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单元 找规律
单 元 备 课
第7单元 本单元所需课时数 4课时
主要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规律的含义、图形和数字的简单排列归来吧、等差数列(递增、递减)、数组的规律、解决问题。
教材分析 探索规律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函数思想的主要体现之一,是隶属于《标准(2011)》中“数与代数”领域的正式教学内容,在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都有要求。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图形或数字排列的简单规律,理解规律的含义并能描述和表示规律,同时会根据发现的规律进行推理,确定后续图形或数字的排列方式。2.在发现规律吧、描述和表示规律以及简单应用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数学表征能力和推理能力。3.使学生感受规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培养学生欣赏数学规律美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发现图形或数字排列的简单规律,理解规律的含义并能描述和表示规律,同时会根据发现的规律进行推理,确定后续图形或数字的排列方式。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数学表征能力和推理能力。
教与学建议 1.准备必要学具。如:多谋体。2.提倡方法多样化。启发式教学法和直观演示法。3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的意识和能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
单元课时分配 1.找规律(1) 1课时 3.找规律(3) 1课时2.找规律(2) 1课时 4.练习十九 1课时
第1课时 找规律(1)
课题 找规律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3、84页例1、例2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事物中简单的排列规律。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3.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以及发现和欣赏数学规律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事物中简单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彩旗、彩花、灯笼等。
教 学 过 程 备 注
一、情境展示,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两幅图片,一幅是有规律排列的,另一幅图杂乱无章放置。让学生说说哪一幅图好记忆,并说明原因。教师归纳总结,肯定学生中有道理的解答,强调有规律摆放的图形便于记忆。(板书:找规律(1))二、自主活动,探索新知1.学习例1.(1)出示课件例1。(2)引导学生明确探究内容和要求。教师:有规律的事物不仅便于记忆,还能带给我们美的享受。比如节日里各种美丽的彩灯和彩旗都是有规律地排列的。教师(出示例1情景图):这是新年联欢会的会场,布置得可真漂亮!这幅图中有什么?(指名回答)学生:有彩花、彩旗、彩灯笼,还有男女围成圈跳舞。教师:仔细观察,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规律?(3)讨论交流。教师:同学们先观察一会并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探究,教师巡视指导。(4)结果汇报。教师:哪位小组派代表来说你一下你们小组发现的规律?(指名回答)课堂预设:学生1:彩旗是按照一面黄旗、一面红旗、一面黄旗、一面红旗,一面黄旗、一面红旗这样的规律重复排列的。学生2:彩花是按照一朵红花、一朵紫花,一朵红花、一朵紫花,一朵红花、一朵紫花,这样的顺序依次重复出现的。学生3:彩灯笼是按照一盏红灯笼、两盏蓝灯笼,一盏红灯笼、两盏蓝灯笼,一盏红灯笼、两盏蓝灯笼,这样的顺序重复排列的。学生4:跳舞的同学是按照一名男同学、一名女同学,一名男同学、一名女同学,一名男同学、一名女同学这样的顺序依次重复出现的。教师(归纳总结):我们刚才找到的彩花、彩旗、彩灯笼、还有围成圈跳舞的同学们,都是按顺序依次重复出现的,像这样按顺序重复排列就是有规律地排列。(板书:找,依次、重复出现。)(5)巩固练习。教师(呈现教材第83页做一做):请你先想一想自己打算按怎样的规律涂色,再动笔涂一涂。完成后组织全班交流,互相判断并欣赏大家创造的规律。教师:谁能来说一说涂色时是怎么想的?(指名回答)课堂预设:此题不唯一,具有一定开放性,教师应鼓励学生创造规律。学生1:按想的规律涂好颜色,再圈出重复出现的部分,验证自己的规律是否正确。学生2:按想的规律先圈出重复出现的部分是几朵花,再在下一组中涂上相应的颜色。课堂小结:教师:像这样按照顺序一组一组地不断重复出现的排列就是有规律的排列。准确地发现规律中重复的部分(一组)是找规律的关键,它能够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和把握规律。2.学习例2.(1)出示课件例2。(2)引导学生明确探究内容和要求。教师:观察一下“例2中碗的排列有什么规律?与前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发生了哪些变化?”