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桃花源记》导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9《桃花源记》导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5 18:55: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桃花源记》导学案(含答案)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情韵。
2.整体感知文意,复述课文,概述桃花源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学习重点
准确翻译课文,感受陶渊明笔下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学习难点
理解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复杂的语言现象。
一、自主预习
1.文学常识填空。
《桃花源记》作者 , 大诗人,一名 ,字 ,自号 。 出身于破落的官僚地主家庭,青年时,希望通过仕途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宏愿,后因不满当时朝政的黑暗,任彭泽令不足三个月即辞官归隐,作 ,自明本志。其是 诗的创始人,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2.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豁然( ) 俨然( ) 怡然( )
阡陌( ) 邑人( ) 间隔( )
垂髫( ) 语云( ) 平旷( )
落英缤纷( ) 郡下( )
3.请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忘 路 之 远 近
有 良 田 美 池 桑 竹 之 属
自 云 先 世 避 秦 时 乱
率 妻 子 邑 人 来 此 绝 境
余 人 各 复 延 至 其 家
4.辨析下列词义的古今差异。
(1)交通 古义: 今义:
(2)妻子 古义: 今义:
(3)绝境 古义: 今义:
(4)如此 古义: 今义:
(5)无论 古义: 今义:
(6)鲜美 古义: 今义:
5.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1)缘( )溪行 (2)渔人甚异( )之
(3)欲穷( )其林 (4)具( )答之
(5)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
(6)欣然规( )往
6.比较下列字在句中的含义。
(1)舍 便舍船,从口入( )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
(2)寻 寻向所志,遂迷( )
未果,寻病终( )
(3)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 )
不足为外人道也( )
(4)其 复前行,欲穷其林( )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
(5)得 便得一山( )
既出,得其船( )
(6)志 处处志之( )
寻向所志( )
7.请找出文中和“悉如外人”中的“悉”意思相同的词语。
8.请翻译下列句子。
(1)林尽水源。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请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提示:文章以什么为线索 分为哪几个部分来叙述 )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1.第1自然段描写了怎样的景物 这样描写的意图是什么
2.第2 自然段写了几层意思 渔人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有哪些 从这些叙述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3.在桃花源里,村中人怎样对待渔人 村中人与渔人的谈论之语有何含义
4.文中写道“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一句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5.作者为什么详细地写渔人在回来的路上“处处志之”,又“诣太守”,高尚士刘子骥听了也“欣然规往”,而结果却或迷路,或病终,未能再找到桃花源
三、探究未知
将你在自主学习中的疑惑之处写在下面横线上。(至少两处)
四、迁移扩展
1.与当今社会相比,你是喜欢“桃花源”,还是喜欢当今社会,为什么
2.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象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生任选一题,分组讨论,可各抒己见)
五、强化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阡陌交通 ( )
(2)便要还家 ( )
(3)芳草鲜美 ( )
(4)屋舍俨然 ( )
(5)便扶向路 ( )
(6)寻病终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4.用原文语句作答。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5.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6.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
7.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8.“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答案与点拨】
一、自主预习
1.陶渊明 东晋 潜 元亮 五柳先生 《归去来兮辞》田园
2. huò yǎn yí qiān mò yì jiàn tiáo yù kuàng bīn fēn jùn
3.忘/路之/远近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4.(1)古:交错相通 今:运输事业
(2)古:妻子和儿女 今:男人的配偶
(3)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4)古:像这样 今:这样。
(5)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6)古:新鲜美好 今:指食物的味道好
5.(1)沿着 (2)对此感到奇怪 (3)尽 (4)详细 (5)邀请(6)计划
6.(1)丢掉;房舍 (2)寻找;不久 (3)作为;向,给 (4)代词,指桃林;代词,指渔人 (5)发现;找到 (6)做记号;记号
7.①“皆出酒食”中的“皆”;②“咸来问讯”中的“咸”;③“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并”。
8.略。
9.全文以武陵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的顺序,写了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进入桃花源里做客,辞去后带人回来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故事,表现了陶渊明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不满,希望能有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自由快乐的理想社会。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1.描写了一片美丽的桃花林。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来会出现“奇景”,为渔人进入桃花源作了气氛上的渲染,也为桃花源的美好做了铺垫。
2.第2 自然段写了两层意思,即先写进入桃花源的过程,再写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一是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二是人————“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作者的这些叙述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和平安宁、丰衣足食、人人劳动、安居乐业的社会,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了鲜明对比。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3.村中人见到渔人,先是“大惊”,然后听了渔人的回答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热情招待。这些描写说明桃花源里的人热情好客,生活富足,民风淳朴。
通过村中人之口,补充交代了他们的来历和长时间与世隔绝的缘由。作者还有意用秦末暴政影射当时东晋社会兵连祸结、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似乎想给人们指出一条出路,要想摆脱黑暗统治,可以像村中人“避秦时乱”一样,去找一个“绝境”,过着男耕女织的安居乐业的生活。这仅是作者的幻想,在封建社会里是不可能实现的。
4.此语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为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平、幸福的生活。在情节发展上,则为下文无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了伏笔。
5.这样写的目的是要给人一个真实的感受,好像真有其人、其事、其地,渔人回来时顺着原路处处作了标记,生怕以后再来时找不到,可谓小心极了! 回到武陵,还向一郡之长太守做了报告,可谓慎重极了! 像刘子骥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听到后,也高兴得想去探访,可见真实极了! 总之,作者不厌其烦地写这些,都是为了使人产生确有其事的真实感。
但与此同时,结果是不令人满意的,结局的安排是很巧妙的。这样一写,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而更主要的是可能激起读者的惋惜之情,从而更加向往这个安居乐业的桃花源世界。
五、强化训练
1.(1)田间小路 (2)同“邀”,邀请 (3)新鲜美好 (4)整齐的样子 (5)沿、顺着 (6)随即,不久
2.(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3.第一问:渔人的行踪。第二问:逢桃林、访桃花源、寻桃花源。
4.(1)渔人甚异之。(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避秦时乱。
5.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6.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7.提示:围绕第1段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即可。
8.“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