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 第4单元 课型 精读课文 课时 第2课时 主备人
课题 《青山处处埋忠骨》
目标 确定 依据 课标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遵循这一理念,我充分利用本课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读懂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在第二课时中进一步深化了对毛主席内心世界的探索。课文内容以毛主席得知儿子毛岸英牺牲后的情感变化为主线,细腻地描绘了这位伟大领袖在私人情感与公共利益之间的挣扎与抉择。教学重点落在理解毛主席的悲痛心情与坚定信念上,这不仅是对学生情感理解能力的挑战,也是对他们历史责任感的培养。教学难点则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这种复杂的情感,并在朗读中准确地传达出来。这需要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如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文本,感受人物的情感变化。
学情分析 经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毛主席的悲痛心情有了一定的认识。在第二课时中,学生的学习需求是进一步深入理解毛主席的内心世界,体会他的悲痛和坚定信念。然而,由于学生的年龄和阅历限制,他们可能在理解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和领袖的复杂情感上遇到困难。此外,朗读技巧和情感表达也是学生需要提升的能力。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情感朗读练习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
1.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毛主席在得知儿子牺牲后的悲痛心情及其作为领袖的坚定信念。 ★★
2.引导学生通过情感体验的方式,深入感受毛主席的内心世界,增强情感共鸣。 ★★★
3.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人情感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
核心知识 核心能力
重点: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了解一代伟人毛主席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核心问题 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人情感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微能力点 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A2“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
活动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收集材料;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习任务 学生活动 教师组织 学习评价
一、导入 生读:课文第二部分。 师:抗美援朝战争之后,中国和朝鲜关系一直都非常友好,毛主席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爱子葬在了朝鲜。这是一种怎样的胸襟啊?我们来一起读一读课文的第二部分。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毛主席的胸襟和情怀可以感受到他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战友的深厚情谊。通过让学生朗读课文第二部分,他们可以更加直观地体会到毛主席内心的痛苦和悲痛,从而更好地理解他的行为和决策。
二、研读文本 1.(1)学生边读边画。 学生自由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 2.(1)生答:我体会到他心中万分的悲痛和不舍。 生答:毛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发呆,他想起和爱子在一起的短暂时光,让人无限的眷恋。 生答:他想起岸英奔赴朝鲜时,自己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一阵悲痛、愧疚又涌上心头。 (2)生读句子。 3.(1)生读句子后回答:我体会到这是父亲对儿子很自然的一种感情,毛主席想到儿子奔赴朝鲜战场时,自己因为工作繁忙未能去相送,作为父亲,怎会不想和死去的儿子见上最后一面呢? (2)生读句子。 4.生读句子后回答: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他多么想见儿子最后一面,但作为一位国家领袖,他要从大局考虑,以身作则,不搞特殊。他最后选择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这表现出了一位伟人宽阔的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 5.(1)生答:“踌躇”指犹豫不决的样子;“黯然”指情绪低落,心情沮丧的样子。 (2)生答:“踌躇”让我感受到毛主席的迟疑,毛岸英是他最心爱的长子,他在岸英身上倾注了无限的父爱,他多想见儿子最后一面啊!“黯然”让我感受到毛主席本就因儿子的牺牲极度痛苦,又因见不到儿子最后一面情绪十分低落,心情十分沮丧。 (3)生答: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 (4)生答:我感受到毛主席不相信岸英回不来了,他不相信父子不能相见。他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他无法相信发生的一切是真的。 (5)生读段落。 (1)生读后回答:我从“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中体会到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的丧子之痛,再加上做这个决定很艰难,毛主席一夜未眠,就为失去爱子,为不能见爱子最后一面哭了整整一夜。 (2)生读句子。 当司令部请示是否将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而朝鲜要求把岸英安葬在朝鲜时,面对这两种抉择,毛主席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 (1)认真读课文第二部分,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对毛主席的内心世界的看法。 (3)全班交流汇报。 2.课件出示 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1)指名学生读。你从对毛主席的这些动作描写中体会到了什么? (2)毛主席就算有再大的悲痛也要强忍着,咬着牙,和着泪吞进肚中,因为他是中国人民的主席,还有很多的大事等着他去干。我们带着悲痛的心情一起来读课件中的句子。 3.毛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发呆,他心里在想什么?(指名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 (1)指名学生读。你从对毛主席心理活动的描写中体会到了什么? (2)这个要求是能满足的,也是合情合理的。父子情深蕴含在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中。让我们带着悲痛的心情来齐读课件中的句子吧。 4.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他若有所思地说了什么?(指名学生读) 课件出示 “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指名学生读。你从对毛主席的语言描写中体会到了什么? 5.课件出示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毛主席签字的一瞬间,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1)指导学生读。“踌躇”和“黯然”是什么意思? (2)你从这两个词中感受到了什么? (3)这段话中有对毛主席心理活动的描写,是哪一句? (4)从这句心理活动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引导:一签字,就意味着毛主席永远也见不到自己的爱子了,岸英将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真是落笔千钧啊!这段话进一步表现出毛主席是伟人,也是凡人。就让我们带着悲痛的心情来读读课件中的这段话吧。 6.课件出示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1)指名学生读。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毛主席跟普通的父亲一样,儿子的牺牲让他极度痛苦,不能再见儿子最后一面让他痛哭一夜。那就让我们带着悲痛的心情一起来读课件中的这个句子。 1. 2.