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04 19:58:30

文档简介

梅河口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汉代,孝被确定为立国大纲。汉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西汉末期,乡里的学校中专置《孝经》师一人。东汉时,“自期门羽林之士,悉令通《孝经》章句”。东汉末年的经学家荀爽在对策中指出,“故汉制使天下皆讲《孝经》,选吏能,举孝廉,皆以孝为务也。”汉代的这些措施( )
A. 说明家国同构的治国理念确立 B. 有助于促进儒学思想的社会化
C. 保障了政府官僚队伍的廉洁性 D. 表明孝道开始扩展为社会伦理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范围为汉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代将孝定位立国大纲,而且汉末官学专置《孝经》师一人,而东汉要求期门羽林之士,悉令通《孝经》章句,同时在当时的选官制度也特别重视孝廉,这些举措强化了儒家的影响,有助于促进儒学思想的社会化,B项正确;材料内容并未涉及到家国同构,排除A项;选拔官吏重视孝廉并不能保障官僚队伍的廉洁性,排除C项;D项错在“开始”,排除D项。故选B项。
2. 辽朝在官制上分南面官和北面官两种。北面官不用汉人,南面官则契丹人和汉族地主阶级的上层分子都有。北面官管宫帐、部族、属国、兵机、武铨、群牧等事情,南面官管汉人州县、租赋、汉人军马、文铨、丁口等。辽朝采取这一制度的主要原因是
A. 本民族统治机构的行政效率低下
B. 民族交融促使契丹的政治制度优于宋朝
C. 游牧民族汉化的程度在逐步加深
D. 因地制宜的管理方式利于缓和民族矛盾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原因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朝(中国)。根据材料:“北面官不用汉人,南面官则契丹人和汉族地主阶级的上层分子都有”北面官管宫帐、部族、属国、兵机、武铨、群牧等事情,南面官管汉人州县、租赋、汉人军马、文铨、丁口等”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朝统治者针对统治区域内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采取“因俗而治”的统治方法建立了两套行政体制。北面官为统治契丹和其他游牧民族所建立的一种特殊制度,担任者一般是契丹贵族,主要是宗室和外戚。南面官是辽统治者模仿唐代制度而建立的一套管理汉人的机构。这有利于缓和民族关系,加强统治,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本民族统治机构的行政效率低下,排除A项;材料并未反映民族交融促使契丹的政治制度优于宋朝,排除B项;游牧民族汉化的程度在逐步加深,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3. 1933年8月11日,《红色中华》刊文《欢送兴国模范师全体加入红军开赴前线消灭敌人》,并在文中配上了赵品三的漫画《整师整师的加入到红军中去》。这一现象( )
A. 彰显了苏维埃政权较强的动员能力 B. 表明工农武装割据已成为全党共识
C. 突出了广大民众对战略转移的支持 D. 保障了红军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土地革命时期的中国。据材料“1933年8月11日,《红色中华》刊文《欢送兴国模范师全体加入红军开赴前线消灭敌人》”并结合所学可知,该刊文重点报道了1933年,兴国模范师全师上前线的光荣壮举,同时介绍了兴国模范师上前线后改编和训练的近况。文中配发赵品三的漫画《整师整师的加入到红军中去》画面用数队模范师上前线的队伍,表现在兴国模范师影响下苏区各县的模范师、模范团纷纷涌上前线,参加革命战争的热烈气氛,这一现象彰显了当时苏维埃政权较强的动员能力,获得越来越多民众的拥护,A项正确;1935年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在事实上成为党的领导核心,“工农武装割据”才逐渐得到全党认同,排除B项;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1931年第三次反“围剿”就取得了胜利,D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4. 1951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增产节约运动。据统计,1952年全国增产节约总值达到 31.7亿元,其中增产总值达到 11.6亿元,节约生产和基本建设成本13.7亿元,流动资金 6.4亿元。据此可知,该运动( )
A. 反映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
B. 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C. 确保了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实现
D. 调整了国民经济结构失调问题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951—1952年(中国)。据材料“1951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增产节约运动”,“1952年全国增产节约总值达到31.7亿元,其中增产总值达到 11.6亿元”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增产节约运动有利于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奠定了一定基础,B项正确;三大改造引起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排除A项;此时国家工业化尚未开展,排除C项;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失调问题是在20世纪6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5. 政治上,中世纪欧洲王权支持教会的传教活动,影响教会内部事务;教会为国家提供统治人员,调解冲突的政治力量,为国家进行外交活动。法律上,国家法律保护教会利益;教会促进法律的基督教化,教会人士参与法律的制定,教会法的约束力遍及整个社会。中世纪王权与教会的这种关系( )
