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年摸底联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中国古典诗歌里,意与境的交融有三种不同的方式。
一是情随境生。诗人先并没有自觉的情思意念,生活中遇到某种物境,忽有所悟,思绪满怀,于是借着对物境的描写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出来,达到意与境的交融。在古典诗歌中这类例子很多,如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那闺中的少妇原来无忧无虑,高高兴兴地打扮了一番,登上翠楼去观赏春景。街头杨柳的新绿忽然使她联想到自己和夫婿的离别,这孤单的生活辜负了大好春光,也辜负了自己的韶华,她后悔真不该让夫婿远去了。这少妇的愁是由陌头柳色触发的,又是与陌头柳色交织在一起的。这是诗中人物的随境生情。诗人自己随境生情,达到意境浑融的例子,如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情随境生,这情固然是随境而生,但往往是原先就已有了,不过隐蔽着不很自觉而已。耳目一旦触及外境,遂如吹皱的一池春水,唤醒了心中的意绪。若没有触景之前感情的蓄积,就不会有触景之后感情的迸发。所谓情随境生也还是离不开日常的生活体验的。
意与境交融的第二种方式是移情入境。诗人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接触外界的物境,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又借着对物境的描写将它抒发出来,客观物境遂亦带上了诗人主观的情意。葛立方《韵语阳秋》说:“竹未尝香也,而杜子美诗云:“雨洗娟娟静,风吹细细香。”雪未尝香也,而李太白诗云:“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
李杜诗中的香竹、香雪,显然已不是纯客观的存在,诗人把自己的感情移注其中,使它带上强烈的主观色彩,具有浓郁的诗意。
诗里移情入境的例子很多,如李白:“山花向我笑,正好衔杯时。”(《待酒不至》)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长相思》其一)柳永:“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赠别》)辛弃疾:“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这些诗句所写的物境都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是以主观感染了客观,统一了客观,达到意与境的交融。
移情入境,这境不过是达情的媒介。谢榛《四溟诗话》论情景关系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
意与境交融的第三种方式是体贴物情,物我情融。上面所说的情随境生和移情入境,那情都是诗人之情。物有没有情呢 山川草木,日月星辰,它们在形态色调上的差异,使人产生某种共同的印象,仿佛它们本身便具有性格和感情一样。这固然出自人的想象,但又是长期以来公认的,与诗人临时注入的感情不同。我们不妨把它们当成物境本身固有的性格和感情来看待。
有的诗人长于体贴物情,将物情与我情融合起来,构成诗的意境。陶渊明和杜甫在这方面尤其突出。陶渊明的“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杜甫的“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发潭州》)“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后游》)都达到了物我情融的地步。
陶渊明《饮酒》其八: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青松即渊明,渊明即青松,“语语自负,语语自怜“(温汝能《陶诗汇评》),诗人和青松融而为一了。
又如杜甫的《三绝句》之二:门外鸬鹚去不来,沙头忽见眼相猜。自今已后知人意,一日须来一百回。
诗人体贴鸬鹚那种欲近人又畏人的心情,向它表示亲近,欢迎它常来作客。诗人和鸬鹚达成了谅解,建立了友谊,他们的感情交融在一起。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
材料二:
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可是,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由象到境,犹如从地面飞升到天空。人站在地上,被周围的东西包围着、壅塞着,所看到的是一些具体的景物。一旦翱翔于广袤的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体景物的一片气象。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泾渭不可求。”借用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情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善于读诗和鉴赏诗的人都有类似的体验,读诗进入意境的时候,自己的心好像长上了翅膀,自由地飞翔于一个超越时空的无涯无涘的世界之中。
