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统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检测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统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检测卷(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05 19:29: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下册历史单元检测卷
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时间:80分钟,满分:100分)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
1.历次国庆大阅兵反映出我国国防力量的不断增强。以下两幅图片,直观地反映出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 )
A.武器装备不断向现代化迈进 B.由单一军种向诸军兵种合成转变
C.形成五大战区战略布局 D.特别重视军队政治工作
2.俄乌冲突的爆发与持续,使国防建设再次成为人们探讨的重要话题。下列国防建设成就中属于改革开放以来的是( )
A.建立华东军区海军 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组建第二炮兵部队 D.“辽宁舰”交接入列
3.面对强国强军的时代要求,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不断推进。201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调整组建五大军种,其中第二炮兵部队更名为( )
A.陆军 B.海军 C.空军 D.火箭军
4.2016年,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隐形战斗机歼-20公开亮相;2017年,我国第一艘自主设计建造的航空母舰进行设备调试和舾装施工。这反映了我国( )
A.重视和平利用核能 B.积极开展多边外交
C.积极推进科技强军 D.大力发展航天技术
5.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的军费开支在占GDP比例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情况下,仍然稳居世界第二。军费由1950年的26亿元增涨至2017年的10246亿元;军队规模大幅缩减,在编军人数量由1950年的627万缩减至2017年的200万;同时重视国防科技的发展,大力加强国防和军队改革,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材料说明( )
A.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国防道路 B.没有强大的国防就没有强大的国家
C.强大的国防需要不断裁军 D.国防建设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6.小明收集如图图片,准备开展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
A.交通运输 B.庆典活动 C.钢铁长城 D.领导风采
7.下表为新中国国庆阅兵式部分资料。可见,我军( )
1949年 装备几乎全部是战争中缴获的,号称“万国牌”
1959年 中国造第一代主战坦克“五九"式中型坦克首次亮相
1984年 战略导弹首次受阅
1999年 空中加油机首次受阅
2009年 首次展现高技术和特种兵方队,展示装备100%国产,90%首次亮相
2019年 东风41、东风-17等首次公开亮相,居世界领先地位
A.武器装备水平极大地提高 B.成为友好交往的使者
C.海陆空防御体系初步形成 D.实战化训练不断加强
8.“走进21世纪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继续优化体制编制,更新教育训练内容和手段,改善武器装备,加强军队质量建设,提高诸军兵种的合成化水平,向精兵、合成和高效的方向发展。”这说明我国( )
A.注重军队素质教育 B.拥有新型武器装备
C.兵种合成化水平高 D.持续加强国防建设
9.2012年,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正式服役,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民海军的战斗力。以下是人民海军不同时期的主战装备,这反映出人民军队( )
20世纪50年代鱼雷快艇20世纪70年代火炮护卫舰21世纪初大型导弹驱逐舰 21世纪初新型战略核潜艇
A.成为友好交往的使者 B.武器现代化水平提高
C.实战化训练不断加强 D.形成海陆空防御体系
10.体育外交也是一个国家外交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1963年参加了在雅加达举行的新兴力量运动会,1965年参加了在金边举行的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等,积极开展与亚非拉独立国家的体育交流活动,这些活动( )
A.有利于改善当时中国外交环境 B.有利于改善中美外交关系
C.有利于“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D.有利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1.2022年,中国成功举办了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向世界发出了“一起向未来”的时代强音,推动全球团结与合作。下列选项属于20世纪50年代推动中国同亚非各国团结与合作的是( )
A.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B.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C.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2.下图是1955年中国领导人参与的一次国际会议,他为大会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其贡献是提出了( )
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发表演讲
A.“求同存异”重要方针 B.“一带一路”建设思想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13.尼克松在他的回忆录中说,宣读公告只用了三分半钟,“却成了本世纪最出人意料的外交新闻之一”。这则公告发布之后( )
A.中国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B.中美关系开始逐步走向正常化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 D.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4.“尼克松及夫人急忙走下舷梯,向前去迎接的中国总理周恩来伸出了手。中美两国领导人的手握在一起,结束了20多年的隔绝状态,标志着中美关系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这个“新时代”到来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
C.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D.中国推进全方位外交
15.1971年10月,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主张;国家不论大小,应该一律平等,各国人民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本国的社会制度,有权维护本国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体现了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 )
A.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多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D.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
