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学科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学校、班级、姓名、试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发源于东北地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代表性文化遗存。据此推测,红山文化( )
A. 主要从事采集和渔猎 B. 居民以种植水稻为主
C. 出现了较大规模祭坛 D. 出土随葬品差别不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山文化发源于东北地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代表性文化遗存,其典型特征是出现了较大规模祭坛,C项正确;从事采集和渔猎是原始社会早期的表现,排除A项;红山文化发源于东北地区,主要种植粟,排除B项;红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代表性文化遗存,已产生贫富分化,出土陪葬品差距大,排除D项,故选C项。
2. 西汉年间,商人群体经济实力雄厚,部分大商人“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致使“黎民重困”。为此,西汉政府应对措施有( )
①推行“休息生息”政策②实施盐铁官营③颁布算缗诏令④扶植庄园经济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西汉(中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休息生息”政策针对的是农业,材料主要是针对商业的“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致使“黎民重困”的现象,①推行“休息生息”不符合题意;实行盐铁专卖政策针对正是材料这种现象的措施,符合材料主旨;颁布算缗诏令也是汉武帝针对材料所述现象采取的措施,②实施盐铁官营符合题意;材料所出现的现象与庄园经济没有必然联系,④扶植庄园经济不是西汉政府的对应措施。②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3. 制作时间轴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是李同学在阅读《宋史》某位人物传记时自制的人物大事记时间轴,苏轼曾评价该人物为“出为名相,处为名贤。乐在人后,忧在人先。经天纬地,阙谥宜然。贤哉斯诣,轶后空前。”下列事件中可以列入该时间轴的是( )
A. 真宗景德元年,订立澶渊之盟 B. 仁宗皇佑元年,创设族内义田
C. 高宗绍兴十年,领兵北击金军 D. 神宗熙宁二年,推行青苗之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苏轼曾评价该人物为“出为名相,处为名贤。乐在人后,忧在人先。经天纬地,阙谥宜然。贤哉斯诣,轶后空前”,可知这一人物为范仲淹,当时皇帝为宋仁宗,B项正确;订立澶渊之盟为宋真宗在位期间,早于仁宗朝,排除A项;高宗绍兴十年,领兵北击金军是岳飞,排除C项;神宗熙宁二年,推行青苗之法是王安石,排除D项,故选B项。
4. 有学者评价唐朝的政治制度时说:“(三省六部制)步骤精密…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据此可知,政事堂的设立( )
A. 提高了行政效率 B. 加强了君主专制
C. 取代了中书门下的权力 D. 促进了决策程序规范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和所学可知,政事堂的出现,使三省长官共同办公,有效的防止三省之间相互扯皮的现象,进而提高行政效率,A项正确;材料与加强君主专制无关,排除B项;政事堂的设置是在三省体制的基础上,非取代了中书门下的权力,排除C项;三省六部制下,已经促进了决策程序规范化,非政事堂的设置,排除D项。故选A项。
5. 明朝时,浙江地区木植业出现了一种“拚”经营方式:双方订立契约,卖方山主在保留所有权的前提下出让经营权,作为买方的商人则在预付“拚”金后,获得对山林的长期经营权。这种经营方式的出现( )
A. 导致货币经营行业兴起 B. 推动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C. 促进该地区商帮的兴盛 D. 拓宽商业资本投资渠道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双方通过订立契约,卖方山主在保留山林所有权的前提下出让经营权,作为买方的商人则在预付‘拼’金后,获得对山林的长期经营权。”可知,明清时期的这合作的方式,拓展了商业资本投资的途径,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林场经营方式,未涉及货币商业经营,排除A项;材料中强调林场经营方式,与工商业市镇无直接联系,排除B项;商帮强调地域性,排除C项,故选D项。
6. 从两次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列强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让土地和开放通商口岸是其重要内容,但《辛丑条约》却没有此类条款。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清政府外交政策的演变 B. 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
C. 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D. 小农经济顽强抵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资本大量涌入中国,如开办银行、铁矿、煤矿和纺纱厂,修铁路等等,满足了列强掠夺中国的目的,列强侵华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化为资本输出为主,这使列强对割让土地和通商口岸要求不再强烈,B项正确;材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与清政府外交政策的演变无关,排除A项;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C项;材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小农经济的顽强抵制与材料变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7. 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即癸卯学制。癸卯学制对学校体系、课程设置、管理通则等做了具体规定,直接把“尚武”与“忠君”“尊孔”“尚公”等内容定教育宗旨。清政府这一举措( )
A. 标志着科举考试制度被废除 B. 有利于培养更多的西式人才
C. 以巩固君主专制为主要目的 D. 奠定了近代文官制度的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4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直接把“尚武”与“忠君”“尊孔”“尚公”等内容定为教育宗旨,由此可知,清政府这一举措就是以巩固君主专制为主要目的,C项正确;科举制废除是在1905年,时间上与材料不相符,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到学习内容,只是材料中的教育宗旨,不能得出有利于培养更多的西式人才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中提到“尚武”与“忠君”“尊孔”“尚公”等内容定为教育宗旨,无法奠定近代文官制度的基础,排除D项。故选C项。
8. 据英国学者傅兰雅统计,从1871年至1880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已刊印译书98种,235册。这些译书( )
