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颐华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颐华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04 19:52:37

文档简介

颐华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
一、选择题(每道题3分,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本大题共18小题,共54分)
1. 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诸多问题不能有效解决便容易发生社会的动荡,下列选项中,能够用来证明当时社会秩序已出现动荡的是( )
A. 商朝甲骨卜辞记载有关国政、狩猎、祭祀等大事
B. 西周青铜铭文中有关封侯以赏赐个人功勋的记录
C. 二里头文化遗址发掘的墓葬中发现了大量随葬品
D. 竹简中将周王参加诸侯会盟称作天子狩猎的记录
2. 下图为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与西汉相比,隋京畿区的变动是为了( )
A. 减少制度变革阻力 B. 拓宽财政收入来源
C. 促进中原地区民族交融 D. 缓解关中地区经济压力
3. 《唐律》规定,官员将其监管的财物用于买卖,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刑罚。官方对此解释说,“以威若力强买物,虽当价,犹笞五十”“即借衣服、器玩之属,经三十日不还者,坐赃论、罪止徒一年”。这表明《唐律》( )
A. 具有轻罪重罚特征 B. 重视防范腐败风险
C. 重视保护私有财物 D. 遵循以礼入法原则
4. 朱熹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宋史》评价他“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而以居敬为主”。下列关于其思想与事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主张格物致知,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B. 创建“五夫社仓”,体现仁爱精神
C. 其学说在北宋被确立官方正统儒学
D. 撰写“四书”作为儒学基础读物
5. 1904年,清政府颁行“癸卯学制”,规定:通儒院或分科大学的毕业生被授予进士功名;高等学堂毕业生被授予举人功名;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的毕业生则取得生员(秀才)的功名。上述规定的推行
A. 提高了各地兴办学校的积极性 B. 解决了教育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
C. 进一步扩大了科举取士的范围 D. 满足了推行新政人才的大量需求
6. 下表是近代部分年份中国海关两对美元汇率情况统计表,表格中的现象( )
中国海关两对美元汇率情况
单位:1关两合美元
年份 海关两对美元汇率 海关两对美元汇率指数
1900 0.75 98.7
1905 0.73 96.1
1910 0.66 86.8
1915 0.62 81.6
注:以1926为100
A. 阻断了对外国工业设备的进口 B. 缓解了中国政府的外债压力
C. 削减了关税对外贸的不利作用 D. 反映了西方经济危机的冲击
7. 近代开埠之前,上海周边农村最著名的农家手工业当推手工棉纺织。但20世纪以后,无以为生的农民逐渐放弃手工棉纺织,改行从事收益更高的以毛巾、织袜、花边、轧花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兴农家手工业。这一变化表明( )
A. 农村经济获得新生长点 B. 个体经济促进城市化进程
C. 农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D. 手工业被动卷入世界市场
8. 1895—1898年间,全国成立的学会有103个。时论称“学会之风遍天下,一年之间,设会数百”,“各省从风,州县并起,不可指数”,以“使海内学人声气相通”“联结讲求”,传播新知。这反映了当时( )
A. 维新思想为主流思潮 B. “中体西用”实践破产
C. 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D. 民主革命团体蓬勃发展
9. 1941年11月,在陕甘宁边区召开第二届参议会,在选举中,为解决群众因不识字而无法投票的问题,发明了很多有特色的投票方法,如“背箱法”、“投豆法”、“烧洞法”等。这种做法( )
A.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 B.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C. 显示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广泛性 D. 有利于解放战争走向胜利
10. 下表是不同历史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国家制度构建的论述。对材料中的内容理解最全面的是
时间 主张 文献
1927年3月 一切权力归农会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931年11月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最高政权为全国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1940年1月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保障在无产阶级领导下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 《新民主主义论》
1954年1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 制度构建与各时期的革命任务相适应
B. 制度构建是民主革命走向胜利的保证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D. 人民民主的贯彻有效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
11. 古代雅典城邦机构中,主要包括执政官、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民众法庭;而古代罗马共和国机构中,也同样出现了执政官,公民大会、元老院、保民官。此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 )
A. 古雅典更重视法律建设 B. 古罗马更重视平民利益
C. 执政官数量不同 D. 民主政治与贵族政治的不同
