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第 周 周 学科 语文
课 题 6《树和喜鹊》 课型 精读
教材简析 《树和喜鹊》是一篇童话,向我们展现了三个画面:一棵树和一只喜鹊孤单地生活;后来这里有了许多树、许多鸟窝、许多喜鹊;喜鹊们、树们快乐地生活。随着画面的不断丰富,树和喜鹊由单个变成群体,由孤单变得快乐,故事生动形象地告诉学生:每个人都需要朋友,有朋友才会快乐。全文共6个自然段,每两个自然段讲述一个画面,结构相似,条例清晰,语言简单。
学情分析 由于疫情,学生们开启了特殊的居家学习,线上教学时老师们不能像在学校里一样,直观监督学生的上课情况,所以居家学习,自觉自律尤为重要。自觉性高并且自律的学生,每日合理安排时间,按时完成每日的学习任务,日益进步;基础较差、自觉性不高且不自律的学生,学习效果则不理想,需要对知识的掌握进行强化。
教学目标 联系上下文,了解“孤单、邻居”等词语的意思,积累“从前、叽叽喳喳、安安静静”等词语。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一”的变调。 通过想象画面、创设情境、体会心理朗读好课文,感受语言的节奏。 知道有朋友就有快乐
教学重点 用“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知道“孤单、邻居”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 通过想象画面、创设情境、体会心理朗读好课文,感受语言的节奏。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手段 通过例句进行复习,引入练习。 通过讲解连词成句的步骤和方法,逐步学会连词成句。
课前准备 PPT
复习导入 学习1-2自然段,体会孤单 学习第三、四自然段,体会树和喜鹊之多 五、学习5、6自然段,体会有朋友的快乐 总结升华 作业 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树和喜鹊》,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的变调,大家还记得“一”有哪几个读音吗?有三个,那我们一起来变一个“一”的魔术。一起来读: 2、恭喜大家都读准了,看小喜鹊来报喜了,齐读课题。 树和喜鹊会发生什么故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先来学习第1自然段 1、自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句话中写了哪些事物呢?请你用——画出来。 2、你们画的和老师一样吗?一起来读:一棵树、一个鸟窝、一只喜鹊 3、对比句子:老师把这个句子改一下,“只有”变成了“有”可以吗?自己读读,大家说不行,为什么呢? 你们说这里除了这一棵树还有别的树吗?除了这一个鸟窝还有其他鸟窝吗?除了这一只喜鹊还有其他喜鹊吗? ——没有! 所以作者一连用了三个只有,表示再也没有其他的了。 4、读准短语:只有一棵树、只有一个鸟窝、只有一只喜鹊 5、体会孤单 (1)想象:假如你就是这一棵树,周围没有其他小树,望向四周,你想说些什么呢?—— (可能会说:唉,我多想能有兄弟姐妹,陪我说说话啊!好无聊啊) 我们说树很——孤单 假如你就是这一只喜鹊,附近都没有其他喜鹊,只有你一只,你想说什么?—— 我不想一个人待着,想要有朋友陪我一起玩,我好难过! 我们说喜鹊很——孤单。 是啊,只有一棵树、一只喜鹊,没有伙伴,所以他们都很孤单,所以文中“说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单。”用“也”字连接,表示二者同样孤单。 (2)朗读:当你一个人在家,没家人陪伴时很孤单,就你一个人,没有伙伴陪你玩耍时,很孤单,树和喜鹊,他们没有朋友,只有孤孤单单的自己。他们心情怎样呢?——一定很伤心、难过吧。 带着你的体会读第1-2自然段,读出树和喜鹊的孤单和伤心。 后来呀,树和喜鹊多了起来,发生了什么呢,赶紧到文中去看看吧。 1、自读第3自然段,思考:从哪里看出树和喜鹊变多了呢?用——画出相关词语。 你画对了吗? 一起读——“好多好多”、“都有”、“都有”。 好多好多意思就是特别多,多得数不清,你能读出树的多吗? 好多好多树 那强调鸟窝多,我们可以说好多好多鸟窝,强调喜鹊多,我们可以说,好多好多喜鹊。 学习好( )好( )格式 老师带来两张图片,你能用好什么好什么来形容一下吗? 校园里的花好美好美,那里的楼房好高好高。看来好()好()啊,就表示程度加深了。 能用你的朗读,让我们听出树、鸟窝、喜鹊数量之多吗?自己读读 3、理解“邻居”并朗读 记得这里从前只有一棵树,后来,旁边有了好多好多的树,这些树都是他的——邻居,他们一起沐浴阳光,一起迎接风雨,一起发芽、一起落叶 从前只有一只喜鹊,后来飞来了好多好多喜鹊,鸟窝里的每只喜鹊都是他的——邻居,他们一起玩耍、相互帮助 一起读:树有了邻居,喜鹊也有了邻居。 自读第5自然段,思考:树和喜鹊有了邻居之后,是怎样快乐地生活在一起的呢? 汇报 (1)每天天一亮,喜鹊们叽叽喳喳叫几声,打着招呼一起飞出去了。 你们现在就是那可爱的小喜鹊,王老师化身森林小记者来采访大家,天亮了,这么热闹,你们叽叽喳喳地在说什么呢? 在说——大家早上好!朋友你起的可真早呀!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呦!今天要到哪里去玩呀? 小喜鹊们,你们可真开心啊,带着这种感情来读读这句话吧! 大家高高兴兴地玩了一天,天黑了该回家睡觉啦, 一起读:天一黑,他们又叽叽喳喳地一起飞回窝里,安安静静地睡觉了。 小喜鹊们,自从有了邻居你们的生活和心情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有了朋友很开心、快乐,甚至困难也都变成了快乐 朗读指导: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 大家就这样每天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请你把树和喜鹊前后心情变化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你们找的是这两句吗?