①以军事、工程等方面为主②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③探寻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④促进民主思想广泛传播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制造总局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这一时期为了救亡图存,主要学习的是西方的技术,①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洋务运动学习的西方的器物,维新运动学习的是西方的器物,二者无直接关系,且无法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②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9. 《人民日报》创刊于1948年,记载众多的国家记忆,《人民日报·号外》更是记录了影响新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事件。下图报道事件( )
A. 为新中国开创新型外交指明了方向 B. 打破了西方大国对中国的外交封锁
C. 结束了中美两国长期的敌对状态 D. 是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的成果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图片内容和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同志亲自主持谈判,使中美两国于1979年1月1日正式建交,从而结束了长达30年之久的不正常状态,其中中美建交是是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的成果,也是两国国家利益使然,D项正确;中美建交与开创新型外交无关,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初期,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就打破了西方大国对中国的外交封锁,排除B项;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结束了中美两国长期的敌对状态,排除C项。故选D项。
10. 21世纪以来,人类主要粮食产量有了新的突破。下表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杂交水稻产量增长表”,推动表中产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时间 国家 新品种 产量
20世纪60年代 菲律宾 杂交水稻 亩产可达600一650千克
2014年 中国 “中国超级杂交水稻” 平均亩产突破1000千克,创世界纪录
2019年 中国 第三代杂交水稻 亩产1046.3千克
A. 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 B. 现代育种技术的应用
C. 优质高效化肥的推广 D. 粮食储存技术的提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根据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60年代以来粮食产量不断提高,从表中可以看出,这得益于品种的不断优化,因此B项正确;材料中仅涉及品种,未提及其他农业机械,排除A项;材料信息反映农作物的新品种,无法得出优质高效化肥的推广的结论,排除C项;粮食储存技术与粮食产量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1. 雅利安人迁徙到印度河流域后,“由于他们(当地人)人数众多,文化又很先进,所以不能被灭绝、赶走或同化…相反,雅利安畜牧者定居下来、改营农业时,他们不得不与原先居民靠的很近的生活。”据此可知,雅利安人的迁徙( )
A. 把马和铁带到印度,改变了原有居民的生活方式
B. 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推动了区域文化的形成
C. 发展了以欧洲文化为主,融合多种文化的印度文化
D. 建立了一系列国家,推动了南亚次大陆的文化多元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印度。材料“…相反,雅利安畜牧者定居下来、改营农业时,他们不得不与原先的居民靠的很近的生活”体现的是伴随着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受制于现实,雅利安人不得不同当地民族融合,推动了区域文化的形成,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民族之间的融合,非改变了原有居民的生活方式,排除A项;印度文化具有其自身特色,非以欧洲文化为主,排除C项;材料与雅利安人在印度建立国家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2.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继续发展。东罗马帝国因首都君士坦丁堡为古希腊殖民城邦拜占庭旧址,又称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堡位于下图(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罗马帝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君士坦丁堡位于巴尔干半岛东端、博斯普鲁斯海峡南口西岸,扼黑海入口,为欧亚交通要冲,因此君士坦丁堡位于②,B项正确;君士坦丁堡位于②,①③④不符合史实,排除ACD项。故选B项。
13. 法律的发展见证人类文明的进步。对下列法律文献,描述正确的是( )
A. 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颁布的《十二铜表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
B. 1689年英国颁布的《大宪章》,规定教会、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权力不受国王侵犯。
C. 1787年美国颁布的联邦宪法,规定美国为联邦制国家,总统兼任陆海军总司令。
D. 1789年法国颁布的《人权宣言》,确立了新制度的基本框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近代(世界)。据本题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787年美国颁布的联邦宪法,规定美国为联邦制国家,总统兼任陆海军总司令,C项正确;《乌尔纳姆法典》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第一部成文法,排除A项;英国颁布的《大宪章》是在1215年,排除B项;《人权宣言》宣布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天赋不可剥夺的人权、言论、信仰、著作和出版自由,阐明了司法、行政、立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排除D项。故选C项。
14. 工业革命极大改变了人类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特别是德国1870年,把中等程度的职业学校升格为工科大学进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这说明德国( )
A. 确立了分科教育的基本方式 B. 成为了欧洲工业革命的中心
C. 高等教育倾向于世俗化和商业化 D. 教育适应了新的生产方式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870年(德国)。根据材料,德国1870年,把中等程度的职业学校升格为工科大学进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这适应了工业革命时期对于人才的素质要求,说明教育适应了新的生产方式的需要,D项正确;古希腊时期已经产生了欧洲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时间不符,排除A项;教育变革无法推断德国是否是欧洲工业革命的中心,排除B项;高等教育倾向于世俗化和商业化开始于文艺复兴时期,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5. 据报道,截至2017年底,全球有6850万人因战争、暴力冲突与迫害被迫逃离家园。这一数字相当于泰国的总人口,比前一年增加近300万人,比10年前增加50%。以全球人口比例计算,每110人中就有1人被迫沦为难民。下列联合国为难民做出的努力,依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成立联合国难民署②确定“世界难民日”③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④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
