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兴文第二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化学试题 (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第二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化学试题 (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3-04 17:31:06

文档简介

兴文二中高2023级高一下期开学考试
化学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S-32 Cl-35.5 K-39 Ti-48 Fe-56
第I卷选择题(42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4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各组物质,按化合物、单质、混合物顺序排列的是
A. 盐酸、氯气、胆矾 B. 碳酸钠、臭氧、氨水
C. 食盐、铝、氯化氢 D. 石灰石、金刚石、熟石灰
2. 分类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常用手段。下列分类依据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A. 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B. 烧碱、纯碱、苛性钾都属于碱
C. 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 D. CuSO4·5H2O、冰水、液氨都属于纯净物
3. Cl2溶于水会发生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中子数为18的Cl原子可表示为
B. H2O的电子式为
C. 氯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D. HClO的电离方程式为
4. 关于核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质子数为117 B. 中子数为177
C. 核外电子数为117 D. 质量数为117
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能发生丁达尔效应
B. 合金与各组分金属相比一般具有更低的熔点
C. 生铁、普通钢和不锈钢中的碳含量依次增加
D. 因为氯气溶于水可以导电,所以氯气是电解质
6. 每年10月23日上午6:02到晚上6:02被誉为“摩尔日”(MoleDay),这个时间的一种写法为6:0210/23,外观与阿伏加德罗常数近似值6.02×1023相似。用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molAlCl3中含有NA个离子键
B. 20gD2O中含有电子数为10NA
C. 0.1molFeCl3 6H2O加入沸水中完全反应生成胶体的粒子数为0.1NA
D. 标准状况下,将22.4LHCl溶于1L水,所得溶液中c(H+)为1mol/L
7. 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 铁与硫酸铁溶液反应:
B. 氯化钠溶液与硝酸银溶液反应:
C. 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
D. 稀硝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8. 根据元素周期律判断,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 离子半径:O2->S2->Na+ B. 稳定性:CH4>H2O>NH3
C. 酸性:HNO3>H2CO3>H2SiO3 D. 最高化合价:S>Cl>P
9. 使用容器瓶配制溶液时,由于操作不当会引起误差,下列情况会使所配溶液浓度偏高的是
A. 溶液转移到容量瓶后,烧杯及玻璃棒未用蒸馏水洗涤
B. 转移溶液前容量瓶内有少量蒸馏水
C. 定容时,俯视容量瓶的刻度线
D. 定容摇匀时,发现液面降低,又补加少量水,重新达到刻度线
10. 要证明某溶液中不含Fe3+,而可能含有Fe2+,进行如下实验操作的最佳顺序为
①加入足量氯水②加入足量KMnO4(H+)溶液③加入少量KSCN溶液
A. ①③ B. ③① C. ①②③ D. ③②①
11. 氯及其化合物的“价-类”二维图体现了化学变化之美。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 B. c的水溶液中加入几滴紫色石蕊会变红
C. d需密封保存 D. e的漂白能力和消毒能力比b高
12. 类比是研究物质性质常用的方法之一、下列类比不正确的是
A. 由Na2O与水反应生成NaOH,推测K2O与水反应生成KOH
B. 由Na在空气中燃烧生成Na2O2,推测Li在空气中燃烧生成Li2O2
C. 由Fe可以置换CuSO4溶液中的铜,推测Al可以置换CuSO4溶液中的铜
D. 由CO2能与NaOH溶液反应,推测SiO2能与NaOH溶液反应
13. 水热法制Fe3O4纳米颗粒的总反应为3Fe2++ 2+ O2+ xOH-= Fe3O4+ + 2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O2、都是氧化剂
B. x=2
C. 将纳米Fe3O4颗粒分散在水中会产生丁达尔效应
D. 氧化产物只有