A. 反映出教皇开始介入世俗权力 B. 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历史基础
C. 利于维护西欧的封建统治秩序 D. 改变了王权受限的不利局面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和影响题。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据材料“中世纪欧洲王权支持教会的传教活动,影响教会内部事务;教会为国家提供统治人员,调解冲突的政治力量” “国家法律保护教会利益;教会促进法律的基督教化”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王权和教权的这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利于维护西欧的封建统治秩序,C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判定教皇介入世俗权力的具体开始时间,排除A项;中世纪王权与教权的关系,与民主政治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两者的相互促进关系,并不是改变了王权受限的不利局面,排除D项。故选C项。
6. 号纸是清王朝赐予世袭土司的信物,且一直贯穿清代始终。在《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中就记载了清王朝对应袭土司号纸的颁发、填写规格与内容、换给、补给、注销等规定。号纸的存在( )
A. 使土司制度得到了法律保障 B. 便于中央管控土司及其地区
C. 利于奠定清王朝的统治疆域 D. 有助于边疆开发及民族交融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号纸是清王朝赐予世袭土司的信物,清王朝对号纸的颁发、填写规格与内容、换给、补给、注销等都有严格规定,通过它,清王朝可以加强对土司的控制,B项正确;通过材料可知,号纸是清王朝赐予世袭土司的信物,号纸的存在与土司制度的法律保障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项;号纸的存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与奠定统治疆域无关,排除C项;号纸存在的最主要作用是加强中央集权,边疆开发及民族交融不是其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7. 下表是近代中国主要出口物品海关报告统计表。其变化说明当时中国( )
出口物 1871—1873年(公担) 1891—1893年(公担)
茶叶 1022159 1055064
蚕丝 37529 59946
大豆 57506 760522
棉花 8486 290417
A.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B. 贸易处于入超国地位
C. 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加强 D. 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1年至1893年中国。根据材料,中国出口的农产品越来越多,说明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加强,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农产品的出口情况,未涉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且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在甲午战后,时间也不符合,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部分商品出口情况,没有进口情况的对比,无法得出入超的结论,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虽然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但仍占统治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8. 1938年9—11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召开,党中央要求继续实行巡视制度开展巡视工作。在《关于各级党部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中提出,“上级党委得向下级党委派遣巡视员,传达上级党委的意见,考察下面的情形报告上级党委”。继续实行巡视制度旨在( )
A. 适应民族战争新形势需要 B. 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
C. 加强领导走实事求是路线 D. 推动农村根据地建设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8年9—11月(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全面抗战正转入相持阶段,党中央继续实行巡视制度,适应民族战争新形势需要,有利于加强自身建设和持久抗战,A项正确;根据巡视制度的要求,其内容不涉及统一战线,排除B项;“加强领导走实事求是路线”能体现材料部分内容,但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C项;材料内容虽与根据地建设有关,但“推动农村根据地建设”也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9. 到1983年10月,我国依靠自己力量共发射了1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这些卫星为地质、测绘、地震、海洋、农林、环境保护等国民经济部门和空间科学研究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资料,做出了巨大贡献。这表明( )
