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4】中考语文二轮 冲刺小卷10诗歌鉴赏 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4】中考语文二轮 冲刺小卷10诗歌鉴赏 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5 14:42:4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中考模拟冲刺小卷(全国通用)
冲刺小卷10诗歌鉴赏(原卷版)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各题。
十月二日初到惠州①
苏轼
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②。
吏民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
苏武岂知还漠北,管宁③自欲老辽东。
岭南万户④皆春色⑤,会有幽人客寓公⑥。
注释:①本诗于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十月苏轼再次遭贬谪初到惠州时所作。②鸡犬识新丰:典故,刘邦为解父亲乡愁,在长安附近仿照家乡沛郡丰邑,建造新丰,将原丰邑的鸡犬也一块取来,都各自认识自己的家。此指广东新丰,在惠州北。③管宁,三国人物,东汉末年避乱辽东,三十七年才归。④苏轼自注:酒名,即岭南的万户酒。⑤此处的春色指酒。⑥寓公:寄居外地的贵族或是闲散无权的官吏。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抒发了苏轼想在惠州为家终老的感情。
B.诗中“吏民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借以表达苏轼是无罪被贬谪。
C.诗中“岭南万户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一句用了反衬的手法,以乐写哀,达到的“更显其哀”的强烈效果。
D.诗中“苏武岂知还漠北,管宁自欲老辽东”表现他思念东坡老家的心情。
2.诗中划线句运用何种手法来传情达意,请简要赏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堂成①
杜甫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
桤林②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③。
【注释】①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底来到成都,第二年春末,草堂落成。此诗便是那时所作。②桤林:桤木是一种落叶乔木。③扬雄宅、《解嘲》:扬雄,西汉文学家、学者,蜀郡成都人。扬雄宅又名草玄堂。扬雄埋头撰写《太玄》,有人嘲笑扬雄只知写《太玄》,但没有任何禄位。扬雄写《解嘲》剖白心迹。
(1)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诗句“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2)请结合全诗谈谈“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中的“暂”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复杂情绪?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杂诗七首》其五
曹植
仆夫早严驾,吾将远行游。
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
将骋万里途,东路安足由?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
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开头两句,就说早已备好了车马,将要出发远行。这一发端突如其来,一下子就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诗中“吴国为我仇”,赋予了这次“远游”不平凡的意义,为诗歌涂上了豪迈悲壮的色彩。
C.“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为反问句;“将骋万里途,东路安足由?”为设问句,诗人自问自答,使语言明朗自然,干练有力,有刚健之美。
D.“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以欲渡江河而无船,比喻自己空怀壮志却不被任用、报效无门。
5.品读画线诗句,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诗句中的画面。
6.赏析“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蕴含的情感。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①
秦观
千里潇湘挼蓝②浦,兰桡③昔日曾经。月高风定露华清。微波澄不动,冷浸一天星。
独倚危樯情悄悄,遥闻妃④瑟泠泠。新声含尽古今情。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注】①此词是秦观贬徙郴州途中夜泊湘江时作。②挼(ruó)蓝:形容江水的清澈。③兰桡(ráo):兰舟,
船的美称。④妃:指舜的两位妃子,娥皇、女英。
(1)“月高风定露华清。微波澄不动,冷浸一天星。”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2)下片结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在全词中有何妙用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到贵州
[宋]赵希迈
涉历①长亭复短亭,兼旬②方抵贵州城。
江从白鹭飞边转,云在青山缺处生。
家务每因官事废,诗篇多向客途成。
耕桑尽自无荣辱,却悔当年事短檠③。
【注释】①涉历:经过。②兼旬:二十天。③事短檠(qíng):在灯下苦读。短檠,小灯。
8.下列符合本诗情感表达的一项是( )
A.建功立业的迫切心情
B.离别时的忧伤之情
C.强烈的思乡之情
D.对山水的热爱、赞美之情
9.请用自己的话描绘“江从白鹭飞边转,云在青山缺处生”这两句诗的画面。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注:查慎行(1650~1727)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本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是诗人在船上过夜时写下的所见到的景物,所以题自叫做“舟夜书所见”。
10.下面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句“月黑见渔灯”中“月黑”指的是月亮没有出来,天特别黑,用“月黑”突出“渔灯”,为下文做铺垫。
B.第二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写渔灯仿佛是一只萤火虫在原野里发出微弱的光。“孤”表明渔船只有一只,也写出了环境的寂静。
C.前两句写静景,第三句写动景,微风徐来,吹起簇簇波浪,可以想象孤舟随波浪而动荡,表达出诗人孤寂无依漂泊不定的伤感。
D.第四句写如萤的孤光,倒映水中,风吹浪涌,顿如满天明星,使这静谧的黑夜,单调的河面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壮观。
11.诗人观察细腻,富于想象,请联系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游泳①