14. 下图是部分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半径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Y>X
B. Z与M两者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能相互反应
C. X、Z形成的化合物中可能含有共价键
D. N的气态氢化物及其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均为强酸
第II卷非选择题(58分)
15. 最近,宿城一中在校园内喷洒了“84消毒液”,它能有效杀灭新冠病毒。刘冠宇同学购买了一瓶“84消毒液”,用于自己家院落消毒,该消毒液包装说明如图:
84消毒液 【有效成分】NaClO 【规格】1 000mL 【质量分数】25% 【密度】1.19g·cm-3
该“84消毒液”通常稀释100倍(体积之比)后使用。
回答下列问题:
(1)NaClO属于_______类物质(填字母)
A.酸 B.碱 C.盐 D.氧化物 E.纯净物 F.混合物
(2)该“84消毒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约为_______mol·L-1(保留1位小数)。
(3)该同学参阅该“84消毒液”的配方,欲用NaClO固体配制480 mL含NaClO质量分数为25%的消毒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填序号)。
A. 如图所示的仪器中,有三种是不需要的,还需要一种玻璃仪器
B. 容量瓶用蒸馏水洗净后,应烘干后才能用于溶液配制
C. 利用购买的商品来配制可能导致结果偏低
D. 需要称量NaClO固体的质量为143.0 g
(4)已知“84消毒液”和洁厕灵(主要成分为盐酸)不能混用,否则会产生有毒的黄绿色气体,请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5)“84消毒液”与稀硫酸混合使用可增强消毒能力,某消毒小组人员用18.4mol·L-1(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 g·cm-3)浓硫酸配制100 mL 2.3 mol·L-1的稀硫酸用于增强“84消毒液”的消毒能力。
①需用浓硫酸的体积为_______mL。
②为配制上述稀硫酸除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试剂瓶外,还缺少的玻璃仪器是_______。
③将所配制的稀硫酸进行测定,发现实际浓度大于2.3mol·L-1。会引起所配溶液浓度偏高的操作有_______(填序号)。
A.用量筒量取浓硫酸时,仰视量筒的刻度线
B.容量瓶未干燥就用来配制溶液
C.浓硫酸在烧杯中稀释后,未冷却就立即转移至容量瓶中
D.烧杯中稀溶液往容量瓶中转移时,有少量液体溅出
E.用量筒量取浓硫酸后未洗涤量筒
F.定容时俯视容量瓶刻度线
16. 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关于元素①~⑩请回答下列问题:
族 周期 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0
2 ⑦ ② ③ ④
3 ⑤ ⑥ ⑧ ①
4 ⑨ ⑩
(1)考古工作者利用元素⑦的一种中子数为8的核素测定一些文物的年代,该原子符号是_______。元素⑩组成的单质常温下是_______色的_______体。
(2)写出实验室制取由元素⑧组成的单质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3)在这些元素中,最不活泼的元素是_______(填元素符号),最活泼的金属单质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在这些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是_______(填写化学式,下同),显两性的氢氧化物是_______。元素⑤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与元素⑥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
(4)②③④三种元素的简单氢化物,稳定性由强到弱为(填化学式)_______。
(5)元素②⑧的简单氢化物形成的盐中的化学键类型为_______(填离子键、极性共价键或非极性共价键)
(6)在⑧与⑩中,性质较活泼的是_______(填元素符号),请写出一个能证明此结论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17. 如图所示,将仪器A中的浓盐酸滴加到盛有MnO2的烧瓶中,加热后产生的气体依次通过装置B和C,然后再通过加热的石英玻璃管D(内置有铁粉)。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名称是_______,烧瓶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2)装置B中盛放的溶液是_______,装置C中作用是_______
(3)D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4)烧杯E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
(5)资料表明D中产物有以下性质:①受热易升华,冷却后易凝华;②遇H2O(g)剧烈反应。为收集D中产物,在D与E之间,除增加收集装置外,还需要增加_______装置。
18. 已知A是一种红棕色金属氧化物,B、D是金属单质,C是两性金属氧化物,J是一种难溶于水的白色化合物,受热后容易发生分解。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______、C______。
