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 精品同步表格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 精品同步表格式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03-04 21:11: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
单 元 备 课
第一单元 本单元所需课时数 10课时
主要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小数和学习小数加减法计算及混合运算。对于小数的学习,第一学段主要在元、角、分的情境中,初步认识小数及其简单加减运算。第二学段继续学习小数及其运算时,教科书则通过更加丰富的实例,拓展学生对小数的认识,在小数与十进分数之间建立起联系。
教材分析 本单元通过结合购物情境学习小数。不仅突出了元、角、分等与小数的密切联系,有助于学生对小数的理解,也为以后学习小数提供了一个直观、具体的模型,积累、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在探索小数运算法则时,可以借助元、角、分的模型,但又最终要脱离具体的模型掌握小数运算法则。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小数的意义,会进行十进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比较小数的大小。 2.结合小数的意义,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运算及混合运算,并能结合具体情境对计算结果进行估计,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感。 3.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初步养成严谨仔细的计算习惯,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1.认识小数。2.学习小数加减法计算及混合运算。 难点:1.理解小数的意义。2.灵活、正确地计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教与学建议 1.准备必要学具,如多媒体,计数器。 2.提倡方法多样化。启发式教学法与直观演示法。
单元课时分配 1.小数的意义(一) 1课时 2.小数的意义(二) 1课时 3.小数的意义(三)(1) 1课时 4.小数的意义(三)(2) 1课时 5.比大小 1课时 6.买菜 1课时 7.比身高(1) 1课时 8.比身高(2) 1课时 9.歌手大赛 1课时 10.练习一 1课时
第1课时 小数的意义(一)
课题 小数的意义(一)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认识小数现实模型(如元、角、分)的基础上,通过分数理解小数的意义,会进行十进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结合寻找生活中的小数,体会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体会十进制分数与小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备 注
一、情境导入,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小数的身影,比如超市中各种商品的价格,我们的身高体重等等。同学们还发现生活中的其他小数吗?(课件出示) 同桌交流讨论,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对,对于这些小数,你们会读吗?读小数时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尝试读数,并思考。引导学生小数的正确读法。 教师:同学们会写出这些小数吗?写小数时应注意什么? 学生尝试写数,并思考。引导学生小数的正确写法。 教师:同学们对知识掌握的很扎实,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系统地学习小数的知识。(板书:小数的意义(一)) 二、自主活动,探索新知 1.具体感知小数的意义。 (1)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情境一。 (2)引导学生明确探究内容和要求。 教师:1.11元是什么意思?1.11米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利用附页1,做一做,说一说。 学生分组探究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结果汇报。 教师:同学们,谁能来讲一下自己的理解。 课堂预设:学生1:1角是1元的,也可以写成0.1元,1分是1元的,也可以写成0.01元,所以1.11元是1元1角1分。 教师:回答的非常正确,但是为什么1角是1元的?1分是1元的? 课堂预设:学生2:1角就是0.1元,1分是0.01元。 学生3:0.1元就是把1元分成10份,表示这样的1份,所以1角是1元的。0.01元就是把1元分成100份,表示这样的1份,所以1分是1元的。 教师:看来同学们都认真思考问题了,回答的都非常棒。谁来回答一下1.11米是什么意思的问题。 学生4:1分米是1米的,也可以写成0.1米,1厘米是1米的,也可以写成0.01米,所以1.11米是1米1分米1厘米。 教师:我们可以用线段示意图表示1.11米。(课件出示) 2.建立模型,体会小数的意义。 (1)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情境二。 (2)引导学生明确探究内容和要求。 教师:除了用线段示意图可以表示小数外,也可以用面积模型表示小数。一个正方形是“1”你知道下面图中各表示的小数是多少吗? (课件展示) 教师:先观察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了几份,涂色占几份,用分数怎么表示? 学生5:把“1”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1份是,也可以表示为0.1。 学生6:其中的3份是,也可以表示为0.3。 (3)动手操作。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把平均分成100份的正方形中的1份涂色,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再涂出其中的23份,用分数表示出来。 学生分组探究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学生汇报,老师作讲评。 (4)结果汇报。 学生7:把“1”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1份是,也可以表示为0.01。 学生8:把“1”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23份是,也可以表示为0.23。 (课件展示) 3.认识三位小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情境三。 (2)引导学生明确探究内容和要求。 教师:如果把“1”平均分成1000份,其中的1份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呢? 学生9:把“1”平均分成1000份,其中的1份是,也可以表示为0.001。 教师:其中的59份呢? 学生10:其中的59份是,也可以表示为0.059。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正确,那么请同学们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与同伴交流一下。 学生分组探究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课堂小结: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表示。 三、当堂训练 1.课件出示教科书P3“练一练”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订正,老师作讲评。 2.课件出示教科书书P3“练一练”第3题。 (1)先明确已给的第1个图的组成关系,引导学生理解这个题目。 (2)学生独立完成,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每个涂色部分表示的意思,教师巡视指导。 (3)点名学生回答,教师作讲评。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探究了小数的意义,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 五、布置作业 课本书P3“练一练”2题、4题。 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引入新课 尽可能让学生多回答,给于肯定与鼓励。 借助面积模型帮助理解。 可以引导拓展0.001的现实模型或直观模型。 感受相同的数字在小数不同数位上表示的实际意义不同