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或象征。的确,中国古代诗歌中有一些具有比喻或象征意义的意象,但我们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不具有比喻或象征意义的意象也很普遍。
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为云,则有了云的千姿百态。那飘忽的、变幻的、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诗的意境。这恐怕是每一个善于读诗,可以与之谈诗的人都会有的体验。
(摘编自袁行霈《境生于象而超乎象》)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所谓“情随境生”,是指诗人原本没有这种情感,但生活中的某种景物,触发了诗人的某种情感。
B.所谓“移情入境”,是指诗人带着某种强烈的情感,而客观景物也带有这种情感,从而达到了统一。
C.所谓“物我情融”,是指世间万物本身就带有某种情感,而诗人又善于体贴这种情感,从而物我相融。
D.没有象就没有境,所以“境生于象”;而由象生成的境,是生成境的象的升华,因此“境超乎象”。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诗歌中,有的作品写出了诗人情意随客观物境的转换而变化的过程,这就是说诗人能体贴物情,物我情融。
B.“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说明诗人心中早有某种情感,只是原来没有自觉。
C.曾皙侍坐,借着对物境的描述来表达自己的情志,移情入境,意与境融,他的话虽不是诗,但已带有浓郁的诗意。
D.情胚与景媒交融契合产生诗的意境,但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传统,中国人借柳以示惜别,外国人就不一定如此。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证明“情随境生”的一项是( )(3分)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B.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C.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D.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4.材料一和材料二,主要的论证方法有何不同 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4分)
5.中国古代诗歌“境超乎象”,有的意境形成借助意象的比喻或象征,有的意境形成不借助意象的比喻或象征,请分别举例并加以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迎春花开
田光明
程宏发是企业家。去年,他返乡投资创办了现代综合农业开发公司,种植花木、果蔬,发展生态农业。今年,为了家乡经济发展,公司扩大规模,他又与镇政府签订了合同,征用红岭小学的校园。
程宏发手拿盖有镇政府红印的合同,来校园里准备施工,却被看守校园的校长王文治骂出了门。王文治是程宏发的启蒙老师,他骂学生理直气壮。他当了三十年的校长。
三年前,红岭小学撤了,教师们被分流,留下了空空荡荡的校园。王校长和赵守信老师自告奋勇看守校园。王校长说,有他在,谁也别想打学校的主意。无奈,程宏发请我回老家去,帮他做老校长的工作。我俩既是同学又是好朋友,我就答应了他。
那天,我踏进红岭小学的校园,映入眼帘的是一簇一簇的迎春花,清香扑鼻。两位老师看见我,无比激动。一番寒暄后,王校长领着我在没有了学生的校园里走着,他边走边回顾红岭小学的历史。
红岭小学原名灯塔小学,新中国成立前,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秀岭之上这座庙,就成了地下党组织秘密活动和联络的场所。为方便开展工作,党组织筹办了灯塔小学。地下党员康文贤任校长,他是护送一位首长,从湖北那边过来的,留在了这里。又聘请了当地两名教师,边教书,边从事革命工作。革命胜利后,康校长不愿意做官,坚持在学校任教。
