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洪中学高2021级高三下期入学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西周时期,诸侯朝觐天子时需采用最高等级玉礼器七寸璧琮作为信物,诸侯之间来往则只需要六寸玉礼器即可。诸侯和别国使者来往时,使者的玉礼器应比国君的爵位降一等。这表明,西周时期( )
A. 王权与神权得到有效结合 B. 官僚政治制度上下等级森严
C. 宗法制基本原则遭到破坏 D. 重视等级秩序的构建与维护
2. 汉初允许盐铁私营,主要由富商、豪强所控制,他们以利为本,价格自由决定,质量参差不齐,百姓不堪其苦。武帝时实行盐铁专卖政策,“贵贱有平而民不疑………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这一变化说明专卖政策( )
A. 促进了市场秩序的规范 B. 完善了政府的经济职能
C. 提供了物美价廉商品 D. 增加了财政收入与来源
3. 有学者认为,唐代文化以接受外来文化为主,其文化精神及动态是复杂而进取;入宋以后,其文化精神及动态亦转趋单纯和收敛,尤其是南宋,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几近停滞状态。该学者的认识是基于宋代( )
A. 对外交往几近停滞 B. 理学强化了民族本位
C. 科举制度逐渐僵化 D. 固守传统的华夷观念
4. 明初制定《大明律》,将雇工与奴婢划在一起,同属贱民等级。而明神宗时期制定的有关缙绅地主存养奴婢的法律条款,把短工从雇工中划分出来,均“以凡人论”。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用工方式的根本改变 B. 封建依附关系的弱化
C. 劳资矛盾的日益尖锐 D. 政府法律效力的削弱
5. 下表为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揭示的20世纪初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状况。对下表中国近代教育迅猛发展合理的解释是( )
时间(年) 新式学堂总数(所) 学生总数(人)
1902 35787 1006740
1906 59117 逾160万
1912 82272 2933387
A. 维新变法推动近代教育学制确立 B. 科举制度废除切断士人传统仕途
C. 辛亥革命成功实现近代教育转型 D. 民主与科学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
6. 晚清时期,投资者不论企业的经营状况,即依惯例享有获取固定利率的股息即“官利”或“官息”的权利。1914年北洋政府《公司条例》明确规定“(公司)开业前分派利息于股东”,1929年修订的公司法保留该项规定,将年利从最高六厘降为五厘。这说明( )
A. 官利制在近代中国有其合理性 B. 官利是企业利润分配的一部分
C. 近代工业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D. 北洋政府压制民族工业的发展
7. 据瑞金、宁都、兴国等九县统计,1933年1月中国共产党的女党员总数达5871名,到5月总数进一步增加到10294名;在新选出的市乡苏维埃代表中妇女所占比例一般都达到25%,有的地方甚至达到60%以上。这一状况反映出,当时根据地( )
A. 传统社会秩序已经瓦解 B. 实现了男女权利上的平等
C. 人民政治热情得到提高 D. 红色政权的阶级基础扩大
8.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市和全国工业增长速度如下图所示,由此可以看出( )
A. 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形成
B. 上海逐渐失去工业领先地位
C. 国家重视改善工业布局
D. 工农业实现均衡发展
9. 早期罗马法规定,对于合同欺诈行为,只要符合法律程式,合同的法律效力不受影响。公元前66年,裁判官阿奎乌斯创立欺诈诉讼,赋予受欺诈者撤销权,可以撤销已成立的法律行为并索赔损失。这种变化( )
A. 维护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B. 顺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 缓解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D. 说明了罗马法律的完备
10. 根据下表内容分析,与西方传统人文主义相比,马克思主义( )
彼特拉克 《歌集》 用写实手法描写人美貌,酣畅淋漓地讴歌爱情,描写人的喜怒哀乐
卢梭 《社会契约论》 人生而自由,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权力的表现和运用体现人民意志
马克思 《共产党宣言》等 共产主义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真正实现平等,人成为真正意义上自由的人
A. 更注重人在现世世界的价值 B. 更体现对人类终极命运的关怀
C. 指出权利是人类价值的载体 D. 强调以自我的意识为核心标准
11. 表2
国家/集团 总部数量 国家/集团 总部数量
美国 179 瑞士 11
欧盟 148 中国 10
日本 107 澳大利亚 7
加拿大 12 巴西 3
韩国 12 其他 11
表2为20世纪末全球500强跨国公司总部地点分布表。导致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不合理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B. 两极格局造成的诸多弊端
C. 发达国家采取贸易保护政策 D. 发展中国家发展后劲不足
