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甲午中日战争同步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副由光绪帝所写的挽联哀悼的是( )
A 邓世昌 B 林则徐 C 关天培 D 左宗棠
答案:A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
解析:
分析:这幅沉痛的挽联,是人们为悼念民族英雄邓世昌写的。
点评: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地点是( )
A 大东沟 B 威海卫 C 黄 海 D 旅顺
答案:B
解析:
分析:甲午战争中,日军占领辽东半岛后,接着占领威海卫,威海卫是北洋舰队基地,结果全军覆没。
点评:掌握事件发生的地点。
3、若建立邓世昌纪念馆而收集文物,准备打捞“致远舰”,你认为应该到哪里打捞( )
A.丰岛海域 B.威海卫海域 C.旅顺海域 D.大东沟海域
答案:D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
解析:
分析:甲午战争中致远舰是在黄海大东沟击沉的。
点评:此题容易掌握,掌握事件发生的地点。
4、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左宗棠收复新疆②邓世昌抗击日军③林则徐虎门销烟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③②① D.①③②
答案:B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
解析:
分析:左宗棠收复新疆1876年,邓世昌抗击日军1894年,林则徐虎门销烟1839年,所以选B。
点评:掌握事件发生的时间。
5、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瑷珲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
解析:
分析:《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点评:此题考查《马关条约》的影响。
6、1895年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该对联反映了哪个条约签订后的情形(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
解析:
分析:由于《马关条约》的签订,台湾已割让给日本。颐和园又继续进行慈禧太后的“万寿庆典”。
点评:说明慈禧太后和李鸿章之流的投降派苟且偷安的卖国嘴脸。
7、“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此诗创作背景是十九世纪末的( )
A 鸦片战争 B 甲午战争 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抗日战争
答案:B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
解析:
分析:致远舰是在甲午战争黄海大东沟被击沉的,所以背景是B
点评:此题考查事件发生的背景。
8、“割台湾,赔两亿,中国人民争争气;开口岸,设工厂,清朝政府无法管。”这首顺口溜便于我们记忆下哪一不平等条约的内容?( )
A 《南京条约》 B 《马关条约》 C 《北京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B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马关条约》的史实.《马关条约》规定割台湾给日本,赔偿军费白银2亿两,允许列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所以上述顺口溜与《马关条约》的内容有关,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马关条约》的内容。
9、中日《马关条约》是继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来,对中国造成最严重危害的不平等条约之一。前者内容与后者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允许列强在中国(D)
A.开埠通商 B.索取赔款 C.割占土地 D.开办工厂
答案:D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
解析:
分析:《马关条约》规定允许列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这是《南京条约》里没有的。
点评:此题考查《马关条约》的内容。
10、全国人大十届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有答记者问时,引用了清末台湾爱国诗人丘逢甲的诗句:“春悉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诗中的“往事”和“割台湾”与哪一条约有关(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
解析:
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1895年4月17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主要内容是:①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②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③赔偿日本军费两亿两白银;④增开 沙市、重庆、苏州、杭州4个通商口岸,日船可以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⑤准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
点评:学生除了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还要掌握意义。
11、丘逢甲《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这首诗写于( )
A 1843年 B 1894年 C 1896年 D 1902年
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
解析:
分析:1895年4月,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诗中是去年今日,因此此诗作于1896年。
点评:本题考查时间的换算。
12、近代中国被迫与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其中19世纪90年代与19世纪40年代的不平等条约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 )
A.割占中国领土的面积扩大
B.开放的通商口岸深入内地
C.索取中国赔款的数额加大
D.列强获得对华资本输出的特权
答案:D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
解析:
分析: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马关条约》的内容。《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之后的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条约中割台湾岛给日本,允许投资设厂,西方列强对中国的 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转变,《马关条约》反映了西方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日本获取了大量的侵略权益,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它们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点评: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中国在该条约签订后的一系列救亡图存的运动需要掌握。
13、老王一家人在1890年为了谋求生路到重庆做生意,8年后他们会遇到下列那种情况( )
A.老大听人议论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的事情
B.老王在《申报》上看到太平军痛打华尔的一则消息
C.老二从西部回来告诉家人俄国侵占中国西北部7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
D.老三在一家本工厂打工
答案:D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
解析:
分析:1890年重庆做生意,8年后即1898年。考查1898年后的事情。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在北京 1860年)太平军痛打华尔(1862 浙江慈溪),1881年《中俄改订条约》俄国侵占中国西北部7万多平方千米的领土,1895年马关条约划重庆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马关条约》的内容及签订时间。
14、日本企业家大岛川一在重庆开了一家铁厂,你认为这件事最早会出现在( )
A 鸦片战争后 B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 甲午中日战争后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
解析:
分析:1895年马关条约划重庆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所以这件事发生在甲午战争后。
点评:此题考查甲午战争的影响。
15、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交战双方,同样装备着“坚船利炮”,却以清朝的惨败而告终。它暴露了清朝政治制度的腐朽。清朝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
A 三权分立制度 B 民主共和制度
C 君主专制制度 D 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D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
解析:
分析:三权分立和民主共和制度是美国的制度, 君主专制制度是英国的制度 当时中国的政治制度是君主专制制度,所以选D。
点评:考查甲午战争期间中国的政治制度。
16、以下事件和1895年《马关条约》有因果关系的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北伐战争
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
解析:
分析:甲午战争战败后,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所以选C
点评:掌握事件间的因果关系。
17、《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该条约中有利于外国人直接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的条款是( )
A.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C.增辟通商口岸
D.允许日本在中 国开设工厂
答案:D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
解析:
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这就意味着外国人可以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原料来剥削中国人民,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马关条约》的影响的准确识记。
18、与1842年的《南京条约》相比,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阶段列强侵华的新特点,这主要体现在( )
A.割地赔款 B.开埠通商 C.协定关税 D.设立工厂
答案:D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
解析:
分析:与1842年的《南京条约》相比,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阶段列强侵华的新特点,这主要体现在允许列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
19、据《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统计,1894年前的50多年间,外商在华共创办企业103家,到1913年,外资企业增加到300余家。外商企业骤增的主要原因是( )
A.鸦片战争爆发 B.《马关条约》签订
C.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D.《辛丑条约》签订
答案:B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
解析:
分析:《马关条约》签订后,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始工厂,这是外商企业骤增的主要原因,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马关条约》的影响。
20、小明同学学习了“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内容后,整理的笔记中不正确的是( )
A.林则徐——《海国图志》 B.左宗棠——收复新疆
C.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D.日本——割占台湾
答案:A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
解析:
分析:1842年,魏源完成林则徐的嘱托,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这是当时介绍西方地理历史最详尽的著作,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点评:掌握事件间的联系。
二、非选择题
21、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 《马关条约》签订后,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不怕倭寇来,只怕中堂反”的歌谣。
材料二 有人说日本之所以“明目张胆如此之横者,皆李鸿章与之狼狈为奸也。”
你是否统一材料中的观点?你如何评价李鸿章?
