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同步备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2024春高中地理第1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课件 课后训练含解析(7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同步备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2024春高中地理第1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课件 课后训练含解析(7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3-05 08:57:45

文档简介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课后·训练提升
基础巩固
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被誉为“地球之肾”。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湿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是由于其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且服务价值较高
B.湿地被称为“天然水库”,是因为湿地就是水库
C.湿地能为人类提供水源,但是不能发展航运
D.湿地能降解污染物,故人类可以向湿地中大量排放废弃物
2.湿地的主要调节服务功能有(  )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轻污染
B.吸烟滞尘,净化空气
C.吸纳一切污染物
D.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
答案1.A 2.A
解析第1题,湿地是指季节性或常年积水地段,湿地并非就是水库;有些湿地(如河流)可以通航;湿地对污染物的降解是有一定限度的。第2题,位于河流源头的湿地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另外,湿地可降解水体中的某些污染物,如重金属等。
某公司推出了一款公益项目:用户通过步行、网络购票等行为节省的碳排放量,将被计算为虚拟的“能量”,来培育电子设备中的虚拟树;虚拟树长成后,环保组织就在实际地点种下真树。据此完成3~4题。
3.该公益项目针对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全球变暖
C.土地荒漠化
D.生物多样性减少
4.该公益项目已在我国西北地区成功种植上亿棵树,这些树的主要功能是(  )
A.净化空气 B.涵养水源
C.防风固沙 D.保持水土
答案3.B 4.C
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用户通过步行、网络购票等行为节省的碳排放量,将被计算为虚拟的“能量”。该公益项目的目的是减少碳排放,扩大森林面积,针对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全球变暖。第4题,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多风沙天气,这些树的主要功能是防风固沙。
被誉为柬埔寨“三峡工程”的桑河二级水电站是柬埔寨最大的水电工程,电站大坝全长6500米,是亚洲第一长坝。为满足洄游鱼类对通道的需求,减小工程对河流生态的影响,桑河水电公司主动修建了鱼道工程(见下图)。据此完成5~6题。
5.鱼道内设置不同间距的石坎,其目的是(  )
①过河通道 ②减缓水速 ③增加水深 ④截水捕鱼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6.修建鱼道体现了人们改造自然时重视的自然环境服务功能是(  )
A.供给服务 B.调节服务
C.文化服务 D.支撑服务
答案5.B 6.D
解析第5题,鱼道是为了满足鱼类洄游需求而修建的,不是人类的过河通道,①错误;石坎可以减缓水速,利于鱼类洄游,②正确;石坎可以起到拦水、蓄水作用,增加水深,③正确;修建鱼道不是为了截水捕鱼,④错误。第6题,修建鱼道可满足鱼类洄游需求,有利于鱼类繁殖,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因此体现的是对自然环境支撑服务功能的重视,D项正确。
基西米河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中南部,1962—1971年被渠化为一条近似直线的人工河道,并沿河修建了6级水坝。1976年,该地区开始了河道的恢复工程,现在几乎恢复了河道的自然面貌。下图为基西米河区域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
7.基西米河渠化河道带来的主要问题是(  )
A.水土流失加剧
B.盐碱化更严重
C.泥沙沉积增多
D.生物种类减少
8.基西米河恢复自然面貌后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
A.发电能力增强 B.下渗水量增多
C.通航能力增加 D.水流速度加快
答案7.D 8.B
解析第7题,基西米河渠化河道使河道两侧的湿地面积减少,生物种类减少。第8题,基西米河恢复自然面貌后,发电能力降低,河道变长,下渗水量增多,通航能力降低,水流速度减慢。
9.阅读材料,完成下题。
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1972年,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日益突出全球理念,倡导全球合作。下表为森林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示例表。
森林对大气的作用 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一氧化碳等;降低风速,吸附飘尘
森林对水文的作用 蒸腾水汽的一半以上重新参与水循环
森林对土壤的作用 根系固持土壤;枯枝落叶层吸收一定量的降水
森林对生物的作用 为半数以上的物种提供栖息地
根据上表,概括森林的生态效益。
答案增加碳储量;净化空气;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增加降水;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
解析从表中森林“吸收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可知森林有固碳功能;“吸收二氧化硫、一氧化氮”“降低风速,吸附飘尘”说明森林能净化空气、防风固沙;“蒸腾水汽的一半以上重新参与水循环”说明森林能增加大气中水汽的含量,进而使降水增加;“根系固持土壤;枯枝落叶层吸收一定量的降水”说明森林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为半数以上的物种提供栖息地”说明森林能保护生物多样性。
能力提升
陕西省留坝县地处秦岭南麓的汉江上游山区,林地覆盖率91.23%。20世纪70—80年代,当地大力发展采矿、木材加工等,没能实现富民强县的目标,却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2011年以来,留坝县坚持“生态立县、药菌兴县、旅游强县”的绿色产业发展战略。2017年9月,被评为国家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之一,当地农民走向美丽乡村富裕之路。据此完成1~3题。
1.20世纪70—80年代,留坝县大力发展采矿、木材加工,主要是利用了自然环境的(  )
A.供给服务
B.调节服务
C.支撑服务
D.文化服务
2.20世纪70—80年代,留坝县发展中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主要原因是(  )
A.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超过了自然环境的供给能力
B.没有利用好自然环境的文化服务
C.破坏了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功能
D.该地区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较弱
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指导我们在地区发展中应(  )
A.侧重利用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
B.侧重利用自然环境的文化服务功能
C.保护生态环境,只利用其文化服务功能
D.进行综合权衡,保证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可持续利用
答案1.A 2.C 3.D
解析第1题,20世纪70—80年代,留坝县大力发展采矿、木材加工等产业,主要是从自然环境中获取资源,属于自然环境的供给服务。故选A项。第2题,留坝县发展中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因为破坏了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功能,C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提到该地出现资源短缺,所以,不一定超过了自然环境的供给能力,A项错误;文化服务是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的精神享受、审美体验等非物质收益,利用与否均不会带来环境问题,B项错误;支撑服务是维持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不存在强弱问题,D项错误。第3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反映的是合理利用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不能只侧重获取某单一服务,而影响其他服务功能,应进行综合权衡,保证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可持续利用,故选D项。
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区域简图。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A山脉和B湖泊所处地区环境保护的侧重点分别是 (  )
A.防治水污染、保护森林
B.保护森林、防治水污染
C.保持水土、保护森林
D.防治水污染、保护湿地
5.下列关于A山区过度开垦对甲河流下游及其沿海地区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河流下游旱涝灾害减少
B.三角洲面积缩小
C.水质变好
D.三角洲面积可能加速扩大
答案4.B 5.D
解析第4题,A山脉所处地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植被破坏导致的水土流失严重,故环境保护的重点是保护森林植被,保持水土;B湖泊所处地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湿地面积缩小和水污染严重,故环境保护的重点是防治水污染和保护湿地。第5题,A山区若过度开垦则导致水土流失加重,造成甲河流含沙量加大,水质变差,河流中下游地区泥沙淤积严重,河床抬升,旱涝灾害增多,沿海地区的河口三角洲面积加速扩大。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木里藏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省西南边缘,面积1.3万平方千米,人口极为稀少,全县平均海拔3100米,相对高差4488米。木里有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林,是我国仅存不多的成片原始林区。2019年3月30日,凉山州木里县持续近一个月未降水的某山地云南松和栎灌林区,因雷击引发森林火灾,火灾发生区域水土流失现象较往年明显加剧。
(1)说出区域内水土流失现象较往年明显加剧的原因。
(2)有人认为,火灾发生后,短期内残存的云南松和栎灌林生存条件有所改善,请说明理由。
答案(1)山火发生区域植被烧毁,地表裸露(土壤缺乏植被保护,容易被侵蚀);岩石经高温灼烧,风化作用加强,碎屑物增多;火灾发生在雨季来临前,植被恢复时间短。
(2)周围杂草和其他植物减少,光照增强;大火烧死害虫,高温烘烤土层,病虫害减少;燃烧的灰烬能增加土壤肥力,有利于植物生长。
解析第(1)题,水土流失加剧主要是因为植被覆盖率降低,雨季来临前难恢复,且当地地形复杂,岩石风化加剧,碎屑物增多,地表裸露面积大,缺乏植被保护,容易被侵蚀。第(2)题,森林群落多有垂直分层结构,火灾发生后,残存树木光照条件改善,土壤肥力提高,害虫数量减少,故生存条件有所改善。(共45张PPT)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目 标 素 养