12. 《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卡夫卡于1912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小说用心理描写的方法刻画格里高尔这个人物。小说用许多笔墨描写了变形后格里高尔悲哀凄苦的内心世界,格里高尔善良、忠厚、富有责任感,他渴望被人理解和接受。只是这种愿望最终被彻底的绝望所代替,弥漫在人物心头的是无边的孤独、冷漠与悲凉。由此可见,作品创作风格属于
A. 古典主义 B. 浪漫主义 C. 现代主义 D. 现实主义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6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16世纪以来,整个世界逐渐融为一体,海洋实力的提升、海洋利益的争夺和海洋秩序的塑造也日渐成为西方强国的主要战略指向。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海洋战略实质都是以开辟新航路和新土地为先导,通过对海外资源和财富进行暴力掠夺以及对海外领土实施殖民统治,实现了其成为世界性海洋强国的远景规划。英国作为一个纯粹的海洋国家,将海权视为国家兴衰的核心,在战略上既合理地发挥了其环境的优势,又充分与自身的国内基础相契合,从而在海洋时代成为世界体系的霸主。同时,作为陆地文明居于主导的国家,法国与俄国也将海洋崛起视作国家战略的关键目标,并长期拥有着强大的地区影响力。
——摘编自刘笑阳《海洋强国战略研究》
材料二 中国虽然是陆海复合国家,但政治中心在元朝以前,长期滞留于黄河中上游地区,元代以后,才移到东部(南京—北京)。独特的地缘政治环境,加上中国传统的塞防思想,造成历代统治者对海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两次鸦片战争后,李鸿章根据西方海洋战略理论,提出了海疆自守策略:“唯有分别缓急,择尤为紧要之处,如直隶之大沽、北塘、山海关一带,系京畿门户,是为最要。江苏吴淞至江阴一带,系长江门户,是为次要。盖京畿为天下根本,长江为财赋奥区,但能守此最要、次要地方,其余各省海口边境略为布置,即有挫失,于大局尚无甚碍。”这标志着清政府开始了由原来单一“坚船利器”海防观念向全方位的海防观念转变,由原来被动的防御战略向主动的海防战略转变。从1880年起的十余年里,在李鸿章筹划下先后兴建了大沽、旅顺、威海等海军基地。中法战争后,各地督抚亦纷纷陈奏,掀起了海疆防御的大讨论。张之洞提出要设立北洋、南洋、闽洋、粤洋四大海军;李鸿章认为“选将储才之法,尤为至要至急”,为此要多办学堂来鼓励有识之士学习海军,并提倡去国外留学。自此以后,清政府开始明确将加强海防确立为国家安全体系的重中之重。
——摘编自郭渊《海疆危机与近代中国的国家构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以来西方大国重视建设海洋强国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政府海权观念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今天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认识。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清史研究明、清两个王朝统治时期的中国历史。把明、清两个王朝作为一个时代来研究,主要着眼点在于社会演变,不在王朝兴衰,因而明清史作为一个研究领域根本上说,是关于一个特定时代中国人民、社会、国家各方面经验的综合史,不是王朝断代史。李洵先生主张把明清时代看作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立”的时代。他指出:“这是中国古代社会与近代社会的结合部,在这个时代发生了中国古代文明与近代文明接轨的尝试,中国与世界接轨的尝试,东西文明文化统合的尝试,以及新旧社会相递变的尝试。这个时代的历史不应该仅仅被理解为明清两个朝代的历史,也不是习惯上常说的那种‘断代史’,而是一个特殊的作为一个整体时代的历史。”
——摘编自赵轶峰《明清史的大时代特征与明清史研究基本问题》
材料反映了学者对明清历史研究的诸多视角。请选取材料中任意一个研究视角拟定观点,对明清时期的历史发展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充分,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北魏统治者进入中原以前,没有成文的法典,如遇案件,“皆临时决遣”。从太祖起,诏令汉族士大夫主持修律成为常例。世祖时,规定各州国死刑案须奏请皇帝裁决,在实践中也仿行汉代“春秋决狱”之例,疑案皆交由中书“以经义量决”。迁都洛阳后,孝文帝鉴于“律令不具,奸吏用法,致有轻重”,多次参与修订《太和律》,加重了不孝罪的处刑,首创了独子犯死罪可存留养亲的办法。同时经常躬自断狱,并设立司直官对适用法律和审判程序进行监督。到宣武帝时完成《正始律》二十篇,其中有十八篇可在汉、魏、晋律中找到相同的篇名。至此,北魏律基本定型。
——摘编自张晋藩《中华法制文明史》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司法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司法改革的影响。
16.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徐光启(1562-1633年),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在其多方面的贡献中,有关农学成就最大。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均汇集在其集几十年心血结晶的农学著作《农政全书》中。
