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人类迈进电气时代》教案 新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人类迈进电气时代》教案 新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8-23 19:55: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十课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发明家爱迪生和他的发明成就,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和使用等基本史实。 2.通过比较电的发明前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历史想像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汽车的发明与使用对人们更有利还是更有害?”等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进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难点: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的进步的理解。
教学环节 导学过程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情景导课】引导学生回忆“人类何时进入蒸汽时代?”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有哪些重大发明?大家看是什么让蒙阴的夜晚变的如此美丽?电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发明。继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又一次重大飞跃。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许多发明至今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积极回答,复习旧知识。认真听讲,跟随老师的思路进入新内容的学习。
落实课标 【合作探究】一、“电气时代”的到来1、“电的威力”—电力的发明和应用1)提问学生:“家中或周围有哪些电器?它们有什么作用?”电是如何发明的呢?它又是如何运用于生产的? 示图片2)电的运用为人们开启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引导学生找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间、标志、主要国家3)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电力作为一种能源,比蒸汽动力具有哪些优点?”污染少,控制较方便,廉价,充足,传递速度快,传输损失小,能远距离输送4)19世纪70年代,电力作为新能源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领域,在生活领域主要体现在新通讯工具、新交通工具家用电器的发明和使用上。这就不能不说一说“发明大王”爱迪生了。2、“发明大王”爱迪生1)谁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爱迪生?2)许多人称爱迪生是个“天才”,他却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由此你认为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从中你有什么感悟?希望同学们也能不断的开拓创新,创造出自己的成功和辉煌。3)我们在来了解一下其他家用电器的发明。在通讯方面,电话、电报为迅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这是生活中我们常用的一些家用电器的发明。 让我们共同叩响现代科技的大门,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又有哪些新的交通工具出现?二、“车轮与翅膀”——汽车和飞机的问世1、汽车和飞机的问世汽车和飞机用什么做动力?2、我们先了解一下被称为“汽车之父”的卡尔本茨,他是德国奔驰汽车公司的创始人。这就是世界上第一辆三轮汽车奔驰1号” 。练一练示图:奔驰车的演变3、莱特兄弟及其制造的飞机示图:飞机的发明及运用4、想一想:飞机、汽车的出现给社会带来哪些影响?(提示:利弊)汽车已经作为一种普通交通工具走入我们寻常百姓家。我们应从正反两方面辩证地看待汽车工业的发展,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在发展汽车工业的同时。尽力减少和消除它带来的消极后果,合理利用科技新成就,趋利避害。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引导学生根据材料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四、比一比回顾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点 积极回答,感受到电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看图、读内容,了解电的发明 看书作答 使学生认识到,电力取代蒸汽动力,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表现。 根据预习知识归纳爱迪生的成就,结合现实生活联系课外中的一些知识,增强感受 学生感受科学家勇于探索、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 看图加深认识结合课本知识说出汽车和飞机发明的史实内燃机(卡尔·本茨等人设计) 看图加深认识掌握知识,提高应考能力。学生结合自己亲身体验,讨论汽车的大量使用给生产、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从中感悟科学技术发展推动着社会进步。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辩证地看待汽车工业的发展,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可以补充一些具体事例,以便对汽车工业的负面效应有一个直观生动的了解。结合材料小组讨论分析对比两次工业革命上台书写
反思完善 1、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想一想它们能够给我们哪些有益的启迪? ( http: / / www.21cnjy.com )2、展示知识结构图 它们给我们的启迪包括:①科学技术是巨大的生产力;②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③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求科学奥秘的精神品质。 复述本课知识
教学札记 1、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汽车的发明与使用对人们更有利还是更有害?”等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进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