王校长继续说,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我在这里上学,走进低矮的教室,课桌是土坮上架着块厚厚的木板,凳子是从家里带的。坐在教室,向屋顶观看,能看见天空的亮光。我上四年级那个深秋,绵绵的阴雨下了长达二十多天,河水猛涨,山体滑坡。那天,康校长正为我们上作文课,突然,山坡上滑下的泥石流涌向了教室西墙。靠东墙坐的同学,翻窗户逃了出去,靠西墙坐着我和三名同学,其中就有程宏发他爹,看着墙在垮塌,就傻站着,不知道逃。这时,康校长冲了过来,伸手用力把我们四个按在了木板下,让我们蜷缩着。瞬间,教室就垮塌了。在人们把我们救出来后,我和程宏发他爹受了点儿轻伤,那两名同学,一个腿骨折了,一个胳膊压断了。康文贤校长被一根木料砸中了头部,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恢复高考那年,我选择了师范学校。毕业后,我就回到了红岭小学教书,未离开过。
“唉!”王校长说着叹着气,泪水充盈在他的眼眶,“学生没了,学校也就没能保住。回家养老管孙子,我又说服不了自己,就守在学校里。”
王校长和赵老师是同学。过去,赵老师是负责学校后勤的副校长,俩人在一起共事几十年。赵老师有点不乐意,但又拧不过他。
①“死心眼,不开窍,我看你是校长还没当够。”赵老师数落着王校长,心中很无奈。
就这样,他俩住在学校里,刮风下雨,都没能动摇过他们。像上班一样准时,每天打开校门,清扫卫生,修剪树木。他们还把学校教学用过的旧物件收拾起来,登记造册,一件一件,摆放在空教室里。王校长常向人们说,②城市的发展像漫过水坝的水,每时每刻都在向外漫延,有朝一日,也会漫延到咱这岭上,红岭小学也会重生的。
这几年,盯上校园这块地的人不少,建养殖场的,开发山庄别墅的,办化工厂的,王校长都在阻挡着。我告诉王校长,程宏发想聘请他担任企业的高级顾问,给他发工资。
“我爱钱吗 ”听了我的话,王校长重重地甩过来一句话,“我两年前就退休了,看着相处了几十年的校园,没了学生,我心里有万分不舍。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咱这乡上大大小小的学校十四五所,学生把校园撑得满满的。这些年,村民们向外跑,生源少了,学校也就没了,秀岭上再也听不到琅琅的书声。”
赵老师打开学校会议室的门,让我进去参观。这三年,他俩走遍全乡撤掉的学校,从倒塌的校舍里搜寻来校牌、风琴、黑板、书柜等,琳琅满目,③从上课下课用的半块铁犁片,到手摇的铜铃,再到生铁铸造的钟,再到后边用的电铃……
王校长有个心愿,他想建个乡学馆,把乡村学校所有的旧物件,陈列出来,让那些头顶白发的学生,回来看看,记住曾经的乡村学校。他还计划把学校后边山梁上那三亩荒芜了的土地,开垦出来,种瓜种豆,让城市里的老师带领他们的学生来这里上劳动课,体验田园生活,争取给红岭小学挂上城里实验小学实践基地的牌子。
聆听着王校长的讲述,往昔红岭小学欢乐的时光,一幕一幕在我脑海上演。
走出会议室,绕过花园,踩着青砖小道,我们来到了康文贤校长的坟前。坟茔被迎春花的枝条一年又一年编织得严严实实,青枝黄花,在春风里盛开。
我们默默站在坟前,向康校长鞠了三个躬。我抬头,看着泪眼婆娑的王校长,我没有了说服他的想法。
④夕阳挂在天空,金灿灿的余晖洒向校园的角角落落。我和王校长漫步在夕阳里。
一年后,市实验小学实践基地的牌子,挂在了红岭小学的校门上。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程宏发是企业家,只想着办公司谋利,而王文治是校长,坚守学校不离不弃,两个人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B.红岭小学原名灯塔小学,“灯塔”的寓意是中国共产党像灯塔一般,为人民指明了方向,给人民送来了光明。
C.第五段和第六段回顾了红岭小学的历史和康文贤校长牺牲的经过,补充了情节,有助于下文展开。
D.小说结局美好,且前文有伏笔,王校长早就有计划“争取给红岭小学挂上城里实验小学实践基地的牌子”。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子①中的“数落”“无奈”,包含了赵老师对王校长“死心眼”的不理解,以及自己并非完全不同意的心理。
B.句子②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城市的飞速发展,写出了王校长对红岭小学重生的期待,与小说的结尾形成呼应。
C.句子③以小见大,展现了社会的进步,“半块铁犁片”说明条件艰苦,“电铃”说明教学设备已经实现电子化。
D.句子④中“我”被两位校长的精神打动,“金灿灿的余晖”营造出一种温馨、和谐的氛围,暗示了美好的结局。
8.“王校长继续说”这个段落,写出了多重的身心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4分)
9.文中两次写到“迎春花开”的场景,有何作用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管夷吾、鲍叔牙二人相友甚戚,同处于齐。管夷吾事公子纠,鲍叔牙事公子小白。齐公族多宠,嫡庶并行。国人惧乱。管仲与召忽奉公子纠奔鲁,鲍叔奉公子小白奔莒。既而公孙无知作乱,齐无君,二公子争入。管夷吾与小白战于莒道,射中小白带钩。
小白既立,胁鲁杀子纠,召忽死之,管夷吾囚。鲍叔牙谓桓公曰:“管夷吾能,可以治国。”桓公曰:“我仇也,愿杀之。”鲍叔牙曰:“吾闻贤君无私怨,且人能为其主,亦必能为人君。如欲霸王非夷吾其弗可君必舍之遂召管仲。鲁归之齐,鲍叔牙郊迎,释其囚。桓公礼之,而位于高国之上,鲍叔牙以身下之,任以国政,号曰仲父。桓公遂霸。
