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 扬州慢 》教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2 《 扬州慢 》教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5 06:36: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扬州慢》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理解词句大意,领悟词的意境,把握词人情感,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
3.赏析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对比、用典、等艺术手法在这首词中的运用及其艺术效果,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
1.抓住词眼“空城”“惊”等词语,分析景物的特点,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
2.学习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难点
领悟词的意境,把握词人情感,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
一、导入新课
中国有一座城市被称为“月亮城”,因为这里的月亮最多情,这里的月光最温柔,这里的月色最朦胧,正所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这个城市正是扬州。宋孝宗淳熙三年,有一位年轻的词人经过扬州时却有着不同的感受,他眼中是“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那时的扬州到底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连月亮都满是悲凉 今天我们就回溯历史,一起来看姜夔的《扬州慢》。
二、诵读感悟
1.播放录音范读,教师指导节奏并正音。
姜夔kuí 荠jì麦 初霁jì
黍shǔ离 戍shù角 窥kuī江
怆chuàng然 豆蔻kòu
3.指生读。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大致把握词的大意。
翻译:
扬州,位于淮河东边,是一个著名的大都市。在竹西亭这个美好的地方,我解下马鞍稍作停留,这是我初次到达此地时的情景。春风曾经吹遍扬州十里,如今却只剩下荠菜和麦子,一片青翠。自从金兵侵犯长江流域后,扬州的池苑荒废了,古老的树木被砍伐,人们至今仍不愿提及那场战争。随着天色渐晚,凄凉的号角声在城中回荡,营造出一种凄凉而残破的氛围。杜牧曾经用优美的诗句赞扬过扬州,如果他今天重游此地,一定会为扬州的残破而感到震惊。即使有如“豆蔻”般精巧的词语和描绘青楼美梦的诗意,也难以表达出此时深沉而悲怆的情感。二十四桥依然完好无损,桥下的江水波涛汹涌,月色凄冷,整个城市显得格外寂静。我怀念桥边的红芍药,但每年花开时,又有谁来欣赏这些花朵呢?
三、整体分析,把握感情
1.思考:这首词中哪个词最能表现扬州城的状态 围绕这个词你能设计哪些问题呢
明确:空
2.小组讨论。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1)扬州城之前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会变为“空城”
(2)“空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一个“空”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师生共同解决问题,明确答案。
(1)“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二十四桥”等。 “淮左名都”,说明扬州是人们向往的大都会;“竹西佳处”,使人联想到唐杜牧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这是写词人想象中扬州城昔日繁华的图景;“春风十里”也是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二十四桥”是扬州著名的景点,这里在唐代曾是游人聚集之地。是战争的洗劫将扬州变成了一座空城。
(2)“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冷月无声”“桥边红药”都能体现出城“空”。这些景物表现了扬州城的凄清、荒凉。
(3)姜夔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眼前的萧条景象,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追忆和对今日山河残破的沉痛之情。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 抓关键字、关键句分析作者情感,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5、综合以上学习,理清本词写作思路。
明确:
词前的序言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缘由和主旨均作了交代。上片五十字,四层意思,三次转折。
第1~3句平平而起,点明扬州是昔日无比繁华昌盛的历史名城。欲抑先扬,欲悲先赏,运用“曲笔”,为后面写残破荒芜的扬州埋下对比的基础,是意境上的第一次波澜转折。
第4、5句用昔日的繁华和现况的荒凉对比,是第二次转折,进一步加强黍离之悲。
第6~8句是第三次转折,不再实写扬州的荒凉,却从虚处着手,移情人景,赋予“废池乔木”人格,写它们对战争的厌恶,更衬托出扬州人民对战乱的厌恶和对侵略者的憎恨,以发挥黍离之悲。
第8~11句为上片作结,正面写扬州的荒凉景象,写黄昏中使人倍感荒凉的号角声,用浓烈的画外音使人深陷于清虚冷峻的意境中。
下片四十八字,四层意思,三次转折。
第1~3 句避实就虚,设想杜牧看到今天的荒凉定会感到震惊,是第一层意思。
第4~6句既顺承上文加深对荒凉的感受,又由“惊”转人“难赋深情”,是第二层意思,也是第一次转折。
第7~9句从虚拟想象中转入实景描写,给战乱后的扬州一个冷寂空旷的特写镜头;但“景中有意”,从唐代扬州的繁华到而今扬州的荒凉,以动衬静,是第三层意思,第二次转折。
第10、11句为第四层,乃全词歇拍之句,由桥边红药引起遐想,反问作结,劫后人事全非而草木依旧,桥边红芍药年年在春风中盛开;但那时城已空,红花又为谁开放呢?照应上片结句之“空城”,强化黍离之悲。这是第三次转折。
6、赏析重点词句。
(1)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明确:
姜夔游扬州时正值隆冬,芍药并未抽蕊开花,但扬州芍药向来以“甲天下”著称,词人不由想到将来芍药盛开,而名都已成空城,更何况国难未息,还有谁来欣赏绽放的花儿呢?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凄苦的生活状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世的情怀,把伤今怀古之情推鼎尖教案
(2)“清角吹寒”中“寒”字有什么妙处?