答案:以上观点不完全正确。李鸿章大办洋务,开办军事工业,也有抵抗外国侵略的一面;《马关条约》的签订并非李鸿章一个人造成的,而是由于整个清王朝腐败无能,但他对北洋海军的覆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
解析:李鸿章大办洋务,开办军事工业,也有抵抗外国侵略的一面。
点评:分析人物要一分为二。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 料:清政府派李鸿章到日本马关,与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举行谈判。日本诱逼李鸿章在早已拟定的条约文本上签字,蛮横地表示“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 已。”日本限定必须在一个月内办理割让台湾的手续,李鸿章请求放宽期限,说:“台湾已是贵国口中之物,何必着急。”伊藤博文回答:“还没有咽下去,饿得厉 害!”经过二十多天的谈判,日本下了最后通牒,限四天内答复,否则北京必不可保。清政府被迫全部接受了日方提出的条件。
请回答:
(1)材料反映的是我国近代史上哪一个不平等条约签订的情况?该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是什么 ?
(2)近代以来,台湾与祖国大陆经历了两次分离,这两次分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3)材料反映了旧中国怎样的外交历史?你有何感想?
答案:(1)《马关条约》 该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更多的主权,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或大大加深了中国半列民地化程度也可)
(2)本质区别:第一次分离是国家主权受破坏(或是帝国主义侵占) 第二次分离是中国内政(或国共内部矛盾所致)。
(3)屈辱的外交。 感想: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等。(答对其中一项即可,其它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价值观正确都可)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
解析:《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列民地化程度,警示我们,落后就要挨打。
点评:此题主要考察《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让学生感受爱国情怀。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条约规定:“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摘自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17页
材料二:1898年爱国人士谢缵秦创制的《时局图》
(1)根据材料一,回答这是哪一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从条约中的哪些内容能说明日本的势力已伸入了内地?
(2)这一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了哪些严重危害和影响?
(3)根据材料二,说出该图反映了什么样的情况?
答案:(1)中日《马关条约》;重庆开埠通商。
(2)使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更多的主权,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日本割占台湾后,台湾人民掀起了反抗日本统治,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
(3)反映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与瓜分势力范围的情况。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
解析:中国割让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中国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二万万两); 中国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领事官和工厂及输入各种机器。
点评:此题考查《马关条约》的签订及中国人民的抗争。
24、材料分析:
材料一:“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郑观应
材料二:随从递给他救生圈,他坚决不接,决心与战舰共存亡。他的爱犬飞速游来,衔住他的衣服,使他无法下沉。……,(他)狠了狠心,用手将爱犬按入水中。
请回答:
(1)郑观应的诗描述的是哪个历史事件?请你为诗中的“东沟、致远”加个注释。
(2)材料2中的“他”是谁?从材料提供的信息判断,“他”是否有活下来的可能?
(3)请你替材料2中的“他”回答做出上述举动的想法是什么。
答案:(1)黄海海战。黄海大战的地点。邓世昌担任管带的致远舰,这是北洋舰队的主要战舰之一。
(2)邓世昌。有生还的可能。
(3)我们从军卫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我们虽然牺牲了,但可以壮国家的声威。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
解析:邓世昌,黄海海战战死,当时虽有声的可能,但为了国威,他宁愿牺牲,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点评:学会分析历史人物。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日军占领旅顺后,疯狂屠杀当地居民,死难者近两万人。
材料二:“日军为掩盖自己的罪行,将被害者的尸体集中火化,把骨灰装进棺材里埋葬,并用木牌写上‘清国阵亡将士之墓’,借以欺骗世界舆论。
请回答:
(1)材料一揭示了日军什么样的特征?
(2)材料二揭示了日军什么样的特征?你认为他们为什么要掩盖自己的罪行?
(3)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你对侵略者有了什么样的认识?
答案:(1)侵略者凶残、野蛮的特性。
(2)虚伪。为了掩盖真相,欺骗舆论。
(3)再凶残的侵略者也是外强中干,因为毕竟他们代表了邪恶,站在了全人类的对立面。我们要认清一切强盗的本质,并充满战胜他们的信心。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
解析:日本占领旅顺后,疯狂屠杀中国军民,充分暴露其凶残的本性。
点评:此题主观性很强,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并通过旅顺大屠杀,了解日本侵略者残忍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