16.建国初期,为发展同邻近的民族独立国家之间关系,消除他们对新中国的疑虑和误解,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求同存异”的方针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17.2022年2月28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答记者问时提到:“我们一向站在和平和正义一边,一向按照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身立场和政策……我们希望各方都能和中方一道推动乌克兰问题的外交解决,而不是使局势进一步升级。我们将继续为寻求和平、实现和平发挥积极作用。”材料说明中国长期奉行( )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联俄抗美的外交政策
C.推行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 D.单边主义的外交政策
18.下表为万隆会议前后与中国建交的亚非国家总数,这说明万隆会议( )
时间 建交国家总数(个)
1955年前 8
1955-1959 新增10
1960-1964 新增14
A.是中国在亚非地区打开外交局面的里程碑 B.使新中国获得了世界各个国家的外交承认
C.通过不懈努力彻底消除了亚非各国的误解 D.在亚非地区确立“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19.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就向全世界宣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 )
A.“求同存异”的方针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一国两制”的方针 D.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0.1971年10月,刚果总统约见中国驻刚果大使时表示:“这不仅是人民中国的胜利,也是所有进步国家的胜利,是人类和平和正义事业的胜利。”刚果总统所指的“人民中国的胜利”是( )
A.中国重返联合国 B.中日正式建交
C.中美正式建交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1.1972年,尼克松在访华时说:“我们在这里聚会,并不是我们有共同的信仰,而是由于我们有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希望……具有不同制度和不同价值标准的国家和人民……互有分歧但互相尊重”。这反映出,尼克松( )
A.谋求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 B.认为合作是双方关系主流
C.希望建立平等的世界秩序 D.彻底放弃敌对中国的政策
22.在某校“纵览时代风云,汇聚中国智慧”的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中,展示了如下大事年表。它所汇聚的“中国智慧”是( )
时间 大事
2014年 亚太经合组织第2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北京举办
2016年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在杭州成功举办
2017年 金砖国家领导人在厦门会晤
2019年 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2022年 第24届冬奥会与冬残奥会在北京举行
A.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B.积极推动与西方国家建交
C.争取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全球治理的共商共建共享
23.1971年10月25日晚,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一项决议,表决刚结束,会议大厅一片沸腾,支持中国的国家代表用不同的语言欢呼:“我们胜利了!”这项决议是( )
A.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C.成立亚太经合组织 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2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体现在( )
A.参加万隆会议,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B.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建交
C.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D.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5.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一份对外报告中说,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7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为此他( )
A.遏制中国的经济发展 B.以敌视态度对待中国
C.谋求中美关系正常化 D.放弃美国的国家利益
26.下面图表可以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中国加入联合国 B.中国与日本建立外交关系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国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
27.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中美两国领导人都认为有必要结束长达20多年的敌对状态。为此,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此举( )
A.彻底消除了中美两国矛盾 B.使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成为新中国外交的转折点 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8.“我们的朋友遍天下”,20世纪70年代,我国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次建交高潮,到1976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111个,包括了当时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第二次建交高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我国( )
A.外交事业开创了新局面 B.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D.促进万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29.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和孤立政策,在美国等国家的操纵下,联合国长期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排斥在外。然而到了1971年,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这表明( )
A.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B.美苏两极格局彻底崩溃
C.中美之间的对抗不断加剧 D.美国已经放弃霸权政策
30.当年在外交部欧美司工作的周南说:“26届联大的两阿提案能通过,在当时的国际社会上是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表决结果一出来,许多非洲国家代表都站起来了,热烈鼓掌。”周南回忆的重大事件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首次提出 B.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国与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二、综合题(共4小题,31题10分,32题10分,33题10分,34题10分,合计40分)
31.(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祖国安全,维护世界和平,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中共中夹、中夹军委根据对战争形势的判断,对国防建设进行战略筹划与实践,在军队现代化建设,国防尖端科技发展、国家工业布局改善和国防动员能力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全面提升了中国国防实力,成功捍卫了国家主权和安全。