1.通过对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类型的认识,掌握合理利用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方法,增强综合思维
2.认识自然环境服务的重要性,学会选择可持续利用自然环境的方法,培养地理实践力
3.通过学习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影响,培养人地协调观,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知 识 概 览
一、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类型
1.自然环境
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 基础 。
微思考1自然环境包含哪些方面
提示:包含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和生物环境等。
2.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1) 供给 服务——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与物质需求。包括食物、 矿产资源 、生物资源、淡水等。
(2)调节服务——为人类提供相对适宜的 生存环境 。包括净化空气、 调节气候 、减缓土壤侵蚀、净化水、抑制病虫害等。
(3)文化服务——人类从 自然环境 中获得的精神享受、审美体验等 非物质 收益。包括身心健康、娱乐和 生态旅游 、美学价值、精神价值等。
(4) 支撑 服务——维持自然环境自身的相对稳定状态,是供给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的基础和前提,并通过这些服务 间接 为人类提供服务。包括 养分循环 、光合作用、水循环、土壤的形成等。
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是 同时存在 的。
二、可持续利用自然环境的服务
1.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如果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数量和 速度 超过自然环境的 供给 能力,就会使自然资源的供给难以为继。
(2)如果排放的废弃物超过自然环境的 调节 能力,有毒、有害物质就不能完全得到 净化 。
(3)如果自然环境的 支撑服务 功能受到损害,有可能打破自然环境的 稳定 状态,甚至使环境向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变化,自然环境的 供给 和调节服务功能也会受到影响。
2.要求和原则
(1)人类获取各种服务,需要控制在 自然环境 允许的范围内,不能超出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极限,特别是不能超出自然环境的 支撑服务 功能的极限。
(2)人类需要对自然环境提供的不同服务,进行 综合权衡 ,在不损害自然环境以保证自然环境服务功能 可持续利用 的前提下,选择 最优 的利用方案。
微思考2热带雨林遭到破坏会给自然环境服务功能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提示:影响全球水循环和全球水平衡,加剧旱涝灾害;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导致气温升高,造成全球变暖;导致雨林物种大量灭绝,使生物多样性减少。
一 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重难归纳
1.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类型 作用 示例
供给 服务 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与物质、能量需求 食物、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和淡水等
调节 服务 为人类提供相对适宜的生存环境 净化空气、调节气候、减缓土壤侵蚀、净化水和抑制病虫害等
类型 作用 示例
文化 服务 使人类获得精神享受、审美体验等非物质收益,陶冶人们的情操,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 娱乐和生态旅游、美学价值、身心健康及精神价值等
支撑 服务 维持自然环境自身的相对稳定状态,是供给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的基础和前提 养分循环、光合作用、水循环及土壤的形成等
2.森林的服务功能及毁林的危害
3.不同区域森林的主要作用
地区 主要作用
丘陵、山地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干旱、半干旱区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沿海地区 阻挡海风,保护海岸
城市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调节气候
交通线两侧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
吸烟滞尘,净化空气
龙感湖与鄱阳湖古时曾为一体,在东汉时分离。龙感湖区有众多的藻类、丰富的维管束植物和多种有益或有重要经济、科研价值的野生动物等,是国家重要的自然保护区。该湖区人类活动少,水质优良,是亚洲最重要的候鸟越冬地之一。
试分析目前龙感湖地区湿地最能体现的自然环境服务功能。
提示:由“湖区有众多的藻类、丰富的维管束植物和多种有益或有重要经济、科研价值的野生动物等”“是亚洲最重要的候鸟越冬地之一”可知,目前龙感湖地区湿地最主要的作用是维持生物多样性,属于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
典例剖析
读各种森林类型在不同坡度的地区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单位:m3/hm2)统计表,完成下列各题。
地区 马尾松林 阔叶林 混交林 灌木林 毛竹林 经济林
平地 881.84 1 063.88 952.64 724.13 1 011.79 1 167.11
缓坡 839.36 1 190.42 834.80 677.76 1 092.07 1 158.72
斜坡 797.05 1 140.70 857.60 716.26 852.49 1 142.20
陡坡 695.22 1 133.48 915.44 685.38 883.12 1 164.80
(1)下列四种森林类型中,支撑服务功能最强(即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最大)的森林类型是(  )
A.阔叶林 B.毛竹林
C.经济林 D.马尾松林
C
(2)下列关于森林对自然环境服务功能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能抬高地下水位,加速水循环 
②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是指森林对地表径流的疏散作用 
③能起到减缓地表径流、保持水土的作用 
④不同类型的森林由于树冠、根系的差异,其水源涵养的能力不同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B
解析:第(1)题,根据表格数据,从整体来看,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最大的森林类型是经济林,其他森林类型的水源涵养量较小。第(2)题,森林能抬高地下水位,减缓水循环,①错误;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主要是拦蓄降水,调节径流,减少蒸发,②错误;森林能起到减缓地表径流、保持水土的作用,③正确;不同类型的森林由于树冠、根系的差异,其水源涵养的能力不同,④正确。
学以致用
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素有“候鸟天堂”之美名,对长江径流具有调节作用。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鄱阳湖是“候鸟天堂”,说明鄱阳湖提供(  )
A.供给服务 B.调节服务
C.文化服务 D.支撑服务
(2)鄱阳湖对长江径流的调节作用是指鄱阳湖的(  )
A.供给服务 B.调节服务
C.文化服务 D.支撑服务
D
D
解析:第(1)题,“候鸟天堂”是指鄱阳湖为鸟类提供栖息地,因此属于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第(2)题,鄱阳湖可以对长江径流起到削峰补枯、稳定径流量的作用,影响水循环,属于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
二 可持续利用自然环境的服务
重难归纳
1.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大型水利工程的影响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经济效益:产生防洪、发电、航运、灌溉和旅游等综合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调节库区气候,缓解生态环境压力;拦截泥沙,降低河流含沙量;改善水质 上游地区(库区):库区蓄水会淹没原有生产、生活设施以及文物古迹等;改变库区原有生态环境,水域内害虫滋生,可能导致传染性疾病蔓延。
下游及河口三角洲地区:河流挟带至下游的泥沙大大减少,土壤自然肥力下降;入海径流量减少,海浪对海岸的侵蚀加重,河口三角洲面积不断缩小;由于海水倒灌、生态破坏和入海营养物质减少,河口的渔业资源锐减
3.三峡工程的影响
(1)有利影响。
①有效减轻洪水对中下游地区生态与环境的破坏,改善中下游平原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②有利于中下游血吸虫病的防治;③减轻洞庭湖的萎缩和泥沙淤积;④增加中下游枯水期流量,改善枯水期水质;⑤调节局地气候;⑥减轻环境污染及酸雨危害等不利影响。
(2)不利影响。
①水库蓄水淹没土地、耕地和部分文物古迹;②移民开发及城市迁建可能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和污染问题;③水库可能诱发地震,使库区发生滑坡的可能性增加;④库区和库尾(远离大坝的水库末端)泥沙淤积加重;⑤三峡地区的自然景观受到一定影响;⑥对水生生物和珍稀物种的生存环境产生一定影响;⑦水库蓄水可能导致蚊虫滋生,给人体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西双版纳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地形以山地为主,河流众多。下图示意西双版纳地区夏季不同植被类型在同等降水条件下的水土流失、地表径流状况(图中数字为相对值)。
试分析在西双版纳哪种植被类型既有利于利用自然环境的供给服务功能发展经济,同时还能充分发挥其调节服务功能减轻水土流失。
提示:西双版纳地形以山地为主,经济发展依赖林业,橡胶树与茶树都属于当地重要经济林木。从图中可以看出,橡胶林与茶树比单一橡胶林水土保持效果好,所以在西双版纳既有利于发展经济,又能减轻水土流失的植被类型是橡胶林与茶树。
典例剖析
读世界某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模式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流域综合治理的核心是(  )
A.发展高耗能产业
B.扩大小麦种植面积
C.水资源的综合开发
D.大力发展航运
(2)流域综合治理和开发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是(  )
A.废弃物增加 B.阻碍鱼类洄游
C.下游泥沙增多 D.加剧生物入侵
答案:(1)C (2)B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该河流以梯级开发为中心,对流域水资源进行了综合开发;发展高耗能产业、扩大小麦种植面积、大力发展航运属于流域开发中的具体措施,都是在以水资源的综合开发为核心的前提下进行的。第(2)题,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和开发,会对废弃物进行统一处理,故废弃物会减少;该流域以梯级开发为核心修建水电站,会阻碍鱼类的洄游;上游水电站的修建,会阻挡部分泥沙,下游泥沙会减少;流域综合开发与生物入侵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
方法技巧
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及目的
学以致用
梯级开发是一种常见的河流水力资源开发方式。下图是河流梯级开发模式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河流梯级开发需要的主要条件有(  )
①流量较大 ②流速较慢 ③落差较大 ④多峡谷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水库建成后,会(  )
A.减少库区泥沙的淤积
B.削减下游河道的洪峰流量
