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县五中高2022级年高二下期开学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共19题,共100分,共4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
A. 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 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
C. 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D. 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
2. 武昌起义后,孙中山主张女子参政;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了女子有参政权的议案。此后,女子参政团体纷纷出现。这说明辛亥革命( )
A. 改变了女性受歧视的地位 B. 开启了中国妇女解放先河
C. 有利于扩大政治统治基础 D. 使男女平权得到真正实现
3. 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
A. 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B. 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
C. 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 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4. "下图为民国二年詹天佑被任命为交通部技监的任命状。任命状有时任大总统袁世凯、代理国务总理段祺瑞、交通部总长朱启钤的签名。该史料可以用于研究
①责任内阁制的实行②新文化运动的开展③公务员制度的内容.④中国近代铁路发展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5. 北宋中期,各地知州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甚至将其作为一项重要政务。欧阳修《丰乐亭记》载:“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范仲淹曾在名胜“严子陵钓台”边修建先贤祠堂以“咏其风”,认为这样“有大功于名教”。上述材料佐证了北宋( )
A. 注重推行社会教化 B. 放松了对经济的控制
C. 鼓励文学艺术创作 D. 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6. 中世纪西欧“如果有革命思想,公开反对教会和封建统治,则会被教会扣上'异端”的罪名,送进宗教法庭接受审判,甚至被钉在'火刑柱’上活活烧死”。据此可知,中世纪的西欧( )
A 基督教会控制着人们思想 B. 革命思想得到了蓬勃发展
C. 封建势力依附于基督教会 D. 宗教法庭取代了世俗法庭
7. 这是一场由德意志的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冲突引发的战争,也是20世纪之前欧洲最具毁灭性的战争,德意志失去了三分之一的人口。在这场恐怖的战争之后,交战各国创建了一套外交体系,借此维系相互竞争的独立国家之间的秩序。下列各项中,属于这套“外交体系”的有( )
①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②确立了“大国一致”原则
③建立了外交人员衔级制度④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8. 民俗钱币是古钱币的一种,大多由民间私制而成,是民俗文化的载体。如图寓意
A. 学以致用的价值取向 B. 仁者爱人的思想主张
C. 心外无理的哲学思想 D. 克己复礼的行为规范
9. 下表内容是古籍中对先秦城市规划的记述,所反映的城市规划理念是( )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杜,面朝后市”。 《周礼·考工记》
“王城方九里,公城方七里,侯城方五里,爵城方三里。” 《左传·隐公元年》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阜而水用足,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 《管子·承马》
①彰显统治者的权威 ②与经济制度相适应
③人与自然互相适应 ④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需要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③
10. 据目前的考古发现,我国剩余产品最早出现在母系氏族社会早期,在磁山遗址的窖穴灰坑里发现了粟的痕迹。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剩余产品的数量和种类均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西安半坡遗址中有很多窖穴,用来储藏食物,出土了数斗腐朽皮壳,还有两个罐钵盛满了粟。这一时期剩余产品的出现( )
A. 为早期国家建立奠定了物质基础 B. 有利于私有制的形成
C. 是铁制生产工具充分运用的产物 D. 源于生产关系的质变
11. 19世纪后期,从希腊神庙到拜占庭教堂的所有建筑风格,法国都有人模仿。“思想纯正”的建筑师们长期拒绝利用钢铁和钢筋混凝土等新工业材料,认为以埃菲尔为代表的这些人“不能妄称可以创造美”,尤其对1889年万国博览会之际出现的那座铁塔感到愤慨。这说明( )
A. 技术进步改变民众生活 B. 工业文明孕育艺术创新
C. 启蒙运动影响设计理念 D. 建筑风格固守历史传统
12. 19世纪70年代之前,伦敦市场上中国茶叶价格的日常波动很难影响到中国国内的茶叶出口价格。随着中英间电讯联系的建立,中国茶叶的出口价格随着伦敦市场的标价而变动,销售数量也随着世界经济的变动而波动,这( )
A. 导致中国茶叶出口衰落 B. 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入超状况
C. 促成了世界经济一体化 D. 削弱了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地位