(2)按要求写方程式:
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②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③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
④B与溶液反应离子方程式:_________。.兴文二中高2023级高一下期开学考试
化学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S-32 Cl-35.5 K-39 Ti-48 Fe-56
第I卷选择题(42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4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各组物质,按化合物、单质、混合物顺序排列的是
A. 盐酸、氯气、胆矾 B. 碳酸钠、臭氧、氨水
C. 食盐、铝、氯化氢 D. 石灰石、金刚石、熟石灰
【答案】B
【解析】
【详解】A.盐酸属于混合物、氯气属于单质、胆矾为硫酸铜晶体,是化合物,故A不符合;
B.碳酸钠属于化合物、臭氧是单质、氨水是氨气溶于水形成的混合物,故B符合;
C.食盐主要成分为氯化钠,属于混合物;铝属于金属单质;氯化氢属于化合物,故C不符合;
D.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属于混合物;金刚石属于碳单质;熟石灰是氢氧化钙,属于化合物,故D不符合;
故选B。
2. 分类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常用手段。下列分类依据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A. 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B. 烧碱、纯碱、苛性钾都属于碱
C. 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 D. CuSO4·5H2O、冰水、液氨都属于纯净物
【答案】D
【解析】
【详解】A.氧化物是指含有两种元素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则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A错误;
B.烧碱即NaOH、苛性钾即KOH都属于碱,但纯碱即Na2CO3属于盐,而不是碱,B错误;
C.酸性氧化物是指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其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属于金属氧化物,属于酸性氧化物,C错误;
D.CuSO4·5H2O、冰水即H2O、液氨即液态的氨气,均只含有一种组成,故都属于纯净物,D正确;
故答案为:D。
3. Cl2溶于水会发生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中子数为18的Cl原子可表示为
B. H2O的电子式为
C. 氯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D. HClO的电离方程式为
【答案】C
【解析】
【详解】A.中子数为18的Cl原子可表示为,A错误;
B.H2O为共价化合物,电子式为,B错误;
C.氯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8,氯离子结构示意图:,C正确;
D.HClO的电离方程式为,D错误;
答案选C。
4. 关于核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质子数为117 B. 中子数为177
C. 核外电子数为117 D. 质量数为117
【答案】D
【解析】
【详解】核素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17,质量数为294,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294-117=177。
综上,不正确的选D。
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能发生丁达尔效应
B. 合金与各组分金属相比一般具有更低的熔点
C. 生铁、普通钢和不锈钢中的碳含量依次增加
D. 因为氯气溶于水可以导电,所以氯气是电解质
【答案】B
【解析】
【详解】A.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区分胶体的溶液的方法是是否发生丁达尔效应,故A错误;
B.合金的熔点一般比各组分金属的低,故B正确;
C.生铁含碳量高于普通钢和不锈钢,故C错误;
D.氯气溶于水后与水反应生成了、,这两种酸电离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水溶液可以导电,但氯气是单质,所以氯气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故D错误;
答案选B。
6. 每年10月23日上午6:02到晚上6:02被誉为“摩尔日”(MoleDay),这个时间一种写法为6:0210/23,外观与阿伏加德罗常数近似值6.02×1023相似。用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molAlCl3中含有NA个离子键