C.增加入海的年径流量
D.增大附近地区的昼夜温差
答案:(1)B (2)B
解析:第(1)题,影响水能资源的主要因素是流量和落差。河流梯级开发需要的主要条件有河流的流量较大,①正确;河流流速较快,水能丰富,②错误;河流落差较大,水能丰富,③正确;多峡谷,利于筑坝,④正确。第(2)题,水库建成后,会增加库区泥沙的淤积;水库调节径流,会削减下游河道的洪峰流量;水库不会改变入海的年径流量;水库建成后水域面积增大,会减小附近地区的昼夜温差。
草原是地球的碳库之一,是目前人类活动影响最为严重的区域,草原生态系统对维持全球及区域性生态平衡有重要作用。据此完成1~3题。
1.草原的供给服务功能是(  )
A.作为生物的栖息地 B.防止水土流失
C.提供肉奶乳制品 D.抑制土地荒漠化
2.在草原上大量捕杀狼会影响自然环境的(  )
A.供给服务 B.调节服务
C.文化服务 D.支撑服务
3.草原成为旅游热点,这是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的(  )
A.供给服务 B.调节服务
C.文化服务 D.支撑服务
C
D
C
解析:第1题,草原作为生物的栖息地,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防止水土流失、抑制土地荒漠化是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功能;提供肉奶乳制品是供给服务功能。第2题,在草原上大量捕杀狼,会使草原上的一些食草动物因缺少天敌而大量增加,进而导致草原生态系统被破坏,对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产生不利影响。第3题,草原供人类旅游休憩属于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的文化服务功能。
橡胶坝,又称橡胶水闸,是用高强度合成纤维织物作为受力骨架,内外涂敷橡胶作保护层,通过充水(气)将其充胀形成的袋式挡水坝。坝顶可以溢流,并可根据需要调节坝高,在上游蓄水并控制上游水位。某县城建成的橡胶坝剖面如下图所示,其中7—9月橡胶坝水体自然外溢。据此完成4~6题。
4.根据材料判断,该县所属的省级行政区是(  )
A.广东 B.台湾 C.山西 D.云南
5.在水下泥土中种荷花、水草,水中放养鱼类,主要作用是
(  )
A.美化环境 B.形成良性生态系统
C.生产莲藕 D.增加蒸腾作用
6.橡胶坝水体的作用不包括(  )
A.改善局地气候 B.降低热岛效应
C.扩大湿地面积 D.增加县城降水量
C
B
D
解析:第4题,因为橡胶坝便于蓄水、排水,主要建于降水季节变化大、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相对干旱缺水的地区。山西地处黄土高原温带季风气候区,较为缺水,橡胶坝利用价值高;广东、台湾、云南年降水量较大,雨季较长,橡胶坝利用价值不大。
第5题,在水下泥土中种荷花、水草,水中放养鱼类,形成一个动植物结合的生态系统,有利于净化、分解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保护水环境,避免因蓄水后水体流动性减弱而水质变差,所以主要作用是形成良性生态系统。
第6题,橡胶坝积蓄了一定的水量,可以增加空气湿度,改善局地气候,降低城市热岛效应,但其高度和牢固程度有限,蓄水量有限,增加的空气湿度有限,对增加县城降水量作用微弱。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地下水库是利用天然含水层、储水构造、溶洞或建筑地下截水坝截蓄地下水而形成的贮水空间,其可与地表水联合调度,是人类利用水资源的一种新途径。调查发现,华北地区是我国地下水库建设和研究比较成熟的地区,建有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地下水库。如建成于1995年的山东龙口黄水河地下水库(示意图如下),是国内第一个设计功能较为完整的地下水库。近年来,华北地区有些地下水库功能衰退,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将难以维持下去。
探究说明黄水河地下水库的功能。为防止地下水库功能衰退,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功能:蓄积地下径流,保障水资源供给;提高地下水位,缓解地面沉降;地下水坝能防止海水入侵。
措施:合理开采地下水,节约用水;及时利用地表水回灌;加强监测监管,防治水体污染。
解析:由图文材料可知,地下水库属于贮水工程,其可与地表水联合调度,是人类利用水资源的一种新途径。黄水河地下水库的建设,提高了地下水位,可缓解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的地面沉降问题;同时可阻挡海水的渗入,保证了地下水的水质。地下水库功能衰退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生产、生活用水量剧增和水污染等,导致陆地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库的储水量减少、水质恶化。因此,应从节约用水、补充地下水、防治水污染等角度采取措施。第二节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课后·训练提升
基础巩固
下图为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虚线方框展现了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存在的激烈矛盾,其外在的表现主要是(  )
A.资源的破坏与短缺
B.促进经济迅速发展
C.新材料应运而生
D.资源利用范围越来越广
2.人类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开发利用主要是因为(  )
A.自然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B.人类可以无限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C.人口剧增和缺乏环境保护意识
D.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种类不断增多
答案1.A 2.C
解析第1题,当前人类面临的资源问题主要是人类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导致的资源的破坏与短缺。第2题,人类对资源的无节制开发利用,一方面是因为人口增加,对资源的需求量增大;另一方面是因为人们缺乏环境保护意识。
浅层地热能是指地表以下一定深度范围内(一般为恒温带至200米埋深),温度低于25℃,蕴藏于土壤砂石和地下水中的低温热能。我国是世界上浅层地热能最丰富的国家,但目前还没有对其大规模开发利用。下图为某地区地温梯度分布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示地区内单位面积浅层地热能资源最丰富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目前,该地区积极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的主要目的是 (  )
A.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B.供给优质水源
C.发展农业灌溉
D.降低非可再生能源消耗,保护环境
答案3.C 4.D
解析第3题,图示区域内,地温梯度表现为西高东低的特点,丙在四个聚落中地温梯度最高且等值线密集,浅层地热能资源最丰富,C项正确。第4题,华北平原大气污染较严重,且夏季高温,冬季寒冷,该地区积极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既可以满足城乡地区冬季供热取暖需求,还可满足城乡居民夏季室内制冷降温需求,降低煤炭等非可再生能源消耗,同时可以直接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利于保护大气环境,D项正确。
我国土壤退化的面积广、强度大、类型多,严重威胁粮食安全。据此完成5~6题。
5.导致我国土地生产力下降最直接的原因是(  )
A.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
B.城市建设用地扩大
C.沼泽地和盐碱地的改良
D.滩涂养殖业的发展
6.为了使我国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应(  )
A.扩大耕地面积
B.提高粮食产量
C.发展生态农业
D.控制人口数量
答案5.A 6.C
解析第5题,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使得我国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严重,而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是我国土地生产力下降最直接的原因。第6题,我国人口多,人均耕地少。所以,为了促使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发展生态农业,切实保护现有耕地。
干热岩是指内部不存在或仅存在少量流体、温度高于200℃的异常高温岩体,可用于发电和取暖。初步估算,中国埋深3~10千米范围内的干热岩资源量相当于860万亿吨标准煤,按2%的可开采资源量计算,相当于中国2010年能源消耗总量的5200倍。干热岩资源的开发主要利用增强型地热系统(如下图所示)来提取其内部的热量,我国研究起步较晚。目前西安市多个小区和办公场所已经实现干热岩供暖。据此完成7~8题。
7.目前限制我国大规模开发干热岩资源的主要因素是 (  )
A.资源 B.政策
C.技术 D.市场
8.西安市大力开发利用干热岩资源,有利于(  )
A.缓解沉降
B.改善大气质量
C.减少地震
D.减少能耗
答案7.C 8.B
解析第7题,由“干热岩资源的开发主要利用增强型地热系统来提取其内部的热量,我国研究起步较晚”可知,目前限制我国大规模开发干热岩资源的主要原因是技术不成熟。第8题,干热岩资源属于地热资源,是清洁能源,其有效利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改善大气质量。
9.读我国水资源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简述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
(2)简述形成缺水带和少水带最主要的自然原因。
(3)多水带地区也时常受到水资源紧缺的困扰,请说明最主要的原因。
(4)我国经济受水资源限制明显的地区分布在水资源    带,原因是       。
答案(1)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2)深居内陆,降水稀少,属于干旱、半干旱区。
(3)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
(4)过渡 人口多,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
解析第(1)题,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规律和降水的分布规律一致。第(2)题,位于非季风区的西北内陆地区,降水稀少,属于干旱、半干旱区,形成缺水带和少水带。第(3)题,多水带缺水主要是人为污染、需水量大导致的。第(4)题,我国水资源过渡带,人口众多,工农业比较发达,需水量大,而水资源供给不足。
能力提升
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不仅能使土地生产力不断恢复,而且能使土地永续利用。据此完成1~2题。
1.从“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方面考虑,在下列几组地区中,前者应整治土地、提高单产,后者应退耕还牧、维护生态平衡的一组是(  )
A.塔里木盆地和云贵高原
B.华北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
C.长江三角洲和华北平原
D.江南丘陵和太湖平原
2.华北地区在发展经济和进行国土整治工作中,应该注意解决的问题有(  )
①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 ②合理排灌,防治土壤盐碱化 ③植树种草,防治水土流失;兴修水利工程,防御旱涝灾害 ④改良盐碱地、涝洼地、沼泽、沙荒地、红黄壤,使“黄土地”变成“黑土地”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1.B 2.B
解析第1题,塔里木盆地与江南丘陵不适合通过大规模整治土地提高单产;长江三角洲耕地质量高;华北平原中低产田面积比例大,应整治土地,提高耕地质量;鄂尔多斯高原应退耕还牧,以维持生态平衡。故选B项。第2题,根据华北平原低湿、涝碱、多风沙的实际情况,①④不可行。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的最北部,陕北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交界处,是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区,被称为“中国的科威特”。读榆林市及周边地区矿产资源和交通线路图,完成3~5题。