板书 设计 小数的意义(一) 1.1角=0.1元 1分=0.01元 1.11元=1元1角1分 1分米=0.1米 1厘米=0.01米 1.11米=1米1分米1厘米 2.=0.1 =0.3 =0.01 =0.23 3.=0.001 =0.059
教后 反思 本节课是在认识小数现实模型(如元、角、分)的基础上,通过分数理解小数的意义,会进行十进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由于小数的意义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学生对于小数的意义的理解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引用了面积模型,通过数与形的对应,加深对各数位间关系的理解。
第2课时 小数的意义(二)
课题 小数的意义(二)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测量长度、质量等活动的具体情境,体会把较小的质量单位转化为较大的度量单位是产生小数的现实背景。 2.会用小数表示长度、质量等常见的量,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能根据小数的意义进行单位换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
教 学 过 程 备 注
一、情境导入,导入新课 课件呈现教科书中“黑板有多长”的情境图,并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发现了什么信息。 同桌交流讨论,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他测量黑板的长度,量出2米后还多出36厘米。 教师:这两个数据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单位不同。 教师: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单位不统一时我们就要统一单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小数中的单位换算。(板书:小数的意义(二)) 二、自主活动,探索新知 1.把用“厘米”作单位的数换算成用“米”作单位的数。 (1)引导学生明确探究内容和要求。 教师:36厘米时多少米?可以结合上节课的知识和米尺的刻度思考一下。 学生分组探究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学生汇报,老师作讲评。 (2)结果汇报。 教师:同学们,谁能来讲一下自己的思路。 课堂预设:学生1:1米=100厘米,36厘米等于0.36米。 学生2:1米=100厘米,1厘米是1米的,也可以写成0.01米,所以36厘米可以写成0.36米。 教师:回答的非常正确,那么黑板到底有多长? 课堂预设:学生3:2米36厘米。 学生4:2.36米。 教师:看来同学们都认真思考问题了,回答的都非常棒。为什么说黑板长2.36米? 学生4:因为36厘米=0.36米,2米+0.36米=2.36米,所以黑板长2.36米。 教师:看来这为同学是真的掌握了这个知识点,其他同学听明白了吗? 课堂小结:(1)1米=100厘米,1厘米=米=0.01米,36厘米=0.36米。(2)像2米36厘米这样的复名数化成用“米”作单位的单名数的方法:高级单位的数作整数部分,低级单位的数化成小数后作小数部分。(板书) 2.把用“克”作单位的数换算成用“千克”作单位的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4页情境二。 (2)引导学生明确探究内容和要求。 教师:我们先来称量一颗鹌鹑蛋,称量鹌鹑蛋时我们应该用什么质量单位?为什么? 学生:用克,因为鹌鹑蛋的质量较小,称量质量较小的物体时一般用克作单位。 教师:从图中可以看出这颗鹌鹑蛋的质量是多少? 学生:12克。 教师:我们接下来再来称量一颗鸵鸟蛋,称量鸵鸟蛋时应该用什么质量单位?为什么? 学生:用千克,因为鸵鸟蛋的质量较大,称量质量较大的物体时一般用千克作单位。 教师:从图中可以看出这颗鸵鸟蛋的质量是多少? 学生:1千克500克。 教师:同学们能把鹌鹑蛋和鸵鸟蛋的质量分别用千克表示吗? 学生分组探究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学生汇报,老师作讲评。 (3)结果汇报。 教师:同学们,谁能来讲一下自己的思路。 课堂预设:学生1:因为1千克=1000克,1克=千克=0.001千克,所以12克=千克=0.012千克。鹌鹑蛋的质量是0.012千克。 学生2:因为1千克=1000克,1克=千克=0.001千克,所以500克=千克=0.5千克,1千克500克=1.5千克。所以鸵鸟蛋的质量是1.5千克。 教师:同学们都回答的非常正确。 课堂小结:在一些实际问题的单位换算中,可以用小数把较小单位的量表示为较大单位的量。(板书) 三、当堂训练 1.课件出示教科书P5“练一练”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以小组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订正,老师作讲评。 2.课件出示教科书书P5“练一练”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订正,老师作讲评。 2.课件出示教科书书P5“练一练”第5题。 教师:0.3时可以用分数表示吗?把1时分成10份,其中的1份表示多少? 学生:把1时分成10份,其中的1份表示时,也可以表示为0.1时,3份就是0.3时,0.3时=时。 教师:1时等于多少分? 学生:1时=60分。 教师:我们把60分分成10份,其中的1份是多少分? 学生:把60分分成10份,其中的1份是6分。 教师:0.3时是其中的3份,那么0.3时是多少分? 学生:0.3时就是3个6分,即18分。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探究了小数的意义,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 五、布置作业 课本书P5“练一练”3题、4题。 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引入新课。 尽可能让学生多回答,给于肯定与鼓励。 先要明确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拓展题不要求全部同学掌握。
板书 设计 小数的意义(二) 1.(1)1米=100厘米,1厘米=米=0.01米,36厘米=0.36米。 (2)像2米36厘米这样的复名数化成用“米”作单位的单名数的方法:高级单位的数作整数部分,低级单位的数化成小数后作小数部分。 2.12克=0.012千克 1千克500克=1.5千克 在一些实际问题的单位换算中,可以用小数把较小单位的量表示为较大单位的量。
教后 反思 本节课创设了长度和质量两个测量活动情境。主要是借助测量活动中把较小的度量单位转化成较大的度量单位,体会小数的意义和实际应用。在长度单位换算中,我借助了长度的直观模型—米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第3课时 小数的意义(三)(1)
课题 小数的意义(三)(1)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页,第7页“练一练”第1题、第2题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小数数位顺序表。 2.认识小数各个数位的计数单位及其进率关系。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的数位和计数单位。
教学难点 掌握小数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计数器。
教 学 过 程 备 注