B. 20gD2O中含有电子数为10NA
C. 0.1molFeCl3 6H2O加入沸水中完全反应生成胶体的粒子数为0.1NA
D. 标准状况下,将22.4LHCl溶于1L水,所得溶液中c(H+)为1mol/L
【答案】B
【解析】
【详解】A.氯化铝为共价化合物,没有离子键,A错误;
B.20gD2O的物质的量为1mol,含有的电子数为10NA,B正确;
C.氢氧化铁胶体为多个氢氧化铁的集合体,所以0.1molFeCl3·6H2O加入沸水完全反应生成胶体的粒子数小于0.1NA,C错误;
D.标准状况下,22.4LHCl物质的量为1mol,1molHCl溶于1L水所得溶液体积大于1L,则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小于1mol/L,D错误;
故答案选B。
7. 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 铁与硫酸铁溶液反应:
B. 氯化钠溶液与硝酸银溶液反应:
C. 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
D. 稀硝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电荷不守恒,应为:,A错误;
B.硝酸银是可溶性盐,要拆写,应为:,B错误;
C.碳酸钙是难溶性盐,不能拆写,应为:,C错误;
D.稀硝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D正确;
故选D。
8. 根据元素周期律判断,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 离子半径:O2->S2->Na+ B. 稳定性:CH4>H2O>NH3
C. 酸性:HNO3>H2CO3>H2SiO3 D. 最高化合价:S>Cl>P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电子层结构相同的微粒,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则O2->Na+,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则离子半径:S2->O2->Na+,故A错误;
B.元素非金属性越强,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非金属性:C<N<O,稳定性: H2O>NH3>CH4,故B错误;
C.元素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越强,非金属性:Si<C<N,酸性:HNO3>H2CO3>H2SiO3,故C正确;
D.Cl最高正价为+7价,S最高正价为+6价,P最高正价为+5价,最高化合价:Cl>S>P,故D错误;
答案选C。
9. 使用容器瓶配制溶液时,由于操作不当会引起误差,下列情况会使所配溶液浓度偏高的是
A. 溶液转移到容量瓶后,烧杯及玻璃棒未用蒸馏水洗涤
B. 转移溶液前容量瓶内有少量蒸馏水
C. 定容时,俯视容量瓶的刻度线
D. 定容摇匀时,发现液面降低,又补加少量水,重新达到刻度线
【答案】C
【解析】
【详解】A.溶液转移到容量瓶后,烧杯及玻璃棒未用蒸馏水洗涤,会使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减少,导致溶液的浓度偏低,错误;
B. 转移溶液前容量瓶内有少量蒸馏水,由于不影响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因此对配制的溶液的浓度不产生任何影响,错误;
C. 定容时,俯视容量瓶的刻度线,会使溶液的体积偏小,则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偏高,正确;
D. 定容摇匀时,发现液面降低,又补加少量水,重新达到刻度线,会使溶液的体积偏大,导致溶液的浓度偏低,错误。
10. 要证明某溶液中不含Fe3+,而可能含有Fe2+,进行如下实验操作的最佳顺序为
①加入足量氯水②加入足量KMnO4(H+)溶液③加入少量KSCN溶液
A. ①③ B. ③① C. ①②③ D. ③②①
【答案】B
【解析】
【详解】用KSCN溶液检验溶液中是否含Fe3+,故先向溶液中加入少量KSCN溶液,溶液不变红色说明溶液中不含Fe3+;然后加入足量氯水,若溶液变成红色,说明溶液中含Fe2+,因为氯水将Fe2+氧化成Fe3+;不选用KMnO4(H+)溶液的原因是:KMnO4(H+)溶液本身有颜色、同时KMnO4(H+)可能将SCN-氧化干扰检验;则实验操作的最佳顺序为③①,答案选B。
11. 氯及其化合物的“价-类”二维图体现了化学变化之美。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 B. c的水溶液中加入几滴紫色石蕊会变红
C. d需密封保存 D. e的漂白能力和消毒能力比b高
【答案】B
【解析】
【分析】图示为氯及其化合物的“价-类”二维图,由图可知,abcdef分别为HCl、Cl2、HClO、NaClO、ClO2、NaClO3;
【详解】A.HCl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A正确;
B.HClO水溶液具有酸性和氧化性,加入几滴紫色石蕊会变红后褪色,B错误;
C.NaClO会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水而变质,需密封保存,C正确;
D.ClO2的漂白能力和消毒能力比Cl2高,D正确;
故选B。
12. 类比是研究物质性质常用的方法之一、下列类比不正确的是
A. 由Na2O与水反应生成NaOH,推测K2O与水反应生成KOH
B. 由Na在空气中燃烧生成Na2O2,推测Li在空气中燃烧生成Li2O2
