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九年级历史第二学期开学测试试卷
试卷范围: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4单元 时间:80分钟 满分100分
单项选择题(本答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将所选答案填入答题卡。)
印度民族大起义在规模上遍及了印度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地区,在成分上包含了社会各阶级、阶层和政治集体,以及原属于不同民族、种族和宗教信仰的人们。这反映了印度( )
统一国家的形成 B、资本主义的发展 C、殖民统治的终结 D、民族意识的觉醒
在1826年给友人的信中,他写道:解放者的称号已经高于一切,因此我绝不会降低身份去登上王位。“他”是( )
A、华盛顿 B、亚历山大二世 C、波利瓦尔 D、林肯
“彼得大帝接触了西方较发达的国家以后,就狂热地建立工厂来供应军队和加强国防,这也就是想跳出落后圈子的一种独特的尝试。”这里的“独特”是指( )
效法西方政治以废除沙皇专制 B、引进西方文明成果来巩固封建统治
C、采用资本主义的成果强化民主政治 D、废除农奴制度以巩固沙皇专制统治
不同的史料具有不同的史证价值。在下列资料中,对了解俄国农奴制改革历史的史证价值最大的是( )
A、农奴制改革时期的照片 B、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C、亚历山大二世的日记本 C、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小说《白痴》
在葛底斯堡演说之前,美国社会更常用由分离的州组成的“UNION”(联邦)一词指称美国。1863年,林肯在葛底斯堡演说中多次使用“NATION”(民族国家)一词指称美国,自此“NATION”一词迅速成为主流用语,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独立宣言》宣告了国家独立 B、林肯废除黑人奴隶制
C、1787年美国宪法确定联邦制 D、内战维护了国家统一
1890年,以天皇名义发布的《教育敕语》强调:“采西邦科学之知识,以造于封建武士之精神。”与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大化改新 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C、明治维新 D、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9世纪60年代,美国、俄国、日本出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这反映了( )
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B、军国主义势力的抬头
C、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D、封建残余势力的根除
语言的传播和发展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息息相关。在15-17世纪出现的potato、banana、maize和19世纪出现的telephone 、telegraph、electrona等新词,反映的相关重大历史事件分别是( )
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 B、资产阶级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早期殖民掠夺,工业革命 D、新航路的开辟,第二次工业革命
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有这样一段信息:“19世纪自然科学取得新发展,开始与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技术上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并带动了许多新兴工业部门的兴起”。以下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兴工业部门是( )
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棉纺织业 B、机器制造业、互联网、汽车等
C、石油、化学工业、汽车、电力等 D、智能化、电子信息技术、互联网等
10、1750年,英国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所占比例分别是16%和84%,1851年分别为54%和46%,1870年分别是70%和30%。这段材料反映了工业化国家发生的什么变化( )
人口增长 B、人口比例失调 C、城市化 D、大众教育
11、19世纪中期,“原来的上帝观念最终彻底被打破,上帝从整个自然中被驱逐出去,代之以永恒的、必然的规律。可以说,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的历史过程……在他革命成功的时候,才得以完成”。材料指的是( )
A. 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把上帝从世俗中驱逐出去
B. 哥白尼的“日心说”把上帝从天文学领域驱逐出去
C. 牛顿的经典力学把神从无生命的领域中驱逐出去
D. 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把神从有生命的世界中彻底驱逐出去
12、一个生前颠沛流离的狂热的荷兰画家写道:“常常觉得自己无比富有,当然不是指金钱方面,而是我有幸找到了自己的事业。”他试图用绚烂至极的向日葵来留住最为辉煌的人生瞬间。他是( )
A、梵高 B、米开朗琪罗 C、拉斐尔 D、达芬奇
