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A级 必备知识基础练
1.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形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通常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曲线最终呈“S”形
B.达到K值后种群的增长速率也可能为负值
C.种群增长的开始阶段不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相同的种群K值也可能不同
2.[2021广东卷]下图示某S形增长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数量的关系。当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时,其对应的种群数量是( )
A.a B.b
C.c D.d
3.[2023德州期末]为研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某研究小组将少量的酵母菌放在10 mL的无菌马铃薯培养液中,将其置于适宜的外界条件下培养。用血细胞计数板和显微镜估算酵母菌的种群数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吸出培养液前需振荡试管摇匀再进行取样,否则计数结果偏小
B.培养初期,种群数量增长缓慢的原因是种内竞争激烈,出生率略大于死亡率
C.使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应先滴加培养液再盖盖玻片,以避免计数室产生气泡
D.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需要对该酵母菌培养液稀释后再重新计数
4.下列与种群数量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的数量变化可能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B.传染病的流行程度会随种群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C.在种群数量增长的“S”形曲线中,其增长速率保持不变
D.采用每天定时抽样检测的方法,可研究水体中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5.德国小蠊的繁殖力非常强,能传播多种病菌。下图是在一定条件下德国小蠊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如果使用更大的容器培养德国小蠊,其环境容纳量不一定增大
B.德国小蠊种群在0~4 d增长缓慢的原因可能是起始数量较少
C.在第20天左右是防治德国小蠊危害的最佳时期
D.防治德国小蠊的最根本措施是降低其环境容纳量
6.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时,分别在4支试管中进行培养(具体见下表),其他实验条件相同,均获得了“S”形增长曲线。据此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试管号 Ⅰ Ⅱ Ⅲ Ⅳ
培养液体积/mL 10 5 10 5
起始酵母菌数量/个 10 5 5 10
A.4支试管内的种群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是Ⅳ=Ⅰ>Ⅱ=Ⅲ
B.4支试管内的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最快
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
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的开始下降
7.[2023济宁期末]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某物种的种群数量进行调查之后,又开展了连续四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L值,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关于这四年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调查期间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四年调查期内,最少种群数量出现在丙时间
B.乙时和丁时的种群密度相等
C.甲乙时间段内,该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D.乙丁时间段曲线可能是由环境因素导致的
8.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形曲线增长(如图中甲曲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形曲线增长(如图中乙曲线)。结合下图分析,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为保护鱼类资源,捕捞的最佳时机应选择在E点
B.若乙表示大草履虫种群的增长曲线,则E点的增长速率为0
C.若乙表示蝗虫种群的增长曲线,则虫害防治应在C点之后
D.K值是环境容纳量,一般不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9.科研工作者为了检测和预报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采用标记重捕法对田鼠种群数量进行调查。发现在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田鼠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B.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t天后田鼠种群增长的模型可构建为Nt=N0λt,其中λ为1.5
C.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的
D.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
10.某高级中学迁入新建校园14年,校园中鸟纲鹎科动物白头鹎在14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下表所示。据表分析可知( )
时间 第2年 第4年 第6年 第8年 第10年 第12年 第14年
增长速率 0.66 1.52 2.83 3.69 2.91 1.20 0.03