——摘编自范晓明、葛清伟《对20世纪60年代前期中国国防建设的基本评价》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国家遭到严重的经济困难,国防尖端项目面临“上马”还是“下马”的危机,聂荣臻力主发展以导弹、原子弹为标志的尖端武器。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两用的关键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国内外基本形势和国防科技的特点出发,提出了“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最大限度地调动有限财力、物力和优秀人才进行科技攻关,积极调整科技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积极为科研工作者创造必需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
——摘编自战琳琳《聂荣臻: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奠基者》
材料三 见下国庆阅兵图。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我国国防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作用。(2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60年代我国发展国防科技的措施。(2分)
(3)材料三中阅兵装备的变化反映了什么事实?国庆70周年阅兵的核导弹方队属于我国哪一军种?(4分)
(4)据上述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归纳学习的主题。(2分)
32.(10分)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我国百年的屈辱外交,翻开了外交事业的新篇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1954年6月,中国总理对印度和缅甸进行了友好访问。访问期间,中印和中缅两国分别于28日和29日在新德里和仰光发表《联合声明》,正式宣布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保证主权国家之间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本准则。
——《中缅印三国总理联合声明》
材料三 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
——周恩来(1955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2分)
(2)材料二中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有哪些?(4分)
(3)材料三体现了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什么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有何意义?(4分)
33.(10分)外交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五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
(1)依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奉行的外交政策。(2分)
材料二 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同时,会议应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我们还应在共同的基础上来互相了解和重视彼此的不同见解。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2)根据材料二,说出在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什么方针?并指出该方针的蕴含的具体主张是什么?(3分)
材料三 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中美关系的焦点问题是什么?分析该公报发表的意义。(3分)
材料四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截至2019年9月,中国已与世界上180个国家建交,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中国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合作。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含义?(2分)
34.(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新中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对外关系而努力。
——谢益显主编《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1979》
材料二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国家)的共同胜利,毛泽东主席曾有过一个精辟的概括:“是非洲朋友把我们抬进联合国的。”它充分表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益于第三世界的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增强了第三世界在联合国中的力量,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材料三 1950年,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企图阻止解放军解放台湾;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抗美援朝。1972年,周恩来总理对美国总统尼克松说:“你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啊!”尼克松后来回忆与周恩来首次握手时也感慨地说:“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材料四 40年来……我们实现由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转变,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为推动人类共同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我们积极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旗帜鲜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世界和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会上的讲话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新中国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而制定了怎样的外交政策?(2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与第三世界国家的相互联系。(2分)
(3)材料三中,“跨过大洋的握手”是指哪一历史事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反映了中美关系有何变化?(2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习近平主席的外交新思路。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新中国成立后外交事业的变化与发展,谈谈你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
1、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51年的骑兵部队车炮队到2019年的核导弹方阵反映我国武器装备不断向现代化迈进,A项正确;由单一军种向诸军兵种合成转变、形成五大战区战略布局、特别重视军队政治工作题干中未体现,排除BCD项。故选A项。
2、D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建立华东军区海军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是在1967年,组建第二炮兵部队是在1966年,“辽宁舰”交接入列是在2012年。1978年我国进入到改革开放时期。因此,D项正确;建立华东军区海军在1949年,排除A项;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在1967年,排除B项;组建第二炮兵部队在1966年,排除C项。故选D项。
