chán)岩 喧豗(huī)
砯(pīng)崖 崔嵬(wéi)
2.教师指导诵读,学生齐读,充分体会本诗的感情基调。
3.学生自学,把握本诗的主要内容,梳理重点字词。
多义词
当
西当太白有鸟道(正对着)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占着,把着)
去
连峰去天不盈尺(距离)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离开)
尚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且)
尚贤使能(崇尚、尊重)
古今异义词
危乎高哉
古义:高;高耸。
今义:危险。
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在上面)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在下面)
问君西游何时还(向西)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在早上,在晚上)
侧身西望长咨嗟(向西)
名词作动词
砯崖转石万壑雷(冲击)
使动用法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使……回转)
使人听此凋朱颜(使……凋谢)
砯崖转石万壑雷(使……滚动)
4.提问:本诗是以怎样的写作思路进行描写的
明确:
全诗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主线贯串始终,这是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的咏叹思路是:先叹蜀道山势之高,再叹蜀道之险,最后感叹蜀地战祸之烈。这三叹分别渗透在具体描写和抒情之中。
(设计意图:反复朗读诗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意境。)
四、研习诗歌第1段
1.学生齐读第1段。
2.分组思考讨论:
(1)开头用“噫吁哦! 危乎高哉!”有什么作用
(2)“蚕丛及鱼凫……不与秦塞通人烟”采用什么写作手法 这几句诗有什么作用
(3)怎样理解“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这两句诗
(4)如何理解“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两句诗 是否带有迷信色彩
(5)默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说说诗人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3.师生共同明确。
(1)“噫吁哦”三个叹词连用,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这是诗人由衷的感叹,包含充沛的感情力量,使读者在作者的惊异之词中,真切感觉到蜀道的高峻、艰险。
(2)用典。诗人把我们引向模糊难知的历史中,既加强诗的感染力,又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从而产生探求的欲望。这样悠久遥远的历史,又长久与秦地隔绝,不通人烟,究竟是怎样景象呢
(3)秦地西面有太白山阻隔了入蜀之路,山势高峻,道路狭窄,只有鸟儿飞行的路径,能够横越峨眉山的顶峰。在诗人的想象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峻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览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
(4)秦蜀两地间本来只有鸟道而无人路,是古代的大力士与蛇相搏,山崩地裂才打开了一条通道,消除了秦蜀两地长久隔绝的局面。
这两句诗用十六个字就将“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个力士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 诗人对于壮士排山倒海的力量,表示了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歌颂。这个故事为诗歌渲染了神话色彩,引人入胜,并非宣扬迷信,而是有力地歌颂了人类伟大的创造力量。
(5)诗人想象自己在蜀道的所见:当仰望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
“青泥……岩峦”,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 “扪参……坐长叹”,写登上顶峰后的情形。 山高入天,手可摘星,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
4.小结。
诗人首先经过了一番神话般的寻根,然后才直面现实,概括地描摹“蜀道难”的情景。这一段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在作者的叙述中,“六龙回日”四句为“面”,“青泥何盘盘”四句细节描写为“点”,这些都是为表现主旨服务的。作者用反衬、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蜀道的高险难行,他把自然的力量加以神化,突出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第1段。
2.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它体现的李白的什么性格 结合你所了解的知识,写一篇关于李白的小短文,不少于 300字。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诗人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2.品味诗人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重点难点
1.赏析诗歌第2、3 段,学习诗人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了解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
2.感受诗人的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情之情。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导入新课
1.点名背诵。
2.学生齐背第1段。
3.回顾上节内容,导入新课。
第1段开篇就为全诗定下雄放的基调,并用“五丁开山”渲染了神话色彩,叙述了蜀道的起源。诗歌先从历史上秦蜀不通人烟的角度,极言蜀道隔绝之久与开辟之难;接下来从山势高危的角度,极言蜀道横越之难。诗人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写山势的高危,今天我们继续跟着诗人去领略蜀道之难。
(设计意图:检查 背诵,回顾上节课内容,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二、研习课文,领悟内容
(一)研习第 2 段
1.点名读第2段。
2.小组思考讨论。
(1)第2段以对“君”(入蜀的友人)的关切———“问君西游何时还 畏途巉岩不可攀”开始,到慨叹——“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结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本诗旨在表现蜀道之难,写号于古木的“悲鸟”和啼于月夜的“子规”有什么作用
