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第三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第三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3-04 15:18: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年级化学
时长:60分钟总分:6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Mg-24 Cl-35.5 Fe-56 Zn-65 Cu-64
一、单选题(共9小题,每小题2分,共1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面是从性质、类别、构成、变化等角度认识微观粒子的思维导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干冰中的分子不运动 微观 粒子 B.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C.NaCl由和构成 D.工业上制取氧气时,分子种类改变
A.A B.B C.C D.D
2.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中包含很多化学知识。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A.《天工开物》:“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煅烧石灰石可生成熟石灰
B.《华阳国志》:“取井水煮之,一斛水得五斗盐”——加热蒸发可得食盐
C.《梦溪笔谈》:“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铁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铜
D.《周易》:“泽中有火,上火下泽”——池中有机物发酵产生可燃性气体
3.“不怕同桌是学霸,就怕学霸放寒假”。某初三学生在春节假期期间进行了各种家庭实验探究,他对于以下实验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A.可以制备、收集并检验氧气
B.得到的a杯中的滤液是硬水
C.可以通过此方法制取少量蒸馏水
D.紫甘蓝试剂能用作酸碱指示剂
4.下列对化学学科认知的叙述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化学发展史 B 化学反应类型
①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 ②张青莲教授对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了卓越贡献 ③原子---分子论的创立和应用使化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①化合反应的特征为“多变一” ②复分解反应一定无元素化合价变化 ③ 是置换反应
C 物质合成与应用 D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①青铜(Cu一Sn)是合成材料 ②中和反应原理可用于改良酸(碱)性土壤 ③合成橡胶制作轮胎时加入炭黑以增强其耐磨性 ①O2具有可燃性---化学性质 ②金镶玉过程----物理变化 ③CH4为无色易燃气体---物理性质
A.A B.B C.C D.D
5.大气臭氧层是地球的太阳镜,能吸收紫外线,保护生物。大气平流层中同时发生氧气与臭氧的相互转化,经过漫长时间形成臭氧层。氧气与臭氧的相互转化如图所示。
关于反应箱中氧气与臭氧的相互转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气体总质量保持不变 B.元素种类保持不变
C.分子总数保持不变 D.原子总数保持不变
6.蔡徐坤是同学们喜欢玩梗的对象。最近蔡徐坤的“哇什么情况”在网络上火爆。这句话的谐音可以用元素名称代替“锕砷钔氢钪”。关于这5种化学元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有氢不是非金属元素,其余都是金属元素
B.氢与另外金属元素反应时,氢元素表现出负价
C.这5种元素的单质可以融合成合金
D.钪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三周期
7.如图,杠杆已调至平衡。向集气瓶内缓慢通入一定量的CO2气体,稍后再倒入浓NaOH溶液(液面不接触乒乓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通入CO2气体后,左端乒乓球下降
B.整个过程中乒乓球位置始终没有变化
C.倒入浓NaOH溶液后,杠杆逐渐恢复原状
D.其他条件不变,将CO2换成H2会产生同样现象
8.室温时,向25g某固体中分批次加入水,充分搅拌,结果如图所示(保持温度不变):

温室时该固体的溶解度可能是
A.50g B.35g C.30g D.25g
9.下列图像能正确表示相应变化的是

A.向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氧化钙固体 B.向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加入稀盐酸 C.向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镁粉、铁粉 D.向硫酸钠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
A.A B.B C.C D.D
二、填空题(共6小题,化学方程式2分,其余每空1分,共24分),
