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4张PPT。第七单元26.古文二则
1.文学常识
《孟子》,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和散文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人称“亚圣”。
《礼记》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主要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等内容,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2.主题解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通过论述人才造就和国家治理问题,证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炼,才能使人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
《教学相长》说明学生经过学习实践,才会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教师经过教学实践,才会发现自己教学中的困惑之处。学生知道知识不足,才能发奋“自反”,加紧学习;老师感到教学有困难,才能“自强”不息,不断地充实自己。即“学”因“教”而有进;“教”因“学”而得益。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译文】做学问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知识,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感悟】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实践出真知”,这符合唯物认识论的观点。对于古文的学习,我们就要由浅入深,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quǎn) (yuè) (奚) (鬲) (bì) (肴) (qiǎnɡ) (zhǎnɡ) (狱官) (征验,表现)(了解)(味美) (勉力、勉强)3.翻译下列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所以上天要交托重大的责任给这个人,一定首先使他的思想意志痛苦。
(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自己有不足的地方,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不解的地方,然后才懂得奋发努力。
4.有人认为,国歌的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应该改掉,因为现在中国的国力强大了,“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去了。请结合这篇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我不同意这种看法。虽然我们国家现在国力强大,繁荣富强,令世人瞩目,但是,我们不能就此停滞不前,而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积极进取。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永远繁荣富强,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5.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你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中得到的启发。
我们在学习中,一定要有顽强的毅力、坚韧的性格,要刻苦学习,奋发图强,努力磨砺自己,增长自己的才干。6.某学校八(1)班正举办主题为“仰望先贤”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完成下面的题目。
(1)李华同学在网上搜索到了下面的新闻,准备在班级发布,请你帮他将其压缩为一句话新闻。(30字以内)
为纪念孔子诞辰2565年,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一首以颂扬“中华6.某学校八(1)班正举办主题为“仰望先贤”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完成下面的题目。
(1)李华同学在网上搜索到了下面的新闻,准备在班级发布,请你帮他将其压缩为一句话新闻。(30字以内)
为纪念孔子诞辰2565年,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一首以颂扬“中华
的歌曲《孝行天下》最近录制完成。歌曲《孝行天下》由词作家佟文西作词、青年作曲家王一蓉作曲、陈思思演唱。该歌曲情感丰富,内涵深刻,旋律优美,经民歌天后陈思思倾情演绎,给人以柔美、大气之感,充分体现出中华美德的人性之美,相信一定能引起全球华人的共鸣。
示例:民歌天后陈思思录制歌曲《孝行天下》纪念孔子诞辰2565年。(2)王梅同学准备编辑主题为“不朽的孟子”的手抄报,她搜集到下面一些材料,准备编进手抄报中。请你为这些材料设计一个合适的栏目名称。(限4个字)
★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
栏目名称:誓言睿语7.为了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班上准备开展纪念活动,请你参与。
(1)请你拟写一条有关和平的宣传标语。
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2)请写出两个抗日英雄。
张自忠、赵一曼、杨靖宇(3)请你从“菊花、梅花、红杜鹃、白荷花”中任选一种献给抗日烈士,并附上简短的留言。
如:白荷花 你的心灵如白荷般纯洁,虽然如今你已不在,但你的笑容依然如白荷,永远开在我们的心间。又如:菊花__这枝枝菊花,象征了你们的纯洁无私、坚强勇敢,也寄托了我们的无限哀思。(4)正当全世界人民反省战争时,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却逆流而动。阅读下面材料,说说你对安倍晋三言行的看法。
①力挺阁僚参拜靖国神社:2014年4月下旬,日本副首相兼财务相麻生太郎等3名日本内阁成员相继参拜靖国神社,安倍则以首相名义献上祭品,面对国际指责,安倍称内阁成员“向英灵表达崇敬之情是自由的、理所应当的”,“绝不屈服”。
②否认二战侵略行为:继质疑东京审判后,他还就日本二战时期的侵略行为表示:“关于侵略的定义,不管是学术界还是国际上都尚无定论。”
示例:安倍晋三否认侵华历史,祭拜战争罪人,是在向深受日本侵略战争灾难的中国人民的伤口上撒盐,是在向和平挑战,安倍的这些言行是中国人民所不能容忍的,也是必须坚决谴责的。希望安倍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真诚地反省战争。 C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借以使他内心保持警惕,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缺少的能力。
9.作者认为造就人才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0.文章第①自然段作者使用排比句式有什么作用?
