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
第2章测评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细菌、放线菌、真菌、蓝细菌、轮虫、小线虫、鼠妇等生物杂居在土壤中,它们的分布受土质、土层、食物、季节、耕作措施等因素制约。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土壤中的生物既有生产者也有分解者
B.可用抽样检测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物种丰富度
C.利用放线菌、真菌等产生的抗生素防治作物病害属于生物防治
D.土壤含氧量、有机物含量是影响土壤生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
2.[2023济宁期末]两个物种对食物资源的利用如图甲、乙、丙所示。研究发现,在进化过程中,图甲、图丙所代表的类型均有向图乙所代表的类型进化的趋势。下列合理的解释是( )
A.减少两物种的种间竞争程度,充分利用食物资源
B.增加两物种的种间竞争程度,充分利用食物资源
C.每个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生态位占据空间不断扩大
D.一个物种生态位的形成是物种种间竞争的结果
3.地表枯落物是指由植物地上部分产生并归还到地表的所有有机质的总称,覆盖在地表的枯落物可以影响土壤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群落的演替不会影响枯落物的形成量
B.同一纬度条件下不同地点间枯落物的形成量会存在显著差异
C.陆地生态系统枯落物的形成量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多
D.调查某地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时,应选择枯落物多的地方,否则结果会偏低
4.升金湖是长江中下游越冬水鸟的重要聚集区。科研人员将湖中水鸟划分为4个集团(每个集团包括若干种水鸟),并对它们的觅食和生境利用进行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百分比代表使用频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集团 觅食行为 生境利用
G1 间歇型啄食(100%) 草滩(68.6%),泥滩(15.4%)
G2 间歇型啄食(86.5%),泥滩挖掘取食(9.9%) 浅水区(44.2%),泥滩(39.1%)
G3 多种觅食行为 中水区(41.3%),深水区(30.4%)
G4 潜水取食(99.3%) 深水区(74.7%),中水区(17.1%)
A.冬天食物短缺会使集团间的生态位重叠度增大
B.与集团内相比,集团间水鸟的生态位重叠度更大
C.水深因素通过将觅食生境分割开以降低集团间的相互竞争
D.越冬水鸟生态位重叠取决于觅食行为和觅食生境的重叠度
5.[2023威海期末]某研究团队对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的4种水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如下表。生境1为低潮盐沼—光滩带,生境2为海三棱藨草带,生境3为海堤内鱼塘—芦苇区,芦苇在植物群落中占优势。
物种 觅食生境出现率/% 鸟胃中主要的食物种类/%
2 120 67 0 33 52.8 16.7 0 12.0 13.0 0 5.5
1 513 98 1 1 78.3 0.8 0 7.1 5.6 1.1 7.1
1 678 64 0 36 0 0 50.0 25.0 25.0 0 0
1 517 29 28 43 0 0 33.3 33.3 0 33.3 0.1
对上述调查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
A.绿翅鸭和鹤鹬的觅食生境基本相同,青脚鹬的觅食生境范围更宽
B.绿翅鸭和绿头鸭的觅食生境有重合,食物种类有差异,存在种间竞争
C.水鸟的镶嵌分布有利于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D.生境1、2、3可看作自然演替的不同阶段,其中的水鸟不存在垂直分层
6.在两个或多个群落的交错区域,物种多样性较高,某些物种的活动强度和生产力较高,这一现象叫作边缘效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边缘效应带的群落结构一般较复杂
B.在评估大规模种植农作物的产量时,需要考虑农田交错区的边缘效应带来的影响
C.即使土壤条件相同,在农田中央地带与边缘地带生长的农作物也会在株高、虫害等方面出现较大的差异
D.在群落交错区,由于物种丰富度高,营养结构复杂,导致群落演替的速度变慢
7.某农田弃耕后发生了一系列的演替,演替过程中不同阶段优势植物和常见植物记录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判断错误的是( )
弃耕年数 优势植物 其他常见植物
0~1 马唐草 —
1 飞蓬草 豚草
2 紫菀 豚草
3 须芒草 —
5~10 短叶松 火炬松
50~150 栎等硬木树 山核桃
A.在演替过程中不断形成新物种,并取代原有的物种
B.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的垂直结构变得复杂
C.群落演替使生态系统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
