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单元复习题
一、单选题
1.化学与我们的生产和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家中煤气泄漏,应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B.预防煤气中毒,可在室内洒水
C.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用锅盖盖灭
D.困在火灾区有烟雾的地方时,并用湿毛巾捂住嘴和鼻子
2.正确的灭火方法可以减少人员伤亡,降低财产损失。下列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 )
A.炒菜时油锅起火—用锅盖盖灭
B.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用湿抹布盖灭
C.图书档案起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D.电线老化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约为21%
B.煤的主要成分是碳氢化合物
C.可燃物只要与氧气充分接触就能燃烧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红色固体
4.北京冬奥会火炬传递首次采用了机器人之间的水下传递,呈现出极富科幻效果的“水火交融”景象。为实现火炬的水下燃烧,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
A.美化机器人外形 B.火源的防水措施
C.燃烧放出的热量 D.降低燃料着火点
5.世界上每年有上万起火灾发生,造成了极大损失,如果掌握一些家庭安全知识和紧急灭火措施,就能避免损失。下列做法中合理的是( )
A.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扑灭
B.夜间发现家中天然气泄漏,立即开灯查明原因
C.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D.室内起火时立即打开门窗通风
6.火力发电厂用石灰石浆吸收废气中SO2的化学方程式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CO2可用作气体肥料
B.X中金属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5:8
C.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D.该做法可以减少酸雨对环境的危害
7.用扇子一扇,燃着的蜡烛立即熄灭,其原因是使( )
A.供给的氧气减少 B.供给的氧气增加
C.使蜡烛着火点降低 D.蜡烛温度低于蜡烛的着火点
8.吹灭蜡烛主要原理是( )
A.隔绝空气 B.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C.清除可燃物 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9.现在社会提倡“节能、环保、低碳”,下列做法中,不符合上述理念的是( )
A.停止含碳矿物的开采和加工
B.尽量减少含碳物质的排放和浪费
C.在生产和生活中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用具
D.积极开发使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10.下列有关能源和环保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太阳能是绿色环保新能源
B.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
C.煤完全燃烧后就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D.可燃冰具有能量高、燃烧值大等优点,其主要成分是甲烷的水合物
11.下列安全措施不正确的是( )
A.加油站、面粉厂等地严禁烟火
B.家用电器着火,立即切断电源
C.天然气泄漏,立即打开排气扇
D.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立即用湿布盖灭
12.今年5月18日,我国宣布在南海试采可燃冰成功,可燃冰是一种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的化石燃料,下列关于可燃冰的认识,正确的是( )
A.一种化合物 B.一种高效清洁能源
C.一种可再生能源 D.一种可以燃烧的固态水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近年米,粉尘爆炸事故时有发生.粉尘为什么会发生爆炸呢?
当煤粉、面粉和铝粉等可燃性的固体小颗粒悬浮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时,遇到明火可能会引发燃烧,短时间内火焰迅速传播,释放出大量的热,形成高气压引起爆炸.燃烧时气压和气压上升速率越大,爆炸成力也越大.
研究人员通过大量的实验分析得出:粉尘爆炸除与粉尘本身的性质有关外,还会受到粉尘浓度、初始压力、初始温度、氧气含量和容器形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粉尘容易产生二次爆炸.粉尘发生第一次爆炸时,气浪会把沉积在设备或地面上的粉尘吹扬起来,在燥炸后短时间内爆炸中心区压力减小,周围的新鲜空气便由外向内填补进米,与扬起的粉尘混合,从而引发二次爆炸.二次爆炸威力比第一次要大得多,破坏力更大.粉尘爆炸可通过相应的技术措施进行预防.如:通风除尘、向密闭容器或管道中充入氮气等.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粉尘燃炸”所需的条件是 (填序号)。
a 悬浮的粉尘浓度 b 氧气 c 引起粉尘爆炸的温度
(2)引发第二次爆炸的粉尘来源是 .