管仲尝叹曰:“吾少穷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大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北,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
此世称管、鲍善交者,小白善用能者。然实无善交,实无用能也。实无善交实无用能者,非更有善交,更有善用能也。召忽非能死,不得不死;鲍叔非能举贤,不得不举;小白非能用仇,不得不用。
材料二:
魏人有东门吴者,其子死而不忧。其相室曰:“公之爱子,天下无有。今子死不忧,何也 ”东门吴曰:“吾尝无子,无子之时不忧。今子死,乃与向无子同,臣奚忧焉 ”
农赴时,商趣利,工追术,仕逐势,势使然也。然农有水旱,商有得失,工有成败,仕有遇否,命使然也。
(节选自《列子·力命》,有删改)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如欲霸A王B非夷吾C其弗D可E君F必舍之G遂H召管仲。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与,意为“给”,与《烛之武退秦师》“失其所与”的“与”词义不同。
B.耻,意动用法,与《师说》“不耻相师”中的“耻”意义和用法不同。
C.相室,室家之相,可译为随嫁的妇女或管家,与官职名称“宰相”不同。
D.奚,疑问代词,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乐夫天命复奚疑”中的“奚”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管夷吾、鲍叔牙是亲密的朋友,却侍奉了不同的主人,齐国发生兵乱后,他们又跟随各自的主人陷入国君之争。
B.管夷吾曾经与公子小白作战,还射中了小白的衣带钩,但小白成为国君后,在鲍叔牙的举荐下,又重用了管夷吾。
C.管仲曾经替鲍叔出谋划策,导致鲍叔极度贫穷,但鲍叔不认为是管仲愚笨的缘故,知道时机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
D.人们称道管仲、鲍叔善于结交朋友,小白善于任用能人,其实是鲍叔不能不推举管仲,小白不能不任用管仲。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小白既立,胁鲁杀子纠,召忽死之,管夷吾囚。
(2)桓公礼之,而位于高国之上,鲍叔牙以身下之,任以国政,号曰仲父。
14.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请概括并评价这种观点。(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
四禽言(其二)①
潘文虎
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家在浙江东畔住。离家一程远一程,饮食不同言语异。今之眷聚昔寇仇,开口强笑心怀忧。家乡欲归归未得,不如狐死犹首丘。
四禽言(其二)
梁栋②
不如归去,锦官宫殿迷烟树。天津桥③上一两声,叫破中原无住处。不如归去。
【注】①又题《为被虏妇作》。北宋末年,外族入侵,浙东之人被俘虏劫掠。②梁栋(1242—1305):南宋诗人。宋亡,归武林,卜居建康。③天津桥:隋唐洛阳皇城前的桥梁。天津桥上闻杜鹃,用邵雍“闻鹃声而知天下将乱”的故事。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如狐死犹首丘”,狐狸将死时,头朝向狐穴所在的山丘,而这些家在浙江的人,却被掠至遥远的北方。
B.“锦官宫殿迷烟树”,锦官城是杜鹃的故乡,那里繁花似锦,风景如画,鳞次栉比的宫殿掩映在绿树丛中。
C.潘文虎诗中,“开口强笑”与“心怀忧”形成了对比;梁栋诗中,锦官城的繁华与天津桥的冷清形成了对比。
D.两首诗都是借助杜鹃的叫声,引申生发来写现实的内容;都运用典故抒发情感,使全诗的语言含蓄典雅。
16.两首诗都是借杜鹃写“不如归去”,所归之处与所抒之情却不相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甫的《登高》对仗工整,不仅每联对仗,还有句内对仗,有句内对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两句交代了第一次游玩赤壁的具体时间。
(3)马是人类忠实的朋友,陪伴将士出生入死,在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写到“马”的句子,如“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病毒在人群间传播需要具有三个基本条件, A 。传染源是指可以使人类患病的病毒的主要来源,包括病毒感染的患者、病毒携带者、与传染源有过直接接触并被污染的水源或食物等。例如,诺如病毒的传染源既可能是感染者,也可能是被感染者污染的食物或水,还可能是感染者的呕吐物或排泄物。
此外,病毒感染可以有一种或 B ,不同的传播途径有各自的特点,病毒传播途径的不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染性的大小。归纳起来,主要包括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血液传播、接触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和皮肤传播等途径。