一、情境导入,导入新课 课件呈现教科书中“北京地铁10号线列车”的情境图。 教师:北京地铁10号线列车的最高运行速度是80千米/时,约为22.222米/秒。同学们,你会读22.222这个数吗?你知道这个数中的每个“2”分别表示多少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小数各个数位的位值意义。(板书:小数的意义(三)(1)) 二、自主活动,探索新知 1.初步认识小数的数位。 (1)引导学生明确探究内容和要求。 教师:大家观察一下这个计数器,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计数器上有个点。 教师:对,这个点是小数点。小数点右面第一位是十分位,第二位是百分位,第三位是千分位。你们能在计数器上拨出22.222吗? 学生尝试在计数器上拨数,老师指定一名学生上台演示。 课件出示拨数的过程和结果,老师作讲评。 教师:22.222中有5个2,每个2表示的意义都是不相同的。小数点右边第一位上的2在十分位上,十分位上的2表示2个,也可以表示2个0.1。小数点右边的第二位上的2和第三位上的2分别表示多少? 学生分组探究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学生汇报,老师作讲评。 (2)结果汇报。 教师:同学们,谁能来汇报一下结果。 课堂预设:学生1:百分位上的2表示2个,也可以表示2个0.01。 学生2:千分位上的2表示2个,也可以表示2个0.001。 教师对于学生的不同发现给予肯定和引导。 2.认识数位顺序表。 (1)引导学生明确探究内容和要求。 教师:回答的非常正确。我们已经学过整数的数位顺序表,从左往右依次是个位、十位、百位······那么小数的数位顺序表是怎么样的呢?(课件出示数位顺序表) 教师:0.2等于,是2个,所以小数点右面第一位可以设定为十分位,计数单位是。那么第二位、第三位的数位和计数单位分别是什么? (2)结果汇报。 教师:同学们,谁能来汇报一下结果。 课堂预设:学生1:第二位是百分位,计数单位是。 学生2:第三位是千分位,计数单位是。 教师对于学生的不同发现给予肯定和引导。 3.认识计数单位的进率。 (1)引导学生明确探究内容和要求。 教师:整数的数位顺表中,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10。 教师:猜想一下,小数中,小数部分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分组探究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学生汇报,老师作讲评。 (2)结果汇报。 教师:同学们,谁能来汇报一下结果。 课堂预设:学生1:10个1角是1元,1角等于0.1元,所以10个0.1元是1元;10个1分是1角,1分等于0.1角,所以10个0.1分是1角,小数部分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 学生2:面积模型中,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0个=1;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0个=1个,所以小数部分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 教师对于学生的不同发现给予肯定和引导。 课堂小结:(1)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十分位,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0.1);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百分位,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0.01);小数点右边第三位是千分位,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0.001)。(2)小数的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三、当堂训练 1.课件出示教科书P7“练一练”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订正,老师作讲评。 2.课件出示教科书书P7“练一练”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订正,老师作讲评。 2.课件出示教科书书P3“练一练”第5题。 教师:0.3时可以用分数表示吗?把1时分成10份,其中的1份表示多少? 学生:把1时分成10份,其中的1份表示时,也可以表示为0.1时,3份就是0.3时,0.3时=时。 教师:1时等于多少分? 学生:1时=60分。 教师:我们把60分分成10份,其中的1份是多少分? 学生:把60分分成10份,其中的1份是6分。 教师:0.3时是其中的3份,那么0.3时是多少分? 学生:0.3时就是3个6分,即18分。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探究了小数的数位顺序表,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 五、布置作业 课本书P8“练一练”5题。 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引入新课。 尽可能让学生多回答,给于肯定与鼓励。 启发式教学。 对不同的验证方法予以肯定。
板书 设计 小数的意义(三)(1) 1.小数数位顺序表 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数位……万位千位百位十位个位.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万分位……计数单位……万千百十一(个)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
2.小数的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教后 反思 本节课先借助计数器上的小数点认识计数器上小数部分各个数位的名称,通过学生在计数器上拨数,认识不同数位的位值意义,动手操作也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学习的兴趣。然后利用整数的数位顺序表,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推出小数的数位顺序表。本节课借助数形结合的思想,充分发挥直观形象思维的辅助作用,促进学生对小数计数单位进率的理解。
第4课时 小数的意义(三)(2)
课题 小数的意义(三)(2)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页“试一试”,第8页“练一练”第3题、第4题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和直观模型,让学生探索小数的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概括,分析综合及灵活运用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小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小数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备 注
一、情境导入,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你们去商店时,观察过商品的标价吗?一瓶酸奶4.50元,白菜每千克0.50元,3.50元、0.50元分别是多少钱?(课件出示标价图片) 引入新课:3.50元是3元5角,0.50元是5角,为什么能这样写呢?这是小数的一个基本性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小数的基本性质。(板书:小数的意义(三)(2)) 二、自主活动,探索新知 1.学习小数的基本性质。 (1)课件出示“试一试”情境一。 (2)引导学生明确探究内容和要求。 教师:大家观察一下图片,说说发现的信息。 学生:小熊商店每条毛巾5元,小狗商店的每条毛巾5.00元。 教师:这两个商店每条毛巾的价格一样吗? 学生分组探究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学生汇报,老师作讲评。 (3)结果汇报。 教师:同学们,谁能来汇报一下结果。 课堂预设:学生1:5.00元表示5元0角0分,也就是5元,所以这两个商店每条毛巾的价格一样。 学生2:5元表示5个1元,5.00元中,5在个位上,表示5个1元,十分位和百分位上都是0,表示没有,所以这两个商店每条毛巾的价格一样。 教师对于学生的不同发现给予肯定和引导。 (4)引导总结。 引导学生观察5元和5.00元的关系。 教师:从左往右看,小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右往左看,小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5元5.00元
学生分组探究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学生汇报,老师作讲评。 课堂小结:表示钱数的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钱数不变。 (5)运用探究。 教师:请同学们在书上分别涂出0.6和0.60,涂完比较这两个涂色部分的大小,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学生汇报,老师作讲评。 学生:0.6等于0.60。 课堂小结: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板书) 三、当堂训练 1.课件出示教科书P8“练一练”第3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订正,老师作讲评。 2.课件出示教科书书P8“练一练”第4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订正,老师作讲评。 (3)指名学生举例与没有连的数相等的数。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探究了小数的基本性质,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 五、布置作业 课本书P8“练一练”6题。 根据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引入新课。 尽可能让学生多回答,给于肯定与鼓励。 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 先涂色再思考。
