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同步练习.doc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同步练习.doc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0.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8-25 17:36: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十课经济重心的南移同步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北方始于( )
A.五代 B.隋朝 C.唐朝 D.南宋
答案:A
知识点: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
分析:此题是一道基础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经济重心南移开始的时间。
点评: 第十课心南移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从唐朝开始,至南宋最后完成。
2.水稻跃居粮食产量首位是在( )。
A.宋朝 B.唐朝  C.隋朝 D.明朝
答案:A
知识点: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
分析:此题是一道基础题,主要考查在南方成为水稻产量首位的时间。
点评:加强对水稻产量在南方跃居粮食产量首位的时间记忆。
3、两宋时期,从国外引进的优良粮食作物是(  )
A玉米 B、番薯  C、马铃薯   D、占城稻
答案:A
知识点: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
分析:此题是一道基础题,主要考查从国外引进的农作物的种类。
点评:农业的发展,除了农作物产量产量增加外,农作物种类的增加也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4、唐朝以前,黄河流域粟和小麦广泛种植,粮食产量超过南方。从唐朝中晚期至宋代,长江流域的农业发展较快,粮食产量逐渐超过北方,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民谚。上述材料说明( )
A.粮食产量的增多促进人口的增长
B.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C.农业经济重心南移
D.灌溉技术的改进使粮食产量增多
答案:C
知识点: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苏湖是南方的代表。
点评:农业的发展从黄河流域逐渐转移到长江流域。
5、棉花的种植到南宋后期扩展到( )
A、珠江流域 B、长江流域 C、黄河流域 D、淮河流域
答案:B
知识点: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
分析:此题是一道基础题,主要考查棉花南宋后种植面积的扩大到什么地方。
点评:农业的发展,长江流域是南方的一个代表。
6、从五代起,南方的农业超过北方的原因是( )
A.南方战祸少,许多中原人流落到江南,增加了那里的劳动力
B.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得到推广
C.南方重视兴修水利
D.麦田面积扩大
答案:A
知识点: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
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很多,但此题中只有A属于原因,B C D属于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点评:学生在做题时,选项和题干分开是常犯的错误,要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7、下列语句中,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 )
①“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②“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③“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 ④“苏湖熟,天下足”。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C
知识点: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
分析:此题中①是反应南朝时佛教的盛行;②反映的是唐朝开元年间的经济繁荣富庶的景象;只有③④中的东南、苏湖的繁荣,才能反映出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
点评:四个选项均来自不同的诗词,多阅读诗词,多积累,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8、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是在( )。
A.唐朝 B. 北宋 c.南宋 D.明代
答案:C
知识点: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
分析:此题是一道基础题,主要考查学生宋朝时瓷器发展的情况。北宋兴起瓷都景德镇,南宋时江南成为制瓷业重心。
点评:不管农业手工业,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特点,这需要基础知识的扎实。
9、中国经济中心南移到什么时候最后完成( )
A、唐朝时期 B、五代时期  C、北宋时期 D、南宋时期
答案:D
知识点: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
分析:这是一道考察时间事件搭配的题,经济重心南移是有一个过程的,它是从唐朝中后期开始,到南宋最后完成。
点评:经济重心南移的起始时间,需要学生牢牢掌握。
10、如果你生活在北宋时期,下列哪些事物能做到( )
①在浙江一带得到当地产的占城稻 ②在淮河流域种植大片棉花
③在四川地区经商时携带纸币 ④能在东京买到景德镇瓷器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A
知识点: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你对 南方农业的发展(占城稻),南方手工业的兴旺(丝织品、制瓷业——景德镇),南方商业的繁荣(交子) 等考点的理解。只要掌握了占城稻、纸币、景德镇瓷器兴起的时间都在北宋,而棉花是由两广扩展到长江流域而不是淮河流域,此题就迎刃而解了。
点评:经济重心南移的事件从农业、手工业到商业都有标志性事件,需要学生掌握。
11.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 )
A.北宋初期四川地区 B.南宋初期四川地区
C.北宋初期中原地区 D.南宋初期中原地区
答案:A
知识点: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
分析:这道题主要考察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时间和地点,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根据课本上这句话,答案一目了然。
点评:需要掌握纸币出现的时间和地点。
12、南宋最大的商业都市是( )
A.开封 B.临安 C.广州 D.泉州
答案:A
知识点: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
分析:这是一道基础题,宋代商业都市很多,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根据这条信息,排斥B C D,故选A。
点评:此题需要掌握宋代最大的两个商业都市。
掌握程度:掌握
13、我国造船业居于世界首位是在( )
A.唐朝  B.五代  C.北宋   D.隋朝
答案:C
知识点: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
分析:这是一道基础题,考察南宋经济发展中手工业的发展情况,造船业是手工业的一部分,它的发展促进了航海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到宋朝时居世界首位。
点评:此题需要掌握宋代造船业的发展情况
14、如果你是宋朝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你所乘坐的中国商船可以到达( )