3.榆林被称为“中国的科威特”的原因最可能是(  )
A.降水稀少
B.能源资源丰富
C.地表径流少
D.多荒漠
4.改革开放之初,榆林的经济并没有快速发展,主要原因有 (  )
①无优惠政策 ②矿产资源贫乏 ③经济结构单一 ④产品附加值低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5.榆林是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该地区(  )
A.以轻工业为主
B.水资源充足
C.环境污染严重
D.南部水土流失严重,北部沙漠化严重
答案3.B 4.B 5.D
解析第3题,科威特是重要的石油生产国,石油资源丰富。结合图例可知,榆林被称为“中国的科威特”的原因最可能是煤炭、天然气资源丰富,B项正确。第4题,改革开放之初,榆林的经济并没有快速发展,主要原因是以采矿业为主,经济结构单一,产品附加值低,③④正确。第5题,榆林是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可以推断该地区以重工业为主;该地区降水少,水资源短缺;若对重工业区合理规划、管理,不一定会出现环境污染问题;榆林位于陕北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交界处,南部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北部是毛乌素沙地,沙漠化严重。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克里雅河发源于昆仑山北坡,自南向北贯穿于田县,后消失在沙漠之中。为了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水资源,科学家们对该河流域的水资源利用状况进行了研究。该地区的天然降水对绿洲农业生产和绿洲边缘自然植被的形成几乎没有实际意义。水源来自河流、泉水与地下水,农业是用水支出大户。生态用水主要指下游“绿色走廊”天然荒漠林、草的需水。
材料二 克里雅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系统模拟流程图。
材料三 克里雅河水量供需平衡图(单位:万立方米)。
(1)从气候角度说明“该地区的天然降水对绿洲农业生产和绿洲边缘自然植被的形成几乎没有实际意义”的原因。
(2)简述克里雅河的水资源供需状况。
(3)为了更好地利用水资源,有人提出扩大水库容量,但有人提出反对。分析在该流域扩大库容的利弊。
答案(1)该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气候干旱,蒸发旺盛(或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
(2)总体而言,供水大于需水;夏季是水量最丰富的时期,盈余量最大;3—6月和9月是主要的缺水期。
(3)利:扩大库容,可有效调节下游地区水资源的季节变化;满足当地农业用水的需求;改善库区的小气候。
弊:下游泄洪量减少,生态供水减少;不利于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剧库区周围耕地的盐碱化。
解析第(1)题,据材料可知,克里雅河发源于昆仑山北坡,该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加之地形阻挡,水汽难以到达,全年降水稀少;由于气候干旱,蒸发旺盛,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所以天然降水对绿洲农业生产和绿洲边缘自然植被的形成几乎没有实际意义。第(2)题,从克里雅河水量供需平衡图可以看出,克里雅河在7、8月供水量最大,水平衡为正值,盈余量最大;3—6月、9月水平衡为负值,最缺水;但是,总体上供水大于需水。第(3)题,在该流域扩大库容,有利的方面:对库区来说,蓄水增加,可以满足当地农业用水的需求;可以增大库区空气湿度,减小气温日较差,改善库区的小气候;对下游来说,可以调节下游地区水资源的季节变化。不利的方面:对库区来说,扩大库容,下渗增加,库区地下水位升高,加上灌溉增加,不合理灌溉,加重库区周围耕地的盐碱化;对下游地区来说,泄洪量减少,生态供水减少;加剧下游水资源短缺,造成下游绿洲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等。(共54张PPT)
第二节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目 标 素 养
1.通过学习自然资源及其属性,了解不同时期人类对资源的利用程度,培养综合思维
2.理解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认识市场对资源稀缺的响应模式,培养人地协调观
3.掌握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理解资源供需矛盾以及资源调配问题,培养地理实践力
知 识 概 览
一、自然资源及其属性
1.自然资源概念
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 经济技术 条件下,从 自然环境 中获得并能满足人类 生产 和生活需求的 物质 和能量,如水、 土地 、植物、动物、 石油 、铁矿、稀土等。它们中有些是 可再生 的,有些是非可再生的。
微点拨 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
可再生资源是指通过天然作用再生更新,从而被人类反复利用的资源,又称为可更新资源。可再生资源在现阶段自然界的特定时空条件下,能够持续更新,繁衍增长,保持或扩大其储量,依靠种源而再生。
非可再生资源是指经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可能再生的自然资源。如煤、石油等。
2.自然资源的主要类型
3.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要成为自然资源的条件
一是要能满足某一时期 人类社会 的需求,二是需要人类具备相应的 开发利用 能力。
4.自然资源的价值体现
可作为 生产原料 通过生产过程变成有价值的产品,也可直接被人们 消费 而体现其价值。
5.自然资源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原因
一方面,自然资源的 数量 、质量和 空间分布 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人类如何利用自然资源,受不同
 历史时期 人类的需求及 社会发展水平 的影响。因此,自然资源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
微思考1资源短缺会带来什么危害
提示:资源短缺会制约社会经济发展,使得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瓶颈;影响人们生活的质量,降低幸福感;可能带来严重的生态问题。
二、自然资源的数量特征
1.有限性
(1)在一定时间和 空间 范围内,自然环境能够提供的 自然资源 ,如矿产资源、水资源,都有一定的数量限制。
(2)由于人类利用资源的能力受 技术 条件限制,人类能够从 自然环境 中获取的自然资源数量更为有限。
2.稀缺性
自然资源供给不能 无限度 地满足人类需求,自然资源具有 稀缺性 。
3.自然资源稀缺的良性响应
(1)寻求新的储量,寻找从已知资源中 增加产出 的方法。
(2)开发新替代品,改进 资源保护 方法,促进循环技术。
三、自然资源的质量特征
1.衡量标准
各种自然资源满足人类需求的 优劣程度 ,或从中获取经济、 社会 和生态效益的多少。
2.具体指标
(1)铁矿:根据 品位 高低,分为富铁矿和 贫铁矿 。
(2)石油:根据 含硫量 多少,分为高硫石油、 含硫石油 和低硫石油。
(3)耕地:根据 生产能力 的高低、土壤健康状况好坏等指标,分为 优等地 、高等地、中等地和 低等地 。
3.对开发利用的影响
 不同质量 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成本是有差别的。不同质量的自然资源,因人类需求的差异而有不同的用途。
四、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1.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自然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是 不均匀 的,但有规律可循。
2.自然资源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
(1)自然资源分布的空间差异,是导致社会经济发展 区域差异 的重要因素之一。
(2)自然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使不同地区间形成 资源调配 与贸易的需求,导致资源在空间上的流动,也促进了区域间的联系和 全球化 进程。
微思考2简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提示:问题:矿产资源数量有限,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导致矿产资源面临枯竭;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过程中可能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解决措施:提高技术水平,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对矿产资源进行综合利用;积极寻找替代品。
一 自然资源的分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重难归纳
1.资源的分类
分类 可再生资源 非可再生资源
划分 依据 是否可以更新或再生 特征 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可以循环使用的资源 形成、再生过程非常缓慢,相对于人类历史而言,几乎不可再生,用一点就少一点的资源
分类 可再生资源 非可再生资源
举例 土地、水、植物和动物等 煤炭、石油和铁矿等
合理 利用 合理开发和利用,注意保护和培育,实现可持续利用 应珍惜和节约使用,避免浪费和破坏
2.我国自然资源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种类 矿产资源 森林资源 土地资源 水资源
存在 问题 ①人均和后备储量不足;②乱采滥挖,破坏、浪费严重 ①毁林开荒,乱砍滥伐;②采伐多、更新少,造林多、存活少;③森林火灾时有发生 ①水土流失和沙漠化严重;②次生盐碱化;③公共交通、城市发展、农村建房占用土地 ①时空分布不均,缺水问题突出;②水污染问题严重;③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
种类 矿产资源 森林资源 土地资源 水资源
解决 措施 ①合理开发,综合利用,提高效益;②做好矿区的环保研究工作;③发展新材料、新能源 ①依法保护和经营现有森林资源;②提倡全民植树造林,绿化祖国;③营造防护林带 ①依法保护耕地;②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农、林、渔、牧生产;③合理利用宜农荒地、沿海滩涂等 ①兴修水利,优化水资源配置;②节约用水,构建节水型社会;③防治水污染
沙特阿拉伯人口主要集中于沿海和内陆绿洲地区。21世纪初,该国甲地发现便于开采、储量丰富的优质磷酸盐矿,开采初期矿石送往乙地加工。2013年,该国在甲地附近筹建了磷酸盐工业城(位置见下图),使其成为集开采、加工于一体的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
(1)分析沙特阿拉伯建设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的优势条件。
(2)分析在甲地附近建设磷酸盐工业城需要克服的不利地理条件。
提示:(1)沙特阿拉伯靠近亚洲、非洲和欧洲市场,濒临海洋,产品运输方便;磷酸盐矿品位高,储量大,易开采;油气资源丰富,能源成本低;资金雄厚。
(2)高温干燥,淡水资源短缺,施工环境差;地处偏远地区,人口稀少,劳动力缺乏;地区开发历史短,工业基础设施不完善。
典例剖析
大熊湖位于加拿大西北部(65°N~67°N),湖面海拔不足200米。20世纪初,湖泊东岸地区发现沥青铀矿,1930年开始开采,从矿砂中提炼镭、铀等物质,但近年来仅开采银矿。埃科贝为该区采矿中心,也是湖区最大居民点。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大熊湖区矿产资源开发面临的困难有(  )
①冻土分布广泛 ②空气氧含量低 ③劳动力数量少
④提炼技术落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埃科贝近年来仅开采银矿而非铀矿的原因是(  )
A.铀矿放射危害较大 B.市场需求改变
C.保护生态环境 D.铀矿资源开采殆尽
答案:(1)C (2)D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该地纬度高,气温低,冻土广布,矿产资源开采面临恶劣气候和冻土层的影响,同时由于纬度高,人口少,会面临劳动力不足的问题,①③正确。空气氧含量高低与海拔有关,该区域海拔较低,空气氧含量高;加拿大为发达国家,提炼技术先进,②④错误。第(2)题,根据材料“20世纪初,湖泊东岸地区发现沥青铀矿,1930年开始开采……但近年来仅开采银矿”推测,由于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随着时间的推移,铀矿资源开采殆尽,现在只能开采银矿。