《农政全书》共60卷,分12部分,凡农业及与农业有关的政策、制度、措施、工具、作物特性和技术知识等,应有尽有。它总结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实验,其中也不乏作者自己亲身实验的成果。尤为突出的是,《农政全书》中还融合了部分外来的农业知识,如《水利部》编进了徐光启和意大利传教士熊三投合译的《泰西水法》,专门介绍17世纪初西方水力学原理和新式提水工具。该书还反映了徐光启重视实践及人定胜天的思想。他批判了以往保守的“风土论”,认为只要钻研耕作技术,通过不断的实践摸索,就能打破风土界限,北方可以种水稻,薄地可种棉花。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光启《农政全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徐光启《农政全书》成书的背景。射洪中学高2021级高三下期入学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西周时期,诸侯朝觐天子时需采用最高等级的玉礼器七寸璧琮作为信物,诸侯之间来往则只需要六寸玉礼器即可。诸侯和别国使者来往时,使者的玉礼器应比国君的爵位降一等。这表明,西周时期( )
A. 王权与神权得到有效结合 B. 官僚政治制度上下等级森严
C. 宗法制基本原则遭到破坏 D. 重视等级秩序的构建与维护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诸侯朝觐天子时需采用最高等级的玉礼器七寸璧琮作为信物,诸侯之间来往则只需要六寸玉礼器即可。诸侯和别国使者来往时,使者的玉礼器比国君的爵位降一等”可知,西周时期玉礼器的使用具有明显的等级性,说明西周时期重视等级秩序的构建与维护,D项正确;西周时期的政治具有王权和神权结合的特点,但是材料未体现这一特点,排除A项;西周时期尚未形成官僚政治,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重视等级秩序的构建,宗法制基本原则遭到破坏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 汉初允许盐铁私营,主要由富商、豪强所控制,他们以利为本,价格自由决定,质量参差不齐,百姓不堪其苦。武帝时实行盐铁专卖政策,“贵贱有平而民不疑………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这一变化说明专卖政策( )
A. 促进了市场秩序的规范 B. 完善了政府的经济职能
C. 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 D. 增加了财政收入与来源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题干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中国汉代。根据材料信息,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政策后,“贵贱有平而民不疑………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即市场秩序稳定,A项正确。盐铁官营政策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但“完善”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商品的价格、质量变化,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盐铁官营能增加财政收入,但没有增加财政收入来源,排除D项。故选A项。
3. 有学者认为,唐代文化以接受外来文化为主,其文化精神及动态是复杂而进取的;入宋以后,其文化精神及动态亦转趋单纯和收敛,尤其是南宋,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几近停滞状态。该学者的认识是基于宋代( )
A. 对外交往几近停滞 B. 理学强化了民族本位
C. 科举制度逐渐僵化 D. 固守传统华夷观念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和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宋之际,文化状态由开放性、博采兼收型转向内聚性、固守本位文化。这是因为宋代佛、道、儒等各派思想趋于融合,渐成一统之局,具有民族本位文化的理学被孕育出来,因此,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几乎陷于停滞状态,B项正确;宋朝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和外界交流,“对外交往几近停滞”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宋代科举制度不断完善,“科举制度逐渐僵化”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该学者的认识是基于宋代理学强化了民族本位,D项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4. 明初制定《大明律》,将雇工与奴婢划在一起,同属贱民等级。而明神宗时期制定的有关缙绅地主存养奴婢的法律条款,把短工从雇工中划分出来,均“以凡人论”。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用工方式的根本改变 B. 封建依附关系的弱化