D.与草本植物阶段相比,木本植物阶段的演替比较缓慢
8.[2023佛山模拟]某种植食性林旅鼠是猫头鹰的食物之一。在某个季节,某森林中林旅鼠因患一种病毒性传染病而种群数量减少,从而对猫头鹰种群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导致新出生的猫头鹰个体数有所减少,但成年猫头鹰的数量保持稳定。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病毒性传染病的出现导致森林的物种丰富度下降
B.林旅鼠和猫头鹰、林旅鼠和病毒之间的种间关系分别为捕食、寄生
C.猫头鹰种群受到病毒影响后,其种群数量会逐渐减少
D.病毒是影响林旅鼠种群数量和猫头鹰种群数量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9.某河流由于泥沙堆积,河道中间河床慢慢露出水面,形成了一座小岛。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岛上出现了各种植被、灌木和一些小动物。后来为了发展旅游,人们大力植树造林,现如今小岛已发展成集旅游、休闲为一体的森林群落。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小岛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在该群落演替的过程中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均逐渐复杂
C.在该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增多,植物对光能的利用率增加
D.人类活动加快了该小岛群落演替的速度,改变了群落演替的方向
10.某地红松林受到人为砍伐破坏,形成一片“空地”,一段时间后空地上出现杨树、白桦等植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红松重新成为该处的优势种。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空地”上出现杨树、白桦属于次生演替
B.“空地”形成前后,物种的丰富度不同
C.与杨树、白桦相比,红松在种间竞争中处于优势
D.“空地”上的红松林一定与其他红松林的物种组成相同
11.关于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的水平结构与种群分布、土壤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特点有关
B.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群落存在垂直分层现象
C.郁闭度影响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郁闭度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D.沙丘造林、退耕还湖等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12.生态位不仅包括种群在空间上的位置、活动时间、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内容,还包括影响种群的每个条件和种群能够利用的每种资源。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群落中不同种群在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上的不同导致了它们生态位的不同
B.若两个种群的生态位相同,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两者会展开竞争
C.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也会存在着生态位完全重合的两个种群
D.同一群落中的不同种群的生态位越接近,竞争越激烈
二、选择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每小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5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3.科研人员为了解鸟类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某森林内繁殖季节鹭类的组成和筑巢高度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表所示,其中白鹭主要在白天飞向西南方向活动、觅食,夜鹭主要在傍晚飞向西北方向活动、觅食。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筑巢高度/m 池鹭/只 白鹭/只 夜鹭/只 牛背鹭/只 鹭类总数/只
6~8 6 6 8 0 20
8~10 52 6 6 2 66
10~12 14 4 4 2 24
12~14 10 22 4 0 36
A.4种鹭类在森林内筑巢高度的不同,有利于鹭类对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
B.白鹭与夜鹭的筑巢高度完全相同,种间竞争激烈,夜鹭会被完全淘汰
C.该森林群落鹭类中的优势种是池鹭,而牛背鹭则不占优势