3、D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201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调整组建五大军种,其中第二炮兵部队更名为火箭军,而非陆军、海军和空军,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4、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一代隐形战斗机歼-20”“自主设计建造的航空母舰”均体现的是我国在积极推动科技强军的步伐,C项正确;材料与核能利用无关,A项排除;材料与外交发展无关,B项排除;材料与航天技术无关,D项排除。故选C。
5、A
【详解】根据题干给出的材料分析可知,对于我们国防建设发展来说我们应坚持走中国特色国防道路,加强军队建设,注重国防发展等,A项正确;没有强大的国防就没有强大的国家,题干材料反映不出,排除B项;强大的国防需要不断裁军不是题干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C项;国防建设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题干材料体现不出了,排除D项。故选A项。
6、C
【详解】观察图片可知,图片反映的是我国的海军建设、导弹方队、陆军部队等,这些军事力量都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C项正确;AB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7、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1949年装备几乎全部是战争中缴获的,号称‘万国牌’……2019年东风41、东风-17等首次公开亮相,居世界领先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军武器装备水平极大地提高。A项正确;成为友好交往的使者,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项;海陆空防御体系初步形成 、实战化训练不断加强,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排除CD项。故选A项。
8、D
【详解】本题考查我国的国防建设。根据题干关键词“继续优化”“更新”“加强”“提高”等可知,我国持续加强国防建设,D项正确;注重军队素质教育、拥有新型武器装备、兵种合成化水平高表述过于片面,排除ABC项。故选D项。
9、B
【详解】根据题干,从鱼雷快艇到火炮护卫舰,再到大型导弹驱逐舰,最后到新型战略核潜艇。说明我国的海军实力不断增强,武器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B项正确;人民军队不是友好交往的使者,排除A项;实战化训练不断加强、形成海陆空防御体系都与题干无关,排除C、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20世纪60年代,中美关系紧张,中苏关系恶化,中国积极参加新兴力量运动会,积极开展与亚非拉独立国家的体育交流活动,有利于改善当时中国外交环境,A项正确;中国积极参加新兴力量运动会,积极开展与亚非拉独立国家的体育交流活动,与改善中美外交关系无关,排除B项;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已经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排除C项;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D项。故选A项。
11、A
【详解】根据所学,1955年在印尼召开万隆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推动中国同亚非各国团结与合作,A项正确;B项是1971年,C项是1972年,D项是1979年,排除BCD项。故选A项。
12、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55年,周恩来参加万隆会议,他为大会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其贡献是提出了“求同存异”重要方针,在世界外交史上有重要影响,A项正确;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建设思想,江泽民提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习近平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13、B
【详解】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开始走向正常化。故这则公告发布之后,中美关系开始逐步走向正常化,B项正确;中国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排除C项;1971年,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详解】根据材料“尼克松及夫人急忙走下舷梯,向前去迎接的中国总理周恩来伸出了手。中美两国领导人的手握在一起”可知,材料反映的事件是尼克松访华,宣布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时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排除B项;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排除C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推进全方位外交,排除D项。故选A项。
15、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中国主张;国家不论大小,应该一律平等,各国人民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本国的社会制度,有权维护本国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体现我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B项正确;ACD说法都不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排除ACD项。故选B项。
16、A
【详解】根据所学,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A项正确;B项是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排除B项;C项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总原则 与总方针,排除C项;D项是新时代得出的,排除D项。故选A项。
17、A
【详解】根据题干“我们一向站在和平和正义一边,一向按照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身立场和政策……我们希望各方都能和中方一道推动乌克兰问题的外交解决,而不是使局势进一步升级。我们将继续为寻求和平、实现和平发挥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A项正确;BCD项说法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18、A
【详解】1955 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会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表格显示万隆会议之后与中国建交的亚非国家逐渐增多,说明万隆会议是中国在亚非地区打开外交局面的里程碑,A项正确;B项中“获得了世界各个国家的外交承认”说法绝对,如当时的美国仍然敌视新中国,排除B项;C项中“彻底消除误解”说法绝对,排除C项;题干没有体现“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排除D项。故选A项。
19、D
【详解】新中国建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材料中“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说明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D项正确;“求同存异”的方针是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排除A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首次提出,排除B项;“一国两制”的方针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排除C项。故选D项。
