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4 烛之武退秦师
教材概述
本文所记述的是公元前630年秦晋联合攻打 ( http: / / www.21cnjy.com )郑国前发生的一场外交斗争。此前两年(即鲁僖公二十八年),晋国在城濮之战中曾经大败楚国,成为中原霸主。郑国在战争中曾经出兵帮助楚国,因而结怨于晋,这是晋秦联合围郑的直接原因。
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大夫烛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服秦穆公撤围。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服秦伯撤走围郑的军队,并且派兵帮助郑国防守。最后晋军也不得不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本文表现了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临危受命,只身说退秦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精神,赞扬他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
本文组织严密,前后照应,情节起伏跌宕,详略得当,生动活泼,说理透辟,学习时要仔细品味,这是学习的重点。
(作者,陈爱鹏,安徽舒城一中教师,本设计曾发表在《文学教育》上。)
此文被安排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 ( http: / / www.21cnjy.com )书语文1(必修)第二单元,该单元学习古代记叙散文。《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的故事。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高一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掌握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本文的独特之处,容易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地加入到了解大意、归纳相关知识点的学习中来。
知识与能力目标:解决几个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领学生运用圈点、勾画 ( http: / / www.21cnjy.com )、批注的方法,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难点:理解高超的劝说艺术
教学策略:朗读法、点拨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1.由于学习文言文要付出比现代文更 ( http: / / www.21cnjy.com )多的努力,因此通常同学们对文言文大都敬而远之。调查显示,多数同学都不大了解所学文言文的内涵,不了解那些隐藏在陌生语言下面的更深层次的人类的智慧,笔者力求引导学生走进文言文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说辞十分精彩,人物形象也栩栩如生,引导学生意识到这一点,就可能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逐步改变其对文言文的看法,培养起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2.《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对同学们来说非常陌生,可以让学生亲自查找资料,从而培养学生收集筛选材料的能力和自读能力。
3.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很有必要的,所以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学生小组讨论,教师适当地给以点拨,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培养了学生交流协作的能力。
4.诵读是语文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手段,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尤其不可低估,所以本堂课自始至终以诵读为教学手段,在诵读中赏析课文、人物。
5.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语文课堂应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因此结尾设计的讨论发言就是让学生乐于探讨并且有话可说,学有所得,并能学以致用。
6.背诵一直是学生头疼的问题,所以笔者尽量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背诵课文,减轻学生的负担,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1.课前参看提示、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以及理解起来有困难的语句,以便在课堂上讨论。
3.指导学生课前利用图书或网络等搜集有关烛之武的资料,并准备小组交流发言。
导语设计:张飞在长坂坡一声吼吓退百 ( http: / / www.21cnjy.com )万曹军。两千年前,更有英雄,只身前往强大敌人的帐中,只凭三寸不烂之舌,同样不费一兵一卒,退却强大的进犯之敌,保住了弱小的国家。此人谓谁?春秋时期郑国人烛之武。下面学习《烛之武退秦师》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课文。
2.生自由诵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3.生齐读课文。(师点拨字音、停顿)
4.生结合课文注释初步梳理课文。(边轻声朗读,边梳理)
二、再读课文,交流印象。
1.学生概述本文的故事。(1~2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教师引导大家概述。)
2.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各段段落大意。(用四字短语概括)
每组选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大家筛选归纳:
第1段:秦晋围郑。
第2段:临危受命。
第3段:智退秦师。
第4段:晋师撤离。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第1段
(1)生齐读第1段。
(2)师示范串讲梳理第1段。(为学生后文的接龙串讲做示范)
(3)留时间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在字词上得到落实)
(4)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段知识点:(为后文学生的讨论归纳做示范)
贰:对……有二心;军:名词活用作动词,驻军;
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句,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以其于晋无礼”。
