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中英文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中英文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4 22:03: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期开学考试卷
语 文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29 分)
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共4分)
周恩来的“精专”读书法,并不是让我们穿凿 ① 会、咬文嚼字,那样只会“拘泥于章句而疏忽于会意,活脱书橱也”,而是提倡一种去粗取精、苦心孤诣的读书态度。郑燮在《板桥自序》中说:“读书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徒多徒烂耳。”只有精心研究、反复揣 ② 文章的“微言精义”,才能愈读愈懂,愈思愈清。 读书就像品茗,虽然茶水的颜色和飘香的茶香较易 ③ 认,但茶中三味,却要细细品之才能体会得来。
(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 ní yì B. nì yì C. ní zhǐ D. nì zhǐ
(2)在语段横线处填入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①附 ②磨 ③辩 B.①赴 ②摩 ③辩
C.①赴 ②磨 ③辨 D.①附 ②摩 ③辨
2.名篇名句默写。(共8分)
(1)“月”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的传统意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 ”(《月夜忆舍弟》),借月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温庭筠的“ ,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借月渲染了一幅寒冷凄清的晨行图;苏轼的“ ,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用月和桐树营造了一方孤寂清冷的世界。
(2)中国古诗词中常“飘”出浓郁的酒香。刘禹锡的“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苏轼抬头望月,举杯发出“ ”(《水调歌头》)的疑惑。
3.名著阅读。 (4分)
语文课上,老师对统编教材要求阅读的中国古典小说进行了整理归类,同学们就“女性形象”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涵涵:中国古典小说对女性形象着墨不多,似乎只是为了衬托男性角色,这些女性形象无足轻重。
文文:着墨不多并不意味着无足轻重,她们表现出独特的个性,是小说不可缺少的角色。
你赞同谁的观点 请在《水浒传》中的顾大嫂和《西游记》中的女儿国国王中任选其一,阐述理由。
4.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共4分)
剪纸的产生和流传与我国的节日风俗有着密切的关系。逢年过节的喜庆日子,人们把剪纸贴在墙上、门上、窗户上,渲染浓郁的节日气氛。 由于剪纸制作简便,材料普及,技法易于掌握,这一艺术形式从古到今,几乎遍及我国的城镇乡村,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作为民间艺术, :陕西窗花风格粗朴豪放,河北和山西剪纸秀美艳丽,宜兴剪纸华丽工整。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中,使这一艺术日趋完善。
(1)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逻辑严密。(2分)
(2)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2分)
5.班级开展以“走进小说天地”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共9分)
(1)李同学为活动写了一段开场白,下面表述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①让我们一起走进小说天地,感受小说的魅力。
②它们就像一部部生活的教科书。
③那生动的故事、曲折的情节、鲜活的人物、多样的表现手法,一定给你留下过深刻的印象。
④引领人们了解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陶冶性情,净化心灵。
⑤小说是大家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样式。
A.①②③④⑤ B.①⑤③②④ C.⑤①③②④ D.⑤③②④①
(2)张同学负责为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他拟了两则标语却难以作出选择,请你给他提个建议,并从两个角度说明理由。(3分)
【备选标语】
第①则:插上想象的翅膀,遨游小说天地
第②则:对话小说人物,收获成长箴言
我选第 则
理由:
(3)你所在的学习小组想要将曾经读过的小说汇集成册,请你参照示例,任选一组小说帮他们给该板块命名,并说明命名理由。(4分)
【示例】小说篇目:《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孤独之旅》
板块名称:小说天地·见证少年成长
理由:这三篇都是涉及少年成长这一主题的小说,讲述成长中的美好情感、苦涩滋味和无奈叹息,展现世间百态,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备选小说】
第①组:《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第②组:《西游记》《水浒传》
我选第 组
板块名称:小说天地·
理由:
二、现代文阅读(共26 分)
(一)阅读《故乡》选段,完成6~9题。(共14分)
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出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