(3)“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四句突出了蜀道的什么特点 有什么作用
3.师生共同分析明确。
(1)第2段极言蜀道的险。其中具体的描绘,形象、生动地画出了山川的形态。但诗人仍觉得不够到位,又用“关切”“慨叹”友人的笔法,从侧面烘托了蜀道的惊奇雄险。
(2)第2段诗人问朋友西游何时返回,因为这里不但路途难走,而且环境荒凉、凄清,“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充满了无限的哀怨与愁苦,使人闻之失色,渲染了行旅之愁和蜀道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悲鸟”和“子规”是诗人设想友人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更显幽静荒寂,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而气氛却是逼人的,一声声悲啼,一声声“不如归去”,使人更感孤寂、悲凉。
(3)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诗人先写山势高险,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电影镜头:先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再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后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响声,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造成排山倒海的强烈效果,使蜀道之险的描写,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山川之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
4.小结。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可见其境界之阔大。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气象之宏伟,远非其他能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
这一段叹蜀道之险:景物凄清,山水险恶,不可通行。具体描写环境,借景抒情,渲染气氛,烘托蜀道之难。
(二)研习第 3 段
1.点名读第 3 段。
2.小组思考讨论。
(1)“剑阁峥嵘而崔嵬……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这几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政治远见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全诗的主旨,诗人为什么又在最后一段写蜀地战祸
3.师生分析明确。
(1)诗人由蜀道的艰险难行想到它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从而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栈道,群峰如剑,连天耸立,两山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由剑阁的险要又想到“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这种可能发生的祸患。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告朝廷以史为鉴,警惕战乱的发生。
诗人对当时潜伏着的军阀割据的担心,表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政治远见,以及他对国家命运和人民安全的深刻的忧虑,从而给这个歌颂雄伟奇险山川的诗篇,增添了一种发人深思的严肃的思想内容。
(2)这首诗一般认为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的。全诗极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意在表明对友人此去的担忧,“问君西游何时还”,人还未去却已问归期,诗人不忍友人离去,依依惜别之情自现。 结尾一段写蜀地战祸,意在告诫友人蜀地并非久留之地。而剑阁是蜀中要塞,写剑阁之险引出蜀地战祸,既是蜀道之难的继续,也是惜别之情的升华。去蜀难,留蜀亦难,“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劝告之语水到渠成,自然完满。揭露蜀中的豺狼“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既写猛兽,又影射政治凶煞,一语双关。 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作者这样写是要提醒朝廷注意世事、时局,表明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4.小结。
这一段叹蜀中地势之要:剑阁险要,蜀道险要,环境险恶,锦城不可久居。全诗笔意纵横,境界阔大,对友人的关心,超人的政治远见,也是对诗歌内容的升华。
(设计意图:设计问题,引领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意象,鉴赏诗歌感情,提升鉴赏能力。)
三、再读诗歌,感情升华
1.有感情地朗读《蜀道难》,体会诗歌的感情,加深理解。
2.师补充:
本诗以“难”为核心,由古至今,由秦入蜀,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担忧。开头四句是总纲,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髙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依次写来,场景惊心动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反复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四、课堂小结
这首诗是李白的惊世之作,诗人凭借天马行空的想象和超凡脱俗的妙笔,向世人诠释浪漫和境界的最高层次。以变幻莫测、雄健奔放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展现了古蜀道逶迤、高峻、崎岖的险要地势,描绘出一幅雄奇的蜀道山水图,它集司马相如的汪洋恣肆与屈原的雄奇瑰丽于一体,想象宏阔而灵动,壮景夸张而凝练,文气浩荡,横空出世,傲然高耸于大唐的诗空,引得历代文人为之折腰。
(设计意图:整体勾勒《蜀道难》一文所描绘的画面,概括其特点,使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感受诗的意境美、声韵美,体会盛唐气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学生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想一想太白风采与盛唐气象之间有何联系。
3.以“我心中的诗仙李白”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板书设计
蜀道难
蜀道之高
蜀道之险 一唱三叹
人事之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