方法技巧
资源短缺问题的成因分析
(1)资源总量有限:资源来源少或储量小,不易储存,不可持续性供给。
(2)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影响不同地区、特定时间内对资源的使用。
(3)资源遭到破坏,数量减少。
(4)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资源需求量大。
(5)资源利用不合理,如浪费严重、利用率低等。
学以致用
能源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能源的利用和发展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读我国西南山区某农村的能源消费结构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示能源消费结构易引发的环境问题有(  )
①大气污染加剧 ②水污染严重 
③土壤污染严重 ④土壤肥力下降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改变上述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有(  )
①开发利用多种能源 ②秸秆还田 
③加强交通建设 ④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 
⑤大力发展畜牧业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②③④
C
C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薪柴消费量、秸秆消费量和煤炭消费量占比重大,所以易导致大气污染加剧,①正确;对水污染、土壤污染影响较小,②③错误;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而秸秆成为燃料,减少了秸秆还田,造成土壤肥力下降,④正确。第(2)题,要改变上述问题,应该开发利用多种能源,实施秸秆还田,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强交通建设、大力发展畜牧业不能解决上述环境问题。
二 自然资源的特征及影响
重难归纳
1.自然资源的数量特征
2.自然资源的质量特征
3.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中国应实行“节能优先、结构多元、环境友好”的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
(1)据图可知,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说出我国煤炭资源空间分布有何特征。
(2)我国水电蕴藏量丰富,但在水能开发中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提示:(1)分布不均,煤炭多分布在北方;集中分布在北方的晋、陕、内蒙古、冀和南方的黔等省级行政区。
(2)水电站距离能源消费市场远,需要长距离输电。
典例剖析
低碳经济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特点。下图为近年来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分类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甲省成为低碳区的主要原因是(  )
A.环境承载力高 B.能源需求量较少
C.产业结构轻型化 D.森林覆盖率较高
(2)下列关于提高乙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措施,最合理的是(  )
A.加大油气的开采量,调整能源结构
B.延长煤炭产业链,促进非煤产业发展
C.禁止煤炭开采,发展第三产业
D.集中发展高科技产业,改变产业结构
C
B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可知,低碳经济与环境承载力、森林覆盖率无关。甲省是广东省,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对能源的需求量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初期,广东省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趋于合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使得产业结构轻型化,走上低碳经济发展道路。
第(2)题,乙省是山西省,油气能源储藏量有限,开采油气资源并不能改善能源结构;山西省以传统重工业为主,受传统经济和资源的影响,只能适当发展高科技产业,改善产业结构;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禁止采煤会影响我国能源供给;延长产业链,促进非煤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可以减少煤炭的消耗,进而减少废气的排放和水污染,从而提高山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
方法技巧
我国能源问题的分析方法
对于我国能源问题的分析,应着眼于现状、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措施三个方面。
(1)我国能源问题的现状。
能源短缺,浪费严重;采煤引起地面塌陷、农业减产和地表植被破坏;能源利用率不高,环境污染严重;农村大量使用薪柴燃料,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3)产生的原因。
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单一,水能、核能等所占比重较小;人口多,人均能源资源不足;经济发展快,能源消费量尤其是石油的需求量迅速增加。
(3)解决措施。
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开发利用率;积极开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强能源资源的勘探、开发与调配工作;开发清洁煤技术,发挥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保证油气供应稳定可靠。
学以致用
读长江上游流域功能性分区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自然资源中,长江上游流域最为稀少的是(  )
A.耕地资源 B.水能资源
C.生物资源 D.矿产资源
(2)下列有关长江上游流域各分区功能定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源头区以流域水体污染防治为主
B.深谷区以水能开发和水土保持为主
C.山地、丘陵区以水源涵养和动植物保护为主
D.三峡库区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
A
B
解析:第(1)题,长江上游流域是我国主要的资源富集区,有丰富的生物、水能、有色金属及天然气等资源,而耕地资源较为稀少。第(2)题,源头区地处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其主要功能是生态功能,应以水源涵养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为主;深谷区相对高度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且水土流失严重,功能定位应以水能开发和水土保持为主;山地、丘陵区人口集中,经济开发程度较高,经济功能较强,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可突出产业协调发展和资源适度开发;三峡库区应注重库区水体污染防治和水土流失治理,以及移民的安置与致富。
我国天然气资源丰富,主要分布于陕甘宁、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地区、四川盆地东部地区、新疆塔里木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和南海南部等。我国正在实施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西气东输工程。据此完成1~3题。
1.下列关于天然气资源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属于可再生资源 B.属于生物资源
C.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D.属于气候资源
2.根据材料,天然气在我国的分布说明其(  )
A.具有空间差异性 B.具有数量的有限性
C.具有利用的发展性 D.具有资源的联系性
3.天然气分布的主要制约条件是(  )
A.热量 B.水分
C.土壤 D.地质作用
C
A
D
解析:第1题,天然气属于化石能源,是非可再生资源,C项正确。第2题,我国天然气资源丰富,主要分布于陕甘宁、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地区、四川盆地东部地区、新疆塔里木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和南海南部等,说明天然气在我国分布不均匀,存在空间差异,A项正确。根据材料只能推断出天然气的分布,并不能推断出天然气数量的有限性、利用的发展性及资源的联系性。第3题,天然气属于矿产资源,属于化石能源,其形成受地质演化中的地质作用的影响和制约,D项正确。
当前,水资源紧缺已成为许多国家与地区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人们正在采取多种措施摆脱这一困境。据此完成4~6题。
4.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目前人类可以大量利用的(  )
A.冰川水、河水、湖泊水
B.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C.冰川水、大气水、土壤水
D.大气水、淡水湖泊水、沼泽水
B
5.根据自然条件与用水需求等因素判断,下列四组国家中,水资源都非常紧缺的一组是(  )
A.埃及、新加坡 B.巴西、阿根廷
C.英国、以色列 D.美国、墨西哥
6.跨流域调水是解决地区水资源不足的措施之一。下列国家中,根据本国自然环境特点进行大规模“东水西调”的是(  )
A.俄罗斯 B.加拿大
C.中国 D.澳大利亚
A
D
解析:第4题,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淡水资源,目前人类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为循环周期较短的河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第5题,埃及主要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稀少,水资源短缺;新加坡虽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但人口密度很大,人均水资源较少。其他三项中巴西、英国、美国的水资源都比较丰富。第6题,澳大利亚东部有纵贯南北的大分水岭,从东部海洋吹来的湿润气流在大分水岭的东侧形成地形雨,在大分水岭的西侧,气流下沉,降雨稀少,因此澳大利亚建设了“东水西调”工程来解决西部地区水资源不足的问题。
7.读某市水资源利用数据表,完成下列各题。
(1)依据供水结构,指出该市供水水源,并分析该市供水结构可能引发的问题。
(2)概括该市用水结构的变化特点。
(3)在农业和工业中任选其一,说明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措施。
年份 总量/ 108 m3 供水量/% 用水量/% 地表 水 地下 水 再生 水 调入 水 生活 环境 工业 农业
2020 35.1 16 65 17 2 42 9 15 34
2021 35.2 13 61 19 7 43 11 14 32
2022 35.9 14 57 21 8 44 16 14 26
答案:(1)供水水源: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跨流域调水。可能引发的问题:过量开采地下水,易引起地下水水位下降,造成地面沉降,破坏生态环境。
(2)生活用水比例上升,且始终占最大比例;环境用水比例增加;工业用水比例总体下降;农业用水比例下降明显,但仍占有较大比例。
(3)农业:控制高耗水作物的种植,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充分利用再生水。
或工业:控制高耗水产业的发展,通过科技创新降低单位产品的用水量,循环利用水资源,对污水进行资源化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水排放。