(5)师引导学生串析本段:同时多媒体展示《秦晋地理形势图》。
“晋侯、秦伯围郑”,阐明形势:兵临城下,形势严峻。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阐明原因:两事均与晋利害相关,与秦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阐述两军驻扎位置:两军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为烛之武说秦埋下伏笔。
(6)师引导学生2分钟背诵本段。
第2段
(1)男生齐读本段。
(2)女生接龙串析本段。(师点拨)
①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公从之。
A.形象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未见其人,先闻其名(声)(即“才”)。
B.在此也可窥见佚之狐知人善任的一面。
C.还可窥见郑伯善于纳谏的一面。
②辞曰:“臣之壮也……无能为也已。”
进一步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是一位满腹才华,却未能被重用的大臣,人物形象更鲜活。
③公曰:“……”许之。
A.郑伯首先自责,体现了明君风范,然后以国家利益、形势与个人利益的透彻分析感动了烛之武,可谓善于做思想工作。
B.烛之武最终应允,决定以国家利益为重,只身去见秦伯,体现了他深明大义的一面。
(3)生质疑问难,师点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4)学生讨论归纳本段知识点:
“已”:同“矣”,句末语气助词;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句,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
辞曰:省略句,补充完整后为“(烛之武)辞曰”;
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也”字表判断。
(5)师引导学生5分钟背诵本段。
第3段
(1)一学生范读本段。
(2)生借助注释细细梳理本段。(因为本段集中刻画了烛之武的形象、表现出其高超的游说技巧,所以让学生细细品味)
(3)生接龙串析本段。(师点拨)
①“夜缒而出,见秦伯”,说明形势危急,烛之武不畏危险。
②烛之武说秦伯运用了高超的攻心术:
大家看课后练习三中的一句话:“天下之事以利而 ( http: / / www.21cnjy.com )合者,亦必以利而离。”围绕这句话分组讨论,请三人一组,接龙串析烛之武的劝说语句,探讨其深刻的底蕴,先在组内交流,然后派一位代表在班上交流。提示:
无利可图 削其戒心 亡郑利晋 予其防心 存郑利秦 使其动心 赐晋无利 激其恨心 阙秦利晋 劝其死心
辩论艺术:
一是援古例今。有历史的回顾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现实的分析。二是善于作比。本意是为保全郑国,言语上处处为秦国打算。从反面强调亡郑结果,只能使邻厚君薄;从正面陈说保全了郑国,对秦不仅无害,反而利秦,便于取晋。三是语言得体。本是求人,却不卑不亢,高屋建瓴,语重心长,迫使对方就范。可谓有理、有利、有节、有体,从而出色地完成了游说使命。
(4)生质疑问难,师点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5)学生同桌讨论归纳,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段知识点:
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减少;
鄙:名词用作动词,把……当做边邑;
共:通假字,通“供”,供给;
说:通假字,通“悦”。
以为:古今异义词,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行李:古今异义词,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东道主:古今异义词,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还原后应为:有何厌。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结构后置,还原后应为: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6)师引导学生结合烛之武的游说步骤背诵本段。
第4段
(1)女生齐读本段。
(2)男生接龙串析本段。(师点拨)
晋文公以“不仁”“不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武”的理由退兵。看似冠冕堂皇,其实,“不仁”只是一个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是实质,“知”是明智,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是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不武”是因为胜负之数,难以预料。所以,说到底,晋的退兵,是“利”字使然。
(3)学生讨论归纳本段知识点:
敝: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知:通假字,通“智”。
夫人:古今异义词,古义:那个人,指秦穆公;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判断句。
(4)师引导学生背诵本段。
四、美读课文,升华感受。
文章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请学生总结一下烛之武的形象。然后带着对烛之武的崇敬之情诵读课文。由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发言,师引导学生归纳。文章虽短,在人物塑造上却颇具匠心。文章第一段写国难当头,烛之武不顾年迈体衰,愿受君命,出使秦营,危难之际,突出一个“义”字。“夜缒而出”,寥寥四字,用语简洁,内涵丰富,有场景,有动作,便将垂垂老矣的烛之武形象跃然纸上,真真切切突出一个“勇”字。至于面见秦君,一番慷慨陈词,言简意赅,实实在在体现一个“智”字。——大义、大勇、大智。《左传》善于通过精彩的人物语言,揭示人物性格,由此可见一斑。
五、拓展练习。
烛之武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让乾坤倒转。生活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也同样需要劝说。设计话题,让同学们来劝说:网瘾现象、厌学现象。讨论时要明确角色,谁是劝者,谁是被劝者。这样讨论会更有针对性。(同学们分组讨论,相互劝说。教师巡回指导,及时指导学生讨论中出现的问题)
方法:
①分组讨论3分钟左右。
②每一组学生上台劝告完,其他同学评价。
③主要根据劝说的方法评论,说优点,也说缺点。
④教师评价时强调劝说所用的方法。
⑤师生共同分析有没有更好的劝说方法。
课堂总结
烛之武一人之辩,重于九鼎大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让劝说成为沟通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吧!让劝说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立交桥吧!