(3)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教师:请小组内合作讨论一下老师刚才题出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鼓励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发表自己的见解。之后组织全班交流。(4)结果汇报。教师:哪位同学能来说一下你们组讨论的结果?(指名回答)课堂预设:学生1:碗的个数是有规律地排列,这个规律还可以用数表示出来,就是2、3,2、3,2、3……像这样交替出现。学生2:碗的个数总是2、3,2、3,2、3……循环出现的。(5)拓展研究。教师:第二小题的排列是否也有规律呢?请两个同学一组,找一找再互相说一说。把你们发现的规律用数字记录下来。(指名回答)课堂预设:学生1:图中总是1只鸡妈妈、3只鸡宝宝,1只鸡妈妈、3只鸡宝宝,1只鸡妈妈、3只鸡宝宝……这样有规律的排列的。学生2:鸡的只数总是1、3,1、3,1、3,……这样循环的课堂小结:教师:这里不再是图形颜色上的变化了,而是图形的数量发生了变化,也就是图形有规律地排列的背后是数字的有规律的排列,图形和数字的形式虽然不同,但他们表示相同的规律,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用语言表述得也非常清楚,很好!三、当堂训练1.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做一做第1题。(1)独立解题,同组之间分享解题思路和解题步骤。(2)教师集体订正。2.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做一做第2题。(1)独立解题,同组之间分享解题思路和解题步骤。(2)教师集体订正。四、课堂总结教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的开心吗?你们有什么收获?学生谈收获,教师总结。五、布置作业完成教师P87练习十九第1、2题。 通过对比体现按规律排列的好处。学生阐述发现的规律。加深学生对规律的理解。教师及时给予鼓励。
板书设计 找规律(1)找,依次、重复出现。彩旗:一面黄旗、一面红旗、一面黄旗、一面红旗,一面黄旗、一面红旗。彩花:朵红花、一朵紫花,一朵红花、一朵紫花,一朵红花、一朵紫花。彩灯笼:一盏红灯笼、两盏蓝灯笼,一盏红灯笼、两盏蓝灯笼,一盏红灯笼、两盏蓝灯笼。跳舞的同学:名男同学、一名女同学,一名男同学、一名女同学,一名男同学、一名女同学。
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导等活动,理解规律的含义,认识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情境图或学生的成果,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环境中学习数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第2课时 找规律(2)
课题 找规律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5页例3、例4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熟练运用数列的排列规律和数组规律的方法。2.观察发现数列的排列规律。3.掌握找规律的方法,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提高观察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熟练运用数列的排列规律和数组规律的方法。
教学难点 观察发现数列的排列规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备 注
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课件出示题目(如下图)。用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填一填吧。教师:同学们,你们是怎么根据图形的排列规律找数的排列规律?教师归纳总结:数和图形是同时发生变化的,图形的排列有什么变化规律,数的排列就有什么变化规律。教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数列的排列规律。(板书:找规律(2))二、自主活动,探索新知1.学习例3。(1)出示课件例3。(2)引导学生明确探究内容和要求。教师(出示例3情第(1)题图):这是一组按规律排列的图和数字,仔细观察,看看你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吗?教师引导:可以用手中的正方形卡片摆一摆,找一找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差是多少,从而发现规律,解决问题。(3)讨论交流。教师:以同桌为一小组,两人合作,共同完成。学生分组讨论探究,教师巡视指导。(4)结果汇报。教师:哪位小组派代表来说你一下你们小组发现的规律?(指名回答)课堂预设:学生1:我发现图片的数量和下边的数字是一样的,第一组图有3个小正方形,第二组图有6个小正方形,第三组图有9个小正方形,第四图有12个小正方形,所以后边的图依次有15个小正方形、18个小正方形和21个小正方形。学生2:数字和图形个数的排列是3、6、9、12,每个数比前一个数多3,也就是前一个数加3得到后边一个数。教师:第(2)小题的排列是否也有规律呢?请两个同学一组,找一找再互相说一说。把你们发现的规律用数字记录下来。课堂预设:学生1:这道题每个图中小正方形数量和下边的数字也是一样的,第一组图有11个小正方形,第二组图有9个小正方形,第三组图有7个小正方形,第四图有5个小正方形,所以后边的图依次有3个小正方形、1个小正方形。学生2:这道题数字的排列是11、9、7、5,前边一个数减去2得到后边一个数。教师(归纳总结):我们发现第一小题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多3,即前面的数加3是后面的数,所以后面3个数分别是15、18、21;第二小题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少2,即前面的数减2是后面的数,所以两个数是3、1(5)巩固练习。