13. 在欧洲,19世纪初的城市街道普遍使用鹅卵石铺路,到19世纪中期,已改用花岗石及方木块铺路,及至19世纪末发明用砖、混凝土和沥青铺路法后,欧洲各国的城市街道状况大为改观;新式自来水系统于1850年以后开始在伦敦、巴黎、柏林等城市建成,路灯制度从19世纪开始也日渐改良。上述变化主要反映了,欧洲当时
A. 工业化进程持续推进 B. 街道铺砌技术的进步
C. 各国市政立法完善 D. 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14. 山东西南部的济宁是明清时运河沿岸的中心城市,四方“莫不以此为百货转运起点;工商业之盛甲于全省”;“及粮运改道,河道废弛,津浦(铁路)通车”,济宁“顿见停滞,不复如昔”,由直隶州降为济宁县,在山东乃至全国经济层次体系中迅速向边缘位置滑落。导致济宁地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新兴产业结构变迁 B. 海外贸易新格局形成
C. 政治中心职能的丧失 D. 新式交通方式的出现
15. 如图为《中国古代疫病流行年表》中“历代疫病流行分布与理论创新及人口长对照图”。它反映出
A. 历代疫病流行频数呈现不断上升趋势
B. 历代疫病流行频数与人口数量成正比
C. 中医理论的创新多出现于疫病高发期
D. 明清温病学说是对《伤寒论》的扬弃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经过二十八年浴血奋斗,党领导人民,在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积极合作下,于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宣告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也极大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1)结合“二十八年浴血奋斗”的历史,以政权建设为例,阐释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所做的努力。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原因。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朝已开始出现“小行人、象胥、掌客、怀方氏”等具有周边民族事务管理性质的官职,秦朝正式在中央设置管理民族事务的“典客”。汉承秦制,汉武帝时期设置属国都尉,具体管辖归附及内属的边疆民族。唐朝边疆民族的首领可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但需向唐王朝缴纳贡赋,统于唐王朝的中央政府。此外唐王朝还在边睡地区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妥善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元朝在吐蕃采取“政教合一”政策,在中央设置管理吐蕃事务的帝师和宣政院机构;在元朝兴起之地漠北,设岭北行省,基本行政单位仍是蒙古传统建制,并部署军队,戍守的同时进行屯田。明朝靠近内地的少数民族统治区减少,明政府直接控制、委派流官的地区增加。清朝在边疆全面推行郡县制和修订相关法规,强化边陲管理的同时,还鼓励内地百姓外迁至边疆谋生与开垦。
——摘编自谷家荣罗明军《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历谱识认》
材料二 19世纪以后,清政府将更多的精力用于维持衰退中的国内政治、经济体系,保卫边疆安全的能力逐渐低落,导致面临深刻的边疆危机。对此,清政府通过推行一系列边疆内地一体化政策来“昭示主权”,比如在新疆、台湾等边疆地区设省。日渐减少的财政收入使得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海防”和“塞防”之争,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海防大门之后,面临着海疆危机,传统的边疆观不得不进行转变,清政府开始筹办近代海军。但是这些迫于外部压力之下的政策转变,忽略了边疆地区的实际情况,清末边疆政策的失误也非常明显。
——摘编自施润棋《清末我国边疆治理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边疆危机出现的原因。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来,法国因粮食短缺引起的食物骚乱和农民反叛频发。为解决这一问题,19世纪30年代,法国政府设立农业促进会与示范农场总监等,支持农业竞赛,改良农业技术,传播农业知识。到19世纪中期,正常年份可以收获2.25亿公担谷物,比世纪初增长了50%。1861年,拿破仑三世废除浮动关税制,规定:用法国船只运输的进口谷物,关税减到每公担0.5法郎;用外国船只运输的,每公担则为1法郎。这使法国成为世界农业市场的一部分,外国的廉价农产品能快速运到国内需要的地方。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摘编自周立红《近代法国政府职能转变与谷物自由市场的建构》
材料二 二战结束后,日本失去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这些殖民地在日本战败前供应了日本粮食消费量的20%。数百万的日本人被遣返回国,无疑使日本的粮食供应更捉襟见肘。仅靠定量供应的一点粮食无法维持民众的最低生活需求,这一时期,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也加重了日本国内的饥荒。在占领初期,美国政府声明,日本目前的困境是其本身行为造成的直接后果,盟国将不承担治理的责任。美国占领当局认为,粮食问题是实现日本民主化、非军事化和经济复苏的关键。美国人的最终目标是降低美国的占领成本,减轻美国纳税人的负担。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美国政府重新评估了对日政策,开始了对日本的粮食援助。