列举6位历史上身在逆境之中而担负大任、有所作为的名人,为下文议论提供了事实依据。同时增强了语气,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11.孟子强调了“逆境能成才”,但今天有人认为只有“顺境才能成才”。结合实例谈谈你的看法。
顺境固然能为我们成才提供优越条件,但现在很多纨绔子弟,丰富的物质财富腐化了他们的斗志,反而不利于成才。
(二)阅读《教学相长》,回答问题。
12.这篇短文选自《 》,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现在流传的版本是西汉 编纂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礼记戴圣教学相长(因此) (反省自己)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因此,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哪里理解得不透彻。
15.这篇短文讲了“教学相长”的道理,但开篇以“佳肴”入笔,有怎样的作用?
文章以“嘉肴,弗食,不知其旨”类比“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运用比喻、对比的论证手法,使读者易于理解,便于接受作者的观点,从而起到教育的目的。【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兽有猱①,小而善缘,利爪。虎首痒,辄使猱爬搔之。不休,成穴,虎殊快②不觉也。猱徐取其脑啖之,而汰其余③以奉虎曰:“余偶有所获,腥不敢私,以献左右。”虎曰:“忠哉,猱也!爱我而忘其口腹。”啖已又弗觉也。久而虎脑空,痛发,迹猱,猱则已走避高木,虎跳踉大吼乃死。
——刘元卿《猱》
【注释】①猱(náo):古书上说的一种猴。②殊快:很舒服。③汰其余:要扔掉的余渣。汰,扔掉。(使……痛苦)(追寻踪迹)(就) (却) 17.翻译下面的语句。
余偶有所获,腥不敢私,以献左右。
我偶尔得到一点食物,像生肉这类美食(或美食)不敢私自享用,把它献给您。
18.甲文中的舜等人成就大业和乙文中的老虎被“啖”脑而死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甲文中的舜等人历经磨难而变得内心警觉、性格坚强、才能增强;乙文中的老虎沉湎于“搔痒”及美言美食的享受。
19.两文阐述同一道理所运用的写法各不相同,试作简要说明。
甲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或通过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乙文运用借事寓理的写法(或通过讲述寓言故事的方法)。课件20张PPT。第七单元27.曹刿论战
1.文学常识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相传是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记载了公元前722年以后的两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左传》既是中国古代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
2.主题解说
本文以历史的眼光、从史传文学的角度,记叙了鲁庄公十年春天在长勺发生的齐鲁之战的准备过程、战争的进程以及取胜的原因,突出地刻画了曹刿这一人物形象,说明了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重要政治条件,审时度势、抓住战机是战争取胜的关键。4.重点聚焦
师:文中哪些地方突出了曹刿与鲁庄公两个人物的对比?