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②静,起宏图。一桥飞架③南北,天堑④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⑤,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注】①1956年6月1日,毛泽东从武昌游过长江到达汉口。6月3日,第二次游过长江;4日,第三次游过长江。②龟蛇:指龟山、蛇山。③一桥飞架:指武汉长江大桥,该桥为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建造的桥梁,是五十年代重大工程之一,当时正在施工中,故属“宏图”。④天堑:南北朝时陈朝的孔范,称长江为天堑。⑤西江石壁:指计划中的长江三峡大坝。
围绕这首词,你和同学展开了讨论。
12.小明:起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才”“又”两个副词一气连贯,不仅是时间的连贯和空间的转换,也传达出作者(1) 的心情。
兰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一句表现了诗人对(2) 的感叹,更有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豪迈奋进。
13.小明:下阕尾句“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一个“惊”堪称妙绝。
你:确实如此,其妙在: 。
八、诗歌鉴赏。
墨 梅
王 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1.诗歌第四句的“留”在另一版本中写成“流”,你认为哪个更好?并说明理由。
2.“墨梅”是用墨笔勾勒的梅花,下面诗文不适合用水墨来表现的是( )
A.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B.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D.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九、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①。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注】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五年春,作者自豫章赴行在临安途中。这时候,他在仕途上已是经过不少挫折。①馀:多余。加餐:多吃饭。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这句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结合我们学过的诗人的作品,说说“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中“行路难”的弦外之音?
十.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孤山寺、贾亭”交代春行路线,“初平”、“低”将湖与岸与云巧妙连在一起。
B.领联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写春天的禽鸟,“几处”说明数量少,与“早莺”的“早”相照应。
C.颈联的“乱”“迷”传神地写出春花的特点、游人的感受,“渐”“才”写出花草向荣的趋势。
D.尾联中的“行不足”指作者因体力不支,走不到湖东尽头,只好在白沙堤旁的杨柳下歇息。
2.这首诗与杜甫的《春望》所写的春景,给人的感受有何不同?请加以概话。
十一、阅读下面的词作,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
1.请找出词中写国事家事交织于作者心中的句子。
2.结尾作者长叹“青衫湿”,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十二、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诗中的“聊”、“会”分别是什么意思?选其一回答。
2.请赏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十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黄鹤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
2.诗中最能概括诗人情感的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十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①
宋·陈与义
记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②。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③。闲登小阁看新睛④。古今多少事,渔唱⑤起三更。
【注】①这首词是作者在南宋时期所作,时年四十六岁。他追忆二十多年前的洛中(家乡)旧游,那时是北宋年间,天下还承平无事,可以有游赏之乐。其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艰苦备尝,他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写下了这首词。②长沟流月: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清逝。去无声:表示月亮西沉,夜深了。③堪惊:总是心惊胆战。④新晴:下雨初晴。⑤渔唱:打鱼人编的歌儿。
1.请选出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两项( )
A.这首词的上片回忆早年在旧游的生活,下片宕开笔墨回到现实,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所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抒发了北宋亡国后深沉的感慨。
B.“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回忆了作者青年时期,和当时的豪英们一起,在午桥宴饮聚会,把酒临风的场景。
C.“长沟流月去无声,查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作者以初春的树林为背景,利用明月的清辉照射在杏花枝上所撒落下来的稀疏花影,与花影下吹奏出来的悠扬笛声,组成一幅萧瑟、凄凉的画面。
D.“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写二十余年如同梦境,此身劫后虽存,每想起一切,只觉得魄悸魂惊!这两句体现了二十年来国家和个人的激剧变化。
E.全词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通过上下两片的今昔对比,萌生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韵味深远绵长。
2.请结合全诗分析“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包中包含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
十五、诗歌赏析。
阆水①歌
(唐)杜甫
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
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归。
巴童荡桨欹侧过,水鸡②衔鱼来去飞。
阆中胜事可肠断③,阆州城南天下稀。
【注】①阆水:即嘉陵江。②水鸡:水鸟名。③可肠断:此处以“可肠断”写“阆中胜事”,如同以“恼杀人”赞“韦曲之花”,反弹琵琶犹有味。(杜甫《奉陪郑驸马韦曲》:“韦曲花无赖,家家恼杀人。”)黛色:青黑色。
1.首联以“石黛碧玉”回答“嘉陵江色何所似”,这体现了嘉陵江水怎样的特点?