A. 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全球化 B. 科技进步为社会发展提供新牵引力
C.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融 D. 尖端科技引发将新一轮的产业竞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人造地球卫星“为地质、测绘、地震、海洋、农林、环境保护等国民经济部门和空间科学研究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资料,做出了巨大贡献”,表明科技进步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牵引力,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经济的全球化,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人文科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科技引发产业竞争,排除D项。故选B项。
10. 1986年初,民政部门首次将“社区”概念引入基层管理,开始倡导和推动社区服务工作,并于1995年制定《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城区标准》,随之在全国推行。城市治理的发展( )
A. 加速了城市化的发展 B. 促进了地方行政制度的完善
C. 实践了依法治国方略 D. 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6年至1995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将“社区”概念引入基层管理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结合所学知识,伴随着改革开放,人口的流动性增强,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必然要求城市治理模式的改变,D项正确;逻辑关系颠倒,城市治理模式改变的原因是城市化的发展,排除A项;城市治理模式不属于地方行政制度的范畴,排除B项;“依法治国”是党的十五大提出来,1997年,材料涉及时间截至1995年,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1. 胡适在《诸子不出于王官论》中说:“诸子自老聃、孔丘至于韩非,皆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挤之,故其学皆应时而生。”此文发表后不久,即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影响颇为巨大。这说明
A. 历史研究应着眼于还原真相 B. 历史认识深受特定时代影响
C. 新文化运动植根于传统文化 D. 社会变革必须进行思想解放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故其学皆应时而生”可知强调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的反映,即历史认识深受特定时代影响,故B选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不同时期的思想都是因社会的需要而产生,没有强调历史研究应着眼于还原真相、新文化运动植根于传统文化、社会变革必须进行思想解放的内容,故排除A、C、D选项。
12.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史学研究的观念日益革新,近代化史观、全球化史观、社会史观等史观层出不穷,而妇女史、服饰史、灾荒史、环境史等小众研究也受到重视。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表明学术界力图摆脱唯物史观 B. 反映了百花齐放的学术现状
C. 得益于新时期的文化指导方针 D. 导致史学研究的碎片化趋势
【答案】C
【解析】
【详解】联系所学可知,20世纪80年代我国史学研究的观念日益革新,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和双百方针的恢复,故答案为C项;我国史学研究必须坚持唯物史观,排除A项;百花齐放是在文艺领域,不是学术领域,排除B项;妇女史、服饰史、灾荒史、环境史等小众研究,将使史学研究更加全面和立体,排除D项。
13. 维新时期的“今古文之争”展现为“学术之争,延为政争”的多歧进程,这一进程与《新学伪经考》中反映的“政学多歧”现象互为因果,非决然区分为学术与政治之别。这折射出当时
A. 学术争论服务于政治变革 B. 维新派固守儒家伦理道德
C. 思想自由逐渐得到了恢复 D. 学术思想与政治互为补充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学术之争,延为政争”可知,维新时期的学术之争延伸为政治纷争,通过学术争论,宣传了维新变法的思想.故选A项;维新派主张在中国设议院、开国会,走君主立宪的道路,故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思想自由得到恢复,故排除C项;学术思想为政治服务,而不是互为补充,故排除D项。
14. 1977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时说:“中国人是聪明的,再加上不搞关门主义,不搞闭关自守,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作为我们的起点,洋为中用,吸收外国好的东西,先学会它们,再在这个基础上创新,那么,我们就是有希望的。”这表明邓小平( )
A. 要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B. 正式确立对外开放的政策
C. 开始抛弃意识形态外交 D. 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77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邓小平主张在向西方学习的基础上,加强自主创新,承认西方在一些方面的先进成果,以及指出中国对外开放的必要,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D项正确;材料提到邓小平关于对外开放的观点,而非主张经济体制改革,排除A项;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排除B项;材料提到邓小平关于对外开放的观点,而非外交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