C. 劳资矛盾的日益尖锐 D. 政府法律效力的削弱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而明神宗时期制定的有关缙绅地主存养奴婢的法律条款,把短工从雇工中划分出来,均‘以凡人论’。”可知,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不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短工数量不断增多,将短工从雇工中划分出来,不再同属贱民等级,一方面反映出商业的发展,同时也反映出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封建依附关系的弱化,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用工方式发生根本变化,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雇佣关系间存在尖锐的矛盾,排除C项;法律条款的变更是由政府主导的,政府的法律效力并未削弱,排除D项。故选B项。
5. 下表为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揭示的20世纪初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状况。对下表中国近代教育迅猛发展合理的解释是( )
时间(年) 新式学堂总数(所) 学生总数(人)
1902 35787 1006740
1906 59117 逾160万
1912 82272 2933387
A. 维新变法推动近代教育学制确立 B. 科举制度废除切断士人传统仕途
C. 辛亥革命成功实现近代教育转型 D. 民主与科学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2—1912年(中国)。根据材料,从20世纪初新式学堂和学生增加,旧式教育和人才不再适应社会需要,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度废除切断了传统仕途,转而开始上新式学堂,B项正确;维新变法发生于1898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辛亥革命对教育的影响应该在1912年以后才表现出来,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民主科学思想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广泛传播,排除D项。故选B项。
6. 晚清时期,投资者不论企业的经营状况,即依惯例享有获取固定利率的股息即“官利”或“官息”的权利。1914年北洋政府《公司条例》明确规定“(公司)开业前分派利息于股东”,1929年修订的公司法保留该项规定,将年利从最高六厘降为五厘。这说明( )
A. 官利制在近代中国有其合理性 B. 官利是企业利润分配的一部分
C. 近代工业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D. 北洋政府压制民族工业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题干信息表明,官利在中国由来已久,在近代工业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民国时代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官利制的长期存在有其合理性,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近代民族工业资金的不足,A项正确;官利是一种固定的股息,并不属于企业的利润分配,排除B项;官利制度是近代工业的一种分配制度,不能说明近代工业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排除C项;北洋政府修订公司法,将年利从最高六厘降为五厘,这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7. 据瑞金、宁都、兴国等九县统计,1933年1月中国共产党的女党员总数达5871名,到5月总数进一步增加到10294名;在新选出的市乡苏维埃代表中妇女所占比例一般都达到25%,有的地方甚至达到60%以上。这一状况反映出,当时根据地( )
A. 传统社会秩序已经瓦解 B. 实现了男女权利上的平等
C. 人民政治热情得到提高 D. 红色政权阶级基础扩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1933年1月中国共产党的女党员总数达5871名,到5月总数进一步增加到10294名;在新选出的市乡苏维埃代表中妇女所占比例一般都达到25%,有的地方甚至达到60%以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许多女性积极参与苏区的政治活动,说明人民政治热情得到提高,C项正确;“传统社会秩序已经瓦解”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本题主旨“苏区的政治生活”,“实现了男女权利上的平等”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红色政权的阶级基础扩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现。
8.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市和全国工业增长速度如下图所示,由此可以看出( )
A. 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形成
B. 上海逐渐失去工业领先地位
C. 国家重视改善工业布局