生:本文运用对比衬托法,通过人物对话和动作,描写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人物形象——曹刿与鲁庄公。
在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将战”而不知“何以战”,曹刿调查研究之后得出结论:“小大之狱”“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在作战过程中,鲁庄公盲目地“将鼓之”和“将驰之”,而曹刿则两次阻止曰“未可”,到有利时机才曰“可矣”。
在作战总结阶段,鲁庄公不知为何取胜而“问其故”,曹刿一一分析回答。
这样,写出了鲁庄公这个“肉食者”的“鄙”:无知无谋无能,鲁莽草率;反衬出曹刿的深谋远虑、从容镇定,有政治远见,也有高超的军事才能。须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旧五代史·晋书·安重荣传》
【译文】指时机难得,必须抓紧,不可错过。
【感悟】这句话警醒我们做事要注意把握时机,当机立断,借助时势,做出成绩,莫让天赐的良机白白流失,将来悔恨不已。(ɡuì) (jiàn) (fú) (bó) (biàn) (shì) (fú) (mǐ) (即使) (击鼓) (攻打) (参与) (依靠、凭借) (战胜) 3.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一打仗,就请允许我跟着去。
(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看到他们的车辙乱了,望见他们的战旗倒了,(知道他们真是被打败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4.根据要求默写课文中的句子。
(1)曹刿请见的原因:
(2)战前鲁庄公在曹刿的启发下,采取取信于民的措施是: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曹刿在齐军三鼓之后才下令让鲁军发动进攻的原因:
(4)曹刿在齐军败退后不立即下令追击的原因: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5.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
A.曹刿和鲁庄公在战前的三问三答,足见鲁庄公的“鄙”。
B.用对话的方式记载历史事件,叫做“记言”。《曹刿论战》就是采用这种方式叙述历史事件的。
C.《曹刿论战》中的“论”字,指的是曹刿与鲁庄公讨论问题。
D.“长勺之战”的特点是以劣胜优,以弱胜强,常被历代军事家所引用。C6.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曹刿:
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卓识的人。
鲁庄公:
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7.作者描写人物时,着重用了语言描写,下面两句话中人物是怎样的神态?
(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表现曹刿对那些天天有肉吃的权贵们的鄙视的神态。
(2)既克,公问其故。
作为主帅的鲁庄公却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能打胜仗,当他问曹刿时,一定是神态迷惘,模样很是好笑。
8.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
示例一:鲁庄公“不鄙”。尽管鲁庄公缺乏军事才能,但他能够礼贤下士,虚心求教,听取正确的意见,最终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因此,鲁庄公“不鄙”。示例二:鲁庄公“鄙”。战前不知道如何准备,临战不会正确指挥,战后不知何以取胜。因此,鲁庄公“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遍及,普遍)(指猪、牛、羊等) (倒下) A 11.下列句子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C.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点拨: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按实情处理。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没有了。B13.选文详略得当,详写
,略写 。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14.鲁国在长勺之战中能以弱胜强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请联系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关键,在现实社会中,政府官员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社会才能健康和谐发展,最后中国才会发展壮大。(意思相近即可)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或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双方交战的过程【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秦计曰:“齐、楚救赵,亲①,则将退兵;不亲,则遂攻之。”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苏秦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②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且赵之于齐,隐蔽③也,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
【注释】①亲:指关系友好,亲近。②却:退。③隐蔽:指屏障。(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赐福,保佑) (但是,可是)(对……说,告诉) 16.请翻译下面语句。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2)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
秦国攻打赵国的长平,齐国、楚国(共同出兵)救赵国。
17.阅读【甲】【乙】两文,概括曹刿和苏秦在人物形象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深谋远虑(或聪明智慧)课件22张PPT。第七单元28.干将莫邪
1.主题解说
本文通过记叙干将、莫邪的儿子赤为父报仇的故事,揭露了统治者的残暴和愚蠢,反映了人民对统治者的无比蔑视和刻骨仇恨,歌颂了他们坚忍无畏的斗争精神和强大的反抗力量。3.重点聚焦
师:干将莫邪夫妇为楚王铸剑,反遭杀身之祸,结合课文,谈谈楚王为什么这样残忍。
生:从人物性格上分析,文中写楚王四次“大怒”最终杀了干将,可见楚王是一位脾气暴躁、凶残野蛮、多疑之君。“三年乃成”,见其容忍不了拖延;“雄不来”,加剧了干将被杀;楚王多疑,怕干将为别人炼剑,来和他匹敌超越他,故铸剑完成即是丧命之时。这反映出当时是暴君横行的时代。4.难点突破
师:干将、莫邪的儿子赤不惜牺牲生命为父报仇,“客”也不负诺言,以身殉义。该如何看待他们的行为?从中可以看出他们是怎样的人?
