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构成。
(2)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认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 学会运用观察生活、实验探究等方法获取消息。
(2) 能用文字和语言表达有关信息。
(3) 学会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4)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
(2) 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教学重点:
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了解分子的特性,并会用分子的特性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难点:
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 讲授引导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
课型: 新课
实验准备:玻璃棒、烧杯、试管、滤纸、胶头滴管、水、品红、浓氨水、浓盐酸、酒精、酚酞、分子间隔器
课时安排: 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实验引入课题 【情境设置】新沏一杯雀巢咖啡带进教室现象:咖啡气味飘香四溢 闻到气味思考为什么我们能闻到气味? 通过气味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同时也也引入本节课的课题。
过渡 提问:榴莲有什么气味?为什么大家会闻得到? 思考 抛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自己提出问题,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展示 在冷水中加入少量品红,观看品红的扩散过程。再结合物理中的知识点总结归纳。(板书)结论1 物质是由很小的、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构成的。 观看 以事实说明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图片展示 苯分子,硅原子的图片(板书)结论2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观看 以图片事实回答物质是由分子等微粒构成的,并利用“中国”两个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滴水中有多少个水分子?1600000000000000000000个,你每两秒数一个数,100年约数多少个数? (板书)结论3.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数数,计算, 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的数,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 通过一些具体数字让学生了解分子很小,再更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分子和原子是真实存在的微粒
探究实验 向小烧杯A的水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板书)实验现象结论4 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观察并说出现象,并大胆解释原因。 用实验现象直观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对比实验 品红在水中扩散:装有热水的烧杯中加入品红;然后同在冷水中品红的扩散作对比 观察并说出现象 把书上的实验改进为对比实验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活动与探究 (投影与实验)活动与探究活动二 分子间有间隔取5ml的酒精和5ml的水混合,记录混合后的体积是否等于10ml,说明了什么?实验:用分子间隔器把两种液体混合后观看比对前后液体的体积变化2. 用一针筒抽取30mL空气,用手指堵住针筒,用力推。再用针筒抽取30mL水,再推。空气和水谁更好被压缩?为什么(板书)结论5 分子间有间隔 5ml酒精+5ml水<10ml 两种液体混合后液体体积明显变小 空气比水容易压缩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展示 相同物质三种状态下的分子间隔示意画 观看 让学生直观感受分子间的间隔:气态 〉 液态 〉 固态
小结 课堂小结(板书) 回忆本节课,小结本节课尝到的知识 让学生对本节课作一次梳理,更好理解本节内容
课堂反馈 请同学解释为什么会有热涨冷缩现象?之前学习的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原理 从生活中学知识,再将知识运用到学习生活中。 让学生了解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课堂反馈2 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问题:1.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2.湿衣服在阳光下和通风处比在阴凉、背风处易于晾干。3.水蒸发后化学性质没有变。4.25升石油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0.024升的钢瓶中。 思考回答问题 让学生了解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知识考查(作业) 用分子知识解释:打气筒能将气体压缩 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物体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海绵能吸水 思考回答 考察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程度,以便查漏补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