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导学案
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等重要事件、人物、现象等,知道伟大转折的基本线索,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运用史料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意义。(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培养历史使命感。(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2022课标内容: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思想基础的奠定:
(1)背景。
①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_________进行平反,要求纠正错误。
②当时中共中央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了“两个凡是”的方针。
(2)概况: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_________问题的大讨论。
(3)影响:这是一场深刻的_________运动。它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召开:_____年12月,在北京召开。
3.内容:
思想上 冲破了长期“___”的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_________、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政治上 结束“_______________”,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_________上来,实行_________的历史性决策
组织上 形成了以_______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4.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_________,开启了_________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提示】党的历史上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两次会议:遵义会议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两次会议分别确立了毛泽东和邓小平的领导地位。
二、拨乱反正
1.内容:平反冤假错案。
2.典型事件:1980年,为_______恢复名誉,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3.完成:1981年,___________________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_________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问题探究1:如何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共党史上的地位类似于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 vs 十一届三中全会
思想纠错
领导核心
历史地位
问题探究2:完成历史年代尺中相对应年份的历史事件以及主题词
1.如下图是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的文章,由此引发了一场大讨论。这场大讨论是一次( )
A.文化领域的重大革命 B.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改革
C.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D.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经过百年间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华民族正一步步实现着伟大复兴,其中的关键是“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实现了国家独立与富强,“中国新生”与“伟大转折”分别是指( )
A.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抗日战争胜利 B.新中国诞生与十一届三中全会
C.抗日战争胜利与新中国成立 D.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中国诞生
3.《人民日报》社论:“从今以后,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现代化建设就是全党的中心工作,……不能再搞任何离开这个中心的工作,损害现代化建设的‘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了。”这反映了党和国家要( )
A.实施“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 B.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对城市国有企业进行改革 D.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会议。“伟大转折”体现在( )
A.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B.从“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 D.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5.1979年l0月,《人民日报》的子报一一《市场报》正式创刊,它是中国改革开放后诞生的第一份经济类报纸。1980年,《人民日报》改版,开辟了《经济简讯》等新栏目,经济新闻成为报道重点,篇幅和数量不断增加。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拨乱反正工作圆满完成 B.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C.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 D.经济特区的建立
6.1979年元旦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人物选择了邓小平。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期的形象。这里的“中国新时期”是指(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社会主义道路的起步
C.“文化大革命” D.改革开放
7.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此举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完成了( )
A.实事求是 B.拨乱反正 C.重心转移 D.团结一致
8.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梦想。阅读材料,并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52年,现代工业在中国工农业生产总值中占26.6%,重工业在工业生产总值中占35.5%。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现代史》
(1)为解决材料一的状况,我国采取了什么措施?列举在此期间重工业和交通运输方面取得成各一例。
材料二 见下图
农业合作化是走向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申请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上海资本家接受公私合营
(2)这三幅图片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进行的哪一次社会主义变革?这一变革在什么时候基本完成?变革完成后,我国初步建立起什么制度?
材料三 《滕州日报》的前身应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1956年8月1日,根据“中共山东省委批转省委宣传部关于创办县报问题的报告”要求,为适应当时农村工作的需要,中共滕县县委决定创办《新农村报》。《新农村报》8开2版,初为周一刊,后改为周五刊。1958年6月1日,《新农村报》更名为《滕县大众》,为四开四版。同年8月,《滕县大众》更名为《滕县日报》。
(3)材料三中“为适应当时农村工作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在农村进行了若干次的改革,根据所学知识,从建国到《新农村报》创办,新中国在农村进行了哪些改革?
材料四 见下图
(4)新中国成立以来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五段时期,根据右图所示,指出C是什么时期?从B处到C处的调整说明了什么?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
——摘自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的标志性事件。这一事件在国际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1954年9月)毛泽东……指出,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所制定的宪法将大大地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二版)
(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二中的这次会议名称。这次会议上确定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指出“这次会议所制定的宪法”的性质。
材料三 从今以后,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现代化建设就是全党的中心工作。其他工作包括党的政治工作,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不能再搞任何离开这个中心工作,损害现代化建设的“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了。
——1978年12月《人民日报》社论《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3)材料中“从今以后”的“今”指的是什么事件?围绕着材料所说的“中心工作”,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哪一历史性决策?材料中这一认识体现了我们党具有怎样的精神?
反思: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理解)
参考答案:
问题探究1:
问题探究2:
1.C
2.B
3.B
4.B
5.C
6.D
7.B
8.(1)措施:实施一五计划;重工业: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交通运输:武汉长江大桥。
(2)变革:三大改造;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3)改革:土地改革,农业生产合作社。
(4)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说明:国家制定政策遵循客观规律,适合国情,实事求是。
9.(1)开国大典或新中国成立;
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一届人大;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十一届三中全会
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精神: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等(一条即可)
反思:
(1)从会议召开的背景和内容来看,这次会议是在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内乱、国家处于徘徊时期召开的,这次会议讨论了关系党和国家前途的许多问题;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这次会议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道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