2.借助注释③,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品析尾联中“可肠断”所蕴含的情感。
十六、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野 色
范仲淹
非烟亦非雾,幂幂①映楼台。白鸟忽点破,残阳还照开。
肯随芳草歇,疑逐远帆来。谁会山②公意?登高醉始回。
【注】①幂幂,浓密状。②山公:晋山简,镇守襄阳,喜酒,常登山游览,尽醉而归。
1.诗人在首联之后描写了哪几幅画面,请依次概括。
2.尾联中的“醉”字包含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作答。
十七、古诗阅读。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季节?从哪里看出来?
2.请简要赏析“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中考模拟冲刺小卷(全国通用)
冲刺小卷10诗歌鉴赏(解析版)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各题。
十月二日初到惠州①
苏轼
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②。
吏民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
苏武岂知还漠北,管宁③自欲老辽东。
岭南万户④皆春色⑤,会有幽人客寓公⑥。
注释:①本诗于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十月苏轼再次遭贬谪初到惠州时所作。②鸡犬识新丰:典故,刘邦为解父亲乡愁,在长安附近仿照家乡沛郡丰邑,建造新丰,将原丰邑的鸡犬也一块取来,都各自认识自己的家。此指广东新丰,在惠州北。③管宁,三国人物,东汉末年避乱辽东,三十七年才归。④苏轼自注:酒名,即岭南的万户酒。⑤此处的春色指酒。⑥寓公:寄居外地的贵族或是闲散无权的官吏。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抒发了苏轼想在惠州为家终老的感情。
B.诗中“吏民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借以表达苏轼是无罪被贬谪。
C.诗中“岭南万户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一句用了反衬的手法,以乐写哀,达到的“更显其哀”的强烈效果。
D.诗中“苏武岂知还漠北,管宁自欲老辽东”表现他思念东坡老家的心情。
2.诗中划线句运用何种手法来传情达意,请简要赏析。
【答案】1.D 2.拟人 新丰的鸡犬看到我好像认识我一样,欣然相迎,表达了喜悦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D.有误,“苏武岂知还漠北,管宁自欲老辽东”这两句话用典,字面的意思是说,苏武怎么会知道从漠北回到中原去?管宁自然想要在辽东终老。诗人借这两个典故,抒发了他想在惠州为家终老的感情。此项“思念东坡老家的心情”理解有误。
故选D。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欣然鸡犬识新丰”这句诗用拟人手法来传情达意,新丰的鸡犬看到我好像认识我一样,欣然相迎。“欣然”“识”均是拟人化的动作,反映了诗人感受到的热烈气氛,表达了诗人初到惠州的喜悦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堂成①
杜甫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
桤林②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③。
【注释】①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底来到成都,第二年春末,草堂落成。此诗便是那时所作。②桤林:桤木是一种落叶乔木。③扬雄宅、《解嘲》:扬雄,西汉文学家、学者,蜀郡成都人。扬雄宅又名草玄堂。扬雄埋头撰写《太玄》,有人嘲笑扬雄只知写《太玄》,但没有任何禄位。扬雄写《解嘲》剖白心迹。
(1)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诗句“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2)请结合全诗谈谈“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中的“暂”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复杂情绪?
【答案】(1)以动衬静,写出了草堂环境的清幽和诗人内心的宁静。
(2)表达了诗人矛盾的心理,既有新居初定的喜悦,又有草堂对于他只是暂歇之地,不是终老之乡的忧虑之感。
【详解】(1)本题考查诗句赏析。要求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
“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意思是:草堂修在桤林深处,桤林茂密透不进强烈的阳光,仿佛漠漠轻烟笼罩着,连风吹叶子,露水滴树梢都能听到。此句描写了草堂的美景,“桤林碍日”、“笼竹和烟”,写出草堂的清幽,可见诗人生活的宁静闲适,以及定居草堂的悠闲心情。“吟风叶”,“滴露梢”,是“叶吟风”,“梢滴露”的倒文。说“吟”,说“滴”,则声响极微。连这微细的声响都能察觉出,作者以动衬静,写出了了草堂环境的清幽和诗人内心的宁静。
(2)本题考查思想感情。
“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意思是:草堂的落成,使乌鸦带领小鸟翔集,让燕子也来筑巢。因而草堂的营建,对他只不过是颠沛流离的辛苦途程中的歇息之地,而不是终老之乡。从这个意义来说,尽管新居初定,景物怡人,而在宁静喜悦的心情中,总不免有彷徨忧伤之感。“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这种复杂而微妙的矛盾心理状态,通过“暂止飞乌”的“暂”字微微地透露了出来。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杂诗七首》其五