生甲:赤舍弃自己的生命为父报仇的行为,现在看来有点迂腐。但自古提倡孝义为先,讲究“百行孝为先”,因此赤的行为在当时是孝的典范。但现在我们应当辩证地对待“孝”,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由于当时暴君横行,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官逼民反,因此除暴安良、杀富济贫的英雄层出不穷,更何况这么一个欲为父报仇的孝子,“客”当然义不容辞,担当了如此重任。
生乙:“客”是一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重承诺、轻生死,智勇双全,有着侠义心肠的英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译文】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
【感悟】诗中表明了林则徐在禁烟抗英问题上,不顾个人安危的态度,虽遭革职充军也无悔意。这就是对工作、学习的一种态度:即使再艰难,只要有价值,就将不顾个人的生死祸福为之奋斗。这就是一种持之以恒,死而后已。(ɡān)(jiānɡ) (yé) (chuō) (huò) (zhì) (wěn)(想要) (想着) (说) (希望)(靠近) (从事) (比画,用兵器杀人的样子) C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客曰:“不负子也。”于是尸乃仆。
那位陌生人说:“(我绝)不会辜负你的。”于是尸体这才倒下去。
(2)此儿头不烂,愿王自往临视之,是必烂也。
这个青年男子的头不烂,希望大王亲自到跟前去仔细看看它,这样就一定会煮烂的。5.以下句子分别编成四组,全都是表现莫邪子坚忍无畏的复仇精神的一项是( )
①乃问其母曰:“吾父所在?”
②即以斧破其背,得剑。日夜思欲报楚王。
③儿闻之,亡去。
④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
⑤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立僵。
⑥头踔出汤中,踬目大怒。
A.②⑤⑥ B.①②⑤
C.③④⑥ D.①③④A6.按提示要求,简要分析文章中赤的形象。
(1)从赤不惜自刎献头这一行动可以看出他性格的 ,报仇的
。
(2)从他的人头被煮时“踔出汤中,踬目大怒”这一细节,突出他对楚王的 。
刚烈坚决刻骨仇恨(重赏捉拿) (进献) A 9.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
A.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 B.王/即购之千金
C.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 D.但/睹堂前/松柱下/石低之上
[点拨: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煮头,三日三夕不烂,头踔出汤中,踬目大怒。
烧煮头颅,三天三夜竟煮不烂。头跳出热水锅,瞪大眼睛非常愤怒的样子。
(2)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堕汤中;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堕汤中。
客用雄剑砍楚王,楚王的头随之落在热水锅中;客也自己砍掉自己的头,头也落入热水锅中。
11.你认为“客”是个怎样的人?请写出一个古代文学作品中刻画的这样的人物。
客是一个除暴安良,重承诺、轻生死、智勇双全,有着侠义心肠的英雄人物。 鲁智深C南阳宋定伯年少时,夜行逢鬼。问之,鬼言:“我是鬼。”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言:“我亦鬼。”鬼问:“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鬼言:“我亦欲至宛市。”遂行。
数里,鬼言:“步行太亟,可共递相担①,何如?”定伯曰:“大善。”鬼便先担定伯数里。鬼言:“卿太重,将非鬼也?”定伯言:“我新鬼,故身重耳。”定伯因复担鬼,鬼略无重。如是再三。定伯复言:“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鬼答言:“唯不喜人唾。”于是共行。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无声音。定伯自渡,漕漼②作声。鬼复言:“何以有声?”定伯曰:“新死,不习渡水故耳,勿怪吾也。”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着肩上,急执之。鬼大呼,声咋咋③然,索④下,不复听之。径至宛市中下著地,化为一羊,便卖之。恐其变化,唾之。得钱千五百,乃去。
于是,石崇言:“定伯卖鬼,得钱千五百文。”
(选自《列异传》⑤)
【注释】①共递相担:两人轮流地背着。②漕漼:水声。③咋咋:惊叫的声音。④索:求取。⑤《列异传》:志怪小说集,魏晋人作,内容大都记述怪异故事,原书已俟,鲁迅《古小说钩沈》辑存五十则。(欺骗) (因此) (顺次,轮流) (完全) 1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定伯因复担鬼,鬼略无重。
宋定伯于是接着把鬼背在身上,鬼没有一点儿重量。
(2)径至宛市中下著地,化为一羊,便卖之。
宋定伯把鬼直接背到宛市中,把鬼放下着地时,鬼化为一只羊,宋定伯就把它卖了。14.宋定伯捉鬼的过程是:
(1)(发生) ; (2)(发展) ;
(3)(再发展) ; (4)(高潮) ;
(5)(结局) 。见鬼装鬼哄鬼捉鬼卖鬼15.宋定伯是个怎样的人?