——摘编自徐振伟《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的粮食战略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30—60年代,法国解决粮食危机的主要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日本出现粮食危机的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试对我国粮食安全战略问题提出合理建议。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60年代后,天津同广州构成了牵动南北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龙头。京津冀城市网络格局发生了以津京冀为序的新调度,初步构建起以北京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以口岸城市天津为北方金融商贸中心,环绕京津,形成由保定、石家庄等中等城市和高阳、辛集等一大批小城市和商业市镇组成的城市网络体系,进而同世界城市网络联结在一起。从1905年开始,天津口岸同英美德日等国的直接贸易量已超过从上海转口的贸易量,成为华北贸易货栈,京冀则成为天津口岸第一位的洋货销售市场和土产货源供给地。
——摘编自胡光明(清末民初京津冀城市化快速进展的历史探源与启示》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晚清时期“京津冀一体化”为主题,自拟题目并予以要点化阐释。(要求:题目明确,阐述合理、适度。)泸县五中高2022级年高二下期开学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共19题,共100分,共4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
A. 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 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
C. 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D. 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汉武帝时期至东汉后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刘焉上书认为天下无法安定,原因在于刺史权力太轻,朝廷于是改部分资深刺史为州牧,至此刺史(州牧)开始成为一州的军政长官,正式跃升为长吏、太守的上级,“州”开始正式作为行政区出现。东汉后期由于中央朝廷的持续衰弱,原本的“十三州”监察区开始正式成为行政区划,而其行政长官虽名义上仍由皇帝任免,但实际上已经脱离朝廷掌控,州刺史和州牧权力大增,对郡、县两级管理拥有绝对的管辖权。所以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B项正确;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排除A项;东汉后期各州刺史、州牧开始正式划地自治,全面掌握辖区内军政财大权,而朝廷对此已经无能为力,不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排除C项;材料此举增强了地方州长官的权力,弱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排除D项。故选B项。
2. 武昌起义后,孙中山主张女子参政;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了女子有参政权的议案。此后,女子参政团体纷纷出现。这说明辛亥革命( )
A. 改变了女性受歧视的地位 B. 开启了中国妇女解放先河
C. 有利于扩大政治统治基础 D. 使男女平权得到真正实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武昌起义后,“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了女子有参政权的议案,此后,女子参政团体纷纷出现”,这表明女子的政治权利有所扩大,这有利于扩大政治统治基础,C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明辛亥革命后妇女逐渐有了参政权,但女性受歧视的现象并未真正改变,排除A项;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始于19世纪末,排除B项;辛亥革命后,男女平权并未得到真正实现,排除D项。故选C项。
3. 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
A. 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B. 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
C. 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 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答案】C
【解析】
【详解】宋朝初年科举考试中,省试主考官李昉徇私一案被告发后,皇帝主持的殿试成为常制,这体现出宋朝科举制的考试录取程序渐趋完善,C项正确;在隋朝创立科举制时已经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A项错误;确立“省试考试权威”与“皇帝出题”的“殿试成为常制”不符,B项错误;“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与材料主题不符,D项错误。
4. "下图为民国二年詹天佑被任命为交通部技监的任命状。任命状有时任大总统袁世凯、代理国务总理段祺瑞、交通部总长朱启钤的签名。该史料可以用于研究
①责任内阁制的实行②新文化运动的开展③公务员制度的内容.④中国近代铁路发展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民国二年詹天佑被任命为交通部技监的任命状。任命状有时任大总统袁世凯、代理国务总理段祺瑞、交通部总长朱启钤的签名。”可知,民国二年是1913年,民国政府实行责任内阁制,民国总统签署的文件需要内阁总理附署,①正确;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于1915年,②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公务员制度,③错误;詹天佑被任命为交通部技监,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铁路发展,④正确;综上,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5. 北宋中期,各地知州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甚至将其作为一项重要政务。欧阳修《丰乐亭记》载:“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范仲淹曾在名胜“严子陵钓台”边修建先贤祠堂以“咏其风”,认为这样“有大功于名教”。上述材料佐证了北宋( )