10.成语和俗语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其中蕴含着大量的化学知识。
(1)“沙里淘金”中“沙”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二氧化硅的化学式是 。
(2)“如胶似漆”中“胶”含有碳元素,碳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是 。
(3)“冰清玉洁”中“玉”的主要成分中有氧化铝,氧化铝中阳离子的符号是 。
(4)“人要实,火要虚”中“火要虚”的化学含义是 。
11.“饺子”是春节餐桌上的“常客”,让我们一起感悟其中化学原理。
(1)煮饺子:打开燃气灶阀门,燃气燃烧过程中将 能转化为热能。
(2)捞饺子:用漏勺将饺子捞出,其原理与下图A、B、C所示相同的是 (填字母序号)。
(3)配蘸料:打开陈醋瓶能闻到醋的气味,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在 。
12.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下,氨气作为一种零碳能源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如图是电解合成氨工艺综合利用流程图。
(1)空气分离装置内一般发生的是 (选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如图流程中产生氨气的反应总方程式为: 。
(3)传统工业制备氨气是利用氮气和氢气在高温高压下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13.科技缔造生活,创新筑梦未来。下面是我国科技领域中引起世界关注的三个典型实例。请分析图文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探究航母材料中锌、铁、铜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某同学在溶液中加入足量铁粉后,再加入溶液,请你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高铁轨道施工过程中常用铝热反应进行钢轨焊接。其原理为:铝粉与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由于反应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的铁以熔融状态流入铁轨的缝隙,冷却后就将铁轨牢牢的“黏”在一起。该反应属于 (填基本反应类型)。
(3)空间站的备用氧气常用加热分解高氯酸锂获得,同时还生成氯化锂,高氯酸锂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
14.为了探究物质W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某同学在实验室进行了相关实验(具体操作、现象如图1所示)。请根据实验现象和相关数据作出相应的分析和判断:
(1)根据实验操作①所产生的现象可知,W为图2中的 (填“a”或“b”)曲线。
(2)操作①所得的溶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则:20℃时W的溶解度为 g。
(3)如表为W部分温度下的溶解度,请推测实验操作③所产生的现象 。
温度/℃ 40 60
溶解度/g 48.8 46.4
(4)若在实验操作③后继续升温至:80°C,析出0.9gW,则W在80°C时的溶解度为 g。
15.A~F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部分物质已经略去)。A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B、D、E均为氧化物且D、E组成元素完全相同。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C的俗称是 ,写出D的一种用途 。
(2)C转化为A的化学方程式为 。
(3)从纯净物物质类别的角度分析,A~F中不含
三、实验及探究题(共2小题,化学方程式2分,其余每空1分,共13分)
16.天然气是一种比较清洁的化石能源,主要成分为甲烷(化学式为),现对甲烷的制取、性质、应用做以下研究。查阅资料得知:①通常状况下,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②实验室中常用无水醋酸钠()和氢氧化钠两种固体药品,研磨均匀混合,通过加热制取甲烷,同时还生成碳酸钠。请回答相关问题:
(1)利用装置C制取二氧化碳的优点是 。
(2)实验室用A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A~E中,可用于制取并收集甲烷的装置为 (填字母)。
(4)用F装置收集甲烷时,当观察到 ,甲烷收集满。
(5)欲使用装置E用排水法收集甲烷,先将瓶中装满水,再将气体从 (填“n”或“m”)端通入。
17.为了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培养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某老师带领化学兴趣小组走进实验室,对几瓶缺失标签的酸碱盐溶液之间的复分解反应开启探究之旅。缺失标签的溶液分别用标签A、B、C标记,它们可能是稀盐酸或稀硫酸、NaOH溶液或溶液、NaCl溶液或溶液中三种不同类别的溶液。
Ⅰ.初步探究:
【提出问题】某些酸、碱、盐之间是否发生复分解反应?
【设计实验】分别取少量样品溶液于①②③三支试管中,互相滴加溶液,振荡、静置、观察。
【实验判断】
(1)综合①②③二支试管的实验现象判断,C溶液中溶质的俗称是 。
【实验结论】①②试管中有气体或沉淀生成一定发生了复分解反应。
Ⅱ.进一步探究:
【提出问题】对于无明显现象的A与B反应,如何设计实验验证复分解反应的发生?