15. 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毛泽东强调“没有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彻底的民主革命,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毛泽东旨在( )
A. 重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迫切性 B. 强调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发展趋势
C. 阐明了民主革命两步走的必要性 D. 批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不彻底
【答案】C
【解析】
【详解】毛泽东认为只有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使得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完成彻底的民主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这一观点阐明了中国的民主革命首先是无产阶级完成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之后建立社会主义,即中国的民主革命分两步走,C正确;题干内容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无关,排除A;毛泽东首先主张完成民主革命,而非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排除B;题干强调的是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而非批判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不彻底性,排除D。
16. 对古代中国两千余年的政治制度,按西方标准,将其称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的对立面。而现代学者却认为,古代中国的皇帝很难做到为所欲为的专制。古代制约皇权的主要因素是
A. 以民本主义为执政指导思想 B. 中国古代王朝监察体制
C. 遵照儒家标准的官僚制度系统 D. 地方势力制约中央集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西汉以来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儒家思想,政府重用儒学家做官,儒家思想倡导仁政、天人感应等思想,劝勉皇帝施行仁政,一定程度上对皇帝的行为起到约束的作用,使皇帝很难做到为所欲为的专制,故C正确;民本主义思想对皇帝施行仁政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对制约皇权的作用有限,排除A;中国古代王朝监察体制主要对象是政府各级官员,而不针对皇帝,B错误;D属于中央集权问题,皇权专制属于专制主义问题,D不符合题意,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第17题18分,第18题18分,第19题16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政府向外国派遣公费留学生始于1872年。1871年,曾国藩、李鸿章的《挑选幼童前赴泰西肄业章程》规定,根据回国毕业生各人所长“分别奏赏顶带官阶差事”。1899年,总理衙门提出,对毕业回华得有文凭之各类学生,由总理衙门或各省督抚考试,以“评定优劣,量材委用”,在此尚未规定授予科名。1901年,清廷要求对于学成得有优等凭照回国者,统一组织考试,并分别给子各项出身奖励。1904年,清廷学务处拟订第一份留学毕业生考试章程《奏定考验出洋毕业生章程》,并于1905年举办第一届考试。该考试将学成考试和入官考试分开,学部举办的是学成考试,只授科名(如进士出身、举人出身等),不授官职,须再通过廷试(入官考试),才能授予实官,廷试仿照旧式科举办法举行。学成考试均须先行预试(甄录试),预试平均成绩不满50分,不得参加正场考试。当时,学部针对留学生中的旁听生、插班生等现象,指出“存取巧,论其成绩,既与本科正班生有别,又非预备进入本科,似非国家遣生求学之意。”
——摘编自荆月新《清末留学生选官制度的机制创新及其局限》
材料二 清末留学生考试的部分情况
预试 正场考试 廷试
年份 参加人数 合格人数 时间 合格人数 届数 录取人数
1908 178 127 1905 1911 1 388 4 824
1909 383 235
1910 721 560
1911 587 526
——摘编自谢青《略论清末民初留学毕业生考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留学生选官制度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留学生选官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答案】(1)原因:洋务运动的推动;传统科举制的弊端;清政府改革和维护统治的需要;留学生增多,素质参差不齐;清末新政的推动。
(2)特点:选官制度呈现新旧结合的特点;选官机制不断发展。