D. 工农业实现均衡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的工业增长速度慢于全国的工业增长速度。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一时期我国为了维护国防安全,对工业布局进行调整,开展三线建设,从而使得上海以外地区的工业增速远远高于上海地区,C项正确;这一时期,我国尚未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排除A项;上海的工业地位还是领先的,并没有失去,排除B项;图示内容仅有工业增速,不能说明工农业实现均衡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9. 早期罗马法规定,对于合同欺诈行为,只要符合法律程式,合同的法律效力不受影响。公元前66年,裁判官阿奎乌斯创立欺诈诉讼,赋予受欺诈者撤销权,可以撤销已成立的法律行为并索赔损失。这种变化( )
A. 维护了奴隶主阶级利益 B. 顺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 缓解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D. 说明了罗马法律的完备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根据本题题干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古代罗马。根据材料信息,早期罗马法更强调法律程式,对合同欺诈行为没有撤销、索赔的规定,这不能遏制贸易中的欺诈行为,不利于商贸活动的进行,后来欺诈诉讼创立,这有利于商贸活动的开展,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罗马法规范了商贸活动,这不仅仅维护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也能维护平民商人的利益,排除A项;这一变化缓和了商品活动中交易双方的矛盾,没有特指平民和贵族,排除C项;罗马法完备的标志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颁布,排除D项。故选B项。
10. 根据下表内容分析,与西方传统人文主义相比,马克思主义( )
彼特拉克 《歌集》 用写实手法描写人的美貌,酣畅淋漓地讴歌爱情,描写人的喜怒哀乐
卢梭 《社会契约论》 人生而自由,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权力的表现和运用体现人民意志
马克思 《共产党宣言》等 共产主义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真正实现平等,人成为真正意义上自由的人
A. 更注重人在现世世界的价值 B. 更体现对人类终极命运的关怀
C. 指出权利是人类价值的载体 D. 强调以自我的意识为核心标准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848年的欧洲。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彼特拉克是文艺复兴时期代表,重视人的地位和价值;卢梭是启蒙时期的思想家,强调人的权力;而《共产党宣言》指出“人成为真正意义上自由的人”,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是在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的发展的基础上对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的广泛吸收,马克思主义是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可见马克思主义超越了西方人文主义,B项正确;“更注重人在现世世界的价值”属于西方西方传统人文主义的范畴,排除A项;政治权利是人类价值的主要载体并非马克思的观点,而是启蒙运动中出现的观点,排除C项;强调以自我的意识为核心标准是古希腊智者学派的观点,排除D项。故选B项。
11. 表2
国家/集团 总部数量 国家/集团 总部数量
美国 179 瑞士 11
欧盟 148 中国 10
日本 107 澳大利亚 7
加拿大 12 巴西 3
韩国 12 其他 11
表2为20世纪末全球500强跨国公司总部地点分布表。导致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B. 两极格局造成的诸多弊端
C. 发达国家采取贸易保护政策 D. 发展中国家发展后劲不足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全球500强跨国公司总部多分布在美国、欧盟、日本这些发达国家,主要是因为发达国家凭借科技和资金的优势,构建了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取得了先发优势,故选A;材料中的现象不是由于两极格局造成的,排除B;发达国家采取的是贸易自由政策以便于对外的经济扩张,排除C;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后劲不足主要是因为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不合理,排除D。
12. 《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卡夫卡于1912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小说用心理描写的方法刻画格里高尔这个人物。小说用许多笔墨描写了变形后格里高尔悲哀凄苦的内心世界,格里高尔善良、忠厚、富有责任感,他渴望被人理解和接受。只是这种愿望最终被彻底的绝望所代替,弥漫在人物心头的是无边的孤独、冷漠与悲凉。由此可见,作品创作风格属于