曹植
仆夫早严驾,吾将远行游。
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
将骋万里途,东路安足由?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
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开头两句,就说早已备好了车马,将要出发远行。这一发端突如其来,一下子就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诗中“吴国为我仇”,赋予了这次“远游”不平凡的意义,为诗歌涂上了豪迈悲壮的色彩。
C.“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为反问句;“将骋万里途,东路安足由?”为设问句,诗人自问自答,使语言明朗自然,干练有力,有刚健之美。
D.“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以欲渡江河而无船,比喻自己空怀壮志却不被任用、报效无门。
5.品读画线诗句,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诗句中的画面。
6.赏析“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蕴含的情感。
【答案】4.C 5.江边吹来一阵阵的悲风,淮河和泗水奔涌急流。描绘了一幅江风凄厉、浪高流急的画面。 6.“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写闲居本不是我的意愿,情愿献身为国解除烦忧。慷慨激昂地抒发诗人不愿闲居,甘愿为国家的忧患赴汤蹈火的豪情壮志。
【解析】4.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C.有误,作者用设问句“远游欲何之”,自己回答“吴国为我仇。将骋万里途,东路安足由”说明了远游目的地和原因。“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为设问句;“将骋万里途,东路安足由”为反问句,表达肯定的意思,又是上面设问句的回答;
故选C。
5.本题考查描述诗歌画面的能力。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的意思是:江边吹来一阵阵的悲风,淮河和泗水奔涌急流。发挥想象,生动描写即可。
示例:我兀立于江畔,吹着江边一阵阵凄厉的悲风,看着淮河和泗河里奔涌着湍急的恶浪,心潮澎湃,多想一展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激昂壮志啊。
6.本题考查对句子情感的赏析。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意思是:闲居本不是我的意愿,情愿献身为国解除烦忧。作者一心想为国解忧,建功立业,然后却被闲置不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既是如此尖锐而不可调和。“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这是他发自肺腑的心声,他不愿闲居,甘愿为国家的忧患赴汤蹈火,这一志向在他的其他诗文中多有流露,然而在此诗中多了几分凄怆与苍凉,令人扼腕叹息。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①
秦观
千里潇湘挼蓝②浦,兰桡③昔日曾经。月高风定露华清。微波澄不动,冷浸一天星。
独倚危樯情悄悄,遥闻妃④瑟泠泠。新声含尽古今情。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注】①此词是秦观贬徙郴州途中夜泊湘江时作。②挼(ruó)蓝:形容江水的清澈。③兰桡(ráo):兰舟,
船的美称。④妃:指舜的两位妃子,娥皇、女英。
(1)“月高风定露华清。微波澄不动,冷浸一天星。”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2)下片结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在全词中有何妙用
【答案】(1)渲染了清冷、幽静的氛围;抒发了作者孤独、悲凉之情。
(2)末句写景,情景交融,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表达了曲终之后词人更深一层的寂寥和惆怅,体现了他高洁、刚毅不屈的性格。
【详解】(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月高风定露华清。微波澄不动,冷浸一天星”这三句写了泊舟湘江的夜景。写这时月升中天,风停息下来,因为夜深,看两岸花草上露水开始凝结,在月光照射下晶莹透亮。整个潇湘水面是平静的,没有风也没有浪,满天星斗正浸泡在江水里,星星冷得似乎在发抖,写出了深夜的寒意。这是移情写法,把人的冷意移情给了“一天星”表现出来,渲染了清冷、幽静的氛围,抒发了作者孤独、悲凉之情。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是说曲终之后,抬头寻找湘妃,她已悄然不见踪影了,只有江岸无数座青青山峰巍然耸立,把词人的怅惘之情和刚毅不屈的性格寄托于“江上数峰青”的景致之中,情景交融;结尾全用钱起《省试湘灵鼓瑟》成句,但却用得自然妥帖,仿佛是词人自己的创作。它写出了曲终之后更深一层的寂寥和怅惘,也透露了词人高洁的性格。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到贵州
[宋]赵希迈
涉历①长亭复短亭,兼旬②方抵贵州城。
江从白鹭飞边转,云在青山缺处生。
家务每因官事废,诗篇多向客途成。
耕桑尽自无荣辱,却悔当年事短檠③。
