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
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A级 必备知识基础练
1.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生态处于赤字状态,可持续发展问题摆到了人类面前。通过生态足迹总量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亦称生态足迹供给)进行比较即可以定量地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未来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科学规划和建议。下图示意2003年全球生态足迹总量与生态承载力总量排名居前的国家。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图1 生态足迹总量排名居前的国家(2003年)
图2 生态承载力总量排名居前的国家(2003年)
A.美国的生态足迹总量低于中国
B.因为数据不全,无法判断日本处于生态盈余还是生态赤字状态
C.如果没有外来资源输入,美、欧和中国等地区的经济都不可持续
D.通过开发新能源和提高能量利用率可以实现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平衡
2.下列不属于人口增长引发的环境问题的是( )
A.无节制使用水造成的水资源紧张
B.外来物种的入侵导致本地物种的濒危和灭绝
C.过度开垦等造成的水土流失、土壤沙化
D.乱排工业废气造成的空气污染
3.[2023南京期末]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认识,正确的是( )
A.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口数量增加对环境的压力必将大大减轻
B.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各种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增长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
C.我国自然资源丰富,人口增长过快,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但并不影响生态环境
D.人口快速增长有利于解决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4.[2023吉林期末]生态足迹是指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生态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生态系统中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大值。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餐厨垃圾分类、回收与利用能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可以减小生态足迹
B.改善饮食结构、减少肉食摄取比例可以缩短食物链,从而减小生态足迹
C.建立沙滩保护区、种群数量为K值时进行捕捞等均有利于提高生态承载力
D.培育农作物良种、建设生态农业等措施均有利于提高生态承载力
5.[2023枣庄期末]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生态足迹包括碳足迹、耕地、草地等
B.开车出行更便利,会减小生态足迹
C.食用牛肉比食用蔬菜的生态足迹大
D.砍伐森林扩大城镇规模会增大生态足迹
6.[2023日照期末]科研小组调查某城市常住人口、常住外来人口增长率变化情况,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沿海城市常住外来人口增长率的变化受迁入率、迁出率的影响较大
B.常住人口和常住外来人口都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
C.常住人口数量大致呈“S”形增长,2008年达到K值
D.人口数量相同的地区,生态足迹大小相同
7.[2023青岛期末]下列对各种生态足迹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建设用地表示交通设施、住房、工业建筑物、水电库区等人类基础设施所占用的土地面积
B.草地表示生产肉、奶、毛、皮等畜牧产品所需要的土地面积
C.耕地表示用来种植人类消费的作物、油料、橡胶以及生产牲畜饲料等农产品所需要的农田面积
D.碳足迹表示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所需要的海洋和土地面积
8.2021年4月13日,日本政府正式决定将福岛第一核电站含有对海洋环境有害的核污水放入大海,此举立即引发多国抗议与国际社会的关注。德国一家研究机构计算结果显示,从排放日起,57天内放射性物质将扩散至太平洋大半个区域。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核污染将会影响全球的水资源安全
B.核污染产生的废水无法彻底净化达标,说明人类海水净化处理技术有限
C.核污染将会使海洋生物产生变异,不食用海产品就不会对人类造成伤害
D.核不扩散条约各个国家都应遵守,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
9.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大气降水。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下列作出的推测不合理的是( )
A.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
B.酸雨对楝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樟树的大
C.无法确定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是否受酸雨影响
D.无法确定樟树或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是否耐酸雨
10.生态足迹是指要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的生存及容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所需要的土地和水域面积。生态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生态系统中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大值。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桑基鱼塘等生产方式能通过物质循环有效减小生态足迹