12. “作为现代宪法的基础的一些普遍原则,即那些为17世纪的大部分欧洲人难于理解和在当时的大不列颠尚未获得全胜的原则,已在新英格兰的法律上得到全部承认,并被订于法律的条款之内。这些原则是:人民参与公务,自由投票决定赋税,为行政官员规定责任,个人自由,陪审团参加审判。所有这些,都未经讨论而在事实上确定下来。”该材料反映( )
A. 新英格兰立法程序不民主 B. 英国确立了现代法治原则
C. 美国的民主体制源于英国 D. 英国宪政走在时代的前列
13. 有学者认为, 下图大陆轴线的走向关乎农作物的传播速度和其他发明的传播。早在公元前, 农作物就从两河流域向西向东传播, 平均每年传播约0.7英里, 但墨西哥3500年前已被驯化的玉米北上美 国东部则是从公元900年开始,每年传播不到0.3英里。据此推断( )
A. 农作物在各大洲间传播 B. 欧亚文明高于非洲美洲
C. 全球已初步建立起联系 D. 地理环境影响文明发展
14. 英王亨利一世(1100-1135年在位)的加冕宪章规定了国王对教会财产及诸侯领地所拥有的权利,特别是载明了国王所不能做或决意不去做的事,是一份明确规定封建关系的法律文件。该文件( )
A. 明确了君主立宪制原则 B. 体现了王权有限的观念
C. 激化了王权与教会的矛盾 D. 维护了市民阶层的利益
15. 英国议会最初由封建教俗贵族组成,旨在协助国王解决财政困难。1265年骑士和城市市民代表首次参加议会,并于1341年起单独议事,最终组成议会下院。通过议会,国王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金钱和人力的支持,而议会亦可向国王提出请愿。关于中世纪英国议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国王可不经议会同意而加征新税 B. 下院形成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建立
C. 城市市民是国王联合的重要对象 D. 贵族通过议会掌握了国家行政权
16. 1760年,伦敦的杜鲁门、汉伯里和巴克斯顿等几家酿酒厂总资产高达13万镑,但其中设备、厂房等方面所占资本仅为3万镑,约占总投资的四分之一。而1786年曼斯菲尔德的奥德诺与库伯联合工厂建厂时总资产4200镑,厂房的建设、机器的引入3789镑,占总资产的90%。这一变化说明( )
A. 生产效率提升激发了工人生产的热情
B. 机器生产对劳动力需求增加
C. 工业革命提高了工厂固定资本的投入
D. 劳动分工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17. 1945年,英国考古学家莫蒂默 惠勒爵士在印度半岛南部沿海发掘出一个迥异于印度建筑、贸易货栈式的渔村,里面有大厅、露台、蓄水池、防御工事以及在公元前30年至公元35年间产于意大利的陶器。这个村落有可能是( )
A. 铁器时代印度文明的城邦国 B. 印度种姓制度的诞生地
C. 印度人存储罗马货物的地方 D. 外国人在当地的贸易站
18. 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的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元经常成为被抛售的对象,美元地位衰落。1961年11月由美、英、法等十国组成的“十国集团”,最初是以解决储备货币危机而建立的,后来发展成为围绕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问题进行斗争和讨价还价的工具。由此可知,当时( )
A. 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 B. 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面临挑战
C. 西方各国调控经济的手段失灵 D. 政府过度干预经济导致通货膨胀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6分)
19. 明清时期的地权转移、土地价格和赋税制度变动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是社会经济状况的反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土地契约文书所记载的地价的上扬与下跌,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变动。地价除了本身的贫瘠、地理环境位置之外,往往又与时空关系密切。如处于经济发达的江南水网地带与晋、冀、鲁、豫、陕、甘的地价自然不同。又因时间不同,如明万历间、清乾嘉间虽然经济比较繁荣,社会也较稳定,但因国内市场的扩拓,经营工商业者日众,土地价格随之下跌。土地买卖双方都要履行法定手续,当地权转移交割之后,业户要承担交纳赋税义务。
——陈学文《土地契约文书与明清社会、经济、文化的研究》
材料二 明清时期的吴地在前几个朝代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获得进一步发展,且日益繁荣起来。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增长和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吴地重镇苏州逐渐发展成为江南工商业中心,同时也成为全国的丝织业中心之一。而且,苏州的丝织和棉纺织业中,较早的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成为全国的先进地区之一。吴地由于区域条件的特殊性,商品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突破农业经济的文化圈,产生了与封建传统观念相背离的新的人生价值观。
——李晓燕《明清时期昊地商品经济的繁荣及市民文化的发展》
(1)指出材料一中土地契约文书的史料类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史料对于明清史研究的价值。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20. “共同富裕”是《人民日报》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其相关文本中高频词的变化,可了解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理念的“变”与“不变”。请阅读材料,并完成要求。
材料 1949—1978年《人民日报》“共同富裕”报道高频词
高频词 生产 农民 困难户 社会主义 劳动 社员 差别 合作社 资本主义 农业
频次 111 84 74 57 51 48 41 39 33 30
1978—1987年《人民日报》“共同富裕”报道高频词
高频词 生产 收入 经济 农民 大队 农村 干部 致富 社会主义 党员
频次 124 120 114 114 91 72 45 39 38 36
1987—2012年《人民日报》“共同富裕”报道高频词
高频词 经济 地区 社会主义 农村 企业 扶贫 分配 农民 群众 先富
频次 389 318 270 187 172 166 145 143 123 113
——摘编自杨勇等《新中国成立以来共同富裕话语的历史变迁:以〈人民日报〉为中心的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理念有哪些“不变”?