课后作业部分
1.整理文章中重点词、词组、句式。
实词:贰、军、师、鄙、远、陪、赐、朝夕、版、唯。
一词多义:若、说、辞、之。
词组:以为、“所”字词组。
句式:判断句、宾语前置、省略句。
2.推荐课外阅读《重耳之亡》《子鱼论战》《介之推不言禄》等篇目,开阔视野。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同学们都知道谋略在军事上的重要作用。有时候,一个小小的计谋就可以左右一场战争的胜负。明朝的刘伯温就说过:“凡用兵之道,以计为首。”打开中国的谋略宝库,其能人志士不可谓不多也,比如双腿残废的孙膑、运筹帷幄的张良、轻摇羽扇的孔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了解一下春秋时期郑国的大夫烛之武是如何运用离间计,瓦解强大的秦晋联盟而使弱小的郑国得以保全的。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自读课文,完成以下思考题。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通读原文。
汜(fán)南 佚(yì)之狐 夜缒(zhuì)而出
共(gōng)其乏困 阙(quē)秦 秦伯说(yuè)
逢(páng)孙
(2)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史,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传》主要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27年(前453)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一些事情。它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历史散文。在文学上的成就很大。作者善于用简洁的语句写出复杂的事物(特别是长于写战争),也善于用极少的笔墨刻画出人物的细微动作和内心活动,使人物跃然纸上。《左传》中有许多出色的外交辞令和形形色色、多彩多姿的历史人物形象,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色画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为后代历史著作和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后代的一些伟大作家如司马迁等,从中吸取了营养。
(3)复述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语言说说烛之武是个怎样的人。
主要是记叙了公元前630年郑国烛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4)基本弄懂文意,画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及难点。
2.课堂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3.教师释疑、小结,弄懂文意。
三、合作探究,体悟情感
1.梳理课文脉络
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根据本文主要人物和事件,依据文章顺序思考、讨论、交流下列问题。
(1)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课文题目即是。由此可加深对文章题目作用的理解。)
(2)主要人物(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场”的?(是在秦晋两个大国围攻一个小小的郑国,郑国面临覆灭的危险情形之下,郑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他去见秦伯,以退秦师。)
(3)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一是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一是烛之武深明大义,有爱国思想且腹有良谋、成竹在胸。)
(4)烛之武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退兵呢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要是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言谈中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从而打动了秦伯,让秦伯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5)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呢?(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要是晋文公并不昏庸,很有理智,能隐忍不发,随机应变。因为如果这时进攻秦军,晋军就有可能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而由此,也就证明了烛之武说退秦师的成功。)
2.赏析人物语言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赏析这篇文章最有特色之处——描写烛之武说服秦穆公退师的那段话,教学时,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下几个问题:
(1)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穆公的?这说明他具有哪方面的突出才能?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达到了怎样的水平?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明确: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 ( http: / / www.21cnjy.com ),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既知亡矣)。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这段说辞文字不多,但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在理,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这说明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尤其是在描写外交辞令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3)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及时背诵烛之武的这段说辞,再扩展到熟背全文。
背诵既是学习文言文的手段,也可以说是目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之一。通过背诵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可增强文言文语感和积累文言文素材,为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奠定基础。
四、迁移运用,拓展延伸
1.本文烛之武的话虽系外交辞令,但说得透彻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理,实事求是,层层深入,简明得体,令人信服。与战国时代纵横家的危言耸听是不一样的。《左传》的作者能用少量文字把这些复杂曲折的意思记载得十分清楚,这种精练的文笔很值得学习。结合本课让学生讨论说话讲究艺术的重要性,设一堂口语交际课,题为“说话艺术大家谈”。
2.结合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总结正确把握文言文的文意、分析评价文言文艺术特色的方法和技巧。
①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这对准 ( http: / / www.21cnjy.com )确地理解、分析和评价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②了解作者生平及概况,正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如作品的思想内容,才能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评价。③从内容到结构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这是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对记叙性的文章,要重点搞清人物、事件,前因与后果,记叙与议论;对议论的文章,要把握文章的观点,正确理解观点与材料的关系。④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具体地、历史地、实事求是地分析作品的思想意义。