13、1914年,奥匈帝国皇储与其夫人乘坐敞篷汽车,驶过波斯尼亚首府的一处狭窄街道时,被塞尔维亚爱国青年开枪打死。这一历史直接导致( )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B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C、第一次世纪大战爆发 D、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美国黑人领袖杜波伊斯于1918年写下了这样一段话:“第一次世界大战即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迟早将会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非洲。”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用了新式武器 B、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欧洲的力量
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 D、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巨大灾难
“腐朽的沙皇专制政权因战争的压力和灾难而逐渐遭到削弱,直到最后整个摇摇欲坠的机构倒塌下来。”导致沙皇专制机构“倒塌下来”的历史事件是( )
A、二月革命 B、1861年改革 C、十月革命 D、第一次世界大战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俄国十月革命都在历史的长河中掀起过巨大的浪花。“浪花”的主要不同表现在( )
革命进行的方式 B、人民群众的参与程度 C、是否结束了旧统治 D、建立的社会制度
英国外交家哈罗德尼克尔森在《1919媾和》中写道:“我们抵达巴黎的时候决心达成一个公正和英明的和平,我们离开的时候却发现强加肥敌人的条约既不公正又不英明。”材料中“条约”是指( )
《凡尔赛条约》 B、《九国公约》 C、《五国海军协定》 D、《波茨坦公告》
18、1919年,一幅漫画刊登在了《每日先驱报》上,画中头顶“1940年兵”字样的孩子代表的是法国军队将在1940年募集的新兵。克里孟梭对威尔逊和劳合乔治说“奇怪!我好像听到有孩子在哭!”该漫画意在揭示战后格局( )
违背了法国民众的利益 B、缓和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C、不能给欧洲带来持久和平 D、损害了弱小国家的利益
19、某学者把列宁时期的社会主义观概括为:“社会主义=工农联盟+国家资本主义+商业贸易+市场经济”。下列措施与这一观点相符的是( )
A、走农业集体化道路 B、实施两个五年计划 C、开始了罗斯福新政 D、实行了新经济政策
20、1942-1944年,苏联每月生产的坦克超过2000辆,而德国在1944年5月的坦克最高产量也不过1500辆;苏联野战炮年均产量比德国高1倍,迫击炮高4倍,反坦克高1.6倍。材料反映出( )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提升苏联的生产能力 B、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利于苏联工业的发展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二战期间起到重要作用 D、苏联模式为战胜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
“在我看来,土布是印度人民团结的象征,是印度经济自由和平等的象征,大英帝国近百年的殖民统治在这小小的盐粒攻击下岌岌可危。”以下与“小小的盐粒攻击”相关的事件是( )
华盛顿领导的美国独立运动 B、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C、扎格鲁尔领导的埃及华夫脱运动 D、以牺牲人民利益为代价的工业化
22、下列历史事件之间按照因果联系排列,①②③对应的是( )
A.经济繁荣、经济大危机、经济发展不平衡 B.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繁荣、经济大危机
C.经济繁荣、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大危机 D.经济大危机、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繁荣
23、1933—1937年,美国政府共拨出120亿美元兴办诸如兴水利、筑桥梁、办监狱、修公路、修机场等项目,开辟公共游泳池、运动场,兴建发电厂和火车站,兴建公共建筑。此举的直接目的是( )
A.扩大政府的行政权 B.改善国家基础设施
C.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D.尝试强化国家干预
24、.有学者指出:“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以经济为中心的一场范围广泛的改革,许多措施具有明显的人民性和资产阶级民主性,因而起了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罗斯福新政的诸多措施中突出体现“人民性”的是( )
A.整顿银行 B.调整农业政策 C.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 D.普遍的社会救济
25、1934年,学者姚绍华在《美国史》中写道:新政“始终未见成效,而国人反对罗斯福政策却跟着渐渐高涨……美国资本主义之能否恢复繁荣,现在几成为不可期望的事了。”这表明( )
A.该学者对罗斯福新政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B.国家干预经济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C.罗斯福新政实施的效果还没有完全显现 D.美国的对华侵略导致国人对其缺乏好感
26、“那是一个充满动荡、变革与血腥恐怖的年代,全球性经济大崩溃、法西斯主义迅猛崛起,轴心国集团建立,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那也是一个英雄与枭雄并出的年代……”与上述情景描述最符合的史实是( )
A、列宁指挥无产阶级的武装起义 B、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建立了法西斯专政
C、田中角荣是日本法西斯的代表 D、墨索里尼建立纳粹党,对内实行独裁统治
27、通过抓关键词了解和掌握知识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与“1936”、“广田弘毅”、“组建新内阁”四个关键词都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B、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
