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净月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适应性测试(开学考)化学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长春市净月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适应性测试(开学考)化学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4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3-04 18:39: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净月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下学期
初三(下)适应性测试(化学)学科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Ca-40,Fe-56,Zn-65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中国烹饪,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下列烹饪活动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清水淘米 B.冲洗青菜 C.烤熟肉串 D.水果摆盘
2.宏观和微观是化学学习的两个角度,“见著知微”使我们更容易踏入化学学科的大门。下列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是
A.氯化钠 B.水 C.汞 D.金刚石
3.下列用于存储固体药品的是
A. B. C. D.
4.人类利用金属的历史经历了从青铜器时代到铁器时代,再到铝合金大量使用的过程。这一事实与下列因素有关的是
A.地壳中金属元素的含量 B.金属的导电性、延展性
C.金属的物理性质 D.金属冶炼的水平
5.芹菜中的芹黄素(apigenin)的化学式为C15H10O5,具有抑制致癌物质的致癌活性,作为治疗HIV和其它病毒感染的抗病毒药物。下列关于芹黄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芹黄素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33.3% B.芹黄素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C.芹黄素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3:2:1 D.一个芹黄素分子中含有20个原子
6.宏微结合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六月茉莉花飘香——分子在不断运动
B.气体容易被压缩——气体分子间隔较大
C.水蒸气冷凝变成液态水,体积减小——温度降低,分子变小
D.一氧化碳能燃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7.门捷列夫说:“没有观察就没有接踵而来的前进。”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B.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的氧化镁
C.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试液由紫色变为无色
D.将生铁粉末投入盛有过量盐酸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仍有黑色残渣
8.越来越多的人把户外运动作为自己的一种休闲方式。在野外做饭时,人们会在一片空地上用石头围成一圈,在圈内点燃一堆火,并用河水煮饭。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将河水煮沸可对河水进行消毒
B.木柴与周围的石头都属于可燃物
C.将木柴底部架空可使其与空气充分接触
D.点火前将周围的枯树枝清理干净,防止引起火灾
9.构建元素化合价和物质类别二维图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如图是碳元素的价类二维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代表的物质可以是甲烷,充分燃烧生成可生成c
B.b代表的物质可以是金刚石,硬度大,可用于切制玻璃
C.d代表的物质是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e是d和水发生化合反应的产物
10.已调平的托盘天平(高灵敏度)两边各放一个等质量的烧杯,向烧杯中倒入质量相等、质量分数也相等的足量的稀硫酸,然后在左边的烧杯中放入一定质量的铁粉,同时在右边的烧杯中放入等质量的锌粉,在反应过程中天平指针的偏转情况为
A.先左后右 B.先右后左 C.向右偏转 D.向左偏转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40分)
11.用化学用语回答下列问题。
(1)氢元素 。
(2)氢气 。
(3)若用●表示一个氢原子,则表示 。
12.如图中的①、②分别是钠元素、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A、B、C是三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钠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
(2)A、B、C中属于阴离子的粒子是 (填序号);
(3)A和B两种粒子的 相同,所以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4)钠和氯气反应生成的氯化钠是由 (填“分子”、“原子”、“离子”)构成。
13.水是生命之源。
(1)净水:自来水生产中加入活性炭,利用其 性除去水中的异味;
(2)验水:检验湖水是否为硬水,可用的试剂是 。
(3)探水:由氢气燃烧实验探究可知,水是由 组成;
(4)用水:己知某用水的循环反应如图所示,下列关于水循环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
A.物质的种类不变 B.分子的数目不变 C.原子的种类不变 D.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14.碳元素是组成许多物质的基本元素。
(1)石墨可作电极,因为其具有 性;
(2)一氧化碳是煤气的主要成分之一,一氧化碳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3)二氧化碳固体俗称 ,可用于人工降雨、食品保鲜等;