A. 注重推行社会教化 B. 放松了对经济的控制
C. 鼓励文学艺术创作 D. 实行崇文抑武方针
【答案】A
【解析】
【详解】北宋中期地方官员注重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根据材料“夫宣上恩德”“有大功于名教”,这说明当时地方官员修建亭台馆榭的目的是通过这些公共建筑来推行社会教化,A项正确;材料内容与经济控制无关,排除B项;上述举措与文学创作无关,排除C项;通过修建亭台馆榭无法看出崇文以抑武的方针,排除D项。故选A项。
6. 中世纪的西欧“如果有革命思想,公开反对教会和封建统治,则会被教会扣上'异端”的罪名,送进宗教法庭接受审判,甚至被钉在'火刑柱’上活活烧死”。据此可知,中世纪的西欧( )
A 基督教会控制着人们思想 B. 革命思想得到了蓬勃发展
C. 封建势力依附于基督教会 D. 宗教法庭取代了世俗法庭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如果有革命思想,公开反对教会和封建统治,则会被教会扣上'异端”的罪名,送进宗教法庭接受审判,甚至被钉在'火刑柱’上活活烧死”可知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会不允许有违背基督教的思想出现,体现了基督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控制,A项正确;材料“如果有革命思想……则会被教会扣上‘异端’的罪名,送进宗教法庭接受审判”,体现了革命思想受到压制,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封建势力的内容,不能得知封建势力依附于基督教,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世俗法庭,不能得知宗教法庭是否取代世俗法庭,排除D项。故选A项。
7. 这是一场由德意志的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冲突引发的战争,也是20世纪之前欧洲最具毁灭性的战争,德意志失去了三分之一的人口。在这场恐怖的战争之后,交战各国创建了一套外交体系,借此维系相互竞争的独立国家之间的秩序。下列各项中,属于这套“外交体系”的有( )
①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②确立了“大国一致”原则
③建立了外交人员衔级制度④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这是一场由德意志的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冲突引发的战争”“交战各国创建了一套外交体系,借此维系相互竞争的独立国家之间的秩序”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18年,德意志的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之间爆发战争,欧洲各国卷入其中。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结束了欧洲混战的局面,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确认了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①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签署于二战后期的《联合国宪章》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1815年维也纳体系形成后,外交人员衔级制度建立起来;②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8. 民俗钱币是古钱币的一种,大多由民间私制而成,是民俗文化的载体。如图寓意
A. 学以致用的价值取向 B. 仁者爱人的思想主张
C. 心外无理的哲学思想 D. 克己复礼的行为规范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独占鳌头指科举时代考试中了状元。而把其用于民俗钱币之中,体现了民间学以致用的价值取向,A正确;BCD从材料的信息无法得出,排除。
9. 下表内容是古籍中对先秦城市规划的记述,所反映的城市规划理念是( )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杜,面朝后市”。 《周礼·考工记》
“王城方九里,公城方七里,侯城方五里,爵城方三里。” 《左传·隐公元年》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阜而水用足,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 《管子·承马》
①彰显统治者的权威 ②与经济制度相适应
③人与自然互相适应 ④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需要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杜,面朝后市”可得出遵循礼制的城市建设理念,体现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需要;根据材料“王城方九里,公城方七里,侯城方五里,爵城方三里”可得出存在等级思想的城市建设理念,城市规划彰显统治权威;根据材料“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阜而水用足,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可得出城市选址体现人与自然互相适应。故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经济制度,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B两项;D项不全面,排除。故选C项。