A. 古典主义 B. 浪漫主义 C. 现代主义 D. 现实主义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古典主义是17世纪兴起的文学思潮,与题目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19世纪兴起的,主要是描写人们对未来的乐观主义和美好希望,与题目描写特点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描写了变形后格里高尔悲哀凄苦的内心世界”“愿望最终被彻底的绝望所代替,弥漫在人物心头的是无边的孤独、冷漠与悲凉”可以判断是现代主义,故C项正确;现实主义是19世纪中期兴起的,主要通过写实的手法描述资本主义的黑暗现实,与题目中的文学特点不符,故D项错误。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6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16世纪以来,整个世界逐渐融为一体,海洋实力的提升、海洋利益的争夺和海洋秩序的塑造也日渐成为西方强国的主要战略指向。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海洋战略实质都是以开辟新航路和新土地为先导,通过对海外资源和财富进行暴力掠夺以及对海外领土实施殖民统治,实现了其成为世界性海洋强国的远景规划。英国作为一个纯粹的海洋国家,将海权视为国家兴衰的核心,在战略上既合理地发挥了其环境的优势,又充分与自身的国内基础相契合,从而在海洋时代成为世界体系的霸主。同时,作为陆地文明居于主导的国家,法国与俄国也将海洋崛起视作国家战略的关键目标,并长期拥有着强大的地区影响力。
——摘编自刘笑阳《海洋强国战略研究》
材料二 中国虽然是陆海复合国家,但政治中心在元朝以前,长期滞留于黄河中上游地区,元代以后,才移到东部(南京—北京)。独特的地缘政治环境,加上中国传统的塞防思想,造成历代统治者对海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两次鸦片战争后,李鸿章根据西方海洋战略理论,提出了海疆自守策略:“唯有分别缓急,择尤为紧要之处,如直隶之大沽、北塘、山海关一带,系京畿门户,是为最要。江苏吴淞至江阴一带,系长江门户,是为次要。盖京畿为天下根本,长江为财赋奥区,但能守此最要、次要地方,其余各省海口边境略为布置,即有挫失,于大局尚无甚碍。”这标志着清政府开始了由原来单一“坚船利器”海防观念向全方位的海防观念转变,由原来被动的防御战略向主动的海防战略转变。从1880年起的十余年里,在李鸿章筹划下先后兴建了大沽、旅顺、威海等海军基地。中法战争后,各地督抚亦纷纷陈奏,掀起了海疆防御的大讨论。张之洞提出要设立北洋、南洋、闽洋、粤洋四大海军;李鸿章认为“选将储才之法,尤为至要至急”,为此要多办学堂来鼓励有识之士学习海军,并提倡去国外留学。自此以后,清政府开始明确将加强海防确立为国家安全体系的重中之重。
——摘编自郭渊《海疆危机与近代中国的国家构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以来西方大国重视建设海洋强国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政府海权观念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今天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认识。
【答案】(1)原因:新航路的开辟,世界逐渐连为一个整体;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更多的原料及市场;大国之间争夺殖民霸权的需要;海洋实力成为国家整体实力的重要指向。
影响:提升了西方大国海军实力;加快了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掠夺;加速了西欧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2)变化:由忽视海防重要性到主动将海防确立为国家安全体系之重中之重。
背景:民族危机加剧;近代海战失败的教训;受西方海权思想的影响。
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识之士的倡导。
(3)认识:重视海洋利益,发展海洋实力;要制定符合国情的海洋强国建设战略;和平利用海洋,加强国际合作,尊重和维护国际法权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我国的“海洋强国梦”。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原因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近代以来西方大国重视建设海洋强国的原因根据“1516世纪以来,整个世界逐渐融为一体,海洋实力的提升、海洋利益的争夺和海洋秩序的塑造也日渐成为西方强国的主要战略指向”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新航路的开辟,世界逐渐连为一个整体;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更多的原料及市场;大国之间争夺殖民霸权的需要;根据“英国作为一个纯粹的海洋国家,将海权视为国家兴衰的核心,……作为陆地文明居于主导的国家,法国与俄国也将海洋崛起视作国家战略的关键目标,并长期拥有着强大的地区影响力”可知海洋实力成为国家整体实力的重要指向。带来的影响综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提升了西方大国海军实力;加快了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掠夺;加速了西欧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变化根据“标志着清政府开始了由原来单一‘坚船利器’海防观念向全方位的海防观念转变,由原来被动的防御战略向主动的海防战略转变”、“清政府开始明确将加强海防确立为国家安全体系的重中之重”可知,主要是由忽视海防重要性到主动将海防确立为国家安全体系之重中之重。背景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民族危机加剧;近代海战失败的教训;受西方海权思想的影响。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河有识之士的倡导。
