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9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教材概述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属记叙文,偏重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记述讲演的过程,突出讲演者的形象。文章开篇介绍梁启超,结尾评论梁启超,中间按梁启超讲演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还穿插了自己的感受和评论。梁启超的名气在于他的政治维新运动——戊戌变法,可文章并未从政治活动家、思想家的角度表现梁启超,而是从他的学者身份,通过外貌,尤其是他讲演时的神态语言表现其学识渊博、自由洒脱的真性情。文章结构层次清晰,语言风趣而又带感情。教授《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要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看作者到底给我们刻画出怎样一个名人形象。
学习重点:分析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
学习难点:学习记叙中加入作者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作者:杨俊梅,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中学教师。本设计为获奖作品。)
1.了解文学常识(梁实秋和梁启超)。
2.学习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3.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写作方法。
4.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1课时。
一、导入
我们先来做一道竞猜题:
猜猜他是谁。我对他有四个描述:
1.他是广东新会人。
2.他是中国近代百年历史中成就与贡献巨大的人。
3.他是近代维新派的领袖。
4.他是学者,著作颇丰,著有148卷,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他是谁呢?
梁启超。
同学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是个在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他的政绩呢?
与康有为并称“康梁”、公车上书、戊戌变法、云南起义。
那大家是否知道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 ( http: / / www.21cnjy.com )子呢?如果大家想认识一位真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启超的话,就要读读梁实秋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二、作者及梁任公简介
提示:学生应明确,记忆作家时要从三方面着手,即生活时代、有何成就以及主要作品。
梁实秋
成就: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作品:《雅舍小品》《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莎士比亚全集》(译著)《远东英汉大辞典》。
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梁任公
“饮冰”,形容十分惶恐焦灼。出自《庄子·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梁启超于戊戌政变逃亡日本后用“饮冰室主人”为笔名,非常真实地反映了他忧国忧民的心情。
梁任公先生是中国近现代政坛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风云人物,也是学术界一位难得的才子。课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并未从政治家的角度表现先生,而是从他的学者身份着眼,表现其学识渊博以及他自由洒脱的真性情,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梁任公。
三、速读课文,给课文作旁注
1.提问:到清华学校演讲的人不计其数, ( http: / / www.21cnjy.com )但他们都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却能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说他在演讲时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讨论他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参照课后练习一给这些语句加旁批。
提示:梁任公演讲的特点: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声音:沉着有力,宏亮激亢(沉稳、睿智)
内容:丰富有趣(博闻强识、学识丰富)
表情:成为表演 酣畅淋漓(感情丰沛)
肖像特点: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光芒四射
神态:生动有趣(风趣)
语言:旁征博引(博闻强识)
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总之,梁任公是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形象。
2.提问:梁启超的演讲给听众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深刻印象。从课文中找原句:
(1)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2)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3)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
(4)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5)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3.提问:梁任公的形象是如何在文中得到完美展示的?
明确:在对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描写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四、理解疑难语句
1.提问:如何理解“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这段话。
提示:梁启超是广东人,百日维新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光绪曾召见梁启超,命梁上《变法通议》,光绪帝读后大加叹赏,谓左右:“梁文章写得好,可就是他那广东话太难听。”传说梁启超北京话说得太差,光绪听得十分吃力仍不明白,便让他到译书局去了。语言障碍使梁启超失去了大胆谏言的可能,这确令他抱恨终身。后来,梁启超请夫人教他学习“官话”,等到清华演讲时,人们听到的大概就是这种广东官话了。
2.提问:如何理解“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这段话?
提示:这里说的悲剧是《古诗源》里记 ( http: / / www.21cnjy.com )载的一个故事,说“朝鲜津卒霍里子高,晨起划船,有一白首狂夫,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妻援箜篌而鼓之,作公无渡河之曲,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
而在梁任公讲稿中是这样的:“古乐府里头有一首 ( http: / / www.21cnjy.com )箜篌引,不知何人所作,据说是有一个狂夫,当冬天早上,在河边‘披发乱流而渡’。他的妻子从后面赶上来要拦他,拦不住,溺死了。他的妻子做了一首‘引’,是:‘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看起来梁启超在演讲中是作了即兴渲染的。
但是据闻一多先生谈到自己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时代在清华听梁启超讲授古乐府《箜篌引·公无渡河》,又是不同的讲法。他说,梁任公先把那首古诗写在黑板上,然后摇头摆脑地朗诵一句:“公、无、渡、河。”接着大声喝彩,叫一声“好!”然后再重复地念:“公、无、渡、河。”“好!”“公、无——渡、河。”“好!”“渡河——而死——;其奈——公何!”“好,真好,实在是好!”梁任公这样自我陶醉地一唱三叹,一声高似一声,并无半句解释,朗诵赞叹过后,就高呼道:“思成,抹黑板,快抹黑板!”思成是任公的儿子,也在班上听讲。黑板擦过,这首古诗就算讲完了……闻先生回忆完后,把声音压低,两手一摊,说:“大师讲学,就是这样!”