板书 设计 小数的意义(三)(2) 1. 5元5.00元
2.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教后 反思 本节课主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地融入课堂,使得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同时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第5课时 比大小
课题 比大小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页,第10页“练一练”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小数的意义,探索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会比较小数的大小,并能在数线上表示它们的位置。 3.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备 注
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指定几名学生回答,回忆小数的数位顺序表、进率和小数的基本性质。 教师:同学们对上节课的知识掌握的很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小数相关的知识——比大小。(板书:比大小) 二、自主活动,探索新知 1.比较整数部分相同的小数的大小。 (1)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情境图。 (2)引导学生明确探究内容和要求。 教师:大家观察一下图片,说说发现的信息。 学生:王红的跳高成绩是0.69米,李娜的跳高成绩是0.8米;郑强的跳远成绩是2.97米,李明的跳远成绩是3.13米,张华的跳远成绩是3.08米。 教师:谁跳得高? 教师引导:谁跳得高就是要比较0.69和0.8哪个大。要弄清楚0.69和0.8的意义。 学生分组探究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学生汇报,老师作讲评。 (3)结果汇报。 教师:同学们,谁能来汇报一下结果。 课堂预设:学生1:0.69米是6分米9厘米,0.8米是8分米,8分米大于6分米,李娜跳得高。 学生2:0.69是69个0.01,0.8等于0.80,,80个0.01,69个0.01小于80个0.01,李娜跳得高。 学生3:画个图就可以知道0.8>0.69。 课堂小结:0.8米>0.69米,李娜跳得高。(板书) 2.比较整数部分不同的小数的大小。 (1)引导学生明确探究内容和要求。 教师:谁跳得最远指的是什么? 学生:比较2.97、3.13和3.08的大小。 教师:怎样比较三个数的大小?如果不把这三个数化成几米几分米几厘米,能不能来比较它们的大小? 学生分组探究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学生汇报,老师作讲评。 (2)结果汇报。 教师:同学们,谁能来汇报一下结果。 课堂预设:学生1:2.97米是2米多,3.13米和3.08米都是3米多,所以2.97米最小。 教师:3.13米和3.08米的整数部分相同,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学生1:结合数位顺序表比较。 个位十分位百分位2.97313308
学生2:画数线图比较。 观察发现3.13米最远。 课堂小结:3.13米>3.08米>2.97米,李明跳得最远。(板书) 3.归纳比较小数大小的一般方法。 (1)引导学生明确探究内容和要求。 教师:通过前面小数大小的比较,同学们能总结出比较小数大小的一般方法吗? 学生分组探究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学生汇报,老师作讲评。 (2)结果汇报。 教师:同学们,谁能来汇报一下结果。 学生尝试总结,师生共同归纳。 课堂小结: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小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再比较小数部分;比较小数部分时,应从十分位开始,如果十分位上的数字相同,就比下一个较低的数位,相同数位上的数字较大的小数也较大。(板书) 三、当堂训练 1.课件出示教科书P10“练一练”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订正,老师作讲评。 2.课件出示教科书书P10“练一练”第4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订正,老师作讲评。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探究了比较小数大小的一般方法,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 五、布置作业 课本书P10“练一练”3题、4题。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启发式教学。 尽可能让学生多回答,给于肯定与鼓励。 引导学生从位值角度对三个小数比较大小。
板书 设计 比大小 1.0.8米>0.69米,李娜跳得高。 2.3.13米>3.08米>2.97米,李明跳得最远。 3.比较小数大小的一般方法: 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小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再比较小数部分;比较小数部分时,应从十分位开始,如果十分位上的数字相同,就比下一个较低的数位,相同数位上的数字较大的小数也较大。
教后 反思 本节课先通过直观模型和小数意义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再借助数位顺序表和数线图比较小数的大小,最后引导同学们概括小数比较大小的一般方法。本节课的设计注重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氛围中学习。
第6课时 买菜
课题 买菜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页,第12页“练一练”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解决简单的小数加减的实际问题,能结合具体情境对计算结果进行估计,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备 注
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指定几名学生回答,回忆比较小数大小的一般方法。 教师:同学们对上节课的知识掌握的很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小数相关的知识——小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板书:买菜) 二、自主活动,探索新知 1.学习估算。 (1)课件出示教材第11页情境图。 (2)引导学生明确探究内容和要求。 教师:同学们跟着家人一起去过菜市场吗?大家观察一下图片,说说发现的数学信息。 学生:1把油菜1.25元,1把芹菜2.41元。 教师:买1把油菜和1把芹菜需要多少元?请同学们先估一估,大约要付多少元? 学生分组探究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学生汇报,老师作讲评。 (3)结果汇报。 教师:同学们,谁能来汇报一下结果? 课堂预设:学生1:1把油菜1元多,估作1元,1把芹菜2元多,估作2元,1+2=3(元),大约要付3元。 学生2:1把油菜1元多,估作2元,1把芹菜2元多,估作3元,2+3=5(元),大约要付5元。 了解学生的估算方法,只要是合理的,教师都应当予以肯定。 教师:第一位同学把价格都往小估,那实际的结果应该比3元多。第二位同学把价格都往大估,那实际的结果应该不到5元。 课堂小结:买一把油菜和1把芹菜大约要付的钱比3元多,但不到5元。 2.列式计算,探究算法。 (1)引导学生明确探究内容和要求。 教师:售货员收了3.66元,对吗?怎样判断售货员收了3.66元是否正确? 引导学生从求和和求差两个角度去进行分析。师生共同归纳。 教师:一种是求和,即两种蔬菜钱数之和是否等于3.66元;另一种是求差,即3.66元减去其中一种蔬菜的钱数,是否等于另一种蔬菜的钱数。分别可以列出小数加法1.25+2.41和小数减法3.66-1.25的算式,请同学们画一画,算一算,说一说售货员收了3.66元,对吗? 学生分组探究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学生汇报,老师作讲评。 (2)结果汇报。 教师:同学们,谁能来汇报一下结果? 课堂预设:学生1:1.25元是1元2角5分,2.41元是2元4角1分,1元2角5分+2元4角1分=3元6角6分。