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05 09:34: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杜甫
忆昔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无家别
寂寞天宝后,
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馀家,
世乱各东西。
杜甫的两首诗反映出他在位期间唐朝国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繁盛(前期)
衰败(后期)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学习目标
1.历史解释 史料实证:通过诗歌、图文多种史料,掌握安史之乱的基本史实,能够理解其爆发原因和影响; 评价唐玄宗,分析问题和评价历史人物事件的能力。
2.唯物史观 史料实证:通过合作探究,能够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认识到农民起义推动社会进步。
3.时空观念、家国情怀:通过理清三个子目的内在关联,提高逻辑分析能力;感悟到统一是中国历史的发展主流;统治者要勤政爱民,居安思危。
壹:盛极而衰:安史之乱
读课文,说说唐玄宗开元末年重用了哪些人?重用的这些人给朝政带来哪些后果?
高力士
李林甫
杨国忠
杨贵妃
春宵苦短日高起,
从此君王不早朝。
姊妹弟兄皆列土,
可怜光彩生门户。
缓歌慢舞凝丝竹,
尽日君王看不足。
原因①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
一、盛极而衰:安史之乱之因
唐玄宗宠幸杨贵妃,从此荒废朝政。他重用官官高力士,又把朝政交给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还提拔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担任宰相。这些人把持大权,营私舞弊,排斥贤能之人,致使朝政黑暗腐败。
一、盛极而衰:安史之乱之因
材料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唐)杜甫
材料三:从713—755年,唐对吐蕃用兵26次,对突厥用兵12次,对契丹用兵9次,对南诏用兵6次,……在这些战役中,唐朝军队是经常吃败仗的……再有其他方面的部族的反抗斗争,唐朝的边境局势是烽火不断,战火连绵。
——李飞《安史之乱背景分析》
741年唐朝疆域图
阶级矛盾
阶级矛盾
根据课文并结合以下材料分析“安史之乱”出现的原因
原因②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天宝十节度使分布图
一、盛极而衰:安史之乱之因
边镇军:49万人
中央军:8万余人
读图和材料,说说唐朝军事布防上存在哪些问题?
原因③.: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军力失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唐朝在边境和重要地区设置军事重镇,称为藩镇,长官叫节度使。节度使权力极大,不仅掌握庞大的军队,而且兼管辖区的行政和财政。
《新唐书 志第四十兵》言:"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节度使因而雄踞一方,尾大不掉,成为唐皇室隐忧。
一、盛极而衰:安史之乱之义
安史之乱:是755--763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向唐朝中央政府发动的、争夺权力的战争。
含义:
安禄山,本姓康 ,字轧荦山,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 )人 ,粟特族。
他精通九蕃语言。骁勇善战,屡建功勋。天宝年间,平步青云,兼任平卢、范阳和河东三镇节度使,受封东平郡王,拥兵20万。相反,中央兵力则不满8万。
755年,以诛杀宰相杨国忠为名,悍然发动安史之乱。
(安禄山)益肥壮,腹垂过膝,重三百三十斤。……至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风焉。—《旧唐书·安禄山传》
史思明(703—761)
今辽宁人,突厥族。
亦悍胡也,其才力远出禄山上。
——王世贞
年,安禄山和部下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 ”
仓皇逃亡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
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后攻占东都洛阳、潼关,逼近长安
755年
安史之乱
唐玄宗
(马嵬兵变)
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之乱于 年被平定。
763
一、盛极而衰:安史之乱之程
一、盛极而衰:安史之乱之影
唐朝户数变化示意图
材料一:安史之乱前,全国户数890多万,乱后仅剩190多万。北方黄河流域所受破坏最重,“北自覃(tán)怀,经于相土,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旧唐书》卷一二〇《郭子仪传》
分析安史之乱的影响?
影响:①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
社会凋敝,人口锐减(尤其是北方地区)
一、盛极而衰:安史之乱之影
仔细观察下图,有何变化?
影响②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仔细观察下图,有何变化?
《新唐书》:安史之乱后,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安史之乱前后藩镇形势图
影响③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节度使权势加大,地方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一、盛极而衰:安史之乱之影

衰极而亡:黄巢起义
中央政权
地方形势
百姓生活
结合书本24页,概括唐朝后期社会形势?
1.背景:
二衰极而亡:黄巢起义之因
宦官专权
①统治腐朽,宦官专权;
藩镇割据
②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
连年灾荒
生活困苦
赋役繁重
③人民赋役沉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
农民起义
黄巢,山东曹州冤句县人。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黄巢曾几次应试进士科,皆名落孙山,于是他满怀愤恨地写了一首《不第后赋菊》后离开了长安,后继承祖业成为盐帮首领。 875年六月,响应王仙芝起义。878年,王仙芝战死后,成为起义军领袖,号称“冲天大将军”。880年进入洛阳,突破潼关,进入长安,即位于含元殿,国号“大齐”。
在唐朝将领李克用等人的猛烈进攻下,起义军退出长安。884年,黄巢战死,时年六十五岁。至此唐末农民起义结束。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表现了黄巢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魄。
2.经过:
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
3.影响:
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二衰极而亡:黄巢起义之因
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后投降唐朝,被封为节度使,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他逐渐控制朝政,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
907年,朱温通过禅让的形式夺取了唐哀帝的帝位,代唐称帝,建国号梁,史称"后梁"。
朱温在位六年,被亲子朱友珪弑杀,享年六十一岁,庙号太祖。
参加
起义军
同州防御使
投降
唐军
篡位
建后梁
时间:907年
标志:朱温建立后梁政权
意义:标志着唐朝灭亡
二衰极而亡:黄巢起义之因
亡后格局——政权更迭与分立

三亡后格局:五代十国之况
五代:
(黄河流域)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十国:
(南方地区)
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北汉
三亡后格局:五代十国之质
政权 开国君主 即位前的官职
后梁 朱 温 宣武节度使
后唐 李克用 行营节度使
后晋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后汉 刘知远 河东节度使
吴 杨行密 淮南节度使
闽 王审知 武威节度使
南汉 刘 隐 静海军节度使
南平 高季兴 荆南节度使
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有何特点?
五代十国的实质: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三亡后格局:五代十国之质
课本P25【相关史事】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境内的钱塘江一带遭到海潮侵袭,成千上万亩农田被淹。吴越国王钱镠组织人力修筑海塘堤坝,汹涌的海水再不能逞凶,钱塘江附近变成富庶的农业区。
(1)特点:
①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②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所发展。
后周的第二个皇帝周世宗,具有宏大志向,即位后大力扭转混乱局面,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修订法律;经济上注重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减轻农民负担;军事上整编中央禁军,削弱地方兵权。他率军南征北战,决心统一全国,但因身患急病,39岁就去世了。周世宗的改革使后周强大起来,为此后北宋的统一打下基础。
评价:=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三亡后格局:五代十国之质
五代十国虽然政权分立,但在纷乱之中,有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是什么?
907年朱温
武则天
唐玄宗
唐太宗
618年李渊
唐朝建立
贞观之治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
唐朝灭亡
黄巢起义
由 盛转 衰
致 命打 击
鼎 盛时 期



【思考探究】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概括唐朝灭亡的原因。
①唐玄宗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朽;
②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藩镇割据局面逐渐形成;
③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
唐朝——618年-907年
五代十国
课堂小结
启示:统治者励精图治、要注重民生、要协调好中央与地方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