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2.1 城乡空间结构
【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学习目标】
综合思维:结合实例或运用资料,分析城市区位条件,分析城乡内部空间结构的特点及其成因。
区域认知:了解不同区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城乡村空间结构。
地理实践力:调查当地城城镇的区位特点及城乡内部空间结构的特点及成因。
人地协调观:理解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任务一】城乡区位分析(P35)
【自主学习】学习课文P35-36。思考:
(1)什么是“区位”
(2)从要素角度,归纳城市的区位因素。
(3)乡村聚落分布有哪些特点?
【检测】读我国两城市简图,回答:
1.图中①②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区位条件是
A .①地势平坦、临近河流
②水陆交通便利
B.①土壤肥沃,②地势平坦
C .①资源丰富,②水陆交通便利
D .①②均水陆交通便利
2.②城市开发滨海新区的优势区位条件有
①地理位置优越 ②地势平坦,土地面积大 ③土地价格较高
④国家政策支持 ⑤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基础好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⑤ D.①④⑤
A
B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3.图中四个聚落中,最有可能先发展成为城市的是
A.a B.b C.c D.d
4.影响该城市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①宗教中心 ②自然资源丰富
③地形开阔 ④河流交汇处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C
A
【探究1】课文P37活动题:
1.读地图册P18页世界人口超百万的城市分布图,世界上大城市,为什么多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在滨海平原、滨河平原、河口三角洲,为什么相对密集?
2.纽约位于哈得孙河注入大西洋的河口处,是世界著名的大都市,读图,从地理区位的角度,分析纽约成为世界著名大都市的主要原因。
【任务一】城乡区位分析(P35)
地图册P18世界人口超百万的城市分布
1.区位因素的高分表述:
地形:地形平坦,便于筑城;土壤肥沃,便于农耕。
气候:XXXX气候,降水XX,气温XX。
河流:河流干支流交汇处(或河流入海口,或航运起运点),水陆交通便利;水源充足。
交通:XX(交通线)与XX(交通线)交汇,交通便利
资源:XX资源丰富。
…………
【技巧点拨】
2.城市的形成区位因素与发展因素是有差异的,城市区位因素是会随时间发生变化的(主要是人文因素)(如扬州的兴衰)
【拓展】1.城市区位的差异,形成不同等级的城市
据网上资料:2022年部分市人口:
上海:2489万,南京:942万,杭州:1220万
武汉:1364万,长沙:1023万,南昌:540万
思考: 说明图中上海、武汉的城市等级在区域中较高的原因。
【拓展】2.城市区位的差异,城市空间形态差异
放射式--延安
集中式--成都
组团式--重庆
条带式--兰州
(宏观)
【对点训练】
M原是沿河小村落,1880年建城,设有码头。1934年, 刚果一大西洋铁路通车后,成为水陆运输枢纽,1960年M成为首都, 经济发展迅速。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以下城市与M城市早期兴起的区位因素相同的是
A.武汉市 B.约翰内斯堡
C.新德里 D.赣州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该河河口没有形成大型城市的原因有
①气候湿热,人口密度小
②河口处泥沙淤积,洪涝灾害多发
③河流流速快,航运价值低
④沼泽广布,不利于城市建设
D
C
M
3.深圳位于广东省南部,原为一个小渔村。1980年8月设置成举世闻名的现代大都市。读图2-14、图2-15,深圳崛起的区位因素有哪些?深圳与香港两个城市应当怎样互相促进和协调发展?
深圳崛起的区位因素:地理位置优越;改革开放(经济特区)的政策支持。
应各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同时利用港珠澳大桥实现更便利的交通和沟通。
【自主学习】学习课文P28-35。思考:
1.城乡土地利用有哪些差异?
2.城市的主要功能区有哪些?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分布有什么特点?大城市、特大城市商业区有什么变化?
3.从要素的角度说明形成城市各功能区的原因。
4.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结构有哪些形式?不同的形式对城市环境有什么影响?