所以1.25元+2.41元=3.66元,售货员收了3.66元,对。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能不能直接以元为单位求出1.25元+2.41元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2:1元+2元=3元,0.25元+0.41元=0.66元,所以1.25元+2.41元=3.66元。 教师:非常好,那么还有其他的计算方法吗?是不是可以借助面积模型或者数位顺序表解决。 学生3:1.25中有1个1,2.41中有2个1,相加得3个1;将1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1份表示0.1,1.25中有2份0.1,2.41中有4份0.1,2份+4份=6份0.1;将1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1份表示0.01,1.25中有5份0.01,2.41中有1份0.01,5份+1份=6份0.01。所以1.25元+2.41元=3.66元,售货员收了3.66元,对。 学生4:还可以列竖式计算。 教师:你如何用竖式来求1.25与2.41的和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竖式的计算过程,并明确计算方法。 个位十分位百分位1.252.413.66
(板书) (3)应用探究。 教师:能根据加法的计算方法列出减法的计算方法吗? 课堂假设:学生1:3元-1元=2元,0.66元-0.25元=0.41元,所以3.66元-1.25元=2.41元。 学生2:3.66中有3个1,减去1.25中的1个1,还有3-1=2个1;把1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1份表示0.1,3.66中有6份0.1,减去1.25中的2份0.1,还剩6份-2份=4份0.1;将1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1份表示0.01,3.66中有6份0.01,减去1.25中的5份0.01,还剩1份0.01,6份-5份=1份0.01。所以3.66元-1.25元=2.41元。 学生3:3.66-1.25=2.44(元) 3.66-1.252.44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引导和肯定。 3.归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课件出示题目:1.25+0.74 2.76-2.1。 学生独立列竖式完成计算,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订正,老师作讲评。 (2)学生尝试总结,师生共同归纳。 课堂小结:小数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然后从末位算起,得数的小数点与竖式中的小数点对齐。(板书) 三、当堂训练 1.课件出示教科书P12“练一练”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订正,老师作讲评。 2.课件出示教科书书P12“练一练”第2题。 (1)指名学生朗读题目,组织学生分析题意。 (2)学生独立解答,指定学生上台板书。 (3)分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指导。 (4)集体订正,老师作讲评。 3.课件出示教科书P12“练一练”第3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订正,老师作讲评。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探究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 五、布置作业 课本书P12“练一练”4题、5题,有余力的同学完成第6题。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尽可能让学生多回答,给于肯定与鼓励。 启发学生思考估计结果的合理范围。 启发式教学。
板书 设计 买菜 1.加法。 个位十分位百分位1.252.413.66
2.减法。 3.66-1.25=2.44(元) 3.66-1.252.44
3.小数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然后从末位算起,得数的小数点与竖式中的小数点对齐。
教后 反思 本节课由买菜的现实生活情境导入,注重加强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索的过程中,我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分析计算的结果,为进一步学习进位、退位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奠定基础。
第7课时 比身高(1)
课题 比身高(1)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页,第14页“练一练”第1题、第2题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小数进位加、退位减的算法。 2.能正确计算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逐步养成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进位、退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被减数的小数部分位数不够,可以添“0”再减的算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备 注
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今天先来考考同学们,看你们掌握的怎么样?(课件出示题目) 学生独立计算,指定几名学生上台板书。 集体订正,老师作讲评。 教师:同学们对上节课的知识掌握的很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小数相关的知识——小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板书:比身高(1)) 二、自主活动,探索新知 1.学习小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第13页情境图。 (2)引导学生明确探究内容和要求。 教师:大家观察一下图片,说说发现的数学信息。 学生:小花高2.4米,鹿爸爸高6米,小黑比小花矮0.8米,鹿妈妈比小花高1.7米。 教师:要求鹿妈妈高多少米,应该怎样计算? 指名学生回答,老师板书:2.4+1.7。 教师:鹿妈妈高多少米? 学生分组探究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学生汇报,老师作讲评。 (3)结果汇报。 教师:同学们,谁能来汇报一下结果。 课堂预设:学生1:2.4里有24个0.1,1.7里面有17个0.1,24个0.1加上17个0.1是41个0.1,也就是4.1。 学生2:可以借助面积模型。2.4中有2个1,1.7中有1个1,相加得3个1;把1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1份是0.1,2.4中有4份0.1,1.7中有7份0.1,,4份+7份=11份0.1,也就是1个1和1份0.1。所以2.4+1.7=4.1。 学生3:可以列竖式计算。 2.4+11.74.1
了解学生的计算方法,只要是合理的,教师都应当予以肯定。 教师追问:十分位上4+7=11满十了,你是怎么处理的? 课堂小结:小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先把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然后按照整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哪一位上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2.学习小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1)引导学生明确探究内容和要求。 教师:要求小黑高多少米,应该怎样计算? 指名学生回答,老师板书:2.4-0.8。 教师:小黑高多少米? 学生分组探究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学生汇报,老师作讲评。 (3)结果汇报。 教师:同学们,谁能来汇报一下结果。 课堂预设:学生1:2.4里有24个0.1,0.8里面有8个0.1,24个0.1减去8个0.1是16个0.1,也就是1.6。 学生2:可以借助面积模型。2.4米用2个涂满的正方形表示2米,再将1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涂其中的4份表示0.4米。减去0.8米,就是减去8份,4份减去8份不够减,可以将涂满的正方形中的1个平均分成10份,和4份合起来就是14份,14份-8份=6份。所以2.4-0.8=1.6。 学生3:可以列竖式计算。 .4-0.81.6