A.这14年中白头鹎种群的数量呈“J”形增长
B.据第14年的种群年龄结构可预测后续白头鹎种群数量将下降
C.在第6年白头鹎的种内竞争比在第10年时更加缓和
D.据表格数据可以预测,白头鹎种群数量在第16年刚好达到K值
11.种群净补充量为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的净补充量和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影响该种群的数量变化
B.该种群呈“S”形增长,G点时的种群数量最多
C.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种群的年龄结构由增长型变为稳定型
D.在I点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B级 能力素养提升练
12.一段时间内,某自然生态系统中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变化和乙种群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在t0~t4时间段,甲种群增长符合“S”形曲线
B.甲种群在t4时刻种群数量最大
C.若甲种群是有害动物,则在t3时刻进行防治效果最佳
D.乙种群的数量在t4时刻后的一段时间内可能还会继续增加
13.[多选]研究人员调查某种群数量变化,调查期间无迁入、迁出,结果如下图所示(λ=当年种群数量/前一年种群数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t1时,该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
B.O~t2时,该种群的数量先减少后增加
C.t3时,该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t3之后,该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
14.[2023日照期末]下图甲表示某生物种群一段时间内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①表示出生率,②表示死亡率),图乙表示该生物一段时间后种群增长速率变化的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1)种群密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直接影响该生物种群密度的因素除图甲中的因素外,还有 。
(2)该生物种群在图甲所示时间内,数量增长模型为 。若一段时间后,图甲中的①②发生重合,表明此时该生物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对应在图乙上的时间点为 。
(3)二化螟是稻田中常见的一种害虫,通常采用农药来进行防治。某研究小组调查了一块1 000 m2的稻田中二化螟的种群密度,记录结果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样方编号 1 2 3 4 5 6
样方面积/m2 1 1 1 1 1 1
二化螟数量/只 15 18 15 19 15 14
经过调查,该块稻田中二化螟的种群密度为 ,调查二化螟种群密度选用样方法而不选用标记重捕法的原因是 。
15.图1为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λ),并得到如图2所示的曲线。请回答相关问题。
图1
图2
图3
(1)图1中a表示 。图1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填“a”“b”或“c”)。
(2)分析图2,前4年该林场松鼠种群数量 (填“增大”“减小”或“基本不变”)。第 年松鼠的种群密度最低。第4~10年间种群的出生率 (填“<”“=”或“>”)死亡率。第8年时,种群的年龄结构是 。第16~20年松鼠种群数量最可能呈 曲线增长。
(3)传入我国的三裂叶豚草短时间内大量疯长,其种群数量的变化可用图3中的曲线 表示。调查某区域中三裂叶豚草的种群密度常采用 法,取样的关键是 。若图3中曲线Ⅱ表示替代控制示范区内的豚草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则种群增长速率最高的对应点是 。表明替代植物发挥明显生态作用的时期是 。
(4)若某年气温明显升高,食物丰富,松鼠数量增多,但并没有呈现出“J”形增长的状态,这是 (填“正反馈”或“负反馈”)调节的结果。
(5)在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时,若经捕获后的动物更难被捕获,则调查的结果要比实际数 (填“多”或“少”)。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1.C
2.B 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将停止增长,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因此K值对应的种群数量是b。
3.D 吸出培养液前需振荡试管摇匀再进行取样,否则会因为底部酵母菌数量多,上层数量少而出现计数结果偏大或偏小的情况,A项错误;培养初期,种群数量增长缓慢的原因是菌种的数量少,B项错误;使用血细胞计数板时,不能直接往计数板中滴加培养液,应先盖上盖玻片,再将培养液滴加在盖玻片边缘,让其自行渗入,C项错误;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说明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密度过大,需要对该酵母菌培养液稀释后再重新计数,D项正确。
4.C 在种群数量增长的“S”形曲线中,其增长速率随种群密度的增大而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C项错误。
5.C 影响环境容纳量的因素有空间、食物、天敌等,如果生活空间变大,其他因素有限,环境容纳量也不一定增大,A项正确;迁移到新环境早期,由于生物对环境不适应或种群起始数量太少,种群数量增长缓慢,B项正确;由题图可知,第20天左右种群增长速率最大,防治害虫的最佳时期应控制在K/2(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之前,C项错误;防治害虫的根本措施是降低其环境容纳量,D项正确。
6.A 由表格可知,培养液的体积不同,起始酵母菌数量不同,因此4支试管内的种群数量到达K值的时间不同。Ⅳ号试管内的培养液体积最小,起始酵母菌数量最多,环境阻力最大,因此最先达到K值。
