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扬州慢(淮左名都)》教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2《扬州慢(淮左名都)》教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4 16:57: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2《扬州慢(淮左名都)》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了解慢词特点;比较鉴赏本课的两首宋词。
2.领悟词的意境,把握词人情感,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
3.赏析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在这首词中的运用及其艺术效果,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
1.抓住词眼“空城”,分析景物的特点,体会词中的“黍
离之悲”。
2.学习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难点
领悟词的意境,把握词人情感,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
教学过程
一、介绍扬州,导入新课
扬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李白有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扬州的美丽风光和灿烂文化,牵动了许多文人的情怀和游兴。在词人姜夔生活的南宋,扬州城又有怎样的景象呢 今天我们一起到《扬州慢》里寻找答案。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了解词人及创作背景。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为人狷洁清高,终老布衣。一生湖海飘零,寄人篱下。但与杨万里、范成大交游并得其赏识,靠诗人萧德藻、贵胄张鉴资助,迹近清客。其词也有咏叹时事者,多数是写湖山之美和身世之慨,感念旧游,眷怀恋人,寄物托情,均精深华妙。词风潇洒而醇雅,笔力峭拔而隽健,讲究韵律,多自度腔。
创作背景
宋高宗在位期间,金兵两次南侵,扬州均遭劫难。后金主完颜亮在瓜州为其臣下所杀。根据序言所说,宋孝宗淳熙三年,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荒凉残破景象的哀思。
2.解题:这首词是一首慢词。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都比较长。姜夔作词,常常自己谱曲,所以词牌和词题是统一的。《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
3.思考:序言交代了什么内容 哪个字奠定了这首词 .的感情基调
明确:
(1)交代了写作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地点(维扬),写作原因和内容(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其曲),主旨(黍离之悲)。
(2)“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一个“悲”字,奠定了本诗悲切伤感的感情基调。“黍离之悲”深刻地概括了这首词的主题。
(设计意图:检查预习,指导学生做到知人论世,体会作品感情;赏析序言内容,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三、初品词作,诵听结合
1.全班自由朗读,体会情感。
2.指生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提示:这是一首慢词,慢词就是依照曲调舒缓的慢曲创作的词,我们读这样的词,吐字要慢,停顿要长,要读得沉着,荡气回肠。)
重点字
初霁(jì) 荠(jì)麦 豆蔻(kòu)
怆(chuàng)然 黍(shǔ)离 窥(kuī)江
3.听录音范读。
4.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诵读是品诗的重要方法,在读的过程中有了亲读的体验:换不同的方式去读,增加阅读的趣味性,也能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合作探究,整体鉴赏
(一)设计问题,小组讨论
1.这首词是词人路过扬州时有感而写,上片中哪个词最能表现词人眼前扬州城的状态
2.词人是通过哪些意象来具体描写扬州的 这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3.下片中,词人想象杜牧再来到扬州,他会是什么感受 为什么 (请你在词中找一个字来概括其感受)
4.劫后的扬州令姜夔悲从中来,那么昔日的扬州又是怎样的呢 请从上片中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并在词中找出描写昔日扬州的意象,概括其特点。
5.今昔截然不同,是什么导致的呢
6.词人写昔日的扬州与眼前的扬州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二)展示讨论结果
明确:1.空城。
2.上片:
荠麦 废池乔木 黄昏 清角→荒凉残破
下片:
二十四桥 波心荡 冷月 桥边红药→凄清冷落
词人“解鞍少驻初程”,站在扬州城边,看到了青青的荠麦、废旧的城池、横陈的树木、孤独的二十四桥、荡漾的波纹、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黄昏的寒气中传来的清越的号角声。一个“空城”,营造出了凄清荒凉的氛围,结住上片,领起下片,为全词词眼。
3.“惊”。 因“空”而“惊”,反衬劫后的扬州是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 杜牧十分钟爱扬州,曾经在他的笔下流淌过无数赞美扬州的诗文,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杜牧也一定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 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为山河破碎而心痛了。这也就是诗家所提倡的“诗贵含蓄,忌直露”,不说自己,偏说别人,杜牧尚且如此,我何以堪