(4)“碳海绵”是已知最轻的固体材料,由碳元素组成,具有多孔结构,弹性好。它对石油有很强的吸附能力(不吸水),将吸入的石油挤出后仍可恢复原状。下列关于碳海绵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
A.具有吸附性 B.可重复使用 C.可处理海上石油泄漏
15.请回答下列关于溶液的问题。
(1)t2℃时,甲和乙两种物质溶解度较大的是 。
(2)t1℃时,40g乙物质投入到50g水中所得到溶液的质量为 g。
(3)将t2℃时N点表示的甲溶液变为M点表示的甲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 。
16.为了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按如图的甲、乙两个装置进行对比实验。
(1)装置甲中的白磷能够燃烧,而装置乙热水的白磷不能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 。
(2)如果停止往装置甲通入氧气,燃着的白磷将会熄灭,这里所采用的灭火方法是 。
(3)装置乙薄铜片上的白磷能够燃烧,红磷未能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 。
17.多角度认识物质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物质世界。以金属为例回答下列问题:
(1)认识金属的存在。在自然界中,金等极少数金属能以单质形式存在,其主要原因是 。
(2)认识金属的性质。用粗木棍在涂有一层蜡的铁板上写“和”、“平”两个字,露出下面的铁板。向“和”字上滴加稀盐酸,向“平”字上滴加CuSO4溶液。“和”字上的现象是 。“平”字上有红色物质析出,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说明活动性Fe Cu(选填“>”或“<”)。
(3)认识金属的用途。铜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利用这一性质,铜可用作 。
18.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图中仪器①的名称是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装置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为 。
(3)用B装置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是大理石和 。
(4)用C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检验二氧化碳已收集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 (填“a”或“b”)导管口,若木条熄灭,则已收满;
(5)用软塑料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向其中加入约体积的紫色石蕊溶液(如图D所示),立即旋紧瓶盖,并振荡,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19.小致设计了一套制取纯净、干燥CO2气体,并探究金属Mg的相关化学性质的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
(1)检查装置A气密性的操作是:将装置AB中间的胶皮管用弹簧夹夹住,向长颈漏斗中注水至形成一段液柱,一段时间后 ,即可证明装置不漏气。
(2)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实验时应先 (填序号),再进行另一操作。
a.点燃D处酒精灯
b.打开A装置中的弹簧夹,从长须漏斗处加入稀盐酸
(4)探究Mg与CO2反应的产物。
实验时,观察到D处Mg粉燃烧黑白两种固体产生。查阅资料黑色固体为碳单质,白色固体是含镁物质。白色固体是什么物质呢?
【猜想假设】
猜想1:白色固体是MgO
猜想2:白色固体是MgCO3
猜想3:白色固体是 。
【查阅资料】MgO与稀盐酸反应无气泡产生,MgCO3与稀盐酸反应有气泡产生。
【实验探究】取D中生成的固体适量于试管,加入足量的稀盐酸,观察到的现象为有黑色固体不溶物,白色固体消失, ,则猜想1成立。
【交流反思】Mg燃烧的火灾 (填“能”或“不能”)用CO2来灭火。
20.工业上用100t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80%的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计算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解:设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写出化学方程式 CaCO3CaO+CO2↑
写出已知量、未知量 100 44
x
列出比例式
解得 x=
答:略。
试卷第6页,共6页
1.C
【详解】A、清水淘米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合题意;
B、冲洗青菜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合题意;
C、烤熟肉串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D、水果摆盘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合题意;
故选:C。
2.B
【详解】A、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
B、水属于非金属氧化物,是由水分子构成的,符合题意;
C、汞属于金属单质,是由汞原子直接构成的,不符合题意;
D、金刚石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C
【详解】A、烧杯常用于配制溶液,较多量溶液的反应容器等,不符合题意;
B、集气瓶常用于收集或贮存少量的气体,不符合题意。
C、广口瓶通常用于盛放固体药品,符合题意;
D、细口瓶常用于存放液体药品,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D
【详解】A、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而最先使用的金属是铜,故使用金属的先后顺序与地壳中元素的含量无关,不符合题意;
B、金属的导电性、延展性与使用金属的先后顺序无关,不符合题意;
C、金属的物理性质与使用金属的先后顺序无关,不符合题意;
D、金属活动性:Al>Fe>Cu,金属活动性越弱,越容易冶炼,从而人类利用的越早,故金属冶炼的水平与使用金属的先后顺序有关,符合题意。
故选D。
5.B
【详解】A、芹黄素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故A说法错误;