10. 据目前的考古发现,我国剩余产品最早出现在母系氏族社会早期,在磁山遗址的窖穴灰坑里发现了粟的痕迹。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剩余产品的数量和种类均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西安半坡遗址中有很多窖穴,用来储藏食物,出土了数斗腐朽皮壳,还有两个罐钵盛满了粟。这一时期剩余产品的出现( )
A. 为早期国家建立奠定了物质基础 B. 有利于私有制的形成
C. 是铁制生产工具充分运用的产物 D. 源于生产关系的质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我国剩余产品最早出现在母系氏族社会早期”,“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剩余产品的数量和种类均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剩余产品的出现,为私有制的产生准备了条件,B项正确;剩余产品的出现,与早期国家的建立构不成直接联系,排除A项;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排除C项;新石器时代,尚未发生生产关系的质变,排除D项。故选B项。
11. 19世纪后期,从希腊神庙到拜占庭教堂的所有建筑风格,法国都有人模仿。“思想纯正”的建筑师们长期拒绝利用钢铁和钢筋混凝土等新工业材料,认为以埃菲尔为代表的这些人“不能妄称可以创造美”,尤其对1889年万国博览会之际出现的那座铁塔感到愤慨。这说明( )
A. 技术进步改变民众生活 B. 工业文明孕育艺术创新
C. 启蒙运动影响设计理念 D. 建筑风格固守历史传统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后期(欧洲)。题干中“那座铁塔”指的是始建于 1887 年、竣工于 1889 年的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埃菲尔铁塔使用了钢铁结构,其建筑风格不同于传统的建筑风格,这体现了工业文明孕育了建筑风格的创新,B项正确;题干“钢铁和钢筋混凝土等新工业材料”体现了技术进步,但没有体现这些技术对民众生活的影响,排除A项;题干时间是19世纪后期,此时启蒙运动早已结束,排除C项;题干体现了当时法国存在不同的建筑风格,既有传统的建筑风格,也有埃菲尔铁塔这样的新式风格,排除D项。故选B项。
12. 19世纪70年代之前,伦敦市场上中国茶叶价格的日常波动很难影响到中国国内的茶叶出口价格。随着中英间电讯联系的建立,中国茶叶的出口价格随着伦敦市场的标价而变动,销售数量也随着世界经济的变动而波动,这( )
A. 导致中国茶叶出口衰落 B. 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入超状况
C. 促成了世界经济一体化 D. 削弱了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地位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由于中国产茶,中国出口的茶叶价格高低影响伦敦市场茶叶价格高低,19世纪70年代后,随着电讯联系的建立,中国茶叶的价格和销量深受国际市场的影响,特别是印度和日本茶叶进入市场,使中国茶叶面对的竞争对手增多,客观上削弱了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地位,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国茶叶出口的价格和销售数量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表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中国茶叶出口的数值在材料中无法得知,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中国茶叶出口的销量“随着世界经济的变动而波动”,但没有涉及其他出口商品的数量,也没有涉及中国进口商品的总数量,不能反映中国对外贸易入超状况是否改变,且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对外贸易入超状况并非改变,排除B项;世界经济一体化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经济活动相互依存、相互关联,形成世界范围内的有机整体,此时期不是促成世界经济一体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3. 在欧洲,19世纪初的城市街道普遍使用鹅卵石铺路,到19世纪中期,已改用花岗石及方木块铺路,及至19世纪末发明用砖、混凝土和沥青铺路法后,欧洲各国的城市街道状况大为改观;新式自来水系统于1850年以后开始在伦敦、巴黎、柏林等城市建成,路灯制度从19世纪开始也日渐改良。上述变化主要反映了,欧洲当时
A. 工业化进程持续推进 B. 街道铺砌技术的进步
C. 各国市政立法的完善 D. 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欧洲的城市街道和城市设施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得到不断完善,A项正确;街道铺砌技术的进步只是城市设施建设的一部分,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市政立法的完善,排除C项;材料主旨强调城市化的进程,并不是强调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14. 山东西南部的济宁是明清时运河沿岸的中心城市,四方“莫不以此为百货转运起点;工商业之盛甲于全省”;“及粮运改道,河道废弛,津浦(铁路)通车”,济宁“顿见停滞,不复如昔”,由直隶州降为济宁县,在山东乃至全国经济层次体系中迅速向边缘位置滑落。导致济宁地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新兴产业结构变迁 B. 海外贸易新格局形成
C. 政治中心职能的丧失 D. 新式交通方式的出现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运河对济宁的政治、经济地位影响极大,从“河道废弛,津浦通车”可知,济宁地位发生重大变化,这说明交通方式是变化的主要原因,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该地产业结构的变化、海外贸易格局的形成状况,排除AB两项;济宁由直隶州降为县,只能说明政治中心职能的下降,不是丧失,而且政治中心职能的下降是济宁地位变化的表现之一,不是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15. 如图为《中国古代疫病流行年表》中的“历代疫病流行分布与理论创新及人口长对照图”。它反映出