5.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有哪些形式?影响其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任务二】城乡土地利用与空间结构(P28-35)
【检测】读某大城市功能区分布简图,完成1-2题
1.B,2.A
1.从城市功能区分布的结构看,该城市属于
A同心圆模式 B.扇形模式 C.多核心模式 D.条带状
2.若在该城市建设一座集零售、娱乐、餐饮、办公于一体的高层建筑,应建在
A.a区 B.b区 C.c区 D.d区
【检测】
3.A,4.C
读我国某乡村土地利用图,回答3-4题。
3.该乡村士地利用方式主要为
A.耕地 B.林地 C草地 D.水城
4.该乡村最可能位于
A.青海 B.河北 C.浙江 D.内蒙古
【探究2】 下图为成都和沈阳市各功能区分布图。
1:图中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分布有什么共同特点?面积最大的功能区是哪种?
2.成都和沈阳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空间分布形态有何差异?试分析其形成原因。
【任务二】城乡土地利用与空间结构(P28-35)
商业区
面积最大
多分布于城市边缘或交通干线两侧
面积小,接近城市中心处
面积较小,一般位于城市中心或居民区内
住宅区
工业区
市政区
经济活动高度集中
零售商业十分发达
高层建筑,垂直分异
交通便捷
人口昼夜差异大
高级住宅区:地势较高,环境好,交通便利
低级住宅区:靠近工业区,环境差
CBD
各功能区有明显的界线吗?高级住宅区在是地租最高处吗?
城市
功能区特点
【点拨】
1.城市功能区特点
六看法判断城市功能区
1.看面积:住宅区最大,工业区次之,商业区最小。
2.看位置:由市中心向外,依次是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3.看形态(分布):商业区—点状、条带状;
住宅区、工业区—片状
4.看人口变化: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异最大,昼多夜少
住宅区—昼少夜多;工业区—昼夜变化最小
5.看建筑物密度:商业区—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
工业区—密集最小
6.看分布趋势:住宅区、工业区向郊区迁,中心城市区
减少;商业区也有外迁,但幅度小,在中心
城区上升幅度大
CBD
主要功能
【点拨】
2.城市功能形成原因
【点拨】
地租与功能区:
工业----斜率最小,受距市中心远近
影响最小
住宅----斜率较平,受距市中心远近影响较大
商业----斜率最大,受距市中心远近影响最大
付租能力
距市中心远近
市中心
商业区
住宅区
工业区
原则:价高者得
影响地租的因素有距市中心远近和交通通达度
【点拨】
3.城市功能空间组织形式——空间结构
各种城市空间结构是怎样形成?不同的形式,有什么优缺点?
合理布局各功能区,城乡发展一化的意义:
1.合理安排各功能区,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城市问题;
2.节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费用,提高其使用效率;
3.促进城镇与周边地区和谐发展,减少城镇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4.通过规划,确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场所,建筑特、街区或村落,保护地方和民族传统特色,使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得以永续相传。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下图为某城市房价等值线图,读图回答
(1)该城市各地点房价最大差值(元/m2)可能是
A.6000 B.5000
C.4000 D.3000
(2)如果你的“房子是用来住的”,购房性价比最高的地点是
A.M点 B.E点 C.F点 D.P点
【对点训练】
B
A
如图为某城市两个工业区的分布示意图,东部工业区包括冶炼厂、钢铁厂、石化厂等,西部工业区包括焦化厂、水泥厂等.该地盛行南风.回答下列问题.
(2)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区不断扩展,要求西部工业区中的焦化厂、水泥厂搬迁的呼声越来越大.为什么?
(1)判断东部工业区的选址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任务三】构建本节知识框架
区位因素
城市形态
城市分布
土地利用
功能分区
城市空间结构
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市和乡村
城市等级
自然+人文
乡村聚落的分布与形态
影响因素
(自然+人文)
类型及特点
布局与组合
合理布局功能区
区位优劣
类型判断
同心圆
扇形
多核心
学生自主构建本节知识框架
仅供参考
【课堂训练】
下图为浙江某-以姓氏命名的古村落平面结构示意图,图中各类建筑主要建造于清朝时期。建设宜居的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内容, 当地政府计划对该村落进行重构改造。据此完成1-2题。
1.推测该古村落
A.位于低山丘陵区
B.地形平坦,土层深厚.