【小问3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我们必须视海洋利益,发展海洋实力;要制定符合国情的海洋强国建设战略;和平利用海洋,加强国际合作,尊重和维护国际法权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我国的“海洋强国梦”。言之有理即可。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清史研究明、清两个王朝统治时期的中国历史。把明、清两个王朝作为一个时代来研究,主要着眼点在于社会演变,不在王朝兴衰,因而明清史作为一个研究领域根本上说,是关于一个特定时代中国人民、社会、国家各方面经验的综合史,不是王朝断代史。李洵先生主张把明清时代看作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立”的时代。他指出:“这是中国古代社会与近代社会的结合部,在这个时代发生了中国古代文明与近代文明接轨的尝试,中国与世界接轨的尝试,东西文明文化统合的尝试,以及新旧社会相递变的尝试。这个时代的历史不应该仅仅被理解为明清两个朝代的历史,也不是习惯上常说的那种‘断代史’,而是一个特殊的作为一个整体时代的历史。”
——摘编自赵轶峰《明清史的大时代特征与明清史研究基本问题》
材料反映了学者对明清历史研究的诸多视角。请选取材料中任意一个研究视角拟定观点,对明清时期的历史发展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充分,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
观点: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新旧交替的时代。
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内阁与军机处的建立使皇权强化。统治者大兴文字狱,实现八股取士,进行思想文化控制。程朱理学被奉为实施统治的指导思想,日益僵化,三纲五常束缚人们的思想行为。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自给自足的个体小农经济占据统治地位。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制约了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的发展,旧的传统封建专制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中国社会的转型。
在经济领域,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对外贸易兴盛,长期居于出超地位,大量白银流入中国,白银货币化趋势强劲。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全国性的贸易网络与专业化的区域生产密切配合,刺激新的经济因素成长,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经济现象。在思想文化领域,明清时期出现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工商皆本,追求财富和个性自由的进步新思想,明确表达了希望社会进行改革的见解。
综上,明清中国社会发展并非完全停滞不前,呈现出新旧交替时代特征,不能忽视明清中国蕴含的内在活力,需要以辩证的思维研究看待明清时期的历史发展。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如由材料“这是中国古代社会与近代社会的结合部,在这个时代发生了中国古代文明与近代文明接轨的尝试,中国与世界接轨的尝试,东西文明文化统合的尝试,以及新旧社会相递变的尝试”得出论题: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新旧交替的时代。其次,结合明清时期的史实,分别答出新旧时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等角度的内容。旧时代的政治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内阁与军机处的建立使皇权强化。旧时代的思想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治者大兴文字狱,实现八股取士,进行思想文化控制。程朱理学被奉为实施统治的指导思想,日益僵化,三纲五常束缚人们的思想行为。旧时代的经济方面,结合所学可知,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自给自足的个体小农经济占据统治地位。旧时代的对外关系方面,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制约了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的发展,旧的传统封建专制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中国社会的转型。