A. ①③④② B. ②③①④ C. ③①②④ D. ④③①②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12月14日由联合国大会创建联合国难民署;2000年12月4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第55/76号决议,在这个决议中,大会注意到2001年是1951年的《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五十周年,并且非洲统一组织(非洲联盟)同意国际难民日与6月20日非洲难民日可在同一天举行。大会由此决定从2001年起,把6月20日定为“世界难民日”;1951年7月28日在瑞士日内瓦的联合国难民和无国籍人地位全权代表会议上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是1966年11月18日联合国发布的文件。排序正确的是①③④②,A项正确;BCD项排序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二、选择题II(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6. 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了20余万字的帛书和竹简,内容涉及战国至西汉初期政治、军事、思想、文化及科学等各方面,下图是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以下对该帛书解读正确的是( )
A. 其书写的主要文字应该是甲骨文字 B. 可以作为研究古代科技的重要史料
C. 反映了中国古代印刷术的巨大成就 D. 说明世界上最早的书籍来自于中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材料“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了20余万字的帛书和竹简,内容涉及战国至西汉初期政治、军事、思想、文化及科学等各方面”体现的是出土汉朝时期的帛书和竹简内容涉及广泛,涉及政治、军事、思想、文化及科学等方面,可以作为研究古代科技的重要史料,B项正确;汉朝时期的书体是隶属,非甲骨文,排除A项;唐朝发明雕版印刷术,排除C项;材料无法说明世界上最早的书籍来源哪里,排除D项。故选B项。
17. 美国学者梅天穆把蒙古的西征称为“成吉思汗大交换”,认为蒙古西征对于全球化进程的推动可以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相媲美。经此过程之后,世界已经与蒙古帝国之前的时代有了“巨大的差异”。下列对蒙古西征的评价,与该学者观点相近的是( )
①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之间的交流
②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
③促使西方文化中心向东转移
④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元朝(世界)。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蒙古三次西征,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把当时更为先进的中华文明带到了西方,①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之间的交流符合材料所叙述的史实;蒙古西征,带来了世界古代历史上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双向流动与迁徙,②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也是蒙古西征的影响且符合蒙古西征对于全球化进程的推动作用这个主旨;蒙古西征并没有引发西方文化中心向东转移,③促使西方文化中心向东转移并不是蒙古西征的影响;蒙古西征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但是④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与材料主旨不相符。①②符合材料主旨,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18. 中共中央1947年10月10日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半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土地制度改革以前的土地契约及债约,一律缴销”等措施,这些措施( )
A. 巩固了广大农村革命根据地 B. 配合了大生产运动的开展
C. 使解放区农民获得政治、经济上解放 D. 为新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7年10月10日(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夏,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制度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各解放区掀起土地改革群众运动,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C项正确;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创建红军和红色政权,开展武装斗争,实行土地革命,开展游击战争,巩固了广大农村革命根据地,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大生产运动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的以自给为目标的大规模生产自救运动,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B项;新中国初期的土地改革为新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排除D项。故选C项。
19.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十月革命产生了一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新的思想意识,还深刻影响了战后数十年世界历史模式。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对“世界历史的引领者”最合理的解释是,十月革命( )
A. 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 B.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
C. 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D. 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十月革命时期(俄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得它成为了“世界历史的引领者”,D项正确;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是十月革命的影响,但是与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不符合,排除A项;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B项;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也是十月革命的影响,但和材料所反映出的信息不相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0. 下图漫画创作于1942年,名称是《被烫到屁股的日本人》。浴缸里的开水上的字是“对美作战”,画面右上方的文字意为“洗澡水太热,请慢慢地坐下”(日本谚语)。该漫画( )