20、A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在1971年10月召开的联合国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上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所以说是“人民中国的胜利”,A项正确;中日正式建交是1972年,中美正式建交是在1979年,排除B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排除D项。故选A项。
21、A
【详解】据材料“我们在这里聚会,并不是我们有共同的信仰,而是由于我们有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希望……具有不同制度和不同价值标准的国家和人民……互有分歧但互相尊重”可知,尼克松承认中美双方存在意识形态的分歧,但由于中美存在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希望,认为双方应该彼此尊重,反映了其谋求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意愿,A项正确;1972年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结束对抗走向正常化,但双方合作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中美关系,未涉及世界秩序,排除C项;D项“彻底放弃”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22、D
【详解】根据“亚太经合组织第2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北京举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在杭州成功举办”“第24届冬奥会与冬残奥会在北京举行”等内容可得出,中国为应对全球问题问题,加强国际间的协商合作,因此材料中的内容所汇聚的“中国智慧”是全球治理的共商共建共享,D项正确;AB项都只是涉及到一个方面,不全面,排除AB项;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排除C项。故选D项。
23、A
【详解】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第26届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合法席位,并将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由材料“1971年10月25日晚,第26届联合国大会”“支持中国的国家代表”,可知该项决议是指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排除A项;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立于2015年12月25日,排除B项;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于1989年,排除C项;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排除D项。故选A项。
24、D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表现之一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D项正确;1955年,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与材料中“改革开放以来”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日建交,与材料中“改革开放以来”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了“一国两制”构想。“一国两制”构想是为实现国家和平统一而提出的,与外交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5、C
【详解】根据材料“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一份对外报告中说,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7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可以看出,尼克松谋求改善同中国的关系。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签署《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C项正确;遏制中国的经济发展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从材料中无法看出尼克松以敌视态度对待中国,排除B项;尼克松作为美国总统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为了维护美国的利益,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26、C
【详解】材料表明,联合国支持我国的票数不断增减。到1971年,支持我国的票数多,比例高,这样我国就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项正确;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不是加入联合国,排除A项;我国是1972年与日本建交,1979年与美国建交,排除BD。故选C项。
27、C
【详解】根据材料“为此,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可得出中美关系正常化,引发了西方各国与中国建交的热潮,成为新中国外交的转折点,C项正确;彻底消除了中美两国矛盾与现实不符,排除A项;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排除B项;1971年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排除D项。故选C项。
28、A
【详解】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改善,从而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而导致的外交僵局,打开了外交的新局面,推动了新中国在70年代迎来了建国后的第二次建交高潮,A项正确;1953年我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万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BD项;1954年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排除C项。故选A项。
29、A
【详解】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长期战争导致国民经济遭到破坏,工业十分落后,所以联合国长期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排斥在外。随着国家土地改革、三大改造、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的全面建设的开展,中国的综合国力逐渐提高,再加上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到了1971年,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A项正确;美苏两极格局彻底崩溃在1991年苏联解体,排除B项;1971年美国乒乓队访华,没有加剧,排除C项;美国没有放弃霸权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30、C
【详解】根据材料再结合所学,中国在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C项正确;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参加中印有关问题谈判的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A项;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排除B项;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排除D项。故选C项。
二、综合题,共4小题,31题10分,32题10分,33题10分,34题10分,合计40分。
31.