(2)材料将《人民日报》相关报道分为三个阶段,以此表现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理念的“变”。请您指出任一阶段划分的不合理之处,并提出修改意见及理由。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学家阿米蒂奇认为,大西洋是欧洲人长久不懈地进行航海、探险,拓殖、管理和想象的产物。他指出,大西洋史主要有以下三种研究类型。
环大西洋的历史 把大西洋世界当作一个特定的交流和传播区域。最典型的是历史学家诺顿把巧克力和烟草当作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它们在欧洲和美洲的交流和传播。
跨大西洋的历史 主要比较大西洋世界内部不同帝国或民族国家,城市、岛屿以及种植园之间的异同。学者埃利奥特比较了西班牙帝国和大英帝国在美洲的殖民史。正是由于宗主国殖民方式的差异,南美洲和北美洲的殖民地区最终走向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地方与整体相结合的大西洋史 把某个特定的村镇、城市等置于大西洋视野下,把局部与整体联系在一起。研究者汉考克以伦敦为中心,分析伦敦商人与北美新英格兰地区殖民地商人以及其他地区商人之间的贸易往来。
——摘编自魏涛《二战以来欧美学界大西洋史的研究路径和发展趋势》
你认为应该以怎样的视角来研究大西洋史,请自拟论题,并运用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颐华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
一、选择题(每道题3分,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本大题共18小题,共54分)
1. 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诸多问题不能有效解决便容易发生社会的动荡,下列选项中,能够用来证明当时社会秩序已出现动荡的是( )
A. 商朝甲骨卜辞记载有关国政、狩猎、祭祀等大事
B. 西周青铜铭文中有关封侯以赏赐个人功勋的记录
C. 二里头文化遗址发掘的墓葬中发现了大量随葬品
D. 竹简中将周王参加诸侯会盟称作天子狩猎的记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周王参加诸侯会盟,天下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成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说明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D项符合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诸多问题不能有效解决便容易发生社会的动荡,D项正确;商朝甲骨卜辞记载有关国政、狩猎、祭祀等大事,无法体现出有诸多问题不能解决,排除A项;西周青铜铭文中有关封侯以赏赐个人功勋的记录与动荡无关,排除B项;二里头文化遗址发掘的墓葬中发现了大量随葬品,无法体现出已经出现动荡,排除C项。故选D项。
2. 下图为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与西汉相比,隋京畿区的变动是为了( )
A. 减少制度变革阻力 B. 拓宽财政收入来源
C. 促进中原地区民族交融 D. 缓解关中地区经济压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隋朝(中国)。根据材料“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可知,与西汉京畿区相比较,隋朝的京畿区向以洛阳为中心的东部延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时期,人口大量增加,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亟需通过南粮北运等形式来缓解关中地区的经济压力,D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隋京畿区的东移,与制度变革无关,排除A项;京畿区的东移,与拓宽财政收入来源无关,排除B项;隋朝京畿区的变动目的是缓解经济压力,而民族融合是东移带来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3. 《唐律》规定,官员将其监管的财物用于买卖,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刑罚。官方对此解释说,“以威若力强买物,虽当价,犹笞五十”“即借衣服、器玩之属,经三十日不还者,坐赃论、罪止徒一年”。这表明《唐律》( )
A. 具有轻罪重罚特征 B. 重视防范腐败风险
C. 重视保护私有财物 D. 遵循以礼入法原则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官员将其监管的财物用于买卖,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刑罚。”可知,《唐律》规定,官员将其监管的财物用于买卖,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刑罚,说明《唐律》在防范官员腐败方面有相应的规定,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对官员腐败的防范,没有体现轻罪重罚特征,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防范官员腐败,而非保护私有财物,排除C项;从来没有体现律令儒家化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4. 朱熹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宋史》评价他“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而以居敬为主”。下列关于其思想与事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主张格物致知,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B. 创建“五夫社仓”,体现仁爱精神
C. 其学说在北宋被确立为官方正统儒学
D. 撰写“四书”作为儒学基础读物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反躬以践其实”体现了朱熹注重实践,创建“五夫社仓”,体现仁爱精神,正是朱熹强调的思想的具体实践,B项正确;程朱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排除A项;朱熹的思想在南宋时期被确立为官方正统儒学,排除C项;并非朱熹撰写“四书”,四书的著作是《四书章句集注》,排除D项。故选B项。
5. 1904年,清政府颁行“癸卯学制”,规定:通儒院或分科大学的毕业生被授予进士功名;高等学堂毕业生被授予举人功名;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的毕业生则取得生员(秀才)的功名。上述规定的推行
A. 提高了各地兴办学校的积极性 B. 解决了教育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