A. 暗示了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准备发动对美战争
B. 表明了二战爆发后,日本国内反战运动高涨
C. 反映了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太平洋战场的形势
D. 显示了日本对美作战失利,二战进入反攻阶段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42年(世界)。根据材料可知,下图漫画创作于1942年,可知正处于二战期间,名称是《被烫到屁股的日本人》。浴缸里的开水上的字是“对美作战”,画面右上方的文字意为“洗澡水太热,请慢慢地坐下”(日本谚语),这主要反映二战期间日本与美国关系,反映了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太平洋战场的形势,C项正确;日本偷袭珍珠港是1941年,因此日本准备发动对美战争,时间不符,排除A项;《被烫到屁股的日本人》名称可以看出,材料主要反映太平洋战场中日本人的窘迫形象,无法得出日本国内反战运动高涨的结论,排除B项;日本对美作战失利是在中途岛海战之后,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1. 1959年,考古学家在殷都宫殿区以东数百米的后冈发现了一座奇怪的“墓葬”。这座圆坑墓穴共有三层,掩埋了73具尸骨。发掘者认为,这应该不是墓葬,而是一座祭祀坑。后冈祭祀坑的发掘,一定程度印证了《史记》等史书记载的商朝存在“人牲”献祭的风俗。这表明( )
A. 人们对于早期文明的认识,是从考古发掘开始的
B. 文字史料需要得到考古支撑,才显得真实可信
C. “地上”“地下”史料相印证,增加史料可信度
D. 根据史料实证原则,史实会随着史料发掘而改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商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后冈祭祀坑的发掘,一定程度印证了《史记》等史书记载的商朝存在“人牲”献祭的风俗,这反映出“地上”“地下”史料相印证,增加史料可信度,C项正确;材料中先有记载,后有考古发现验证,排除A项;文字史料需要得到考古的支撑,才显得真实可信,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根据史料实证原则,历史结论不一定会发生改变,排除D项,故选C项。
非选择题部分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2小题20分,第23小题20分,第24小题12分,共52分)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大规模的南下总数约有90万人左右…其流徙方向大体是北方东部的人民流向南方东部,北方西部的人民流向南方西部。北方人民到达南方,大都举目无亲,出路之一便是依附早先来到南方的士族或地方豪强,成为被隐匿的人口。
——摘编自蒋福亚《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太平洋铁路建设更加强了对华工的需求。根据记载,1849年美国华侨共有791人,1850年增至4025人,1851年达12000人,其后逐年增加,1890年共有107500人,他们为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成作出了重要贡献。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之所以选择华工而非白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则从中国到美国走开阔的太平洋水路,相比之下使从欧洲到美国必须走麦哲伦海峡水道的路线相形见绌,华工的取得比白人劳工更容易:二则华工“配合度高”、“工资低廉”、”耐劳”,比起在艰困的环境面前常选择罢工或离职的白人劳工,金矿主和铁路公司自然更倾向使用华工。
——摘编自马慧玥《近代契约华工法律研究》
材料三 19世纪以来,苏伊士运河的通航,极大地缩短了东南亚与欧洲的航程,马六甲海峡成为世界上最紫忙的海峡之一。新加坡在历史上曾经被日本和英国的殖民,1965年,成为独立国家。在新加坡的人口构成中,来自中国南方各省的华裔移民超过70%。新加坡福建会馆曾于20世纪50年代创办南祥大学,1980年与新加坡大学合并成立了新加坡国立大学。福建会馆还曾资助四百万元重修了天福宫,这是新加坡最古老的寺庙之一。华源会为新加坡企业访华或投资海外剑造机会,也帮助中国企业在新加坡开展业务或协助它们与新加坡的公司建立贸易关系。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新加坡逐浙成为紫荣的贸易大港和国际化都市,被称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城市基础设施排名世界第一。
——摘编自龚伟达《新加坡的中国移民:角色定位与社会贡献》
(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民南移”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述“北民南移”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推动华工赴美的动因。结合所学,简评华工对美国的贡献。
(3)根据材料三,提炼新加坡取得巨大成就的有利条件。结合所学,阐明新加坡的文化定位。
【答案】(1)特点:规模大;流动方向相对集中;南移人口依附于士族豪强成为隐匿人口。
影响: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南方劳动力资源,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关键词:江南地区经济)壮大了南方士族势力:促进了南方山区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
(2)动因:太平洋铁路建设对劳动力的需求;华工赴美有交通路线优势;华工的优秀品质(吃苦耐劳等)。
贡献: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唐人街,保留和传播了中华文化,丰富了美国多元文化。
(3)有利条件:地理优势(交通优势);民族独立;重视教育;华人贡献。
特点:重视传承和发扬传统儒家文化,同时学习西方文化的精华。(努力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特点:据材料一“北方人民大规模的南下总数约有90万人左右”可得出,规模大;“其流徙方向大体是北方东部的人民流向南方东部,北方西部的人民流向南方西部”可得出,流动方向相对集中;“大都举目无亲,出路之一便是依附早先来到南方的士族或地方豪强,成为被隐匿的人口”可得出,南移人口依附于士族豪强成为隐匿人口。
影响:据所学知识可知,因为当时北方相对先进,所以北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南方劳动力资源,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南移人口依附于士族豪强成为隐匿人口等原因,促使南方士族势力的壮大;北人南迁还促进了南方山区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19世纪60-90年代的美国。动因:据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太平洋铁路建设更加强了对华工的需求”可得出,太平洋铁路建设对劳动力的需求;“从中国到美国走开阔的太平洋水路,相比之下使从欧洲到美国必须走麦哲伦海峡水道的路线相形见绌”可得出,华工赴美有交通路线优势;“ 华工‘配合度高’、‘工资低廉’、‘耐劳’,比起在艰困的环境面前常选择罢工或离职的白人劳工,金矿主和铁路公司自然更倾向使用华工”可得出,华工的优秀品质。
贡献:据所学知识可知,华工的输入,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华人聚居的唐人街,同时保留和传播了中华文化,丰富了美国多元文化。