C. 由Fe可以置换CuSO4溶液中的铜,推测Al可以置换CuSO4溶液中的铜
D. 由CO2能与NaOH溶液反应,推测SiO2能与NaOH溶液反应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Na2O、K2O均是活泼金属的氧化物,二者性质相似,由Na2O与水反应生成NaOH,可推测K2O与水反应生成KOH,A正确;
B.Na的金属性强于Li,Na在空气中燃烧生成Na2O2,Li在空气中燃烧生成Li2O,B错误;
C.Fe和Al的金属性均强于铜,由Fe可以置换CuSO4溶液中的铜,推测Al可以置换CuSO4溶液中的铜,C正确;
D.CO2、SiO2均是酸性氧化物,二者性质相似,由CO2能与NaOH溶液反应,推测SiO2能与NaOH溶液反应,D正确;
答案选B。
13. 水热法制Fe3O4纳米颗粒的总反应为3Fe2++ 2+ O2+ xOH-= Fe3O4+ + 2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O2、都是氧化剂
B. x=2
C. 将纳米Fe3O4颗粒分散在水中会产生丁达尔效应
D. 氧化产物只有
【答案】C
【解析】
【分析】在3Fe2++ 2+ O2+ xOH-= Fe3O4+ + 2H2O中,化合物中铁元素、硫元素用平均化合价,铁元素的化合价变化:+2→+;硫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2→+;氧元素的化合价变化:0→-2,所以氧化剂是O2;还原剂是Fe2+、S2O32-,结合离子方程式的电荷守恒原则判断x,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 由上述分析可知,还原剂是Fe2+、,氧化剂是O2,故A错误;
B. 由电荷守恒可知:2×3+2×( 2) x= 2,x=4,故B错误;
C. 将纳米Fe3O4颗粒分散在水中得到的分散系是胶体,有丁达尔效应,故C正确;
D. 由上述分析可知,还原剂是Fe2+、,则氧化产物有Fe3O4和,故D错误;
故选C。
14. 下图是部分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半径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Y>X
B. Z与M两者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能相互反应
C. X、Z形成的化合物中可能含有共价键
D. N气态氢化物及其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均为强酸
【答案】D
【解析】
【分析】同周期元素自左而右原子半径减小,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原子半径增大,故前7种元素处于第二周期,后7种元素处于第三周期,由原子序数可知,X为O元素,Y为F元素,Z为Na元素,M为Al元素,N为Cl元素。
【详解】A.非金属性F>O,故气态氢化物稳定性HF>H2O,故A正确;
B.氢氧化铝具有两性,故能与氢氧化钠反应,故B正确;
C.Na与O形成的Na2O2中含有共价键,故C正确;
D.Cl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HClO为弱酸,故D错误;
故选D。
第II卷非选择题(58分)
15. 最近,宿城一中在校园内喷洒了“84消毒液”,它能有效杀灭新冠病毒。刘冠宇同学购买了一瓶“84消毒液”,用于自己家院落的消毒,该消毒液包装说明如图:
84消毒液 【有效成分】NaClO 【规格】1 000mL 【质量分数】25% 【密度】1.19g·cm-3
该“84消毒液”通常稀释100倍(体积之比)后使用。
回答下列问题:
(1)NaClO属于_______类物质(填字母)
A.酸 B.碱 C.盐 D.氧化物 E.纯净物 F.混合物
(2)该“84消毒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约为_______mol·L-1(保留1位小数)。
(3)该同学参阅该“84消毒液”的配方,欲用NaClO固体配制480 mL含NaClO质量分数为25%的消毒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填序号)。
A. 如图所示的仪器中,有三种是不需要的,还需要一种玻璃仪器
B. 容量瓶用蒸馏水洗净后,应烘干后才能用于溶液配制
C. 利用购买的商品来配制可能导致结果偏低
D. 需要称量NaClO固体质量为143.0 g
(4)已知“84消毒液”和洁厕灵(主要成分为盐酸)不能混用,否则会产生有毒的黄绿色气体,请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5)“84消毒液”与稀硫酸混合使用可增强消毒能力,某消毒小组人员用18.4mol·L-1(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 g·cm-3)的浓硫酸配制100 mL 2.3 mol·L-1的稀硫酸用于增强“84消毒液”的消毒能力。
①需用浓硫酸的体积为_______mL。
②为配制上述稀硫酸除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试剂瓶外,还缺少玻璃仪器是_______。
③将所配制的稀硫酸进行测定,发现实际浓度大于2.3mol·L-1。会引起所配溶液浓度偏高的操作有_______(填序号)。
A.用量筒量取浓硫酸时,仰视量筒的刻度线
B.容量瓶未干燥就用来配制溶液
C.浓硫酸在烧杯中稀释后,未冷却就立即转移至容量瓶中
D.烧杯中稀溶液往容量瓶中转移时,有少量液体溅出
E.用量筒量取浓硫酸后未洗涤量筒
F.定容时俯视容量瓶刻度线
【答案】(1)CE (2)4.0 (3)C
