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厚的民族自豪感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内容,明确“文法”“可译性”等词语。
2.理清课文结构层次。
3.欣赏中国建筑之美,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理清课文结构层次
教学难点:欣赏中国建筑之美
教学过程:
一、自主预学
(一)
【导入设计一】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中国的音乐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器乐就有独特的二胡,古筝,那么中国的建筑是否一样拥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呢?下面请大家用关键词来写出中国建筑的特征,(学生写答案)大家的答案很丰富,我们一起学习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看看我们的答案是否准确。
【导入设计二】
人们常说,烟花三月下扬州。我说,这暑伏之日来扬州也别有一番风味。同学们能给我推荐一些即便是酷暑之日也值得一去的扬州景点吗?据我所知扬州大明寺的鉴真纪念堂(幻灯片展示:鉴真纪念堂)恰恰是梁思成先生设计的。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梁思成,走近《中国建筑的特征》。当我们学习完这篇文章,再去游览之时,或许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二)任务驱动
1.作者介绍
梁思成(1901-1972),广东新会人,生于日本东京,1915—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清华大学教授,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以严谨、勤奋的学风著称。曾主持人民英雄纪念碑等重要建筑的设计,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在建筑学方面贡献突出。其主要作品有《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清式营造则例》等。
有人这样评价他:是他在兵匪满地,行路艰难的旧中国,跋涉在深山老林里,寻觅着中华古代文明的瑰宝,完成了中国人的第一部建筑史;是他发出居者有其屋、城市规划的最高目的是安居乐业的呼喊,为中国城市的理性发展筚路蓝缕;是他搏尽全力为中国古代建筑请命,虽是屡战屡败,却痴情不改。
美丽的神话:他们一个是梁启超的公子,一个是林长民的千金;一位是建筑巨匠,一位是绝艳才女。他们一世情缘,共同创造了中国建筑史上的两座丰碑,把亲手设计的国徽送上了天安门城楼。他不计国仇家恨,力使奈良,京都的古建筑免遭盟军的轰炸,代表中国参加了联合国大厦的设计。
2.写作背景
1931年9月,在创立以研究中日古代建筑为宗旨的中国营造学社社长朱启钤先生的邀请下,梁思成离开东大,回到北平,进入中国营造学社任职,踏上了他研究中国建筑发展史的漫漫长路。为了积累资料和寻求科学依据,梁思成开始了他的艰苦的,同时也是颇具独创性的建筑调查活动。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他跋山涉水,历尽困难,陆续实地考察了河北、山西、浙江、山东、河南、陕西以及西南地区的古建筑遗迹,进行了大量的拍照、测绘、资料整理和科研工作,于1944年写成《中国建筑史》。
本文发表于1954年1月,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的命运。为此,梁思成奔走呼吁:“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在北京城墙存废的辩论会上他说,拆城墙如同抽他的筋、剥他的皮一样。他向中央政府谏言,力主在北京城的西面建一座新城作为政府所在地,这样便可以完整地保留全部老北京城。然而,他的呼吁无济于事,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他也因此遭受了不公正对待。
梁思成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国徽、国旗的设计。青年时代还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读书的梁思成收到父亲梁启超寄来的一本宋代建筑学书籍《营造法式》,梁启超在该书扉页上写道:“一千年前有此杰作可为吾族文化之光宠也。”父亲的谆谆教诲,梁思成一生铭记于心。
梁思成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跋山涉水,历尽艰难,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过很多重要的建议。本文发表于1954年。许多新中国的建筑将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拔地而起。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刻,梁思成说:“我们若想用我们自己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我们就必须首先熟悉自己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字里行间透露出深刻的民族自豪感,表达着对中国古建筑倾其一生的挚爱。
3.题目解读
“中国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语,简洁、严密、醒目、层次分明。中心词“特征”二字统摄全文,是关键的信息点,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交代了作者研究和写作的范围。
4.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两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
第二部分:归纳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阐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第三部分:总结全文,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并在现代社会把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
(三)通读全文,梳理文言知识
1.重点字词
翼状(yì) 墁地(màn) 接榫(sǔn)