C. 进一步扩大了科举取士的范围 D. 满足了推行新政人才的大量需求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依据材料“通儒院或分科大学的毕业生被授予进士功名;高等学堂毕业生被授予举人功名;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的毕业生则取得生员(秀才)的功名”可知清政府颁行的“癸卯学制”授予学堂学生各种功名,有利于提高各地兴办学校的积极性,A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授予学堂学生功名,无法得出是否解决了教育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排除B项;没有具体是录取范围比较,无法得出扩大科举取士的范围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主旨强调授予学堂学生功名,能否满足新政对人才的需求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6. 下表是近代部分年份中国海关两对美元汇率情况统计表,表格中的现象( )
中国海关两对美元汇率情况
单位:1关两合美元
年份 海关两对美元汇率 海关两对美元汇率指数
1900 0.75 98.7
1905 0.73 96.1
1910 0.66 86.8
1915 0.62 81.6
注:以1926为100
A. 阻断了对外国工业设备的进口 B. 缓解了中国政府的外债压力
C. 削减了关税对外贸的不利作用 D. 反映了西方经济危机的冲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0-1915年(中美)。材料反映了中国海关两对美元汇率呈现升值趋势,美元相对贬值,据所学可知,有利于中国产品出口,有助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C项正确;A项中“阻断了”表述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涉及1900-1915年中美两国货币汇率情况的变化,这一现象与中国政府外债压力没有多大关联性,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西方经济危机出现的时间在20世纪20年代,与题目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7. 近代开埠之前,上海周边农村最著名的农家手工业当推手工棉纺织。但20世纪以后,无以为生的农民逐渐放弃手工棉纺织,改行从事收益更高的以毛巾、织袜、花边、轧花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兴农家手工业。这一变化表明( )
A. 农村经济获得新生长点 B. 个体经济促进城市化进程
C. 农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D. 手工业被动卷入世界市场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开埠后,上海周边农民放弃手工棉纺织,改行从事收益更高的新兴农家手工业,表明农村经济获得新生长点,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农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的演变,是在农村,无法促进城市化,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业经济结构是指农业经济中诸要素、诸方面的构成情况与数量比例,主要包括农业经济关系结构与农业生产力结构,材料说的是农民从事收益更高的新兴农家手工业,与经济结构无关,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手工业就被卷入世界市场了,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8. 1895—1898年间,全国成立的学会有103个。时论称“学会之风遍天下,一年之间,设会数百”,“各省从风,州县并起,不可指数”,以“使海内学人声气相通”“联结讲求”,传播新知。这反映了当时( )
A. 维新思想为主流思潮 B. “中体西用”实践的破产
C. 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D. 民主革命团体蓬勃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895—1898年间中国成立了一百多个学会,当时成立的学会既有政治性的,也有学术性的,还有兼而有之的,虽性质不同,但目的却是一致的,即结合群力群智,救民族于危亡,反映了当时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C项正确;维新思想在当时只是兴起,并未成为主流,排除A项;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标志着“中体西用”实践的破产,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学会,不属于民主革命团体,排除D项。故选C项。
9. 1941年11月,在陕甘宁边区召开第二届参议会,在选举中,为解决群众因不识字而无法投票的问题,发明了很多有特色的投票方法,如“背箱法”、“投豆法”、“烧洞法”等。这种做法( )
A.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 B.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C. 显示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广泛性 D. 有利于解放战争走向胜利
【答案】A
【解析】
【详解】边区政府在第二节参议会选举中,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采用有特色又贴近群众的投票方式来解决群众因不识字而无法投票的问题,这体现了党始终贯彻群众路线,A项正确;材料内容与毛泽东思想无关,排除B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民主政治的广泛性,排除C项;这一时期处于抗战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10. 下表是不同历史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国家制度构建的论述。对材料中的内容理解最全面的是
时间 主张 文献
1927年3月 一切权力归农会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931年11月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最高政权为全国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1940年1月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保障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 《新民主主义论》