【设计实验】小梁同学另取少量A溶液于④号试管中,先滴加酚酞溶液再滴加B溶液,现象如图所示。
【实验判断】
(2)④号试管滴加B溶液后,溶液中可能含有 。
Ⅲ.深度探究:
【设计实验】把①②两支试管的废液和④号试管滴加B溶液后所得的废液倒入同一个烧杯中,充分搅拌,溶液变红色,白色沉淀增多,静置、过滤。
【实验判断】
(3)最后所得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酚酞除外) (填化学式),出现白色沉淀量增多一定发生的化学反应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总结提升】
(4)经过上述探究,证实只有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物中有水或气体或沉淀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下列实例中应用复分解反应原理的是______(填字母)。
A.酸碱性废水的处理 B.食醋清洗水瓶中的水垢 C.高炉炼铁
(5)若要判断无现象的化学反应是否发生,可以从反应物 或生成物是否存在的角度去判断。
四、计算与分析题(共5分)
18.镁条具有抗腐蚀性,是因为表面生成了一层氧化物膜,化学实验小组同学为研究镁条表面氧化程度,将3.2g镁条放入一定浓度的稀盐酸中充分反应,测得产生的气体质量与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假设镁条除有MgO外,不含其他杂质)。
(1)生成氢气的质量为 g;
(2)计算该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试卷第8页,共8页
1.C
【详解】A、干冰中的分子在不断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故B不符合题意;
C、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C符合题意;
D、工业上制取氧气时,发生物理变化,分子种类不改变,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A
【详解】A、石灰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熟石灰为氢氧化钙的俗称,高温煅烧碳酸钙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而不能生成氢氧化钙,该选项解释错误;
B、煮井水能得到盐,说明蒸发可得到食盐,该选项解释正确;
C、胆矾为硫酸铜,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则说明铁比铜活泼,该选项解释正确;
D、“泽中有火,上火下泽”,是因为池中有机物发酵产生可燃性气体,该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A。
3.B
【详解】A、新鲜的土豆可以加速过氧化氢分解,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具有助燃性,可将带火星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复燃则证明是氧气,该选项分析合理;
B、湖水经过鹅卵石、细木屑、蓬松棉后可以除去难溶性的杂质,加入肥皂水振荡,产生较多泡沫,则滤液是软水,硬水加入肥皂水振荡会产生较多浮渣,该选项分析不合理;
C、电磁炉加热可使自来水中的水变为水蒸气,经过冷水冷却水蒸气变为液态水,收集得到蒸馏水,该选项分析合理;
D、苹果汁味酸性,肥皂水为碱性,分别倒入自制紫甘蓝试剂呈现不同颜色,即紫甘蓝试剂在不同的酸性、碱性溶液中呈现不同的颜色,可以用作酸碱指示剂,该选项分析合理。
故选B。
4.A
【详解】A、①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为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正确;
②张青莲教授对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了卓越贡献,正确;
③原子-分子论的创立和应用,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使化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正确。
符合题意;
B、①化合反应指的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特征为“多变一”,正确;
②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一定无元素化合价变化,正确;
③该反应反应物均是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错误。
不符合题意;
C、①青铜属于合金,属于金属材料,错误;
②中和反应是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故中和反应原理可用于改良酸(碱)性土壤,正确;
③合成橡胶制作轮胎时加入炭黑,可以增强其耐磨性,正确。
不符合题意;
D、①氧气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错误;
②金镶玉过程,只是形状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正确;
③颜色、状态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甲烷为无色气体属于物理性质,易燃属于化学性质,错误。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C
【详解】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及反应箱中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箱中氧气与臭氧的相互转化过程中,气体总质量保持不变,该选项说法正确;
B、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保持不变,该选项说法正确;
C、由方程式可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改变,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质量不变,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6.B
【详解】A、锕、钔、钪带有金字旁,属于金属元素,砷带有石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氢带有气字头,属于非金属元素,故A说法错误;
B、根据金属元素跟非金属元素化合时,金属元素显正价,非金属元素显负价,故氢与另外金属元素反应时,氢元素表现出负价,故B说法正确;