(指点学生在阅读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有效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言文阅读方法,使学生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目的。)
三维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赏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导语设计
同学们,如果说在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之下,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凡事物总是现在的比过去的好的话,那么大家能不能想一想,在文化艺术的某些方面,有没有与一般规律相反的情况呢?(这样一来一往的问答,并不难引导学生想到,西方维纳斯女神的断臂今人就无法设想能够补得很好,中国古代的文言文似乎不是今人可以写出当时那样的水平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册的第一篇文言文,看它究竟有哪些方面的精美以至妙不可言呢!
同学们,还记得美国发动的对伊拉克的战争吗 ( http: / / www.21cnjy.com )?直到现在双方的冲突仍在持续,残酷的战争使得多少无辜的人流血死亡,骨肉分离!然而有这样一场战争:它没有炮火、没有硝烟;它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就使强大的敌军不战而退,继而化敌为友。那就是发生在春秋时期弱小的郑国与强大的秦国之间的一场特殊战争:烛之武退秦师(板书课题及作者)。关于这场战争,左丘明在《左传》中用很少的笔墨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文本解读
一、作家作品
1.《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左传》的作者,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史官左丘明。但由于文献不足,迄今尚无定论。
2.文化常识。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历史著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穀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当然,也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 ( http: / / www.21cnjy.com )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史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事比《春秋》详细、具体(字数近二十万,超过《春秋》本文十倍)。《春秋》和《左传》原本各自成书,到晋代杜预作《春秋经传集解》,始把两书合在一起。
《左传》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 ( http: / / www.21cnjy.com )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作者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
《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 ( http: / / www.21cnjy.com )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3.经典名句。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4.背景分析。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 ( http: / / www.21cnjy.com )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使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二、基础知识
(一)重点实词
1.许
①许之/许君焦、瑕…… 答应
②杂然相许 赞同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 表示约数
④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处所
2.敝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 损害
②使史更敝衣草屦 破旧,破烂
③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疲惫,困乏
(二)重点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而,连词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表顺承,才,连词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表顺承,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表陈述,语气词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何,疑问副词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哪里,疑问副词
(三)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 驻军,名词作动词
2.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用作动词,以……为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3.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作状语
4.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
(四)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 已,同“矣”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秦伯说 说,通“悦”
4.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五)古今异义
1.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个人,指秦穆公;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六)文言句式
1.以其无礼于晋 介词结构后置
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结构后置
3.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
4.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总结烛之武的形象特点,梳理故事发展脉络。
明确:这篇文章记叙了秦、晋联合围攻郑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的一个故事。郑国被两大强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退师。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说服了秦伯,分化瓦解了秦、晋的联盟。秦伯不但不再围郑,还与郑人盟,派兵戍之。晋国迫于压力,也不得不撤兵,郑国亡国的危机消除了。
文章的中心人物烛之武,不计前 ( http: / / www.21cnjy.com )嫌,受命于危难中,义无反顾前往敌营。在大国国君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句句打动对方,终于说服秦君,解除国难。烛之武的言行,表现了他的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爱国思想,也表现出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本文按情节的发展,分为四段。
第1段:秦晋围郑。
第2段:临危受命。
第3段:说退秦师。这是本篇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核心。“夜缒而出”,这一步说明兵临城下之严峻形势,为烛之武的成功作了铺垫。本段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宕,步步紧逼,层层深入。
第4段:迫晋退兵。
1.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势的?这与整个故事发展有何关系?