影响:一方面,为清政府选拔了大量熟悉西学的新式人才;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打破传统官制束缚,开启中国近代公务人员选考制度的先河。另一方面,该选官制度具有明显的旧制度残余,在统治危机日益加深的社会环境下,难以取得良好效果。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题。时空是:1871-1905年的中国。依据材料“ 1871年,曾国藩、李鸿章的《挑选幼童前赴泰西肄业章程》规定,根据回国毕业生各人所长‘分别奏赏顶带官阶差事’”,可得出洋务运动的推动;依据材料“并于1905年举办第一届考试”,可得出传统科举制的弊端;依据材料“1899年,总理衙门提出,对毕业回华得有文凭之各类学生,由总理衙门或各省督抚考试,以‘评定优劣,量材委用’,在此尚未规定授予科名”,可得出清政府改革和维护统治的需要;依据材料“当时,学部针对留学生中的旁听生、插班生等现象,指出‘存取巧,论其成绩,既与本科正班生有别,又非预备进入本科,似非国家遣生求学之意’”,可得出留学生增多,素质参差不齐;依据材料“1901年,清廷要求对于学成得有优等凭照回国者,统一组织考试,并分别给子各项出身奖励”可得出清末新政的推动。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题。时空是:1871-1911年的中国。特点:依据材料可知留学生通过考试可以授予官职与科举制度都是做官的途径,可得出选官制度呈现新旧结合的特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留学生由直接授予官职到考试选拔,可得出选官机制不断发展。影响:依据材料可知留学生学习科学文化,为清政府选拔了大量熟悉西学的新式人才;从留学生人数增加,可得出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从留学生回国之后授予官职,可得出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依据材料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后,留学生考试成为选拔官员的途径之一,可得出打破传统官制束缚,开启中国近代公务人员选考制度的先河;从参加选拔考试到最终录取的方式和人数来看,可得出该选官制度具有明显的旧制度残余,在统治危机日益加深的社会环境下,难以取得良好效果。
18. 大熊猫是我国独有的珍稀动物,本性淳善,完美地契合中华民族的“和”文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大熊猫频繁“走出”国门,增进中国与他国的友好关系,被称为“熊猫外交”。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9年至1971年。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与部分建交国家进行动物交流。1957年开始,作为国礼,大熊猫被先后赠予苏联、朝鲜。1958年,美国民间机构委托奥地利商人用一批非洲动物与中国交换大熊猫,美国政府拒绝大熊猫入境,称之为“Communist panda”(共产主义熊猫)1972年至1992年。1972年以后,我国政府先后向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墨西哥、西班牙和联邦德国赠送大熊猫。大熊猫展示出了惊人的魅力,成为最受欢迎的形象。西方主流媒体出现“Panda diplomacy”(熊猫外交)一词,并多以rare(珍稀)、cuddly(可爱)、good-will(好运)形容熊猫,称其为中国人民的友好大使。1992年至今。1992年以来,大熊猫逐渐成为更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形象。媒体及文化产品中大量出现熊猫形象:我国影片中大熊猫形象更突出勇敢、坚强、无私无畏等民族精神;好莱坞《功夫熊猫》系列则承载个人奋斗、个人英雄主义等“美国梦”典型元素;“iPanda熊猫频道”直播平台在全世界拥有大量粉丝。大熊猫更成为了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2018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吉祥物原型
——整理自赵丽君、郑保卫《国家形象视角的“熊猫外交”研究》等
根据材料,结合新中国外交史相关知识,围绕“熊猫外交”,自拟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严谨,表述成文。)
【答案】示例论题:“熊猫外交”的三个阶段体现了新中国外交的发展论述:1949年至1971年,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与部分建交国家进行动物交流,大熊猫被先后赠予苏联、朝鲜,美国政府拒绝大熊猫入境,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两极格局的国际环境和维护自身安全的需要,中国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中苏关系密切,故中国将大熊猫作为国礼赠予苏联、朝鲜等国,但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孤立的政策,不承认新中国的合法地位,故美国政府拒绝大熊猫入境,并称之为“共产主义熊猫”。1972年至1992年,我国政府先后向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墨西哥、西班牙和联邦德国赠送大熊猫,因为1972年后,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同时中苏关系破裂,中美关系逐渐缓和,同时带动了一批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国建交的热潮,因此西方主流媒体出现“熊猫外交”一词。1992年至今,大熊猫逐渐成为更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形象,体现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对外交往,故大熊猫逐渐作为更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形象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与联系。因此,“熊猫外交”的三个阶段是新中国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国际形势下的外交政策的调整和发展的体现。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现代中国。首先,阅读材料,材料反映了熊猫在建国不同时期外交中的重要作用,材料将建国以来的外交分成三个阶段:1949年至1971年;1972年至1992年;1992年以来,可以拟定论题:“熊猫外交”的三个阶段体现了新中国外交的发展。