C、合金是一种金属与其它金属或非金属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而氢气的单质为气体,所以这5种元素的单质不可以融合成合金,故C说法错误;
D、钪元素的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在元素周期表中,钪元素位于第四周期,故D说法错误;
故选B。
7.C
【详解】A.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通入CO2气体后,根据F浮=ρgV,左端乒乓球受到的浮力增大,左端乒乓球上升,右端乒乓球下降,故A错误;
B.整个过程中左端乒乓球受到的浮力由增大到不变,两端乒乓球位置会有变化,故B错误;
C.倒入浓NaOH溶液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二氧化碳被逐渐被吸收,充分反应后,集气瓶内气体恢复为原来成分,杠杆逐渐恢复原状,故C正确;
D.H2的密度比空气小,与浓NaOH溶液不反应,将CO2换成H2,左端乒乓球下降,右端乒乓球上升,故D错误。
故选:C。
8.B
【详解】加入75g水时,25g某固体完全溶解,若形成的溶液恰好饱和,则该温度下的溶解度为,若形成的是不饱和溶液,则该温度下的溶解度大于33.3g。加入50g水时,25g某固体未完全溶解,则该温度下的溶解度小于,因此该温度下,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为33.3g≤S<50g,因此B符合题意。
故选B。
9.D
【详解】A、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造成溶液中溶剂减少,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会有晶体析出,溶质减少,溶液中溶质溶剂均减少,所以溶液质量逐渐减小,图像错误;
B、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水,所以溶液中的水的质量开始不为0,图像错误;
C、向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金属,反应了等质量等浓度的硫酸最终产生的气体质量相等,图像错误;
D、硫酸钠与氢氧化钡反应产生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所以硫酸钡质量逐渐增加直至硫酸钠完全反应后质量不在变化,图像正确;
故选D。
10.(1)SiO2
(2)
(3)Al3+
(4)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有利于燃料充分燃烧
【详解】(1)沙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二氧化硅中硅元素化合价为+4,氧元素化合价为-2,则二氧化硅的化学式为SiO2,故填:SiO2。
(2) 碳原子的核内有6个质子,原子核外有6个电子,原子核外第一层有2个电子,第二层有4个电子,则碳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故填: 。
(3)氧化铝由阴离子氧离子和阳离子铝离子构成,根据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出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带1个单位电荷时,1省略不写,铝离子的符号为:Al3+,故填:Al3+。
(4)“火要虚”的意思是说:燃烧木柴时,通常架空些,才能燃烧得更旺,化学原理是: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有利于燃料充分燃烧,故填: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有利于燃料充分燃烧 。
11.(1)化学
(2)C
(3)不断运动
【详解】(1)燃气燃烧过程中将燃气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故填:化学。
(2)用漏勺将饺子捞出,实现固体、液体分离,利用的原理是过滤。图C是过滤。故填:C。
(3)由于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在不断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气味,所以打开陈醋瓶能闻到醋的气味。故填:不断运动。
12.(1)物理
(2)2N2+6H2O##6H2O+2N2
(3)N2+3H22NH3
【详解】(1)空气分离装置中利用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将其分离出来,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填:物理;
(2)由流程图可知,氮气和水的反应物,即氮气和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氨气和氧气,反应的总化学方程式为2N2+6H2O4NH3+3O2,故填:2N2+6H2O或6H2O+2N2;
(3)氮气和氢气在高温高压下反应生成氨气,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N2+3H22NH3,故填:N2+3H22NH3。
13.(1)CuCl2+Fe=Cu+FeCl2
(2)置换反应
(3)+7
【详解】(1)金属活动性锌大于铁大于铜,故在 ZnCl2 溶液中加入足量铁粉后,再加入CuCl2溶液,氯化锌与铁不反应,氯化铜与铁反应,故铁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铜,化学方程式为CuCl2+Fe=Cu+FeCl2;
(2)铝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氧化铝,反应物为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物为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故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3)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设高氯酸锂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a,+1+a+(-2×4)=0,a=+7,故高氯酸锂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7价。
14.(1)b
(2)25
(3)无晶体析出
(4)45.1
【详解】(1)20°C条件下,向100g水中加入46gW,W部分溶解,说明该温度下,W的溶解度小于46g。说明W为图2中的b曲线。故填:b。
(2)操作①所得的溶液为饱和溶液,设20°C时W的溶解度为。则:,=25g。故填:25。