【注释】①涉历:经过。②兼旬:二十天。③事短檠(qíng):在灯下苦读。短檠,小灯。
8.下列符合本诗情感表达的一项是( )
A.建功立业的迫切心情
B.离别时的忧伤之情
C.强烈的思乡之情
D.对山水的热爱、赞美之情
9.请用自己的话描绘“江从白鹭飞边转,云在青山缺处生”这两句诗的画面。
【答案】8.D 9.一群白鹭在蜿蜒的江面上自由翩飞,洁白的云朵飘浮在葱绿的青山之间。(意思相近,可酌情给分)
【解析】8.本题考查作者情感。
第一、二句“涉历长亭复短亭,兼旬方抵贵州城”,写作者到达贵州;第、三四句“江从白鹭飞边转,云在青山缺处生”,描绘了白鹭翩飞,云朵飘浮的美丽景致;第五、六句“家务每因官事废,诗篇多向客途成”,写诗人的家务事因做官事务繁多而不能尽心,往往在路途上写诗文创作;结尾两句“耕桑尽自无荣辱,却悔当年事短檠”,写耕作没有什么荣辱之说,后悔耗费精力在灯下苦读;表现了对山水的热爱与赞美,不希望被俗事所扰;
故选D。
9.本题考查诗文描绘的画面。诗文画面是对诗文内容深刻理解,应在理解诗文情感的基础上,根据诗文描绘的意象意境用诗化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可多用形容词来描绘。“江从白鹭飞边转,云在青山缺处生”意思是:白鹭在江边飞舞,云朵在青山之间漂浮。
画面示例:一群白鹭自由自在地在江边盘旋飞舞,看那青葱的山间,朵朵白云飘荡。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注:查慎行(1650~1727)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本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是诗人在船上过夜时写下的所见到的景物,所以题自叫做“舟夜书所见”。
10.下面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句“月黑见渔灯”中“月黑”指的是月亮没有出来,天特别黑,用“月黑”突出“渔灯”,为下文做铺垫。
B.第二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写渔灯仿佛是一只萤火虫在原野里发出微弱的光。“孤”表明渔船只有一只,也写出了环境的寂静。
C.前两句写静景,第三句写动景,微风徐来,吹起簇簇波浪,可以想象孤舟随波浪而动荡,表达出诗人孤寂无依漂泊不定的伤感。
D.第四句写如萤的孤光,倒映水中,风吹浪涌,顿如满天明星,使这静谧的黑夜,单调的河面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壮观。
11.诗人观察细腻,富于想象,请联系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0.C 11.诗人船上过夜时,看见渔船灯火,想到了暗夜里的萤火虫;看起微风起浪,灯光倒影随波散开,想到了满天的星星。可见诗人观察之细致入微,想象之丰富奇特。
【解析】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后两句为动态描写。不难想象,当诗人见到微风腾起细浪,灯影由一点散作千万这动人一幕的时候,心情是何等地兴奋。“表达出诗人孤寂无依漂泊不定的伤感”说法错误;
故选C。
11.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第一句“月黑见渔灯”中“月黑”指的是月亮没有出来,天特别黑,不是说月亮是黑的。意思说:一个没有月亮的晚上,天是那样黑。只有渔船上一盏围灯,孤零零闪着萤火虫一样微弱的光。第一句用“月黑”突出“渔灯”。  
第二句“孤光一点萤”,写如豆灯光像江岸边一点萤火,是意中之象,描写渔灯的形象。河面幽黑,只有孤零零的一点灯光闪烁着,仿佛是一只萤火虫在原野里发出微弱的光。
第三句“微微风簇浪”意为风儿微微吹来,水面拥起细细的波纹,再看那倒映在水中的“孤光”,四下散乱开了,顿时化作满河的星星,闪烁不定,令人眼花缭乱。这两句由静入动,描绘出一个十分生动神奇的画面。风簇细浪,浪散灯光,灯光化星,层层展开,引人入胜。
第四句“散作满河星”可理解为那如萤的孤光,刹那间似乎变成万船灯火,点缀河中,又如风吹云散,满天明星,倒映水中,使这静谧的黑夜,单调的河面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壮观。此句的描写为诗词增添了画面感,使枯燥无趣的文字能幻化出美丽浪漫带有一丝丝的安逸宁静的景象,使诗人流连其中。  
据此可知,诗人的观察由上到下,由静到动,写来井然有序,明暗互衬,静动相间,用字传神,联想奇特,构成一幅独特而又令人神往的舟夜渔火图,使读者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游泳①
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②静,起宏图。一桥飞架③南北,天堑④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⑤,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注】①1956年6月1日,毛泽东从武昌游过长江到达汉口。6月3日,第二次游过长江;4日,第三次游过长江。②龟蛇:指龟山、蛇山。③一桥飞架:指武汉长江大桥,该桥为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建造的桥梁,是五十年代重大工程之一,当时正在施工中,故属“宏图”。④天堑:南北朝时陈朝的孔范,称长江为天堑。⑤西江石壁:指计划中的长江三峡大坝。
围绕这首词,你和同学展开了讨论。
12.小明:起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才”“又”两个副词一气连贯,不仅是时间的连贯和空间的转换,也传达出作者(1) 的心情。
兰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一句表现了诗人对(2) 的感叹,更有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豪迈奋进。