(1)提升了中国国防实力,捍卫了国家主权和安全。
(2)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相结合;自力更生为主;集中有限的财力、人力、物力进行科技攻关;积极调整科技政策,重视科技人才。
(3)我国武器装备不断发展进步。火箭军。
(4)国防科技的发展。
【详解】(1)根据材料“在军队现代化建设,国防尖端科技发展、国家工业布局改善和国防动员能力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全面提升了中国国防实力,成功捍卫了国家主权和安全”可得出,我国国防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作用是,提升了中国国防实力,捍卫了国家主权和安全。
(2)根据材料“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两用的关键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20世纪60年代我国发展国防科技的措施是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相结合;根据材料“从国内外基本形势和国防科技的特点出发,提出了‘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可得出,20世纪60年代我国发展国防科技的措施是自力更生为主;根据材料“最大限度地调动有限财力、物力和优秀人才进行科技攻关”可得出,20世纪60年代我国发展国防科技的措施是集中有限的财力、人力、物力进行科技攻关;根据材料“积极调整科技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积极为科研工作者创造必需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可得出,20世纪60年代我国发展国防科技的措施是积极调整科技政策,重视科技人才。
(3)根据图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材料三中阅兵装备的变化反映了我国武器装备不断发展进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66年,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由核导弹部队、常规导弹部队、作战保障部队等组成,2015年第二炮兵部队更名为火箭军,得出国庆70周年阅兵的核导弹方队属于我国火箭军。
(4)根据上述材料、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上述材料、问题可归纳的学习主题是国防科技的发展。
32.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求同存异”促进了万隆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详解】(1)依据材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依据材料二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时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在会见与中国存在着领土纠纷的印度政府代表团时提出的。具体内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问题一:依据材料三信息“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并结合所学可知,1955年4月18日,有29个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山城万隆开幕。周恩来总理兼外长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了万隆会议,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虽然各国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但是并不妨碍亚非国家的团结,大家应该抛开分歧、搁置争议,为了共同利益而加强合作。问题二:依据所学可知,求同存异方针提出后,促进了万隆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33.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方针:求同存异。主张:各国撇开(搁置)分歧,为反对殖民主义的共同利益而加强团结合作。
(3)台湾问题
标志着长期尖锐对立的中美两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4)全方位: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其他不同类型国家的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打造全球伙伴关系。
多层次:包括首脑外交、政府外交、政党外交、民间团体外交等不同层次的外交活动。
立体化:除政府外交、军事交流、经贸合作、文化教育交流外,还包括应对全球性问题的专业领域外交。
【详解】(1)根据材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可得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根据材料“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同时,会议应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可得出,在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根据材料“我们还应在共同的基础上来互相了解和重视彼此的不同见解”可得出,该方针的蕴含的具体主张是各国撇开(搁置)分歧,为反对殖民主义的共同利益而加强团结合作。
(3)根据材料“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可得出,影响中美关系的焦点问题是台湾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该公报发表标志着长期尖锐对立的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外交布局“全方位”的含义是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其他不同类型国家的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打造全球伙伴关系;多层次的含义是包括首脑外交、政府外交、政党外交、民间团体外交等不同层次的外交活动;立体化的含义是除政府外交、军事交流、经贸合作、文化教育交流外,还包括应对全球性问题的专业领域外交。
34.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益于第三世界的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增强了第三世界在联合国中的力量。
(3)事件:尼克松访华;变化:由敌对变为开始走向正常化(或由敌对走向缓和)。
(4)新思路全位外交,全球伙伴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多边外交等。(选答1条) 认识:国家利益的需要,国家实力的变化,国内政局的变化,国际形势的变化影响着外交政策的变化。(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根据材料一“……(新中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对外关系而努力。”可知,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根据材料二“它充分表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益于第三世界的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增强了第三世界在联合国中的力量,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可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益于第三世界的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增强了第三世界在联合国中的力量。
(3)根据材料三“1972年、尼克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跨过大洋的握手”是指尼克松访华。20世纪70年代,由于中苏关系恶化,为了寻求新的外交战略平衡点,中国有意改善中美关系,1972年,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开始走向正常化。1978年12月, 中美双方发表《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反映了中美关系由敌对变为开始走向正常化(或由敌对走向缓和)。
(4)根据所学和材料四“全方位开放、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可知,这体现的新思路是,全方位外交,全球伙伴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多边外交等。根据所学可知,国家利益的需要,国家实力的变化,国内政局的变化,国际形势的变化影响着外交政策的变化。(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