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9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5 12:01: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 第4单元 课型 精读课文 课时 1课时 主备人
课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目标 确定 依据 课标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遵循这一理念,我充分利用本课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读懂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律诗。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听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喜讯后,内心的激动与欢快,展现了诗人对家国天下的深深忧虑与真挚情感。在教学这首诗时,首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背景,了解当时的历史环境和社会背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情感和意境。同时,也要注重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语言表达,让学生感受杜甫诗歌的深沉与磅礴。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多种教学活动,如朗读、讨论、写作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通过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通过写作,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学情分析 在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首先,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以便能够理解和欣赏这首诗。其次,学生需要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背景和主题。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同时,也需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过程,让他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诗歌的情感和意境,从而增强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
1.学生能够准确朗读并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理解古诗的诗意,掌握部分古今词的读音和含义,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
2.通过合作探究、角色扮演与人物对话以及反复诵读的方式,学生能够领悟诗人的情感,想象诗歌中传达的情绪,提升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
3.学生能够体会诗人因祖国收复失地的喜悦之情以及浓浓的爱国之情,从而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
核心知识 核心能力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核心问题 体会诗人因祖国收复失地的喜悦之情以及浓浓的爱国之情。
微能力点 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A2“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
活动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收集材料;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习任务 学生活动 教师组织 学习评价
一、导入 生背:《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生背:《绝句二首》其一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生背: 《绝句二首》其二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师:同学们,大家对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杜甫应该有一定的了解吧?谁来背背他的古诗呢? 巧妙地利用了学生对杜甫的已有认知,通过邀请学生背诵他的古诗,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还巩固了他们对杜甫诗歌风格的理解。同时,这一环节为接下来的新课《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做了良好的铺垫,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相融合,深化了对杜甫诗歌的感悟。
二、研读文本 1.(1) 生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七言诗的节奏。 生答:当杜甫听闻官军收复了失地,他内心的激动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2)生读古诗,教师纠正发音。 2.生读词语。 学生交流从诗中体会到的情感。 4.生读:安史之乱是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持续了七年多,最终由唐朝和回纥等民族联军平定。这场战争对唐代政治、经济和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唐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秩序被严重破坏。此后,唐朝进入了长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不稳定期,逐渐衰落。 5.(1)生细读古诗。 (2)生答:情感在诗中的“初闻涕泪满衣裳”和“漫卷诗书喜欲狂”等句子中得到了生动的描绘。这些句子展现了杜甫对国家复兴、和平到来的喜悦和激动。 (3)学生汇报。 (4)学生交流。 生答:诗中还体现了杜甫对家人的深沉情感。在“却看妻子愁何在”一句中,杜甫在喜悦之余,也不忘关心家人的感受,表现出他对家人的深深挂念和温暖的情感。 6.(1)生答:我感受到了诗人杜甫深深的喜悦之情。特别是在“初闻涕泪满衣裳”和“漫卷诗书喜欲狂”这两句中,我能体会到诗人听到官军收复河山的消息后,内心的激动和狂喜。 生答:泪水涌流,书本都被他随意卷起,这些都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无法抑制的喜悦。 生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两句诗,则表达了诗人对回家的热切期待和归心似箭的心情,进一步体现了他的喜悦之情。这些诗句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杜甫在战乱平息后,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2)生读: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生答:在杜甫的《春望》一诗中,诗人流的泪是“感时花溅泪”,即因感慨时事之艰难而伤心流泪。 (3)生答:悲喜交加。 (4)生读首联。 (1)生答:我从“漫卷诗书喜欲狂”感受到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感到欣喜若狂。 (2)生答:他们忧愁的是安史之乱 (3)生闭眼想象,回答:痛苦的八年;处处漂泊的八年;陆续与亲人走散甚至失去亲人的八年。 (4)生读颔联两句。 (1)生答:从“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我可以感受到作者既兴奋又喜悦的心情。 生答:作者此时无比愉快,一想到可以返乡,像个孩子一样高兴。 朗读颈联两句。 (1)“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中,我体会到了诗人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山的消息后,内心的狂喜与归乡的迫切。这两句诗以生动的地理描绘,展现了诗人穿越重重险阻,急切返乡的场景。 (2)生先将诗句进行对比,再齐读尾联两句。 1.初读感知,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师引导:当杜甫听到唐军收复失地,激动无比,挥泪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律诗。请同学们读读这首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韵味,看看从诗中你能体会到怎样的情感? (2)指名学生读古诗,相机正音。 2.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课件出示: 蓟北 涕泪 衣裳 襄阳 3.师:现在请大家自由交流,说说自己都体会到哪些情感吧。 4.交流“安史之乱”的相关信息。 5.细读品味 (1)师引导:几年战乱,不但使我们的诗人杜甫壮志未酬,更加尝尽了有家难回、饥寒交迫的苦难生活,如今战乱已经平息,怎能不让我们的诗人心生喜悦呢? (2)让我们再次走进诗人,默默地,用心读一读这首古诗,你可以圈一圈、画一画、写一写,看看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的喜悦呢? (3)汇报交流读书情况,深入感受杜甫内心的喜悦之情。 (4)先在四人小组中汇报交流: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的喜悦之情? (5)全班汇报交流:说一说自己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了什么?其他的同学认真的听,然后作补充。 6.对比感悟“悲喜交集” (1)先指名学生并说一说自己从诗句中感受到了什么?其他的同学认真的听,然后作补充,并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诗句。 出示杜甫的《春望》。学生自读杜甫的《春望》,看看诗中,诗人流的是怎样的泪?并带着无比悲痛的心情齐读《春望》。 (3)学生交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首联中,诗人流的是怎样的泪? (4)朗读首联两句。 7.想象感悟“欣喜若狂” (1)先指名学生并说一说自己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了什么?其他的同学认真的听,然后作补充,并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诗句。 (2)诗人的亲人们都不再愁眉苦脸,原来,他们都愁些什么呢? (3)在老师的引领下,闭上眼睛想象诗人的苦难的八年生活。并说说这是怎样的八年? (4)朗读颔联两句。 8.对话感悟“放歌纵酒” (1)先指名学生并说一说自己从诗句中感受到了什么?其他的同学认真的听,然后作补充,并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诗句。 (2)阳春三月,诗人想到可以回到故乡,内心无比的激动,请同学们想一下,诗人可能想些什么呢 他的心情怎样呢? (3)朗读颈联两句。 9.体验感悟“归心似箭” (1)指名说一说,从尾联两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2)对比朗读李白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感受诗人愉快的心情。然后轻快、愉悦的心情齐读尾联两句。 1.课件中的诗歌以带有停顿和重音标记的形式呈现,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想象杜甫听到唐军收复失地消息时的激动心情,并鼓励学生将这种情感融入朗读中。通过反复朗读,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体会到杜甫在诗中表达的那份对国家的热爱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这种方式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通过视觉呈现帮助他们更加专注地学习和记忆。同时,课件的便利性使教师能够方便地展示和解释词语,丰富教学内容。 3.通过鼓励学生自由交流,不仅促进了他们的主动思考和深入理解,还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自由交流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整理并清晰地表达自己在读诗过程中的感受,这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同时,倾听他人的观点和感受也拓宽了学生的情感视野,让他们对诗歌的情感内涵有更丰富的认识。 4.交流“安史之乱”的相关信息,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一历史事件,拓展知识面,并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在分享和讨论中,他们不仅加深对安史之乱的理解,还能从同学的观点中获得新的启示,激发思考和创新精神。 5.细读品味这个教学环节在诗歌教学中至关重要。它鼓励学生深度阅读与思考,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与诗歌的深层含义。学生采用圈画写的方式,专注投入,加深对诗歌语言、意象和表达手法的理解。汇报交流读书情况则促进了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在小组和全班讨论中,学生分享理解、倾听他人观点,从而更全面地感受诗歌内涵和诗人情感。 6.在对比阅读《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诗人在不同情境下情感的起伏变化,还能培养批判性思维,提升文学鉴赏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促进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还增强了他们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分享、倾听和补充,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诗人情感,还能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7.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验诗人欣喜若狂的情感,拓展想象空间,并促进对诗歌内涵和诗人情感的深入理解。通过站在诗人的角度想象其苦难生活,学生不仅能培养共情能力,还能增强对诗歌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8.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中诗人“放歌纵酒”背后的情感,还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通过想象诗人可能想些什么以及他的心情如何,学生能够更加贴近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其情感的起伏变化,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9.通过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人的急切返乡之情,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内涵,增强对诗歌情感的共鸣。同时,通过对比朗读李白的诗句,学生能够领略到不同诗人笔下相似情感的独特表达,从而拓展文学视野。在愉快的朗读氛围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还能提升朗读能力和语感。
三、总结 生答:杜甫的诗歌充满了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亲身经历了战乱、政治黑暗和社会动荡。他的诗歌中,常常描写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 生答:他关注人民的命运,为人民发声,用诗歌表达了对人民的爱和关怀。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对人民幸福生活的期待。这种人民性不仅体现在他的诗歌主题上,更体现在他的诗歌风格和语言上。他的诗歌语言朴实自然,易于理解,深受人民喜爱。 全班交流汇报: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苦难诗人,人民的诗人? 总结课堂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杜甫诗歌及其背后社会历史背景的理解,提升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还促进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深入探讨了杜甫诗歌中的人民性和社会意义,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作业设计 1.背诵并默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2.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悲喜交加 热爱祖国 急于返乡 令人动容
教学反思 当课堂钟声敲响,我沉浸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诗意中,心中涌动着无尽的感慨。这次教学,仿佛是一次情感的旅程,我与学生们一同穿越历史的烟云,感受着杜甫的喜怒哀乐。 课堂上,我尝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诗人杜甫听闻官军收复河山的场景,让学生们仿佛置身于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好奇与渴望,仿佛也被诗人的喜悦所感染。当我引导他们想象杜甫欣喜若狂的心情时,我看到他们的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仿佛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狂喜。 朗读环节更是让人动容。我鼓励学生们用心灵去触摸诗歌的韵律,用声音去演绎诗人的情感。他们或高昂激扬,或低回宛转,仿佛与杜甫的心灵产生了奇妙的共鸣。我聆听着他们的朗读,仿佛听到了历史的回响,感受到了诗歌的力量。 然而,教学过程中也有遗憾。有时我急于推进课程进度,没有给学生们足够的思考时间。我看到一些学生的眼神中流露出迷茫与困惑,这让我深感内疚。我意识到,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们探索未知、感悟人生的过程。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过程。我会用更加深情的语言引导他们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歌的魅力。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教、用心去学,我们就能共同创造出一个充满诗意和情感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