1954年1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 制度构建与各时期的革命任务相适应
B. 制度构建是民主革命走向胜利的保证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D. 人民民主的贯彻有效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据材料“不同历史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国家制度构建的论述”并结合所学可知,国民大革命时期的任务是打倒列强,除军阀,中国共产党主张“一切权力归农会”;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共两党为代表的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主张“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最高政权为全国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抗日战争时期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日本是中华民族的敌人,因此共产党主张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新中国成立,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宪法主张实行人民民主,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故材料体现了“制度构建与各时期的革命任务相适应”,A项正确;材料不仅体现了民主革命时期的制度构建,也涉及了民主革命胜利后的制度构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1956年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1. 古代雅典城邦机构中,主要包括执政官、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民众法庭;而古代罗马共和国机构中,也同样出现了执政官,公民大会、元老院、保民官。此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 )
A. 古雅典更重视法律建设 B. 古罗马更重视平民利益
C. 执政官数量不同 D. 民主政治与贵族政治的不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雅典实行民主政治,罗马实行贵族政治,虽然都有执政官,公民大会、元老院、保民官等,但其本质上是不同的,即民主政治与贵族政治的不同,D项正确;雅典与罗马都重视法律与平民的利益,排除AB;数量不是本质区别,排除C。
12. “作为现代宪法的基础的一些普遍原则,即那些为17世纪的大部分欧洲人难于理解和在当时的大不列颠尚未获得全胜的原则,已在新英格兰的法律上得到全部承认,并被订于法律的条款之内。这些原则是:人民参与公务,自由投票决定赋税,为行政官员规定责任,个人自由,陪审团参加审判。所有这些,都未经讨论而在事实上确定下来。”该材料反映( )
A. 新英格兰立法程序不民主 B. 英国确立了现代法治原则
C. 美国的民主体制源于英国 D. 英国宪政走在时代的前列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美国。根据所学可知,新英格兰指英国在北美地区建立的部分殖民地,再根据材料“即那些为17世纪的大部分欧洲人难于理解和在当时的大不列颠尚未获得全胜的原则,已在新英格兰的法律上得到全部承认,并被订于法律的条款之内”可得出美国民主体制源于英国,C项正确;材料反映美国民主体制与英国之间的关系,未涉及立法程序,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美国民主体制,与英国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美国的民主体制受英国的影响,无法体现英国宪政走在时代的前列,排除D项。故选C项。
13. 有学者认为, 下图大陆轴线的走向关乎农作物的传播速度和其他发明的传播。早在公元前, 农作物就从两河流域向西向东传播, 平均每年传播约0.7英里, 但墨西哥3500年前已被驯化的玉米北上美 国东部则是从公元900年开始,每年传播不到0.3英里。据此推断( )
A. 农作物各大洲间传播 B. 欧亚文明高于非洲美洲
C. 全球已初步建立起联系 D. 地理环境影响文明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前(世界)。根据材料“早在公元前,农作物就从两河流域向西向东传播,平均每年传播约0.7英里,但墨西哥3500年前已被驯化的玉米北上美国东部则是从公元900年开始,每年传播不到0.3英里”可知,农作物就从两河流域向西向东传播与玉米北上美国东部传播,其传播时期和每年传播的距离不同,据此可以推断,美洲和欧亚大陆其独特的环境影响了其文明的传播与发展,D项正确;农作物在各大洲间传播是在新航路开辟后,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断谁的文明更高,材料内容没有对欧亚文明与非洲美洲文明进行对比,排除B项;全球已初步建立起联系是在新航路开辟后,排除C项。故选D项。
14. 英王亨利一世(1100-1135年在位)的加冕宪章规定了国王对教会财产及诸侯领地所拥有的权利,特别是载明了国王所不能做或决意不去做的事,是一份明确规定封建关系的法律文件。该文件( )
A. 明确了君主立宪制的原则 B. 体现了王权有限的观念
C. 激化了王权与教会矛盾 D. 维护了市民阶层的利益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2世纪(英国)。根据材料“载明了国王所不能做或决意不去做的事,是一份明确规定封建关系的法律文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王签署了《加冕宪章》,规定了国王的权力,明确了很多贵族和人民的利益与权力,主张财产自由和人身婚姻自由,为英国民众和贵族阶级维护人权开了明文的先例,体现了王权有限的观念,B项正确;光荣革命奠定了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基础,《权利法案》明确了君主立宪制的原则,排除A项;宪章内容规定国王不得私自占有教会财产,不会激化王权与教会的矛盾,排除C项;宪章内容主要与国王有关,与市民阶层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
15. 英国议会最初由封建教俗贵族组成,旨在协助国王解决财政困难。1265年骑士和城市市民代表首次参加议会,并于1341年起单独议事,最终组成议会下院。通过议会,国王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金钱和人力的支持,而议会亦可向国王提出请愿。关于中世纪英国议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国王可不经议会同意而加征新税 B. 下院形成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建立