A. 历代疫病流行频数呈现不断上升趋势
B. 历代疫病流行频数与人口数量成正比
C. 中医理论的创新多出现于疫病高发期
D. 明清温病学说是对《伤寒论》的扬弃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中国古代疫病流行年表》可知,两汉时期、北宋、元朝以及明朝时期是疫病高发期,同时这些时期出现了许多中医理论,这说明中医理论的创新多出现于疫病高发期,C项正确;根据图示信息可以看出历代疫病流行频数呈现波动状态,并非不断上升,排除A项;根据图示信息可以看出历代疫病流行频数越高,人口数量越低,二者是呈反比,排除B项;仅从图示信息不能得出明清温病学说是对《伤寒论》的扬弃,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经过二十八年浴血奋斗,党领导人民,在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积极合作下,于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宣告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也极大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1)结合“二十八年浴血奋斗”的历史,以政权建设为例,阐释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所做的努力。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原因。
【答案】(1)努力:土地革命时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组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各级苏维埃政权,制定宪法大纲,培养管理干部;抗战时期,在抗日根据地设边区政府和参议会,实行三三制原则,加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解战争时期,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和军政委员会,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基础。
(2)原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建立人民军队,进行武装斗争;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最广泛的同盟军;实行群众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解析】
【详解】(1)努力:根据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以政权建设为中心,综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史实可知,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所做的努力主要有,土地革命时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组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各级苏维埃政权,制定宪法大纲,培养管理干部,抗战时期,在抗日根据地设边区政府和参议会,实行三三制原则,加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解战争时期,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和军政委员会,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基础。
(2)原因:根据材料中“经过二十八年浴血奋斗,党领导人民,在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积极合作下,于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宣告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结合所学知识, 从领导核心、指导思想、革命形式、革命动力和革命历程等方面分析可知,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原因主要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建立人民军队,进行武装斗争,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最广泛的同盟军,实行群众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朝已开始出现“小行人、象胥、掌客、怀方氏”等具有周边民族事务管理性质的官职,秦朝正式在中央设置管理民族事务的“典客”。汉承秦制,汉武帝时期设置属国都尉,具体管辖归附及内属的边疆民族。唐朝边疆民族的首领可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但需向唐王朝缴纳贡赋,统于唐王朝的中央政府。此外唐王朝还在边睡地区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妥善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元朝在吐蕃采取“政教合一”政策,在中央设置管理吐蕃事务的帝师和宣政院机构;在元朝兴起之地漠北,设岭北行省,基本行政单位仍是蒙古传统建制,并部署军队,戍守的同时进行屯田。明朝靠近内地的少数民族统治区减少,明政府直接控制、委派流官的地区增加。清朝在边疆全面推行郡县制和修订相关法规,强化边陲管理的同时,还鼓励内地百姓外迁至边疆谋生与开垦。
——摘编自谷家荣罗明军《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历谱识认》
