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古诗三首》
+图书《端午即事》
元日
古诗三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清明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借助插图、注释、字典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古诗大意。
(3)结合自己的理解,通过联想、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古诗学习方法
爆竹 屠苏 瞳瞳 旧符
牧童 异乡 佳节 茱萸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自读古诗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学习元日
解题:“元”是“开始”、“第一”的意思,“元日”就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临川县)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和散文都很著名,著有《王文公文集》。
简介作者
学习元日
(1)读准确,读出节奏。
(2)思考:诗中哪些地方能够让你感受到春节的气氛?
学习元日
集体交流:结合注释,借助关键词句理解诗意。
品味“辞旧”的热闹
①“爆竹”让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
②“屠苏”指的是什么?结合注释理解。
③“一岁除”:结合 “年年岁岁”、“压岁钱”等生活积累理解。
品味“辞旧”的热闹
诗意: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来到了,人们都在“噼噼叭叭”放爆竹,举杯畅饮屠苏酒,这种场面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把你此刻的感受读出来。(读出欣喜、兴奋、热闹)
品味“迎新”的欣喜
①“曈曈日”、“新桃”、“旧符”:结合注释和生活经验理解。
②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千家万户张贴的春联中蕴含着怎样的希望呢?
结合背景,感悟诗情
任何一首诗,都与诗人当时的心情,所处的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此时,诗人王安石刚当上宰相,对自己上任后的改革充满了信心,也充满了期待,借元日“辞旧迎新”的寓意表达对国家政治改革的期待。
宋朝的人民过春节会做哪些事?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放爆竹、喝屠苏酒、换桃符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除:去
屠苏:这里指一种酒,根据古代风俗,常在元日饮酒。
瞳瞳:太阳刚出来时光辉灿烂的样子。
新桃换旧符:用新桃符换下旧桃符。桃符用桃木制成,上面绘有神像,据说挂在门上可以求福避祸。
译文:
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
新的一年到了;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为庆祝
新春,人们总要拿新的春联换下旧的春联。
示例:剪贴窗花、拜年、发压岁钱、除尘……
你知道春节还有哪些传统习俗吗?
积累
杜牧:(803-852)
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人们把他和杜甫并提,称他为“小杜”,称杜甫为“老杜”。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写诗喜欢评今论古,抒发军事、政治见解。他有不少描写山水风光的小诗,名朗秀丽,清新自然,深受读者喜爱。
走近作者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字牧之,唐代晚期著名的诗人。人们把他与李商隐成为“小李杜”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重要节日,是家人团聚、扫墓祭祖或踏青游春的日子。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重点交流《清明》
(1)为什么路上的行人“欲断魂”呢?
①联系清明的习俗:扫墓、祭奠亲人、追思怀念。
②联系上句“雨纷纷”:
这“纷纷”不仅写雨,更写人心,写出了春雨的“如酥”、人心的“如泣”。
③“魂”指精神、情绪。“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却又深隐的感情。“欲断魂”写尽了行路人心中的愁苦,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重点交流《清明》
(2)为什么诗人这个时候要问酒家在哪里?
①以演代读:请两名学生表演诗人与牧童的问答情景。
②配以眼神和动作表演,理解“遥指”的意境。
③诗人独自赶路,又逢下雨,睹景思亲,心中凄苦。想找个酒馆,可能是为了……(歇歇脚、暖暖身、消消愁)
诗意:清明节这一天,细雨纷纷。赶路的人心里更加增添了一份愁苦,简直是失魂落魄。他向牧童询问附近哪儿有酒馆,牧童伸手指了指遥远的杏花深处的小村庄。
《清明》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本课小结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699-759)
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通音乐,工书画。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走近作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山东:此处指华山以东。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
茱萸: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有插戴茱萸的习俗。
交流汇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交流关键词:
(1)感受节日:“九月九日”(重阳)、“佳节”、“登高”、“插茱萸”(重阳节习俗)
(2)感受情感:“忆、独、异乡、异客、倍思亲、遥、遍、少一人”
交流汇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交流诗句:
(1)写近的处境——“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补充诗人资料:这首诗是王维在十七岁时的作品,当时他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正在长安谋取功名,重阳节到来,举目无亲的他,在繁华热闹的异乡显得越加孤独,思念故乡亲人和兄弟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写下此诗。
诗意: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插遍茱萸只少我一个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写出了游子思乡怀亲之情。
本课小结
乞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思考:背诵这首诗,说说这首诗写的是我国哪个传统节日?这个节日有什么习俗?
拓展延伸
推荐阅读
1.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很多,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等,节日里的习俗、情感也被不同时代的诗人记录下来,请搜集相关的古诗,感受传统节日的深厚文化和独特习俗。
2.设计节日古诗交流卡。
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