13.小明:下阕尾句“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一个“惊”堪称妙绝。
你:确实如此,其妙在: 。
【答案】12. 兴奋/轻快/愉悦/惊喜 时光流逝/时光易逝 13.惊,是指惊讶、惊奇,借“神女”之“惊”写出大桥飞架、大坝建成的宏伟气魄,烘托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表达诗人的自豪之情。
【解析】1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第①问:“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的意思是刚喝了长沙的水,又吃着武昌的鱼。诗人将两句古童谣信手拈来,改造用之,对仗工整,一方面点出了诗人的行踪,也说明了游泳的地点。“才”和“又”不仅是时间的连贯和空间的转换,传达出作者风尘仆仆巡视各地的兴奋而又轻快的心情,也抒发出作者对社会主义祖国无限深厚的感情,据此可概括出:轻快;
第②问:“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意思是孔子站在河岸上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运用了比喻和用典的修辞,形容过去的时光像江水一样流逝了,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也有对峥嵘岁月的怀念,也是感情的憧憬,表现只争朝夕、催人奋进的奋进气概,据此可填空:时光流逝。
13.本题考查炼字。解答时,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的意思是神女如果当时还在,必定会惊愕世界变了模样。“惊”的意思是惊奇、惊讶,结合“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可知,大桥建成将会沟通南北,长江天堑将会畅通无阻,用神女为大桥建成而感到惊讶,衬托出社会主义建设新世界的伟大成就,劳动人民力量的伟大,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的无比自豪之情。据此理解回答即可。
八、诗歌鉴赏。
墨 梅
王 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1.诗歌第四句的“留”在另一版本中写成“流”,你认为哪个更好?并说明理由。
2.“墨梅”是用墨笔勾勒的梅花,下面诗文不适合用水墨来表现的是( )
A.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B.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D.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答案】1.“留”更好一些。“流”是流动,充满的意思,是指梅花的清气和精神品格充满人间,在空间上化无形为有形,富有动态之美。“留”是停留、留传,是指梅花的风骨驻留在天地之间,在时间上永远留传下去。从诗人要表达的情感看,诗后两句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诗人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故“留”更贴切。
2.B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此题考查关键字词的赏析。答题要点是:解释字义,点出手法,分析诗句,判断情感。“流”是流动,充满的意思,它描绘的是一种动态,赞美墨梅的清气和精神品格能够流满乾坤天地,不断地给周围的世界带来沁人心脾的清香;“留”是停留、留传的意思,它强调的是一种结果,是一种较为稳定的状态,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从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来看,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因此这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品格。“留”更能表达诗人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辨别能力。在解答本题时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意思。水墨,即“水墨画”,中国画的一种表现形式。一般指用水和墨所作之画。由墨色的焦、浓、重、淡、清产生丰富的变化,表现物象,有独到的艺术效果。“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出自于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句中的“乱”“浅”“渐欲”“才能”,描写出早春花草即将欣欣向荣的趋势。这与水墨的特点不吻合;而ACD项分别写出了雪景月色的清丽淡雅,与水墨的特点相符,故答案选B。
九、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①。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注】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五年春,作者自豫章赴行在临安途中。这时候,他在仕途上已是经过不少挫折。①馀:多余。加餐:多吃饭。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这句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结合我们学过的诗人的作品,说说“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中“行路难”的弦外之音?