教师(呈现教材第85页例3第(2)小题 ):找一找每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的差是多少,从而发现规律并填数。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并说说自己的发现。课堂预设:学生1:第一组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的差是5,用前一个数加5得到后一个数。学生2:第二组数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相差4,用前一个数减4得到后一个数。课堂小结:教师:后一项是前一项加或减一个固定的数得到的,这样的数列就是等差数列。2.学习例4。(1)出示课件例4。(2)引导学生明确探究内容和要求。教师:观察一下例4的前三组数字有什么规律?根据你发现的规律填数。(3)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教师:请小组内合作讨论一下老师刚才题出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鼓励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发表自己的见解。之后组织全班交流。(4)结果汇报。教师:哪位同学能来说一下你们组讨论的结果?(指名回答)课堂预设:学生1:每片“三叶草”上边的两个数相减等于下边的数,第一片“三叶草”表示的是90-50=40;第二片“三叶草”表示的是70-30=40;第三片“三叶草”表示的是60-20=40;所以第四片“三叶草”表示的是○-40=40,○=40+40=80;第五片“三叶草”表示的是50-○=40,○=50-40=10。学生2:我发现前三组数字的关系分别是,40和50组成90,40和30组成70,40和20组成60,所以后边的两组分别是40和40组成80,40和10组成50,填数字80、10。学生3:我发现的规律是,第一组数字是40+50=90,第二组数字是40+30=70,第三组数字是40+20=60,所以第四组数字是40+40=80,第五组数字是40+10=50,分别填数字80、10。课堂小结:教师:解决数组填数问题要先找出完整数组中几个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再根据数量关系填数。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用语言表述得也非常清楚,很好!三、当堂训练1.课件出示教材第85页做一做第1题。(1)独立解题,同组之间表述一下发现的规律。(2)教师集体订正。2.课件出示教材第85页做一做第2题。(1)独立解题,同组之间表述一下发现的规律。(2)教师集体订正。四、课堂总结教师:同学们学完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学生谈收获,教师总结。五、布置作业完成教师P88练习十九第6题。 回顾上节课的知识,并总结方法。学生阐述发现的规律,加深印象。加深学生对规律的理解。教师给予鼓励,同时使学生体会所表述规律背后的共同规律。
板书设计 找规律(2)90-50=40 70-30=40 60-20=40 80-40=40 50-10=4050和40组成90 30和40组成70 20和40组成60 40和40组成8010和40组成5040+50=90 40+30=70 40+20=60 40+40=80 40+10=50
教后反思 本节课教学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同桌合作或独立完成的方式完成本节的学习任务,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并掌握了数的规律。
第3课时 找规律(3)
课题 找规律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6页例5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熟练运用排列规律解决实际问题。2.根据已知事物的排列规律确定所缺少的事物。
教学重点 熟练运用排列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已知事物的排列规律确定所缺少的事物。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备 注
一、回归复习,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题目(如下图)。你还记得下面这些数组怎么填吗?教师:同学们先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之间交流一下你们发现的规律,互相订正答案。教师:要解决这类题,我们要先找出完整数组中几个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再根据数量关系填数。教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运用排列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板书:找规律(3))二、自主活动,探索新知1.学习例5。(1)出示课件例5。(2)引导学生明确探究内容和要求。教师(出示教材P86的珠子图):观察这道题,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回答)课堂预设:学生:我知道了小红的这串手链是按规律穿起来的,但掉了2颗珠子,要解决的问题是掉的是哪2颗?(3)讨论交流。教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一下想法,然后根据你的理解进行解题,最后组内交流一下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4)结果汇报。