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度
下学期九年级假期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考古学家在野外考古中出土“耒耜、破碎陶器、碳化稻谷、动物头骨”等。由此推测,这遗址属于
A.元谋人 B.北京人 C. 河姆渡人 D.半坡人
2.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对立统一的观点。我国古代思想家与其相近的主张是
A.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B. 兼爱非攻
C.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 民贵君轻
3. 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称帝;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 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于
A. 公元2 世纪前期 B. 公元2 世纪后期
C. 公元3 世纪前期 D. 公元3 世纪后期
4.下列不符合“古代对外友好交往”这一主题的是
A.玄奘西行 B.鉴真东渡 C. 郑和下西洋 D.唐蕃和亲
5.《史记》和《资治通鉴》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下列历史事实,有可能同时被这两部著作记录的
A. 夏朝建立 B. 秦灭六国
C. 北朝贾思勰撰写《齐民要术》 D. 明朝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
6.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最后完成于
A. 清朝 B. 南宋 C. 明朝 D. 元朝
7.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图中①②的阶段特征是
A. 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 B. 大一统局面的开创
C.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8.清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下列各项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戚继光抗倭 B.设“广州十三行”
C.推行文字狱 D.加强对西藏的有效管理
9.近代历史增开天津为商埠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 《天津条约》 D.《马关条约》
10.“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出一线红。这是什么 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这是中华民国七年刘大白写的《红色中华》中的几句诗。其创作背景是
A. 五四运动的爆发 B. 红军长征的结束 C.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D.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1.“1905 年是新旧中国的分水岭 ,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从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 ,所谓的“分水岭”指的是
A.兴办京师大学堂 B.废除科举制
C. 成立同盟会 D.推翻清朝统治
12. 下列事件及其影响,搭配正确的是
A. 红军长征——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C. 七七事变——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 D. 挺进大别山一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13. “东方破晓映曙光,南湖龙腾涌激浪。志逐大同指新路,旗擎马列引国航。”下列对诗所指的历史事件,表述正确的是
A. 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 它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C. 它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 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14. “最后一碗米饭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制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这首流行于解放战争期间的民谣最能够说明
A. 解放战争爆发的原因 B. 解放战争的进程
C. 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D. 解放战争的影响
15. 运用“和而不同”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是
A.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 万隆会议 C. 不结盟运动 D. 七十七国集团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政策进行了四次重大调整。下列哪一次调整从根本上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A.土地改革运动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7.动荡不安的伊拉克是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伊拉克所在的两河流城曾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下列哪一文明成果出自该地区
A 梵文 B. 楔形文字 C. 伊斯兰教 D. 象形文字
18. 有人说:“一座城市既然有了历史的光辉,就不必再用灯光来制造明亮。”以下属于罗马“历史的光辉”的是
A. 民主政治 B. 《汉谟拉比法典》 C. 爱琴文明 D. 《十二铜表法》
19.“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盛行一时,教会神学对文化绝对控制,城市争取自治,大学纷纷兴起”,材料描述的是
A.古典文明的欧洲 B. 封建时代的亚洲
C.封建时代的欧洲 D. 走向近代的欧洲
20. 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共同点是
A. 彻底摧毁了封建专制制度 B. 为限制王权制定了本国宪法