(3)淀粉厂在输送淀粉的管道中充入N2,这种做法可预防粉尘爆炸的原因是
(4)除文中列举的预防措施外,请你再举一条防止粉尘爆炸的措施
14.水、火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1)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用化学符号表示)。
(2)图1所示的“火三角”可表示燃烧条件,图中缺少的一个条件是 ;
(3)图2熄灭酒精灯的原理是: ;
(4)图3是“电解水实验”示意图,图中试管A中的气体是 。
15.如图是实验室常用的实验仪器与装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
(2)若用A装置制氧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在制取氧气时试管中的棉花没有发生燃烧,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其主要原因是 .
(3)利用上图所示装置,采用以下组合能完成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是 .
A.用AD制取氧气 B.用BC制取氢气 C.用BE制取二氧化碳
(4)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中,F装置相对于B装置具有的优点是 .其化学方程式为 .
16.酒精灯是实验室里常用的热源仪器。
(1)拿掉酒精灯的灯帽,灯芯上的酒精跟空气接触,但没有燃烧,这是因为 ;
(2)在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火焰时,破坏了燃烧条件中的而使火焰熄灭 。
17.火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因素,但使用不当时可能成为吞噬生命的恶魔,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类从远古时代就懂得钻木取火。钻木之所以能取火,是因为 。
(2)分别点燃两根火柴,将一根火柴头竖直向上,另一根火柴头斜向下(如图所示),我们发现火柴头斜向下的那根更容易持续燃烧,原因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解答】A、家中煤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降低煤气的浓度,以防遇明火发生爆炸,不符合题意;
B、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在室内洒水,不能预防煤气中毒,符合题意;
C、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用锅盖盖灭,隔绝空气(或氧气),达到灭火的目的,不符合题意;
D、困在火灾区有烟雾的地方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可以防止烟尘以及有害物质进入呼吸道,所以发生火灾时人要蹲下匍匐前进,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下身子沿墙壁跑出火灾区,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家中煤气泄露不以接触明火要开窗通风分析;
B、根据CO的难溶性分析;
C、根据隔离氧气灭火原理分析;
D、根据火灾时会产生烟尘及有害气体,受热上升分析。
2.【答案】D
【解析】【解答】A.炒菜时油锅起火,用锅盖盖灭,利用隔绝空气的原理,方法恰当,故A不符合题意;
B.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用湿抹布盖灭,利用隔绝空气和降温的原理,方法恰当,故B不符合题意;
C.图书档案起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利用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而且不会损坏图书档案,故C不符合题意;
D.电线老化着火,用水浇,容易引起短路,引发事故,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灭火的原理是破坏燃烧的条件,可以清除可燃物或者将温度降到着火点一下,或者隔绝空气或氧气。
3.【答案】B
【解析】【解答】A. 空气中氧气的体积中分数约为21%,不符合题意;
B. 煤的主要成分是碳氢化合物,符合题意;
C. 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可燃物接触氧气,温度达不到着火点不会发生燃烧,故不符合题意;
D. 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说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析
B、根据煤的组成分析
C、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
D、根据铁丝燃烧的现象分析
4.【答案】B
【解析】【解答】A. 美化机器人外形,与能否在水下燃烧无关,故不符合题意;
B. 解决火源的防水措施,确保能在水下燃烧,故符合题意;
C. 燃烧放出的热量,与能否在水下燃烧无关,故不符合题意;
D. 燃料着火点固定不变,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分析。
5.【答案】C
【解析】【解答】A. 电器着火,不能立即用水浇灭,防止发生触电,应先切断电源,然后进行灭火,故不合理,不符合题意;
B. 煤气泄漏,不能立即开灯查看,因为煤气具有可燃性,混有一定量的空气,遇到明火,容易发生爆炸,故不合理,不符合题意;
C. 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隔绝氧气,达到灭火的目的,故合理,符合题意;
D. 房间着火,立即开窗通风,会加速空气流通,增加氧气的含量,使火燃烧的更旺,故不合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灭火的方法、原理分析。
6.【答案】C
【解析】【解答】A、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因此,CO2可用作气体肥料,故A不符合题意;