宋定伯胆大不怕鬼,机灵有智谋。
16.世上本没有鬼,而本文却写得真实生动。请思考:文中的鬼,究竟可指什么?
可指害人的坏人,欺压百姓的官吏,或似乎很难克服的困难等等。课件20张PPT。第七单元29.劳山道士
1.走近作者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世称聊斋先生。自幼聪慧好学,但却屡应省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为贡生。家境贫困,一生基本上都在家乡做塾师。著有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2.主题解说
本文通过记叙王生拜师学道,又怕吃苦,结果学道不成反落笑柄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不畏艰辛,才可能有所成就,梦想不劳而获,一味投机取巧,最终只能是到处碰壁”。4.重点聚焦
(1)师:试说说本文情节的曲折离奇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甲:情节的曲折离奇首先表现在——奇思妙想的法术。“剪纸化月”“酒饮不尽”“箸化嫦娥”“移席月中”“穿墙之术”为全文蒙上了一层神秘浪漫的色彩。
生乙:情节的曲折离奇还表现在——跌宕起伏的写法。一波三折,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使情节变得扑朔迷离。
(2)师:说说本文叙事是采用了哪两条明暗线索,使情节曲折又寓教于事的?
生:整个故事是按求师学法、看师演法、师父教法、法术失灵的线索来写的,这是明线。王生不愿吃苦,最终失败,这是暗线。师父怀疑他不能吃苦,他打算回家;看到表演法术,才打消回家念头;终不能忍受道观生活,而辞行,师父应他请求教其穿墙术;回家表演法术,头撞大包。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燮《竹石》
【译文】虽然雨打雷击,霜侵雪压,吃尽了千辛万苦,依旧是坚忍不拔,不屈不挠,任凭四面八方的狂风吹击,也不会有丝毫的惧怕。
【感悟】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jí) (pú) (稽) (chánɡ)(揶)(揄) (ɡuàn) (qiáo) (挹) (饯) (lài) (xǔ) (逡)(巡) 背 迫近 却这样 私下里,暗地里 跌倒 本来 3.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1)师 乃剪纸如镜 粘壁间。
(2)今宵 最乐,然 不胜酒力矣。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道士呼王去,授以斧,使随众采樵。
道士叫王生过去,交给他一把斧子,让他随徒弟们一起上山砍柴。
(2)众视三人坐月中饮,须眉毕见,如影之在镜中。
众徒弟看三人坐在月亮中喝酒,胡子眉毛全都(清楚地)显现出来,像镜子里的人影一样。
(3)妻扶视之,额上坟起,如巨卵焉。
妻子扶起他一看,额头上肿起一个大包,像个巨大的蛋。////5.“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并没有他的一角席次。”这句话中的“悬梁刺股”讲的是汉朝的孙敬和战国时的苏秦勤奋好学的故事,下面的成语典故与读书人勤奋好学无关的是( )
A.囊萤映雪
B.凿壁偷光
C.韦编三绝
D.卧薪尝胆D6.(2014,齐齐哈尔)结合材料,综合探究。