五、理清思路
课文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 ( http: / / www.21cnjy.com )演讲的一些背景,为写演讲作铺垫。从这些简略的文字中,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是能人、高师。文中以政治业绩为陪衬,突出其学术上的威望和影响,意谓此等能人、高师演讲,必定是有分量的。此处为下文具体描写演讲情景张目。
第二部分(第2~9段),描写这次演讲的主要情况。这是文章的主体,占了大量篇幅。
第2段写梁任公的演讲稿,是通过物件写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表现人物的精神、作风、修养。行文至此,尚未开始描写演讲,所以也可以将这一段归并到第一部分,作为演讲的又一背景,成为演讲的又一铺垫。
第3段交代演讲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人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老师梁任公和学生,包括作者),并描写梁任公的形象。描写形象又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至此演讲仍未开始,作者先描写梁任公的形象,似乎有意先给读者一个具体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在脑海中带着这一形象,来欣赏以下各段梁氏演讲过程。
第4段写梁任公奇特的开场白,以及他的语音语调。他的开场白,足以看出梁氏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他富有感染力的人格气质。这是文章中的一个亮点。
以下数段正式写梁任公讲课,列举他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讲课内容、他的背诵方式、他兴会所至近于表演的情景,交代演讲的效果(梁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学生感动,对文学发生了爱好)。这是梁氏讲课富有感染力的又一种表现,也是接续“开场白”后的更加深入细致的精彩描写。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点明梁任公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结束全文。
总之,本文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开篇写梁任公的政治和学术的影响,写梁任公的演讲稿,都是为着渲染气氛,为后面人物的出场铺设背景,为后面的精彩纷呈蓄势;人物登场亮相,气势不凡,已经颇显描写之精彩了;梁氏独特的开场白,是全文最精彩的。
六、小结
这篇课文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本文撷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合在叙述、描写中。
七、作业
作者对梁任公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样抒发的?
三维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梁实秋和梁启超),识记字词。
2.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
3.引导学生运用加旁批的阅读方法,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4.课外搜集梁启超的事迹,让学生讲述,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导语设计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这是梁启超到清华学校演讲时开头讲到的一首古诗《箜篌引》。梁实秋说:“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梁启超的演讲为什么有如此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学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来感受一下。
同学们学过历史,对梁启超肯定不陌生,谁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家介绍一下他政坛上的功绩?(学生查到的资料:戊戌变法、云南起义)同学们大多了解的梁启超是政界上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你可知道,他在文学界也是一位难得的才子。(同学们找到的大多是转述或评论)要想看到一个真实而又活生生的梁启超,就要读读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文本解读
1.作者简介
2.默读课文,解决生字词的问题
明确:先自己标出,后小组交流,最后共同明确部分词语的读音。齐读生字词:
戊(wù)戌(xū) 叱咤(zhà) 莅(lì)临 迥(jiǒng)异 精悍(hàn) 激亢(kàng) 箜(kōng)篌(hóu) 酣(hān)畅 蓟(jì)北
整体感知课文
阅读全文,简述文章的思路。
明确:本文似为记事,实为写人,通过记 ( http: / / www.21cnjy.com )录一个精彩的演讲场景来表现梁启超先生的一些特点,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全文10段,根据逻辑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演讲的背景,让读者对梁启超这样的大师的演讲产生兴趣。
第二部分(第2~9段),具体描述这次富有感染力的演讲,将梁启超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人格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部分(第10段),点明梁启超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对他作出了非常高的评价。
1.找出文中描写任公先生外貌外表的句子。
明确: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穿着肥大的长袍——肖像与衣着描写。
2.作者是如何描写任公先生入场的?