【答案】1.诗人通过描写别时阴晦的景象,营造了冷寂、凄清的氛围,并寓情于景,表达了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
2.辛弃疾主张抗金,收复失地,统一国家,建功立业,与当政的主和(投降)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抒发了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景显得生动,用笔也很浑厚,而且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景句关联词中的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联系紧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韵。这句诗蕴含了作者离别的凄凉伤感、祝福平安的关切、前程迷茫的郁闷、报国无门的悲愤。
2.可结合他的另一篇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理解分析。陈同甫先后写了《中兴五论》和《上孝宗皇帝书》,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天下事”指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大业。“生前身后名”,意谓生前死后都留下为祖国、民族建立不朽功勋国的美名。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激情。“可怜白发生”吐尽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抒发了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悲愤。“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中“行路难”的弦外之音与此相同。
十.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孤山寺、贾亭”交代春行路线,“初平”、“低”将湖与岸与云巧妙连在一起。
B.领联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写春天的禽鸟,“几处”说明数量少,与“早莺”的“早”相照应。
C.颈联的“乱”“迷”传神地写出春花的特点、游人的感受,“渐”“才”写出花草向荣的趋势。
D.尾联中的“行不足”指作者因体力不支,走不到湖东尽头,只好在白沙堤旁的杨柳下歇息。
2.这首诗与杜甫的《春望》所写的春景,给人的感受有何不同?请加以概话。
【答案】1.D
2.《钱塘湖春行》轻松、闲适;《春望》悲凉、心酸。
【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解。D.“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故选D。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感情的理解。此诗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春望》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据此作答。
十一、阅读下面的词作,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
1.请找出词中写国事家事交织于作者心中的句子。
2.结尾作者长叹“青衫湿”,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2.词人泪湿衣裳,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
【解析】1.四面歌残终破楚: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故事。八年风味徒思浙:八年来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八年,作者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湖南结婚,到作词时恰好八年。意思是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国事家事交织于作者心中。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本题中,结尾长叹“青衫湿”,写秋瑾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巾。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十二、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诗中的“聊”、“会”分别是什么意思?选其一回答。
2.请赏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答案】1.聊,姑且,暂且;会,终将。
2.运用典故,诗人以魏尚自许,委婉表达了渴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词语的意思的理解能力。“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解答此题,要在认真阅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大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老夫聊发少年狂”意思是“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傲之气”,“聊”是“姑且”“暂且”的意思;“会挽雕弓如满月”意思是“那时我定当拉开弓箭,使之呈现满月的形状”,“会”是“定将”的意思。
2.本题考查了古诗词的手法技巧和情感体验。需要考生理解古诗大意,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概括本诗的写作手法。作者在词中塑造了虽鬓已微霜却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欲保家卫国、征战沙场、满腔豪情壮志的英雄形象。该句运用典故,以魏尚自比,把希望得到朝廷重用、建功立业的复杂情感表达得委婉含蓄。
十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黄鹤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
2.诗中最能概括诗人情感的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答案】1.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的芳草繁茂深绿,描绘了一幅空明、悠远的画面。
2.“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融情于景,由景生情,表达了诗人漂泊异乡的伤感与思乡之情。
【解析】1.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时,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本句是写黄鹤楼前鹦鹉洲的景象,抓住诗句中的景物“树”与“草”以及表现其特点的字词,重点理解“历历”“萋萋”两词的意思,概括描写画面内容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感情的理解与掌握能力。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点。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透过一个“愁”字表达了诗人漂泊异乡的思乡之情。
十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①
宋·陈与义
记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②。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③。闲登小阁看新睛④。古今多少事,渔唱⑤起三更。
【注】①这首词是作者在南宋时期所作,时年四十六岁。他追忆二十多年前的洛中(家乡)旧游,那时是北宋年间,天下还承平无事,可以有游赏之乐。其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艰苦备尝,他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写下了这首词。②长沟流月: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清逝。去无声:表示月亮西沉,夜深了。③堪惊:总是心惊胆战。④新晴:下雨初晴。⑤渔唱:打鱼人编的歌儿。
1.请选出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两项( )
A.这首词的上片回忆早年在旧游的生活,下片宕开笔墨回到现实,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所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抒发了北宋亡国后深沉的感慨。
B.“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回忆了作者青年时期,和当时的豪英们一起,在午桥宴饮聚会,把酒临风的场景。
C.“长沟流月去无声,查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作者以初春的树林为背景,利用明月的清辉照射在杏花枝上所撒落下来的稀疏花影,与花影下吹奏出来的悠扬笛声,组成一幅萧瑟、凄凉的画面。
D.“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写二十余年如同梦境,此身劫后虽存,每想起一切,只觉得魄悸魂惊!这两句体现了二十年来国家和个人的激剧变化。
E.全词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通过上下两片的今昔对比,萌生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韵味深远绵长。
2.请结合全诗分析“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包中包含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
【答案】1.CE
2.词的上片主要表现了词人对往昔旧游生活的怀念;下片则主要是对北宋灭亡国家沦陷的悲痛;颠沛流离、漂泊生活的孤独寂寞;对二十年来国家和个人的激烈变化的惊叹与感慨.