解析:第(1)题,从表中可直接读出供水水源,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地下水是主要的用水来源。如果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造成地面下沉、生态环境破坏。第(2)题,从表中找出具体数值,逐项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变化特点即可。第(3)题,发展节水农业,降低耗水量,充分利用再生水;工业生产中控制高耗水产业发展,污水达标处理和循环利用,减少污水排放。第三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课后·训练提升
基础巩固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些城市已采取措施,控制污染,保护环境。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几种观点中,正确的是(  )
A.先发展经济,再治理环境
B.先投入大量资金治理环境,再发展经济
C.在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治理环境
D.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2.解决人类与环境的矛盾,主要依靠(  )
A.增加粮食产量
B.增加能源消费
C.控制资源使用量
D.努力发展生产力
答案1.D 2.D
解析第1题,经济的发展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相互影响的,只有在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经济的快速优质发展。第2题,各种环境问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也必将在发展的过程中得到解决。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因而解决的关键是发展生产力。
2019年11月,澳大利亚东部森林大火肆虐,熊熊烈火燃烧了数月。此次山火分布广且持续时间长,使得澳大利亚损失惨重。澳大利亚东部的森林树种主要是桉树,这种树体内含有较多的油脂。有关数据显示,2019年澳大利亚的平均气温比1961—1990年高出了1.52℃。据此完成3~4题。
3.此次澳大利亚山火分布广且持续时间长的自然原因主要有(  )
①太阳高度角大,气温高 ②受拉尼娜等极端天气影响,气温异常偏高,降水量偏少 ③多大风天气 ④火灾预案不足,灭火反应被动 ⑤植被单一,树木种类易燃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⑤
4.此次火灾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可能有(  )
①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基础设施损坏 ②短期内部分地区的土壤肥力可能会增加 ③生物多样性严重受损 ④严重加剧全球变暖 ⑤水土流失、沙尘暴威胁加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答案3.D 4.C
解析第3题,2019年11月,澳大利亚东部森林大火肆虐,熊熊烈火燃烧了数月,这期间正是澳大利亚的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容易形成火灾,这是此次澳大利亚山火分布广且持续时间长的主要自然原因,①正确;拉尼娜现象出现时,往往太平洋西岸上升气流增强,降水量增多,②错误;大风天气多,导致此次澳大利亚山火分布广且持续时间长,③正确;火灾预案不足,灭火反应被动,不是自然原因,④错误;澳大利亚东部的森林树种主要是桉树,这种树体内含有较多的油脂,易燃,⑤正确。第4题,此次澳大利亚森林火灾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基础设施损坏,但这不是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①错误;森林火灾留下的灰烬是很好的肥料,因此短期内部分地区土壤的肥力可能增加,②正确;森林火灾烧毁了大量植物,破坏了许多生物的生存环境,直接伤害了许多动物,生物多样性严重受损,③正确;此次森林火灾破坏的森林、排放的二氧化碳在全球范围内数量有限,不会严重加剧全球变暖,④错误;森林火灾破坏了当地植被,短期内植被覆盖率下降,因此在湿润区会加剧水土流失,在较干旱区会加大沙尘暴威胁,⑤正确。
船舶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是港口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2015年起,交通运输部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等地,设立了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区,控制污染物排放。读上海港排放控制区设立后各污染物排放情况示意图,完成5~6题。
5.关于上海港大气污染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氮氧化物和颗粒物是主要污染物 ②SO2主要来自船用燃油 ③主要污染物数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④海湾闭塞不利于污染扩散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6.港口城市治理船舶大气污染的对策,可行的是(  )
A.大气污染排放控制区管辖的范围限于沿海港口
B.船舶靠岸时用岸上电力供电取代燃油发电
C.压缩港口用地规模,实现节能减排
D.政府部门统一规定船用燃油的含硫量
答案5.A 6.D
解析第5题,由图可知,上海港大气污染物占比最大的是PM10、细颗粒物和NO2,所以氮氧化物和颗粒物是主要污染物;SO2主要来自船用燃油燃烧产生的尾气排放;主要污染物数量在图示时期呈现下降趋势;大气污染与海湾形态关系不大,海湾闭塞不利于水污染的扩散,大气污染扩散程度主要考虑地形是否封闭。故选A项。第6题,船舶途经的地区都会有大气污染,所以沿线都需要管辖;船舶靠岸时改用电力,其可行性较低;压缩港口规模不符合发展的要求,我们要在发展中解决问题。故选D项。
近地面大气中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在太阳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可产生臭氧,臭氧浓度达到100微克/米3就可能产生臭氧污染,危害人类健康。下图示意我国某城市夏季臭氧浓度和太阳总辐射强度的典型日变化。据此完成7~8题。
7.该城市可能是(  )
A.乌鲁木齐市 B.成都市
C.杭州市 D.哈尔滨市
8.下列应对臭氧污染的措施,可行的是(  )
A.限制电能汽车出行
B.午后锻炼强身健体
C.实行污染监测管控
D.关闭所有的化肥厂
答案7.B 8.C
解析第7题,该城市在北京时间13:00左右太阳辐射强度最大,此时该地地方时为12:00,经计算可知该地位于105°E附近,结合选项可判断,应为成都市,B项正确。第8题,近地面大气中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在太阳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可产生臭氧,臭氧浓度达到100微克/米3就可能产生臭氧污染,危害人类健康,所以实行污染监测管控可减少臭氧污染的发生。电能汽车不排放氮氧化物;午后锻炼身体会加重臭氧污染对人体的危害;关闭所有化肥厂不合理,会影响生产和经济发展。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厨余垃圾是家庭、宾馆、饭店等饮食单位抛弃的剩余饭菜的总称,主要包括米类和面粉类食物残余、蔬菜、植物油、动物油、肉骨、鱼刺等,其化学成分主要为淀粉、纤维素、蛋白质、脂类和无机盐等。目前,世界各国绝大部分城市垃圾中40%为厨余垃圾。中国每年的生活垃圾产量超过4亿吨,厨余垃圾占比超过60%;一些主要城市厨余垃圾的产生量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厨余垃圾的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处理日益受到各界的关注。
(1)根据材料,概括厨余垃圾的特点。
(2)说明乱丢乱弃厨余垃圾带来的危害。
答案(1)数量大、种类多。
(2)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厨余垃圾成分复杂,极易腐烂变质,产生恶臭,带来大气污染;微生物分解后的产物容易进入江河湖泊、土壤,造成地表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厨余垃圾分解过程中产生大量细菌和病毒,扩散在空气中易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厨余垃圾堆放会占用大量土地;厨余垃圾中的有毒有害成分随雨水下渗,会造成地下水污染。
解析第(1)题,“目前,世界各国绝大部分城市垃圾中40%为厨余垃圾。中国每年的生活垃圾产量超过4亿吨,厨余垃圾占比超过60%;一些主要城市厨余垃圾的产生量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说明厨余垃圾数量大;“包括米类和面粉类食物残余、蔬菜、植物油、动物油、肉骨、鱼刺等”,说明厨余垃圾种类多。第(2)题,从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危害人体健康等方面分析。
能力提升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区域发展中要特别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据此完成1~2题。
1.青海湖的水位近年来持续下降,著名的“鸟岛”已与湖岸相连而成为半岛,其主要原因是(  )
A.利用湖水进行灌溉较多
B.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C.流域的农业用水增多
D.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
2.为保护和恢复西部生态环境,应采取的措施有(  )
①减少资源的开采 ②生态建设以自然恢复为主 ③重点地区实行严格的退耕还林还草措施 ④合理发展经济,从根本上解决粗放型经济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1.C 2.B
解析第1题,青海湖是咸水湖,不能用于灌溉;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会造成入湖泥沙增多,不会造成水位下降;短时期内气温升高,对湖水水位影响较小;该流域的农业用水增多,即入湖河流水被大量截留用于灌溉,导致湖水水位下降。第2题,西部生态环境脆弱,为了保护和恢复其生态环境,应采取②③④措施,开采资源时要注意环境保护。
研究发现,人均GDP、工业化、能源消耗和技术进步4个要素与城市空气质量变化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指统计年度内全社会实际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经费支出,反映技术研发投入的多少。下图为中国不同区域部分社会经济因素对城市空气质量影响情况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
注:正值表示空气质量的正向效应,负值表示负向效应
3.下列关于4个要素与城市空气质量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工业化程度越高,城市空气质量越差
B.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空气质量呈负相关
C.人均GDP与城市空气质量呈正相关
D.能源消耗与空气质量呈正相关
4.珠江三角洲城市空气质量优于其他区域说明(  )
A.珠江三角洲技术水平较高
B.工业化速度最快
C.人均GDP最低
D.能源以清洁能源为主
5.不同区域城市空气质量与R&D经费占GDP比重的相关性不同,说明(  )
A.技术进步产生的影响因区域范围大小而变化
B.不同区域技术进步程度不同
C.珠江三角洲区域出现异常影响因素
D.各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大
答案3.C 4.A 5.B