C.无祠堂建筑
D.“大户人家”居住在南部
2.当地政府在对该村落进行改造时,计划修建一个小型 公共活动的绿化区域,最可能位于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A
A
下图是某市旧城区商业街改造前后建筑布局及功能分区平面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
3.改造前,该街区商业布局的特点是
A.商住混合 B.功能分区明确
C.零星分散 D.呈放射状分布
4.改造后,该街区
A.服务范围变小 B.居民生活不便
C.特色街区消失 D.商业趋于集中
5.该商业街的改造主要体现在
A.产业结构调整 B.环境污染治理
C.空间格局优化 D.交通网络变更
A
D
C
我国某中部县城借高铁过境并设高铁站的大好机遇,规划建设高铁新城,推动城市发展和质量提升。下图是其高铁新城规划示意图。据此完成6~7题。
6.高铁新城站前核心区最有可能布局的产业部门是
A.农产品加工业 B.高新技术产业
C.商业服务业 D.物流仓储业
7.关于图中河流的功能,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使城市老城区与新城区天然分割,各具特色,有序发展
B.建成观光休闲带,有利于居民的休闲娱乐
C.实现人工水系与天然水系相连通,建设海绵城市
D.成为天然防护带,减少新城工业污染物对老城区的影响
C
D
岭南某古村落地处滨水低地,因势而建,内修墩塘,外防水患,形成具有“堤围护村,墩塘相间,墩上立宅,基上种桑,塘中养鱼”景观特征的散村聚落结构(左图)。右图为该古村落的堤围及水闸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下列示意图中,符合该村落空间结构特征的是
下图反映国内某城市群15个城市1990-2018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及排序的变动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由图可判断,该城市群呈现
A.单核模式发展
B.双核模式发展
C.多核模式发展
D.金字塔式发展
10.影响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①人口规模 ②产业发展
③建城历史 ④生态环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A
1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60年代以前,巴黎城区面积105km2,1965年巴黎政府出台规划,在巴黎外围近郊建了五座新城,建成区面积1.2万km2,至此巴黎大都市区形成,新城与巴黎市中心平均距离20~30km。按照工业疏散政策,大都市区内各城市有明确的职能定位。巴黎市中心区主要发展高附加值工业和服务业,外围新城则布局大量工业、零售网点以及物流配送机构,引导市中心区工业和人口向外围新城迁移。大都市区地铁、公交、高速环线等组成换乘便捷的交通网络。图7左图示意1965年前巴黎城区形态,图7右图示意1965年后大都市区形态。
(1)分别说明1965年前及以后巴黎城市空间形态的特点。(4分)
(2)简述建设通达性良好的交通网络对提升城市运行效率的有利影响。(4分)
(3)合理规划城市空间有利于建立可持续的人地关系,对于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推动都市区一体化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请从巴黎城市规划中的下列措施中,任选一个说明该措施所起的主要作用。若(6分)
措施:①城市之间划定绿地、农田边界;
②都市区不同职能城市形成分工协作格局。
(1)特点: 1965年前:在塞纳河两岸,巴黎以市区为中心,呈同心圆或集中团块状向外逐渐扩展。 (2分)
1965年后:在巴黎外围塞纳河两岸和主要交通线建设五座新城,巴黎大都市区以巴黎市区为核心呈多中心布局。(2分)
(2)影响:为不同人群出行提供方便的选择和衔接(或节省通勤时间) (2分) ;加强各城市间的联系,提高城市运行效率(2分)。
(3)①作用:防止城市无序蔓延扩大;为市民就近游览休憩提供场所;改善环境和提供新鲜农产品。 (每点2分,共6分)
②作用:疏解了巴黎中心区的人口和工业(或控制了大城市的用地规模) ;加强了巴黎中心区高级服务功能在城市中心的集聚,扩大了其辐射的范围; (每个新城)引进中心区的工业和服务配套设施,并为迁入人口提供就业岗位,在自身的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上发展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促进郊区城市化。(每点2分, 答3个得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