(4)NaClO+2HCl=NaCl+Cl2↑+H2O
(5) ①. 12.5 ②. 量筒、100mL容量瓶 ③. ACF
【解析】
【分析】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所需的步骤有计算、称量、溶解(冷却)、转移、洗涤、定容、摇匀、装瓶贴签;
【小问1详解】
NaClO是由钠离子和次氯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纯净物、盐,故选CE;
【小问2详解】
由可知密度为119 g/cm3质量分数为25%的次氯酸钠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小问3详解】
用NaClO固体配制480 mL含NaClO质量分数为25%的消毒液需要使用500mL的容量瓶;
A.配制时,需用的仪器有: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500mL容量瓶、托盘天平,故烧瓶、分液漏斗是需要的,胶体滴管、玻璃棒是需要的,A错误;
B.容量瓶用蒸馏水洗净后,不烘干不会影响配制的溶液浓度,B错误;
C.购买的商品中次氯酸钠可能不纯,配制可能导致结果偏低,C正确;
D.需要称量NaClO固体的质量为0.5L×4.0mol/L×74.5g/mol=149.0 g,D错误;
故选C;
【小问4详解】
“84消毒液”中次氯酸钠和洁厕灵(主要成分为盐酸)中盐酸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有毒的氯气,反应为;
【小问5详解】
①18.4mol·L-1(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 g·cm-3)的浓硫酸的物质的量的浓度为,溶液加水稀释前后溶质量不变,则需用浓硫酸的体积为100 mL× 2.3 mol·L-1÷=12.5mL。
②为配制上述稀硫酸除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试剂瓶外,还缺少的玻璃仪器是量筒、100mL容量瓶。
③A.用量筒量取浓硫酸时,仰视量筒的刻度线,导致浓硫酸量偏大,使得所配溶液浓度偏高,A正确;
B.容量瓶未干燥就用来配制溶液,不影响配制溶液的浓度,B错误;
C.浓硫酸在烧杯中稀释后,未冷却就立即转移至容量瓶中,导致溶液体积偏小,所配溶液浓度偏高,C正确;
D.烧杯中稀溶液往容量瓶中转移时,有少量液体溅出,存在溶质损失,所配溶液浓度偏低,D错误;
E.用量筒量取浓硫酸后未洗涤量筒,不影响所配溶液的浓度,E错误;
F.定容时俯视容量瓶刻度线,导致溶液体积偏小,所配溶液浓度偏高,F正确;
故选ACF。
16. 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关于元素①~⑩请回答下列问题:
族 周期 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0
2 ⑦ ② ③ ④
3 ⑤ ⑥ ⑧ ①
4 ⑨ ⑩
(1)考古工作者利用元素⑦的一种中子数为8的核素测定一些文物的年代,该原子符号是_______。元素⑩组成的单质常温下是_______色的_______体。
(2)写出实验室制取由元素⑧组成的单质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3)在这些元素中,最不活泼的元素是_______(填元素符号),最活泼的金属单质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在这些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是_______(填写化学式,下同),显两性的氢氧化物是_______。元素⑤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与元素⑥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
(4)②③④三种元素的简单氢化物,稳定性由强到弱为(填化学式)_______。
(5)元素②⑧的简单氢化物形成的盐中的化学键类型为_______(填离子键、极性共价键或非极性共价键)
(6)在⑧与⑩中,性质较活泼的是_______(填元素符号),请写出一个能证明此结论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答案】(1) ①. ②. 红棕 ③. 液
(2)MnO2+4HCl(浓) MnCl2+Cl2↑+2H2O
(3) ①. Ar ②. 2K+2H2O=2KOH+H2↑ ③. HClO4 ④. Al(OH)3 ⑤. Al(OH)3+OH-=+2H2O
(4)HF>H2O>NH3
(5)离子键和共价键 (6) ①. Cl ②. Cl2+2KBr=2KCl+Br2
【解析】
【分析】根据图示可知,①为Ar,②为N,③为O,④为F,⑤为Na,⑥为Al,⑦为C,⑧为Cl,⑨为K,⑩为Br。
【小问1详解】
考古工作者利用元素⑦为C元素,一种中子数为8的核素测定一些文物的年代,该原子质量数=6+8=14,符号是;元素⑩组成的单质Br2常温下是红棕色的液体;
【小问2详解】
实验室制取由元素⑧组成的单质Cl2,利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共热反应生成氯化锰、氯气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nO2+4HCl(浓) MnCl2+Cl2↑+2H2O;
【小问3详解】