这来的便是闰土。 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 闰土哥,——你来了 ……”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 “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
母亲和宏儿下楼来了,他们大约也听到了声音。“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了不得,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
“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 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的说。
“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 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
“他就是水生 第五个 都是生人,怕生也难怪的;还是宏儿和他去走走。”母亲说。
宏儿听得这话,便来招水生,水生却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母亲叫闰土坐,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将长烟管靠在桌旁,递过纸包来,说:
“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母亲问他,知道他的家里事务忙,明天便得回去;又没有吃过午饭,便叫他自己到厨下炒饭吃去。
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母亲对我说,凡是不必搬走的东西,尽可以送他,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
下午,他拣好了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抬秤。 他又要所有的草灰(我们这里煮饭是烧稻草的,那灰,可以做沙地的肥料),待我们启程的时候,他用船来载去。
夜间,我们又谈些闲天,都是无关紧要的话;第二天早晨,他就领了水生回去了。
6.选段中作者围绕闰土写了哪几件事 (4分)
7.文学作品中人物无声的语言也能揭示他们的心理活动。选段画横线的句子中的省略号含有丰富的潜台词,它们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活动 (2分)
(1)“阿! 闰土哥,——你来了 ”
(2)“老爷! ”
对比是小说中常用的写作手法之一,找出选段中两处对比,并说说它们各有什么表达作用。(4分)
9.结合选段文字,回答“我”与闰土阔别20多年后都有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用原文回答)(4分)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10-12题。 (共12分)
文本一
中国文化里的山水精神
①山水画要读,读懂中国山水画需具备一定的中国文化。 山水画挂起来就是让人读的,我们往往看到一些人久久伫立在一幅画前不愿离去,深思着、神往着。如果有画挂在家里,则每日观赏,看意境、看笔墨,不倦怠。 这就是中国山水画的魅力,浅读入境、深读入神,入境则神游,入神则魂合。
②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五代的荆浩、董源、巨然、关仝四大家,但不是说这里就是中国山水画的起点。有人说,荆、董、巨、关四家之前的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有山水画的表现,这幅图画中的山水只是人物的背景,还不能算纯粹意义上的山水画。从荆浩提出的六要素来看,笔、墨、景是直观的现象,气、韵、思是精神的体现,中国山水画的博大精深就在这六个字上,它要通过现象表达内心的思考,彰显精神气象。在画里,山不是山,而是画家胸怀中的气势与壮阔;水不是水,而是画家内心深处的澎湃与昂扬。或静或动,都是生命在奔腾。无论春夏秋冬,都是岁月在轮替。 中国的山水画家用无声的形象,述说着有声的世界,此处无声胜有声,体现了中国特色的文化。
③到了宋代,中国的山水文化满幅锦绣,画家笔下峰峦叠翠、云瀑狂泻、江河奔流,其实他们画的是情感,是对一个时代的认知。 宋代的画家完成了从写生到创作的艺术跨越,这就是东方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文化区别。
④中国山水画在元代完成了一个华丽的转身,由瑰丽变为清丽。 画风之变是画家的思想之变,以引领元代画风的倪云林为例,他在画中追求寂静之境,画面不设色,笔墨恬雅、云淡风轻,没有一丝喧嚣。 后人评说他山水画的风格是:“真寂寞之境,再着一点便俗。”黄公望笔下的《富春山居图》也是一派空寂,千里江山入目,了无人迹,山静默,水静流。他大胆采用横幅图画,那画就得一段一段地看,每一个段落都有精彩之处,这些山水的精彩沿江而下,铺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画卷。元代山水画去雄奇而展灵秀,跃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⑤当中国山水画进入明清时代,就呈现出多元的艺术创作倾向,有学宋人风格的,也有学元人风格的,无论学谁,在画风上都有所创建。引领明人画坛的是董其昌,他既继承了宋人画风,对山水赋予雄丽的寓意,笔法遵循李成的“惜墨”练达,又在创作实践中引入元人对于山情水意的理解。 清人山水笔墨浓重、色彩瑰丽,山虽高而柔和,水虽长而平缓,画中增加了行人、雅士、樵夫、闲客,有驮旅载道,吟啸其中,放大了山水画的生活感。清代周笠有一幅《皆大欢喜图》,画了两个童子坐于古松根上,松枝映月,乔松繁茂,岚气氤氲,这是继《洛神赋图》之后,又一幅用细腻的山水衬托人物的画作。 山水文化又走向一个新的高度。
⑥与此同时,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方式也在改变,在继承传统模式的基础上,摒弃了古老的构图意念,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创新。创新之路永远是发扬传统的必由之路,只有新技艺才是表现新山水思想的必备条件,现代山水画保留了“以势为核心”的特点,线条奔放,色彩感强烈,构图雄浑壮阔,抒发着群情振奋的人间激情,形成了人民的山水文化。
