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北方地区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一、课标
●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
●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区域认知)
●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某区域的地形特征。(区域认知)
●运用地图和气候统计图表归纳某区域的气候特征。(区域认知)
●举例说明区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综合思维)
●运用资料比较区域内的主要地理差异。(综合思维 区域认知)
●用实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地理实践力)
●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农业生产特征 。
难点:运用实例说明自然特征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运用资料说明华北春旱产生的原因。
学情:
(一)预测本班级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
(1)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90%以上的学生能够掌握。
(2)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农业特征:80%以上的学生能够掌握
(3)分析区域内自然环境间差异,华北平原春旱自然原因:70%以上的学生能够掌握
(二)普遍性问题:绝大部分学生对自然特征与农业特征之间的关系、华北春旱原因的理解有困难。
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并简要评价其位置特点。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2)运用地图和资料识别、描述、归纳北方地区的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并比较区域内部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
(3)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北方地区农业生产特征。并用实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因地制宜的思想,地理实践力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构建动场】音乐配北方地区的风景图片(带地区名称)
并让大家感知,大家都是北方人,对北方的地理事物是否都非常熟悉。带着对图片的向往,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北方具体在哪儿,如何描述呢?
【讲授新课】
活动设计一:认识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活动目的:对应教学目标1
活动程序:先让自主学习,先圈出北方地区的范围,然后把主要的地理事物标号,再试着描述位置和范围,学生补充,师生归纳小结。
活动策略:自主学习—自主展示——归纳小结
【自主学习】展示四大地理区域图和北方地区地形图:
(1)圈出北方地区范围
(2)图中找到并标号:A大兴安岭B青藏高原C.内蒙古高原D秦岭E淮河F渤海G黄海
(3)试着描述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展示】学生指图回答两个问题。
【小结】北方地区位于我国北方,北方地区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能通过圈图标号认出位置和范围。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的区域定位能力。通过描述出位置和范围,培养学生的认图能力。
活动设计二:寻北方旱作农业—找影响作物生长因素
活动目的:对应教学目标2
活动程序: 学生先两大排PK生活经验,熟悉身边的农作物,然后展示图片以小组为单位寻找图中农产品,重点棉花、大豆、小麦、谷子等,然后推测影响农作物生长的自然要素,进而说明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最后通过小组合做区域内的环节差异来完成对区域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活动策略:生活经验—自主学习—交流探究—归纳总结
承转:PK生活经验
(1)你知道我们北方都种什么农作物吗?
(2)你知道我们济南南部山区山上都种了什么果树?
(3)读图认知后交流1分钟后认知分类
【交流探究1】
(1)北方耕地类型为旱地,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2)小麦成片分布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3)东北平原没有种棉花,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展示】学生展示,师生归纳小结
【小结】我国小麦、玉米、高粱、谷子:粮食作物大豆、花生、甜菜、棉花:经济作物;总结:种植业;枣树. 梨树.苹果树. 柿子树.核桃树.栗子树 属于林业;受地形、气候影响
【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pk生活经验,让学生能从身边的地理事物出发,培养学生关注身边地理的生活理念,增强区域认知能力;通过探究影响农作物的因素,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活动设计三:认识北方自然环境特征
活动目的:对应教学目标2
程序与策略:程序:教师先通过农作物与自然要素的联系,进入自然环境的分析,学生再自主学习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通过自然环境内部差异交流探究区域内自然环境间的关系,探究自然环境与农作物之间的关系。
策略:自主学习—交流探究—归纳总结—拓展提升
【自主学习】认识北方的自然环境特征
在图6.3中找到abc代表的地形区,据图说出北方地形特征
指出北方地区主要所处的温度带、干湿地区和气候类型
承转:地形、气候属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影响了所种植的农业,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农作物就是在这样的自然环境的沃土下生长了这么多,提到沃土,这里的土壤一样吗?
课件展示我国黑土地和黄土地并展示资料,让学生再次感受北方的土壤差异。
承转:而黑土地上有没有大面积的种植棉花?这说明即便在同一区域内自然环境一样吗?那我们以气候为例来看一下区域内自然环境的差异。
【交流探究2】以三大地形区特殊点为例,探究区域内气候的差异
延安夏季气温低,主要是地势高,受地形影响
【展示】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先组内交流,后全班展示。
【小结】北方地区北温带、半湿润、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冬季河流结冰,植被温带落叶阔叶林,任何一个自然地理要素不能孤立存在,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核心素养培养】
通过让学生认知自然地理要素, 学生能看出北方地区具体的自然要素特征,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能敢于积极发言,能发表自己的观点,能说出三个城市的共同的温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即可。通过小组探究以及教师引导能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要素间的关系式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拓展】
(1)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是导致差异的主要原因。让学生感受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因为气候、地形的差异,导致土壤也存在差异。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2)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
从地形、气候、土壤等方面来归纳。地形平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土壤肥沃。
活动设计三:认识华北平原春旱
活动目的:对应教学目标3
活动程序与策略:先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知道北方地区最严重的春旱问题,然后通过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春旱产生的原因和措施。
策略:视频感知—交流探究—归纳总结—拓展提升
播放视频:华北平原春旱,让学生听出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感知华北地区严重缺水的状态
【交流探究2】根据济南市气候类型图,出示问题:
(1)说出华北平原春季(3—5月)气温变化和降水特点?
(2)讨论华北平原春季气候特点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3)根据课本描述和所学,你觉得我们华北地区应如何应对春旱?
【展示】根据小组展示,后教师引导学生思维如何应对干旱。
【小结】华北平原,春季降水少,升温快,农作物需水多,导致干旱。采取南水北调、发展节水型农业等方法来应对干旱。
【拓展】展示华北地区人口资料、工农业资料,让学生感知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不仅给自然环境有关系,也给人文环境有关系。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相互影响的。所以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核心素养培养】通过学生看视频华北春旱,加深学生对区域的认知程度,对于自然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中的华北春旱学生有点难度。通过读图及相关资料,小组合作交流探究,让学生能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能力和地理实践力。
归纳提升,思维渗透: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勤劳的北方人民在不同的地区孕育着中华儿女,同时也诞生了中国古老的文明。展示北方生态农业成就,提升学生的自豪感
【综合建模】
【当堂检测】
一、单项选择
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唯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段著名的词描写的是我国 的景观。( )A 冬季南方 B 冬季北方 C 冬季西北 D 冬季青藏
2.下列几组地形区属于北方地区的是( )
A 四川盆地 B 太行山脉 C 青藏高原 D 云贵高原
3关于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说法正确的是( )
A.年降水量在400~800毫米之间
B.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C.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D.河湖众多,水资源丰富
二、综合题
资料:东北黑土气候冷湿;黑土是指地表植被经过长期腐蚀形成腐殖质后演化而成的土壤。东北平原原来地广人稀,植被保护得较好,植被自动的腐烂,一年一年下来形成了黑色土质,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土质疏松,最适农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