【材料一】如今的中国已超越欧盟、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4年1月10日中国海关总署发布数据显示,我国2013年年度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4万亿美元,超过美国首次位列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
【材料二】继辽宁舰下水、运20大型运输机首飞……2013年11月23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宣布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并发布航空器识别规则公告和识别区示意图。
【材料三】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嫦娥三号”发射升空;12月14日21时11分,“嫦娥三号”在月球表面预选着陆区域成功着陆,标志着我国已成为继前苏联、美国后世界上第三个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的国家。
【材料四】2014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着力提质增效升级、持续改善民生……不断地增加就业和居民收入,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使经济社会发展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1)仔细探究这四则材料,请你提炼信息。(至少三条)
示例:①近几年我国经济迅猛发展。②我国国防建设得到强化。③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领先世界。④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高。⑤国力增强是为了改善民生。
(2)某些国家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假如你是我国外交部发言人,面对中外记者你将如何回应这种论调。
示例:各位记者,客观上我们中国的综合国力确实显著增强,无论是经济、科技,还是国防事业等都领先世界,但是我们发展的目的对内是带领全国人民奔小康,提高国民幸福指数,对外一直坚持奉行和平共处,和平发展的原则,渲染“中国威胁论”的人纯属别有用心!又一月,苦不可忍,而道士并不传教一术。心不能待,辞曰:“弟子数百里受业仙师,纵不能得长生术,或小有传习,亦可慰求教之心。今阅两三月,不过早樵而暮归,弟子在家,未谙此苦。”道士笑曰:“我固谓不能作苦,今果然。明早当遣汝行。”王曰:“弟子操作多日,师略授小技,此来为不负也。”道士问:“何术之求?”王曰:“每见师行处,墙壁所不能隔,但得此法足矣。”道士笑而允之。乃传以诀,令自咒,毕,呼曰:“入之!”王面墙,不敢入。又曰:“试入之。”王果从容入,及墙而阻。道士曰:“俯首骤入,勿逡巡!”王果去墙数步,奔而入。及墙,虚若无物,回视果在墙外矣。大喜,入谢。道士曰:“归宜洁持,否则不验。”遂助资斧,遣之归。
抵家,自诩遇仙,坚壁所不能阻。妻不信。王效其作为,去墙数尺,奔而入,头触硬壁,蓦然而踣。妻扶视之,额上坟起,如巨卵焉。妻揶揄之。王惭忿,骂老道士之无良而已。(迟疑不进的样子) (旅费) (经历,经过) (熟悉,知晓) A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及墙,虚若无物,回视果在墙外矣。
到了墙那里,空空的就像没有东西,回头一看果然在墙外了。
(2)王惭忿,骂老道士之无良而已。
王生又惭愧又生气,也只能骂老道士缺德罢了。
10.文段结尾写道:“王惭忿,骂老道士之无良而已。”对王生的这种行为,你是怎么看的呢?