(作者:孙葆元。有删改)
文本二
①艺术是表达思想感情的艰难的创造性的工作,它绝不能如“探囊取物”那样轻而易举。要想画好一幅山水画,首先要掌握山水画的灵魂——意境。意境产生于全面深入地认识对象和作者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对所描绘的景物没有强烈真挚的感情,也是画不出好画的。
②要表达意境,就必须千方百计地进行意匠加工,只有有了高度的意匠,才能充分地以自己的思想感情感染别人。杜甫赞美李白的诗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艺术到了高度,不要说是人,就是风雨、鬼神都要受感动。我们生长在今天伟大的时代里,更需要这样动人心魄的艺术作品。
(摘编自李可染《漫谈山水画》)
10.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荆、董、巨、关四家之前的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是中国山水画的起点。
B.文本一按时间顺序阐述了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历程,现代山水画有继承也有创新。
C.中国山水画在元代完成了一个华丽的转身,元代后中国山水画风格由瑰丽变为清丽,这种清丽的画风也备受清人推崇。
D.文本二认为中国山水画的创作正是因为追求良好的意境,才有了高度的意匠。
E.文本一第④段和文本二第②段都是先提出观点,然后用举例的方法展开论证。
11.各种艺术门类之间总有一些共通之处,彼此往往能够互相借鉴。下面这些山水画创作的心得体会,对你的写作有哪些启示 (4分)
(1)从荆浩提出的六要素来看,笔、墨、景是直观的现象,气、韵、思是精神的体现,中国山水画的博大精深就在这六个字上,它要通过现象表达内心的思考,彰显精神气象。
(2)对所描绘的景物没有强烈真挚的感情,也是画不出好画的。
请结合以上文本的内容,说说“中国文化里的山水精神”具体指什么。(4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 15分)
(一)阅读《岳阳楼记》(节选),完成13~16题。(共11分)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一”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①而或长烟一空 ②一鼓作气 ③上下一白 ④一怒而诸侯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14.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15.作者为什么要写“二者之为” (3分)
16.“以天下为己任”是以范仲淹为代表的仁人志士的理想追求。阅读下面两则链接材料,用自己的话简要说明“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在李肃之和李贤身上是如何体现的。(4分)
【链接材料一】熙宁元年七月甲申,河北地大震,坏城郭屋室,瀛州为甚。是日再震,民讹言大水且至,惊欲出走。谏议大夫李公肃之为高阳关路都总管安抚使,知瀛州事,使人分出慰晓,讹言乃止。是日大雨,公私暴露,仓储库积,无所覆冒。公开示便宜,使有攸处,遂行仓库,经营盖障。 雨止,粟以石数之,至一百三十万,兵器他物称是,无坏者。初变作,公命授兵警备,讫于既息,人无争偷,里巷安辑。
(节选自曾巩《瀛洲兴造记》)
【链接材料二】时岁有边警,天下大水,江南北尤甚。贤外筹边计,内请宽百姓,罢一切征求。 帝用其言,四方得苏息。 贤因请行宽恤之政,又请罢江南织造,清锦衣狱①,止边臣贡献,停内外采买。 帝难之。 贤执争数四,同列皆惧。
(节选自《明史·李贤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锦衣狱:明朝锦衣卫所设监狱,狱内刑罚残酷。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7-18题。 (共4分)
行路难(其一)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7.这首诗中诗人的情感有何变化 请简要概括。(2分)
18.有人说,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主要表现在诗歌中奇特的想象和巧妙的修辞。请你结合诗歌内容,选取其中一个方面加以分析。(2分)
四、作文(50分)
19.阅读下面材料,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50分)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是啊,人生的一切都在变化,却唯有变化不变。能适应时事的变化,也是一种能力。原先看不惯的,如今习惯了;曾经很想要的,现在不需要了;开始很执着的,后来很洒脱了……失去产生痛苦,也铸就了坚强;经历付出了代价,也学会了成长,成长是“变了”之后最好的收获。
现实生活中,你经历过怎样的变化 你对变化又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
(1)请以“变化,在无声无息之中”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讲讲你的经历和收获。
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
②600字左右。
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请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②600字左右。
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一、1.(1)B (2)D
2.(1)月是故乡明 鸡声茅店月 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