材料二 19世纪以后,清政府将更多的精力用于维持衰退中的国内政治、经济体系,保卫边疆安全的能力逐渐低落,导致面临深刻的边疆危机。对此,清政府通过推行一系列边疆内地一体化政策来“昭示主权”,比如在新疆、台湾等边疆地区设省。日渐减少的财政收入使得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海防”和“塞防”之争,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海防大门之后,面临着海疆危机,传统的边疆观不得不进行转变,清政府开始筹办近代海军。但是这些迫于外部压力之下的政策转变,忽略了边疆地区的实际情况,清末边疆政策的失误也非常明显。
——摘编自施润棋《清末我国边疆治理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边疆危机出现的原因。
【答案】(1)主要特点:产生时间早,历史悠久;治理方式多元;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在边疆采用和内地不同的管理体制(因俗而治);以笼络安抚为主;注重边疆的“拱卫”作用;在“大一统”观念指导下制定边疆政策。意义: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扩大了国家疆域,巩固了封建统治。
(2)原因:西方列强入侵,民族矛盾的加剧;清政府国力衰退,面临财政危机;边疆治理政策本身的不足,脱离实际;传统边疆观念的束缚;清潮统治阶级对世界形势认识不清。
【解析】
【小问1详解】
特点:根据材料“周朝已开始出现小行人、象胥、掌客、怀方氏'等具有周边民族事务管理性质的官职” 可分析得出产生时间早,历史悠久;根据材料“此外唐王朝还在边陲地区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可分析得出治理方式多元;根据材料中唐、元、明清不同的管理政策可分析得出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在边疆采用和内地不同的管理体制(因俗而治);根据材料“妥善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分析得出以笼络安抚为主;注重边疆的“拱卫”作用;在“大一统”观念指导下制定边疆政策。
意义: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扩大了国家疆域,巩固了封建统治。
【小问2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19世纪以后清政府将更多的精力用于维持衰退中的国内政治、经济体系保卫边疆安全的能力逐渐低落,导致面临深刻的边疆危机”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分析得出西方列强入侵,民族矛盾的加剧;清政府国力衰退,面临财政危机;根据材料“忽略了边疆地区的实际情况,清末边疆政策的失误也非常明显。”可分析出边疆治理政策本身的不足,脱离实际;传统边疆观念的束缚;清朝统治阶级对世界形势认识不清。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来,法国因粮食短缺引起的食物骚乱和农民反叛频发。为解决这一问题,19世纪30年代,法国政府设立农业促进会与示范农场总监等,支持农业竞赛,改良农业技术,传播农业知识。到19世纪中期,正常年份可以收获2.25亿公担谷物,比世纪初增长了50%。1861年,拿破仑三世废除浮动关税制,规定:用法国船只运输的进口谷物,关税减到每公担0.5法郎;用外国船只运输的,每公担则为1法郎。这使法国成为世界农业市场的一部分,外国的廉价农产品能快速运到国内需要的地方。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摘编自周立红《近代法国政府职能转变与谷物自由市场的建构》
材料二 二战结束后,日本失去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这些殖民地在日本战败前供应了日本粮食消费量的20%。数百万的日本人被遣返回国,无疑使日本的粮食供应更捉襟见肘。仅靠定量供应的一点粮食无法维持民众的最低生活需求,这一时期,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也加重了日本国内的饥荒。在占领初期,美国政府声明,日本目前的困境是其本身行为造成的直接后果,盟国将不承担治理的责任。美国占领当局认为,粮食问题是实现日本民主化、非军事化和经济复苏的关键。美国人的最终目标是降低美国的占领成本,减轻美国纳税人的负担。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美国政府重新评估了对日政策,开始了对日本的粮食援助。
——摘编自徐振伟《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的粮食战略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30—60年代,法国解决粮食危机的主要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日本出现粮食危机的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试对我国粮食安全战略问题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1)途径:成立专门机构,推广农业技术;降低关税,进口廉价粮食。
影响:暂时缓解长期以来的粮食危机;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法国工业革命的进程。
(2)原因:日本战败失去海外殖民地,粮食供应大为减少;数百万日本人被遣返回国,加剧粮食危机;战争对农业生产的破坏;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的影响;美国对日本的惩罚和制裁等。
(3)认识:加强农业的自主地位;立足国内,适度进口;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任答两点)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30—60年代(法国)。