新时代的经济领域方面,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对外贸易兴盛,长期居于出超地位,大量白银流入中国,白银货币化趋势强劲。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全国性的贸易网络与专业化的区域生产密切配合,刺激新的经济因素成长,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经济现象。新时代的思想文化领域方面,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出现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工商皆本,追求财富和个性自由的进步新思想,明确表达了希望社会进行改革的见解。
可见,明清中国社会发展并非完全停滞不前,呈现出新旧交替时代特征,不能忽视明清中国蕴含的内在活力,需要以辩证的思维研究看待明清时期的历史发展。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北魏统治者进入中原以前,没有成文的法典,如遇案件,“皆临时决遣”。从太祖起,诏令汉族士大夫主持修律成为常例。世祖时,规定各州国死刑案须奏请皇帝裁决,在实践中也仿行汉代“春秋决狱”之例,疑案皆交由中书“以经义量决”。迁都洛阳后,孝文帝鉴于“律令不具,奸吏用法,致有轻重”,多次参与修订《太和律》,加重了不孝罪的处刑,首创了独子犯死罪可存留养亲的办法。同时经常躬自断狱,并设立司直官对适用法律和审判程序进行监督。到宣武帝时完成《正始律》二十篇,其中有十八篇可在汉、魏、晋律中找到相同的篇名。至此,北魏律基本定型。
——摘编自张晋藩《中华法制文明史》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司法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司法改革的影响。
【答案】(1)特点:借鉴前代司法制度;司法制度儒家化增强;注重司法监督建设;中央对司法活动干预较强。
(2)影响:完善了北魏政权的司法体系;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打击了司法不公行为;为后世司法建设提供借鉴。
【解析】
【详解】第(1)问的特点,依据材料“在实践中也仿行汉代“春秋决狱”之例,疑案皆交由中书“以经义量决”、“加重了不孝罪的处刑,首创了独子犯死罪可存留养亲的办法。同时经常躬自断狱,并设立司直官对适用法律和审判程序进行监督”、“到宣武帝时期完成《正始律》二十篇,其中有十八篇可在汉、魏、晋律中找到相同的篇名”等信息概括即可。
第(2)问的影响,依据材料,结合第一问的特点和所学从完善司法体系、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强化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打击司法不公行为以及对后世影响等角度分析。
16.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徐光启(1562-1633年),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在其多方面的贡献中,有关农学成就最大。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均汇集在其集几十年心血结晶的农学著作《农政全书》中。
《农政全书》共60卷,分12部分,凡农业及与农业有关的政策、制度、措施、工具、作物特性和技术知识等,应有尽有。它总结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实验,其中也不乏作者自己亲身实验的成果。尤为突出的是,《农政全书》中还融合了部分外来的农业知识,如《水利部》编进了徐光启和意大利传教士熊三投合译的《泰西水法》,专门介绍17世纪初西方水力学原理和新式提水工具。该书还反映了徐光启重视实践及人定胜天的思想。他批判了以往保守的“风土论”,认为只要钻研耕作技术,通过不断的实践摸索,就能打破风土界限,北方可以种水稻,薄地可种棉花。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光启《农政全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徐光启《农政全书》成书的背景。
【答案】(1)特点:长期心血结晶;传统农业技术的集大成;中西融合;注重实践。
(2)背景:农业的发展;大量农业文献的保存;西方农学的传入;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
【解析】
【详解】(1)由材料“汇集在其集几十年心血结晶”可见是长期心血结晶,由材料“凡农业及与农业有关的政策、制度、措施、工具、作物特性和技术知识等,应有尽有”可见是传统农业技术的集大成。由材料“尤为突出的是,《农政全书》中还融合了部分外来的农业知识”,可见具有中西融合的特点。由材料“徐光启重视实践及人定胜天的思想”,可归纳为注重实践。(2)由材料“总结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实验,其中也不乏作者自己亲身实验的成果”可见《农政全书》建立在大量农业文献的基础上,是对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总结。由材料“专门介绍17世纪初西方水力学原理和新式提水工具”,可见西方农学的传入。由材料“只要钻研耕作技术,通过不断的实践摸索,就能打破风土界限,北方可以种水稻,薄地可种棉花”,说明《农政全书》反映了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