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件:第19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件:第19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共1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8-23 22:55: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9张PPT。板块一:头脑转转转。请同学们计算下面两道题。
1 + 2 =
8 +16 =1
1(月) (月) (季度)
(小时) (小时) (天)板块一:头脑转转转。板块一:头脑转转转。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美]罗迦 · 费 · 因格板块二:慧眼识珠。1、请同学们对照注释默读课文。 同时用笔在书上划出作者总结性的语句。板块二:慧眼识珠。2、作者在本文开头通过图形设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请大家思考一下,这是为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观点? 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是最重要的。板块二:慧眼识珠。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如果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当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可以找同学举具体的事例来证明,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如自行车的发展史。板块二:慧眼识珠。3、朗读5、6、7段,归纳“创造性的思维”有哪些“必须的要素”?(1)有渊博的知识。
(2)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活用知识 的态度和意识。
(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板块二:慧眼识珠。4、课文举了约翰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罗兰发明交互式电子游戏的事例,有什么作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创造性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并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这一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板块二:慧眼识珠。5、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板块二:慧眼识珠。?6、有人认为创造力只是属于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等少数人的,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学了本文后,你觉得如何才能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板块三:画龙点睛。1、文中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全文紧紧围绕“事务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个论题,论述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问题。文章最后一段集中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板块三:画龙点睛。2、你了解文章的结构吗?论证中心: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确立创造性思维方式 积累知识
拥有创造性思维的必须要素 活用知识
坚信人人都有创造力 持之以恒
创造新人才的必备条件
( 层 层 深 入)论 证 过 程 板块四:创造思维大舞台。“0”的断想由这个图形,你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自由发言。板块五:牛刀小试。
迁移阅读训练: 发放印好的课外片断训练《创造性思维》给学生,检验他们对议论文的阅读能力。创造性思维
①我国古代有两个脍炙人口的典故,一是“曹冲称象”,一是“司马光破缸救人”。多少年来,这两个主人公一直被人们当作神童传颂,并且成为我国教育儿童、开发智慧的典范。可是,他们两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最宝贵的东西――创造性思维,却一直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
? ②每个人每天都在进行思维,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掌握了思维的方法或者说思维的技巧。可以说,大多数场合的思维都是一种习惯性思维。虽然习惯性思维会使人得到一种前人已经作出过的合乎常理的答案,但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往往使人囿于常理而无计可施。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就在于冲破了习惯性思维的羁绊,从而解决了按常理无法解决的问题。
??③仍以上面两个典故为例。在如何称象这个问题上,人们想到的只是秤,因为自古以来,称小物用小秤称大物用大秤,已是人人皆知的常理,当时没有足以称起大象的大秤,因而无法计算。这是习惯性思维的必然结果。曹冲则不然,他利用船的吃水深浅,用石头代替大象,化整为零,终于称出了大象的体重。④同样,在儿童落入水缸之时,其他儿童想到的是怎样从水缸上面将落水者救出,这也是一种习惯性思维,司马光救人成功,正是由于他突破了这一点,从而出现了破缸救人的壮举。
??⑤所谓创造性思维,包括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就扩散思维而言,要求人们从多种角度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不为事物本身的性质所束缚。比如,在回答“回形针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时,按习惯性思维的逻辑,只有一个答案,即夹文件;而有人通过扩散思维,竟找到了上百种其他用途。就集中思维而言,要求人们通过逻辑分析,对经扩散思维而得出的设想,按照解决问题的要求去进行筛选和最优化。坚持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结合,就有可能获得创造性的成果。
⑥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的教改中,我们应重新认识和评价“曹冲称象”和“司马光破缸救人”的故事,重视并提倡创造性思维。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提到:“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本文第②段中也有一句话表达了与之同样的含义,请在文中用横线划出来。
2、本文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在结构(开头、结尾)和论证方法等方面的相似之处。
 
3、文章第①段和第③、④段都讲了“曹冲称象”、“司马光破缸救人”这两个事例,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在第①段中的作用:            
在第③、④段中的作用: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板块六:让思想放飞。1、交流课下搜集到的其他名人故事。
2、把学习本文后的感受说给老师、同学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