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在山的那边》教学案
第___单元 第__课时 授课人______时间_____签字_____
教与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②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形成初步的语感。
③理解诗歌意境,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感悟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过程与方法
以朗读为主线,尝试合作性、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品味诗中重点字词及语句的深层含义,感悟文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并能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与学重点:
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感悟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与学方法:
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学生查阅字典、词典,扫除文字障碍,熟读课文,熟悉诗歌内容,了解作者。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都有过美好而朦 ( http: / / www.21cnjy.com )胧的梦。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去倾听他的深情诉说。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正确读出下列词语,并能简要解释加横线的词语。
痴想 隐秘 铁青 凝成 诱惑 喧腾 扎下 漫湿 一瞬间
2、走近作者。(让学生简单介绍作者,教师适当补充。)
3、教师示范朗读或播放录音。
提示:注意朗读的节奏和停顿。节奏是诗人根据内容的需要对语言所作的精心组合,也是诗人思想
感情变化在诗中的体现。
4、学生试读,把握诗歌节奏。
学法指导:要体味诗歌的节奏,须对诗歌进行准确的断句, 如“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
5、指名读。
6、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
(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
1、诗中的“山”和“海’’除字面意思外,还蕴含着什么意思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示:鼓励学生探究回答,即使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无妨,后面还要引导深入探究。让学生在讨论
后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为进一步赏析诗歌作准备。
学法指导:诗歌,除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阅读诗歌要抓住关键性语句(其中有揭示
或暗示文章主旨的语句),这对理解诗歌是非常 ( http: / / www.21cnjy.com )重要的。如探究“海”所蕴含的意思,要注意“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等语句;探究“山”所蕴含的意思,要注意“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等语句。
(三)重点赏读,质疑探究
1、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下面例句及其问题设计仅供参考)
◆我常伏在窗口痴想(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写山的颜色吗?)
提示:“铁青着脸”,诗人将大山拟人化了,表 ( http: / / www.21cnjy.com )面上是写山的颜色,实际是写自己的心情, 这正是诗的语言特点: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诗人主观的感受。正如杜甫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伤的时候,看见美丽的花也像在流泪一样。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 ( http: / / www.21cnjy.com )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我”为此付出了怎样的努力?)
提示:注意“一次又一次”“一座座”“又一次次”三个数量词。
◆一次次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 (“枯干”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你对“全新”的世界有怎样的理解?)
学法指导:抓住关键词语细加品味,就会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细微处发现无限深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一定要注意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所用的这些词语都是为了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要注意养成“圈、点、勾、画”的好习惯。
提示:合作探究性阅读,是本节课重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环节。教师要引而不发,路让学生自己走,教师引路、扶助、鼓励作用。一开头养成好习惯,开创研究性学习的局面,今后就比较好办。学生通过讨论,以上重点词语基本可以正确理解。个别有争议的词语,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山”与“海”的含义来理解,来解释,可予以补充,纠正。
2、诗人的生活经历这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
提示:要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这既是对诗的主旨的深层理解,也是体现语文与生活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①同学们,你们理解了诗中的情感,这还只在心里,怎样朗读才能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呢?
学法指导:要通过朗读读出你对诗歌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理解,表达丰富的感情,除了注意节奏,还要注意突出重音。一般来讲,能鲜明地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就应该重读。如:“痴想”“铁青”“诱惑”“一次次”“一座座”等词语应该重读。同时,在语气的处理上,应该能够更好地契合诗人的情感。如:“妈妈给我说过:海(语气平缓)(要读出母亲的慈祥和蔼)/哦(短而轻声),山那边是海吗?(略带疑问和憧憬的语气)。”当然,对诗句的处理又可以不乏个性色彩 。
②指名读。
③全班齐读。
课堂练习
见《综合能力训练》P2页第5——9题。
四、拓展延伸
将下面这首诗与课文比较,说说诗中的“他”与课文中“我”的形象有什么不同,两位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山民 韩东
小时候,他问父亲
“山那边是什么”
父亲说“是山”
“那边的那边呢”
“山,还是山”
他不作声了,看着远处
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
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
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
他只能活几十年
所以没有等他走到那里
就已死在半路上了
死在山中
他觉得应该带着老婆一起上路
老婆会给他生个儿子
到他死的时候
儿子就长大了
儿子也会有老婆
儿子也会有儿子
儿子的儿子也还会有儿子
他不再想了
儿子也使他很疲倦
他只是遗憾
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
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
学法指导: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鉴赏。两首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在思想感情、意象组合、结构层次上有很多共同的地方。阅读时要抓住诗中的“他”与课文中“我”对“山”和“海”态度的不同进行赏析。
五、教师总结
“不经历风雨,怎会见彩虹。”在通往理想的大道上,经得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勇敢的向前,最终你才会到达理想的彼岸。
六、布置作业
① 《综合能力训练》第1课剩余习题。 ② 课后练习三。
七、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山 海
(困难) —— 艰苦奋斗—— (理想境界)
八、学后记
九、教后记
拓展延伸提示:
诗中的“他”有目标、有理想,但没有付诸于行动,因而理想不可能实现;课文中的“我”克服历尽千辛万苦,坚持不懈,理想境界终究会实现。
两文都告诉我们要想实现理想境界,就必须付诸于行动,并且要有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