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末检测卷(三)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关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正确的说法是( )
A.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性质相同,总是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B.某物体若只受一个力的作用,说明可以只有作用力,而没有反作用力
C.凡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必定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D.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合力为零
答案 A
解析 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具有同时性,即它们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A对,B错.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为一对平衡力,C错.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作用在两个物体上的力,它们不能求合力,D错.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木块放在桌面上受到一个向上的弹力,这是由于木块发生微小形变而产生的
B.质量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可能在物体上,也可能在物体外
C.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D.由磁铁间存在相互作用可知:力可以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
答案 B
3.如图1所示,P是位于水平粗糙桌面上的物块.用跨过定滑轮的轻绳将P与小盘相连,小盘内有砝码,小盘与砝码的总质量为m.在P运动的过程中,若不计空气阻力,则关于P在水平方向受到的作用力与相应的施力物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1
A.拉力和摩擦力,施力物体是地球和桌面
B.拉力和摩擦力,施力物体是绳和桌面
C.重力mg和摩擦力,施力物体是地球和桌面
D.重力mg和摩擦力,施力物体是绳和桌面
答案 B
解析 以P为研究对象,水平方向P受到绳的拉力和桌面对P的摩擦力的作用,拉力的施力物体是绳,摩擦力的施力物体是桌面.B正确.
4.如图2所示,A、B两均匀直杆上端分别用细线悬挂于天花板上,下端放在水平地面上处于静止状态,悬挂A杆的绳倾斜,悬挂B杆的绳恰好竖直,则关于两杆所受摩擦力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接触面粗糙)( )
图2
A.A、B杆都受静摩擦力
B.A、B杆都不受静摩擦力
C.A杆受静摩擦力、B杆不受静摩擦力
D.A杆一定受静摩擦力、B杆可能受静摩擦力
答案 C
5.如图3所示,球A靠在光滑斜面上,并用竖直悬绳吊起.A保持静止状态,球A受力的个数为( )
图3
A.2个 B.3个
C.4个 D.无法判断
答案 A
解析 以A为研究对象,把它与B隔离开来,对其进行受力分析.
A受到重力G,绳对它竖直向上的拉力F;假设斜面对它有支持力N,受力分析如图甲,则球水平方向的合力将不是零,即无法平衡,故斜面对球无支持力,受力分析如图乙.
甲 乙
6.如图4所示,三角形劈块放在粗糙的水平面上,劈块上放一个质量为m的物块,物块和劈块处于静止状态,则粗糙水平面对三角形劈块( )
图4
A.有摩擦力作用,方向向左
B.有摩擦力作用,方向向右
C.没有摩擦力作用
D.条件不足,无法判定
答案 C
7.如图5所示,两根相同的轻弹簧S1、S2劲度系数都为k=4×102 N/m,悬挂重物的质量分别为m1=2 kg,m2=4 kg,取g=10 m/s2,则静止时S1、S2的伸长量分别为( )
图5
A.5 cm,10 cm B.10 cm,5 cm
C.15 cm,10 cm D.10 cm,15 cm
答案 C
解析 由kx2=m2g,kx1=(m1+m2)g,代入数据可得x1=15 cm,x2=10 cm,故选项C正确.
8.如图6所示,
图6
A、B两物体重力都等于10 N,各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都等于0.3,同时有F=1 N的两个水平力分别作用在A和B上,A和B均静止,则地面对B和B对A的摩擦力分别为( )
A.6 N,3N B.1 N,1 N
C.0,1 N D.0,2 N
答案 C
解析 A、B均静止,应用整体法,即A、B整体水平方向所受外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地面对B无摩擦力.以A为研究对象,水平方向必受大小与F相等、方向与F相反的静摩擦力,故选项C正确.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5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9.码头上两个人用水平力推集装箱,想让它动一下,但都推不动,其原因是( )
A.集装箱太重
B.推力总小于摩擦力
C.集装箱所受合力始终为零
D.推力总小于最大静摩擦力
答案 CD
10.木块A、B分别重50 N和60 N,它们与水平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0.25,夹在A、B之间的轻弹簧被压缩了2 cm,弹簧的劲度系数为400 N/m,A、B和弹簧组成的系统置于水平地面上静止不动,现用F=1 N 的水平拉力作用在木块B上,如图7所示,则力F作用后( )
图7
A.木块A受摩擦力的大小是12.5 N
B.木块A受摩擦力的大小是8 N
C.木块B受摩擦力的大小是9 N
D.木块B受摩擦力的大小是7 N
答案 BC
解析 未加F时,木块A在水平方向上受弹簧的弹力F1和静摩擦力fA作用,且F1=fA=kx=8 N,木块B在水平方向上受弹簧弹力F2和静摩擦力fB作用,且F2=fB=kx=8 N;在木块B上施加F=1 N向右的拉力后,由于F2+F<μGB,故木块B所受摩擦力仍为静摩擦力,其大小fB′=F2+F=9 N,木块A的受力情况不变.