4.(1)昔日繁华的扬州城我们可以称之为:名都。
(2)“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杜郎俊赏”等。特点:繁华热闹。
5.“胡马窥江去后”。金兵进犯长江北岸。宋高宗在位时,金兵两次南下攻宋,扬州均遭劫难。
6.运用典故、虚实映衬、对比。 昔日的扬州:借杜牧之词虚写。 眼前的扬州:实写。 一虚一实,虚实相生,这是本词的写作特点。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虚,一边是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三)小结
“名都”和“空城”,形成鲜明对比。
词中化用杜牧诗句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的繁盛情景。而今日的扬州却是如此萧条,寂寞冷清,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抚今思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引用诗句,可以加深词的意境,促人联想而意于言外。
五、自由鉴赏,重点突破
1.纵观全词,有情有景,有虚有实,回环反复,跌宕起伏,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请自由选择你体会较深的诗句,进行理解鉴赏。
2.生展示成果。
(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春风十里”是从杜牧《赠别》(其一)“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中化出,杜牧诗句极言扬州之美,所以此处词人化用诗句与眼前之景作对比:听说扬州繁华富丽,但一路之上触目所及,却尽是青青的野生麦子,一片荒凉景象。
(2)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这几句使用了拟人手法。 词人将废池、乔木人格化,意即它们是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废池乔木”都“犹厌言兵”,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 人民对战争的痛恨与厌恶,当然超过“废池乔木”千百倍。 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3)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杜牧诗《寄扬州韩绰判官》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之语,因相传古代有二十四个美人吹箫于桥上,所以有此句。词人满怀凄凉的情感,如泣如诉:二十四桥依然还在,但桥头没有了吹箫的美人,只有清冷的圆月倒映在河心,整幅画面无声无息,冷落凄凉。 “冷月无声”,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为什么呢 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呢 “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
(4)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然的本性不会改变。 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城空了,人没了,加之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它。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凄苦的生活,以及自己感时伤怀的沉痛心情。这里的“念”字非常耐人寻味。 冬至之日,本来不是芍药花开的季节,但纵使冬去春回,来年芍药花开,又有谁来欣赏它呢 花开依旧,人事已非,花开也不过徒增空城的感伤而已。词情跌宕浓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设计意图:诗歌鉴赏很重要的一步是理解想象,这就需要紧 扣 关 键词语,把握主要意象,注意修辞效果,善于联想。)
六、小结内容,比较鉴赏
1.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领略了姜夔笔下扬州曾经的繁华美丽和劫后的萧条衰败。“一切景语皆情语”,昔胜今衰,物是人非的伤感深深触动了词人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也许在无情的战争面前,一个人的微弱力量的确改变不了什么,也阻止不了什么,但只要胸腔中依然跳动着赤子之心、激荡着深切的爱国之情,我们的力量就是有意义的,不是吗
2.《望海潮》(东南形胜)和《扬州慢》(淮左名都)同是婉约词派的作品,在内容和情感上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讨论,明确:
两首词都是以城市为表现对象,一写承平盛世,一写劫后孤城,内容不同,意趣亦相异。
《望海潮》(东南形胜)艺术构思上匠心独运,上片写杭州,下片写西湖,以点带面,虚实相间,铺叙晓畅,写出了杭州的富庶与美丽。《扬州慢》(淮左名都)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来写景抒情,一面描摹眼前景象,一面想象杜牧重游的震惊与悲哀,表达词人对侵略战争的怨愤沉痛之情。
(设计意图:此结语总结了《扬州慢》的特色和主旨,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
七、布置作业
1.比较阅读《扬州慢》《望海潮》,自选角度写一段鉴赏性文字,200字左右。
2.你心中的扬州是什么样的 请用一首诗词或者一段散文性的文字表达出来。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