脊吻(jǐ) 斗拱(ɡǒnɡ) 额枋(fānɡ)
水榭(xiè) 穹隆(qiónɡ)(lónɡ)
帷幕 屋脊 接榫 凤毛麟角
埋怨 埋葬 翘起 翘首以盼
点缀 辍学 厦门 高楼大厦
角色 穹窿 门槛 直栏横槛
2.近义词辨析
(1)【一副·一幅】
辨析:一副:用于形容成套的东西。一幅:用于形容布帛、纸张和图画等。前者是几个组成一个,后者是单个个体。
(2)【体裁·题材】
辨析:体裁: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可以用各种标准来分类,如根据有韵无韵可分为韵文和散文;根据结构可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题材:构成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材料,即作品中具体描写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前者指文学作品的分类,后者侧重文学作品的内容。
(3)【熟悉·熟习】
辨析:熟悉:知道得清楚。熟习:(对某种技术或学问)学习得很熟练或了解得很深刻。前者范围广,后者适用于技术或学问等。
(4)【巧夺天工·鬼斧神工】
辨析:两者都有“精妙、奇特”的意思,但使用对象不同。“巧夺天工”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人工技艺极其精巧。“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多用来形容自然景物的精巧,也可指人工的。
3.熟语积累
(1)大同小异:大部分相同,只有小部分不同。
(2)千变万化:有千万种变化,形容变化无穷。
(3)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
(4)世世代代:形容很多年代,时间无穷尽。泛指延续的各代。
二、点津导学
1.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六)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2.下列句子运用比喻修辞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以弟兄关系来比喻中国周边国家的建筑与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的关系,形象地说明了它们属于一个系统(大家庭),从而可见中国建筑的影响力之大已超出了国家的界限。
(2)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以“帷幕”比喻墙壁,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建筑中墙壁的作用是“隔断内外”和“划分内部空间”,而不担负承重的任务。
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以“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小品”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觉体验,来体会建筑规模大小的不同,恰当明了。
3.如何理解中国建筑的“文法”?作者是如何说明这种“文法”的?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就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不论是建筑框架、整体结构,还是台基、屋顶都遵循着一定的法式,法式就像语言中的文法一样。
为了说明中国建筑的“文法”,作者还提到希腊、罗马建筑体系创造了“五种典范”,以说明“文法”在每种建筑体系中都有;然后列举了中国建筑所遵循的法式:建筑是木架结构,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用举架的公式求得屋顶的曲面和曲线轮廓;结束瓦顶,求得台基、台阶、栏杆的比例;等等。这些事例都证明了无论哪个地方的中国建筑体系的建筑物,都遵循这样的法式。
4.中国建筑的“文法”的“拘束性”和“灵活性”表现在哪里?作者是如何说明的?
“拘束性”指建筑物遵循一定的“文法”,即惯例法式,“灵活性”指在惯例法式的约束下能出现不同的样式,能有多样性的表现。这种特点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又具有独特的个性作者在说明中国建筑“文法”的“拘束性”和“灵活性”时,依旧沿用前文的“文法”的比喻,以文章来比喻建筑:用“文章的文法”比喻建筑的法式,用“在文法的拘束下的许多体裁”比喻“在建筑法式约束下的不同建筑样式”,用“大文章”和“小品”分别比喻宫殿、庙宇等和山亭、水榭、一轩、一楼等建筑。让读者深刻地体会到中国建筑的“文法”的“约束性”和“灵活性”。
5.如何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可译性”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是以“语言和文学”为喻,把具有相同功用、主要性能的各民族建筑比作表达意义相同的语言文字,把不同的表现形式比作不同的语言形式。用“可译性”说明各民族建筑的实质像不同的语言一样,有着同一性质。作者指出同性质的建筑,各民族的建筑“语言”的风格是不一样的,体现出的是不同的文化心态和不同的文化特点。
但是无论是什么体系的建筑,其主要目的是供人类使用,都可以通过纷繁复杂的表现形式解读出建筑的个性特征。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了解了建筑的这个特点,我们可以通过建筑的“可译性”来借鉴、吸收其他建筑体系的建筑特为自己所用。
6.《中国建筑的特征》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文章内容非常丰富,但是繁而不乱,有条不紊。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呢?
采用了科学的说明顺序:事例逻辑顺序,由总到分,由主要到次要。逻辑上先总后分,先主后次,从结构特征到装饰特征,层次简洁严密。对特征突出部分用“最显著”“最主要”“最大胆”等修饰语加以界定。第3—13段是课文的主体部分,由建筑物“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这三个主要构成作为基本特征的第一点,再依序分别从结构原则、方法、斗拱、举折、举架的结构特征和装饰特征以及屋顶、颜色、构件和材料的装饰特征作清晰的介绍,条理十分清楚。
7.在行文过程中谈“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大文章”“小品”的,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起了什么作用?