(2)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3.【示例一】赞同文文的说法。“母大虫”顾大嫂原在登州城东门外开酒店,是解珍、解宝的表姐。在解珍、解宝因毛太公陷害被关入大牢后,顾大嫂托丈夫孙新连夜请来邹渊、邹润二人,并与丈夫的哥哥孙立等人劫了大牢,救出解珍、解宝。加入梁山后,她又打入祝家庄内部,和其他梁山好汉一起,里应外合攻破了祝家庄。她既能救家人于危难之中,又有勇有谋,有侠义之风,可谓一奇女子。
【示例二】赞同文文的说法。女儿国国王的形象十分具有代表性:一方面她代表了具有世俗情爱的普通人,对唐僧一见钟情;另一方面她没有压抑自己的内心情感,尽管自己是女儿国国王,却丝毫不掩饰对唐僧的喜欢。
4.(1)【示例】剪纸具有很强的地域特点
(2)删去“在”“中”或删去“使”。
5.(1)D(2)【示例一】① ①句语言简洁,便于传诵。同时该标语突出了阅读小说的方法策略:需要调动想象力,才能进入小说的艺术世界。
【示例二】② ②句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语言简洁,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同时该标语从人物理解的角度强调了阅读小说的益处:我们能从小说人物身上获得成长的启示,感悟到成长的真谛,对于个人成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示例一】① 不懈追求理想 这些作品都涉及“不懈追求理想”这一主题,讲述了主人公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直面严峻考验,战胜艰难险阻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为追求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的赞美。
【示例二】② 演绎传奇故事 这两部名著都是古代章回体小说,用或浪漫或现实主义的笔法讲述传奇故事,表达人们想要改变现实世界的渴望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二、(一)
6.写了四件事:见面问候、送干青豆、回答询问、挑选东西。
7.(1)表现了“我”与闰土久别重逢时,有很多话想说却又一时无从说起的欣喜、惊异、悲凉、疑虑、感慨等复杂的心理。
(2)表现了闰土见到“我”时欢喜而又凄凉、恭敬而又疏离的矛盾心理。
8.通过闰土少年时与现在外貌的变化,表现了农民生活日益困苦、窘迫的艰难境遇。②通过“我”与闰土的隔膜和水生与宏儿毫无隔膜的对此,表现了“我”对人与人之间不再有隔膜的期望。
9.①闰土的外貌变了:“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手由“红活圆实”变得“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②双方的称呼变了:以前互称“迅哥儿”“闰土哥”,现在闰土称呼“我”为“老爷”。③双方关系变了:“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可见从前是亲密的,现在是有隔膜的。变化原因:“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二)
10. BE
11.(1)写作时,只有把握客观外物的特点,进行思考,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感受,才能创造出美好的意境。没有思考、不带感情地写作,是写不出好文章的。
(2)对所描写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的感情,这样对它的认识才能深刻全面,写出的文字才能打动人。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是写不出有灵魂的文章的。
12.【示例】文本一认为“中国山水画的魅力,浅读入境、深读入神,入境则神游,入神则魂合”“中国的山水画家用无声的形象,述说着有声的世界,此处无声胜有声”。文本二认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境产生于全面深入地认识客观对象及作者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由此可总结出“中国文化里的山水精神”指的是中国山水画讲究景与情的结合,绘景就是绘情,画家对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的情感。(能结合两个文本具体分析且形成有意义的关联即可)
三、(一)
13. C
14.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 (意思对即可)
15.为了将其与“古仁人之心”进行对比,赞美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品德,表现作者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16.【示例】李肃之面对地震灾情后老百姓听信谣言争相出逃的情况,派人劝说安慰,遏止谣言传播;修缮仓库来保护老百姓雨天暴露在外的物资;筹集米粮,给士兵分发武器,维持治安秩序。李贤面对边疆战事和国内水灾,对外筹划边防策略,对内提出宽恤百姓之策;他不惧皇权,还多次提出宽减政策。
(二)
17.从郁闷到惆怅,再到对政治前途抱有幻想,再到徘徊和低沉,最后奋发振作、情绪高昂,表现出诗人一往无前的精神。
18.【示例一】“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夸张描写,都伴随浪漫而奇特的想象,或刻画仕途的艰难,或抒写诗人的人生追求。
【示例二】“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以夸张的笔法开头,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与三四句中“不能食”“心茫然”形成反差,以乐景写哀情,表现诗人内心的悲苦。
【示例三】“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用“冰塞川”“雪满山”比喻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以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诗人艰难的仕途和无法实现的济世安民的理想,蕴含惆怅、迷茫之意。
四、19.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