【小问3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19世纪到20世纪80年代新加坡。有利条件:据材料三“马六甲海峡成为世界上最紫忙的海峡之一”可得出,地理优势(交通优势);“新加坡在历史上曾经被日本和英国的殖民,1965年,成为独立国家”可得出,民族独立;“华源会为新加坡企业访华或投资海外剑造机会,也帮助中国企业在新加坡开展业务或协助它们与新加坡的公司建立贸易关系”可得出,新加坡取得巨大的成就也有华人贡献。
特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加坡既重视传承和发扬传统儒家文化,又学习西方文化的精华的文化定位。
23.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城市发展的基础是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生长受到了封建势力的阻碍,它需要得到国王的保护以制止封建贵族对城市的骚扰和镇压发生在城市中的暴乱…为了保护这种(跨国贸易)经济活动,国王必须强化本国的秩序,负责修筑本国范围内的道路、桥梁…这些都要求国王必须采取措施集中其领土内的资源,以满足国际性物流所需要的条件…随着这种权力的增强,统治者据此把自己定位在了“公共福利”的维护者上。
——丛日云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同样重要的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这种爆炸性的影响,在中国是绝对不可能产生的,因为这里的帝国机构太封闭、太受约束。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此时期(民国初期)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表现为一种自发的发展,就其基本的动力而言,既有来自外部的因素一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国际局势的推动,又有内部的因素一受到中国社会本身的推动。当大部分列强忙于世界大战的时候,中国企业家承担起满足中国市场需要的责任,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种需要是在进口工业品刺激下产生,并得到满足的。于是,在进口品不能满足中国市场需要的情况下,一种“替代型”的工业逐渐发展起来了。
——摘编自(法)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
(1)根据材料一,扼要说明欧洲中世纪工商业、城市、专制王权三者之间的关系。结合所学,简析中世纪王权强化对近代民族国家形成的影响。
(2)提炼材料二的观点,并运用相关史实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阐释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3)根据材料三,概括民国初期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动力。结合所学,从社会力量变化的角度简析其影响。
【答案】23. 关系:工商业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的发展推动了王权的强化;王权的强化保护了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影响:削弱了封建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西方国家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
24. 观点:东西方的“商业革命”对各自社会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影响。
宋朝时期,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开始出现纸币“交子”,外贸税收成为国库的重要财源,工商业城市的兴盛等,这些因素推动了商业走向繁荣,产生了“商业革命”。
欧洲新航路开辟后,商品种类与流通量成倍增长,股份公司与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出现了欧洲近代史上著名的商业革命。
宋朝的商业革命是封建社会下的商业繁荣,没有推动社会转型:西方的商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
25. 动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推动;中华民国的建立(南京临时政府的鼓励);“实业救国”思潮(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
影响:随着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也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中世纪(欧洲)。关系:据材料一可得出“中世纪城市发展的基础是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可得出,工商业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据材料“城市的生长受到了封建势力的阻碍,它需要得到国王的保护以制止封建贵族对城市的骚扰和镇压发生在城市中的暴乱……为了保护这种(跨国贸易)经济活动,国王必须强化本国的秩序”可得出,城市的发展推动了王权的强化,王权的强化保护了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影响: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王权强化,削弱了封建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据材料“随着这种权力的增强,统治者据此把自己定位在了‘公共福利’的维护者上”可得出,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西方国家从专制王权国家逐渐发展为民族国家。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宋代(世界)。首先,提炼观点,要求就是观点明确。从材料中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的观点:东西方的“商业革命”对各自社会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影响。其次,进行阐释,要求史实正确,阐释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就这个观点,分成两个部分进行阐述,宋朝时期,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开始出现纸币“交子”,外贸税收成为国库的重要财源,工商业城市的兴盛等,这些因素推动了商业走向繁荣,产生了“商业革命”。欧洲新航路开辟后,商品种类与流通量成倍增长,股份公司与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出现了欧洲近代史上著名的商业革命。从以上的历史史实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宋朝的商业革命是封建社会下的商业繁荣,没有推动社会转型;西方的商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
【小问3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动力:据材料三“当大部分列强忙于世界大战的时候,中国企业家承担起满足中国市场需要的责任”可得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推动;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的建立,南京临时政府的发布法律鼓励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也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简析影响:据所学知识可知,从社会力量的较多分析:随着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也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宣统二年庚戌学历》(阴历) 《民国二年新学历》(阳历)