解析第3题,据图可知,人均GDP与城市空气质量呈正相关,人均GDP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所以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空气质量呈正相关,C项正确,B项错误;工业化程度高并不一定空气质量差,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程度高,但城市空气质量较好,A项错误;图中显示能源消耗与空气质量呈负相关,D项错误。故选C项。第4题,据图可知,珠江三角洲R&D经费占GDP比重与城市空气质量呈正相关,且影响较大,说明珠江三角洲在经济发展中技术研发投入较大,技术水平较高,工业发展水平高,且污染较少,A项正确。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工业化速度快,人均GDP位于我国前列,单从空气质量优于其他地区,无法得出工业化速度最快和人均GDP最低的结论,B、C两项错误;珠江三角洲能源消耗与城市空气质量呈负相关,说明其能源结构不是以清洁能源为主,D项错误。第5题,根据材料无法得出技术进步产生的影响因区域范围大小而变化的结论,A项错误;珠江三角洲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因素有工业结构、技术进步程度等,无异常影响因素,C项错误;各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大小和两者相关性无联系,D项错误;据图可知,R&D经费占GDP比重与城市空气质量在不同区域的相关性不同,主要是因为不同区域的技术进步程度不同,因而对资源利用的能力与效率不同,故选B项。
6.读我国荒漠化主要省级行政区分布图(图1)和荒漠化类型动态变化情况图(图2),完成下列各题。
图1
图2
(1)影响荒漠化形成的因素主要有     、     、      等,荒漠化的主要动力因素是    。
(2)我国荒漠化分布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是   ,其人为原因有        。
(3)我国荒漠化类型动态变化情况如图2,其中引起荒漠化面积增加的因素是      。简析其原因。
答案(1)风蚀 水蚀 盐碱化 风力
(2)新疆 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当等
(3)盐碱化 自然原因:处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区,春季气温回升,蒸发旺盛;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地下水位较高,盐分向地表积聚。人为原因:大水漫灌,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盐碱地面积扩大。
解析荒漠化形成的影响因素及主要动力因素可结合所学知识与图2来回答。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主要有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及水资源利用不当等。形成盐碱化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二是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共45张PPT)
第三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目 标 素 养
1.掌握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培养综合思维
2.了解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能够针对不同环境问题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法,培养地理实践力
3.认识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培养人地协调观
知 识 概 览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
1.自然环境的稳定机制
自然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由 太阳能 持续供给能量,物质能够从 无机环境 进入 生命体 ,最终又回到无机环境,从而完成 物质的循环 与能量的流动,同时自然环境能够通过 自我调节 维持稳定。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取大量 自然资源 ,维持城市、农田等人类系统的运行,将所形成的 废弃物 排入自然环境。
(2)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已在某些方面超过自然环境的 调节 能力,损害自然环境的 支撑服务 功能,使自然环境偏离应有的 稳定 状态。
3.环境问题
 大气污染 、水污染、生态退化、 全球变暖 等。
4.人类对环境的影响
(1)影响因素: 人口数量 、人均资源消费量和 技术水平 。
(2)关系。
① 人口数量 增加,所需要的自然资源数量和 排放的废弃物 数量也会增加。
② 人均资源消费量 越高,对环境的影响越大。由于
 经济发展 水平的不同,人均资源消费量具有显著的
 区域差异 。
③技术进步对环境的影响具有 两面性 。技术越发达,人类对 自然环境 影响的程度越大;人类通过研发 环境友好 技术,能够提高 资源利用率 和废弃物处理能力,降低对自然环境的 负面 影响。
微思考1环境问题与自然灾害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提示: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都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自然灾害主要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而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都会引发环境问题,当前人为原因引发的环境问题尤为严重;部分自然灾害是环境问题的一个方面。
二、环境问题的危害
1.影响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1)自然环境的 供给服务 功能下降,使人类难以获得足够的自然资源,导致自然资源 稀缺 甚至枯竭。
(2)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功能失常,使 环境污染 与生态退化加剧,并增加 自然灾害 的风险。
(3)自然环境的 文化服务 功能降低,会降低人的舒适感、 审美体验 等。
2.影响生活质量,危害人类健康
大气、 水 、固体废弃物和噪声等污染,会直接损害人的 生活质量 和健康。
3.环境问题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环境问题不仅直接造成 生命财产 的损失,也对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造成损害,进而制约 社会经济 发展。
微思考2企业应如何避免“先污染、后治理”
提示:实行清洁生产或发展循环经济;对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利用清洁能源,加大技术投入。
一 环境问题的类型及原因
重难归纳
1.环境问题的类型
按环境问题发生的先后顺序以及发生机制,一般可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
类型 成因 问题举例
原生环 境问题 由自然环境本身变化引起的 火山喷发造成的大气污染;地震引起的水体污染
次生环境问题 环境 污染 人类的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消费活动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工业生产排放的污水导致水体污染
生态 破坏 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或自然资源枯竭 乱砍滥伐导致的水土流失、草场退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工业生产的发展。
(2)世界人口高速增长。
(3)科学技术的发展。
海伦娜岬角位于智利南端,那里几乎所有的动物都丧失了视力。下图为南极臭氧层空洞变化示意图。
(1)分析海伦娜岬角地区的动物丧失视力的原因。
(2)分析导致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
提示:(1)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面积不断扩大,臭氧含量减少,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加,损害动物的视力。
(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大量使用氟氯烃等,破坏了臭氧层。
典例剖析
赤潮是海洋中由海水富营养化造成的常见污染类型。20~30 ℃是最容易发生赤潮的温度范围,赤潮发生的环境条件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根据赤潮发生的环境条件可以判断,我国较易发生赤潮的海域一般是(  )  
①南方近岸海域 ②城市近岸海域 
③北方近岸海域 ④乡村近岸海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A
(2)赤潮产生的人为原因主要有(  )
①工业废水的排放 
②生活污水的排放 
③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施用化肥与农药 
④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扩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D
解析:第(1)题,赤潮易发生在20~30 ℃的温度范围内,我国南方纬度低,热量条件好,适宜赤潮生物的生长。城市近岸海域向海洋排放大量废水,为赤潮生物提供了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第(2)题,据材料可知,有机物、营养盐、维生素、微量元素都有利于赤潮生物生长,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施用化肥与农药以及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扩大等都会产生这些物质。
学以致用
下图为我国华北地区某城市及郊区地形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城市冬季最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
A.沙尘暴 B.水体污染
C.酸雨 D.雾霾
(2)该城市冬季上述环境问题比周边城市严重,其原因可能是(  )
A.降水丰富,水汽充足 B.风力较小,大气稳定
C.城市绿地面积大 D.废水排放量大
答案:(1)D (2)B
解析:第(1)题,华北地区冬季盛行西北季风,该城市西北部为山地,阻挡西北风,背风坡风力较小,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因此冬季易形成雾霾,D项正确。背风坡风力较小,不易形成沙尘暴,A项错误;水体污染和季节无关,B项错误;该地冬季降水少,不易形成酸雨,C项错误。第(2)题,该地西北部为山地,阻挡冬季风,使得该地风力较小,大气稳定,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因此冬季雾霾问题比周边城市严重,B项正确。山地背风坡,降水较少,A项错误;城市绿地面积大会减轻雾霾,C项错误;废水排放量与雾霾形成无关,D项错误。
二 环境问题的危害
重难归纳
1.全球性的环境污染
类型 主要原因 危害
全球变暖 温室效应不断增强 导致南、北极地区部分冰川融化,海水受热膨胀,海平面上升
酸雨污染 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工业化的推进 危害水生生物、农作物和森林的生长发育;腐蚀建筑物;有时直接损害人体健康
臭氧层 破坏 人类大量排放氟氯烃等物质 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危害
2.大面积的生态破坏
问题 原因 主要危害
植被 破坏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活动 生态系统失衡、环境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生物 多样 性减少 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和外来物种入侵 部分物种灭绝
水土 流失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活动导致植被破坏 土壤肥力下降、土壤结构遭到破坏
土地 荒漠化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 可利用土地面积缩小、土地产出减少、土地养育人口的能力降低
3.雾霾的成因及危害
(1)成因。
①自然原因:冬春季节多沙尘天气,降水少;地形较封闭(盆地或周边多山等);大气比较稳定(逆温或少风),细颗粒物不容易扩散。
②人为原因:冬季取暖消耗大量煤炭,排放的细颗粒物较多;汽车尾气大量排放;工地扬尘等。
(2)危害。
能见度降低,给人们出行带来不便,交通事故多发;加剧大气污染,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诱发结膜炎、气管炎、哮喘等疾病;对航空事业造成不利影响。