明确:文章的第1段用“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 http: / / www.21cnjy.com )”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又用“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说明攻方的态势,暗示郑国已经危在旦夕。这就点明了烛之武游说秦伯的背景,为下文的故事发展作了铺垫。
(1)秦、晋围郑的两个原因“无礼于晋”及“贰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楚”都直接关系到晋国,而与秦国无关,这就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2)秦、晋两军,一在函陵(今河南新郑北),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在氾南(今河南中牟南),两军分驻南北两边,互不接触。这为烛之武说服秦伯的秘密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2.本文在展开故事情节上有何特点?
明确:(1)文章篇幅虽然短小 ( http: / / www.21cnjy.com ),故事情节却有头有尾,层次井然。文章首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接着由佚之狐推荐,引出烛之武,这是故事的开端;郑伯于危急中请烛之武前往秦营,烛之武不念个人私怨,慨然应允,这是故事的发展;烛之武“夜缒而出”,秘密私访秦伯,并用一番动人的言辞说服了秦伯,这是故事的高潮;秦伯退兵,并派人戍守郑国,最后晋也被迫退兵,郑国转危为安,这是故事的结局。整篇故事结构是完整而严谨的。
(2)波澜迭起,曲折有致。秦、晋 ( http: / / www.21cnjy.com )两军夹击郑国,形势十分危急,在这关键时刻,佚之狐力荐善于辞令的烛之武,并断言:“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此为一波。但当郑伯去请烛之武时,却遭到了烛之武的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显然,烛之武对郑伯过去的用人方针有看法,对自己过去所受到的排挤也是愤懑不平的。此时,郑伯赶紧认错:“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并指出:“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烛之武深明大义,在决定国家命运的关键时刻,不计私怨,捐弃前嫌,毅然应命。这寥寥几笔,给行文平添了一层波澜。烛之武利用黑夜,秘密出城会见秦伯,并说服了秦伯,秦伯答应退兵。晋大夫子犯主张袭击秦军,形势又紧张起来了,故事出现了第三折。最后,晋文公分析了形势,认为“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也撤了兵。至此,郑终于转危为安。
本文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1)伏笔与照应。
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晋侯、秦伯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2)波澜起伏。
这篇课文波澜起伏,生动活泼。例如,大军压境 ( http: / / www.21cnjy.com ),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晋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3)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井然。
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
明确:这篇文章对烛之武的善于辞令,写得 ( http: / / www.21cnjy.com )极为出色。他去说服秦伯,虽然目的是求和,但绝不露出一点乞怜相。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头头是道,使人信服。他在说辞里处处为秦着想,使秦伯不得不心悦诚服,不仅答应退兵,而且助郑防晋。
(1)处处为秦着想
烛之武开门见山地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承认郑国已处于危亡的地步。但作为郑大夫的烛之武却没有半句为郑国乞求的话,相反,却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来表明为秦着想的立场。先分析了“越国以鄙远”的难处,接着谈了亡郑实际上是增加了别国(晋)的土地,增强了别国的势力,而邻国势力的增强就意味着秦国势力的削弱。接下来又分析了存郑对秦有益无害:“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一利一害,推心置腹,不由秦伯不动心。
(2)充分利用秦、晋的矛盾
正当秦伯在考虑灭郑、存郑对自己的利 ( http: / / www.21cnjy.com )害关系时,烛之武充分利用这一契机,进一步为秦君分析:“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来离间双方。这番话不由得秦伯不深思。接着烛之武又把话题引向未来,预言晋国此后的动向:“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指出晋国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将进而侵犯秦国,秦、晋的矛盾将进一步尖锐化。由于晋国当时已成为中原霸主,秦伯对此不能不存有戒心。烛之武的这篇说辞戳到了他的痛处,终于促使他下定决心,改变主意,退兵助郑。
1.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辞”后“受”,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一是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规谏,诚恳认错。三是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这一内容用粗线条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作了必要的铺垫。
2.(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
明确:这句话表面上是谦虚,实际上是指责郑伯一直不任用他,埋没了他的才能。
3.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
明确:其实,“不仁”是一个冠冕堂 ( http: / / www.21cnjy.com )皇的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才是实质。“知”通“智”,这个“智”,是明智,就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意料。晋的退兵说到底,也是一个“利”字在起作用。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郑国老臣烛之武说服秦伯解除对郑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围攻的过程,表现了烛之武临危受命、顾全大局、捍卫国家主权的崇高精神和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我们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做一个坚定的爱国者。
情节发展: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军撤离
写作特点:伏笔与照应 详略得当 波澜起伏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一 细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秦、晋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
2.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
3.烛之武用哪些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其中哪一点最关键?