B、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均不变,反应前:2个钙原子、2个碳原子、12个氧原子、2个硫原子,反应后:0个钙原子、2个碳原子、4个氧原子、0个硫原子,因此X为CaSO4,则硫酸钙中的金属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5:8( ),故B不符合题意;
C、O2属于单质,而单质的化合价均为0,因此,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0价,故C符合题意;
D、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是SO2,从题目信息中的化学方程式可知,消耗了二氧化硫,因此,该做法可以减少酸雨对环境的危害,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光合作用的原理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及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比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计算物质中的化合价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题目信息及形成酸雨的原理进行分析解答。
7.【答案】D
【解析】【解答】A、扇子扇动时,空气流动加快,蜡烛与氧气接触更加充分而非供给的氧气减少,故A不符合题意;
B、供给的空气增加只会使燃烧更旺,因此,不是蜡烛立即熄灭的原因,故B不符合题意;
C、扇子扇动能使空气流动加快,但却不能降低蜡烛的着火点这一固有属性,故C不符合题意;
D、扇子扇动时,空气流动加快,燃烧放出的热量迅速散失而使温度低于蜡烛的着火点,燃着的蜡烛立即熄灭,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能改变,因此,凡着火点降低的说法都是错误的。
8.【答案】B
【解析】【解答】A、用嘴吹灭燃着的生日蜡烛,没有隔绝蜡烛与空气的接触,所以这不是蜡烛熄灭的原因;A不符合题意;
B、嘴吹蜡烛时吹走了蜡烛火焰的热量,从而降低了蜡烛的温度,导致可燃物的温度降到了其着火点以下,所以蜡烛熄灭;B符合题意;
C、清除可燃物是把可燃物移走,而嘴吹蜡烛未能移走蜡烛,所以这不是蜡烛熄灭的原因;C不符合题意;
D、着火点是物质的一种固有属性,一般不会改变,所以用嘴吹蜡烛并不能降低蜡烛的着火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用嘴吹灭燃着的生日蜡烛,没有隔绝蜡烛与空气的接触;
B、嘴吹蜡烛时带走蜡烛火焰的热量,使温度降到了着火点以下;
C、清除可燃物是把可燃物移走,而嘴吹蜡烛未能移走蜡烛;
D、着火点是物质的一种固有属性.
9.【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低碳经济的概念分析即可.低碳经济就是指通过开发新能源,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使用,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解答】
A、停止含碳矿物的开采和加工,符合“节能、环保、低碳”的理念,但是不现实的,故错误;
B、尽量减少含碳物质的排放和浪费,符合“节能、环保、低碳”的理念,故正确;
C、在生产和生活中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用具,符合“节能、环保、低碳”的理念,故正确;
D、积极开发使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符合“节能、环保、低碳”的理念,故正确.
故选A.
【点评】倡导节约,避免浪费,提倡“低碳环保”理念,是社会热点,也是近几年的考试热点之一,望学生们从自我做起.
10.【答案】C
【解析】【解答】A、太阳能可以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取,不污染环境,属于绿色新能源,A不符合题意;
B、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B不符合题意;
C、煤中不仅含有碳元素,还含有硫元素,燃烧时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即使完全燃烧也会对环造成污染,C符合题意;
D、“可燃冰”是一种清洁能源,具有能量高、燃烧值大等优点,其主要成分是甲烷的水合物,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太阳能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B、根据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的分析
C、根据煤中含有硫元素分析
D、根据可燃冰的信息分析
11.【答案】C
【解析】【解答】A. 加油站、面粉厂等地有可燃性的物质,需要严禁烟火,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家用电器着火,立即切断电源在灭火,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天然气泄漏,不能立即打开排气扇,否则会发生爆炸危险,故错误,符合题意;
D. 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立即用湿布盖灭,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灭火的原理、方法分析。
12.【答案】B
【解析】【解答】解:A.可燃冰是一种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的化石燃料,还含有其他杂质,属于混合物,故错误;
B.可燃冰的热值高,完全燃烧几乎不产生残渣和废气,是一种高效、清洁能源,故正确;
C.可燃冰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错误;
D.可燃冰是一种天然气水合物,不是水,故错误.
故选B.
【分析】A.根据物质的组成来分析;
B.根据能源的分类来分析;
C.根据可燃冰是否可以再生来分析;
D.根据物质的组成情况来分析.