C. 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D. 进行了反对外国干涉的革命战争
21.第一个以国家名义明确表述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纲领性文献是
A. 《权利法案》 B. 《人权宣言》
C.1787 年美国宪法 D.《独立宣言》
22.1933 年 6 月,美国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要求立即成立国家复兴管理局应对危机。联邦政府通过大规模举办公共工程,扩大就业刺激消费:通过提高劳工地位,提高劳工待遇,缓和社会矛盾。这些措施的突出特点是
A.稳定社会秩序 B.调整资本主义制度
C.国家干预经济 D.国家控制经济发展
23.下列哪一事件发生后,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A.德国突袭波兰 B. 苏军攻克柏林
C.诺曼底登陆 D. 日本偷袭珍珠港
24.冷战后的30年里,美国参与的战争和军事干预多达228起,平均每年7.6 起。美方还动辄挥舞制裁大棒,对其他主权国家实施单边非法制裁。这表明
A. 国际政治新秩序已建立 B. 霸权主义威胁世界安宁
C. 世界多极化格局已形成 D. 美国建立了“单极世界”
25.下列有关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相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A. 目的:旨在维护封建统治 B. 背景:民族危机逐步加深
C. 结果: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D. 特点: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二、非选择题(共 2 小题, 35 分)
26.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中世纪的西欧,由于地处传统的被侵略路线,极易受到来自东方的进攻,西欧人毫无安全感。自16世纪以来,随着西欧的崛起,这一格局被颠倒了。西欧在地理学知识、航海技术等方面占上风,不过导致世界格局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国不是工具或武器,而是从陆地到海洋的观念的变化,正是这一新的思想观念的驱使,人类开启了大航海时代。 ——《大国法则》
(1) 依据材料一指出中世纪西欧人毫无安全感的原因 作者认为“大航海时代”的开启得益于哪一思想观念的驱使 第一批实践这一观念的有哪些人物 (两例即可)(4 分)
材料二:在这场思想解放适动中,法国思想家卢梭是公认的灵魂人物。他从分析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出发,提出了天赋人权的理论,论述了自由和平等的重要…卢梭还认为,是封建暴君的野蛮统治破坏了天赋人权, 民众有权用暴力恢复天赋人权。他说:“以绞死或废黜一个暴君为目的的暴动,乃是一件与他昨天处置臣民生命财产的那些暴行同样合法的行为”。他的思想和主张在不久后的革命中也得到了验证。
——《大国法则》
(2)概括材料二中卢梭的两点思想主张。据此判断卢梭最有可能是哪一“思想解放运动”的代表 其思想为不久后爆发的哪一革命提供了理论准备 (4分)
材料三:16世纪初建立统一的俄罗斯国家,盛行农奴制,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频繁战争,使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彼得一世即位后,发出向西方学习的号召,全面推行改革。到1725年,俄国已有240多个近代工厂,工厂内有较细的分工。俄国跻身于欧洲强国的行列,改变了欧洲原有的政治格局。
——《大国崛起》
(3)结合所学写出材料三中彼得一世发出“向西方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三中的“240多个近代工厂”的出现与彼得一世改革的哪项措施有关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彼得一世改革“改变了欧洲原有的政治格局”的依据是什么 (3分)
材料四 大约在150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
——《大国崛起》解说词
(4)结合所学分析,哪一事件使日本逐渐实现了现代化 从有利于国家发展进程的角度来看,这一事件给日本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对比材料三和材料四,概括俄国和日本崛起的共同原因(3分)
材料五:美国崛起于 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上半期。美国首先集中解决了国内的统一和制度问题。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这个新兴的工业国家以重大科技发明为基础,在19 世纪末迅速赶超欧洲强国。通过两次世界大战,美国获得了对欧洲的巨大债券和战争赔偿,实现了世界范围的财富从欧洲向美国的转移。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标志,美国完成崛起的过程,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霸权国家。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期,美国主导着全球经济、政治、科学和文化。
——据黄仁伟《大国兴衰的历史比较》
(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霸权国家的主要原因。(3分)
材料六:美国、西欧、日本不同时期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比重的变化图
(6)以日本为例对材料六进行解读(2分)
(7)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大国的崛起之路对我国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启示。(1分)
27.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1914年-1945年是人类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时期之一。在此期间,社会主义力量出现,帝国主义殖民力量削弱。大萧条、极权主义政权(通常指某一人以独裁的方式垄断政权)以及全球性的冲突接踵而至。对于欧洲文明来说,这一历史时期不亚于一场噩梦。到1945年,欧洲对 世界事物的支配权已严重动摇,世界历史上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到来。
——摘编自杰克逊·斯皮尔福格尔《世界历史》
要求:
(1)依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与材料相关的六个史实对此观点加以论述。
(2)史论结合, 表述成文, 200 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