①病毒感染没有明显的易感人群划分标准,②但相对高发于抵抗力低下者,③病毒入侵后可增殖致病,④出现相应的症状。⑤其感染后的严重程度表现不等,⑥与感染的部位、病毒类型和人体的抵抗力有关。
尽管目前关于病毒的传播还有很多谜团未被完全破解, C ,仍可以有效降低病毒感染的概率。在此呼吁,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还是要多注意防范,尽量避免病毒的感染。
18.文中第三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当高加林挽着一篮子蒸馍加入这个洪流的时候,他立刻后悔起来。他感到自己突然变成一个真正的乡巴佬了。他觉得公路上前前后后的人都朝他看。他,一个曾经是潇潇洒洒的教师,现在却像他的老父亲一样,上集卖蒸馍去了!他的心难受得像无数虫子在咬着。路上,他想起父亲临走时安咐他,叫他卖馍时要吆喝,他的脸立刻感到火辣辣地发烧。
他满脸通红朝公路两头望了望,见没什么人,于是就像做一件见不得人的事一样,匆忙地折身走进了公路边的那条拐沟里。他在这荒沟里走了好一段路,直到看不见公路的时候才站住。他站住,张了一下口,但没勇气喊出声来,又张了一下口,还是不行。短短的时间里,汗水已经沁满了他的额头。四野里静悄悄的,几只雪白的蝴蝶在他面前一丛淡蓝色的野花里安详地飞着,两面山坡上茂密的苦艾发出一股新鲜刺鼻的味道。高加林感到整个大地都在敛声屏气地等待他那一声“白蒸馍哎——!”啊呀,这是那么的难人!他感到就像要在大庭广众面前学一声狗叫唤一样受辱。他用手背擦了一下额头的汗水,决心下一声非喊出来不可!他狠狠地咽了一口唾沫,把眼一闭,张开嘴怪叫一声:“白蒸馍哎——”他听见四山里都在回荡着他那一声演戏般的、悲哀的喊叫声。他牙咬住嘴唇,强忍着没让眼里的泪花溢出来。
他直愣愣地在这个荒沟野地里站了老半天,才难受地回到公路上,继续向县城走去。从他们村到县城只有十来里路,但他感到这段路是多么的漫长和艰维。他知道,更大的困难还在前头——在那万头攒动的集市上!
20.下列对原文的解说或者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潇潇洒洒”,运用叠音词,强化高加林当老师的潇洒。
B.“安详地飞着”,以动衬静,反衬了当时环境的安静。
C.“敛声屏气”,改为“平心静气”更能表现“静悄悄”。
D.“把眼一闭”,表现高加林狠下决心与处境的难堪。
21.请结合材料内容,分别指出下面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4分)
(1)“白蒸馍哎——”
(2)他知道,更大的困难还在前头——在那万头攒动的集市上!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他站在那里张了两次口都没勇气喊出声来。”语义基本相同,但是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一个人若能坚定而勇敢地行走于世间,他的精神上一定高悬着一盏明灯。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张掖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年摸底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1.D【解析】A项错在“诗人原本没有这种情感”,原文是“这情固然是随境而生,但往往是原先就已有了,不过隐蔽着不很自觉而已”。B项错在“客观景物也带有这种情感”,原文是“诗人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接触外界的物境,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又借着对物境的描写将它抒发出来,客观物境遂亦带上了诗人主观的情意”。C项错在“世间万物本身就带有某种情感”,原文是“仿佛它们本身便具有性格和感情一样”“我们不妨把它们当成物境本身固有的性格和感情来看待”。
2.A【解析】A错在“诗人能体贴物情,物我相融”。这种意与境的交融方式,不是“物我情融”,而是“情随境生”。
3.B【解析】A项属于移情入境。B项属于情随境生(烟波江上使人愁)。C项属于物我情融。D项属于移情入境。
4.①材料一的主要论证方法为举例论证。意与境的三种交融方式,都是列举中国古代诗歌作品来论证,比如,以王昌龄的《闺怨》论证“情随境生”,以李白的《待酒不至》论证“移情入境”等。(答引用论证,引用大量诗句,给1分)
②材料二的主要论证方法为比喻论证。以比喻“由象到境,犹如从地面飞升到天空”,论证“境超乎象”;以比喻“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为云,则有了云的千姿百态”,论证“境生于象而超乎象”。