了解学生的计算方法,只要是合理的,教师都应当予以肯定。 教师追问:十分位上4-8不够减,你是怎么处理的? 课堂小结:小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把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从末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10再减。 3.学习小数点后面补“0”的退位减法。 (1)引导学生明确探究内容和要求。 教师:要求鹿爸爸比小花高多少米,应该怎样计算? 指名学生回答,老师板书:6-2.4。 教师:鹿爸爸比小花高多少米? 学生分组探究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学生汇报,老师作讲评。 (3)结果汇报。 教师:同学们,谁能来汇报一下结果。 课堂预设:学生1:6里面有60个0.1,2.4里有24个0.1,60个0.1减去24个0.1是36个0.1,也就是3.6。 教师引导:同学们能不能列竖式计算?被减数是整数,减数是小数,能不能把被减数转化为小数后再计算呢?可以想一想我们之前学过的小数相关的性质。 学生2:6=6.0,十分位上是0,0-4不够减,从个位上退1,在十分位上加10,10-4=6。个位上6-1-2=3,所以6-2.4=3.6。 老师根据学生的描述进行板书。 .0-2.43.6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的非常棒!他利用的是小数的什么基本性质。 学生3: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教师:同学们对前面学到的知识掌握的很扎实,非常棒! 课堂小结:小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把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从末位减起。如果被减数的小数部分位数不够时,可以添“0”再减。 三、当堂训练 1.课件出示教科书P14“练一练”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订正,老师作讲评。 2.课件出示教科书书P14“练一练”第2题。 (1)学生独立解答,指定学生上台板书。 (2)集体订正,老师作讲评。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探究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 五、布置作业 课本书P15“练一练”6题。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尽可能让学生多回答,给于肯定与鼓励。 启发式教学。 从“形”的角度练习。
板书 设计 比身高(1) 1.加法。 2.4+1.7=4.1(米) 2.4+11.74.1
答:鹿妈妈高4.1米。 2.减法。 2.4-0.8=1.6(米) .4-0.81.6
答:小黑高1.6米。 3.6-2.4=3.6(米) .0-2.43.6
教后 反思 本节课是学习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在探索的过程中,我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分析计算的结果。在教学的过程中,及时提醒学生小数点先对齐再进行竖式计算,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
第8课时 比身高(2)
课题 比身高(2)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4页,第15页“练一练”第3题、第4题、第5题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小数进位加、退位减的算法。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小数加减法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部分位数不同时的进位加、退位减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当小数部分位数不同的数在进位加、退位减时,在小数末尾补“0”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备 注
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今天先来考考同学们,看你们掌握的怎么样?(课件出示题目) 学生独立计算,指定几名学生上台板书。 集体订正,老师作讲评。 教师:同学们对上节课的知识掌握的很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小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板书:比身高(2)) 二、自主活动,探索新知 1.学习不同位数的小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第14页情境图。 (2)引导学生明确探究内容和要求。 教师:大家观察一下图片,说说发现的数学信息。 根据学生的描述,列表,便于观察。 机灵狗淘气笑笑上次称的体重8.79千克?千克29.5千克变化增加?千克重了2.65千克增加3.62千克这次称的体重10.5千克38千克?千克
教师:要求笑笑这次称体重是多少千克,应该怎样计算? 教师引导:这次称的体重比上次增加了3.62千克,那么这次称的体重应该是上次称的体重加上增加的3.62千克,应该用加法计算。 指名学生回答,老师板书:29.5+3.62。 教师:请同学们列竖式计算。 学生分组探究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学生汇报,老师作讲评。 (3)结果汇报。 教师:同学们,谁能上台展示一下结果? 学生:29.5+3.62=33.12(千克)。 29.50+131.6233.12
教师引导:计算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点? 课堂预设:学生1:小数点对齐。 学生2:十分位和个位满十进1,进的1不能漏加。 学生3:小数部分数位不够时添“0”。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引导和肯定。 2.学习不同位数的小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1)引导学生明确探究内容和要求。 教师:要求淘气上次称体重是多少千克,应该怎样计算? 教师引导:这次称的体重比上次增加了2.65千克,那么上次称的体重应该是这次称的体重减去增加的2.65千克,应该用减法计算。 指名学生回答,老师板书:38-2.65。 教师:请同学们列竖式计算。 学生分组探究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学生汇报,老师作讲评。 (2)结果汇报。 教师:同学们,谁能上台展示一下结果? 学生:38-2.65=35.35(千克)。 3.0-2.6535.35
教师引导:计算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点? 课堂预设:学生1:小数点对齐。 学生2:被减数的小数部分数位不够,要添2个“0”。 学生3:被减数的百分位和十分位上不够减,要向前一位借1当10再减。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引导和肯定。 (3)运用探究。 教师:要求机灵狗的体重增加了多少千克,应该怎样计算? 指名学生回答,老师板书:10.5-8.79。 教师:请同学们列竖式计算一下。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学生上台板书。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订正,老师作讲评。 正确答案:10.5-8.79=1.71(千克) .0-8.791.71
答:机灵狗的体重增加了1.71千克。 3.想一想,下面的计算错在哪里? (1)课件出示题目。 教师:请同学们先判断一下计算对不对,如果错了,你能找到错在哪里吗?你能改正吗?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订正,老师作讲评。 (2)结果汇报。 教师:同学们,谁能上台展示一下结果? 课堂预设:学生1:前两道算式错在小数点没有对齐。 学生2:第三道算式错在被减数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没有添“0”占位,就直接将减数的小数部分落下来了。 指名学生上台板书。 正确结果: 课堂小结:笔算不同位数的小数加减法(进位、退位)时,一定要将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还要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0”,使小数位数相同后再计算。 三、当堂训练 1.课件出示教科书P15“练一练”第3题。 (1)指名学生朗读题目,组织学生分析题意。 (2)学生独立解答,指定学生上台板书。 (3)分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指导。 (4)集体订正,老师作讲评。 2.课件出示教科书书P15“练一练”第4题。 (1)学生独立解答,指定学生上台板书。 (2)集体订正,老师作讲评。 3.课件出示教科书书P15“练一练”第5题。 (1)学生独立解答,指定学生上台板书。 (2)集体订正,老师作讲评。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探究了不同数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 五、布置作业 课本书P15“练一练”7题。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学会用列表法整理信息与问题。 通过思考计算时注意的问题,培养正确的计算习惯。