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得说明文语言和描述对象形象生动,而喻体选用一组文学样式分别形容建筑的构件和特征,使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古典韵味十足,文化气息浓厚,本体和喻体相得益彰,为说明性文字增添了色彩。
三、合作共学
1.第一段末“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好处?
明确:
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周边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在文化史上的亲缘关系,形象地说明了它们同属于一个系统(大家庭),从而表明中国建筑体系影响之大,已超出了国家的界限。
2.结合第五段,说说中国建筑中被称为“一‘所’房子”的建筑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并简析。
明确:
①中心性:围绕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
②对称性:左右均齐对称。
③朝阳性:主要房屋一般采取向南的方向。
④主次性:主要部分有砖石墁地,次要部分种植树木花草。
3.第十段在介绍第(六)个特点时,作者引用《诗经》里的句子有何作用?
明确:
用事实说明在中国古代,智慧的匠师们很早就发挥了屋顶部分的巨大装饰性,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使文章于说理中见生动,吸引读者。
4.第十二段在介绍第(八)个特点时,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好处?
明确:
①举例子。举出“梁头”“额枋”“昂”等实例来说明阐释,给人以具体的印象。
②打比方。用“桃尖梁头”“蚂蚱头”“霸王拳”“六分头”“菊花头”等比喻构件的形状图案,高度赞扬了中国建筑体系所具有的装饰特征,使文章意趣盎然。
5.第十五段中,用“大文章”“文章”“小品”分别比喻什么?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
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文章”比喻建筑,用“小品”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用人们熟悉的事物打比方,化抽象为具体,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建筑既遵循一定的法式,又有多样性的表现。
6.文章结尾处,介绍研究的参考资料,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
介绍研究所需的参考资料,可以窥见出作者的知识渊博,治学谨严。
四、拓展迁移
分析说明方法
中国建筑在选址、建材、结构、色彩等方面,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淀的科学智慧。合理利用自然,融入自然,与自然和谐统一,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曲径通幽,对称美、朦胧美、动静美、人情美……更彰显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思想和厚重的人文情怀。在科学中渗透人文之美,在人文中蕴涵科学精神,这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显著的特征。文章在说明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的时候,是怎样说明的?
说明方法:
1. 分类别:将说明的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分类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作用: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例如,文章将中国建筑分为九大特征来说明,行文过程中,又兼顾由主体到局部,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就起到了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的效果。
2. 作诠释: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作用:作诠释能使说明语言更全面、更充分、更具体。例如:“个別的建筑物,一般地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
3. 举例子:是举出有代表性的恰当的实例,反映事物的一般情况,真切地说明事物。作用:使语言通俗易懂,更直观,更具有说服力。例如:“如回廊、抱厦、廂、耳、过厅等等,围绕着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
4. 打比方:打比方是运用比喻,来增强说明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作用:在于生动形象地说明对象的特征。例如:“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分划内部空间而已。”
5. 摹状貌:是指对事物形状相貌的特征进行描摹,使读者容易认识所要说明的事物。作用:使说明语言富有形象性,直观性。例如:“在一付梁架上,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在柱头上加上一层层逐渐挑出的称做“拱”的弓形短木,两层拱之间用称做“斗”的斗形方木块垫着。”
6. 作比较: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的事物进行比较,以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征。作用:能更好地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说明的效果。例如:“在其他体系建筑中,屋顶素来是不受重视的部分,除掉穹窿顶得到特別处理之外,一般坡顶都是草草处理,生无趣,甚至用女儿墙把它隐藏起来。但在中国,古代智慧的匠师们很早就发挥了屋顶部分的巨大的装饰性。”
7. 下定义:是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作用:使说明语言科学、准确,让读者在具体了解被说明对象前,能对被说明对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例如:“梁架上的梁是多层的;上一层总比下一层短;两层之间的矮柱(或柁墩)总是逐渐加高的。这叫做‘举架’。”
8. 作引用:是借用别人已说过的话来进行说明。作用: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来说明,更容易让人信服。例如:“在诗经里就有‘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句子来歌颂像翼舒展的屋顶和出檐。”