明确: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精神风貌好,气质出众。
3.任公先生的开场白真是与众不同,请找出他的开场白,并请学生作模仿。
明确:“启超没有什么学问——”(谦逊),“可是也有一点喽!”(自负)。声音特色——沉着有力,宏亮激亢。
4.默读第5、6段,想想任公先生的朗诵效果如何。
明确:有起承转合、情节、背景、人物、情感,活画出一出悲剧。
——文采出众、表达到位、技巧纯熟(正面描写)。
作者听后二十余年渡河时仍能触景生情,忆起当年事。
——演讲内容、效果深入人心,照应首段末句(侧面描写)。
补充:《箜篌引》讲述了一个白发狂夫不顾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切渡河(那时滚滚的大河,没有工具不可能渡过),结果惨被河水吞没。妻子尾随而至,来不及制止。随后这位妻子抱着箜篌反复吟唱《箜篌引》,最终跳进滚滚江水中跟随丈夫去了。二人的壮烈性情令人折服,又让人欷歔不止。从表面看来这是一个反映至情至性爱情的悲剧故事,但隐含了任公先生的政治倾向与立场。他就如那位白发狂夫般坚持自我理想,在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仍执意为之,即使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颇有“飞蛾扑火”亦绝不后悔的气概。反映了任公先生即使经受了维新变法失败的惨痛打击后仍不畏惧退缩、坚持斗争(随后策划了云南起义等)的坚毅意志。任公先生所以选择这首诗作为例子,其实正是在执着地反映自己内心的坚持与理想,这也是他的讲解为何能够如此精彩感人,教人二十年后仍记忆犹新的原因了。
5.朗读第7段,想想任公先生背诵出色体现在哪里,“我们”有什么反应。
明确:出色:能够脱稿演讲,博闻强记。
(博闻:“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强记:“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
“我们”反应:他记不起来时,“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时,“我们”跟着他欢喜。
(他的背诵十分牵动人心,让“我们”的情感完全跟随他而起伏。)
6.作者为什么说“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
明确: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掩面、顿足、狂笑、太息。
(感情相当投入,语言动作并重,就如同忘我的表演)
7.作者为了反映梁任公忘情的表演,列举了哪些事例?
明确:孔尚任《桃花扇》——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
8.这里记录了梁任公先生两次哭,试分析两次哭的原因是否一致。
明确:不一致。第一次哭是因为痛 ( http: / / www.21cnjy.com )恨统治者昏庸无能,致使百姓陷入战争苦难中而痛心疾首。第二次是因为国家战乱终于结束,百姓总算告别颠沛流离,国家走向稳定的期盼终于实现而哭,是喜极而泣。(突出地反映了任公先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9.综合以上的学习,再结合以往历史课所学到的知识,现在你觉得梁任公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学识渊博,感情丰富,关心国家大事 ( http: / / www.21cnjy.com ),办事认真严谨,博闻强记,活学活用,深受青年学子景仰的文学家、政治家。(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结合实际正确引导即可)
注意:若学生问及“晚年不谈政治”是怎么理解 ( http: / / www.21cnjy.com ),则点明任公先生虽不谈政治,专心学术,但仍旧十分关心国家命运,与祖国休戚相关,只是重心比起前期来说有所转移而已,并非像隐士一般“莫谈国事”,完全脱离尘世事。
10.作者对任公先生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呢?能否用本文的一句话概括?
明确: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点明任公先生作为学者所体现出的风采,同时也很好地表达了作者对任公先生的崇敬之情。)
1.梁任公的形象是如何在文中得到完美展示的?
明确:在对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2.本文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对梁任公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样表达的?
明确:(1)直接的表达:
①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
②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③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2)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
①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②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③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3)完全含蓄的表达:
①描写外貌,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②“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③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份称其为先生,是一种尊敬和爱戴。
简练是一种很好的文风,是一件 ( http: / / www.21cnjy.com )很不容易做到并值得称赞的事。梁实秋是自觉追求文体简洁美的作家,全文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句子都不长,却字字珠玑,富有文采,以形传神。语言简练,并不等于语言贫乏。你还能找出哪些简洁而传神的语言?想想,它们和“贫乏的语言”有何不同?