正月初十 皇太后万寿
正月十三 皇帝万寿
二月十四日 国耻纪念日(光绪戊戌德国占租胶州湾定约) 3月9日 国耻纪念日(光绪戊戌德国占租胶州湾定约)
3月10日 国民纪念日(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在北京就任)
三月初一 纪念日(光绪丙午宣布教有宗旨)
七月十三 纪念日(光绪丙午须诏预备立宪)
七月廿四 国耻纪念日(道光壬寅与英国战败订立《南京条约》) 8月28日 国耻纪念日(道光壬寅与英国战败订立《南京条约》)
八月初八 国耻纪念日(咸丰庚申英法联军犯北京咸丰出狩热河) 9月22日 国耻纪念日(咸丰庚申英法联军犯北京咸丰出狩热河)
八月十六 国耻纪念日(光绪甲午与日本战海陆军败绩) 9月15日 国耻纪念日(光绪甲午与日本战海陆军败绩)
八月廿七 孔子生日
九月初一 纪念日(宣统乙酉各省咨议局成立)
10月10日 国庆日(武昌起义)
1月1日 国民纪念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2月12日 国民纪念日(宣统帝退位)
2月17日 国民纪念日(民国南北统一)
注:上述表格是《教育杂志》于1910年和1913年登载的“学历”,即学校一年中各项仪式的日程表。表后并附有说明:“每届纪念日,或于下午最后一时间停课开会,为学生演说当时之历史,或不停课而于课毕后延长一时间以内行之。演说之际,当以今日情形互相比较,于养成国民之爱国心,大有神益。”
(1)根据上述材料,凝练两个以上的时代特征。
(2)选取其中一个时代特征,自拟题目,结合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1)传统与现代并存;民族危机与救亡图存并存;专制与民主的并存;固守传统与向西方学习并存等(言之成理)
(2)示例:民族危机与救亡图存并存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各个阶层为挽救民族危机,纷纷走了救亡图存之路。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就爆发了。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深知改良道路不能挽救国家,走上了革命道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新文化运动源于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一批知识分子认为,要救国就必须先唤醒民众,他们提倡科学和民主,反对愚昧和专制,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在近代中国,民族危机始终存在,救亡图存是中国人不断追求的目标。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探索,才能找到一条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实现民族的独立和解放。
评分参考:①立论正确:标题可以直接用第一小问的时代特征,或其他有价值判断的标题。②史论结合:一个角度1例史实论证;必须三个角度③逻辑清晰:总分总或者分总都可以,不分段有总结话语也行:价值升华。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1910-1913年中国。据材料一中既有“皇太后万寿”“皇帝万寿”又有“国民纪念日”可知,传统与现代并存;既有“国耻纪念日(咸丰庚申英法联军犯北京咸丰出狩热河)”又有“国庆日(武昌起义)”可知,民族危机与救亡图存并存;既有“皇太后万寿”“皇帝万寿”又有“国民纪念日(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在北京就任)”可知,专制与民主的并存;既有“孔子的生日”又有“国民纪念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可知,固守传统与向西方学习并存等。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 选择观点说明题 历史事物阐释题 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首先,在第一小题的时代特征中选择一个,并自拟题目。例如,我们可以选择民族危机与救亡图存并存。
其次,结合史实,书写论文。以选择民族危机与救亡图存并存为例,先总论一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各个阶层为挽救民族危机,纷纷走了救亡图存之路。再举实例进行论述: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就爆发了。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深知改良道路不能挽救国家,走上了革命道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新文化运动源于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一批知识分子认为,要救国就必须先唤醒民众,他们提倡科学和民主,反对愚昧和专制,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最后在总结升华:在近代中国,民族危机始终存在,救亡图存是中国人不断追求的目标。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探索,才能找到一条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实现民族的独立和解放。
最后,在给出评分参考:①立论正确:标题可以直接用第一小问的时代特征,或其他有价值判断的标题。②史论结合:一个角度1例史实论证;必须三个角度③逻辑清晰:总分总或者分总都可以,不分段有总结话语也行:价值升华。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学科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学校、班级、姓名、试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发源于东北地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代表性文化遗存。据此推测,红山文化( )
A. 主要从事采集和渔猎 B. 居民以种植水稻为主
C. 出现了较大规模祭坛 D. 出土随葬品差别不大
2. 西汉年间,商人群体经济实力雄厚,部分大商人“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致使“黎民重困”。为此,西汉政府应对措施有( )
①推行“休息生息”政策②实施盐铁官营③颁布算缗诏令④扶植庄园经济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3. 制作时间轴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是李同学在阅读《宋史》某位人物传记时自制的人物大事记时间轴,苏轼曾评价该人物为“出为名相,处为名贤。乐在人后,忧在人先。经天纬地,阙谥宜然。贤哉斯诣,轶后空前。”下列事件中可以列入该时间轴的是( )
A. 真宗景德元年,订立澶渊之盟 B. 仁宗皇佑元年,创设族内义田
C. 高宗绍兴十年,领兵北击金军 D. 神宗熙宁二年,推行青苗之法
4. 有学者评价唐朝的政治制度时说:“(三省六部制)步骤精密…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据此可知,政事堂的设立( )
A. 提高了行政效率 B. 加强了君主专制
C. 取代了中书门下的权力 D. 促进了决策程序规范化
5. 明朝时,浙江地区木植业出现了一种“拚”的经营方式:双方订立契约,卖方山主在保留所有权的前提下出让经营权,作为买方的商人则在预付“拚”金后,获得对山林的长期经营权。这种经营方式的出现( )
A. 导致货币经营行业兴起 B. 推动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C. 促进该地区商帮的兴盛 D. 拓宽商业资本投资渠道