①朝鲜、日本 ②拉丁美洲 ③南海各国 ④阿拉伯半岛 ⑤非洲东海岸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④⑤
答案:C
知识点: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宋代海外贸易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中国商船可以到达朝鲜、日本、阿拉伯半岛、南海各国、非洲东海岸,故选C。
点评:此题需要掌握宋代海外贸易的发展情况及远行的国家。
15、宋朝海外贸易兴盛的主要原因是( )
①宋朝政府对外贸易实行鼓励政策 ②外国人热衷于中国市场 ③宋朝的造船业发达 ④沿海地区到达农民长年出海经商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知识点: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海外贸易兴盛的主要原因。备选项虽都是海外贸易兴
盛的原因,但是有的是次要原因。海外贸易兴盛在当时直接与造船业有关 ,也与宋朝政府采取鼓励海外贸易的政策有关,其它两点,不是单在宋朝有,所以不是主要原因。
点评:学会分析问题时找出问题的主要次要原因
二、填空题
16、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江南地区农业逐渐超过北方。__在宋朝时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
答案:水稻
知识点:经济中心的南移
解析:
分析:此题是一道基础题,主要考查学生水稻这一粮食作物宋朝时在我国
重要地位。
点评:了解水稻在粮食发展史中的重要作用。
17、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__
答案:长江流域
知识点: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
分析:此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中的农业,棉花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面积的扩展是农业发展的一个表现形式。
点评:此题需要掌握宋朝时棉花种植面积扩展情况。
18、__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
答案:宋代
知识点: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
分析:这道题是考查经济重心南移中手工业中瓷器的发展情况。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时代,北宋时兴起后来的瓷都景德镇,南宋时江南成为我国制瓷业的重心。
点评:瓷器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手工业,哪个时期辉煌,哪个时期有什么进展我们应有所了解,对一些重要的标志性事件要掌握。
19、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__,加以管理。
答案:市舶司
知识点: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
分析:这是一道基础题,考查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是宋朝
设立的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说明我国海外贸易的发达。
点评:此题需要掌握宋代海外贸易的发情况,管理机构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20、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__,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答案:交子
知识点: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
分析:这是一道基础题,考察北宋时出现纸币的名称。掌握教材,一目了然。
点评:此题需要掌握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的时间、地点、名称。
二、判断正误,请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21、北宋时,南方的丝绸业有很大发展,苏杭的丝绸产量高,朝廷用的丝绸,有很多来自这两地( )
答案:错误。改正:把苏杭改为江浙。
知识点: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
分析:这道题主要考察南方经济发展中手工业的发展。丝绸的发展是手工业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产地在江浙而不是苏杭。
点评:此题需要掌握丝绸发展的情况,时间和产地。
22、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南方尤为发达,那时最大的商业都市是广州和泉州( )
答案:错误。改正:把广州和泉州改为开封和杭州
知识点:经济中心的南移
解析:
分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最大的商业都市的掌握,牢记分别是开封和杭州。
点评:广州和泉州既是两处发达的造船地区和又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注意
强调,避免学生混淆。
23、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北宋最后完成( )
答案:错误。改正:把北宋改为南宋
知识点:经济中心的南移
解析:
分析:这是考察时间的题目,经济重心南移有一个过程,从唐朝中后期
开始,到南宋最后完成。
点评:此题需要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起止时间。
三、材料解析题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1)材料一中的“苏湖”指什么地方 当地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现象最终出现于何时
(3)这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历史现象
答案:(1)苏州和湖州,水稻。
(2)南宋。
(3)太湖流域成为全国的粮仓,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知识点: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
分析:这道题是考察经济重心南移中的农业。苏州湖州、太湖流域都是农
业发达的地区,也是南方农业发展的代表。水稻是南方的主要粮食。
点评:掌握经济重心南移在农业方面的表现。
四、探究题
25、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成为最早的经济中心。自东汉末末年以来,由于战乱等因素,北方经济衰退,经济重心发生南移。阅读下列材料:
【沉舟侧畔千帆过---------重心南移】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材料二: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东仰东南财赋,而吴中(江苏)又为东南根本,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摘自南宋《陆游集》
探究思考: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什么内容?发生了什么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材料一到材料二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1)材料一反映的是西汉时期的江南人口稀少,生产方式原始落后,物资贫乏,材料二反映的是南方农业发达,物资富足,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2)原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迁的北方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的辛勤劳动
知识点:经济中心的南移
解析:
分析:此题旨在考查经济中心南迁的原因,是本课的重点。
点评:从多方面了解经济中心南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