D.不同鹭类占据的生态位不完全相同,这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14.甲地因森林火灾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原有植被消失,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B.若没有外力干扰,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甲地可重现森林
C.苔藓会比地衣更早地出现在乙地
D.随时间延长,甲、乙两地生物种类逐渐增加
15.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
B.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是破坏性的
C.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D.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
16.科学家研究了日照近海域、岚山港垃圾倾倒区和养殖区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其研究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调查海域 优势种
日照近海域 拟特须虫、寡鳃齿吻沙蚕、深沟毛虫 942 19.91
岚山港垃圾倾倒区 — 525 3.62
日照养殖区 寡鳃齿吻沙蚕、不倒翁虫、脆壳理蛤 313 18.78
A.表中数据说明人类活动降低了物种丰富度
B.日照近海域的优势种之间的种间竞争可能会更大一些
C.在水平方向上,生物群落呈镶嵌分布
D.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中各生物之间的关系
三、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44分)
17.(10分)祁连山北麓的高寒草原在海拔4 500米以上,植被以耐寒耐旱的多年生禾草为主,并有不同数量的垫状植物(高度一般在10 cm以下)和高原灌丛。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是高寒草原上常见的两种小型鼠类,均以鹅绒委陵菜、美丽风毛菊等植物为食。
(1)高寒草原区别于其他群落的主要特征是 ,高寒草原群落中的高原灌丛、草本植物、垫状植物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其意义是 。
(2)高寒草原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其中紫花针茅的叶片表面有蜡质层、根系发达,从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角度推测,紫花针茅能成为高寒草原代表植物的原因是 。
(3)研究发现,高原鼠兔并不呈均匀分布,隐蔽条件良好且资源丰富的草甸及弃耕地是其偏好的生境,说明高原鼠兔的分布受到 的影响。若高原鼢鼠因某种因素完全消失,高原鼠兔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 。
(4)鼠害的发生会对高寒牧区的草原畜牧业和生态环境都造成极大危害,草原管理部门每年都需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进行鼠害防治。研究发现,天敌不能完全阻止鼠类种群的爆发,也不能引发其灭绝,然而却能在鼠类种群数量被其他因素压低之后继续压低其数量,推迟鼠害的再次爆发。根据上述分析,写出最佳的鼠害治理方案: 。
18.(12分)冰碛层是冰川融化后形成的裸地,冰碛层上的群落演替要经历上百年的时间。下表为冰碛层演替过程中优势植物的替代情况及部分阶段土壤的pH。
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的替代顺序 土壤的pH
冰川退去后的裸地 7.9~8.0
苔藓→草本植物→柳树 —
赤杨 第9年 7.2
第18年 6.5
第35~50年 5
云杉、铁杉 第80~100年 4.8
(1)冰碛层上的群落演替属于 (填写演替类型)。
(2)由表分析,演替过程中土壤pH的变化主要与 (填写生物名称)有关。
(3)赤杨定居后,一些固氮微生物侵入赤杨根部,形成根瘤。这些固氮微生物从赤杨根部获得营养,同时也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够吸收的离子形式。固氮微生物与赤杨的种间关系是 。根据分析,云杉和铁杉成为优势种的原因有:① ;② 。
(4)据表分析,从冰碛层上的优势种替代过程可以看出,群落的发展变化是生物与环境间定向 的结果。
19.(12分)请回答下列有关群落的问题。
Ⅰ.大兴安岭沿沼泽至森林方向上依次分布有5种典型天然沼泽湿地(如图所示,图中数据为相应湿地的地下水位与地表距离)。
(1)从草丛沼泽到落叶松沼泽,生物的种类有着显著的差异,这体现了群落具有 结构。白桦沼泽中所有白桦组成一个 。
Ⅱ.若大兴安岭的草丛沼泽湿地在自然状态下不断退化,其植被变化顺序如下:
海三棱藨草群落→芦苇群落→芦苇→柽柳群落→旱柳群落
(2)海三棱藨草群落被芦苇群落代替的现象称为 演替。该地区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在调查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常用的统计方法是 。
(3)由柽柳群落变为旱柳群落的过程中,柽柳和旱柳的种间关系为 ,旱柳的数量呈现 形增长,一段时间后,旱柳的种群数量趋于稳定,该种群的数量最大值称为 。