7.D 图中L值都大于0,说明这四年时间内,种群数量持续增长,说明开始调查初期,即甲时种群数量最少,A项错误;图中L值都大于0,说明这四年时间内,种群数量持续增长,显然乙时的种群密度小于丁时,B项错误;甲乙时间段内,L值大于0,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项错误;乙丁时间段,L值先下降后上升,引起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因此,上述变化可能是由环境因素导致的,D项正确。
8.B 为保护鱼类资源,捕捞的最佳时机是C点之后、E点之前,捕捞后的种群数量应维持在K/2左右,A项错误;E点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增长速率为0,B项正确;防治蝗虫应在种群数量及增长速率较低时,所以应在C点之前进行,C项错误;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D项错误。
9.C 在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田鼠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A项错误;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田鼠种群增长的模型可构建为Nt=N0λt,其中λ为1.015,B项错误;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的,C项正确;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K值),此时不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应在K/2(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之前进行防治,D项错误。
10.C 由表可知,白头鹎的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变小,因此这14年中白头鹎种群的数量呈“S”形增长,A项不符合题意;第14年时白头鹎种群的种群增长速率为0.03,接近0,可预测后续白头鹎种群数量将略有增长后保持相对稳定,B项不符合题意;由于第2~14年间,白头鹎的种群增长速率一直大于0,因此其种群数量一直增加,故在第6年白头鹎种群数量少于第10年时白头鹎种群数量,即白头鹎种群在第6年的种内竞争比在第10年时更加缓和,C项符合题意;由于表格中调查时间间隔较长,故根据表格数据不能判断种群的最大增长速率,也不能预测种群数量在第16年是否刚好达到K值,D项不符合题意。
11.B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A项正确;种群呈“S”形增长,I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最多,B项错误;种群密度从O到I,种群净补充量大于0,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大,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I点时净补充量为0,种群数量达到稳定,年龄结构为稳定型,C项正确;I点时种群数量最多,在该点捕捞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D项正确。
12.C 图中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符合“S”形曲线增长规律,A项正确;t4时刻对应“S”形曲线中的K值,即甲种群在t4时刻种群数量最大,B项正确;若甲种群是有害动物,防治应该在有害动物数值较少时进行,且越早越好,如图中的t1之前,C项错误;乙种群在t0~t4时间段增长速率逐渐增大,所以其数量在t4时刻后的一段时间内可能还会继续增加,D项正确。
13.BC t1时,λ=1,该种群数量保持不变,其增长速率为0,A项错误;O~t1时,λ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t1~t2时,λ大于1,种群数量增多,故O~t2时,该种群的数量先减少后增加,B项正确;t3时,λ大于1,种群数量增多,该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项正确;由题图可知,t3之后,λ值围绕1.5上下波动,该种群数量持续增多,D项错误。
14.答案 (1)迁入率和迁出率
(2)“J”形 C
(3)16只/m2 二化螟的活动能力很弱,活动范围小
解析 (1)种群密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直接影响该生物种群密度的因素除图甲中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外,还有迁入率和迁出率。
(2)图甲所示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增长率为定值,故数量增长模型为“J”形。若一段时间后,图甲中的①②发生重合,增长率为0,数量不再增加,表明此时该生物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对应在图乙上的时间点为C。
(3)该块稻田中二化螟的种群密度为(15+18+15+19+15+14)÷6÷1=16(只·m-2),调查二化螟的种群密度时,由于二化螟的活动能力很弱,活动范围小,故常采用样方法,而且在选取样方时注意随机取样。
15.答案 (1)性别比例 b
(2)基本不变 9或10 < 衰退型 “J”形
(3)Ⅰ 样方 随机取样 b ef
(4)负反馈
(5)多
解析 (1)图 1 中 a 表示性别比例。图 1 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b(年龄结构)。(2)前4年该林场松鼠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第4~10年种群数量持续下降,故第9或10年松鼠的种群密度最低。第 4~10 年间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第 8年时,种群的年龄结构是衰退型。第16~20年松鼠种群数量最可能呈“J”形曲线增长。(3)传入我国的三裂叶豚草短时间内大量疯长,其种群数量的变化可用图3中的曲线Ⅰ表示,呈“J”形增长。调查某区域中三裂叶豚草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图 3 中曲线Ⅱ表示“S”形曲线,K/2时增长速率最快,即为b点。ef段豚草数量下降,说明替代植物发挥明显生态作用。(4)若某年气温明显升高,食物丰富,松鼠数量增多,但并没有呈现出“J”形增长的状态,这是负反馈调节的结果。(5)经捕获后的动物更难被捕获,会造成重捕数变少,则调查的结果要比实际数多。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