6. 从两次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列强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让土地和开放通商口岸是其重要内容,但《辛丑条约》却没有此类条款。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清政府外交政策的演变 B. 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
C. 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D. 小农经济的顽强抵制
7. 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即癸卯学制。癸卯学制对学校体系、课程设置、管理通则等做了具体规定,直接把“尚武”与“忠君”“尊孔”“尚公”等内容定为教育宗旨。清政府这一举措( )
A. 标志着科举考试制度被废除 B. 有利于培养更多的西式人才
C. 以巩固君主专制为主要目的 D. 奠定了近代文官制度的基础
8. 据英国学者傅兰雅统计,从1871年至1880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已刊印译书98种,235册。这些译书( )
①以军事、工程等方面为主②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③探寻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④促进民主思想广泛传播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9. 《人民日报》创刊于1948年,记载众多的国家记忆,《人民日报·号外》更是记录了影响新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事件。下图报道事件( )
A. 为新中国开创新型外交指明了方向 B. 打破了西方大国对中国的外交封锁
C. 结束了中美两国长期的敌对状态 D. 是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的成果
10. 21世纪以来,人类主要粮食产量有了新的突破。下表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杂交水稻产量增长表”,推动表中产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时间 国家 新品种 产量
20世纪60年代 菲律宾 杂交水稻 亩产可达600一650千克
2014年 中国 “中国超级杂交水稻” 平均亩产突破1000千克,创世界纪录
2019年 中国 第三代杂交水稻 亩产1046.3千克
A. 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 B. 现代育种技术的应用
C. 优质高效化肥推广 D. 粮食储存技术的提高
11. 雅利安人迁徙到印度河流域后,“由于他们(当地人)人数众多,文化又很先进,所以不能被灭绝、赶走或同化…相反,雅利安畜牧者定居下来、改营农业时,他们不得不与原先居民靠的很近的生活。”据此可知,雅利安人的迁徙( )
A. 把马和铁带到印度,改变了原有居民的生活方式
B. 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推动了区域文化的形成
C. 发展了以欧洲文化为主,融合多种文化的印度文化
D. 建立了一系列国家,推动了南亚次大陆的文化多元
12.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继续发展。东罗马帝国因首都君士坦丁堡为古希腊殖民城邦拜占庭旧址,又称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堡位于下图(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3. 法律的发展见证人类文明的进步。对下列法律文献,描述正确的是( )
A. 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颁布的《十二铜表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
B. 1689年英国颁布的《大宪章》,规定教会、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权力不受国王侵犯。
C. 1787年美国颁布的联邦宪法,规定美国为联邦制国家,总统兼任陆海军总司令。
D. 1789年法国颁布的《人权宣言》,确立了新制度的基本框架。
14. 工业革命极大改变了人类物质与精神生活,特别是德国1870年,把中等程度的职业学校升格为工科大学进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这说明德国( )
A. 确立了分科教育的基本方式 B. 成为了欧洲工业革命的中心
C. 高等教育倾向于世俗化和商业化 D. 教育适应了新的生产方式的需要
15. 据报道,截至2017年底,全球有6850万人因战争、暴力冲突与迫害被迫逃离家园。这一数字相当于泰国的总人口,比前一年增加近300万人,比10年前增加50%。以全球人口比例计算,每110人中就有1人被迫沦为难民。下列联合国为难民做出的努力,依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成立联合国难民署②确定“世界难民日”③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④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
A. ①③④② B. ②③①④ C. ③①②④ D. ④③①②
二、选择题II(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6. 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了20余万字的帛书和竹简,内容涉及战国至西汉初期政治、军事、思想、文化及科学等各方面,下图是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以下对该帛书解读正确的是( )
A. 其书写的主要文字应该是甲骨文字 B. 可以作为研究古代科技的重要史料
C. 反映了中国古代印刷术的巨大成就 D. 说明世界上最早的书籍来自于中国
17. 美国学者梅天穆把蒙古的西征称为“成吉思汗大交换”,认为蒙古西征对于全球化进程的推动可以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相媲美。经此过程之后,世界已经与蒙古帝国之前的时代有了“巨大的差异”。下列对蒙古西征的评价,与该学者观点相近的是( )
①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之间的交流
②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
③促使西方文化中心向东转移
④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8. 中共中央1947年10月10日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半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土地制度改革以前的土地契约及债约,一律缴销”等措施,这些措施( )
A. 巩固了广大农村革命根据地 B. 配合了大生产运动开展
C. 使解放区农民获得政治、经济上解放 D. 为新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19.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十月革命产生了一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新的思想意识,还深刻影响了战后数十年世界历史模式。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对“世界历史的引领者”最合理的解释是,十月革命( )
A. 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 B.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