13.【答案】(1)abc
(2)沉积在设备或地面上的粉尘
(3)降低氧气的浓度
(4)严禁烟火(降低氧气浓度,隔绝氧气,安装泄压装置)
【解析】【解答】(1) “粉尘爆炸”所需的条件是悬浮的粉尘浓度、氧气、引起粉尘爆炸的温度;(2) 引发第二次爆炸的粉尘来源是沉积在设备或地面上的粉尘;(3) 淀粉厂在输送淀粉的管道中充入N2,这种做法可预防粉尘爆炸的原因是降低氧气的浓度;(4) 严禁烟火、降低氧气浓度,隔绝氧气,安装泄压装置可以防止粉尘爆炸。
【分析】在有限的空间内,可燃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遇到明火剧烈燃烧,可能引起爆炸。
14.【答案】(1)H2O
(2)可燃物
(3)隔绝空气
(4)氢气或H2
【解析】【解答】(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水由水分子构成,所以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水分子可用H2O表示。(2)燃烧的条件有三个:物质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图1所示的“火三角”可表示燃烧条件,图中缺少的一个条件是可燃物;(3)图2熄灭酒精灯的原理是:隔绝空气;(4)图3是“电解水实验”示意图,电解水时,正氧负氢,氢二氧一,故图中试管A中的气体是氢气。
【分析】(1)根据分子定义及水分子的表示方法分析;
(2)根据燃烧条件物质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要同时具备分析;
(3)根据灭火原理分析;
(4)根据电解水时正氧负氢的现象分析;
15.【答案】(1)酒精灯
(2)2KMnO4 K2MnO4+MnO2+O2↑;温度未达到棉花的着火点
(3)A;B
(4)控制反应速率,节约药品;CaCO3+2HCl═CaCl2+H2O+CO2↑
【解析】【解答】解:(1)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故答案为:酒精灯;(2)加热高锰酸钾时,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是为了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和氧气,要注意配平;在制取氧气时试管中的棉花没有发生燃烧,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其主要原因是:温度未达到棉花的着火点;故答案为:2KMnO4 K2MnO4+MnO2+O2↑;温度未达到棉花的着火点;(3)如果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因此可以用AD制取氧气;实验室是用锌粒和稀硫酸在常温下反应制氢气的,氢气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因此可以用排水法和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因此可以用BC制取氢气;故答案为:AB;(4)F装置的优点是:控制反应速率,节约药品;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配平即可;故答案为:控制反应速率,节约药品; CaCO3+2HCl═CaCl2+H2O+CO2↑;
【分析】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制取装置包括加热和不需加热两种,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如果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实验室是用锌粒和稀硫酸在常温下反应制氢气的,氢气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因此可以用排水法和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16.【答案】(1)温度没有达到酒精的着火点
(2)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
【解析】【解答】(1)根据可燃物燃烧需要满足: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打开灯帽,灯芯上的酒精与空气接触,但没有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酒精的着火点,故填温度没有达到酒精的着火点;(2)用灯帽盖灭酒精灯是让可燃物隔离氧气,切断燃烧的条件中的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而达到灭火,故填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
故答案为 :(1) 温度没有达到酒精的着火点, (2) 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
【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使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三个条件同时满足解答
17.【答案】(1)钻木头时,木头克服摩擦力做功,温度升高,温度达到了木材的着火点
(2)当火柴头斜向下时,燃烧产生的热量能给火柴梗预热,容易达到其着火点,更容易持续燃烧
【解析】【解答】(1)钻木取火,是因为钻木头时,木头克服摩擦力做功,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当温度达到木头的着火点时,木头就燃烧起来,故填钻木头时,木头克服摩擦力做功,温度升高,温度达到了木材的着火点;
(2)当火柴头斜向下时,燃烧产生的热量能给火柴梗预热,容易达到其着火点,所以更容易持续燃烧,而火柴头向上时,燃烧产生的热量随热空气上升,不能给火柴梗加热,火柴梗达不到其着火点,容易熄灭,故填当火柴头斜向下时,燃烧产生的热量能给火柴梗预热,容易达到其着火点,更容易持续燃烧。
【分析】(1)根据能量转化的角度进行分析。
(2)根据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在于是否给火柴梗预热。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