其次,结合史实阐述。据所学可知,1949年至1971年,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属于美苏冷战时期,我国与部分建交国家进行动物交流,大熊猫被先后赠予苏联、朝鲜,美国政府拒绝大熊猫入境,这些外交史实充分说明冷战时期我国出于国家利益角度考虑,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中苏关系密切,故中国将大熊猫作为国礼赠予苏联、朝鲜等国。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推动下,中国先后向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墨西哥、西班牙和联邦德国赠送大熊猫,在中美外交的影响下,一大批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国建交。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的改革开放走向深化,中国实行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大熊猫逐渐成为更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形象。
最后,强调“熊猫外交”的三个阶段是新中国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国际形势下的外交政策的调整和发展的体现。
19.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的政治主张是共和主义,单以这一点来说,我认为就有责任从事革命。”“而且共和政治不仅因为他是政治的根本原则,适合于中国国民的需要,并且在进行革命上也是有力的。”
——宫崎滔天《三十三年之梦》
材料二 农村包围城市表面看起来很怪异,实际上却有很多精妙之处,它在当时促使中国革命的成功,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井冈山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材料三 他和他的同事找到了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根本转型,不论它与世界的关系方面,还是它本身治理结构和社会方面。在邓小平领导下出现的这种结构性转变,确实可以成为自两千多年前汉帝国形成以来,中国最根本的变化。
——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从事革命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主要思想成果。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农村包围城市”的实践成果。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三者的共同目标。
【答案】(1)原因:孙中山反对专制,崇尚共和。思想成果: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2)实践成果: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新中国)。
(3)共同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中“共和政治不仅因为他是政治的根本原则,适合于中国国民的需要,并且在进行革命上也是有力的”可知,孙中山从事革命的主要原因是反对专制,崇尚共和。思想成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的思想成果主要有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
(2)实践成果:根据材料二中“(农村包围城市)在当时促使中国革命的成功,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村包围城市”的实践成果是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新中国)。
(3)共同目标:根据材料三中“(邓小平)引领了中国根本转型”,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一、二及相关问题可知,孙中山、毛泽东和邓小平三者的共同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梅河口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汉代,孝被确定为立国大纲。汉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西汉末期,乡里的学校中专置《孝经》师一人。东汉时,“自期门羽林之士,悉令通《孝经》章句”。东汉末年的经学家荀爽在对策中指出,“故汉制使天下皆讲《孝经》,选吏能,举孝廉,皆以孝为务也。”汉代的这些措施( )
A. 说明家国同构的治国理念确立 B. 有助于促进儒学思想的社会化
C. 保障了政府官僚队伍的廉洁性 D. 表明孝道开始扩展为社会伦理
2. 辽朝在官制上分南面官和北面官两种。北面官不用汉人,南面官则契丹人和汉族地主阶级的上层分子都有。北面官管宫帐、部族、属国、兵机、武铨、群牧等事情,南面官管汉人州县、租赋、汉人军马、文铨、丁口等。辽朝采取这一制度的主要原因是
A. 本民族统治机构的行政效率低下
B. 民族交融促使契丹的政治制度优于宋朝
C. 游牧民族汉化的程度在逐步加深
D. 因地制宜管理方式利于缓和民族矛盾
3. 1933年8月11日,《红色中华》刊文《欢送兴国模范师全体加入红军开赴前线消灭敌人》,并在文中配上了赵品三的漫画《整师整师的加入到红军中去》。这一现象( )
A. 彰显了苏维埃政权较强动员能力 B. 表明工农武装割据已成为全党共识
C. 突出了广大民众对战略转移的支持 D. 保障了红军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
4. 1951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增产节约运动。据统计,1952年全国增产节约总值达到 31.7亿元,其中增产总值达到 11.6亿元,节约生产和基本建设成本13.7亿元,流动资金 6.4亿元。据此可知,该运动( )
A. 反映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