B.同等条件下草原生态系统的生态足迹大于农田
C.农牧业生产中延长食物链能减少生物数量,减小生态足迹
D.培育良种、建设生态工程等措施可提高生态承载力
11.生态足迹是维持一个区域生存所需要的能够提供资源并吸纳废弃物的地域空间。从生产和消费两方面,分析农牧交错区生态足迹,可为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下表是我国内蒙古中南部农牧交错区生态足迹统计(表中单位ghm2为全球公顷,即各类土地转换后可比的单位)。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0.348 0.211 0.588 1.457
(1)该区域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作出判断的依据是 。
(2)该区域农业生产( )
A.消费足迹中耕地低于草地
B.生产足迹中耕地高于草地
C.生产足迹高于消费足迹
D.生产与消费足迹之比耕地高于草地
B级 能力素养提升练
12.[多选]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其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梦过程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措施。下列关于生态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可有效地防风阻沙,保护当地的草原和农田,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虽然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情况仍未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还未明显下降
C.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如控制人口的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等
D.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也是对濒危物种保护的重要措施
13.[多选]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巨大的城镇人口规模和日益增长的城乡居民收入将对资源和环境产生巨大的压力。2015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将在2029年达到峰值,为人均2.9 ghm2(具体组分变化如下图所示)。如果选择绿色发展道路,则中国可以在2026年达到人均生态足迹的峰值,为人均2.7 ghm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碳足迹在生态足迹中所占比例最大
B.碳足迹主要指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CO2等所需的海洋和森林面积之和
C.草地足迹增加是由于城镇化发展对木材、薪柴的需求增加
D.植树造林、绿色出行可以降低人均生态足迹
14.阅读以下资料,回答有关问题。
20世纪,由于掠夺象牙者的肆意猎杀,南非大象的数量以惊人的速度锐减,最少时整个南非境内只有野生大象50头左右。1995年,南非开始全面禁止猎象,为大象建立自然保护区,在几年时间内,大象的数量已增至近2万头。大象数量的急剧增长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象的寿命很长且食量大,一头成年非洲象每天啃食大约300 kg的植物。为吃到多汁的嫩根或树叶,大象常把整棵树推倒,连数千年树龄的稀有古木也成为其盘中餐,其他食草动物的口粮也都被它抢占。以上事实证明,生物多样性和大象种群的大量繁衍是难以两全其美的。为保护受威胁的生态环境,南非政府实施一系列新的措施,其中包括有计划捕杀、对大象实施避孕、扩大自然保护区面积等。
(1)南非大象数量从50头左右增至近2万头,其主要原因是 。若南非政府不采取任何新的措施,大象种群的K值将会如何变化 。
(2)有计划地捕杀大象或对大象实施避孕,目的是通过控制大象种群的 (数量特征),从而控制其种群密度。从南非大象数量的变化可以看出,人类活动对自然种群数量的变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人类自身也深受人口过度增长的困扰。人口众多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已经产生了沉重的压力,为此我国在 的同时,还应采取的措施有 。
15.下图为我国人均生态足迹组成部分的生态赤字/盈余。
(1)由图示可知,人均生态足迹是由 、 、 、
、 等支系统组成的。
(2)图中我国人均生态赤字/盈余的发展变化总趋势是 (填“扩大”“稳定”或“减小”),原因是 。
(3)据图可知,我国增长最快的生态足迹组成部分是 。请从资源开发与利用角度提出降低该种组分增长速度的措施: 。
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A 由图可知,美国的生态足迹总量为18%,高于中国,A项错误;数据中只有日本的生态足迹总量,没有日本的生态承载力总量,数据不全,无法判断日本处于生态盈余还是生态赤字状态,B项正确;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美、欧和中国等地区的生态足迹总量都高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若没有外来资源输入,这些地区的经济都不可持续,C项正确;通过开发新能源和提高能量利用率可以减小生态足迹,提高生态承载力,从而实现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平衡,D项正确。
2.B 外来物种的入侵导致本地物种的濒危和灭绝是因为入侵的外来物种在与本地物种的种间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3.B