板书 设计 比身高(2) 1.加法。 29.5+3.62=33.12(千克)。 29.50+131.6233.12
答:笑笑这次称体重是33.12千克。 2.减法。 38-2.65=35.35(千克)。 3.0-2.6535.35
答:淘气上次称体重是35.35千克。 10.5-8.79=1.71(千克) .0-8.791.71
答:机灵狗的体重增加了1.71千克。 3.
教后 反思 本节课继续学习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以“情境导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巩固运用”为基本流程组织教学。在探索的过程中,我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分析计算的结果。通过分析计算中需要注意的点,以及分析错因巩固计算的正确步骤,培养学生正确的计算习惯。
第9课时 歌手大赛
课题 歌手大赛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6页,第17页“练一练”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并能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运算。 2能解决简单的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能用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备 注
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不同数位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今天先来考考同学们,看你们掌握的怎么样?(课件出示题目) 学生独立计算,指定几名学生上台板书。 集体订正,老师作讲评。 教师:同学们对上节课的知识掌握的很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小数相关的知识——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板书:歌手大赛) 二、自主活动,探索新知 1.估算。 (1)课件出示教材第16页情境图。 (2)引导学生明确探究内容和要求。 教师:大家观察一下图片,说说发现的数学信息。 教学时,教师可先对情境中涉及的一些专门用语,如“专业得分”“综合素质得分”,给学生稍作解释。学生理解题意后,教师可提出问题:怎样估计谁的得分高? 学生分组探究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学生汇报,老师作讲评。 (3)结果汇报。 教师:同学们,谁能汇报一下自己的方法与结果? 学生1:先估算出9号选手的总分,再与5号选手的总分进行比较。 9号选手:8.65大约是8.7,8.7+0.4=9.1(分); 5号选手:8.55分大约是8.6分,0.88分大约是0.9分,8.6+0.9=9.5(分)。 9.1<9.5,5号选手得分高。 学生2:先分别比较他们的专业得分和综合素质得分,再进行综合比较。专业得分9号选手比5号选手略高,但是综合素质得分5号选手比9号选手高得多,所以5号选手得分高。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引导和肯定。 2.学习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1)引导学生明确探究内容和要求。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算一算,验证一下刚才的估算结果对不对。 学生分组探究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学生汇报,老师作讲评。 (2)结果汇报。 教师:同学们,谁能上台展示一下结果? 学生1:8.65+0.40=9.05(分) 9.43-9.05=0.38(分) 8.659.3+01.40-9.059.050.38
教师引导:可以列综合算式解答吗? 学生2:9.43-(8.65+0.4)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引导和肯定。 教师引导:为什么要加小括号?这个式子的运算顺序是什么?每一步的意义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一步步计算出结果。 9.43-(8.65+0.4) =9.42-9.05 =0.38(分)(板书) (3)归纳总结。 教师: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运算相同吗? 课堂小结:(1)小数加減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加減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如果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2)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对于小数加法同样适用。 3.分析解读笑笑的算法。 (1)课件出示笑笑的算法。 教师:笑笑是这样算的,你能说出每一步的意思吗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订正,老师作讲评。 (2)结果汇报。 教师:同学们,谁能汇报一下结果? 学生:第一步表示9号选手专业得分比5号选手高0.10分。第二步表示5号选手综合素质得分比9号选手高0.48分。第三步表示5号选手的总分比9号选手高0.38分。 三、当堂训练 1.课件出示教科书P17“练一练”第1题。 (1)指名学生朗读题目,组织学生分析题意。 (2)学生独立解答,指定学生上台板书。 (3)分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指导。 (4)集体订正,老师作讲评。 2.课件出示教科书书P17“练一练”第2题。 (1)学生独立解答,指定学生上台板书。 (2)集体订正,老师作讲评。 3.课件出示教科书书P17“练一练”第3题。 (1)指名学生朗读题目,组织学生分析题意。 (2)学生独立解答,指定学生上台板书。 (3)分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指导。 (4)集体订正,老师作讲评。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探究了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 五、布置作业 课本书P17“练一练”4题,有余力的同学完成第5题。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通培养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启发式教学。 拓展思维,不要求掌握。
板书 设计 歌手大赛 1.估算。 2.8.65+0.40=9.05(分) 9.43-9.05=0.38(分) 8.659.3+01.40-9.059.050.38
9.43-(8.65+0.4) =9.42-9.05 =0.38(分)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相同。
教后 反思 本节课学习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在探索的过程中,使学生亲身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分析笑笑的算法,培养学生解读他人算法的能力,也是在引导学生运用不同方法思考、解决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效地促进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发展,拓展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感。
第10课时 练习一