五、总结悟学
写作特点
1.条分缕析,层次分明。
作者在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时,显示出了较强的层次性,体现了作者论述问题的明晰思路。在指出中国建筑的体系独特之后,按事理顺序介绍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先总后分,先主后次,从总体特征到结构特征再到装饰特征,层次简洁严密,最后利用比喻归纳说明有特点的建筑须有自己的“文法”和“词汇”。
2.语言简明、严密。
本文属于自然科学论文,而自然科学论文要求语言简明、严密,不可堆砌辞藻,哗众取宠;不可晦涩难懂,故作高深。本文在语言上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如“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用语简单明了,概括了中国建筑的地位和成就。又如“个别的建筑物,一般地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这句话中“一般”“主要”就用得很严密,因为有一些建筑物,为适应特殊的需要,或符合特定的审美要求,就可能不这样。
3.比喻说理形象生动。
尽管是一篇科学论文,但是作者没有像有的所谓的专家一样用高深的理论在“饶舌”,而是大量采用打比方、作比较的方法力求将大家陌生的事物说清楚,把抽象的事物说得具体明白,使文章读起来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如谈到中国周边地区的建筑体系和大陆的建筑体系,作者写到“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十分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体系的分布之广、影响之远。又如作者巧妙地将中国建筑的风格和特点比喻成建筑的“文法”,将梁、柱、门窗等构件比喻成建筑的“词汇”等等。这样用人们熟悉的具体事物、事理来打比方,能够把较为生疏的事物、抽象的事理说得透彻,清楚,明白。
【资料链接】
1.科普作品
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作品。“科普”一词就是指“科学普及”。科普作品传统上以文字或图画为基本载体,不过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科普作品也常常以视频媒体等其他形式出现。科普作品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就是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它有以下特点:
(1)科普作品所述内容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性。阅读对象主要是不熟悉该学科的非专业人士。但这种专业性是有限制的。这就和一般的文学作品或娱乐作品区分开来。
(2)科普作品具有一定的娱乐性、普及性、可读性和通俗性。在叙述内容上要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能引起普通读者的阅读兴趣。这就和专业学术文献区分开来。
(3)科普作品在陈述专业科学知识时要求把握一定程度的严谨性。想象与科学现实之间的差别一般需要明确指出,或者至少要保证读者不会混淆两者。这就和科学幻想作品(简称科幻)区分开来。
(4)科普作品允许适当地虚构作品情节、人物、环境等,以增加可读性。这就和一般的科学新闻、科学纪实或科学报告区分开来。。
2.作者链接
梁思成:他有着诸多令人赞叹的身份:才女林徽因的丈夫、国学大师梁启超的儿子、人民英雄纪念碑主持设计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参与设计者、享誉世界的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中国近代建筑之父。
1901年4月出生于日本东京,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父亲梁启超的影响下,梁思成对祖国有着浓厚的爱国情怀。
1924年,梁思成远赴美国攻读建筑学。一天,正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读书的梁思成收到父亲从国内寄来的包裹,里面是一本古籍善本《营造法式》。这是中国第一本详细论述建筑工程做法的官方著作,是迄今为止现存的最早最完整的中国古代建筑著作。
从1932年到1940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二人共同走过中国的15个省、19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738处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物都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全国、全世界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比如山西的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经过对古建筑的系统调查研究,梁思成得到了丰硕的成果。
1934年,他编著了《清式营造则例》一书,这一部书成为初学中国古建筑的入门必读教材,研究中国古建筑不可缺少的资料,也是如今古建筑修整工作人员常用的工具书。
除了建筑学家,他还是建筑教育家。1928年,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加拿大举行婚礼,回国后,赴沈阳东北大学任教,创立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筑学系。梁思成是学生最喜欢的老师,他的学生们总会记得梁思成给自己上课的样子:“先生虽然个头不大,但两眼炯炯有神,而且带着对建筑学专业的无比热爱和自信。”“先生的第一句话就说‘建筑是什么?它是人类文化的历史,是人类文化的记录者,它反映时代的步伐和精神。’“
在东北大学,梁思成教三门专业课,林徽因教两门,他们不遗余力地培养出了中国第一批科班建筑人才,这批人后来为新中国贡献良多。
本文是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 讲的是建筑方面的知识,既有科学知识,也有文化内涵。世界三大建筑体系分别为中国建筑、伊斯兰建筑和欧洲建筑(古罗马建筑、哥特式建筑、巴洛克建筑)
中国的建筑主要分为徽派、京派、苏派、晋派、闽派、川派。
徽派:依山傍水而建,以木构架为主,粉墙黛瓦,院落式。
京派:四合院,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砖木结构,青砖灰瓦,红漆大门,整体色调为灰青色,造型古朴。最为典型的京派建筑为北京的故宫。
苏派:园林式布局,曲径通幽,藏而不露。
闽派:土楼。
晋派:高墙深院,白墙黑瓦、四水归堂。还有窑洞,利用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凿洞而成,坚固,冬暖夏凉。
川派:川西吊脚楼、傣族竹楼、侗族鼓楼为典型代表,它们的共同点是因地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