写演讲过程中的动作,“走上”“打开”“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扫”“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在背诵记不起下文时,“敲打他的秃头”,“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还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活画出了一位富有激情而又睿智的学者形象。
写演讲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用词准确,极具概括性。
演讲完后,写“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仅两句话,极有形象感,令人回味,引发想象。
最后一句,“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很有节奏感,收束有力,不拖泥带水,使人意犹未尽。
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在那些苦难岁月里,梁任公的政治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张屡屡因时而变,但为人处世的原则始终未变。他重感情,轻名利,严于律己,坦诚待人。无论是做儿子、做丈夫、做学生,还是做父亲、做师长、做同事,他都能营造一个磁场,亮出一道风景。明净似水、善解人意是他的常态,在某些关键时刻,则以大手笔写出爱的海洋。我敢断言,在风云际会和星光灿烂的中国近代人才群体中,特别是在遐迩有知的重量级历史人物中,能在做人方面与梁启超相提并论的不多。
作业设计
记叙一位老师上课时的言谈举止等,突出人物的精神风貌、性格特征。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实秋
演讲特点:开场白——独特
声音——沉着有力、宏亮激亢
内容——丰富而有趣
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
人物特点: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
讲演时的神态、语言、动作——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手舞足蹈(自负、谦逊、博闻强识、自由洒脱)
有文采,有学问,有热心肠
一 本文对一次演讲中的梁启超做了精彩生动的描写。请找出这些描写的语句,仿照示例作些旁注,与同学讨论:这些精彩生动的描写表现了梁启超怎样的性格、气质和修养?
示例:“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办事认真,学问和书法的修养都很好。
设题意图:这是一道综合性的题目,说说本文表现梁启超怎样的性格、气质和修养,是着眼于整体把握,要通过全面感知课文的内容才能回答;找课文中的精彩描写语句作评点,也就是加旁批,是微观的分析,也可以说是揣摩语言。分析性格、气质,学生不一定回答得全面、完整,只要抓住主要点,答出大概意思就可以了。给课文作旁批,是语文学习的一项基本训练,经过训练获得的能力,学生现在和将来都用得上的;同时这也是一项个性化的训练,每个人都可以根据兴趣、爱好自由地评点,并与同学交流,这种评点也是一种赏析,是一种间断的、不成篇的赏析。
二 作者说:“文章要深,要远,要高, ( http: / / www.21cnjy.com )就是不要长。描写要深刻,意思要远大,格调要高雅,就是篇幅不一定要长。”(《文学讲话》)你觉得课文是怎样体现他的这种主张的?你对这种主张有什么看法?
设题意图:此题意在对文章的写法进行揣摩分析。首先学生要读懂这些话,它们强调的重点是文章要短不要长,至于文章的深、远、高等也强调了,但不是强调的重点。作者为了强调自己的主张,用了同义反复的写法,深就是深刻,远就是远大,高就是高雅。这些话是对文章写法的高度概括,所以学生体会它们并用它们来观照课文时,要具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这就是进行整体把握训练。
参考答案:
课文在体现这种主张的时候,不是泛泛地写人物的外貌和所谓的性格特点,而是写出了梁启超独特的神采、气质、修养,一位著名人物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读者由这一次演讲看到了梁启超的政治素质以外的另一方面的素质——学术素质,可以联想到近代史上起过重大作用的梁启超的其他事情,联想到与梁启超有关的重大事件。这样的文章不可谓不深刻远大。另外,作者笔下的梁启超是一位学问高深又很会演讲的学者,可以说具有卓越的才华和高雅的情怀;作者写文章非常强调“文调”,“文调”也就是格调,讲格调自然要求高雅,本文写得精彩,语言活泼生动,用的是纯正的白话书面语,又不时地加进文言语句,富有雅趣,这样的文章不可谓不高雅。
三△略
1.作者简介
梁实秋(1902—1987),中国散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原名治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1915年就学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1923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学校,主编《时事新报》副刊《青光》、《益世报·文学周刊》、《中央日报》副刊《平明》等。一度主编《新月》月刊。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1949年后曾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主要著作还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选自《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2.梁启超
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 ( http: / / www.21cnjy.com ),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赴北京参加会试,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6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编辑《西政丛书》。次年主讲时务学堂,积极鼓吹和推进维新运动。1898年入京,参与“百日维新”,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初编《清议报》,继编《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受到民主革命派的批判。但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对当时知识界有较大影响。辛亥革命后,以立宪党为基础组成进步党,出任袁世凯政府司法总长。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后又组织研究系,与段祺瑞合作,出任财政总长。五四时期,反对“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早年所作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颇有特色。晚年在清华学校讲学。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学等。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出处同上)