(4)种群具有的特征有 (填序号)。
①死亡率 ②垂直分层现象 ③年龄结构 ④性别比例 ⑤水平镶嵌分布 ⑥复杂的种间关系 ⑦迁入率
20.(10分)某湖泊中生活着大型水生植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植食性鱼类、滤食性鱼类(以浮游动物为食)、肉食性鱼类等各种生物﹐当湖泊水体中氮、磷等无机盐过多时,以蓝细菌类为主的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而出现“水华”现象。请回答下列问题。
(1)湖泊中的水生植物包括挺水型、浮叶型、漂浮型及沉水型等四大类,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 结构,影响湖泊中植物分布的环境因素有 (答出两点)。
(2)金鱼藻是一种较大型的水生植物,为研究其对铜绿微囊藻(蓝细菌类)的影响,研究人员进行了两组实验,一组将铜绿微囊藻与金鱼藻共同培养,另一组向铜绿微囊藻培养液中加入适量养殖过金鱼藻的培养液,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组实验中铜绿微囊藻的生长都明显受到抑制,据此推测,金鱼藻在竞争中占优势的原因可能是 (答出两点)。
(3)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是群落中 之间及 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4)“生物操纵法”是一种人为控制“水华”的重要方法,其核心是通过生物的捕食关系来调整群落的结构,进而改善水质,这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 。请提出一条利用“生物操纵法”控制“水华”的有效措施。 。
第2章测评
1.B 土壤中的生物既有生产者也有分解者,A项正确。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物种丰富度,B项错误。利用放线菌、真菌等产生的抗生素防治作物病害属于生物防治,C项正确。各层土壤中含氧量和有机物的含量各不相同,这是影响土壤生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D项正确。
2.A 据图分析,图甲两曲线的生态位大部分重叠,竞争激烈,通过缩小生态位减少竞争,进而向图乙进化。图丙两曲线之间仍有一些食物资源未被利用,在种内竞争的作用下,两个物种必然扩大生态位,进而必然会有食物种类的重叠,向图乙进化,A项正确,B项错误;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是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资源,C、D两项错误。
3.B 在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生物种类和数量不同,因此群落的演替会影响枯落物的形成量,A项错误;在同一纬度条件下,由于海拔、水分、土壤特性或人为干扰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点分布的植物类型不同,因此同一纬度条件下不同地点间枯落物的形成量会存在显著差异,B项正确;陆地生态系统枯落物的形成量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少,C项错误;调查某地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时,应随机选择,若选择枯落物多的地方,会导致调查结果偏高,D项错误。
4.B 冬天食物缺乏时,鸟类会扩大取食种类,会使集团间的生态位重叠度增大,A项正确;集团内,觅食行为相同,故与集团内相比,集团间水鸟的生态位重叠度更小,B项错误;因觅食行为不同,不同深度水域由不同集团利用,故水深因素通过将觅食生境分割开以降低集团间的相互竞争,C项正确;重叠程度取决于越冬水鸟取用同一食物的概率及生态位宽度,故越冬水鸟生态位重叠取决于觅食行为和觅食生境的重叠度,D项正确。
5.D 结合表格信息可知,绿翅鸭和鹤鹬在调查的生境中出现的概率大致相同,而青脚鹬在调查的区域内都有出现,因此,绿翅鸭和鹤鹬的觅食生境基本相同,青脚鹬的觅食生境范围更宽,A项正确; 绿翅鸭和绿头鸭的觅食生境有重合,尽管食物种类有差异,但二者之间因为有共同的食源和生存空间而存在种间竞争,B项正确;水鸟的觅食环境、食物种类均存在差异,说明它们的生态位存在差异,这是协同进化的结果,是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这些水鸟生境的差异,不仅能够减小它们之间的竞争压力,也有利于对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C项正确;生境1、2、3中的水鸟因为生活环境和食物种类的差异会表现出垂直分层现象,D项错误。
6.D 根据题意,群落交错区域,物种多样性较高,故群落结构一般较复杂,A项正确;在群落交错区,某些物种的活动能力和生产力较高,可能会对农作物的产量带来影响,因此在评估大规模种植农作物的产量时,需要考虑农田交错区的边缘效应带来的影响,B项正确;由于群落交错区物种多样性较高,所以农田中央地带和边缘地带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不完全相同,故即使土壤条件相同,在农田中央地带与边缘地带生长的农作物也会在株高、虫害等方面出现较大的差异,C项正确;在群落交错区,某些物种的活动能力和生产力较高,竞争比较激烈,优势种群的更替频率高,会导致各自群落演替的速度加快,D项错误。