C. 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D. 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20. 下图漫画创作于1942年,名称是《被烫到屁股的日本人》。浴缸里的开水上的字是“对美作战”,画面右上方的文字意为“洗澡水太热,请慢慢地坐下”(日本谚语)。该漫画( )
A. 暗示了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准备发动对美战争
B. 表明了二战爆发后,日本国内反战运动高涨
C. 反映了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太平洋战场的形势
D 显示了日本对美作战失利,二战进入反攻阶段
21. 1959年,考古学家在殷都宫殿区以东数百米的后冈发现了一座奇怪的“墓葬”。这座圆坑墓穴共有三层,掩埋了73具尸骨。发掘者认为,这应该不是墓葬,而是一座祭祀坑。后冈祭祀坑的发掘,一定程度印证了《史记》等史书记载的商朝存在“人牲”献祭的风俗。这表明( )
A. 人们对于早期文明的认识,是从考古发掘开始的
B. 文字史料需要得到考古的支撑,才显得真实可信
C. “地上”“地下”史料相印证,增加史料可信度
D. 根据史料实证原则,史实会随着史料发掘而改变
非选择题部分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2小题20分,第23小题20分,第24小题12分,共52分)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大规模的南下总数约有90万人左右…其流徙方向大体是北方东部的人民流向南方东部,北方西部的人民流向南方西部。北方人民到达南方,大都举目无亲,出路之一便是依附早先来到南方的士族或地方豪强,成为被隐匿的人口。
——摘编自蒋福亚《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太平洋铁路建设更加强了对华工的需求。根据记载,1849年美国华侨共有791人,1850年增至4025人,1851年达12000人,其后逐年增加,1890年共有107500人,他们为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成作出了重要贡献。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之所以选择华工而非白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则从中国到美国走开阔的太平洋水路,相比之下使从欧洲到美国必须走麦哲伦海峡水道的路线相形见绌,华工的取得比白人劳工更容易:二则华工“配合度高”、“工资低廉”、”耐劳”,比起在艰困的环境面前常选择罢工或离职的白人劳工,金矿主和铁路公司自然更倾向使用华工。
——摘编自马慧玥《近代契约华工法律研究》
材料三 19世纪以来,苏伊士运河的通航,极大地缩短了东南亚与欧洲的航程,马六甲海峡成为世界上最紫忙的海峡之一。新加坡在历史上曾经被日本和英国的殖民,1965年,成为独立国家。在新加坡的人口构成中,来自中国南方各省的华裔移民超过70%。新加坡福建会馆曾于20世纪50年代创办南祥大学,1980年与新加坡大学合并成立了新加坡国立大学。福建会馆还曾资助四百万元重修了天福宫,这是新加坡最古老的寺庙之一。华源会为新加坡企业访华或投资海外剑造机会,也帮助中国企业在新加坡开展业务或协助它们与新加坡的公司建立贸易关系。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新加坡逐浙成为紫荣的贸易大港和国际化都市,被称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城市基础设施排名世界第一。
——摘编自龚伟达《新加坡的中国移民:角色定位与社会贡献》
(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民南移”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述“北民南移”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推动华工赴美的动因。结合所学,简评华工对美国的贡献。
(3)根据材料三,提炼新加坡取得巨大成就的有利条件。结合所学,阐明新加坡的文化定位。
23.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城市发展的基础是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生长受到了封建势力的阻碍,它需要得到国王的保护以制止封建贵族对城市的骚扰和镇压发生在城市中的暴乱…为了保护这种(跨国贸易)经济活动,国王必须强化本国的秩序,负责修筑本国范围内的道路、桥梁…这些都要求国王必须采取措施集中其领土内的资源,以满足国际性物流所需要的条件…随着这种权力的增强,统治者据此把自己定位在了“公共福利”的维护者上。
——丛日云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同样重要的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这种爆炸性的影响,在中国是绝对不可能产生的,因为这里的帝国机构太封闭、太受约束。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此时期(民国初期)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表现为一种自发的发展,就其基本的动力而言,既有来自外部的因素一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国际局势的推动,又有内部的因素一受到中国社会本身的推动。当大部分列强忙于世界大战的时候,中国企业家承担起满足中国市场需要的责任,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种需要是在进口工业品刺激下产生,并得到满足的。于是,在进口品不能满足中国市场需要的情况下,一种“替代型”的工业逐渐发展起来了。
——摘编自(法)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
(1)根据材料一,扼要说明欧洲中世纪工商业、城市、专制王权三者之间的关系。结合所学,简析中世纪王权强化对近代民族国家形成的影响。
(2)提炼材料二的观点,并运用相关史实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阐释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3)根据材料三,概括民国初期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动力。结合所学,从社会力量变化的角度简析其影响。
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宣统二年庚戌学历》(阴历) 《民国二年新学历》(阳历)
正月初十 皇太后万寿
正月十三 皇帝万寿
二月十四日 国耻纪念日(光绪戊戌德国占租胶州湾定约) 3月9日 国耻纪念日(光绪戊戌德国占租胶州湾定约)
3月10日 国民纪念日(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在北京就任)
三月初一 纪念日(光绪丙午宣布教有宗旨)
七月十三 纪念日(光绪丙午须诏预备立宪)
七月廿四 国耻纪念日(道光壬寅与英国战败订立《南京条约》) 8月28日 国耻纪念日(道光壬寅与英国战败订立《南京条约》)
八月初八 国耻纪念日(咸丰庚申英法联军犯北京咸丰出狩热河) 9月22日 国耻纪念日(咸丰庚申英法联军犯北京咸丰出狩热河)
八月十六 国耻纪念日(光绪甲午与日本战海陆军败绩) 9月15日 国耻纪念日(光绪甲午与日本战海陆军败绩)
八月廿七 孔子生日
九月初一 纪念日(宣统乙酉各省咨议局成立)
10月10日 国庆日(武昌起义)
1月1日 国民纪念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2月12日 国民纪念日(宣统帝退位)
2月17日 国民纪念日(民国南北统一)
注:上述表格是《教育杂志》于1910年和1913年登载的“学历”,即学校一年中各项仪式的日程表。表后并附有说明:“每届纪念日,或于下午最后一时间停课开会,为学生演说当时之历史,或不停课而于课毕后延长一时间以内行之。演说之际,当以今日情形互相比较,于养成国民之爱国心,大有神益。”
(1)根据上述材料,凝练两个以上的时代特征。
(2)选取其中一个时代特征,自拟题目,结合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