通过认真阅读课文并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毛主席内心的痛苦、矛盾和坚定信念。在四人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汇报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启发、交流看法,进一步加深对毛主席内心世界的理解。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本分析能力,还促进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情感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 3.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毛主席的内心世界才能理解他作为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深深眷恋和悲痛。通过让学生想象并理解毛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发呆的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他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毛主席作为一个普通人,在面对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时的无助和无奈。 同时,通过对毛主席心理活动的描写进行解读,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毛主席的情感世界。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毛主席对儿子的深深思念和悲痛,还能够体会到他作为一个领袖在特殊历史时期的责任和担当。 4.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的痛苦和不舍,更能深入理解他作为一位伟大领袖的高尚品质和博大胸怀。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明白个人的情感和利益应当服从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5.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毛主席在面对儿子牺牲电报时的复杂情感,通过课件出示的生动描述,学生可以直接体会到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和领袖的内心世界。通过对“踌躇”和“黯然”等词语的解读,学生不仅理解了这些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还学会了如何在表达中运用它们,从而丰富了语言积累。此外,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描述毛主席心理活动的句子,提升了他们的文本分析能力和共情能力。 6.通过课件出示的描述,学生直接观察到毛主席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放在枕头上,枕巾被泪水打湿,这一情景强烈地传达了毛主席在失去儿子后的痛苦和不舍。这种直观的展示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认识。同时,它也培养了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朗读技巧,通过带着悲痛的心情朗读,学生能够更好地传达出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此外,这一教学环节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认识到领袖人物在面对家庭与国家利益时的艰难抉择和无私奉献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三、总结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第二部分。 教师小结:毛主席既有着跟普通人一样的丧子之痛,又有着伟大人物的胸怀,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具有的为革命牺牲一切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第二部分的感情基调是悲痛的,让我们带着这种悲痛的心情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部分,让我们在朗朗的读书声中结束课堂吧。 通过教师的小结,学生不仅理解了毛主席作为一位伟大领袖的悲痛情感,也认识到他在家庭与国家利益面前的伟大胸怀,这种认识有助于打破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刻板印象,让他们更加理解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同时,环节还强调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这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积极的意义。最后,通过再次朗读课文的第二部分,学生得以在朗读中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技巧,还让他们在朗读中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深沉。
作业设计 1.完成练习册;2.将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青山处处埋忠骨 凡人情感 伟人胸怀
教学反思 经过第二课时的教学,我再次沉浸在《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的深厚情感之中。回顾这一课时的教学过程,我感慨良多,也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反思。 在第二课时中,我们重点围绕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和细节展开深入讨论和朗读练习。通过引导学生关注毛主席的言行举止,以及他内心的挣扎和痛苦,我试图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位伟大领袖的内心世界。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让他们通过朗读来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和力量。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毛主席的悲痛心情和坚定信念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他们在朗读时能够准确地把握语气、语调和语速,将毛主席内心的痛苦和坚定表达得淋漓尽致。这种情感共鸣让我深感欣慰,也让我更加坚信教学的力量和价值。 然而,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首先,在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时,我有时过于急躁,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表达。这导致一些学生的观点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和讨论,影响了课堂的效果。其次,在朗读指导方面,我还需要更加注重细节和情感的把握,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和力量。 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我将在未来的教学中采取更加有效的方法和策略。首先,我会更加注重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的培养,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和交流。同时,我也会更加注重朗读指导的细节和情感把握,让学生在朗读中更好地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和力量。 总之,第二课时的教学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的内涵和价值。通过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和朗读练习,我们不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毛主席的内心世界,也培养了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共情能力。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探索更加有效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在感受文本情感的同时,也能够培养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共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