4.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
设题意图:本题意在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可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这些问题,这些句子又是这篇课文的关键句,熟悉了这些句子,理解课文就容易了。
参考答案: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3.烛之武劝说秦穆公的一段话是本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答案。其中“阙秦以利晋”最为关键。对烛之武的这段话要作点分析。“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几句是从事理上说的,秦、郑相隔遥远,晋、郑却是近邻,因此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无利,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几句也是从事理上说的,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只有好处,这是以利益引诱秦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几句是从事实上说的,先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又进一步分析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这些都说明晋侯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
二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词为主。解释课文中下列单音词,体会这一特点。
朝 亡 厌 国 戍 夕 危 师 及 辞
设题意图:本题意在让学生了解古代汉语词汇与现代汉语词汇的不同特点。古代汉语多单音词,现代汉语多双音节词。
参考答案:朝——早晨 亡——灭亡 ( http: / / www.21cnjy.com )厌——满足 国——国家 戍——戍守 夕——晚上 危——危险 师——军队 及——达到 辞——推辞
三 阅读下面评论秦穆公退兵的一段文字,结合课文,谈谈你的感想。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唯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设题意图:本题意在让学生进一步探讨课文内容。
参考答案: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言之有理即可。
一、助读材料
1.关于《左传》的作者
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慝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论语·公冶长》
2.《左传》之传述
平帝始立《左氏》。后汉建武中,以魏 ( http: / / www.21cnjy.com )郡李封为《左传》博士,群儒蔽固者数廷争之。及封率,不复补。和帝元兴十一年,郑兴父子奏上《左氏》,乃立于学官,仍行于世。
——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
汉兴,北平侯张苍及梁太傅贾谊、京兆尹张敞、大中大夫刘公子皆修《春秋左氏传》,谊为《左氏传》训故,授赵人贯公,为河间献王博士。
——《汉书·儒林传》
3.关于《左传》的文学成就
《左传》文章优美,其记事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对于极复杂之事项——如五大战役等,纲领提挈得极严谨而分明,情节叙述得极委曲而简洁,可谓极技术之能事。其记言文渊懿美茂,而生气勃勃,后此亦殆未有其比。又其文虽时代甚古,然无佶屈聱耳之病,颇易诵习。故专以学文为目的,《左传》亦应在精读之列也。
——梁启超《中国历史要籍解题及其读法·读〈左传〉法之二》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朱彝尊《经文考》卷一六九引
寻左氏载诸大夫词令,行人应答,其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典而美,其语博而奥;述远古则委曲如存,徵近代则循环可覆。必料其功用厚薄,指意深浅。谅非经营草创,出自一时;琢磨润色,独成一手。斯盖当时国史,已有成文,丘明但编而次之,配经称传而行也。
——刘知几《史通·申左篇》
左氏之叙事也,述行师则簿领盈视, ( http: / / www.21cnjy.com )哤聒沸腾;论备火则区分在目,修饰峻整;言胜捷则收获都尽,记奔败则披靡横前,申盟誓则慷慨有余,称谲诈则欺诬可见,谈恩惠则煦如春日,纪严切则凛若秋霜,叙兴邦则滋味无量,陈亡国则凄凉可悯。或腴辞润简牍,或美句入咏歌。跌宕而不群,纵横而自得,若斯才者,殆将工侔造化,思涉鬼神,著述罕闻,古今卓绝。
——刘知几《史通·杂说上》“左氏传”条
左氏叙事、述言、论断,色色精绝,固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待言,乃其妙尤在无字句处。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喜怒曲直莫不逼肖,笔有化工。若只向字句临摹,便都不见得。
——左绣《读〈左〉卮言》
二、读《烛之武退秦师》(吕乃岩)