海洋酸化即海水吸收了空气中过量的二氧化碳,导致酸碱度降低的现象。海水应为弱碱性,海洋表层水的酸碱度值约为8.2。当空气中过量的二氧化碳进入海洋时,海洋就会酸化。科学研究表明,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预计到2100年,海洋表层水的酸碱度将下降到7.8。
(1)分析工业革命以来海洋酸化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
(2)指出海洋酸化的危害。
提示:(1)人口数量增加、工业发展消耗了大量矿物燃料,植被破坏、绿地面积减少,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进入海水的二氧化碳增多,加快海洋酸化。
(2)破坏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生物多样性减少),导致渔业减产,对船舶、建筑工程等腐蚀加剧。
典例剖析
下图反映了我国某地区的环境问题。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示反映的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矿物燃料的大量燃烧 B.不合理的灌溉
C.过度开采地下水 D.过度樵采和滥垦滥牧
(2)该环境问题对该地区可能造成的影响是(  )
A.影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安全
B.影响京广铁路线等重要交通线路的安全
C.提高了河流的泄洪能力,使得可利用的水资源减少
D.增加该地的降水,易形成涝灾
答案:(1)C (2)A
解析:第(1)题,图中反映的是地面沉降问题,地面沉降是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的。第(2)题,地面沉降会影响地面建筑物及工程的安全;京广铁路并不经过该地区;地面沉降会使河流泄洪能力降低;并不会增加该地区的降水。
方法技巧
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的问题
过度开采地下水,会造成潜水水位下降而形成地下水漏斗区,导致地面下沉,沿海地带可能因此引起海水入侵等问题。
学以致用
土壤盐碱化是指在自然或人为因素影响下,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在表层土壤累积的过程。干燥度是指某地一定时间内的可能蒸发量与同期降水量的比值。下图为某地干燥度、地下水埋深年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地土壤表层含盐量最高的月份可能是(  )
A.3月 B.5月
C.9月 D.11月
(2)土壤盐碱化对当地农业造成的不利影响主要是(  )
A.生物物种减少
B.水土流失加剧
C.土壤肥力下降
D.地下水位下降
B
C
解析:第(1)题,影响土壤表层含盐量的主要因素是降水和蒸发,降水量越大,淋溶作用就越强,土壤的含盐量就越低;而盐分随着水分的蒸发向地表集聚,蒸发越强,表层土壤中的盐分含量就越高。由图可知,5月份干燥度最大,降水补给较少,地表水分蒸发量大,表层土壤盐分含量高,故选B项。
第(2)题,土壤盐碱化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影响农作物生长,使其产量降低,但不会导致物种减少,A项错误、C项正确。水土流失的强度与降水强度、地形和植被覆盖率等有关,与土壤盐碱化无关,B项错误。在半湿润、半干旱区,土壤盐碱化往往是由地下水位高引起的,土壤盐碱化不会引起地下水位下降,D项错误。故选C项。
读下面四幅图,完成1~2题。
1.四幅图片表示的环境问题属于原生环境问题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四幅图片表示的环境问题是由科学技术进步造成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A 2.D
解析:第1题,原生环境问题是由自然因素造成的,如洪水、旱灾、虫灾、台风、地震、火山爆发等。①是由地震引起的,属于原生环境问题;②③④都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属于次生环境问题。第2题,④图中的污染物是电子产品淘汰后形成的垃圾,是由科学技术进步造成的环境问题。
巨大的人口压力、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等,都是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据此完成3~4题。
3.与图中①②两国相比,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  )
A.人均资源拥有量多 B.城镇化问题严重
C.居民生活水平低 D.人口总量大,人口压力大
4.分析下列生态问题的原因,分别由资源利用方式不当和资源利用强度过大造成的是(  )
A.矿产枯竭、土地荒漠化 B.土壤盐碱化、物种减少
C.水源枯竭、水土流失 D.物种减少、森林减少
答案:3.D 4.B
解析:第3题,与①②两国相比,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较少,主要原因是我国人口众多,人口压力大;图示不能反映城镇化问题严重以及居民生活水平低。第4题,矿产枯竭、森林减少、物种减少、水源枯竭主要是资源利用强度过大造成的,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水土流失则是资源利用方式不当造成的。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每到夏季,上海的大多数公共场所会将空调温度调至26 ℃以上。据统计,每节约1亿度电,则可减少排放二氧化碳400万吨。
(1)简述为减缓全球变暖可采取的措施。
(2)请你从个人角度谈谈如何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做出贡献。
答案:(1)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减少矿物燃料的燃烧,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大量植树造林;加强全球合作。
(2)节约用电;环保出行;资源循环利用;避免使用一次性购物袋;植树种草等。
解析:第(1)题,减缓全球变暖应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入手,应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减少矿物燃料的燃烧,植树造林,加强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还应加强国际合作。第(2)题,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个人应从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耗入手,如节约用电、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垃圾分类回收等。(共21张PPT)
章末核心素养整合
专题一 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1.湿地的服务功能
(1)调节服务。
①调蓄洪水,防止自然灾害。湿地在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②保护堤岸,防风。湿地中生长着多种多样的植物,这些湿地植物可以减小海浪、台风和风暴的冲击力,防止对海岸的侵蚀,同时它们的根系可以固定堤岸和海岸,保护沿海工农业生产。
③调节气候。湖泊、江河、水库等大量水面及其水生植物可以调节气候,水体可以降温,增加空气湿度。
(2)供给服务。
①提供水源,补充地下水。湿地常常作为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生产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的水源。
②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湿地提供的莲、藕、菱及浅海水域的一些鱼、虾、贝、藻类等是富有营养的副食品;有些湿地动植物还可以入药;许多动植物还是发展轻工业的重要原料。
③提供矿物资源。湿地中有各种矿砂和盐类资源。
④能源和水运。河流的落差蕴藏着巨大的水能;沿海许多河口港湾蕴藏着巨大的潮汐能;可从湿地中直接采挖泥炭用于燃烧;湿地中的林草作为薪柴,是湿地周边农村中重要的能源来源;另外湿地有着重要的水运价值。
(3)支撑服务。
①降解污染物。工农业生产和人类其他活动产生的农药、工业污染物、有毒物质进入湿地,湿地中的植物对污染物进行吸收、分解、代谢、积累,起到净化水体、降解环境污染的作用。
②维持生物多样性。依赖湿地生存、繁衍的野生动植物种类极为丰富,其中许多是珍稀物种;湿地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和濒危鸟类、迁徙候鸟以及其他野生动物的栖息繁殖地。
(4)文化服务。
①观光和旅游。湿地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美学方面的功能。
②教育科研价值。湿地生态系统、多样的动植物群落、濒危物种等,在科研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为教育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对象、材料和试验基地。
2.破坏森林的危害
森林尤其是原始森林被大面积砍伐,会影响和破坏森林的生态功能,带来一系列生态灾难。其一般分析思路如图所示。
【典型例题1】读某地2010年和2022年部分指标对比表,完成下列各题。
时间 2010年 2022年
森林覆盖率/% 30 8
耕地面积/104 hm2 3.33 4.47
近三年平均降水量/mm 850 680
近三年平均气温年较差/℃ 23 30
河流含沙量/% 2 12
当年水旱灾害次数/次 0 3
粮食总产量/108 t 1.0 0.875
(1)该地耕地面积扩大,而粮食总产量却降低,其原因是
                   。
(2)该地水旱灾害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
(3)根据上表,结合地理知识,把①土壤肥力下降、②暴雨增多、③进一步毁林开荒、④洪水灾害增多四项填入下图中适当空格内,使之形成一个循环过程。
答案:(1)毁林开荒,导致气候恶化、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单产减少
(2)森林减少,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减弱
(3)A—② B—① C—④ D—③
解析:第(1)题,从表中数据的变化可推知,该地耕地面积的扩大是以毁林开荒为代价的,森林大面积减少,使其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功能下降,从而导致旱涝灾害增加、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最终导致粮食单产和总产量降低。第(2)题,该地水旱灾害增加,依据表格可知,森林大幅度减少,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第(3)题,从自然界的循环角度去思考。
专题二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1.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优缺点比较
2.我国土地资源特点
3.我国的水资源问题
【典型例题2】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是指流域或区域用水量与水资源可利用总量的比率。国际上一般认为,一条河流合理开发的上限是水资源利用率为40%。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及世界平均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比较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所示的我国部分地区,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共同问题有(  )
①水资源更新速度快 ②利用率过高 
③水污染严重 ④土壤盐碱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河西走廊水资源缺乏的人为原因主要有(  )
①河流径流量较小 ②城市密集,生活用水量大 
③灌溉用水量大 ④水资源统筹管理程度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D
解析:第(1)题,由题干可知,河流合理开发的上限是水资源利用率为40%,而图中所示的我国这几个地区水资源利用率均在4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90%,因此存在过度利用的问题,再加上这些地区蒸发旺盛,易引起土壤盐碱化。第(2)题,河西走廊水资源缺乏的人为原因与农业灌溉用水量大、河流上中游地区水资源统筹管理程度低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