【解析】1.C.中“一幅萧瑟、凄凉的画面”有误,应改为“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E.“全词直抒胸臆”有误,本词中只有下片的第一句有直抒胸臆,其他句子表意都是比较含着委婉的。
2.要求结合全诗分析“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感。读懂诗歌大意后,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靖康之难后,宋室南渡,词人也因之开始了流亡生涯,饱受国破家亡的痛苦,历经颠沛流离。他在南宋都城临安回想起青壮年时在洛阳与友人诗酒交游的情景,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这首词通过回忆在洛阳的游乐来抒发作者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以对比的手法,明快的笔调,通过对旧游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北宋亡国后深沉的感慨。上片忆旧。下片感怀。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通过上下两片的今昔对比,萌生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韵味深远绵长。
十五、诗歌赏析。
阆水①歌
(唐)杜甫
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
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归。
巴童荡桨欹侧过,水鸡②衔鱼来去飞。
阆中胜事可肠断③,阆州城南天下稀。
【注】①阆水:即嘉陵江。②水鸡:水鸟名。③可肠断:此处以“可肠断”写“阆中胜事”,如同以“恼杀人”赞“韦曲之花”,反弹琵琶犹有味。(杜甫《奉陪郑驸马韦曲》:“韦曲花无赖,家家恼杀人。”)黛色:青黑色。
1.首联以“石黛碧玉”回答“嘉陵江色何所似”,这体现了嘉陵江水怎样的特点?
2.借助注释③,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品析尾联中“可肠断”所蕴含的情感。
【答案】1.水浅处如碧玉一般之淡青色,水深处如画眉墨一般之青黑色,相依相融。
2.“可断肠”此处极言其美之可爱。诗人先写嘉陵江色青绿相融,日出阆中,斜照水面,春回沙际,映水倍妍。儿童划桨经过,水鸟来去,美不胜收,最后一句诗人又盛赞阆州城南天下稀有,因此此处断肠用以形容极度喜爱之情。
【解析】1.首句意思是嘉陵江水色像什么?仿佛就是石黛碧玉相接交错的感觉。首句“嘉陵江色何所似”问春天的嘉陵江水的颜色,次句“石黛碧玉相因依”是对上一句的回答,这两句是在描述嘉陵江水的自然景色:浅处是淡青色,深处是青黑色。
2.尾联“阆中胜事可肠断”一句意思是阆中胜事美景令人爱,阆州城南的胜景真是天下稀有。“可断肠”极言阆中美景之可爱,诗人用“可肠断”的悲情,来叙说他在了解阆中古老胜事之后的感受,反弹琵琶,表达对嘉陵江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十六、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野 色
范仲淹
非烟亦非雾,幂幂①映楼台。白鸟忽点破,残阳还照开。
肯随芳草歇,疑逐远帆来。谁会山②公意?登高醉始回。
【注】①幂幂,浓密状。②山公:晋山简,镇守襄阳,喜酒,常登山游览,尽醉而归。
1.诗人在首联之后描写了哪几幅画面,请依次概括。
2.尾联中的“醉”字包含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作答。
【答案】1.白鸟飞翔,夕阳高照,芳草萋萋,帆影片片。
2.对自然的喜爱及旷达乐观的情怀。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抓住写景的句子加以概括即可。“白鸟忽点破,残阳还照开。肯随芳草歇,疑逐远帆来”通过写白鸟、残阳、芳草、远帆的动作与变化,描绘了四幅画面:白鸟在野地里飞,把野色给点破;夕阳照着野外,把野色给剖开;野色弥漫,芳草萋萋;帆影片片,渐渐逼近。
2.本题考查诗人情感。要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此诗实中有虚,透过朦胧野色,描摹出一幅玲珑剔透、笔墨淋漓的山水画:天上挂着红色的夕阳,空中飞着白色的鸟儿,烟岚笼罩着楼台,芳草连接着江边,帆影露出于江中,还有自远山醉归的主人。这些景物与野色相映照,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图画。在这幅图画里,体现出作者豪爽的性格和对自然的喜爱。诗的用意正是要通过野色和这美丽的画面来表现作者的旷达乐观精神。
十七、古诗阅读。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季节?从哪里看出来?
2.请简要赏析“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答案】1.“暮春”或“春夏之交”,从“海棠依旧”或“绿肥红瘦”可知。
2.示例:运用设问(反复、拟人)的修辞手法,反映了词人在少女时代对美好事物的关切,对闺中生活的怀念。流露出与青春惜别的一种伤感情怀。(意对即可)
【解析】1.考查对词的内容的理解。答此题,要理解词的大意,抓住表示季节的词语,或暗示季节的景物进行揣摩。“绿肥红瘦”这里指海棠花已逐渐开败,而绿叶正盛,写的是暮春景色,据此作答。
2.考查对词句的赏析。赏析句子可以从修辞、用词、句式等角度,选修辞角度,要指出修辞手法,分析表达效果;选句式角度,要分析是多用短句,简短有力,还是长短句交替,显得错落有致。本句运用运用设问(反复、拟人)的修辞手法(指出修辞手法),反映了词人在少女时代对美好事物的关切,对闺中生活的怀念。流露出与青春惜别的一种伤感情怀(分析表达效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