7.A 在演替过程中,新物种的形成一般不会造成原有物种的消亡,是一种“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A项错误;由题表可知,该演替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的垂直结构变得复杂,B项正确;群落演替中物种组成越来越复杂,使生态系统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C项正确;由题表可知,与草本植物阶段相比,木本植物阶段的演替需要的时间较长,比较缓慢,D项正确。
8.B 病毒性传染病没有导致相关物种灭亡,物种丰富度不会下降,A项错误;林旅鼠是猫头鹰的食物之一,故林旅鼠和猫头鹰之间是捕食关系,林旅鼠和病毒之间的种间关系是寄生,B项正确;新出生的猫头鹰个体数减少,说明其出生率降低,但题中没有给出死亡率和其他种群数量特征的信息,不能推断猫头鹰的种群数量发生了变化,C项错误;病毒是影响林旅鼠种群数量和猫头鹰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D项错误。
9.D 本题中人类活动加快了该小岛群落演替的速度,但没有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D项错误。
10.D “空地”上出现杨树、白桦后,该地物种组成及群落的结构发生了改变,物种丰富度不同,属于次生演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红松重新成为该处的优势种,说明红松在种间竞争中处于优势。
11.C 光是影响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因此,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林冠层的郁闭度直接影响林下植物获取光照的多少,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C项错误。
12.C 群落中不同种群在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上的不同导致了它们生态位的不同,A项正确;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时就会发生生态位重叠,所以同一环境中的两个生态位相同的种群,常常会由于食物或生活资源而发生竞争,B项正确;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一般不会存在生态位完全重合的两个种群,C项错误;同一群落中的不同种群的生态位越接近,食性和生活环境也越相似,竞争越激烈,D项正确。
13.ACD 4种鹭类在林内乔木层筑巢高度的不同,有利于鹭类对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A项正确;白鹭与夜鹭的筑巢高度完全相同,但是两者的活动时间和觅食方向有所差异,减缓了两者的种间竞争程度,有可能实现两者的共存,B项错误;结合表格数据可知,池鹭数量最多,牛背鹭数量最少,说明该森林群落鹭类中的优势种是池鹭,而牛背鹭则不占优势,C项正确;不同生物在群落中占据不同的生态位,食性、捕食时间和栖息空间存在差异,这是协同进化的结果,D项正确。
14.AC 甲、乙两地发生的演替分别是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A项错误;甲地原来是森林,火灾后还具备演替为森林的环境条件,经过长时间的演替,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甲地可重现森林,B项正确;在初生演替的过程中,地衣出现得比苔藓早,C项错误;随着演替的进行,两地的生物种类逐渐增加,D项正确。
15.ABD 人类活动往往影响群落的演替,但并不会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A项错误;有些人类活动对群落是有益的,如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等,B项错误;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C项正确;人类活动不能任意地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D项错误。
16.ABC 据表可知,日照养殖区内有人类的活动,物种的平均丰富度下降,说明人类活动降低了物种丰富度,A项正确;日照近海域的优势种之间生活资源重合度更高,它们的竞争可能会更大,B项正确;生物群落在垂直结构上呈现分层现象,水平方向上呈现镶嵌分布,C项正确;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D项错误。
17.答案 (1)物种组成 提高生物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2)紫花针茅的叶片表面有蜡质层,可减小蒸腾作用,根系发达可以更好地吸收地下的水分,以适应干旱环境
(3)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达到相对稳定
(4)首先采取化学防治(或机械防治、其他生物防治等)将鼠类种群密度压低,然后再利用天敌的作用控制其种群数量