我们发现,刚开始树和喜鹊都很孤单、难过,最后变得很开心快乐,这是为什么呢?文中哪句话告诉了我们答案? 是因为树和喜鹊有了邻居,有了邻居就是有了伙伴、有了朋友,他们可以一起玩耍,分享快乐,遇到困难,还能互相帮助、共同面对,树和喜鹊是这样,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有了朋友才会快乐! 课文学完了,课后作业是——1、大声朗读课文两遍。 2、试着给爸爸妈妈完整地讲述这个故事。 3、读一读,记一记书后的词语。 好啦,这节课就到这儿啦,同学们再见! 学生总结回答 学生总结回答 学生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的生字,回答问题。 学生根据题目做练 师生共读,老师读一段学生读一段。学生再次自读一遍,对课文内容进行回忆。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填空,把句子补充完整,使句子更加丰富具体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忆,将缺少的课文内容补充完整 学生背诵古诗,通过填空回忆古诗内容和要填写的生字 学生理解连词成句的做题方法,并进行记忆。 学生通过老师的提示想问题,最后连词成句 自读第五自然段,思考问题 交流鸟儿的话 带着感情朗读 带着感情朗读 找树和喜鹊心情前后变化的句子 通过一个小魔术,复习“一”的变调。导入课文。 从“一课、一个、一只”的学习到比较句子,都是在学习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同样也通过抓住关键词的方法体会树和喜鹊的孤单。 在前一环节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角色体验进一步体会树和喜鹊的孤单,读出感受。 在前面的学习方法之上有所迁移,让学生在整齐的语言形式中感受语言的节奏。抓关键词体会树和喜鹊后来的数量之多。 进行拓展,学习好( )好( ),表示程度的加深。 在前文的铺垫下理解“邻居”的含义。 创设情境,让学生化身喜鹊进入这个热闹的场景中,天亮时互相打招呼,天黑时聊一天的收获。体会有邻居后的快乐。 读出自己心中的快乐。只要学生有所感悟,朗读时有所体会即可,鼓励个性化的朗读。 找找学生心情变化的句子,寻求变化之源。升华主题——有了朋友才会快乐。 帮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积累书后词语AABB式词语
板书设计 6、树和喜鹊 孤单 没有朋友 快乐 有了朋友
作业设计 1、大声朗读课文两遍。 2、试着给爸爸妈妈完整地讲述这个故事。 3、读一读,记一记书后的词语。
课后反思 《树和喜鹊》是一篇童话,向我们展现了三个画面:一棵树和一只喜鹊孤单地生活;后来这里有了许多树、许多鸟窝、许多喜鹊;喜鹊们、树们快乐地生活。随着画面的不断丰富,树和喜鹊由单个变成群体,由孤单变得快乐,故事生动形象地告诉学生:每个人都需要朋友,有朋友才会快乐!全文共6个自然段,每两个自然段讲述一个画面,结构相似,条理清晰,语言简洁。 依据课标,识字、学词、读好课文是低段语文学习的基本要求,本课采用了随文识字、学词的方法。课文画面感较强,采用了创设情境、想象画面、体会心理等方法体会树和喜鹊的心情。 一、第一课时力求识字方法多样化。 生活中识字认识“单”、猜字谜学习“孤”,加一加的方法认识“都”,通过“都”和“邻”的比较认识“邻”。字理识字法认识“居”,形声字的方法学习“静”,利用图片认识“窝”。 二、落实本单元的目标——联系上文了解词语的意思。 1、通过第一自然段中,一棵树、一个鸟窝、一只喜鹊、只有,了解孤单的意思。为了能切身感受到树和喜鹊的孤单,我采用对比句子、想象画面来体会心理。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孤单的感受, 2、学习第二部分时,我抓住了关键词“好多好多”“邻居”等词语,体会树和喜鹊后来数量之多。接着,第三部分创设情境,让学生化身喜鹊进入这个热闹的场景中,天亮时互相打招呼,天黑时聊一天的收获。体会有邻居后的快乐。我尊重学生独特的心理感受,让学生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谈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让学生更进一步感受到没有伙伴和朋友的生活才会孤独。理解“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这句话,很自然的也就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教育学生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关心,我们的生活才会很快乐。 三、朗读突出方法——想象画面,体会心情。 本课的画面感比较强,学生比较容易想象到画面,树和喜鹊的心情由孤单到快乐也很贴近儿童的心理。低段的朗读指导离不开老师的示范和引领。由于是网课,我没有及时地听到孩子们朗读的反馈。但是纵观打卡情况,孩子们的朗读作业还是完成得不错的。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上一次课,我将精简一些教师活动,采用初读感悟——再读理解——拓展延伸等读悟结合方法,让学生通过思考、朗读、讨论、想象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的中心,最后让学生联系自身的实际谈体会来深化对文章中心的理解,这样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