王生不听道士告诫,自讨苦吃,不从自身寻找原因,说明他缺乏自知之明,又不肯反省。蒲留仙写书蒲留仙先生《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于左史、龙门①也。
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
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罂②,中贮苦茗,具淡巴菰③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
如是二十余寒暑,此书方告蒇④。故笔法超绝。
(选自《三借庐笔谈》)
【注释】①左史、龙门:指左丘明和司马迁。左丘明著《左传》,司马迁生于龙门。②罂(yīnɡ):大腹小口的瓶或罐子。③淡巴菰:烟草的旧音译名。④蒇(chǎn):
完成。(落魄)(身边) 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于左史、龙门也。
(他的笔法)脱胎于诸子百家的文章,不只是向左丘明和司马迁学的。
(2)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
见行人经过,一定强留他们和自己谈话,搜罗奇异的传说,和人聊天的时候知道了这些奇妙的故事。13.用原文的话概述《聊斋志异》的特点。
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于左史、龙门也。
14.请简要归纳本文叙述的中心。
本文叙述了蒲松龄先生写《聊斋志异》时搜集素材的故事。课件19张PPT。第七单元30.诗词五首
1.走近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杰出诗人、散文家,著有《樊川诗集》和《樊川文集》。他的诗在晚唐成就颇高。世以杜甫为“老杜”,以杜牧为“小杜”。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南宋政治家、文学家,著名抗元将领,著有《文山先生全集》。他在大都狱中所作的《正气歌》,更是为世人所传诵。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是当时主张“经世致用”的今文经学派的重要人物。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散曲家。著有散曲集《云庄休闲自适小乐府》。2.主题解说
《观刈麦》:诗人通过描写一位贫妇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繁重的赋税带给劳动人民的苦难。
《赤壁》:诗人借赤壁之战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抑郁之情和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过零丁洋》:诗人沉痛地诉说了国家和个人的不幸遭遇,坚定地表达了视死如归、慷慨就义的民族气节。
《己亥杂诗》:诗人抒发了作者辞官离京时的复杂心情,表现了不甘心沉沦,始终都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山坡羊·潼关怀古》:作者吊古抒怀,揭示了封建社会朝代更替,百姓受苦的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4.重点聚焦
师:这五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观刈麦》通过对劳动人民辛苦劳作,却食不果腹的生活图景的描绘,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赤壁》借古讽今,抒怀才不遇、对历史兴亡之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种以死明志的赤子忠心至今打动着我们的心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那为国牺牲的精神同样伟大。“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揭示朝代更替,百姓受苦的本质,更见同情。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读书》陆游
【译文】归老隐居的志向就算没有那五亩田园也依然如故,读书的本意原在于黎民百姓。
【感悟】这首《读书》七绝,如同诗人的学习体会,既反映了诗人在年老时仍坚持苦学的情况,又表明了他学习是为平民百姓而并无他求的可贵精神。古人在艰苦的条件下尚且如此,我们更要努力汲取古之精华。(yì) (lǒnɡ) (hè dān) (xiǎnɡ) (jǐ) (liáo) (chóu chú) (què)B 3.下列对诗句的朗读节奏标注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B.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点拨:正确的停顿: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C4.根据提示写出相关的诗句。
(1)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卖炭翁》一诗中描绘了卖炭老人的矛盾心理:“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而他在《观刈麦》中也有表现劳动人民筋疲力尽仍争分夺秒收庄稼的句子: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2)读《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巧借东风”的故事,使你联想到杜牧《赤壁》中的一句诗: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文天祥《过零丁洋》中映照千古的诗句是: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龚自珍《己亥杂诗》中诗人以落红、春泥自喻,表明自己虽辞官,仍思为国效力的诗句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5)《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写潼关形势险要的句子是:
,揭示主旨的句子是: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5.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观刈麦》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他与元稹齐名,合称“元白”,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著名的作品有《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
B.《赤壁》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著有《樊川文集》。
C.《过零丁洋》的作者是明朝文学家文天祥。这首诗是一首大义凛然的正气歌,诗人通过自述国破家亡的境遇,抒发了他以身殉国的决心和崇高的民族气节及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
D.《山坡羊·潼关怀古》的作者是元代散曲家张养浩,他通过这首元曲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点拨:C项文天祥是南宋时期的文学家。]C6.“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可以照应哪句?在古代诗文中,有不少写爱国忧民的名句,你还积累了哪些相关诗句?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__先天下之忧而忧__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唐·李绅《悯农》)
7.你所在的班级正在举行主题为“古诗苑漫步”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当个热爱探究的“小小历史学家”。请结合具体古诗名篇,说说你在学习古诗时,学到了哪些历史知识。
示例:杜甫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所反映的“安史之乱”的情形。
(2)当个擅长讲述爱国英雄事迹的“故事大王”。我们在学习古诗时也能追踪英雄的足迹,说说你通过读古诗知道了哪些英雄事迹。
示例:杜甫对叛军的不屈服,对国家命运的关注;辛弃疾为保家卫国而舍生忘死,驰骋沙场。(一)品读《观刈麦》,完成下面的题目。
8.开头四句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农民辛苦劳作的大背景。一个“忙”字引出下文。
9.“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从 面描写收割时天气的炎热;“ ”从 面描写天气的酷热和农民劳作的艰辛。
10.“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请分析“悲”从何来。
自家的田地为缴纳官税已经卖光了,现在只能冒着酷热去拾穗充饥,人们生活的艰辛、统治阶级的残酷尽在不言中。正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侧11.诗的后三句,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由眼前农民艰辛的生活,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舒坦的生活,深感愧疚,整日不能忘怀,更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二)品读杜牧的《赤壁》,完成题目。
12.杜牧的《赤壁》是一首咏史绝句,借物兴叹是诗中的主要写法。请你结合诗句说明这一特点。
①借“折戟”叹指当年的赤壁之战;②借“沉沙”叹指英雄无用武之地,暗讽当朝昏庸;③借“铁未销”叹指英雄壮心不已,期望大展身手。 13.诗人对赤壁之战有何独特的看法?
诗人认为要是没有东风,孙刘联军必败无疑。发表了历史兴亡成败存在侥幸的独特见解。
(三)品读《过零丁洋》,完成下面的题目。
14.诗中第二联运用比喻手法,诗人以“风飘絮”比喻
如风中飘散的柳絮,无可挽回;以“雨打萍”比喻
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生动形象地表达了 的悲哀。
15.诗人在颈联中如何巧用地名的?
一语双关,一指地名,另则将诗人昨日的惶恐,眼下的零丁之感渲染得淋漓尽致。破碎的国家自己身世坎坷国破家亡16.从抒情方式和思想内容上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作简要分析。
这两句诗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
(四)阅读《山坡羊·潼关怀古》,回答问题。
17.“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从哪些(感官)角度写出了潼关怎样的特点?
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出了潼关地势险要的特点。
18.“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统治阶级不顾人民死活,给人民带来无穷无尽灾难的不满,以及对人民悲惨命运的同情与关注的思想感情。(五)阅读《己亥杂诗》,做题。
19.前两句以“ ”修饰离愁,突出离愁的漫无边际;
以“ ”烘托离愁,突出离别时环境的凄凉;
以“ ”映衬离愁,可见诗人辞官南归时矛盾复杂的心情。
20.简要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人赋予落花以生命和情感。落花牺牲自己养护新花,以此自比,即使辞官还乡,也要为下一代新人的成长出力。今常用来表达无私奉献的精神。
浩荡白日斜天涯 山坡羊·未央怀古
张养浩
三杰当日,俱曾此地,殷勤纳谏论兴废。见遗基,怎不伤悲!山河犹带英雄气,试上最高处闲坐地。东,也在图画里;西,也在图画里。
【注释】这首小令大约是张养浩于公元1329年(元文宗天历二年)在陕西救灾期间所写。
21.登上未央宫遗址那高大的土台基之上,举目四望,所见到的景象是 。山河犹带英雄气22.下列对这首小令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作者登临古代帝王宫殿遗迹之后抒发的感慨,情感抒发比较含蓄。
B.这首小令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雄壮的山河表达了对汉室的咏叹。
C.作者“怎不伤悲”的原因是“山河犹带英雄气,试上最高处闲坐地”。
D.这支怀古曲由缅怀历史人物写起,缘事抒情,感情的旋律始抑终扬,先含蓄后明快,起伏跌宕,韵味悠长。
23.“东,也在图画里;西,也在图画里”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流露出作者想建功立业、有所作为的雄心壮志。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