解析 (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高寒草原区别于其他群落的主要特征,高寒草原群落中的高原灌丛、草本植物、垫状植物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即具有垂直结构,其意义是可提高生物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2)由于紫花针茅的叶片表面有蜡质层,可减小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根系发达可以更好地吸收地下的水分,以适应干旱环境,故紫花针茅能成为气候干旱、植被稀少的高寒草原代表植物。
(3)在群落中,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高原鼠兔并不呈均匀分布,隐蔽条件良好且资源丰富的草甸及弃耕地是其偏好的生境,说明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会影响高原鼠兔的分布。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是高寒草原上常见的两种小型鼠类,均以鹅绒委陵菜、美丽风毛菊等植物为食,二者存在竞争关系。若高原鼢鼠因某种因素完全消失,高原鼠兔获得的食物资源和空间增加,其种群数量增加,随高原鼠兔数量增加,天敌会增加,种内竞争也会加剧,使高原鼠兔种群数量减少,最后达到相对稳定。
(4)据题意可知,可首先采取化学防治(或机械防治、其他生物防治等)将鼠类种群密度压低,然后再利用天敌的作用控制其种群数量,来进行鼠害治理。
18.答案 (1)初生演替
(2)赤杨
(3)互利共生 ①土壤的酸化 ②土壤中氮素含量增加
(4)选择
解析 (1)冰碛层上的群落演替是从冰川退去后的裸地开始的,属于初生演替。(2)由表分析,演替过程中,在赤杨阶段时土壤pH的变化较大,说明土壤pH的变化主要与赤杨有关。(3)根据题意可知,侵入赤杨根部的固氮微生物从赤杨根部获得营养,同时也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够吸收的离子形式,说明固氮微生物与赤杨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综上分析可知,云杉和铁杉成为优势种的原因有:①土壤的酸化;②土壤中氮素含量增加。(4)据表分析,从冰碛层上的优势种替代过程可以看出,群落的发展变化是生物与环境间定向选择的结果。
19.答案 (1)水平 种群
(2)次生 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3)种间竞争 “S” 环境容纳量(K值)
(4)①③④⑦
解析 (1)从草丛沼泽到落叶松沼泽,生物的种类有着显著的差异,这是由地形变化导致的,所以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作种群,所以白桦沼泽中的所有白桦组成一个种群。(2)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作演替,海三棱藨草群落被芦苇群落代替的现象称为次生演替;在调查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常用的统计方法是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3)随着时间的推移,柽柳群落变为旱柳群落,因此它们之间是种间竞争的关系;由于空间、水分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旱柳种群的数量呈“S”形增长;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4)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其中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年龄结构。
20.答案 (1)垂直 光照;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
(2)金鱼藻在竞争阳光、营养物质等过程中占优势;金鱼藻能产生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的物质
(3)物种 生物与环境
(4)速度和方向 增加浮游动物和植食性鱼类的数量(或减少滤食性鱼类的数量、减少以浮游动物为食的肉食性鱼类的数量)
解析 (1)挺水型、浮叶型、漂浮型及沉水型植物分布在水体的不同层次,体现了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影响湖泊中群落垂直结构的因素有光照、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2)将铜绿微囊藻与金鱼藻共同培养,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受到抑制,说明金鱼藻在竞争阳光、营养物质等过程中占优势,将养殖过金鱼藻的培养液加入铜绿微囊藻培养液中,铜绿微囊藻的生长也受到抑制,说明金鱼藻能产生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的物质。(3)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4)人类活动往往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水华产生的原因是藻类大量繁殖,“生物操纵法”控制“水华”即采用生物防治的措施,如增加浮游动物和植食性鱼类的数量,进而抑制藻类的繁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