B. 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C. 确保了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实现
D. 调整了国民经济结构失调问题
5. 政治上,中世纪欧洲王权支持教会的传教活动,影响教会内部事务;教会为国家提供统治人员,调解冲突的政治力量,为国家进行外交活动。法律上,国家法律保护教会利益;教会促进法律的基督教化,教会人士参与法律的制定,教会法的约束力遍及整个社会。中世纪王权与教会的这种关系( )
A. 反映出教皇开始介入世俗权力 B. 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历史基础
C. 利于维护西欧的封建统治秩序 D. 改变了王权受限的不利局面
6. 号纸是清王朝赐予世袭土司的信物,且一直贯穿清代始终。在《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中就记载了清王朝对应袭土司号纸的颁发、填写规格与内容、换给、补给、注销等规定。号纸的存在( )
A. 使土司制度得到了法律保障 B. 便于中央管控土司及其地区
C. 利于奠定清王朝的统治疆域 D. 有助于边疆开发及民族交融
7. 下表是近代中国主要出口物品的海关报告统计表。其变化说明当时中国( )
出口物 1871—1873年(公担) 1891—1893年(公担)
茶叶 1022159 1055064
蚕丝 37529 59946
大豆 57506 760522
棉花 8486 290417
A.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B. 贸易处于入超国的地位
C. 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加强 D. 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8. 1938年9—11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召开,党中央要求继续实行巡视制度开展巡视工作。在《关于各级党部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中提出,“上级党委得向下级党委派遣巡视员,传达上级党委的意见,考察下面的情形报告上级党委”。继续实行巡视制度旨在( )
A. 适应民族战争新形势需要 B. 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
C. 加强领导走实事求是路线 D. 推动农村根据地建设
9. 到1983年10月,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共发射了1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这些卫星为地质、测绘、地震、海洋、农林、环境保护等国民经济部门和空间科学研究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资料,做出了巨大贡献。这表明( )
A. 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全球化 B. 科技进步为社会发展提供新牵引力
C.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融 D. 尖端科技引发将新一轮的产业竞争
10. 1986年初,民政部门首次将“社区”概念引入基层管理,开始倡导和推动社区服务工作,并于1995年制定《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城区标准》,随之在全国推行。城市治理的发展( )
A. 加速了城市化的发展 B. 促进了地方行政制度的完善
C. 实践了依法治国方略 D. 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11. 胡适在《诸子不出于王官论》中说:“诸子自老聃、孔丘至于韩非,皆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挤之,故其学皆应时而生。”此文发表后不久,即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影响颇为巨大。这说明
A. 历史研究应着眼于还原真相 B. 历史认识深受特定时代影响
C. 新文化运动植根于传统文化 D. 社会变革必须进行思想解放
12.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史学研究的观念日益革新,近代化史观、全球化史观、社会史观等史观层出不穷,而妇女史、服饰史、灾荒史、环境史等小众研究也受到重视。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表明学术界力图摆脱唯物史观 B. 反映了百花齐放的学术现状
C. 得益于新时期的文化指导方针 D. 导致史学研究的碎片化趋势
13. 维新时期的“今古文之争”展现为“学术之争,延为政争”的多歧进程,这一进程与《新学伪经考》中反映的“政学多歧”现象互为因果,非决然区分为学术与政治之别。这折射出当时
A. 学术争论服务于政治变革 B. 维新派固守儒家伦理道德
C. 思想自由逐渐得到了恢复 D. 学术思想与政治互为补充
14. 1977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时说:“中国人是聪明的,再加上不搞关门主义,不搞闭关自守,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作为我们的起点,洋为中用,吸收外国好的东西,先学会它们,再在这个基础上创新,那么,我们就是有希望的。”这表明邓小平( )
A. 要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B. 正式确立对外开放的政策
C. 开始抛弃意识形态外交 D. 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5. 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毛泽东强调“没有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彻底的民主革命,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毛泽东旨在( )