课题 练习一 课型 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页练习一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借助直观模型,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及比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数感。 2.通过练习,巩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通过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 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准确地进行小数大小的比较;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并能选择比较简单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备 注
一、回顾复习 教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习过的小数的有关内容吗? 引导学生自己回忆,教师指名回答,如有遗漏,其他同学补充。 与学生共同总结(出示课件): 1.小数的意义: (1)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表示。 (2)复名数化成单名数的方法:高级单位的数作整数部分,低级单位的数化成小数后作小数部分。 (3)小数数位顺序表 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数位……万位千位百位十位个位.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万分位……计数单位……万千百十一(个)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
(4)小数的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5)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6)比较小数大小的一般方法: 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小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再比较小数部分;比较小数部分时,应从十分位开始,如果十分位上的数字相同,就比下一个较低的数位,相同数位上的数字较大的小数也较大。 2.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小数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然后从末位算起,得数的小数点与竖式中的小数点对齐。 (2)小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先把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然后按照整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哪一位上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3)小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把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从末位减起。如果被减数的小数部分位数不够时,可以添“0”再减。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10再减。 (4)笔算不同位数的小数加减法(进位、退位)时,一定要将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还要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0”,使小数位数相同后再计算。 3.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1)小数加減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加減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如果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2)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对于小数加法同样适用。 教师: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小数的意义,练习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板书:练习一) 二、当堂训练 1.课件出示教科书P18“练习一”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订正,老师作讲评。 2.课件出示教科书P18“练习一”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订正,老师作讲评。 3.课件出示教科书P18“练习一”第3题。 (1)指名学生朗读题目,组织学生分析题意。 教师引导:我们先考虑一下把加数13.79看作13.19,和会怎样变化?要想得到原题正确的值,需要怎样调整?然后再比较这两个小数具体数偿的变化。 (2)学生独立解答,分组讨论交流。 (3)集体订正,老师作讲评。 4.课件出示教科书P18“练习一”第6题。 (1)教师引导:2.6经过怎样的变化才能变成2.8?2.8+0.2=?3.0+0.2=?刚好与题干对应起来,所以这个题的规律是后一个数比前一个多0.2,那么怎么计算第一个空。请根据第(1)题的方法计算第(2)题。 (2)学生独立填空,教师指名汇报。 (3)出示数字塔。 教师引导:(3)引导学生观察前6行的规律,容易发现每一行的第一个数和最后一个数都是0.1,其他的数怎样得到的呢? (4)分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指导。 (5)集体订正,老师作讲评。 5.课件出示教科书P19“练习一”第7题。 (1)引导学生看清图示,获取图中信息。 (2)学生独立计算,分组讨论交流。 (3)教师指名汇报。集体订正,老师作讲评。 教师:大家根据从题目中获得的信息,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4)学生独立提问并解决,小组交流讨论。 (5)教师指名汇报,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6.课件出示教科书P19“练习一”第8题。 (1)指名学生朗读题目,组织学生分析题意。 (2)学生独立解答,指定学生上台板书。 (3)分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指导。 (4)集体订正,老师作讲评。 教师:大家根据从题目中获得的信息,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5)学生独立提问并解决,小组交流讨论。 (6)教师指名汇报,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7.课件出示教科书P19“练习一”第9题。 (1)指名学生朗读题目,组织学生分析题意。 (2)学生独立解答,指定学生上台板书。 (3)分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指导。 (4)集体订正,老师作讲评。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巩固了小数意义,加减法计算的相关知识点,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 四、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18页练习一第4、5题,第19页第10题。 复习旧知,引导学生自己总结。 借助直观培养学生的数感。 培养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 鼓励学生多提出相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解答每个问题时,先引导学生估一估,再精确计算。
板书 设计 练习一
教后 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小数的练习课。通过本节课的练习,学生能更好的掌握算理算法,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计算能力。作为教师通过学生做题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让学生能独立分析和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