C. 城市市民是国王联合的重要对象 D. 贵族通过议会掌握了国家行政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英国议会下院形成的过程,其主要构成成员是城市市民和骑士,而且议会下院逐渐独立议事,一定程度上支持国王,这说明当时的城市市民和国王实现了联合,C项正确;国王不经议会同意不得增加新税,排除A项;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排除B项;英国下议院的成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议会,而且当时的贵族议会并未掌握国家行政权,排除D项。故选C项。
16. 1760年,伦敦的杜鲁门、汉伯里和巴克斯顿等几家酿酒厂总资产高达13万镑,但其中设备、厂房等方面所占资本仅为3万镑,约占总投资的四分之一。而1786年曼斯菲尔德的奥德诺与库伯联合工厂建厂时总资产4200镑,厂房的建设、机器的引入3789镑,占总资产的90%。这一变化说明( )
A. 生产效率提升激发了工人生产的热情
B. 机器生产对劳动力需求增加
C. 工业革命提高了工厂固定资本的投入
D. 劳动分工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760年,伦敦的杜鲁门、汉伯里和巴克斯顿等几家酿酒厂总资产高达13万镑,但其中固定资本仅为3万镑”,“1786年曼斯菲尔德的奥德诺与库伯联合工厂建厂时总资产4200镑,固定资本3789镑,占总资产比例为90%”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该时期工业革命促进了工厂固定资本的投入提高,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工业革命对工厂资本投入的影响,不能反映生产效率对工人积极性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工厂投入变化,并不是对劳动力需求增加,排除B项;工厂投入的增加,无法得出劳动分工的状况,排除D项。故选C项。
17. 1945年,英国考古学家莫蒂默 惠勒爵士在印度半岛南部沿海发掘出一个迥异于印度建筑、贸易货栈式的渔村,里面有大厅、露台、蓄水池、防御工事以及在公元前30年至公元35年间产于意大利的陶器。这个村落有可能是( )
A. 铁器时代印度文明的城邦国 B. 印度种姓制度的诞生地
C. 印度人存储罗马货物的地方 D. 外国人在当地的贸易站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世界)。根据材料中“印度半岛南部沿海发掘出一个迥异于印度建筑、贸易货栈式的渔村”可知,当时的印度和意大利地区存在贸易往来,因此这个村落有可能是外国人在当地的贸易站,D项正确;铁器时代的印度文明的城邦主要集中在恒河流域,排除A项;印度种姓制度的诞生地在恒河流域,排除B项;这个村落出土公元前30年至公元35年间产于意大利的陶器,并不能证明这个村落就是印度人存储罗马货物的地方,排除C项。故选D项。
18. 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的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元经常成为被抛售的对象,美元地位衰落。1961年11月由美、英、法等十国组成的“十国集团”,最初是以解决储备货币危机而建立的,后来发展成为围绕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问题进行斗争和讨价还价的工具。由此可知,当时( )
A. 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 B. 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面临挑战
C. 西方各国调控经济的手段失灵 D. 政府过度干预经济导致通货膨胀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和本质题。时空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据材料“美元经常成为被抛售的对象,美元地位衰落”,可知美元地位动摇,美元被抛售,美国等国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是失败了,说明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难以维系,B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明美元与黄金挂钩不能保持,没有提到整个货币体系固定汇率被取代,排除A项;西方各国调控经济的手段很多,主要是指在国内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等,而材料反映的是各国在国际协调中没有实现目标,不代表整个调控措施失灵,排除C项;资本主义各国出现生产停滞、通货膨胀是在20世纪70年代,排除D项。故选B项。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6分)
19. 明清时期的地权转移、土地价格和赋税制度变动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是社会经济状况的反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土地契约文书所记载的地价的上扬与下跌,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变动。地价除了本身的贫瘠、地理环境位置之外,往往又与时空关系密切。如处于经济发达的江南水网地带与晋、冀、鲁、豫、陕、甘的地价自然不同。又因时间不同,如明万历间、清乾嘉间虽然经济比较繁荣,社会也较稳定,但因国内市场的扩拓,经营工商业者日众,土地价格随之下跌。土地买卖双方都要履行法定手续,当地权转移交割之后,业户要承担交纳赋税义务。
——陈学文《土地契约文书与明清社会、经济、文化的研究》
材料二 明清时期的吴地在前几个朝代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获得进一步发展,且日益繁荣起来。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增长和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吴地重镇苏州逐渐发展成为江南工商业中心,同时也成为全国的丝织业中心之一。而且,苏州的丝织和棉纺织业中,较早的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成为全国的先进地区之一。吴地由于区域条件的特殊性,商品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突破农业经济的文化圈,产生了与封建传统观念相背离的新的人生价值观。
——李晓燕《明清时期昊地商品经济的繁荣及市民文化的发展》
(1)指出材料一中土地契约文书的史料类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史料对于明清史研究的价值。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答案】(1)史料类型:一手史料或实物史料