B、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芹黄素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故B说法正确;
C、芹黄素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1×10):(16×5)=18:1:8,故C说法错误;
D、一个芹黄素分子中含有15个碳原子、10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则一个芹黄素分子中含有的原子个数为15+10+5=30,故D说法错误;
故选:B。
6.C
【详解】A、六月茉莉花飘香,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香味,故A解释正确;
B、气体容易被压缩,是因为气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大,气体受压后,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故B解释正确;
C、水蒸气冷凝成液态水,体积减小,是由于温度降低,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小,而水分子本身体积不变,故C解释不正确;
D、一氧化碳能燃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是由于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故D解释正确;
故选:C。
7.D
【详解】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而不是淡蓝色火焰,该选项描述不正确;
B、描述实验现象时,不能出现生成物名称,该选项描述不正确;
C、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则现象为试液由紫色变为红色,该选项描述不正确;
D、生铁中含有碳单质,铁能与盐酸反应,但碳不能与盐酸反应,则充分反应后仍有黑色残渣,该选项描述正确。
故选D。
8.B
【详解】A、煮沸温度高可以杀菌消毒,不符合题意;
B、石头不属于可燃物,符合题意;
C、将木柴底部架空可使其与空气充分接触,不符合题意;
D、枯树枝属于易燃物,点火前将周围的枯树枝清理干净,防止引起火灾,不符合题意。故选B。
9.A
【详解】A、a代表的物质中含有-4价碳元素的氢化物,其中氢元素显+1价,即为CH4(甲烷),甲烷充分燃烧生成可生成二氧化碳,而c是含有+2价碳元素的氧化物,氧元素显-2价,即为CO(一氧化碳),故A说法错误;
B、b代表的物质为碳单质,则B代表的物质可以是金刚石,硬度大,可用于切制玻璃,故B说法正确;
C、d代表的物质是含有+4价碳元素的氧化物,氧元素显-2价,即为CO2(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C说法正确;
D、e是含有+4价碳元素的酸,即为碳酸,d是含有+4价碳元素的氧化物,氧元素显-2价,即为CO2,二氧化碳和水可发生化合反应生成碳酸,所以说e是d和水发生化合反应的产物,故D说法正确;
故选:A。
10.A
【详解】在金属活动顺序中锌的活动性顺序比铁强,所以锌的反应速率更快,质量减少的也更快,所以天平要先向有铁粉的那边即左边倾斜;
化合价、金属的质量都相等,完全反应放出氢气的质量与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成反比,即产生氢气多的相对原子质量小;等质量的铁和锌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时产生的氢气的质量铁多而锌少,所以最终天平要向锌的这一边,即右边倾斜,综上可以知道,天平指针的变化为先向左再向右偏;
故选A。
11.(1)H
(2)H2
(3)2H2
【详解】(1)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氢元素表示为H;
(2)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一个氢分子由两个氢原子构成,则氢气的化学式为H2;
(3)若用 表示一个氢原子,表示一个氢分子,表示2个氢分子,表示为2H2。
12.(1)11
(2)C
(3)最外层电子数
(4)离子
【详解】(1)由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则钠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1;
(2)A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9,表示原子;B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表示原子;C中质子数=17,核外电子数=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表示阴离子;
(3)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A和B两种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所以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4)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13.(1)吸附
(2)肥皂水
(3)氢元素和氧元素
(4)C
【详解】(1)活性炭结构疏松多孔,具有吸附性,可吸附色素和异味,所以自来水生产中加入活性炭,利用其吸附性除去水中的异味;
(2)检验湖水是否为硬水,可用的试剂是肥皂水,加入肥皂水振荡,产生较多泡沫的是软水,产生较少泡沫、较多浮渣的是硬水;
(3)氢气和氧气点燃生成水,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4)如图水在光和催化剂的作用下分解为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图示中水循环反应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此过程中,物质的种类改变,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分子的数目发生了改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原子种类没有改变,因为有单质生成,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所以一定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故选:C。
14.(1)导电
(2)
(3)干冰
(4)ABC
