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故事背景宏大: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 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此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 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 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 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故事情节曲折: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 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 周瑜的暗算,体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的形象。
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讲述了借箭的起 因、经过和结果。内容上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再如诸葛亮的预测 和结果相呼应;如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和曹 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 实,不要轻易出动。”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人物形象鲜明:课文还注意用人物的语言表现人物的心理,展开矛盾冲 突,因而人物形象鲜明。如课文第一段,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试图用短期 内造十万枝箭的阴谋刁难诸葛亮,双方经过一番“舌战”,突出了人物形象:周 瑜面和心毒,胸藏杀机,为自己的得计而喜形于色;而诸葛亮料事如神,将计 就计,不露声色。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擂、丞、寨”等生字的正确读音,通过加一加、换一换等方式 掌握“忌、寨、督”等生字的书写,结合图片、历史人物、联系上下文等方法 理解词语“青布幔子、弓弩手、都督、丞相、军令状”等的意思。
2.梳理故事情节,能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复述故事,培养概括能力和表达 能力。
3.品读第 2 自然段人物对话,通过加提示语的方式,揣摩人物心理或神 态,初步感知周瑜、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发现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梳理故事情节,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复述故事,培养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品读第 2 自然段人物对话,通过加提示语的方式,揣摩人物心理或神 态,初步感知周瑜、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发现写作特点。
【教学准备】 ppt、《三国演义》主题曲、三国人物图谱图片。
【教学过程】
一、单元导读,走进名著
同学们,单元导读有这样一句话,请齐读:观三国烽烟,识梁山好汉,叹 取经艰难,惜红楼梦断。你知道它们分别对应哪部名著吗?作者又是谁呢?
出 示课件1 。过渡:今天我们就走进《三国演义》,了解其中一个故事。
【设计意图:单元导语入手,对四大名著有整体认识,激发阅读兴趣。】
二、歌曲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歌曲:《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2.师:《三国演义》知多少?生自由说。名家评三国:《三国演义》是那段 历史的一座人才宝库,也是一部活的兵书,是一座军事大课堂。——袁阔成。
3.揭示课题,学生质疑。
今天让我们来欣赏里面一个精彩的故事。(板书课 题:草船借箭)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预设:谁向谁借箭 为什么要借箭 借到箭没有 )
【设计意图:播放杨洪基演唱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雄浑深厚,慷 慨悲壮,荡气回肠,瞬间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快速进入历史情境。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设下悬念,培养了学生主动探 索问题的意识。】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读准生字词。
2.学会书写。
比一比:注“忌”的上面是“己”不是“已”;
加一加:“督”由“叔”和 “目”组成,上下结构;
换一换:“寨”与“赛”的字形相近,它们上半部分相 同,下半部分不同,注意区分。
3.理解词语。找近义词理解:妒忌:嫉妒、憎恨;图片直观理解:青布幔子和弓弩手;借助历史人物理解:都督、丞相;联系上下文理解:军令状。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是对本课的字词进行教学。在对字词的读音和书 写教学时,我通过强调易读错字的读音,加一加、换一换等多种教学方式帮助 学生掌握,对词语的理解则通过找近义词、结合图片、历史、联系上下文等方 式帮助理解,这为后文的学习扫清了字词障碍。】
四、梳理情节,复述故事
1.背景介绍,理清关系。圈出主要人物,说说他们之间的关系。
2.速读,梳理情节。
3.概述故事,再现情景。
小结方法:对于这种叙事类的课文,我们可以理清人物关系,抓住事情的 起因、经过(发展、高潮)、结果来归纳故事的主要内容。
板书:起因;发展;高潮;结果
【设计意图:此环节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圈出课文的主要人物,接着出示 故事的发生背景,帮助学生理清人物关系,人物之间因为什么事联系起来,帮 助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和复述故事,培养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落实了教学 重点。】
过渡:著名作家金庸曾说过:“《三国演义》的社会影响,远远超过了它的 文学价值。显然,就文学而论,它的人物塑造功夫也确是第一流的,中国后世 的小说家都从其中吸取了营养。”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课文 1-2 自然段。
五、研读对话,初感形象
1.快速浏览 1-2 自然段。想一想:作者用什么描写方式写诸葛亮和周瑜的?(预设:人物对话,语言描写)
师小结:《三国演义》就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 这也是它的一个写作特点。过渡:周瑜为了让诸葛亮造箭说了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研读对话,感受形象。
(1)多种形式的读。学生自由读;同桌分角色读。
(2)加提示语,填空读。抓关键词句,揣摩人物心理。
师小结方法:通过抓人物对话的关键词句(红色字体),我们可以看出周瑜 在问诸葛亮用什么兵器最好?当诸葛亮回答用弓箭时,他的回答是:“先生跟我 想的一样”。由此我们可以揣摩出此时周瑜的心理是明知故问的。
过渡:对话提示语除了加人物心理,还可以加些什么呢?
四人小组合作,给对话加提示语,填空读。
师小结方法:通过加提示语(心理、神态、动作等)可以使人物更形象。
(3)学生分角色表演读。师提示注意人物的神态、心理等表演。
师:通过品读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说说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周瑜和 诸葛亮?(预设:周瑜:心胸狭窄、心怀鬼胎、心怀妒忌等;诸葛亮:将计就 计、胸有成竹等)
师总结:我们通过一段对话,可以品出人物的内心,想象人物的神态,感 受人物的形象,这就是名著语言的魅力。从这段话我们看出诸葛亮胸有成竹, 敢立下军令状。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品读人物对话,用自由读、同桌分角色读、填空 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初步感受人物的形象,落实教学难 点。】
六、设问激趣,留下悬念
师:同学们,课文学到这,你有什么问题想问的吗?(预设:周瑜为什么 会心怀妒忌?诸葛亮为什么敢立下军令状呢?……)
同学们问的问题非常好,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节课分解。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老师一连串的发问,为下文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课后探索的欲望。】
【作业布置】:阅读《三国演义》第 42 回至第 46 回。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以及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