价值:该史料涉及明清地权的转移(土地兼并)、明清时期的土地价格和赋税制度,可用于研究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表现:农业方面,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手工业方面,出现雇佣劳动生产,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工商业市镇兴起,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商业方面,白银从国外大量流入;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如徽商和晋商。
影响:
经济角度,客观上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政治角度,加速了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思想角度,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观念,或有助于促进早期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
生活方式,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众生产生活方式改变。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史料类型: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土地契约文书是一手史料或实物史料。价值:根据材料“社会经济的变动”、“土地价格”“当地权转移交割之后,业户要承担交纳赋税义务”可分析出该史料涉及明清地权的转移(土地兼并)、明清时期的土地价格和赋税制度,可用于研究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列举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表现:农业方面,根据材料“商品经济获得进一步发展”,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手工业方面,根据“苏州的丝织和棉纺织业中,较早的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可分析出出现雇佣劳动生产,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根据“吴地重镇苏州逐渐发展成为江南工商业中心”可分析出工商业市镇兴起,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商业方面,结合所学得出白银从国外大量流入;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如徽商和晋商等。
影响:经济角度,可从客观上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进行总结;政治角度,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加速了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思想角度,根据材料“产生了与封建传统观念相背离的新的人生价值观”可分析出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观念,或有助于促进早期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生活方式,可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众生产生活方式改变进行总结。
20. “共同富裕”是《人民日报》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其相关文本中高频词的变化,可了解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理念的“变”与“不变”。请阅读材料,并完成要求。
材料 1949—1978年《人民日报》“共同富裕”报道高频词
高频词 生产 农民 困难户 社会主义 劳动 社员 差别 合作社 资本主义 农业
频次 111 84 74 57 51 48 41 39 33 30
1978—1987年《人民日报》“共同富裕”报道高频词
高频词 生产 收入 经济 农民 大队 农村 干部 致富 社会主义 党员
频次 124 120 114 114 91 72 45 39 38 36
1987—2012年《人民日报》“共同富裕”报道高频词
高频词 经济 地区 社会主义 农村 企业 扶贫 分配 农民 群众 先富
频次 389 318 270 187 172 166 145 143 123 113
——摘编自杨勇等《新中国成立以来共同富裕话语的历史变迁:以〈人民日报〉为中心的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理念有哪些“不变”?
(2)材料将《人民日报》相关报道分为三个阶段,以此表现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理念的“变”。请您指出任一阶段划分的不合理之处,并提出修改意见及理由。
【答案】20. 始终强调发展生产力或经济;始终关注三农问题;始终关注底层民生;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关注收入的分配。
21. 参考答案一
不合理:1949—1978年作为单独一个阶段不合理。
修改:分为1949—1956、1956—1978年两个阶段。
理由:1949—1956年为过渡时期,由新民主主义过渡至社会主义;
1956—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的三年,并未进行生产关系的调整,并不会出现高频词“社员”和“合作社”。
参考答案二
不合理:选择1987年作为阶段分界点不合理。
修改:分为1978—1992以及1992年以来两个阶段。
理由: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国企改革。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
不变:从材料中对生产的报道来看,始终强调发展生产力或经济;从材料中对农业的态度来看,始终关注三农问题;从材料中对民众生活的关注来看,始终关注底层民生;从材料中对社会主义的报道来看,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从材料中对收入分配的报道来看,始终关注收入的分配。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
阶段、修改及理由:如根据材料可知,1949—1978年作为单独一个阶段不合理,这是因为社会性质不同,如1949—1956年为过渡时期,由新民主主义过渡至社会主义;1956—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的三年,并未进行生产关系的调整,并不会出现高频词“社员”和“合作社”。因此可分为1949—1956、1956—1978年两个阶段。