《烛之武退秦师》见《左传》 ( http: / / www.21cnjy.com )。《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名著,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全书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左传》长于叙事,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形象鲜明,语言优美,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
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事情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前此两年(公元前632年,即鲁僖公二十八年),爆发了晋楚争霸的城濮之战,结果楚国战败,晋国称霸。在城濮之战中,郑国曾经出兵帮助楚国,因而结怨于晋,这就是晋秦联合攻打郑国的直接原因。这次战争,也可以说是城濮之战的余波。
这是一篇记述行人辞令的散文。郑国被晋、秦两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退秦军。他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一番说辞,便说服了秦君,撤出围郑的军队,并且派兵帮助郑国防守,最后晋军也不得已而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这篇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 ( http: / / www.21cnjy.com ),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本篇的写作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组织严密,前后照应。 ( http: / / www.21cnjy.com )秦、晋围郑的主要原因,是晋国为了扩大自己霸主的威势,征服异己,再加上晋文公与郑有个人恩怨。这一事件的发生,与秦毫无关系。文章开头两句话“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暗示了这一事件的背景,这就为全文的发展作了铺垫。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他们之间并不是无隙可乘,这就容易使人理解:烛之武所以能够说服秦君并不是偶然的。全文正是按照开头的预示而展开的。烛之武说退了秦师,孤立了晋国,晋师最后也不得不撤退,正是这一暗示的结果。文章虽然篇幅短小,但有头有尾,结构严密,事件交代得很清楚,矛盾展示得很充分,收尾也十分圆满。
二是起伏跌宕,生动活泼。 ( http: / / www.21cnjy.com )《烛之武退秦师》虽然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但它写得波澜起伏,毫不呆板。当郑国处于危急之际,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去说秦君,没想到引起了烛之武的一番牢骚,使事情发生了波折。郑文公的引咎自责,也增添了情节的戏剧性。烛之武在说秦君的时候,一开头就指出亡郑于秦无益;但接着又退一步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以此作为缓冲;紧接下去就紧逼一步说明亡郑对秦不仅无益,而且有害。当秦国单独退兵之后,子犯发怒要攻打秦军,秦、晋关系一下子转而紧张起来。最后晋文公讲了一番道理,晋军偃旗息鼓,一场风波,终于平息。这样一张一弛,曲折有致,更能紧扣读者的心弦,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三是说理透辟,善于辞令。这篇文章,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这个主题本身,决定了它必须着意描绘人物语言,使辞令引人入胜。从这点来说,它不愧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秦、晋围郑,完全与秦无关,秦国所以出兵,一是与晋国有同盟关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捞一把,以扩张自己的势力。当他知道亡郑只能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毫无好处反而有害的时候,他就会一改过去的所为,反过来帮助郑国。烛之武看准了这一点,紧紧抓住了秦穆公的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这就使秦君不能不听从他的说辞。烛之武斗争策略的巧妙还表现在,他奉命去说秦君,完全是为了郑国的利益,而他在说辞里表现的是处处为秦国着想,处处替秦国说话,这就更使秦君易于入耳。一个面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面对大国的君主,却能够不亢不卑,从容辞令,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语言的分寸,掌握得恰到好处。全部说辞只有短短的125个字,却说了五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这篇文章,除了描写外交辞令,还有叙事的描写。无论记言记事,文字各尽其妙,短小精练,活泼生动,是一篇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优秀散文作品。
(选自《阅读和欣赏·古典文学五》,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