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星期天》(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那个星期天》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让真情在笔尖流露”,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本课表达情感的方法主要是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景物之中,在细致的叙述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
文章有7个自然段。课文第一、二、七自然段,作者反复强调“那个星期天”,包括课文也选择了以“那个星期天”为题,可见那天发生的事情让作者印象深刻,以至于至今仍记忆犹新,在课堂教学时可由此作为切入点展开,作者为什么对这一天的印象如此深刻,这究竟是怎样的一天?继而引导发现在人物的活动叙述中是以“我”和母亲的活动为线索交叉展开的,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情感变化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通过学习,逐步感悟作者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景物中以及通过内心独白来表现情感的变化。
本节课紧紧围绕教学重难点——“感悟“融情于景”的表达方法”这一点展开。从字词学习,到课文学习都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展开设计,聚焦单元语文要素,通过联系生活,填写思维导图,图表概括等方式感受、理解、运用。
二、教学目标
(一)会写“媚”“砖”等13个生字,会写“明媚”“荒凉”等词语。
(二)默读课文,借助“鱼骨图”,梳理人物心情变化。
(三)抓住关键词句,借助“心理历程图”,感悟融情于景的方法,尝试运用。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书写“媚、砖”等13个生字,会写“明媚、拨弄”等15个词语。
教学难点:品读关键词句,初步体会“我”在这一天中心情变化的过程。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引导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最难忘的事情。
浙江小学语文最新课例精选
2.揭题。(板书:那个星期天)
3.由题入文。
为什么作者强调“那个星期天”呢?
(二)学习词组,初步感知
1.通过示范读、带读等形式学习本课生字。
2.引导认读短语。
阳光明媚 漫长而急迷 越来越缥缈
孤独而惆怅 无可挽回地消逝 一派荒凉
3.指名朗读句子。
(1)起床,则牙,吃饭,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
(2)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
(3)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速的变化,孤独而调怅的黄昏的到来……
(4)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4.聚焦“光线”,发现时间线索。(相机板书:“时间顺序”“暗下去,凉下大沉郁下去”“越来越缥缈”“孤独而惆怅”“一派荒凉”)
(三)概括事件,梳理心情变化
1.引导交流。
按照时间顺序,课文交叉描写了“我”和母亲的哪些活动?
预设一:母亲的活动-答应带“我”出去、买菜、翻箱倒柜整理、洗衣服……
顸设二:“我”的活动-藏在大门后、跳房子、拨弄蚁穴、看画报、追在母亲腿底下、睡午觉、蹲在她身边、看她洗衣服……
2.启发交流。
“那个星期天”是母亲如常忙碌的一天;那一天,“我”看似做了很多事情.其实只做了一件事情-等待。生活中,你有没有等待的经历?等待的滋味是怎么样的?
3.整体感知课文。
(1)明确要求。课文中的“我”在等待的过程中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默读课文,尝试完成《作业本》第三题.(出示《作业本》第三题)
(2)指名学生交流。
(3)小结。概括心情变化时可采用两种方法:一是直接提取信息,圈画直接表现心情的词语;二是寻找体现情感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概括提炼词语。
(四)感受情感变化,体会表达秘妙
1.梳理心情变化。
请学生摆放心理变化的词语,并用一条曲线来表现“我”这一天所经历的心情变化,(相机画出心理变化线索)找到各种心情相应的段落。(相机板贴,完成“心理历程图”)
2.引导学生将描写光线的句子贴在“心理历程图”的相应位置。
预设:
第三自然段: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期盼兴奋。
第六自然段: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失望委屈。
第七自然段: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伤心绝望。
3.小结。
其实光线的变化也正暗示着作者情感的变化,这种将情感融于环境描写中的写法,叫“融情于景”,这也是表达情感常用的一种方式。
(五)迁移仿写,抒发情感
1.结合课后练习,加深理解“融情于景”。(出示句子)
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那个星期天。就在那天。
引导学生明确,这个片段表现了“我”失望的心情。因为“我”此时的情绪已经失落到了极点,把感情融入光线和声音之中,能更好地烘托出“我”失望至极的心情,比直接描写更感染人。
2.创设情境,迁移运用。
(1)创设情境。(出示)
周末早上,和朋友约好去游乐园玩。兴致勃勃地前往游乐园,发现游乐国大门贴着告示:因场地修整,今日暂停对外开放。
(2)明确要求:结合上述情境,写·写去游乐园的路上和回来路上的情形,注意用上“融情于景”的表达方法来体现人物心情。
(3)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4)引导全班交流,相机指导修改。
3.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第三、第六、第七自然段,学习并运用了“融情于景”这种表达方法。其实,这篇课文还运用了其他方法来表达“我”的情感。下节课我们再来聚焦课文的第四、五自然段,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秘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