途径:根据材料中的“法国政府设立农业促进会与示范农场总监等,支持农业竞赛,改良农业技术,传播农业知识。”可得出成立专门机构,推广农业技术;根据材料中的“1861年,拿破仑三世废除浮动关税制,规定:用法国船只运输的进口谷物,关税减到每公担0.5法郎;用外国船只运输的,每公担则为1法郎。……外国的廉价农产品能快速运到国内需要的地方。”可得出降低关税,进口廉价粮食。影响:根据材料中的“法国因粮食短缺引起的食物骚乱和农民反叛频发。”及“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可得出暂时缓解长期以来的粮食危机,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根据材料的时空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法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可得出促进法国工业革命的进程。
【小问2详解】
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日本)。根据材料中的“二战结束后,日本失去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这些殖民地在日本战败前供应了日本粮食消费量的20%。”可得出日本战败失去海外殖民地,粮食供应大为减少;根据材料中的“数百万的日本人被遣返回国,无疑使日本的粮食供应更捉襟见肘。”可得出数百万日本人被遣返回国,加剧粮食危机;根据材料中的“日本目前的困境是其本身行为造成的直接后果”可得出战争对农业生产的破坏;根据材料中的“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也加重了日本国内的饥荒。”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的影响;根据材料中的“在占领初期,美国政府声明,日本目前的困境是其本身行为造成的直接后果,盟国将不承担治理的责任。”可得出美国对日本的惩罚和制裁等。
【小问3详解】
认识: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比如:根据日本对殖民地粮食的依赖性,可得出加强农业的自主地位;根据法国解决粮食危机的主要途径可得出立足国内,适度进口,大力发展农业科技。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60年代后,天津同广州构成了牵动南北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龙头。京津冀城市网络格局发生了以津京冀为序的新调度,初步构建起以北京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以口岸城市天津为北方金融商贸中心,环绕京津,形成由保定、石家庄等中等城市和高阳、辛集等一大批小城市和商业市镇组成的城市网络体系,进而同世界城市网络联结在一起。从1905年开始,天津口岸同英美德日等国的直接贸易量已超过从上海转口的贸易量,成为华北贸易货栈,京冀则成为天津口岸第一位的洋货销售市场和土产货源供给地。
——摘编自胡光明(清末民初京津冀城市化快速进展的历史探源与启示》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晚清时期“京津冀一体化”为主题,自拟题目并予以要点化阐释。(要求:题目明确,阐述合理、适度。)
【答案】
题目:晚清时期“京津冀一体化”的推动因素
阐释:在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但同时也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进程。在这个过程中,“京津冀一体化”逐渐成为一种趋势,这种趋势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推动的。
1.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影响:西方列强的侵略使得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开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也影响了京津冀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2.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为京津冀地区提供了新的经济动力,推动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
3.天津开埠通商:天津开埠通商为京津冀地区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天津逐渐成为北方金融商贸中心,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
4.京津冀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历史文化传统:京津冀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历史文化传统,这些因素为该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综上所述,“京津冀一体化”是晚清时期的一种趋势,这种趋势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推动的,它对于该地区的近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首先,读题干,题目要求是以晚清时期“京津冀一体化”为主题,自拟题目并予以要点化阐释。结合材料可知,材料中介绍了“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因此,文明可以选择晚清时期“京津冀一体化”的推动因素及其影响作为题目进行阐释。
在阐释时要以要点化进行阐释;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可得出这是中国近代时期,因此结合所学可从列强对华经济入侵、天津开埠的影响、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京津冀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进行分析,分析时要注意合理性和适度性。
最后进行总结,“京津冀一体化”是晚清时期的一种趋势,这种趋势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推动的,它对于该地区的近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