(评分参考:每点2分:论证方法1分,阐释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5.示例:①意境形成借助意象的比喻(或象征),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此诗借助意象的比喻(或象征),字面上是咏石灰,实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意境超乎意象,表现了诗人勇于牺牲、保持清白的精神。
②意境形成不借助意象的比喻(或象征),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曲没有借助意象的比喻(或象征),多种意象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意境超乎意象,抒发了游子的羁旅之愁。
(评分参考:每点3分:举例1分,阐释2分。共6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6.A【解析】A项错在“只想着办公司谋利”。程宏发“返乡投资”“为了家乡经济发展”,“与镇政府签订了合同”,表明程宏发想为家乡的发展做出贡献,不是只想着谋利,两个人物也没有形成鲜明的对比。
7.C【解析】C项错在“教学设备已经实现电子化”,于文无据,有“电铃”,并不能说明“教学设备已经实现电子化”。
8.①回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上学时的艰难与贫苦,心情沉重。②面对山体滑坡、教室垮塌的惊恐。③康校长舍生忘死、勇救学生,对康校长的崇敬与怀念。④报考师范、回到了红岭小学教书的坚定与感恩。
(每点1分,共4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9.示例一:①第一次描写迎春花开,衬托“我”回到母校的喜悦,以及师生相见的激动。②第二次描写迎春花开,“我”被校长的精神感动,暗示学校将迎来新的生机。③两次描写迎春花开,都是紧扣题目“迎春花开”。
(评分参考: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示例二:①第一次描写迎春花开,紧扣题目“迎春花开”,衬托“我”回到母校的喜悦,以及师生相见的激动。②第二次描写迎春花开,紧扣题目“迎春花开”,“我”被校长的精神感动,暗示学校将迎来新的生机。
(评分参考:每点3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10.BEG
(评分参考:每涂对一处给1分,共3分。涂四处及以上不得分)
【解析】原文:如欲霸王,非夷吾其弗可。君必舍之!”遂召管仲。意思是:您如果想称霸为王,非管夷吾不可。请您一定赦免他!”桓公于是召管仲回国。
11.B【解析】B项错在“意义和用法不同”,两个“耻”的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意动用法,以……为耻。(A项“失其所与”的“与”意为结交)
12.C【解析】C项错在“导致鲍叔极度贫穷”。“吾尝为鲍叔谋事而大穷困”,“穷”的意思是“处境困窘”,不是“贫穷”。
13.(1)公子小白立为齐君以后,威胁鲁国杀死公子纠,召忽为此自杀,管夷吾被囚禁。
(评分参考:“既立”,立为君主以后;“胁”,威胁;“死之”,为 而死;“囚”,表被动,被囚禁。关键点各1分,共4分)
(2)桓公用礼对待他,地位在高氏与国氏之上,鲍叔牙把自己置于管仲之下。(桓公)把国政交给管仲,称他为“仲父”。
(评分参考:“礼”,以礼相待;“下”,动词,置于……之下;补充主语(桓公);“任以国政”介宾后置。关键点各1分,共4分)
14.①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时势、命运使他们这样,即“势使然也”“命使然也”。②这种观点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反科学的唯心主义观点。
(评分参考:答出一点给2分,两点3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管夷吾、鲍叔牙两人交朋友十分亲近,都在齐国做事,管夷吾侍奉公子纠,鲍叔牙侍奉公子小白。当时齐国公族的公子被宠幸的很多,嫡子和庶子没有区别。大家害怕发生动乱。管仲与召忽帮助公子纠逃到了鲁国,鲍叔牙帮助公子小白逃到了莒国。后来公孙无知发动兵乱,齐国没有君主,两位公子抢着回国。管夷吾与公子小白在莒道作战,射中了公子小白的衣带钩。
公子小白立为齐君以后,威胁鲁国杀死公子纠,召忽被迫自杀,管夷吾被囚禁。鲍叔牙对桓公说:“管夷吾很能干,可以治理国家。”桓公说:“他是我的仇人,希望能杀了他。”鲍叔牙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没有个人怨恨,而且一个人能尽力为主人做事,也一定能尽力为国君做事,您如果想称霸为王,非管夷吾不可。请您一定赦免他!”桓公于是召管仲回国。鲁国把他送回了齐国,鲍叔牙到郊外迎接,释放了他的囚禁。桓公用厚礼对待他,地位在高氏与国氏之上,鲍叔牙也把自己置于管仲之下。桓公把国政交给管仲,称他为“仲父”。桓公终于称霸于诸侯。