又如根据材料可知,1987年作为阶段分界点不合理,这是因为经济体制变革进程不同,如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国企改革。因此可分为1978—1992以及1992年以来两个阶段。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学家阿米蒂奇认为,大西洋是欧洲人长久不懈地进行航海、探险,拓殖、管理和想象的产物。他指出,大西洋史主要有以下三种研究类型。
环大西洋的历史 把大西洋世界当作一个特定的交流和传播区域。最典型的是历史学家诺顿把巧克力和烟草当作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它们在欧洲和美洲的交流和传播。
跨大西洋的历史 主要比较大西洋世界内部不同帝国或民族国家,城市、岛屿以及种植园之间的异同。学者埃利奥特比较了西班牙帝国和大英帝国在美洲的殖民史。正是由于宗主国殖民方式的差异,南美洲和北美洲的殖民地区最终走向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地方与整体相结合的大西洋史 把某个特定的村镇、城市等置于大西洋视野下,把局部与整体联系在一起。研究者汉考克以伦敦为中心,分析伦敦商人与北美新英格兰地区殖民地商人以及其他地区商人之间的贸易往来。
——摘编自魏涛《二战以来欧美学界大西洋史的研究路径和发展趋势》
你认为应该以怎样的视角来研究大西洋史,请自拟论题,并运用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论题一:大西洋史是环大西洋史(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大西洋史)。论述:1500年前后的新航路开辟,加强了美洲﹑非洲和欧洲的联系。“哥伦布大交换”过程中美洲和欧洲实现了人员﹑物种﹑病菌的大规模交流,深刻影响了双方的发展进程。“三角贸易”把欧洲的制造业﹑非洲的奴隶和美洲的棉花等紧密联系在了一起。随着美洲和非洲地区大批欧洲移民的,,基督教文化、人文主义思想、近代科学技术也传到了这些地区,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非洲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就深受此影响。
总之,在近代早期,大西洋沿岸大陆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从“环大西洋史”视角开展相关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论题二:大西洋史是跨大西洋史(比较中的大西洋史)。论述:新航路开辟后,大西洋沿岸的西班牙和英国先后走上殖民扩张之路。西班牙在拉丁美洲实行专制统治,推行农奴制,发展种植园经济,疯狂开采金银矿,大肆屠杀印第安人,同时限制殖民地经济的发展,使拉丁美洲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状态。英国则把北美殖民地的发展与本土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在北美殖民地移植了本国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政治制度等,使得北美殖民地得到了较快发展。在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后,北美走上了现代化的快车道。
总之,从“跨大西洋史”的视角,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我们认识到因为在殖民模式上存在不同,西班牙和英国在美洲的殖民地最终走向了不一样的发展道路。
论题三:大西洋史是全球化视角的大西洋史(全球大西洋史)。论述:环大西洋的各个大陆并不是一个完全封闭独立的地理单元,它们在近代早期存在一定联系并有逐渐强化的趋势,同时也和其他地区存在着经济文化等联系,如非洲北部和西亚等。这一时期,葡萄牙,荷兰和英国与亚洲诸国围绕香料、丝绸等物品存在着较多的经贸往来。
总之,从全球化视角来看待近代早期大西洋沿岸各个大陆的发展演变,有利于更好地把握其内在的发展规律。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历史学家阿米蒂奇认为,大西洋是欧洲人长久不懈地进行航海、探险,拓殖、管理和想象的产物。他指出,大西洋史主要有以下三种研究类型。”可得出论题一:大西洋史是环大西洋史(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大西洋史)。根据材料“把大西洋世界当作一个特定的交流和传播区域。最典型的是历史学家诺顿把巧克力和烟草当作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它们在欧洲和美洲的交流和传播。”及所学可知,分别从1500年前后的新航路开辟,加强了美洲﹑非洲和欧洲的联系。“哥伦布大交换”过程中美洲和欧洲实现了人员﹑物种﹑病菌的大规模交流,深刻影响了双方的发展进程;“三角贸易”把欧洲的制造业﹑非洲的奴隶和美洲的棉花等紧密联系在了一起;随着美洲和非洲地区大批欧洲移民的,,基督教文化、人文主义思想、近代科学技术也传到了这些地区,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非洲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就深受此影响等方面说明。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根据材料“跨大西洋的历史”可得出论题二:大西洋史是跨大西洋史(比较中的大西洋史)。根据材料“学者埃利奥特比较了西班牙帝国和大英帝国在美洲的殖民史。正是由于宗主国殖民方式的差异,南美洲和北美洲的殖民地区最终走向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及所学可知,分别从新航路开辟后,大西洋沿岸的西班牙和英国先后走上殖民扩张之路;西班牙在拉丁美洲实行专制统治,推行农奴制,发展种植园经济,疯狂开采金银矿,大肆屠杀印第安人,同时限制殖民地经济的发展,使拉丁美洲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状态;英国则把北美殖民地的发展与本土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在北美殖民地移植了本国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政治制度等,使得北美殖民地得到了较快发展。在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后,北美走上了现代化的快车道等方面说明。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根据材料“地方与整体相结合的大西洋史”可得出论题三:大西洋史是全球化视角的大西洋史(全球大西洋史)。根据材料“研究者汉考克以伦敦为中心,分析伦敦商人与北美新英格兰地区殖民地商人以及其他地区商人之间的贸易往来”及所学可知,环大西洋的各个大陆并不是一个完全封闭独立的地理单元,它们在近代早期存在一定联系并有逐渐强化的趋势,同时也和其他地区存在着经济文化等联系,如非洲北部和西亚等。这一时期,葡萄牙,荷兰和英国与亚洲诸国围绕香料、丝绸等物品存在着较多的经贸往来。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最后明确结论,从全球化视角来看待近代早期大西洋沿岸各个大陆的发展演变,有利于更好地把握其内在的发展规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