A. 重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迫切性 B. 强调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发展趋势
C. 阐明了民主革命两步走的必要性 D. 批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不彻底
16. 对古代中国两千余年的政治制度,按西方标准,将其称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的对立面。而现代学者却认为,古代中国的皇帝很难做到为所欲为的专制。古代制约皇权的主要因素是
A. 以民本主义为执政的指导思想 B. 中国古代王朝监察体制
C. 遵照儒家标准的官僚制度系统 D. 地方势力制约中央集权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第17题18分,第18题18分,第19题16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政府向外国派遣公费留学生始于1872年。1871年,曾国藩、李鸿章的《挑选幼童前赴泰西肄业章程》规定,根据回国毕业生各人所长“分别奏赏顶带官阶差事”。1899年,总理衙门提出,对毕业回华得有文凭之各类学生,由总理衙门或各省督抚考试,以“评定优劣,量材委用”,在此尚未规定授予科名。1901年,清廷要求对于学成得有优等凭照回国者,统一组织考试,并分别给子各项出身奖励。1904年,清廷学务处拟订第一份留学毕业生考试章程《奏定考验出洋毕业生章程》,并于1905年举办第一届考试。该考试将学成考试和入官考试分开,学部举办的是学成考试,只授科名(如进士出身、举人出身等),不授官职,须再通过廷试(入官考试),才能授予实官,廷试仿照旧式科举办法举行。学成考试均须先行预试(甄录试),预试平均成绩不满50分,不得参加正场考试。当时,学部针对留学生中的旁听生、插班生等现象,指出“存取巧,论其成绩,既与本科正班生有别,又非预备进入本科,似非国家遣生求学之意。”
——摘编自荆月新《清末留学生选官制度的机制创新及其局限》
材料二 清末留学生考试的部分情况
预试 正场考试 廷试
年份 参加人数 合格人数 时间 合格人数 届数 录取人数
1908 178 127 1905 1911 1 388 4 824
1909 383 235
1910 721 560
1911 587 526
——摘编自谢青《略论清末民初留学毕业生考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留学生选官制度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留学生选官制度特点及其影响。
18. 大熊猫是我国独有的珍稀动物,本性淳善,完美地契合中华民族的“和”文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大熊猫频繁“走出”国门,增进中国与他国的友好关系,被称为“熊猫外交”。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9年至1971年。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与部分建交国家进行动物交流。1957年开始,作为国礼,大熊猫被先后赠予苏联、朝鲜。1958年,美国民间机构委托奥地利商人用一批非洲动物与中国交换大熊猫,美国政府拒绝大熊猫入境,称之为“Communist panda”(共产主义熊猫)1972年至1992年。1972年以后,我国政府先后向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墨西哥、西班牙和联邦德国赠送大熊猫。大熊猫展示出了惊人的魅力,成为最受欢迎的形象。西方主流媒体出现“Panda diplomacy”(熊猫外交)一词,并多以rare(珍稀)、cuddly(可爱)、good-will(好运)形容熊猫,称其为中国人民的友好大使。1992年至今。1992年以来,大熊猫逐渐成为更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形象。媒体及文化产品中大量出现熊猫形象:我国影片中大熊猫形象更突出勇敢、坚强、无私无畏等民族精神;好莱坞《功夫熊猫》系列则承载个人奋斗、个人英雄主义等“美国梦”典型元素;“iPanda熊猫频道”直播平台在全世界拥有大量粉丝。大熊猫更成为了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2018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吉祥物原型
——整理自赵丽君、郑保卫《国家形象视角的“熊猫外交”研究》等
根据材料,结合新中国外交史相关知识,围绕“熊猫外交”,自拟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严谨,表述成文。)
19.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的政治主张是共和主义,单以这一点来说,我认为就有责任从事革命。”“而且共和政治不仅因为他是政治的根本原则,适合于中国国民的需要,并且在进行革命上也是有力的。”
——宫崎滔天《三十三年之梦》
材料二 农村包围城市表面看起来很怪异,实际上却有很多精妙之处,它在当时促使中国革命的成功,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井冈山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材料三 他和他的同事找到了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根本转型,不论它与世界的关系方面,还是它本身治理结构和社会方面。在邓小平领导下出现的这种结构性转变,确实可以成为自两千多年前汉帝国形成以来,中国最根本的变化。
——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从事革命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主要思想成果。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农村包围城市”的实践成果。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三者共同目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