明确:“寒”字用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气温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
(3)“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杜牧为何而惊?这几句在词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
因“空”而“惊”,反映了现实中扬州的凄清荒凉。这几句连缀全词,由上片的记行写景过渡到下片的联想对比: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实,一边是虚。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对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心绪。
四、合作探究,赏析写作技巧
1.思考:这首词是用什么手法抒发感情的
2.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发言。
3.教师小结,明确答案。
(1)情景交融、虚实相间的手法。
词一开头便用虚写:“淮左名都”,说明扬州是淮河以东的大都会;“竹西佳处”,竹西亭风景如画,这是写词人想象中扬州昔日繁华的图景。接着是虚实结合的写法:“春风十里”,也是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这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所见的凄凉情形,这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中自然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由此再转入直抒胸臆,以“胡马窥江”点明原因,以“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揭露侵略者给扬州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也表达了词人对扬州人民的同情和感时伤世的意绪。最后用“清角吹寒”渲染凄清的氛围,点明扬州已成一座“空城”,初步写出了词人的“黍离之悲”。从整首词来看,“空城”二字为词眼,词人写“荠麦”“废池乔木”“清角”之后,用“空城”结住上片,正是“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下片仍以“空城”为主线继续展开,可分两层:前一层是虚写,以杜牧的“重到须惊”和“难赋深情”反衬出劫后扬州的凄清荒凉;后一层是实写,写扬州著名的景点二十四桥。二十四桥在唐代曾是游人聚集之地,然而词人所见却是满目凄凉,这是寓情于景的写法。然后词人又不由想到桥边的红药,并直抒胸臆道:“年年知为谁生!”
纵观全词,有虚有实,有景有情,回环反复,跌宕生姿,读来颇有身临其境之感。
(2)用典和对比。
引用前人诗句是词中用典的又一种方式,引用的目的是加深词中意境,促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词中“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四语,皆出自杜牧以扬州生活为主题的七言绝句。
“豆蔻词工”和“青楼梦好”,它们使人联想到杜牧曾写过许多赞美扬州的诗篇,可是如果他重游扬州,目睹扬州惨遭洗劫后的凄凉景象,一定会非常震惊和悲哀吧!这样写,使词中意境又深了一层。扬州自古繁华,更是文人荟萃之地,唐人有很多咏扬州的诗作,犹以杜牧的几首最为著名,状写扬州之繁华无出其右者。姜夔在《扬州慢》中要表现扬州的昔胜今衰,化用杜牧诗句,可以引发读者美好的回忆,反衬当今的萧条败落,强化了兵火劫后的沉痛心情。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讨论、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教师指导总结,有利于学生提高鉴赏能力。)
五、总结主旨
词人路过扬州,目睹了兵火劫后扬州的荒凉萧条的景象,抚今追昔,悲叹扬州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以寄托山河破碎的沉痛哀思,表达了词人因祖国山河残破、人民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
五、布置作业
1.从《望海潮》与《扬州慢》两首词中,任选一种表现手法,来谈谈你的理解,并运用它来写一段话。
2.假如你是作者姜夔,请以第一人称扩写全文,不少于 400 字。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