【详解】(1)石墨可作电极,因为其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2)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3)二氧化碳固体俗称干冰;
(4)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碳海绵由碳元素组成,具有多孔结构,对石油有很强的吸附能力,说明碳海绵对石油具有吸附性,可以处理海上石油泄漏,将吸入的石油挤出后仍可恢复原状,说明碳海绵可重复使用;故选:ABC。
15.(1)甲
(2)65
(3)降温至t1℃
【详解】(1)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t2℃时,甲和乙两种物质溶解度较大的是甲;
(2)t1℃时,乙物质的溶解度为3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30g乙物质,达到饱和状态,将40g乙物质投入到50g水中,50g水中最多溶解15g乙物质,则所得到溶液的质量为50g+15g=65g;
(3)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将t2℃时N点表示的甲溶液(t2℃时的不饱和溶液)变为M点表示的甲溶液(t1℃时的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降温至t1℃。
16.(1)与氧气接触
(2)隔绝氧气
(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分析】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者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详解】(1)装置甲中的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能够燃烧,而装置乙热水的白磷(与氧气隔绝、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不能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   
(2)如果停止往装置甲通入氧气,燃着的白磷将会熄灭,利用隔绝氧气,达到灭火的目的;
(3)装置乙薄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能够燃烧,红磷(与氧气接触、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未能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17.(1)金的化学性质稳定
(2) 产生气泡 >
(3)导线
【详解】(1)在自然界中,大多数金属以化合物形式存在,而金等极少数金属因为化学性质不活泼(或稳定),以单质形式存在;
(2)用粗木棍在涂有一层蜡的铁板上写“和”、“平”两个字,露出下面的铁板。向“和”字上滴加稀盐酸,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可观察到“和”字上产生气泡;
“平”字上有红色物质析出,是因为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化学方程式为:;说明活动性Fe>Cu;
(3)铜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则铜可用作导线。
18.(1)铁架台
(2)A
(3)稀盐酸
(4)b
(5)塑料瓶变瘪,石蕊溶液变红
【详解】(1)仪器①的名称是铁架台;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装置制取氧气,高锰酸钾加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该反应为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可选择A;
(3)用B装置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是大理石和稀盐酸,大理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
(4)用C装置收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应该从长管a端通入,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检验二氧化碳已收集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b导管口,若木条熄灭,则已收满;
(5)用软塑料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向其中加入约三分之一体积的紫色石蕊溶液,立即旋紧瓶盖,并振荡,由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塑料瓶内气体体积减少,内部压强减小,可以看到外界大气压将塑料瓶压瘪,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显酸性,可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所以还可观察到石蕊溶液变红。
19.(1)水柱不下降
(2)
(3)b
(4) MgO、MgCO3 无气泡产生 不能
【详解】(1)检查A装置气密性时,夹紧弹簧夹,向长颈漏斗中注水,装置中的压强增大,则会形成一段液柱,若一段时间后水柱不下降,则说明装置不漏气。
(2)石灰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装置中含有空气,镁在空气中会燃烧,则应先加入稀盐酸,使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空气,再点燃D处的酒精灯,故选b。
(4)[猜想假设]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则白色固体还可能为氧化镁和碳酸镁的混合物;
[实验探究]氧化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碳酸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水和二氧化碳,若猜想1成立,则现象为固体溶解,没有气泡产生;
[交流反思]由于镁在二氧化碳中会燃烧,则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20. 100t×80% 3.53g
【详解】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解题过程和计算
【点睛】
答案第8页,共8页
答案第7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