11.水平的皮带传输装置如图8所示,皮带的速度保持不变,物体被轻轻地放在皮带A端,开始时物体在皮带上滑动,到达位置C后停止滑动,随后就随皮带一起匀速运动,直至传送到目的地B端,在传输过程中,该物体受摩擦力的情况是( )
图8
A.在AC段受水平向左的滑动摩擦力
B.在AC段受水平向右的滑动摩擦力
C.在CB段不受静摩擦力
D.在CB段受水平向右的静摩擦力
答案 BC
解析 物体在AC段的速度小于皮带的速度,相对皮带向左运动,故受向右的滑动摩擦力,A错误,B正确;在BC段,物体与皮带一起匀速运动,没有相对运动(趋势),故不受静摩擦力,C正确,D错误.
12.一个实验小组在做“探究弹簧弹力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的实验时,使用两条不同的轻质弹簧a和b,得到弹力与弹簧长度的图像,如图9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9
A.a的原长比b的短
B.a的劲度系数比b的大
C.a的劲度系数比b的小
D.测得的弹力与弹簧的长度成正比
答案 AB
解析 题中图像的横轴截距表示弹簧的原长,A正确.图像的斜率表示弹簧的劲度系数,B正确,C错误;图像不过原点,不是正比关系,D错误.
三、实验题(共8分)
13.(8分)科学探究活动通常包括以下环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等.一位同学学习了滑动摩擦力后,怀疑滑动摩擦力可能与接触面积有关,于是他准备用实验探究这个问题.
(1)这位同学认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成正比,这属于科学探究活动中的________环节.
(2)为完成本实验,需要自己制作木块,他应制作的木块是下列选项中的________.
A.各面粗糙程度相同的正方体木块
B.各面粗糙程度不相同的正方体木块
C.各面粗糙程度相同,长宽高各不相等的长方体木块
D.各面粗糙程度不相同,长宽高各不相等的长方体木块
(3)为了测量木块与木板之间的滑动摩擦力,他设计了两种方案,如图10甲和乙所示,甲是将木板固定在水平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板上的木块;乙是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住木块,他再用手水平拉动木块下的木板,你认为更利于操作的方案是________(填“甲”或“乙”).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10
答案 (1)作出假设 (2)C (3)乙 乙方案中木块处于静止状态,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就等于木块所受的摩擦力的大小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和解题步骤,有数值计算的要注明单位)
14.(14分)在研究摩擦力特点的实验中,将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如图11甲所示,用力沿水平方向拉木块,拉力从0开始逐渐增大.分别用力传感器采集拉力和木块所受到的摩擦力的信息,并用计算机绘制出摩擦力f随拉力F的变化图像,如图乙所示.已知木块质量为0.78 kg,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求木块与长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和木块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
图11
答案 0.4 4 N
解析 由题图乙可知,木块所受到的滑动摩擦力
f=3.12 N,最大静摩擦力为4 N.
木块对木板的压力等于木块受到的重力,即
N=mg=0.78×10 N=7.8 N
由f=μN得:μ===0.4.
15.(12分)质量为2 kg的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物体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现给物体加一个水平拉力F,物体恰在水平面上匀速运动,若在该物体运动的过程中,突然将拉力F改为大小不变,方向竖直向下的压力,这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是多少?(g=10 m/s2)
答案 15 N
解析 物体在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匀速运动时f=μN=μmg,所以F=0.5×2×10 N=10 N
当F竖直向下时,F′=F+mg,
即F′=10 N+2×10 N=30 N
这时f=μF′=0.5×30 N=15 N.
16.(14分)质量分别为0.1 kg和0.2 kg的两物块A、B,其间用一根原长为l0=20 cm、劲度系数为k=10.0 N/m的轻弹簧相连,置于粗糙的水平面上.如图12所示,初始时弹簧处于原长状态.若两物块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力因数均为μ=0.2,现要使A、B一起做匀速运动.(取g=10 m/s2)
图12
(1)则对A应施加多大的水平推力F的大小?
(2)此时A、B间的距离为多少?
答案 (1)0.6 N (2)16 cm
解析 (1)取A、B为一整体,因A、B两物体一起向左匀速运动,有:
F=μ(mA+mB)g
代入数据得:F=0.6 N
(2)取B为研究对象,设弹簧的压缩量为Δx,
有:kΔx=μmBg
得:Δx==0.04 m=4 cm
所以A、B间的距离为
l0-Δx=16 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