在这些元素中,最不活泼的元素是Ar,最活泼的金属单质K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2H2O=2KOH+H2↑;在这些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是HClO4,显两性的氢氧化物是Al(OH)3;元素⑤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NaOH与元素⑥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Al(OH)3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OH)3+OH-=+2H2O;
【小问4详解】
同周期从左到右非金属性依次增强,非金属性越强,其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故②③④三种元素的简单氢化物,稳定性由强到弱为HF>H2O>NH3;
【小问5详解】
元素②⑧的简单氢化物NH3和HCl形成的盐NH4Cl中的化学键类型为离子键和共价键;
【小问6详解】
同主族从上而下非金属性减弱,在⑧与⑩中,性质较活泼的是Cl,能证明此结论的化学方程式如:Cl2+2KBr=2KCl+Br2。
17. 如图所示,将仪器A中的浓盐酸滴加到盛有MnO2的烧瓶中,加热后产生的气体依次通过装置B和C,然后再通过加热的石英玻璃管D(内置有铁粉)。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烧瓶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2)装置B中盛放的溶液是_______,装置C中作用是_______
(3)D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4)烧杯E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
(5)资料表明D中产物有以下性质:①受热易升华,冷却后易凝华;②遇H2O(g)剧烈反应。为收集D中产物,在D与E之间,除增加收集装置外,还需要增加_______装置。
【答案】(1) ①. 分液漏斗 ②. 4HCl(浓)+MnO2MnCl2+Cl2↑+2H2O
(2) ①. 饱和NaCl溶液 ②. 吸收水蒸气,干燥氯气
(3)2Fe+3Cl22FeCl3
(4)2OH-+Cl2=Cl-+ClO-+H2O
(5)干燥
【解析】
【分析】为验证Cl2与Fe的反应,需制得干燥纯净的Cl2,所以制气装置中制得氯气后,装置B中溶液应除去氯气中混有的氯化氢,装置C中溶液应干燥氯气;另外,还需防止E中溶液挥发出的水蒸气进入D中,引起氯化铁的水解。
【小问1详解】
仪器A带有活塞,其名称是分液漏斗,烧瓶中MnO2与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MnCl2、Cl2和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MnO2+4HCl(浓)MnCl2+Cl2↑+2H2O。答案为:分液漏斗;MnO2+4HCl(浓)MnCl2+Cl2↑+2H2O;
【小问2详解】
为除去氯气中混有的氯化氢,装置B中盛放的液体是饱和食盐水,装置B的作用是吸收氯气中混有的杂质HCl。装置C的作用是干燥氯气。答案为:饱和食盐水;吸收水蒸气,干燥氯气;
【小问3详解】
装置D中,Fe与Cl2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氯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Fe+3Cl22FeCl3。答案为:2Fe+3Cl22FeCl3;
【小问4详解】
烧杯E中盛放的液体应能吸收氯气,所以是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Cl2+2OH-=Cl-+ClO-+H2O。答案为:氢氧化钠溶液;Cl2+2OH-=Cl-+ClO-+H2O;
【小问5详解】
资料显示,氯化铁易水解,需营造干燥的环境。所以在D与E之间,除增加收集装置外,还需要增加干燥装置。答案为:干燥。
18. 已知A是一种红棕色金属氧化物,B、D是金属单质,C是两性金属氧化物,J是一种难溶于水的白色化合物,受热后容易发生分解。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______、C______。
(2)按要求写方程式:
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②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③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
④B与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
(3)同温同压下,相同质量的金属B和D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所生成的气体体积比为_______。
【答案】(1) ①. ②.
(2) ①. ②. ③. ④.
(3)
【解析】
【分析】结合题干信息可知红棕色金属氧化物A是,两性氧化物C为,金属单质B为;据图转化可知H为,I为,J为Al(OH)3;和在高温下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的金属单质D为,则E是,F和G分别为和。
【小问1详解】
据分析知,A为;C为;
【小问2详解】
的化学方程式为;
的化学方程式为;
的离子方程式为;
B与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小问3详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