(3)60°C时,W的溶解度是46.4g,而溶液中溶质为46g,溶剂为100g,所以升温后烧杯中无晶体析出。故填:无晶体析出。
(4)在实验操作③后继续升温至:80°C,析出0.9gW,说明该温度下,100g水中溶解W的质量=46g-0.9g=45.1g,所以W在80°C时的溶解度为45.1g。故填:45.1。
15.(1) 熟石灰或消石灰 灭火等(合理即可)
(2)
(3)金属单质
【分析】A~F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则A为碳酸钙,A(CaCO3)能与D相互转化,且D为氧化物,D、E组成元素相同,D和E也能相互转化,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和碳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则D为CO2,E为CO;F能转化为E(CO),也能转化为D(CO2),碳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碳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则F为C;B为氧化物,且A(CaCO3)能转化为B,B能转化为C,C能转化为A(CaCO3),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则B为CaO,C为Ca(OH)2;综上得出A、B、C、D、E、F分别为CaCO3、CaO、Ca(OH)2、CO2、CO、C,带入验证均合理。
【详解】(1)C为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或消石灰;D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等(合理即可);
(2)C转化为A即为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3)纯净物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单质可分为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综上得出A、B、C、D、E、F分别为CaCO3、CaO、Ca(OH)2、CO2、CO、C,其中C属于非金属单质,其它均属于氧化物,则从纯净物物质类别的角度分析,A~F中不含金属单质。
16.(1)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2)
(3)E或F或G
(4)大气泡从瓶口向外冒出时
(5)n
【详解】(1)C装置为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C装置中关闭止水夹,产生的气体无法排出,使内部气压增大,将液体压回到烧杯,使固液分离,反应停止,打开止水夹,液面上升,固液接触,反应开始,故该装置可以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2)实验室通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石灰石或大理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可选择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收集装置可选择E或F或G;
(4)用F装置排水法收集甲烷时,当观察到大气泡从瓶口向外冒出时,说明甲烷收集满;
(5)欲使用装置E用排水法收集甲烷,先将瓶中装满水,由于甲烷密度比水小,再将气体从短导管n端通入。
17.(1)纯碱##苏打
(2)氢离子(合理即可)
(3)
(4)AB
(5)是否减少
【分析】根据题意,A溶液中滴加酚酞变红,说明A可能是NaOH溶液或Ba(OH)2溶液,再加入B溶液后,溶液变成无色,说明B可能是稀盐酸或稀硫酸,则C可能是NaCl溶液或Na2CO3溶液,B、C混合有气泡产生,说明C为碳酸钠溶液,A、C混合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A为氢氧化钡,A、B混合,无明显现象,说明B为盐酸,则A是氢氧化钡溶液,C是碳酸钠溶液,据此分析解题
【详解】(1)根据分析可知,C中溶质是碳酸钠俗称为纯碱或苏打;
(2)根据题意,该反应是氢氧化钡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而酚酞无色说明氢氧化钡完全反应,则反应可能恰好完全反应或是酸有剩余,故溶液中一定含有钡离子和氯离子,可能含有氢离子;
(3)①试管中含有氯化钠,把①②两支试管的废液和④号试管滴加B溶液后所得的废液倒入同一个烧杯中,充分搅拌,溶液变红色,白色沉淀增多,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最后所得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酚酞除外)NaCl,出现白色沉淀量增多一定发生的化学反应是Na2CO3+BaCl2=BaCO3↓+2NaCl
(4)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两种化合物的反应,且只有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物中有水或气体或沉淀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
A.酸碱性废水的处理,属于酸碱中和反应,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物中有水生成,属于复分解反应,故A正确;
B.食醋清洗水瓶中的水垢,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物中有水生成,属于复分解反应,故B正确;
C高炉炼铁是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不符合复分解反应的定义,选项错误;
故选:AB;
(5)化学反应的本质是物质反应生成新物质,若要判断无现象的化学反应是否发生,可以从反应物是否减少或生成物是否存在的角度去判断。故答案为:是否减少;
18.(1)0.2
(2)解:设与镁反应生成氢气的盐酸质量为x,则有:
x=7.3g
可得与镁反应生成氢气的盐酸溶液中盐酸的质量为7.3g,则稀盐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答:该系盐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7.3%。
【详解】(1)根据所得产生的气体质量与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图可知,反应中生成的氢气质量为0.2g,故填:0.2;
(2)详解见答案。
答案第8页,共9页
答案第9页,共9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