教师: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说一下你的思路和方法?(指名回答)课堂预设:学生1:我发现这串手链的规律是2颗黄色珠子、1颗蓝色珠子,2颗黄色珠子、1颗蓝色珠子,2颗黄色珠子、1颗蓝色珠子……,珠子最右边是1颗黄色的珠子,所以掉了1颗黄色珠子、1颗蓝色珠子。学生2:我找的规律也是这样,我是从这串珠子的左侧找掉的两颗珠子,最左侧是两颗黄色的珠子,所以掉的也是1颗黄色珠子、1颗蓝色珠子。教师:两位同学从手链的右侧和左侧分别进行了解题,考虑的非常全面。我们解决这个题的关键是找到手链上珠子的排列规律,我们要在学习过程中学到适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5)检验结果。教师:两位同学从不同的方向进行了求解,为了确保我们的回答是正确的,我们需要进行验证,该如何验证呢?小组讨论后,教师指名回答。课堂预设:学生:我们把手链串成一个圈,然后把1颗黄色珠子和1颗蓝色珠子按顺序放进去,发现符合手链上2颗黄色珠子、1颗蓝色珠子的排列规律。(6)运用探究。教师(出示教材P86做一做):观察这道题,想一想掉的是哪3颗珠子?同学们独立解题,组内讨论,教师巡视指导。(7)结果汇报。教师:老师看大家讨论的非常激励,那么哪位同学愿意分享一下你的想法?(指名回答)课堂预设:学生1:这串手链的排列规律是2颗蓝色珠子、2颗红色珠子,2颗蓝色珠子、2颗红色珠子……手链的最右边是1颗蓝色珠子,接下来是1颗蓝色珠子、1颗红色珠子、1颗红色珠子,所以掉了是1颗蓝色珠子和2颗红色珠子。学生2:这串手链左边是2颗蓝色珠子,接下来是1颗红色珠子、1颗红色珠子、1颗蓝色珠子,所以掉了是1颗蓝色珠子和2颗红色珠子。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赞扬。课堂小结:教师:我们解决“掉落的珠子”这类题时,我们要结合图,从珠子的颜色和数量的变化等方面找出排列规律,然后确定珠子掉落的位置进行解题。最后别忘了进行检验。三、当堂训练1.完成教材第87页练习十九第4题(1)引导学生找出珠子的排列规律。(2)独立在课本上画一画,同桌之间交流解题方法。(3)教师集体订正。四、课堂总结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五、布置作业教材第89页练习十九第12题。 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按规律”理解问题。对答案进行检验。对不同的方法都给予肯定。
板书设计 找规律(3)黄珠子、黄珠子、蓝珠子,黄珠子、黄珠子、蓝珠子……蓝珠子、蓝珠子、红珠子、红珠子,蓝珠子、蓝珠子、红珠子、红珠子,……关键词:找规律 找起点
教后反思 本节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找规律的一般方法之后进行的,知识比较简单。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体验了学习的主人这一角色,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4课时 练习十九
课题 练习十九 课型 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7、88、89页练习十九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发现规律、描述和表示规律以及简单应用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数学表达能力和推理能力。2.使学生感受规律在生活的广泛引用,初步培养学生欣赏数学规律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在发现规律、描述和表示规律以及简单应用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数学表达能力和推理能力。
教学难点 在发现规律、描述和表示规律以及简单应用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数学表达能力和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备 注
5.课件出示教科书P88“练习十九”第8题。
6.课件出示教科书P88“练习十九”第10题。
(1)学生独立整体观察三个小题数字的变化规律。教师:哪位同学分享一下你发现的规律。学生:这三组数都是等差数列,第(1)题的前边一个数比后边一个数少5;第(2)题的前边一个数比后边一个数多11,而且都是十位数和个位数相同的两位数;第(2)题的前边一个数比后边一个数少10。(2)学生独立解题,验证。(3)课件出示答案,集体订正,评价。三、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四、布置作业教科书P88“练习十九”第9、11题。 复习旧知,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强化解题步骤。强化等差数列的含义。既巩固了本单元的知识,又巩固了计算的知识。同时也为乘、除法的学习做铺垫。数列规律的变式练习。
板书设计 练习十九3、(1) 、、 (2)爱、科、学4.后一项是前一项加或减一个固定的数得到的6.(1)2+3+5=10 (2)9+5+1=15 (3)8+7+3=18
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练习课,通过本练习课,让学生在理解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发现规律的能力,同时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整理问题,交流讨论,激发学生整理知识的心理,有利于学生知识网络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