管仲曾感叹说:“我年轻穷困的时候,曾经与鲍叔一道做买卖,分配钱财时总是多给自己,鲍叔不认为是我贪婪,知道我贫穷。我曾替鲍叔出主意导致非常困窘,鲍叔不认为是我愚笨,知道时机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我曾多次做官,多次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是我不才,知道我没有碰到机会。我曾多次作战多次败逃,鲍叔不认为是我胆小,知道我有老母要人照顾。公子纠失败了,召忽自杀了,我也被囚禁而受耻辱,鲍叔不认为是我无耻,知道我不在乎小节而以不能扬名于天下为耻辱。生我的人是父母,了解我的人是鲍叔。”
这是人们称道的管、鲍善于结交朋友的事,小白善于任用能人的事。然而实际上无所谓善于结交朋友,实际上无所谓任用能人。说他们实际上无所谓善于结交朋友、实际上无所谓任用能人,并不是说世上有比他们更善于结交朋友、更善于任用能人的事。召忽不是能够自杀,而是不能不自杀;鲍叔不是能够推举贤能,而是不能不推举贤能;小白不是能够任用仇人,而是不能不任用仇人。
材料二:
魏国有个叫东门吴的人,他儿子死了却不忧愁。他的相室说:“您对儿子的怜爱程度,天下是找不到的。现在儿子死了却不忧愁,为什么呢 ”东门吴说:“我曾经没有儿子,没有儿子的时候并不忧愁。现在儿子死了,就和先前没有儿子的时候一样,我忧愁什么呢 ”
农民赶赴时令,商人趋求利润,工人讲究技术,仕人追逐权势,这是时势使他们这样的。但农民有水旱之灾,商人有得失之时,工人有成功与失败,仕人有顺利与挫折,这是命运使他们这样的。
15.D【解析】D项错在“全诗的语言含蓄典雅”。两首诗的语言质朴自然,潘文虎的诗更有一种歌谣风味。
16.①潘文虎的《四禽言(其二)》,所归之处为浙江东畔的家乡;(1分)所抒之情为被劫掠之人的悲苦之情,以及对家乡的思念、对战争的憎恨之情。(2分)
②梁栋的《四禽言(其二)》,所归之处为繁花似锦的锦官城(或“杜鹃故乡”,或“隐居之处”);(1分)所抒之情为对中原沦落、国家残破的愤慨,以及对南宋朝廷无意恢复中原的不满。(2分)(情感只答“归隐”得1分,只答“思乡”得1分)
(评分参考:共6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17.(1)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2)壬戌之秋 七月既望
(3)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评分参考:每空1分,有错字、漏字、多字均不得分)
18.第①句,可修改为“病毒感染没有明确的易感人群划分标准”。
第⑤句,可修改为“其感染后表现的严重程度不等”或删除“表现”。
(评分参考:序号准确各1分,修改正确各1分,共4分)
19.示例:A.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B.多种的途径 C.但我们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
(评分参考:每空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20.C【解析】“敛声屏气”更好,运用拟人,似乎“整个大地”都在等着他出丑;“平心静气”,也是拟人,但太过平和冷静,不能更好地表现高加林处境的尴尬与难堪。
21.①第一句中的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能让读者感受到那种拉长音调的叫卖声。②第二句中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强调更大的困难在“万头攒动的集市”上。
(评分参考:每点2分,共4分)
22.①原文是几个短句,运用反复,节奏感很强,②突出了高加林发自内心的不好意思,强调了他内心的羞愧与喊出声的艰难。
(评分参考:第①点1分,第②点2分,共3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3.【作文解析】本题属于材料作文。材料虽然只有两句话,却具有一定的形象性。关键词为“坚定”“勇敢”“精神”“明灯”,其中“明灯”为核心关键词,比喻伟大的理想、崇高的信仰、明确的目标、高尚的追求、榜样的力量等等一切正能量的精神指引。比如:屈原的精神上高悬着“热爱楚国”的明灯,勇敢赴死,化作彩虹;曹雪芹的精神上高悬着“万艳同悲”的明灯,苦心经营,红楼一梦;鲁迅的精神上高悬着“疗救国民”的明灯,以笔为枪,勇毅前行;钱学森的精神上高悬着“报效祖国”的明灯,决然归来,隐姓埋名;张桂梅的精神上高悬着“女子教育”的明灯,呕心沥血,创办女中等等。题目旨在考查学生的精神价值取向,以引发其对人生、社会、国家发展、民族复兴进行思考。
【立意提示】
1.理想明灯照征程。
2.崇高的信仰,伟大的人生。
3.目标在前,勇毅前行。
4.高尚的追求,闪光的生命。
5.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凡写出“精神”的“明灯”对人的指引,即正能量的精神引领对人生的意义,均为符合题意,答案中的立意仅供参考)
学生根据材料从不同角度进行立意、写作,只要在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符合相关要求,即可酌情给分。答案中的立意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