C、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D、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8、在苏联战略重镇斯大林格勒,苏联红军本着“要么守住城市,要么战死在那里”的精神,与纳粹军队展开了殊死搏斗。这次保卫战被称为“红色凡尔登”,该保卫战( )
A、使德国陷入了东西夹击中 B、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C、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形势 D、导致了法西斯联盟的直接解体
29、1943年12月初,开罗会议发表《开罗宣言》。宣言明确规定: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由此可知该宣言( )
A.维护了中国领土主权 B.维护了中国各项主权
C.承认中国战胜国地位 D.加速中国半殖民地化
30、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法国等传统欧洲强国遭到严重削弱,丧失了大量殖民地,失去对亚非拉广大地区的控制,美国、苏联迅速填补了这些区域的权力空白,形成了两强相争的局面。这主要说明了( )
A、综合实力决定战争成败 B、团结抗战加速战争结束
C、国家利益影响国际关系 D、战争导致国际格局变化
二、综合题(共3小题,31题13分,32题12分,33题15分)
31题 两次工业革命,都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工业革命从物质上增强了资本主义的力量。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运动更广泛地开展起来。工业革命的另一个重要社会后果是它造成了产业工人阶级,工人运动由是兴起。在工业革命影响下发生的社会变化和工人运动的兴起,使社会主义的思潮空前活跃起来。此外,工业革命造成的商品在数量和质量上的提高,促使资产阶级的殖民扩张也大大超过以往的年代,开始征服全世界。在这些活动的刺激下,民族运动更大规模地发展起来。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围绕表中的论点,从材料一中找出论据。(3分)
论点 工业革命后世界出现了三股新兴潮流
论据一
论据二
论据三
材料二 第二次工业革命为资产阶级“征服世界”提供了更加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物质手段……新的钢铁材料、新的内燃机和汽轮机动力、新的通讯手段的使用,带来了铁路、轮船等交通工具、运输工具的革命性变革,使得远程运输更为广泛、安全、便捷……随着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垄断资本主义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资本输出成为金融资本向全球扩张的主要经济手段。相应地,资本主义列强加快了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的步伐,直到最后将世界瓜分完毕。
——摘编资王斯德《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根据材料二,概括促进世界市场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主要途径。(4分)
材料三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人类社会发展决定性的转折是从生命能源(即人力和畜力)为主转向对无生命能源的使用。我们所说的工业革命,其实更好的名字是能源革命。
——摘编自【英】 马丁 沃尔夫《全球化为什么可行》
根据材料三,概括马丁沃尔夫的观点,并结合两次革命的史实加以说明。(6分)
32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据【英】保罗 肯尼迪《大国兴衰》绘制
(1)上图中实施的A点所示政策的领导者是谁?B点所示政策逐渐形成了什么发展模式?(4分)
(2)同学们对“A点所示政策与B点开始形成的模式对国家发展的贡献哪个更大”充满了争议。请写出你的观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通畅。)(8分)
33 两次世界大战对战后世界形势和国际关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欧洲对美国的担忧一直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战末期,不过长期以来,美国并未对欧洲发动进攻,也没有在经济上将欧洲挤垮,是欧洲内部的矛盾激化,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美国历史学家
材料一中的“欧洲内部的矛盾”的根源是什么?一战结束后建立的国际关系新格局是什么?(4分)
材料二:1919年战胜国领导人在巴黎召开凡尔赛和会,考虑重画欧洲地图的时候,已经把苏俄视为敌人。——《地狱之行:1914--1949》
在战时外交的赛局里,哪个玩家在战场上投入最多部队作战,讲话自然就最大声。由于红军节节胜利,因此斯大林在雅尔塔的地位特别重要。——《雅尔塔:改变世界格局的八天》
材料二中苏俄(苏联)在两次国际会议中的地位有何变化?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6分)
材料三:下面是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些关键词。
组别 时间 关键词
第一组 1939年秋 波兰、闪电战
第二组 1941年 希特勒、莫斯科
第三组 1942年 华盛顿、联合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组关键词,指出该组关键词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相关,并结合具体史实简单阐述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产生的影响。(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