4.C 餐厨垃圾分类、回收与利用能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减少对原材料的消耗,可以减小生态足迹,A项正确;改善饮食结构、减少肉食摄取比例可以缩短食物链,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从而减小生态足迹,B项正确;建立沙滩保护区有利于提高生态承载力,海洋捕捞时在鱼群数量超过K/2时进行捕捞,并将剩余量保持在K/2,能够保持鱼群数量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有利于提高生态承载力,C项错误;培育农作物良种、建设生态农业等措施可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提高生态承载力,D项正确。
5.B 生态足迹包括碳足迹、耕地、草地等,A项正确;开车出行会增大生态足迹,B项错误;与食用蔬菜相比,食用牛肉消耗的资源增大,会增大生态足迹,C项正确;砍伐森林扩大城镇规模会增加人类对土地的占用面积,从而增大生态足迹,D项正确。
6.A 影响人口数量的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而我国沿海城市常住外来人口增长率的变化受迁入率、迁出率的影响较大,A项正确。据图可知,常住人口增长率在2016年前大于0,说明人口一直在增长,常住人口增长率在2016年后小于0,说明人口一直在减少,因此常住人口大体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而常住外来人口的增长率在调查期间始终大于0,故常住外来人口呈现增长趋势,B项错误。“S”形增长曲线的增长率一直降低最后接近0,而图示常住人口增长率最终小于0,不符合“S”形增长特点,C项错误。人口数量相同的地区,生态足迹大小可以不同,D项错误。
7.D 建设用地表示交通设施、住房、工业建筑物、水电库区等人类基础设施所占用的土地面积,A项正确;草地表示生产肉、奶、毛、皮等畜牧产品所需要的土地面积,B项正确;耕地表示用来种植人类消费的作物、油料、橡胶以及生产牲畜饲料等农产品所需要的农田面积,C项正确;碳足迹表示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所需要的森林面积,D项错误。
8.C 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核污染将会随着物质循环过程影响全球的水资源安全,A项正确;由于人类对海水净化处理技术有限,因此,核污染产生的废水无法彻底净化达标,B项正确;核污染不仅会使海洋生物产生变异,也会对人类造成伤害,C项错误;核不扩散条约各个国家都应遵守且都有责任遵守,因为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保护地球是我们每个地球人都应该做到的,D项正确。
9.B 由题意可知,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而对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影响,A项合理;从题意可知,酸雨对楝树的高度有明显影响,对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影响,而无法判断对其种群密度的影响,B项不合理;物种丰富度指的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本题仅确定了酸雨对两树种株高的影响,对其他植物有何影响不清楚,所以不能确定酸雨对物种丰富度是否有影响,C项合理;该实验只模拟了酸雨对樟树和楝树的树苗株高的影响,无法判断其他树种的情况,D项合理。
10.B 桑基鱼塘等生产方式能通过物质循环有效地减少人类所排放的废物,从而有效减小生态足迹,A项正确;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生态稳定性大于农田,因此草原生态系统的生态足迹应该小于农田,B项错误;农牧业生产中延长食物链能减少生物数量,从而减小生态足迹,C项正确;培育良种、建设生态工程等措施可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提高生态承载力,D项正确。
11.答案 (1)过度放牧 草地生产足迹远大于耕地生产足迹
(2)C
解析 (1)由表可知,草地生产足迹远大于耕地生产足迹,故该区域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草地的高强度使用——过度放牧。(2)由表可知,消费足迹中耕地高于草地,A项错误;生产足迹中耕地低于草地,B项错误;农业生产各类用地生产足迹高于消费足迹,C项正确;生产与消费足迹之比,耕地为1.69,低于草地6.91,D项错误。
12.ACD 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情况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已经明显下降,B项错误。
13.AD 据图分析可知,碳足迹在生态足迹中所占比例最大,A项正确;碳足迹是指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CO2等所需的森林面积,B项错误;草地足迹增加是由于城镇化发展,人类对牛、羊肉的需求增加,城镇化发展对木材需求增加会导致林地足迹增加,C项错误;植树造林、绿色出行可以降低对碳的需求,降低人均生态足迹,D项正确。
14.答案 (1)被捕杀少,寿命长(死亡率低),食物充足,被捕食少(答出其中一项) K值将会变小
(2)出生率和死亡率 控制人口增长 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或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提高人口素质等)
15.答案 (1)耕地足迹 草地足迹 林地足迹 渔业用地足迹 碳足迹
(2)扩大 人口的增长使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经济的发展使自然资源的消耗量增加
(3)碳足迹 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新能源;主动减少碳排放;倡导低碳经济;加强国际合作;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
解析 (1)由图示可知,人均生态足迹是由耕地足迹、草地足迹、林地足迹、渔业用地足迹、碳足迹等支系统组成的。(2)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开始出现生态赤字并且赤字规模有扩大的趋势。原因是人口的增长使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经济的发展使自然资源的消耗量增加。(3)据图可知,我国增长最快的生态足迹组成部分是碳足迹。可以采取的措施: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新能源;主动减少碳排放;倡导低碳经济;加强国际合作;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